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如 的 章泽天的毕业院校校

简介/翁宇庆
翁宇庆,日出生,1963年金属材料专业毕业,1985年获宾州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位,1994年起任工程院院士。曾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副部长。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
国家发明三等奖——“硅锰钼系中空合金钎钢及其生产工艺”的主要发明人。承担过1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获得八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了近100篇学术论文。担任第一批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1998年9月—2003年9月)。在主持973项目期间,团结项目工作人员,勇于创新,形成了“形变和相变耦合”的超细晶形成理论及控制技术。该工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将上述成果用于工业生产的国家。
学术观点/翁宇庆
“第九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上,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以《我国钢铁工业要努力降低能耗》为题,为大会作了报告。在报告中,翁宇庆分析了中国工业目前的能源消耗状况,并强调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和实现措施,为中国钢铁工业在方面提供了思路。
在分析中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状况时,翁宇庆指出,钢铁工业是耗能大户。钢铁工业努力作到节能减排,对降低制造成本,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瓶颈效应,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国十一五期间要求万元产值节能20%的目标完成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费过多,这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是必经阶段,而钢铁工业是基础工业属于重化工的一部分,是工业化原材料提供的主要部门之一,因此能耗高。数据显示,我国钢铁总产能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06年粗钢产量占全球的1/3,钢铁总能耗十分巨大。国家在“十一五”(年)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约束性指标。但根据1991年以来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的变化趋势和2006年运行结果来看,这个约束性指标困难重重。
淘汰落后产能 推广普及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
提到贯彻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要求,翁宇庆在报告中提出,首先应有全局发展的认识。他认为,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严重的重化工工业(其中钢铁工业是重要行业之一)首先应当把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展途径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当前钢铁行业的发展产量过快,已经从供不应求转为产销基本平衡,并已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积极地看,它满足了高速经济发展的需求,但负面影响是大量落后产能存在、大量不应存在的落后产能生产的产品充斥了供应渠道,应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要求,不允许其继续运行。
翁宇庆也谈到了钢铁行业在此方面的努力。他介绍说, 日召开了“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指标,用以规范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整改进程。
翁宇庆同时介绍了在已经运行的钢铁企业中,要进一步推广普及的一部分现金界能耐技术和设备。这其中包括:零排放煤气、焦炉煤气及能源的回收、高炉、转炉煤(烟)气全干法除尘及回收、烧结矿余热回收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转炉负能炼钢技术、轧钢热装热送和冶金炉窑(加热炉)高效燃烧技术以及低品质资源和余热的回收等。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友好性的社会,为此就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对此翁宇庆分析,“万元GDP能耗下降20%”,并不是指单位工业制品能耗降低20%。从宏观讲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比重而增加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这是重要的节能方向。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增加工业增加值,即不扩大产能而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市场的需求,也是企业的追求。所以冶金行业目前也正在“一降一升(降低吨钢能耗,增加产品附加值)”开展节能工作。
成就荣誉/翁宇庆
翁宇庆曾任冶金部副部长、国家冶金局副局长等职。现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俄罗斯工程院,首席科学家。 翁宇庆长期从事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中国冶金工业科学研究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获美国宾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曾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冶金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杰出的金属专家,为中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关评价/翁宇庆
翁宇庆同志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将科研、生产、使用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形成团结的科研队伍。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7:36
贡献光荣榜
2009年同时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院士简介/张生勇
张生勇张生勇,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再次赴法国与巴黎南大学Kagan教授合作研究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的放大效应,同期任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2012年被中国兵器工业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聘为“双聘”院士,并依托招收“高能量密度材料、功能材料合成及应用”专业方向的相关博士研究生。张生勇(—)精细化工专家。陕西省咸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82年获巴黎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在复旦大学任教,现为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手性催化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先后对不对称催化氢化、氧化、烷基化和相转移催化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明了两种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为将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用于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设计合成了10多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和30多种结构新颖、易于合成的有机催化剂。利用手性催化反应实现了L-苯丙氨酸、D-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着4部,发表论文15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平/张生勇
张生勇,1939年出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同年9月在南京大学高校师资班进修至1968年3月,结业后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至1984年,同年5月到第四军医大学工作至今,2010年6月受聘为西北大学教授。年在法国巴黎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4年再次赴法国与巴黎南大学Kagan教授合作研究不对称双羟化反应中的放大效应,同期任法国图卢兹配位化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手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2001年被确定为总后院士后备人选。2009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79年至今一直从事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在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中,解决了若干关键性问题:(1)创立了用立体有择的Diels-Alder反应和手性环氧化合物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两种新方法;(2)通过手性膦配体与BH3的配位与解配作用,解决了膦配体在空气中不稳定的难题,为大规模制备膦配体奠定了基础;(3)通过给金鸡纳生物碱分子中引入-OH或-SO2-等极性基团,制备了一组在Sharpless 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物配体;(4)通过离子交换技术把OsO4键合在TentaGel树脂上制备了在AD反应中可回收和重复使用的TentaGel-OsO4催化剂;(5)把奎宁、奎尼定、辛可宁和辛可尼定等生物碱C9-OH改造成C9-NH2,其Rh和Ir的配合物催化剂在潜手性酮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3%的化学产率和95?的立体选择性;(6)合成了两类共8种新型的金鸡钠生物碱季铵盐有机催化剂,并成功地用于不对称相转移催化反应中,获得了高达96?的立体选择性;(7)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金鸡纳生物碱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催化“中断的”Feist-Benary的反应中获得了>91%的化学产率和高达94?的立体选择性;(8)率先在我国把手性催化技术用于工业生产D-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以及抗癌药紫杉醇和多烯紫杉醇的工业生产,为我国化学合成药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先后承担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陕西省基金2项和西安市高新区院士基金1项。出版《不对称催化反应》等专着4部,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35篇(其中56篇被SCI收录、6篇被EI收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荣立二等功1次。出版教材8部,其中主编的《有机化学》和参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一等奖。先后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
