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人所写的关于名人写鲁迅的文章诗句

鲁迅的名言或诗句
ぁ尐熙ぁ465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1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1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15、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1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17、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1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2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2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2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2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2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31、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32、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3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3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3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36、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37、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38、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39、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40、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41、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43、谦以待人,虚以接物.44、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4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4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47、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48、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49、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50、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51、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52、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53、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 54、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55、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华盖集》中《这个与那个》的第三部分《最先与最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 >对鲁迅评价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篇一
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班级:机械1201
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现当代的中国来说,似乎存在着一个永远也说不完,永远也说不清楚的鲁迅。他以笔为枪,以笔为旗,“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深爱自己的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挺立于苍茫的漆黑似铁、腥秽如血的丑恶现实中,“从别国里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背着因袭的重负,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人们到光明和开阔的地方去。
鲁迅是坚定的文化启蒙者,也是现实社会勇锐的批判者。他眼光独到,见人所不见,言人所不言,比如孔雀开屏同事展露的屁股;他惜墨如金,语言精练,南腔北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比如“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出人意料,令人赞叹。他天生一个“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瞿秋白语),专一与社会作对,揭露,评判,抨击,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道德,事故人情,还有人性中的虚伪、卑鄙与丑恶,一片一片的撕破示人,醒世,也警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和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作为当时黑暗社会顽强抵抗的一份子,拿起的不是枪,而是笔,却比枪弹的威力更厉害,更具有杀伤力,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来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不仅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也是革命战斗中的一位老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看到中国的过去,更瞻仰中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做新一代的鲁迅,在新世纪上写下灿烂的一笔。虽然途中有不少的坎坷与艰辛,但我们永远都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天空会有彩虹!
鲁迅评价篇二
(1)在中国近代史上,我最崇敬的人或者说最崇敬
的人之一便是鲁迅。把任何世俗的“家”戴在鲁迅头上,都显得不那么恰如分,都显得有些苍白。鲁迅是最具独立人格的人,他绝不攀附屈从,就像一棵矗立于高山之巅的巨松,傲然挺拔,坚如磐石。鲁迅是最具原则性的人,在原则面前泾渭分明,横刀立马,忘我无私,义无返顾,“横眉冷对千夫指”,决无油滑、苟且、中庸和骑墙。鲁迅是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所做的一切绝非听命于什么权力或者主义,也绝非是为了某一个群体眼前的狭隘的利益,他是为着民族乃至人类发见真理,剔除不平,实现灵魂和品质的提升。鲁迅是最具穿透力的人,他能够迅速即时地感知事物的本质,戳穿经过包装的阴谋,识破狡猾的伎俩,撕开丑恶的外衣,让他目力所及的一切阴私、恶行、肮脏龌龊、鼠窃狗盗无以盾其形。鲁迅是最具正义感的人,他同情贫弱,心顷革命,呼号改革,倡导更新,痛恨不公,厌恶强权,乃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鲁迅是最具善心也最无私的人,他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说到做到,绝不作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是最具高风亮节的人,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洁白无暇,爽快淋漓,豪气逼人,绝无些微狗苟蝇营、乖巧矫情、伪饰虚假、鸡鸣狗盗、笑里藏刀、阴毒冷僻、拐弯磨角、虚张声势、拉拉扯扯、凄凄惨惨、欺世盗名……的小人之举。鲁迅是最具英雄意识和品德的人,他疾恶如仇,不惧强敌,高举着“匕首”和“投枪”,冲着敌人或敌人的营垒,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穷追猛打,绝不留情、放任或退却,“绝不宽宥一个敌人 ”。有时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鲁迅是最具自知之明的人,他绝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弱点甚至灵魂中的灰暗,他“的确在时时的解剖别人,但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鲁迅是最具个性的人,他刚正不阿,襟怀坦白,婷婷玉立,洁身自好,孤傲而不孤僻,清高而不自恃,入世而不流俗,树敌而无私敌,多怨而无私怨,尖刻而不乖戾,智慧而不取巧,心系天下而不大而无当,思想深邃而不好为人师。鲁迅不是伟大而是伟岸,他是中国人的一座不朽的丰碑。鲁迅不是神明而是精灵,他是中国人的高尚品质的结晶,是中国人的灵魂的坐标。也是因为如此,鲁迅也有彷徨,也有寂寞,也有孤独,也有愤懑,也有灰心,也有苦痛,也有悲悯,也有无奈,也有固执,也有浪漫,也有沉寂,也有空泛,也有困顿,也有激动乃至偏激,也有失望乃至绝望。但,鲁迅永远是鲁迅。鲁迅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向人类撒下永恒的光辉。鲁迅的被利用和被反对乃至辱骂,恰好说明了鲁迅就是鲁迅!我崇敬他。我爱戴他。我效法他。他将永远是我的师,我的友,我的魂,我的佛。鲁迅是永生的。
(2)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
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 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当隔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不值一文。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近的迷误。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
评价鲁迅的理由不在此。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 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 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 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 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 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 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 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 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 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 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但对和鲁迅尚贴近或时距不远的当代人,那些曲解和污蔑鲁迅的 材料却是很现实的教材,从这里可以看出伟人是怎么战斗过来的,他又怎么正是在战斗中,靠这些未来的尘埃而成就其伟大的。甚至对未 来的历史家,即使对这些灰埃不屑一顾,或带着怜悯的目光督视它们一眼,或许也能激起点历史的感兴,在选择中汲取些可供描塑伟人的 对比资料,并遥想当年曾有那么许多高矮不等的侏儒而不解,而想起 韩愈“蚍蜉撼大树”的诗句,勾起点思古之幽情吧。 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 《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显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 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证明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 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我曾应约为作者的前一本书作序,因此也乐意为这本《鲁迅:最受诬蔑的人》写下这点意见,即: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对鲁迅的评价高得多!
