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经常换发型说明会记起故乡的情景,说明什么?

信息加载中...
最好的胎教: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想。
三毛曾在《呼唤童年》一文中提到过她小时偶常去挖蛤蛎的一条淡水河,那条河是她童年记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在那里把脚插到沙子里去;深呼吸,把空气当凉水喝;跪在沙丘里挖蛤蛎,每挖到一个,都会欢喜地尖叫。此后的很多年,她再回去,必去那条淡水河。可那条河,不再是童年的样子。岸边全是垃圾,河道也小了。鲁迅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感觉。他在《故乡》一文开头就做足了铺垫,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呜呜的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他说自己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每次回老家过年,也深深地觉得,故乡早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小时候一起爬树掏鸟窝,偷杏的小伙伴都已经为人母、为人父,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或打工,不再像儿时那样无话不说,如中年的鲁迅和闰土一样,彼此间隔着一层厚厚的屏障。孩子们在身边,仍然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玩耍、打闹,而成人后的我们,坐在一起,不冷不热地说着一些场面上的话,无非是讲讲一年来的经历、收入、及对未来的打算。提到未来,总是无比憧憬又无比迷茫。拜年的仪式虽然还在,但比以往却多了一些浮躁。以前的拜年,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瓜子、水果和茶水,拜年时,会坐下喝几壶茶再走。如今的拜年,一大队人马到了其中一家,说一句“过年好”,连坐都不坐,站上三五秒就走。想和年轻人聊聊天的老人还没反应过来,人已经没影了,热闹只是几秒钟的事儿。大年初二开始,家乡人会去七大姑八大姨姥姥舅舅家走亲戚,但走亲戚也已经不再是交流感情,而是流于一种形式。以前走亲戚,带着一块肉,拿着两瓶酒,是在对方家里从中午吃到天黑才走的。现在走亲戚,早晨走一家,中午走两家,甚至晚上也走一家,放下东西,说上三五句话就走,不再吃饭,好像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上海大学博士生王光磊分享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时说过,当年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地断了。他说,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的确,充满着很多的悲剧。年轻一代出去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这些孩子心里,父母已经蜕变成一年只露个脸的概念和符号。隅居在老人身边,他们的内心在日复一日的情感忽视中变得荒芜, 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缺乏亲情的滋养,孤单地留守,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孤僻、任性、暴躁、消极、悲观、自卑、敏感、焦虑……曾有一份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88%的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最终,他们中只有20%的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留守儿童的父辈,大多就是这70%的比例中的孩子。他们打工,之后成家立业,生孩子,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心理缺陷,接受教育少,打工……如此恶性循环。在外打工的日子如何?是否就过上了想要的生活?邻居家的小喜,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十几年来,一直在建筑工地干小工,随着工地的迁移辗转到不同的城市,太原、济南、武汉、北京……有一年,他辗转到我所在的城市,周末我去看他,他一瘸一拐地从工地走出来,左眼包着纱布,纱布上全是血。我坚持带他去医院看,他装做轻描淡写地说:“男人,谁还不流点血,没事。”大约半年之后,再次去看他,他的眼睛已经留下了一条长约三公分的疤,我提到若是当初去看看,或许就不会有疤*痕了。他说:“当时去看过,医生说需要缝三针,我不想耽误干活,就回来了。没事,不也一样过来了。”说这话时,他把头仰起来,努力不让已溢满眼眶的泪流出来。他在建筑工地支盒子板,用钢筋在楼的外面织出框架,每天要扛大约200根钢管,有时候需要扛着爬楼,然后再把钢管用螺丝拧住,重体力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走路也需要小心,木板上经常会有钉子,他说起自己被钉子扎到脚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但各种心酸唯有经历过才会明白。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凌晨5:00到晚上7:00,14个小时,平均每天300块钱。一般一批活能干一个月到两个月不等,有时候,干完这一批,下一批活不一定能及时找到,平均每月干20天左右,一月挣6000多块钱,花1000多,每月能攒下5000块,一年能存6万块。