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给我的启发是谁写的

读书笔记——《战争与和平》(附阅读时间,版本对比)_战争与和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597贴子:
读书笔记——《战争与和平》(附阅读时间,版本对比)
写在前面的话这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一篇读书笔记,因为《战争与和平》太大了,大到以我现在的能力根本没办法按照以往的习惯去把我阅读的时候所写在笔记本上的上全部笔记整理成一篇随感。零零散散的笔记就写了1万多字,整理成文章要到3到5万字了,所以等重读的时候再说吧。 1)这本书要读多长时间: 《战争与和平》利用今年春节的时间读完,前后总共阅读了13天,共耗费纯阅读时间77h30min。因为我是三个版本对比在读,所以时间用的稍微长一点,我预计单纯一个版本完整看一遍《战争与和平》需要40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每天阅读2个小时,需要20天;每天阅读4个小时,则需要10天。 2)什么版本: 我手里有三个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高植版(83年2印),北京燕山出版社周煜山版,和译林的张捷版(买的Kindle版)。总体上来说以高植版为精读,周煜山版为辅,张捷版最次之(主要参考注释和序言)。版本其实无所谓好坏,只是自己喜欢那一种。我个人非常偏爱高植版,因为全篇典雅的气息非常浓郁,要是结合《1812序曲》来读托翁的这篇作品感觉更是明显。从高植版的字里行间能明显的感受到有民国背景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一种特有的自信与骄傲。这是后两个版本所没有的。 但同时高植版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常做严肃阅读人,可能读起来会非常的累,尤其是第一卷,译文80年代的几批印次第一卷还是繁体印刷(然后个别页数是简体&&!!!),这让人非常痛苦,我第一卷一共花了30小时,几乎是高植的看了一遍,又把周煜山的完整看了一遍。不过看过了第一卷,渐渐的就会喜欢上高植的文风,会面在继续阅读就会流畅很多。 除了译文本身,高植版另外的非常大的优势在于:1.翻译了毛德的背景序言,毛德的注释和毛德编著的大事年表。2.在书的最后有高植编写个章节的概括。第一点重要是因为,大部分读《战争与和平》难是因为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的政治背景和形式并不了解,所以初读第一卷安娜·芭芙洛芙娜的舞会上的对话云里雾里。所以《拿破仑传》可能是《战争与和平》非常合适的背景资料,毛德的序言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战争与和平》的背景参考意义很大。同样毛德注释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因为毛德注释有大量关于托尔斯泰生平与创作《战争与和平》有关的信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大事年表能辅助理解里面的战争。这些有点都是周煜山和张捷版里面所没有的。第二点,这样一部作品很容易读到后面忘了前面,所以通过随时翻阅高植对于每一个章节的概括,很有利于使读者保持阅读的连贯性。 刘辽逸和草樱版的不清楚。另外人文社的董秋斯版我见过,毛德的序言、注释、大事年表都有,董秋斯也自己编写了每一章的概览。非常好,并且排版比高植译文版要好,董秋斯的大事年表和每章概览是随册分开的非常方便阅读。而高植版则将大事年表编在了第一卷,每章概览编在第四卷,这就导致我阅读的时候一直要翻阅第一卷和第四卷,使这两册书的压力非常大。董秋斯版里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而高植版里也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地图!!!没有地理概念的战争场面根本没办法理解,读高植版的谷歌“三皇会战”,“卫国战争”的地理信息貌花了我很长时间,不过自己查了也就很容易记住了。 周煜山和张捷的版本都比较流畅,我个人感觉周煜山要比张捷的有文采非常多,张捷的版本就像白开水吧,我这不摘录作对比了。北燕版另一个优势就在于,最后有人物关系图,读大部头作品的人都懂的这个很有用。译林的书比人文社,译文和北燕相比的优点我觉得常常不是译文本身,而是注释和序言。这四家的书永远是译林最花心思做注释,另外往往译林的序言写的就像是译者的论文一样,不要太专业。这点可参考陈中梅在北燕和译林时的《伊利亚特》,还有罗念生,王焕生的《伊利亚特》 《复活》我读的是草樱版,不太有爱,所以没有再选则草樱的《战争与和平》。无奈当初高植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印本太少,买都买不到。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译文再版,结果等来的却是2013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再版,这尼玛坑啊,又见顶级的版权落到了三流的出版社,不知道是喜还是悲,只能硬着头皮去买了。。 希望以上的版本介绍有用。 (3-2-1)代表第三卷第二部第一章。
最近关于战争与和平,...
