古代对学习学生不好名称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古代帝王学习之地叫明堂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如群星闪耀,竞相争辉。
春秋时期身兼“圣人”、“万事师表”的孔夫子为国内外辞书遵为第一先哲; 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主张“慎独”的修养方法令人折服; 荀况的尊师重教观,学以致用理论饱含着唯物主义成份;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北宋“二程”(程颢和程颐)既是理学奠基人,又一生从事讲学活动,双双成为当时有名望、后世影响大的教育家;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中国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其学术思想影响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
清初,颜元弟子遍天下,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读死书和死读书;清代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主张教育去“私”解“弊”,救人之偏失。他们二人都是当时进步教育家的楷模。
孔丘 孟轲 荀况 董仲舒程颢 程颐 朱熹 颜元 戴震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古代同学的称呼
古代同学的称呼
同学:同师受业的人。《汉书?萧望之传》:“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唐司空曙《题┥先嗽骸肥骸案当臼νг冢甘毙旨庋簦俊&清孙枝蔚《寄乡中旧游》诗:“混迹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鬼谷子谓李斯曰:“廷尉师事荀卿,学同韩非,亦是大道。”现在多指在同一时段同一学校学习过的人都是“同学”,再细分就是同班同学、同级同学,同院(系)同学、同校同学。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同窗:也写作“同”。在一起读书的人,同学。清&李渔《比目鱼?入班》:“这等说,是敝同了。”郭沫若《女神?光海》:“我有个心爱的同窗,听说今年死了。”&
窗友:是在一起读书的友人。&
书友:犹同学。缪敏《弋横农民暴动》:“志敏同志到蓝子坂先找花春山同志,说是书友。”&&
学友:即在一起共同学习、读书的人,是指学习上的朋友。在同学中感情较深的并建立了友谊的学生、学员对同伴的称呼。它不同于一般的同学。它的圈子是在学生和学员中,有学习情感交往的人。&
校友:就是曾经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工作的人,就成为校友,以学校为标准,并不以班级等为标准。校友的定义很广泛,有老校友新校友等。&
同门:同师受业。亦指同师受业者。《礼记?檀弓上》:“吾离t而索居。”汉&郑玄&注:“t,谓同门朋友也。”《汉书?儒林传?孟喜》“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 颜师古&注:“同门,同师学者也。”&
同科: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宋&王安石&《酬冲卿见别》诗:“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姻分最多。”&清&叶廷g&《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初,d避兵石冈,有同科孝廉&丹阳&葛麟&,与二力士至。”&也指同榜考中者。《儒林外史》第二回回目:“&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同门友:同师受业之友,犹今之学友。《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同舍生:舍意为学舍。宋陶谷《清异录?五窟》:“老拙幼学时,同舍生刘垂尤有口才。”&&
旧时称同学为“同砚”、“砚台”、“窗友”、“同门”、“同窗”。共一方砚台,同一张坐席,同一位教师上课,当然是同学了。&
砚友、砚兄:取意于两人一起学习,常共用笔砚的现象。都是指在同一老师门下学习的学生。&&
同席: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后泛指同坐一处。《庄子?德充符》:“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
同砚:语本《汉书?张安世传》:“&彭祖又小与上同席研书。”研,通“&砚&”。后因称同学为同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好在我们同砚,彼此不必客气。”《恨海》第四回:“我与他若是向不相识的,倒也罢了;偏又是从小同居同砚过的。”&
砚席:砚台与坐席。借指学习或同学。元晖《北史?魏陈留王虔传》:“好涉猎书记,少得美名于京下。周文礼之,命与诸子[处,每同砚席,情契甚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甲与乙邻居世好,幼同嬉戏,长同砚席,相契如兄弟。”&
同砚席:意为同一砚台和坐席,指在一起研论诗文或同学。刘禹锡诗:“常时同砚席,寄此感群离。”&
同笔砚,也作“同笔研”,指在一起学习的人,即同学。宋代陈亮《与勾熙载提举书》:“今之君子,或少同笔砚,或二十年游从之旧,一旦贵贱少异,便如路人。”&
年兄:原是那些科举考试同榜登科的人相互之间的称呼,后来逐渐成了同学之间的尊称。
同年:古代科举中同科考中的称为“同年”,颇有同学的味道。
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学姐、学兄、学弟、学妹、学长等是同窗之间彼此的称呼,是以平辈划分的。对那些年长才高者,敬称为“大师兄”。通常大师兄的地位仅次于老师。
学长:本义是无论是比自己年长的高年级的男性还是女性都要以“学长”这一词来称呼,用来表示对高年级同学的尊重,而并不单单是指高年级男性,也就是“学哥”。一般指对比自己学龄长的同学的尊敬称呼,意思与广义使用的“师兄、师姐”相同。由学长还衍生出了学兄、学姐、学弟、学妹等称呼。学长还可以理解为对比自己早毕业的且年级比自己高的同学的尊称。
&&&版权所有 在线新华字典词典 &&浙ICP备号&您现在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 09:38:48&&来源:历史故事网
[ ]古代的小孩也要上学。那么古代学生几岁开始入学?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选择开学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以此让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耽误农活。古代学生跟我们现代人一样苦逼课业繁重吗?古代学生也会有假期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学生的学习生涯。
古代学生放假吗?古代学生几岁开始入学
古代的小孩也要上学。那么古代学生几岁开始入学?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选择开学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以此让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耽误农活。古代学生跟我们现代人一样苦逼课业繁重吗?古代学生也会有假期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学生的学习生涯。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选择开学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以此让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耽误农活。
分朝代来看。在汉朝,一般有三种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简单概括就是春季入学,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和现代开学时间较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学成了主流。不过在开学时间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为农历十月。
古代放假吗?