吴中杰:我们今天如何评价鲁迅
中国网 .cn
发表评论&&
评价历史人物有一个标准问题。过去人们多用政治标准来衡量是非,现在虽
然否定了政治标准第一的说法,但有些人在潜意识中却还未能完全摆脱这种思惟定势。纵然有时作出的是相反的评价,那只是政治标准的不同而已。但我以为,评价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就应该从知识分子本身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品格是什么?这就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应该用这一标准来评价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中国的文人,总喜欢走入廊庙,与皇帝老儿或者名公巨卿攀相好,即使挂着隐士招牌的,也是“飞来飞去宰相衙”,虽以民主自由相标榜的某些现代知识分子,也未能免俗。而鲁迅,倒是最能坚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人。但有些批评者却无视这一基本事实,只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贬责鲁迅,我以为这倒是离开了现代知识分子立场的。
还有人从为人处世上着眼,说鲁迅这个人不随和,难相处,不如别人那样容易交
朋友。这其实也牵涉到批评标准问题。中国人讲究“和光同尘”,做事要随和,讲面子,能敷衍处则敷衍之,决不肯得罪人,时下的“捣糨糊”哲学,即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而鲁迅则认为“文人不应该随和”,而主张他们要有明确的是非,热烈的爱憎。这种性格,这种行事作风,在中国,当然要得罪人,被认为极难相处。但是,如果大家都认真办事,诚实待人,那就会有另一种看法了。而且,从中国的前途着想,还是少点敷衍,多些认真为好。所以,持这种批评意见者,其实也还是站在旧伦理的立场上来说话。
当然,我不是说鲁迅不可以批评。鲁迅也是凡人,自有他的个人缺点,也有他的
时代局限性,如果实事求是地指出,那是有利于学术研究的。但可惜有些学者的批评
却很不讲道理。比如,鲁迅指责中国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因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到得一位历史学家的嘴里,却被说成是教唆别人杀人,甚至要他对马加爵的杀人罪行负责;而且无视于鲁迅从人文精神和民主思想出发,批评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向看客排头砍去的行径和刘邦“彼可取而代之也”的政治理想,却将鲁迅的思想说成是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真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这种批评方法,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这就是在中国流行多时的有罪推定法。即事先认定你有罪,然后将材料加以歪曲,来“证明”你的“罪行”。鲁迅当年所写的《可恶罪》,说的就是这回子事。现在,鲁迅自己也犯了“可恶罪”,他首先被人觉得“可恶”,要批判,这才被一条一条列出“罪状”来。
但鲁迅之不被今人所理解,却也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鲁迅是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自己的写作职责的,这一点曾经获得许多关心社
会前途者的共鸣,但在社会思潮转变以后,人们在躲避崇高,追求平庸中,也就与鲁迅格格不入了。鲁迅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永存,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凡是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即文字的被淡亡,不是由于时弊的消失,而是因为时弊的泛滥。比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里曾举例道,洋服青年拜佛,现在是平常事,若把他撅着屁股的样子拍下照来,这就是讽刺。但现在,这种事已经平常得使人们觉得是正常了,即使拍下照来,还有什么讽刺作用呢?被遗忘也是必然的事了。
看来,阅读鲁迅,理解鲁迅,还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即人文精神的基础。
这不是靠鲁迅研究本身所能达到的,而需要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推崇鲁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
毛泽东将这三点概括为“鲁迅精神”。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充满着敬意,称颂“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如果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那么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篇三
对鲁迅一生及事迹的评价
鲁迅作为中国一位著名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研究鲁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鲁迅 生平 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文学作品
? 生平介绍:
童年时期:
1881年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名叫鲁瑞,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鲁迅13岁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于是,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此案子最终以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为结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礼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于是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学时期: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与陈衡恪结交,1901年毕业,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他不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而且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在仙台学医过程中,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
弃医从文: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尝到了作为中国人而处处被歧视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鲁迅在看一场电影中,对于那些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
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只有数十册。 回国任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但鲁迅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嵇康集》,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讲师。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晚年时期: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