想不到圣诞节后,美剧基...
无授权,侵删。
我最近发现咱们贴吧的发...
【虾写写书不容易--新书...
本人读的是草婴译本,上...
如题 今天我就叙述下战...
这是啥方阵?
最近无聊又把高中时看的...
图为1979年3月中方军队...
60亿影帝带队,让你一路到摸金到手软!
第一卷 1.(1-1-6)毛德注释过托尔斯泰将自己的一部分品行赋予了安德烈公爵。那么在本节中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在客厅中的对话(关于婚姻的部分),解释了安德烈要去参加对法战争而与其刚怀孕的妻子发生争吵原因,也可能是托尔斯泰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婚姻的态度一种体现,因为托尔斯泰婚姻未必可以说成悲剧,但总归不幸福。 “婚姻会消耗任何一个有意志力的男人的希望和经历,只是在徒增苦恼和懊悔。和女人在一起便像是‘戴镣的犯人’,失去了一切的自由。而女人却必须在‘无谓的社交界’才能生活,虽然在交际场中的女性们似乎有点内容,但其实什么也没有。女人永远和“自私,虚荣,愚笨,浅薄”这些词相联。”这里托翁的评论稍显刻薄。 在(1-1-25)中,安德烈妹妹玛丽娅的另外一番话又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角度:“安德烈,你不要忘记她是在社交界里教养长大的,所以她现在的处境并不快乐。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想想每个人的处境。”玛丽娅登场的好惊艳,这个姑娘有想法,不愧是老公爵严厉教育出来的。 2.(1-1-6)“皮埃尔时常陷入这种使他所有的决心和打算都化为乌有的思考中。”托尔斯泰就是把所有意志不坚定,喜欢拖延的人在面临诱惑时最常见的想法赤裸裸地写了出来。 3.(1-1-22)玛丽娅和尤丽的书信,开头写的好:“我常常想:我的生活和幸福的一半是在您身上。虽然我们天各一方,我们的心却被那些解不开的结子连接在一起。我的心了反抗命运,虽然有各项娱乐和消遣在我身边,我却不能克制我们分别以后在我心坎里所感觉的某一种潜隐的忧愁,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像上个夏季在您书房里的蓝沙发上,在密谈的沙发上那样在一起呢?为什么我不能像三个月以前那样,在您的那么文雅、娴静而明达的眼神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呢?我是那么喜欢这种眼神,此刻,当我写信的时候,它仍浮现在我眼前……” 毛德考证过,托尔斯泰在其作品里借用过,他和她妻子的部分书信。那么老托你就承认吧,这大概是是你妻子给你写的其中一封情书的开头的改写。因为只有女人能懂女人,男人是永远也没法真正的模拟出女人的心态去写信的。 4.(1-1-22)两个闺蜜之间的书信必须有三件事情:1)
相互之间甜腻的话语2)
自己和对方的八卦3)
对“人类脆弱的理性”不理解的事情的讨论和向往 虽然书中托翁没有给玛丽娅漂亮的容貌,但是她在书中流露出的神性和智慧,真是会对很多有志青年构成强大的吸引力!!!真不知道,将来那个傻小子会这么幸福能接受到玛丽娅的神性的指引。 看到这就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文钞》里的玛尔维达·方·梅琛葆,罗曼罗兰能成为19世纪乃至20世纪西欧资产阶级艺术界文学界最后一位思想巨子,就是因为梅琛葆在引导罗兰,这在梅琛葆和罗兰书信里面是显而易见的。 还记得序言里的一段话。“在我真实感觉里,一座叫罗曼·罗兰的高山耸立在前,还没有看到顶,又耸起一座更高的山、名叫玛尔维达·方·梅琛葆,其高,其险,其峻,其美,是我的目力心力一时难以领略的了。纤弱、安详、恬静、说话、服装、整个人都单纯。散发着天然的尊严。看上去很谦逊。几乎像隐者。” 这本文钞教会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尽早树立:健康,乐观,阳光,积极,向上,崇敬的女性观!!!这点很重要! 想必将来的玛丽娅就下一个梅琛葆。真不知道这部书里谁那么幸福能娶到玛丽娅。 5.(1-2-12)“土伦战役” 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还是个上尉1793年,雅各宾各派之争,法国大革命到达高潮。同时保王党开始疯狂反扑(参考雨果《九三年》的旺岱叛乱,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攻克保王党势力一战成名。“土伦战役”也成为拿破仑日后步步高升的基础。