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建筑行业这么不景气,可以搞些为什么煤炭行业不景气副业

如今建筑行业这么不景气,可以搞些什么副业呢?如果转行可以做些什么呢?
行业寒冬看来是要来了,身边很多设计院和设计公司都开始减薪、裁员,估计都不太周转得开了。由于手头真的没有什么项目,一天闲着坐吃山空感觉背后凉飕飕的,毕竟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所以最近在考虑搞些合适的副业或者投资,不知道哪些适合建筑设计狗?
110 个回答
【杜撰】谢绝转载!利用美国低效办事的等待时间来一发。身边现成的例子不少,其实加州的建筑业并没有那么差,每天开车看到到处在造东西。加州的建筑学院学生转行有两个原因:1,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class的老师说的原话是we are busy everyday and making no money。确实当建筑师和音乐人相似之处在于工作过程中享受创造和乐趣,所以赚得少了些还是有不少人做。觉得不值得的人就转行了。2,觉得做建筑师门槛太低,LHK学长说过一句我一直记得,建筑师门槛很低,建筑学门槛很高。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并在建筑学颇有造诣的建筑师转行的有很大一部分去了高科技行业,娱乐业或其他制造业(只包含加州)。Sciarc是特例,位置在洛杉矶市中心,学生突出的3D建模能力审美和被娱乐产业(新院长Hernan Alonso的设计媒介是MAYA Polygen和Biotecture)熏陶导致很大一部分去了娱乐公司。除了赚的钱多三倍还有享受雕塑时的快感。而名字里带洛杉矶的UCLA的建筑学学生转行有很大原因是学院长期在探讨建筑学的边界是什么?在加州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牵头的大背景下,学院不断在和Tesla,Boeing,NASA,KUKA,Autodesk,Cirque du soleil, Nike 等几十家公司合作,有研究robotic的,有研究VR的。当然这都是context,我们主要还是做设计,用建筑师的思维去思考除了盖房子以外的事,包括Management。导致很多UCLA毕业的人涌向其他行业。-----------------补充部分-----------USC的马院长副业做了很多,包括葡萄酒,娱乐影视什么的...如果题目是脱离建筑学,做生意什么的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挺好。也有在自己的Theory基础上自然而然涉及其他行业的(不过在他们眼里是建筑学范畴内),我最熟悉的是Greg Lynn的yacht,他的discipline是motion,神作&Animate Form&2008 年直接把玩儿geometry的风头转向了animate,包括Gehry,unstudio纷纷表示自己的设计是about “motion”...呵呵在Greg Lynn的实践中,yacht是最好的媒介去阐释form是在某种force下形成的,空间应该是副产品。而不是去捏个不明觉厉的酷炫。图像由Greg Lynn Form提供:而yacht有涉及到建筑业中的新材料--carbon fiber和e glass fiber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和造船业已经是传统材料了。建筑学在18世纪中叶发明混凝土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复合材料和混凝土都是将固态的形体用可固化强化的液体实现。而同强度的复合材料的重量远低于混凝土,一艘七八米长的kayak主体的重量可以轻到被一个12岁小男孩儿举起来。重量是motion的巨大挑战之一。下图为旧金山的new moma museum。表皮是Eglass 复合材料,图像由Kreysler & Associates提供。Robotic和VR就不一一举例了。【补充】卖画的建筑师,Frank Lloyd Wright,记得参观Wright自宅时,tour guide和我说Wright没有拿到设计款,资金周转不开的时候会去卖一些自己收藏的日本绘画,当时在美国非常好卖。久而久之成为了他公司的一项传统,在他工作室末端的八角亭里,还会长期挂着一些绘画,甲方来的评图的时候也会看看这些绘画。tour guide的意思是设计款是“慢钱”,卖画是“块钱”。当然现在自宅里贴的不是Wright当时的藏画,比如这两幅:策展做家具的建筑师:建筑师经常苦恼的是建筑一个项目就要做一次设计,每个场地条件都不同,最后的设计也不同。但是做家具可以工业化生产复制,有好的销售渠道,往往赚得飘满钵满,好设计传遍全球:Eames夫妇,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先驱,代表设计有座位部分整体制造成的Eames chairEames Style Molded Plastic Dowel-Leg Side Chair (DSW) Natural Legs Set of 2如恩设计——设计共和Always good to have a reference. 海外背景的建筑师们经常会在各个方面给自己找个reference,当然也有可能是巧合。我相信他们公司做家具会比建筑赚得多,毕竟接的项目都很小,经历投入也很大。在创业的朋友或者投资的朋友请加我微信:hurmus
坐标上海,欢迎约饭!