知道了开学时间,还必须得说说学生的假期。古代学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过没有像如今这样寒暑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现在少很多。
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7点到校,17~19点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有的学校则规定每天7~9点入学,15~17点回家,每个月放假3天,其他时间不得擅自离校;另外一种学校,则是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11点吃午饭,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
比起现在动辄3个月的假期,同学们还是知足吧。
几岁上学?
古代对学生的入学年龄的要求一直在变化。如唐朝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小学&。这和现代入学年龄差别不大。
在古代晚上学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比如明朝有规定&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入社学&。所谓社学就相当于现在的乡村小学。8岁是古代较为普遍的入学年龄。当然,即使你超过15岁,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学&。古代有20岁上小学也很多见,甚至30岁上小学的例子。
而这些&社学&的门槛也很低。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要说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可能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当然有些地区,也会对儿童入学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规定:&民间子弟8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责罚。可见古时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都学些啥?
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学的是拼音、数学等基础知识,那么古时候的小学生都学些啥呢?
作为启蒙教育,一般小学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这些都是识字的基本教材。
识字了之后一般开始教写字,然后开始学习一些经、史、历、算的知识,还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一些冠、婚、丧、祭等礼仪。到了明清时期,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课表&,如明代魏校在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内容。
当然,古代的教育还是非常重文轻理的。但是,如今令无数学生胆寒的数学,古时候那也是要学的。小编找来了一道古代的几何题--&圆外切六等边形法,以半径自乘三归四因开方,得外切六等边形之每一边,以图解之。&你会做吗?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切围绕着农业展开,学业同样如此。古人选择开学时间一般会选择农闲时间。以此让家长不用为孩子上学耽误农活。
分朝代来看。在汉朝,一般有三种入学时间:&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
简单概括就是春季入学,秋季入学和冬季入学。一般来说,春季入学多在正月十五以后。而秋季入学和现代开学时间较为接近。
到了南北朝,冬季入学成了主流。不过在开学时间上和此前略有不同,一般为农历十月。
古代放假吗?
知道了开学时间,还必须得说说学生的假期。古代学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过没有像如今这样寒暑假分得那么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现在少很多。
比如清代人唐鉴所办的义学,规定每天5~7点到校,17~19点回家。每年正月十五开学,一直上到腊月十日才结束。所有的休假时间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有的学校则规定每天7~9点入学,15~17点回家,每个月放假3天,其他时间不得擅自离校;另外一种学校,则是每日日出上学,日落放学,9~11点吃午饭,每年端阳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时概不放假。
比起现在动辄3个月的假期,同学们还是知足吧。
几岁上学?
古代对学生的入学年龄的要求一直在变化。如唐朝六七岁的儿童就可以进&小学&。这和现代入学年龄差别不大。
在古代晚上学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比如明朝有规定&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入社学&。所谓社学就相当于现在的乡村小学。8岁是古代较为普遍的入学年龄。当然,即使你超过15岁,你依然可以去&上小学&。古代有20岁上小学也很多见,甚至30岁上小学的例子。
而这些&社学&的门槛也很低。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要说义务教育,中国古代可能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当然有些地区,也会对儿童入学采取强制性措施,比如规定:&民间子弟8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如果8岁不送孩子去上学,那么父兄就要遭到责罚。可见古时候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都学些啥?
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学的是拼音、数学等基础知识,那么古时候的小学生都学些啥呢?
作为启蒙教育,一般小学最多的教学内容还是识字、作文。当时的识字教材普遍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简称&三百千千&,这些都是识字的基本教材。
识字了之后一般开始教写字,然后开始学习一些经、史、历、算的知识,还包括一些本朝的律令以及一些冠、婚、丧、祭等礼仪。到了明清时期,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课表&,如明代魏校在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内容。
当然,古代的教育还是非常重文轻理的。但是,如今令无数学生胆寒的数学,古时候那也是要学的。小编找来了一道古代的几何题--&圆外切六等边形法,以半径自乘三归四因开方,得外切六等边形之每一边,以图解之。&你会做吗?
【责任编辑:fw008 】
古代军事词条
热门点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6724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