6万块,不是一笔小数了,很多普通工薪白领一年攒不了这么多。然而,于他来说,这6万块是多还是少?我们先算一下他的工作时间,每天14个小时,正好是我们两天的工作时间。每月工作20天,相当于我们工作40天。5000除以40天,相当于他的一天只有125块钱。他的日工资,是低于大部分白领的。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有茶喝,有营养的午餐吃。他的工作环境又是什么?冬天冷,夏天热,午餐通常是馒头就咸菜。每月的花费仅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任何娱乐,不去电影院,不去下馆子。他的住宿环境,通常是硬质塑料化合物、无缝木板,以及铝化物制作而成的临时简陋样板房,冬不保暖,夏不散热,没有窗户,空气不流通。他为这6万块钱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这些,他要承受两地分居,老婆在南方纺织厂,孩子是留守儿童。一天天,一年年,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大部分的农村打工一族都是这么过来的。情况比小喜稍好些的,是夫妻二人在同一家纺织厂或电子厂打工,不用两地分居,租一间像样的房子,过一种正常的家庭生活。但也仅限于此,很难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若不出去打工,一家人在家乡,过一种男耕女织诗情画意的生活,也该不错吧?事实远远不像你我想象的那般浪漫,随着规划新农村,大部分土地都被政府卖给了企业家或开发商,农村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一家人呆在家里种那一亩三分地,连吃的都不够,更别提有多余的收入。那么,我们再回到小喜身上,小喜辛苦攒钱干什么用呢?无非是供孩子上学,买车和买房。新农村建设起来了,房子不会白白送给你。可能有人会说,拿老房子置换,是的,可以置换,但是老房子的一平方只能置换150块钱。小喜家里有两套老房子,加上院子大约有500平方,只能置换到75000块钱。而新房子的均价是1600块,也就是说,要买到一套100平方的房子,他得再支付一多半的钱。他辛辛苦苦在外打工,结果是房子越住越小,土地越来越少。因为有了楼房,貌似过上了和城里人无异的生活。事实并非如此,他能享受的资源,比城里人少得多。医疗、教育等资源,其实都在往城市倾斜。就拿最基本的生活用电来说,村里的电费是0.88元/度。而城里的电费,国家电网统一的生活用电是0.55元/度。为什么电价差别如此大?从老家回来后,我不解地打电话到当地物价局,物价局回复说,我们没有权利给电定价,电价是国家统一定的,是国家电网的工作,和我们无关。你所反馈的问题,和我们无关,不过,你可以选择举报。好吧,我举报。但却又纠结,我该举报谁?政府?社区书记?又该举报到纪检委?还是信访局?举办贪污?还是举报乱收费?最终,在我往纪检委、县信访局、市信访局、省信访局、国家信访局打了近20个电话后,终于得到了明确的答复,很抱歉,国家电网没有覆盖到农村,村里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电价。我不解地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村里制定的电价会比国家电网的高这么多?对方的答复是,每个村里要自己买电机,村子里用电的多,成本就下来了,电价可能会低些;用电的少,电机运营成本高,电价也会高。我继续锲而不舍地追问,有没有一个机构监督农村的电价制定呢?村子里的用电成本到底有多少?是否可以公开呢?我在电话中告诉对方,我亲眼看见我们村子里负责收电费的人,他家里一年四季开着空调,大家都知道,他家电费不花钱。对方在电话里回复我,很抱歉,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去监督,这牵扯到另外一些问题,你得找相关的部门。我再也无能为力,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回老家,正赶上当地幼儿园的孩子去镇上参加表演,来拉孩子们的车是一辆农用三轮车。孩子们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三轮车的车斗里,去离家20公里的镇上参加演出。而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孩子们去演出,不是私家车接送,也是条件非常好的校车。而农村的孩子们,农村能享受到的资源,和城市简直是天壤之别。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诸多问题,我很想做些什么,很想改变所谓的现状。我努力过,但都无疾而终,没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扰就结束了。但我又不甘心如此结束,我曾经想过,休假一段时间,去农村调查半年,写一部详实的反应农村生活现状的作品,希望能引起有关部们的重视,从而得到一些改变。然而我不是柴静,我的影响还没那么大,有关农村的作品,也不一定能引起城市人的共鸣。挪威的易卜生说过,每个人对于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我无力改变,我深深地不安。&&
&&&&发布于日 16:40 |
阅读数(2505)
此文已被博客管理员""推荐到博客首页今日热文,奖励30分
上一篇:下一篇:
发表评论 &
显示全部&&
一恒的世界
身边的知己
优美散文博客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886
评论数量:14894
访问数量:252756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景剧剧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