1793年,路易十六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客观上推翻了封建统治,此点触怒了欧洲其他各封建国家,所以从1793年到1815年一共发动了7次对新兴资产阶级法国的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多由英、奥、普、俄等组成。前两次反法第一共和国,后两次反法第一帝国(拿破仑)。1799年,雾月政变,拿破仑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官1804年,拿破仑在米兰加冕。于是拿破仑终于实现了千千万万个于连的梦想。同年,贝多芬完成《第三交响曲》,最初命名《拿破仑·波拿巴》本意献给拿破仑,结果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愤然撕去标题页改名《英雄交响曲》。同年,法国王子昂吉安,被控参与反拿破仑阴谋,被枪决。促使欧洲各国朝廷反对拿破仑。(芭芙洛芙娜舞会上的话题)1805年,拿破仑打算进攻英国,却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由于用人不当,丧失全部海战精英。“威尔纳夫”基本上可以和滑铁卢中的“格鲁希”相提并论了。(特拉法加海战可参考,马汉《海权论》)由于海战不成,拿破仑被迫转入地面战场向奥地利进军。奥国向俄国求援,亚历山大一世派遣库图索夫出战,援奥。同年,《战争与和平》开始。上述为第一部第二卷,申格拉本战役时代背景,也可以看作是《战争与和平》的时代背景。 6.(1-2-14)谷歌高植版的地名,查看战役地图。不劳诺=布瑙诺(奥地利)阿姆世太顿=阿姆施泰滕(奥地利)丢任施坦=迪恩施泰因(奥地利)射恩不儒恩=申布隆宫(奥地利,夏宫,茜茜公主)射恩格拉本=申格拉本(奥地利,维也纳以北,捷克布尔诺以南中线)号拉不儒恩=霍拉不伦(霍拉不伦,维也纳,布尔诺成三角形,申格拉本在三角心重心处)兹那依姆=兹诺依莫(捷克)奥尔牟兹=奥洛穆茨(布尔诺以南)不儒恩=布尔诺(捷克) 申布隆宫(夏宫):1805年-1809年拿破仑总司令部在这里。布诺儿: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前夕,拿破仑的总司令部在这里。 6.(1-2-27)托翁笔下的战争中的士兵,少有对战斗的恐惧,更多的确是一种期盼。第一卷中的战争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期待中的对战争的残酷的描绘。 7.(1-3-3)就连玛丽娅面对瓦西利公爵儿子的求婚,心中都会不停的泛起涟漪。这果然是人之本性,到了一定年龄这种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憧憬就不会停止。不过,在父亲的教导下才华横溢,但相貌却不出众的玛丽娅,却在对爱情的期许上产生了恐惧和彷徨。托翁倒是这个时候借着上帝的面子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不要寻觅,不要焦急,不要欣羡。人类的将来和你的命运你是不应该知道的;但是你得这样生活,就是要对一切有所准备,假使上帝要在婚姻的责任上考验你,你便准备执行他的意志。” 简而言之:女孩子!要等,不要找! 8.(1-3-4)瓦西利公爵替儿子向玛丽娅求婚时,老鲍尔康斯基公爵的心态格外引人注意。估计他就代表了天底下所有当爹的心态——自己的女儿就像天仙一样,不舍得嫁出去。“关于这个问题,老公爵总是欺骗他自己。这个问题就是,他是否有一天决定要和玛丽娅公爵小姐分离,把他交给一个丈夫。” 就因为自己女儿都是“天仙”,所以姑爷再好也会被觉得配不上女儿,在父亲眼里“女婿”就是来抢女儿的,总归不被老丈人看得上。比如鲍尔康斯基老公爵,就看不惯玛丽娅面对求婚时的表现。心里想:“随便来个什么人——她便忘记了父亲的一切,跑楼上,梳了头,摇尾乞怜,举动失常!如此高兴的抛弃父亲了!” 哈哈,这段真是太好玩了!!!难怪伍尔芙说:“《战争与和平》写尽了人类一切的经验。”感谢托翁没在这里把玛利娅卖给瓦西利公爵。 9.(1-3-10~19)1)尼考拉和安德烈,在战争中的心理体验也应该是代表了两种典型的心理。尼考拉在接受亚历山大简约是被浓烈的集体意识所裹挟着,“皇帝”这个象征以及口号似乎就能赋予人们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有了这种力量就可以忘记家的温暖,妻子的疼爱,一往无前的冲锋,心中就只有一个想法“哦,死吧,为他死吧”,简直就是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 三皇会战中尼考拉的个体意识以及思考好没有完全形成,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容易被强大的集体意识带走,这点是他和安德烈的最大不同,也是和皮埃尔的不同。