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数月后,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的陪伴下,任中山大学的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与自己29岁的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杂文,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
自1931年起,鲁迅还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享年55岁,在上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并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 重要的事迹: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其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而鲁迅在这场运动中,虽说在大多数人的观点中,他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我的写作是奉前驱者的命令写的”,而显然鲁迅不是那个前驱者,那么鲁迅的地位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确切说是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作者,给这场运动提供了他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提供了特定价值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鲁迅只是新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特别有
价值的部分。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贡献是发表了一些批判专制的白话文小说,而在其他的方面表现的并不多,而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无论在学术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有作为,他们才是这场运动的主角,鲁迅顶多是个重要的配角。
但是,鲁迅有他的特别的价值,这点绝不能否定,因为新文化运动三个最主要的观念,一个是启蒙主义,一个是民主主义,一个是科学,鲁迅的启蒙主义的态度很清楚,他说“我的写作基本上是启蒙主义”,那么也就是说,鲁迅对启蒙主义持充分的肯定的一个态度,但是在此同时,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当年钱玄同请鲁迅参加五四新青年写作的时候,鲁迅提了两个问题,他说“你们办新青年,目的是要打破那个传统的铁屋子”,但鲁迅也提出怀疑,“这铁屋子是能够打破的,或者能够靠你们的文字笔墨所能够打破的吗?”还问了第二个问题,他说“你们搞启蒙主义,是要唤醒沉睡中的青年,青年被你们唤醒以后你们又不能给他们指出出路,这不是害了青年吗?”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启蒙主义的作用提出了怀疑,他担心搞不好启蒙主义还有副作用,使觉醒的青年为了革命流血甚至牺牲,因此,鲁迅非常自责,他本来可以糊里糊涂过日子,但我把他唤醒了,把神经搞灵敏了,他就更加感受到痛苦,而我却不能给他指出一条出路,我不是做了帮凶吗?由此,可以看出他既支持启蒙主义,肯定启蒙主义的作用,但同时他又对启蒙主义实际有什么作用表示怀疑,虽然他不赞成夸大启蒙主义的作用,但最后他所能做的也还是启蒙主义,这是充满了矛盾的。
鲁迅对科学的态度,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在日本的一系列著作里就已经谈到他对科学的复杂态度。一方面,他充分地肯定了科学,他当时有个预言,这个科学思潮传播到中国,传播到东方,将会使中国和东方的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且他特别强调科学精神的作用,但是于此同时,他又提出来,如果把科学,包括科学理性推到极端成为一种科学崇拜,那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弊病,而对于物质的发展,鲁迅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来,如果物质发展到极端,以富裕为文明的标准,鲁迅认为也会产生非常巨大的问题,所以他对科学,对物质这个东西也是既坚持又质疑的。
对民主也一样,鲁迅一方面充分地肯定了民主的作用,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这样一个民主,他认为这样一种民主传统反对专制主义是极为重要的,但同时他说这个民主是讲少数服从多数,但如果把民主绝对化,它就可能会形成多数对少数的压迫,所以他强调仅仅有民主还不行,必须有自由,而且特别要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如果民主不和自由相结合的话,他可能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
由此,我们看出鲁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他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而是完全跳出了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把科学、非科学,理性、非理性,物质、精神,多数、少数,民主、自由这样一系列对立的概念在同时一起进行考察,在两者之间不断地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思想逐渐升华,而在质疑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巨大的痛苦。
所以,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不是一个主将,但他却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为这场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 主要文学作品: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对新中国的语言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逐渐放弃了计划中的长篇小说创作,转向杂文写作,但并未放弃小说的创作,也写了一些小说,有名的有鲁迅后期小说结集本《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出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正如鲁迅说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与前期有明显的区别,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其中小说的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大陆妇孺皆知,说明创作还是比较的成功的。
鲁迅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他的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