我觉得自身比较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请看我的主页介绍。别再拿宏大的叙事来做励志故事了,吴彦祖成了明星,陈奕迅成了当红歌星,或者 某部分混得特别牛叉的人。可是这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什么参考性?多少人是梦想着成为王中王的?我们不过想要合理的薪酬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在生命健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说说我的转行经历。我,一个普通二本本科建筑学学生,在深大设计院呆了将近一年,越来越感知到以后几年会是怎样的情况,年薪多少,有多少机会,这让一个喜欢挑战的年轻人感到绝望,伴随着自己的只有无休止的加班,有一段时间几乎不加班,那就更绝望了,做建筑的都知道,不加班意味着什么,得不到成长,没前景。经历过这个行业的人都知道,建筑设计是个坑,读书的时候人人瞻仰着那些大师,被建筑师这种高大上的职业打鸡血,持续集体性自豪。工作后发现,工作时间长,时薪低,苦不堪言,够稳定,苦苦熬至少不会太差。其中一个职业属性是建筑师个深耕的职业,意味着局限,局限于自身行业,对其他行业的观察分析常常非常匮乏,这也意味着人生缺少了很多可能性。加上14、15年是房地产的寒冬,14年年末,大型设计公司裁员减薪。举一个行业内的人告诉我的数据(没有真正去考察,可能会有出入),Aecom城脉院的一个结构部门停薪放假、CCDI年薪打八折、筑博年薪打七折等等。当然这只是我对行业和自身的分析,促使我下定决心转行还不是因为建筑辛苦,是因为可能性太少以及我其他方面的特长被自身的工作禁锢了。来了深圳的后半年,我经常关注互联网和从事互联网的人接触交流,这是基础准备。离开深大院后,我只是换了一个公司而已,依然是做建筑。要不是换的那个公司很坑设计水平很差,我想我也还是没有勇气离开这个行业。新公司很远,我每天有两个小时在地铁上,我用来疯狂看书。很快就看了十几本互联网的书籍,越看越有意思,暗暗下定决定着手准备转型为产品经理。
我还看了香港的各个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有哪个合适做产品经理,打算去香港理工修个多媒体专业,因为真没信心我这样零工作经验的人会有公司要。每天逛拉勾网上的产品经理职位需要什么技能。跟一个朋友说了这事,她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形势,说你不是应该学习需要什么技能,是应该懂得一个产品怎么做出来的,你这样有可能做好吗?大概这样子,我受了很大打击,连续两晚睡不着心灰意冷。我说我还是打算继续做半年建筑然后自学一段时间,一个在O2O创业公司的朋友用严厉的语气教育了我一番,你不是应该自己自学,是应该先到这个行业来,然后持续自我成长。这一席话惊醒了我,虽然我心里还是很恐惧,咨询了一下一个在农业互联网公司的朋友,他说帮我推荐。农业互联网是新兴的产业,看准了这个可能性后,我拒绝了其他可能性,开始研究了一段时间农业互联网。每天在一段信息中整理总结,归纳分析,可心里一直隐隐约约惴惴不安,这个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我能提供什么?这方向对吗?对信息的无知和封闭,我只好仅凭个人判断去试错。在有道词典当平台产品经理的朋友一直告诉我,产品经理最看重是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各种专业背景的人都有,你也可以的。我带着一种深刻的自我怀疑和坚定与去见了老板,可能是因为老板想给我这样的年轻人机会?或者他觉得这女孩子蛮勇敢的?或许公司正好需要我这样的人?不得而知。但我终于成为了公司一员。