不过暂时可以解释为年龄上差距。(对比参考(2-2-10)) 2)是男人应该都做过凭借一己之力去拯救世界的美梦,在这个梦中自己就是那个唯一的超级英雄。安德烈从俾利平得知法军过多瑙河直扑俄军的消息时,感到“可喜又可悲”,可喜之处就是即将到来的“申格拉本战役”可能就是他的“土伦港战役”。“奥斯特利茨”安德烈公爵有幻想这次也是他的“土伦港战役”,然而现实却是,皇帝和司令并未采纳他的“正确意见”,然后安德烈公爵继续只能在自己幻想中满足自己YY的欲望“于是他带着一团,一师,不让任何人干涉他的指挥,于是他领了这个师到了决定性的地点,独自获得了胜利”我去!安德烈公爵,你要不要这么可爱的一直在做白日梦啊!你这白日梦可是能代表天底下广大的男性们共同做过的白日梦啊!有趣! 从这样一个白日梦里,我能隐约感受到安德烈身上的英雄主义,这样的英雄主义往往是有悲剧性质的。因为荣誉古往今来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考虑到为了片刻的荣誉,却要失去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的时候,安德烈有迷茫了。(对比参考(2-2-11)安德烈公爵后面的想法的转变,和皮埃尔面的谈话,“不再为别人而活”) 高植版此处的毛注:“关于人最大努力与最大的希望为死亡所阻碍的思想,即安德烈公爵此时所想而又逃避的思想,就是写这一章16年后,使他自己(托尔斯泰)的人生观发生革命的那个思想,见《忏悔录》第三章。”看读过《忏悔录》所以不知道这里的思想指的是什么,要去读一下。 10.(1-3-19)“奥斯特里茨”的战败,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弗朗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将女儿“玛丽娅·路易莎”嫁给拿破仑(拿破仑本来要娶亚历山大一世的妹妹,结果亚历山大一世和她妹妹存在某种不正当关系,不舍得嫁,然后拿破仑就娶了路易莎)。路易莎执政能力非凡,被称为是最有智慧的帕尔马的统治者。虽然她统治时期,整个欧洲都出现了经济衰退,但是她却积极地做出多项改革,她的开明和仁慈统治为时人所称道。没记错威尔第在米兰学习时也曾得到,女公爵的资助,所以威尔第才想着要把《伦巴第人》敬献给路易莎。 另外,法国大革命的狂风暴雨确实使得其他欧洲国家的封建统治出现了动摇。新思想遍地开花,记得后来茜茜公主的女诗友罗马尼亚王后说的最露骨:“共和体制是国家唯一理性的选择,我真不明白,那些迟钝的百姓,为何至今还能容忍我们。”所以即使那个时代即使拿破仑不挑事,其他国家也容不下他。
第二卷 1.(2-1-12)皆尼索夫和娜塔莎跳舞之后,突然对其印象加深并取得好感,娜塔莎你果然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啊。从《战争与和平》里面对娜塔莎的爱慕,到《安娜·卡列尼娜》对安娜的怜悯,再到《复活》对马丝洛娃的忏悔,托尔斯泰对女性的态度是越写越谦卑,越写越恭敬。这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啊!皆尼索夫和娜塔莎这段舞蹈给他刷了不少存在感,第一卷读完我对这位军官都没有什么印象。 2.(2-2-1)“我们只能够知道这一点,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人类智慧的最高阶段。”这话我怎么感觉在好多地方都读过,难道托翁才是原创? 3.(2-2-2)车站里皮埃尔遇到的共济会成员简直就像上帝派来的使者,这也是皮埃尔“复活”的开始。共济会成员巴斯皆夫的几段话哲理意味浓厚,摘录如下:1)“他(上帝)不是靠理智来理解,而是凭借着生活来理解”2)最高的智慧不仅单独建立在理性之上的,不是建立在那些世俗的物理、历史、化学等科学之上,理性的只是分成了这些部门,但最高的智慧只有一个。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洗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为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我趋于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透进上帝的光,它叫良心。 这种理解又让我想到了柳比歇夫。 4.(2-2-6)皮埃尔开始进入共济会接受上帝洗礼的时候,鲍里斯却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觉得安娜·芭芙洛芙娜的客厅重要是因为“为了军界上的成功,所需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工作,不是勇敢,不是恒心,而是只需要善于结交那些可以给他酬报的人。”