鲁迅散文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结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其中有名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以尼采式的散文诗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当时虚无主义的悲观心境,语言色彩艳丽而冷峻峭拔,意象独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对日后中国白话散文诗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 诗歌:
鲁迅并不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偶尔为之。其诗作传世无多,主要以旧体诗为主,多有佳句,早期诗歌深受古诗影响,多吟咏离情感伤,如留学日本时作的《自题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真切动人,境界大开。《四一二事变》一诗,写出乱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为之动容;1922年创作《彷徨·题辞》:“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描述文学创作路上呕心沥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而且相较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鲁迅的诗歌在当代被引用的频率很高,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义塔》),是常被中共官员引用来表示对台和解的名句,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常被引用以自况。
鲁迅也以译作著名,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前期他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特点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此外还有《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等存世。
对于鲁迅的评价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海外的普遍率都很高。 正面评价:
在中国,鲁迅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而且大多数人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阐释;散文诗集《野草》被认为是当时少有的展现现代主义特质的作品;其杂文,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坚定的政治立场,这一政治立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鲁迅思想中最为复杂的地方之一。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因政治需要而高度赞扬鲁迅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将鲁迅评价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且将中共在延安创办的文学院取名为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共产党掌权后,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而且他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 负面评价:
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
批评尤为激烈是苏雪林,鲁迅去世时,苏雪林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之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四史文学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发与左派作家之间的笔战。
1979年钱钟书在美国表示:“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 ‘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认为鲁迅在中国大陆被过分高估:“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但是魯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第一个,他的杂文是受日本语法影响,显得不夠成熟;第二个,他杂文里面情绪表达太多,真正的资料部分并不多,显得苍白无力。
总之,鲁迅作为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仍然对中国的文学、文化发展都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没的贡献,虽然也有人对其有负面的评价,但功大于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性的评判。
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篇四
略谈对鲁迅的一些看法
澂江九中 刘小宏
近段时间,网络上关于鲁迅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课本一事,曾吵得沸沸扬扬。对鲁迅作品有不同争议,难以达成共识。 不过,我觉得有争议是件大好事!说明现在民主了,不是“一言堂”了。在新中国建立的很长时间里,鲁迅被当作了“宣传工具”,同时也“神化”了鲁迅。我们知道,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以前在政治的高压下,有谁敢对鲁迅说一个“不”字,那他就是吃不了兜着走!更不用说敢批评鲁迅了。我们有一个习惯,说谁好时,从头到脚都好。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以要为贤者讳,遮掩过去!说谁坏时,则从头到脚都坏,简直是头生疮,脚冒脓了!这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吗?这是科学发展观吗?
鲁迅太过偏激了,很多时候攻击、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符合了“五四”时激进的思潮。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五四”出现了断裂,就这点来讲,“五四”不知是功是过?我不知道,也不敢说。近年来,国学有点升温,当毕竟隔了八九十年,要重新弥补,谈何容易!因此,现在国人国学知识的缺乏是个不争的事实。(我以是其中的受害者)鲁迅对传统文化是深恶痛绝的。他在《突然想到》(《鲁迅全集》第三卷第45页)中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凡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这个“全部踏倒”难道我们不感到震惊么?你看“无论是古是今,是人
是鬼,,,,”难道从古至今就没有一样东西是好的?就没有一样东西能
让鲁迅看得上眼?鲁迅还得统统“踏上一脚”才解“恨”?鲁迅此话说
得是否正确,就让大家自己评判好了,我不想在多说什么。
鲁迅在贬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出了名的,他主张不要读中国
书。在《青年必须书》(1925)中(《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页)说:“我看
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印度外,
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
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
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我觉得鲁迅是崇洋媚外了,仿佛外国