后记,现在工作的非常愉快,设计产品(我的设计技能还是有点作用的),与用户交流,与行业的大咖交流,分析市场,感觉视野开阔了不少,再也不是眼前只有一条建筑路,未来有很多可能性,工作充满激情。有时候人生就是因为某一个选择而改变了。
真实的故事。一个哈佛建筑系快毕业的人跟我说,毕业后他要去卖水饺,他貌似是哈尔滨人吧。餐饮业真的挺好的,尤其在美国。我们同学之间也常常开玩笑说毕业开餐馆什么的。另一则故事。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做形态比较逆天。由于学校在洛杉矶,有少部分人毕业之后直接去动画公司工作,工资是建筑事务所的三倍。
我建筑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两年,后来转行开密室逃脱全过程。(故事略长...)13年大五,在校投简历的时候,怀着跟大多学生一样的心态,去大城市找个知名公司历练几年。由于家是江苏的,上海离的更近些,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城市,所以简历全部投的上海设计院。什么天华,联创等大院一个都没放过(国企没投,个人不喜欢国企的安逸节奏),然而现实却比较残酷,没有一家大公司给我面试机会。当然,投一次不中还得投第二次啊!要让人家HR看到我的诚意啊。然并卵。。。于是在建筑英才网上实施了海投方式,海投,顾名思义,每一家都不放过。全部投,哪家喊面试就去面。再从中挑选个合适的。我大学到工作的过程,可以说成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毕业前想去做共建,那时候觉得共建才算得上建筑设计,觉得自己一定要设计个地标建筑啥的。现实就喜欢给你一记强有力的巴掌,把你抽倒在地上,对你吐上一口吐沫,不屑的对你说一声“醒醒”,转身头也不回的离开。最后还是去做住宅了,心中满满的抵触。好在组长跟我校友,是比我高7届的学长,觉得,学长肯定会好好带我的,跟着学长先学半年吧,干完半年拿完奖金再换个做共建的公司。在上海的同学也多,去了各种不同的公司,年后再打听下什么公司不错,性价比高,那时候换个公司也行。抱着这样的打算,就在这家公司待下了~一开始做住宅,还是比较抵触的,后来做着做着,慢慢也接受了,觉得大多公司都做住宅,住宅细节还特别多,要学的太多了,于是一待就待了一年半。2014年底,似乎这场建筑的寒流已经来了。公司给各组20%的名额年后涨工资,涨幅1-2万。听到这个消息,公司里怨声载道,特别是刚工作两三年的,觉得以前可以每年涨3-4万,工作还有个奔头,想在上海买房立足还有个希望。虽然我们组的名额有我,但是说实话,内心也不爽。加上公司出了个年后算产值的标准,我想当不看好,于是决定辞职。,去新公司入职。聊一下这个新公司,毕业前,在苏州实习的时候,听过这个公司的宣讲会,感觉还不错,后来投了简历,没有给我面试的机会。工作一年半后又开始投简历了,这家也投了,最后让我去面试了,当时心想,给多少工资无所谓,只要给offer就去!面试的还算顺利,被录用了。工资月薪到手6000(比第一家公司低1500),没谈年薪,说奖金看个人产值。对于方案公司,看个人产值算奖金我就觉得比较扯吧。但是当初还是贱贱的接受了。谁让他是我之前就想去的公司呢。。。3月份,也是我第一次玩密室逃脱,之前这个只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玩过,并没有体验过真人密室,玩了一个后又玩了第二个,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随着后面越玩越有经验,知道一些好玩的店,才发现,原来密室逃脱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4月底是一个转折点,那时候我天天加班,没时间与同学或者前同事聚聚。突然一天晚上,以前一个同事问我。要不要投钱开一家密室?那时候晚上11点。我还在公司加班,然后告诉我他们在哪里哪里讨论。