所以他当初找安德烈公爵求推荐,可能也是如此 5.(2-2-10)《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要把农奴从制度下面解放出来,皮埃尔到了基辅之后也要做同样的事情。可见,对于废除农奴制的思考,托翁很早就有。但是皮埃尔却空有想法却缺乏实干的能力。被管家们欺骗的团团转。(2-3-1)中皮埃尔没做成的事情安德烈都做成了。 年代,托尔斯泰在酝酿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农奴制出现了危机。在这里是的转折时期,托也像他的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关心和思考俄国的命运,力图认清历史的发展脉络。于是我们能看到他在《复活》中,他终于开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 托翁通过智力有限和思想守旧,然而非常热情的尼考拉和他那尚不谙世事的十五岁的弟弟彼恰的感受来写对皇上的热烈崇拜之情。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表达了当时一般人的感受,又对这位最高统治者进行了巧妙的讽刺。 6.(2-2-12)安德烈公爵对荣誉是有很强的渴望的。正因如此“三皇会战”的失利如同当头一棒,让他清醒的认识到了现实。“建功立业”的幻想破灭后陷入“失望”和“厌世”。同时有没有皮埃尔的出现安德烈应该都会复出,这就是他的命运。他这时的厌世不过就是阿基琉斯的愤怒。荣誉感参考(2-3-5) 拿破仑与叶拿战役中打败普鲁士又在弗里德兰战役中打败俄国。法国分别和俄国()月普鲁士()在提尔西特(今苏维埃茨克)签订条约。 7.(2-3-5)安德烈的荣誉观,可以和他与斯佩兰斯基的对话中略窥一二:“我是孟德斯鸠的崇拜者,君主的原则是荣誉,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贵族的若干权利和特权,我觉得,是维持这种感情的方法。” 8.(2-3-7)皮埃尔在共济会里,第一次惊诧的认识到,人类的见解的无限差异,这使得任何真理在两个人的目光中不会是一样的。 9.(2-3-9)“在别素号夫伯爵夫人的客厅里受招待,被人看作是智慧的证书,青年们在赴爱伦的晚会之前阅读群书,以便在他客厅里说点什么,大使馆的秘书们,甚至大使们,问她吐露外交秘事,所以爱伦是某一种力量。”看到这里我笑出了声,青年们会为全俄最美的荡妇去读书,大使们也会为其而大谈外交秘事。男人果然是永远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只有皮埃尔知道。 爱伦你不做间谍是在可惜了。 10.(2-5-10)娜塔莎在第五部的后半段怎么智商和情商都几乎变为零了?这样的突然变化似乎不能让我接受,只能当做是思春少女的青春期叛逆吧。那时俄国的婚嫁习俗不是太能理解。约会就是男方不停到中意的女方家里吃饭,求婚就是只要口头说一下即可,这也太随意,至少要向简·奥斯丁的世界里,女方能送一撮自己的头发什么的啊。娜塔莎和安德烈的感情,看得我莫名其妙,这俩人都太骄傲了,婚约破裂后都不试图去弥补一下。
第三卷1.(3-1-1)11月8日在上海音乐厅聆听的曹鹏带领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奉献的《原味俄罗斯》,其中就有柴可夫斯基那首最为广受欢迎的《1812序曲》,曹老爷子指挥演奏《1812序曲》有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是要自己讲一遍这个曲子:1812年拿破仑率领60万大军攻打俄国,4个月后只有不到3万人仓惶逃回法国。《1812序曲》开始在一片庄严肃穆的音乐声中俄国人民在教堂做弥撒,突然间旋律变得急促预示着战事逼近,当组旋律中夹杂着《马赛曲》奔来的时候莫斯科沦陷了,拿破仑此时如日中天却也开始走向了败亡的命运。随着《马赛曲》不再成调,管弦乐的嘈嘈错错预示着法国军队的颓败,终于在11声礼炮中迎来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演奏完毕曹老爷子还和下面就坐的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副主任说,《1812序曲》在中国演奏还从来没有上过真的大炮,2015年是城市交响乐团10周年,我希望那个时候再回到上海音乐厅,演奏《1812序曲》的时候门口会有真的礼炮伴奏。哈哈,我就等着2015年呢。 