学术任职/张生勇
曾任中国化学会陕西分会有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陕西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轻工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教学成果奖/张生勇
1989年1、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基一综合’教学法2、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医学基础机能学科专题综合实验教学法军事医学学习教学法3、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学科建设的规律认识运用及成效1993年1、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高校系列教育评估指标系的构建2、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大学英语“两化、三习、四不变”教学法3、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军医大学临床实习基地正规化建设与管理构建五大实践教学模式 确定学员德育新体系按专业分层次的流行病学课程建设寓德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研究4、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四等奖1项部队三年制口腔医学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7年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献身国防卫生事业的高素质人才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狠抓五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流人才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两环融合、三段实施”军事医学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放射影像学》光盘教材及其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口腔医学形象化教学的建设与实践人体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4、军队级教学成果四等奖2项外科理论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系列研究“一校两网”开放协作,探索提高佃学效益之路2001年1、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新体系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分子生物学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寓创新理念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大力培养军队卫生事业创造型人才外科学课程组合教学模块和网络教学应用研究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创建医学学生毕业前临床能力综合评价方案及其应用医学课程电视教材系列化建设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全方位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高标准培养新时代教学人才2005年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与实践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创“四新”促“三进” 铸牢学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念3、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围绕学员“三大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4、总后优秀教学成果2项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创建有军事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2009年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与实践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与教学实践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政治理论教学四大升级系统 铸就军校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生物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眼科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SP、PBL、模拟人相结合”为核心的军医大学外科临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军医大学理工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科技成果奖/张生勇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室研究中国十大科技新闻(1项)核糖核酸的加工修饰及其催化作用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3项)微电级介入定向治疗帕金森氏病新型肝炎导向药物研制取得重要突破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TA1)获准新的免疫膜分子编号CD226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1项)杀灭肿瘤和HIV感染细胞的新型T淋巴细胞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内脏初级传入中枢联系的系统研究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微电极边界定位法在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免疫PCR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胃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XH-超短波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其铑催化剂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医学数据交互式统计分析方法体系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组合异种骨的系列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颅脑创伤机理与临床救治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在人体的分布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人原发性肝癌病因及发病的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口义齿固位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消化系统生物活性物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颌面高速投射损伤的实验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航空供氧装备呼吸阻力容许界限》国家军用标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单克隆抗体用于肾综合症出血热病原学及感染动物保护作用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人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长期模拟失重下心肌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及其机理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发现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牙髓尖周病的厌氧感染和根管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粘结技术的系列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飞行员基本心理品质的心理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天然抗角蛋白自身抗体的生物学特异性、作用及临床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及实验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实验和临床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重症喉气管狭窄成形术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方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神经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递调质和受体变化与慢性痛流行性乙型脑炎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实验研究核糖核酸的加工修饰及其催化作用合成手性双膦配体的新方法及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完全气化的超高频皮肤整形手术仪及临床应用肝癌单抗HAb18导向研究及应用延髓内脏带概念的提出及其结构机能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Btk在细胞内外与蛋白激酶C相互作用的研究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炎、肝硬变和肝癌发病关系的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后周围和中枢不同时期退变与再生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新型生物心脏瓣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更年期综合症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烧伤后瘢痕增生与挛缩畸形的临床整复治疗及实验研究胃癌血清MG7-Ag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研制及应用
医疗成果奖/张生勇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4项)我国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微电极引导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骨盆环区域内骨肿瘤的外科治疗应用整形外科技术于烧伤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成果/张生勇
国家级新药-肝癌导向药物国家级新药-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国家级新药-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芯片诊断分析系统基因工程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56:02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清如 龙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