我说,好,我打个车就来。过去讨论的很晚,那天5个人甚至都各自分工,每个人要做些什么,甚至都在考虑叫什么了,我说,我们五个人,不如就叫GIVE ME FIVE吧,正好当时又流行说这个口号。5月,事情出现转折,有人想了想决定退出了。我问了下那个没怎么打退堂鼓的同事,问他,你还做吗?他说挺想做的,就是没多少钱。我说,那就去做吧,其他钱我去跟我同学借。确定一定要开密室后,就开始着手找房子,设计主题,筹集资金等一系列事情,由于我自己算是执行力不太高的人,而且真正自己开店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我怕自己最后知难而退,所以一定先逼自己向前迈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租房。做一个小型密室,选址在五角场大学路,问中介房租要1.5万左右,一旦付完租金,那就没法放弃了,所以第一部工作就是租房,确定了房子,才能根据房子来设计密室。五月底,我们挑了个复式的房子,交了定金,6月底拿房。6月1号,我检查出来得了水痘,由于要隔离,医生给我开了1周的病假单(儿童节怒放假一周?)。在家设计设计主题,感觉一切都很充实。7天过完以后,去公司上班,仍然是无休止的加班。那个时候就没空再来做密室的事情了,我问自己,继续做建筑,现在图的是什么?拿着6000的月薪,每天9.30去公司,晚上12点左右回家,14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感觉性价比特别低,奖金也不确定到底能有多少。加上后来在许多到店门口看到3500招营业员,管吃住。那个时候,我开始觉得,除了画图,我还是能去做其他事的,不会出现养不活自己的状况,只要自己能吃苦就ok了。那刻起就开始酝酿辞职的事情~等我自己想清楚了整件事情的时候,就准备跟家里商议下这个事情。在家里亲戚眼里,建筑设计师算是一个比较光鲜亮丽的职业,因为父母兄弟的孩子中就我一个本科毕业,似乎也是他们眼中小孩可以学习的榜样。然而我从没把本科文凭放眼里,上学至现在,我知道,外面学历比我高的比比皆是,在上海,满大街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打电话回去跟父母说辞职开密室的时候,家里似乎炸开了锅,最主要是关心密室是啥玩意,然后就是觉得,我不该放弃这个外人看来特别好的职业。沟通了一两天,我说,我先辞职半年,做做看,如果还可以,就接着做,如果不如预想的状态,就回去接着做建筑。当然这是我的缓兵之计,我自己思考好了,出来以后要回去太难了,第一,就是建筑行情差,公司没啥理由用一个内心不稳定的人,第二就是自己跟同届的人相比,能力不进则退,薪资待遇肯定有所不如,也是我不太愿意接受的一个方面。6月18日,办理了辞职手续,心头的一个担子放下了,终于可以专心研究密室的事情了。辞职前几天找中介看房,看得是杨浦区大学路的房子,交了定金说6月底交房。辞职后就在家一边设计主题文案一边拉su模型,根据那个房型划分下功能分区,以及密室的隔断。个把礼拜后,突然房东说不租给我们了。顿时觉得无比蛋疼,感觉排好的计划一下都乱了,去中介不断交涉,要求赔偿,最终无果,因为被中介将了一军。他说现在还有个大学路的房子,住户说要7月底八月初搬走,大学路房子特别紧张,你要租,就把上家的定金转到这第二套上面来,我还准备去好好跟第一套业主闹违约金的事情。中介说,定金合同写的是6月31日,在这之前你们还没正式坐下来谈,时间也没到,也不能就判定房东违约。万一31号她又说租你们呢?跟她闹就必须等到31号,才有理。然而你第二套这边不付定金,房子很可能被别人看了。如果你另外拿1万做定金,万一第一个房东最后答应租你,你如果不租就变成你违约了,两头你要违约一头。和气生财,和平节约,现在最重要的是房子。还反问我,闹到这一万违约金了,房子没拿到,你不也亏吗?哎,也是,为了大方向,只能吃亏了。踏上社会的第一课就这么现实,中介分析能力都这么溜。。第二套房子是个复式,比我看的第一个更满意一些。