听完音乐会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原来《战争与和平》里最重要的战争就是1812年这场俄法战争。每每翻开第三卷之前,我都会聆听一遍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同样会在高植的译文中感受到强烈的古典主义气息,两者之间真的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阅读本身平添了许多乐趣。 2.(3-1-2)读高植版一大收获P870Quos vult perdere-dementat(要毁灭谁——夺其理智)译林张捷注:此处原文为拉丁文。这句话在中国最近挺流行——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网上有很多关于这句话原出处的说法,看来源于古希腊的某位哲学的话是有道理的。 3.(3-1-3)就在拿破仑渡过尼曼河,越过俄国边境的那一天,亚历山大大帝正在别尼格生的别墅里参加舞会,对比是鲜明的,统治阶级永远都是昏庸的。 4.(3-1-10)“普弗尔是那些自信到不可救药、一成不变、宁愿殉道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这种人只能是德国人,因为只有德国人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也就是根据臆想的完美无缺的真理的知识,才有这样的自信。法国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认为他本人不论在智力还是在肉体,不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迷人力量。英国人很自信,其理由是他是世界上组织最完善的国家的公民,再者,一个英国人永远知道他应当做什么,而且知道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所做的一切都毫无异议地正确。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总是激昂慷慨,容易忘掉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因为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完全知道的。” 托翁此处对各国人民的嘲讽和批判让我想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面罗兰对各国著名作曲家的及其作品的嘲讽和批判。 5.(3-1-12)尼考拉不打算照他所许诺的那样回家去和索尼娅结婚,还是因为荣誉感。“除了荣誉,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返回乡间。”在这里想到了安德烈公爵的荣誉感,他要是真的娶了娜塔莎,估计娜塔莎就悲剧了,会重蹈漂亮的伯爵夫人的覆辙。6.(3-1-17)哎,当年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哥萨克”长大了,娜塔莎也开始追忆随水流年的遗憾,那种感觉就是这样:只要曾经能够回来,哪怕只有一天,她便什么都可以牺牲。 第三卷的气场有变化,第一次在安德烈公爵率团路过童山的时候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里战争的残酷。 7.(3-2-13)居然还有英雄救美,好吧终于俄国男女有一种坠入情网的方式不是“一见钟情”了。不是吧。尼考拉同志!!!玛丽娅小姐这个天底下最美好的礼物,居然要被你捡去了,这你上辈子积了多少德啊!!! 8.(3-2-16)库图索夫马具“却需要忍耐和时间”,与《基督山伯爵》结尾的“等待与希望”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9.(3-2-22)道洛号夫是个混蛋,但不是个坏蛋。 10.(3-2-24)“哦!我相信一种理想的爱情,它要在我全年的离别中保持她对我的忠实!好像寓言中的鸽子,她应当在对我的离别中消瘦了。”安德烈公爵这样的对爱情中女性的期许明显是不公正的,是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气息的。爱情和婚姻对安德烈公爵来说真不是个必需品。 爱伦在(3-3-6)的那句用在这里评价安德烈公爵很合适“这就是男人们的自私和残忍” 11.(3-3-1)托翁的历史观就是一切都是天定的巧合,英雄人物无法左右历史的发展,只是命运洪流中的一粒浪花。 我觉得托翁在这里用了一整章的精力,就是想说明,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两件事情,未必有因果关系。虽然托翁一直在强调“皇帝”和“将帅”在历史事迹方面所做的努力不及人民群众的万分之一,虽然想《荷马史诗》中以英雄为历史全部交点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还是觉得世间确实存在一类英雄——造时势的英雄,如拿破仑。天地下却也还有另外一种英雄——时势所造的英雄,就像梁启超评价的李鸿章。 12.(3-3-3)“……而且他相信他是注定了来拯救俄国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选为总司令……他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无所畏惧知道自己是常胜的拿破仑的敌手……”67岁的库图索夫也还在做英雄一个,好可爱啊。 13.(3-3-14)第三卷的战役描写太紧张激烈了,激烈到我都没有顾得上安德烈公爵。只有当他作为伤员被送到娜塔莎家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安德烈你在博罗季诺战役中也太酱油了!!!你也到像是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扛着旗子到下也好,作为后勤的一个团团长,溜达的时候被流弹击中,这真是好悲剧,安德烈在第三卷里就开始变得十分酱油。想起了毛德前面有一个注释大意是说,托尔斯泰在创作完第二卷,收集1812年卫国战争资料的时候,因为对这段历史重新有了理解,转变了后面的创作思路。估计这就是安德烈在第三卷里突然毫无存在感的原因。 14.(3-3-16)娜塔莎疾风暴雨般地职责伯爵夫人因为顾及家产而不去用车子运送伤员。夫人最终妥协,伯爵这时来了一句“……这是蛋在教育鸡……”哈哈,我笑出了声,“蛋在教育鸡”我记住了。 15.(3-3-19)英雄都喜欢做梦,伟大的英雄喜欢做伟大的梦。然而这次,上天却没有让拿破仑在波克隆尼上对莫斯科的美好白日梦实现。写到第三卷,托翁对拿破仑的态度似乎与前文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清楚记得第一卷在舞会上皮埃尔还未拿破仑做辩护,但从第三卷开始就各种批判拿破仑。 《伊利亚特》里面有一个不太起眼的人物叫柏勒罗丰忒斯,他前半生斩喀迈拉,征索吕摩人,平阿马宗人,所向披靡,何其威风。可在人生的后半段就因为遭受到神明的愤恨,宙斯使其飞马发狂,落入“迷谷”中直至塔那托斯取走其灵魂。虽然荷马在诗歌里没有给出他被神明愤恨的缘由,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探寻的话就会发现,是因为凡人不能超越自己的属性,忘记自己的凡俗,不能因为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而变得不知天高地厚——否则,他就会受到神的惩罚,为自己的骄横付出惨重的代价。 拿破仑就是那个时代的柏勒罗丰忒斯。切斯特顿曾说过:“你并未真正地理解任何神话,直至你发现它们当中有一个并非神话。” 16.(3-3-32)P1308 有错误“会许”,应该没有这样的用法,此处应为“或许”。1983年2印版。 这里我有看到托翁强调了在安德烈心中爱情是次要的,如果娜塔莎最终嫁给了安德烈,很可能就会变成下一个布里塞伊斯。 17.(3-3-34)皮埃尔在刺杀拿破仑的路上:“人们在坚决地要做一件不是因为困难而是因为事情不合他们的性格,……他觉得苦恼是因为恐怕要在紧要关头变得软弱而失去自尊心。” 18.(3-3-39)皮埃尔的战斗力有点高吧,这胖子在这部书里单挑好像没输过。第一次是对道洛号夫,第二次是在拉夫斯基多角堡对法国军官,第三次是在莫斯科单挑抢劫的法国士兵。真是不参军可惜了。
第四卷1.(4-1-1)前方战事紧张,宫廷舞会依旧。 2.(4-1-3)居然是派一个法国人去传递莫斯科陷落的消息。我都不敢想象,一个日本人去延安传递北平陷落的消息会是一个什么情况。人家的民族关系才叫有爱。 3.(4-1-4)“我们以为如此,只是因为我们对于过去只看到那时的历史上的共同利益,却没有看到当时人们的一切合乎人情的个人利益。然而,在实际上,那些个人的眼前利益是远比一般利益重要的,使人从来不感觉到甚至没有注意到共同利益。” 4.(4-1-7)尼考拉是“识货”的,他可以看出玛丽娅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回想起第一卷中她写给尤丽信的玛丽娅,托翁的保持了这个姑娘的形象和设定从头到尾,就是没想到最后是和尼考拉。 尼考拉在这里又对比了索尼娅和玛丽娅:“在精神禀赋上,一个贫乏一个富足。”虽然托翁对于索尼娅的精神禀赋没有什么直接描写,但我觉得可以相信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尼考拉的判断,这可能也是尼考拉最终选玛丽娅的一个重要原因。 