觉得主题可以做的更丰富,房间更好隔了,现在距离拿房子还有一个多月时间,期间就去玩玩别家的做得好的一些密室。回头再看看我们文案,又看不上了,又改方案,甚至重做。又去那个现场测绘了下房子的图纸,回来又建了个su现状模型。重新设计,重新来做。最初想做4个主题,后来想想还是就做3个吧,留一个角落做一些建筑展览,给一些有意向的设计师展览些画或者设计稿什么的。当一切进行的似乎很顺利的时候,7月25日,又是当头一棒,说租客可能要八月中旬搬,具体什么时候搬一直没定下来。。。我那个急啊,眼看一个房子换另一个,方案不停的要重做。。后来中介又说出来个新房,当天就可以签。我想想还是别等了,早一天弄起来好,毕竟辞职了,一个多月,啥都没进展,内心还是焦躁的。于是最后就签约了现在店所在的位置。。房子合同签完从8月1号开始算起。既然这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深化主题,按照现状建模,联系施工队,联系做机关的。用了一天把密室隔断位置定好,密室的整个流程梳理好。我们两人一个去对接做机关的,一个去对接施工队。话说虽然做建筑设计的,但对施工方面还是没有实战经验,可以说一窍不通。包工包料的价格到底多少都不清楚。只能货比三家,叫了一堆施工队跟装修公司依次来报价。每天要跟两三个包工头或者项目设计师讲我要做什么什么样的东西,大概会有哪些工作,让他们出明细单之类的。机关道具方面,由于我们有个主题相当复杂,需要找到可以来做这套程序的人。最初计划是让人家做好道具我们自己来植入安装,想省一部分资金。但是现实比较残酷,许多道具需要跟木工沟通,如何安装,需要打什么样的家具才能植入设备。感觉自己还是门外汉,于是想请人到店指导安装,这样费用会上去一些,但是想着能比自己安装的速度要快,早一点开业,早一点有营业额,说不定这些钱也能赚回来了。装修方面:谈了很多包工头以后,不得不说,各个行业不管做什么,都有好坏之分,文化高地不论,脑子好不好用很关键。我是这么挑人的(个人看法,不代表正确),我基本会跟每一个包工头讲我大概隔断的面积,吊顶的面积,抬高的面积,墙面所要的效果,大型的家具大概什么样子,我想要他们知道我在做什么,大概有多少工作量,给我报一个相对比较精确的造价。然后包工头呢,有一个跟我秀资历,说我做过什么什么,来上海多少多少年之类的,绝对没问题什么什么的,当场给我报价,说多少钱以内肯定可以搞定,工期多久内搞定。尽管比我心里预期的低,但是我没选,我觉得这报价太草率,说的太绝对,要么就是报了一个相当高的价格保证自己不吃亏,要么就是没搞清楚这个工作需要做啥,我更偏向于后者。没有简单的估算,听完就说了价格,也不反问我一些东西的细节问题,感觉后期随着工作量超过他的预期,渐渐地会有抵触情绪,做不好活的可能比较大,于是就pass了。对于每个包工头接项目来说,其实跟我们做设计投标一样,怎样脱颖而出?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多农民工来上海做施工,为什么有的人成了包工头,有的人开了装修公司,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工人?从我最后选的这位包工头身上我就了解到了这些东西。他刚来上海也是跟着好多装修队做,电工出生,如今木工,泥瓦工,油漆活,他都精通。来跟我谈的时候,把他想了解的东西都问了,同时对于密室逃脱还有点兴趣,然后根据我描述的东西他进行理解后会给我反问,觉得怎么怎么做更好点或者更安全些。大概谈了两个小时,说回去我算完给你报价,晚上发你。让我就觉得他做事情是会思考的,做事是稳重的,不是耍嘴炮的人。临走前,说加我一下微信。我看他头像是用一个锤子跟一个钉子组成了一个坡屋顶,整个头像是一个小房子。LOGO下面写着张师傅装修。后来我跟他闲聊,跟他说,你这头像谁给你做的,他说他自己上网找了些图,请别人帮忙改了改,加了点字。也许同样没文化,做同样的工种,但是他去思考了,去做了一些别人没去做的,渐渐地他成了包工头,别人还在做工人。(未完待续...)
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转行须谨慎。选择一个行业最好先提前了解好。作为离开建筑行业,现在在硅谷做UX设计的转行者。我觉得我也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跟排名第一的李乐贤曾一起在都市实践实习,感谢他在宿舍帮我们打过蟑螂。回答有部分来自于“UX未来”公开课。UX未来是我们几个硅谷设计师做的一个公众号。禁止转载。建筑转UXQQ群:. 公开课总结文:先说回答:转行做什么都可以。我有建筑的小伙伴去做了码农,数据分析师,投行。所以没人能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转了UX用户体验。强烈推荐建筑转用户体验。原因是。薪水不错(刚毕业平均年薪10万美元)不加班好找工作,之后可以向产品经理,设计总监发展,甚至可以开自己的公司。做这行国内现在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大部分人都是转行。不用担心别人学了很多年,你学两年会不会赶不上别人。你的设计思维能力,软件、审美能力都能继续派上用场,其实建筑转交互很有优势。转行方式自学: 慢,省钱 - 要读书,看教程,最好有小伙伴一起打卡督促。推荐几本书:101 design methods, do not make me think等等培训班:快,花钱 - 不要上教你PS的包分配的培训班,都是给大专生的。老师是否负责最重要,如果只是来打一晃玩一下,那就什么都白搭。出国:平台高,花钱,开眼界 - 十分推荐,尽快准备作品集。没条件就算了。我选择的是读了HCI的top项目MHCID,现在在硅谷工作。经常收到HR搭讪,比如Autodesk, 阿里巴巴等。我的背景并不差,建筑老四所,密歇根大学硕士,家里也是建筑背景,在很多人看来我条件还不错。可是我还是转行了。具体经历参见。简单来说,我转行的原因是,赚钱少,总加班。最重要的原因是看不到未来。“行业不好,什么都是白搭。一种无力感,就是大家都在水里游泳,只是你这边水速是负值,于是任你多努力前行,绝对值还是在后退的。大环境不好,无限拉低你的可能性。目光全在画图上,眼界也很窄。”有人问我转行之后,除了赚的多,不加班,还有什么好处。首先我要说,难道这还不够吗!!!当然,还是有的。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那种跟上时代机遇的感受吧。我最惋惜的就是,我没有早点转行,因为如果早点转行,很多机遇我都能赶上。但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最庆幸的就是,我现在已经走在了一条开的见希望的道路上。眼界开了很多,了解到了很多新兴的事物科技的极限。认识的牛人多了,跟做人工智能的MIT小伙伴打保龄球,跟做VR的小伙伴讨论创业(已经拿了1000万美元投资回国了);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收获。有时间有钱去旅行。去帮助一些小伙伴一起转行。虽然对自己总是诸多不满意,但总觉得,一切会更好的。
依然阻止不了我转行做建筑设计的决心!