5.(4-1-12)拉东在监狱里说到“由审判的地方,就有不公平。” 6.(4-2-12)皮埃尔曾用类性去寻找宁静与和谐,但这一切的寻找与尝试都失败了,他没有想到,他只对死亡的恐怖中,从艰苦中,从他在卡拉塔耶夫升上多理解的事物中,获得这种宁静与内心的和谐。 皮埃尔对安德烈在第二卷中的关于幸福的理解又不同了。幸福是消极的,就是为了把对积极幸福的追求植入我们心中,就是为了不使我们得到满足,而是我们痛苦。 7.(4-3-2)给托翁的物理知识点赞,利用力和合成与分解还有动量的知识去分析军队的战斗力,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能让人信服。这个方法论要学习一下,可以解释好多事情。 8.(4-3-18)“在历史论断的很有弹性的线条不能够拉得再长的时候,在行为明明是违反全体人类所称的山或者甚至是正义的时候,历史学家们创作了一个玩就行的概念——伟大。伟大思华不包括善恶的标准,对于伟大的人恶是没有的。可以归罪于伟人的灾祸也是没有的。” 9.(4-4-3)看到玛丽娅和娜塔莎建立了只有女人之间才有的那种热情的亲密友谊,很欣慰。但同时也为被冷落的索尼娅而感到难过。 10.(尾声-1-1)假使我们承认人类生活可以受理性控制——则生命的可能性就要被消灭了。 11.(尾声-1-4)“蜜蜂的目的”小孩、诗人、养蜂人、植物学家,在发现这些目的的时候,人类的智慧越发达,就越五大了解蜜蜂的最终目的。而人类所能做的只是观察蜜蜂的生活和他种种声明现象的相互关系。合力在上帝手里,人类能观察到的这些目的都是分力。 12.(尾声-1-5)“他有人们所重视的一切优点,却没有几乎可以使他爱她的地方”,托翁这一句定性,哎,索尼娅对尼考拉的感情让人唏嘘不已。 13.(尾声-1-7)金钱明显不是尼考拉去玛丽娅的原因。因为婚后三年,尼考拉没有出卖妻子的财产就偿还了其余的债务。玛丽娅在精神上的引导作用还真是索尼娅所不及的。尼考拉,不喜革新,没有什么远见能娶到玛丽娅真是福气。好吧,尼考拉确实是一个奋发向上的衰败家族的公子哥。 14.(尾声-1-8)“不好看的玛利亚伯爵夫人,在哭的时候总是好看的。”托尔斯泰你怎么能这样黑人家!!! 索尼娅——不结果的花的命运 15.(尾声-1-9)想着尼考拉从刚出场,到现在经抱着孩子了,这部让我看了两周的《战争与和平》看到结局让人感到恍如隔世。一般故事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就已经结束了,托尔斯泰你还真敢写,婚后生活啊,写的还如此真实。 16.(尾声-1-10)皮埃尔你居然是个妻管严………… 17.(尾声-1-15)毛德注:托氏说到玛利亚伯爵夫人的话正是说他自己。说明了他的一部分的努力,正是使他的妻子沮丧并是后来作品的使许多读者感到困惑的原因。 18. (尾声-1-16)夫妻间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的:“从这时候起,便开始了那个违反了一切逻辑规律的谈话。谈话违反规律,是因为在同一时间谈到一些完全不同的题目,同时谈论血多问题,这不但不妨碍明白的了解,而且反之,是他们彼此充分了解的最可靠标志。 其实整部作品索尼娅的存在感并不强,托也没有详细的刻画她的精神状态,给我的印象就只有她是个用情专一的姑娘。然而,单凭爱情是留不住一个男人的,爱情不是婚姻的充分条件。婚姻是与不是的问题的核心只有四个字“财产和责任”,婚姻利与不利的问题才涉及到爱情。
十三天,速度还是蛮快的~~~
推荐哪个版本的?
强烈赞!!!!!!!!!!!!!!!!!!!!!!!!!!!!!!
国民影帝,摸金而来
影帝加持神还原,等你来战!
专业水准,难怪读书速度那么快呢,40个小时。我估计得80个小时。我看的是刘辽逸的译本,很流畅,看完了上册了,一半了。
原来楼主对这本书颇有研究啊有机会探讨一下吗 现在我要去学校了&_&
完整拜读了楼主的笔记,对自己理解这本名著很有帮助啊!而且还了解到很多版本的区别,收获颇丰。确实应该学习楼主边读边记的方法,以前一直想过,但还是人太懒,就那么混着读完了一些名著,很多读完后影响也不深,准备重头读书了。
好棒!读得好认真~期待楼主的完整笔记啊!
我都没买QAQ,不知道买那个版本好。。。。。。
佩服啊无比
高坤版的怎样,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只有这一版的
--------------哔哔,你开心就好
写得很棒啊,感谢分享
本既不丰又忧病继之什么意思
顶啊 还在吗 可以加个好友吗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尔扎克写了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