1. 老八校建筑本科(大二从计算机转建筑),15年秋季转专业入读computer science master。16年春季拿到Amazon 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实习。从申请到从cs的课业中survive、再到刷题面试和找到实习,中间没有一步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找实习期间,做了大小公司oa和interview,当然也收了不少拒信。2. 还记得学期初去career fair时,看到一家建筑软件公司做类似revit的产品就欣然跑去递简历,相谈甚欢,然而小哥一询问need H1B sponsor后就态度突变,不了了之。还有一家公司某大叔看到我简历上本科专业不是cs,但修过cs的课,就质疑我还记得数据结构么?red-black-tree,bst...递简历后也是没有下文。有些公司需要现场写算法题,写好了才收简历,然后发oa,过了再安排面试。3. 大公司相对小公司会对转专业的人宽容一些。一月初找朋友内推了amazon,三月初面试。面试前把leetcode刷到200题,把论坛的前两月面经考过的题基本都做了一遍,还有就是正职的题库也过了一遍,准备了数据结构等考点知识。面试时,白人小哥要我optimize一段源码,说是有200百万个request访问id,顺带考了memory, multithread和cache的知识。答出来后写了个cache,然后followup是在源码里用上这个cache,分析算法复杂度。算是一道非主流的面经吧。尽管今年北美IT形势不好,但总算找到一扇进入IT行业的门,希望实习后能顺利拿到return offer。4. 身边转计算机的同学也不在少数,都是从各大苦逼工科专业转来,如数学、物理、生物,电子,他们在原专业学习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编程,用python写一些协助分析的代码。相比之下,建筑学相当偏文科。自己的java编程基础也是原来计算机学院攒下来的,在建院最多就拉拉grasshopper,就是写processing、arduino时才捡回一些些。理科思维也磨得七七八八。。以至于刚转计算机专业时被作业和project折磨得苦不堪言,现在流的泪也是当年转建筑脑里进的水。所幸已经过去。5. 去年申cs的时候,我算是建院里的异类,然而从今年开始,也开始有人向我咨询转cs的事情。感觉就是大家好像把转cs想得过于简单。举个例子,前端开发是cs的一个分支,跟ux、ui不是一个概念。ux、ui跟设计类似,用axure拉个原型,大不了css、html搭个网站,用ai、ps、id填色排版就好。但是网页总不能是静态的吧,客户端要用angularJS搭吧,数据不能一刷新就没了,server side要用mongoDB, Express, NodeJs吧…这些就到了需要前端开发的时候。6. 别人只会看到你拿到实习、拿到return offer后光鲜的一面,写不完project、算法题不会做、跟印度组员合作撕过逼等等流过的泪、吃过的苦头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化解。还有一个月就final了,从现在开始要把之前欠下的作业和project做完,好好准备期末考,在入职前继续恶补编程。愿半年后重看此文时,并不会感到遗憾。7. 去Amazon传说中的AWS组实习六个月,给自己个机会学习更多backend技术。。核心组,牛人多,希望能survive TAT
其实我不建议学建筑的同学转行,因为建筑是一个晚熟的行业,很多人四五十岁事业才走上正轨,可以有能力去实现自己二十岁时的梦想。漫长的职业生涯意味着建筑师会经历经济周期的转换,当下经济确实下行了,等未来经济复苏,还是需要很多建筑师。当然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过去了,未来将会向精细化,高审美,多附加值的建筑设计转化,这不正是建筑师的机遇吗?未来很美好,当然我们也要做好过冬准备。我建议可以从事和建筑设计相关的副业赚钱。比方胡如珊的设计共和也做家具赚钱,以后国人会越来越愿意为设计付费。还有可以做些其他设计相关的工作。建筑师本来对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可以解锁摄影、绘画、电影、写作等方面技能,多多尝试都可以提高自己。只是永远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开始。
“我们都是自己经验的井底之蛙”合适的副业跟你是不是建筑设计师没有任何关系。相反,这个身份倒是绑架我们什么都不敢做
产品设计领域大有可为,大部分的经典款家具出自建筑师之手,大量的建筑师背景的成为家具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建筑设计狗比较适合跨界家具设计。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年最不景气的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