的月亮都要比中国的大似的,这和“文革”中“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如出一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难道全是糟粕
吗?这是连一个小学生都能判断的问题。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丑化了中国人!我是这么认为的。例如:
《阿Q正传》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常挂在嘴边
的,还有以“祖业傲人”、“总是向后看”、“比丑心理”、“癞疮疤”竟作
骄傲的资本,还有“自欺欺人的键忘症等等,使人读了仿佛觉得中国
人就是这样似的,事实果真完全如此吗?哪一个民族没有丑陋的一面
呢?鲁迅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的“可能”,而并非全部,中国人
是怎样的人,好在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
鲁迅爱骂人,尖酸刻薄是出了名的。鲁迅指名道姓地骂过许多人,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骂梁实秋等人了,鲁迅指责梁等人是“散了家的、
资本家的乏走狗!”什么“叭儿狗”、“恶少”等等,梁倒没有骂鲁什么狗,
还是有大家风度的,在这里,谁是谦谦君子,我们一看就能判断,梁
只是对文学派别等提出自己的看法,鲁有必要这样骂吗?有什么理由
可以摆到桌面上来,让大家讨论,大家决断,这一骂,就与大多数低
素质的人为伍了,一些文盲、街痞常骂“什么什么狗”,这倒是大家彼
此彼此了,呵呵。就散文的质量而言,愚以为梁并不比鲁逊色,大家
可以翻翻看,对比对比。
世人皆知,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做第一把交椅的,这出了
他的作品价值外,还同毛泽东对他的赞扬分不开的。毛泽东在《新民
主主义论》里也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
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
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
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
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有人问毛泽东,如果鲁迅活到五十年代的中国会怎么样?毛的回
答是:“要么把他关进监狱,要么他识大体不作声。”毛泽东作为党的
第一代领导核心,他在这里是讲了真话的。
老实说,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占什么地位,谁高谁低,是由政治
气候、主编说了算的,因为文学史是人编的嘛。就如郭沫若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一样,好多人是有微词的。如果要我说鲁迅、梁实秋、周作
人、张爱玲等孰优孰劣?我只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冰心、茅盾等作家在建国后就没有什么大作问世了,作为文联主
席的茅盾只写过几篇评论而已,冰心则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没有什么象样的文章,他们似乎是江郎才尽。我们知道的作家沈从文
建国后虽然活着,却早“死”了! 我们看看活着的沈从文是怎么样
活的: 在沈从文的学生、作家汪曾祺看来,沈从文受到“致命的一
击”,是1948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为“桃
红色”的“反动”作家。至1948年,此前的20余年间,沈从文写下小
说近300万字。此后,他再未写过小说。学生辈作家林斤澜见他太过
冷落,拉他参加一个会议,主持人最后礼节性地请沈先生说话,他只
道:“我不会写小说,我不太懂小说。”沈从文一生“不懂政治”。1949
年前,他坚持“作家不介入分合不定的政治”,不加入“反动”或“进
步”的文学集团;“解放后他一心一意只想做一条不太让人翻动的被
文火慢慢煎的味道过得去的小鱼,有朝一日以便‘对人类有所贡献’”。
鲁迅如活到建国后,同样不会有什么大作问世的,这大概是肯定的了。
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读鲁迅作品的大有人在。好多人,除了
在学校不得不读的有关鲁迅的课文外,能在课下读一读鲁迅作品的
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大家调查一下身边的人,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因此,我觉得不要在神化鲁迅了,鲁迅同样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
不要在把鲁迅作为宣传工具了,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站到他应该站
的位置上去吧!
如何评价鲁迅篇五
论对鲁迅的评价与中学教育篇六
论对鲁迅的评价与中学教育
谈到鲁迅,我们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话要说。在我们曾经还是小学生、中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了。《故乡》、《阿Q正专》、《孔乙己》等等------。回想一下,在我们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中,再也没有哪个作家的作品能如此之多的被课收录进课本。在我们的记忆中,鲁迅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我们幼时的眼里,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这些所谓新一代的成长与成熟。我们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对鲁迅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上大学后,我们接受了更多新的思想,以及更纯洁的文学观念后,我们更渴望对鲁迅有个清醒的,有个性的见解。根据统计,全国有70%的中学生对鲁迅毫无好感,其浅层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鲁迅的作品由于时代的距离感,其作品读起来大多是很晦涩的,好在有老师的耐心讲解,才能弄懂一些,,但轮到课后做分析题的时候,书中会问:“《孔乙己》中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表面看起来是个病句请说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处表述的深意与巧妙。”当时我们这些学生非常的困惑与无奈,没办法,因为人家是鲁迅。人家写的东西一定是好的,人家说的一定是对的。此种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每学到鲁迅作品的时候,头疼是必然的,能力和理解力的断层,还有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我们对鲁迅不敢恭维。
2。为什么如此多的学生对鲁迅没好感,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中学生自身对鲁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他们大多数认为:鲁迅面目可憎,鲁迅太爱骂人,而且谁都攻击,谁都骂。鲁迅的作品读起来太过压抑,使人感到鲁迅的性格太过阴鸷。对他有畏惧心理,实在难以对其产生好感。3。再一点,随着这一代的成长以及所伴随的思想的成熟和解放,社会上各种思潮相继兴起,过去被赞扬,被肯定的事物,都被投以怀疑的目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过去绝对的权威都被质疑过,甚至遭到诋毁和诽谤。《读者》曾有一篇叫《没有英雄的时代》的文章,其中提到“这是一个围剿英雄的年代,他们有的变成的凡人,有的甚至变成了面目可憎的魔鬼。人们怀疑过往的情绪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再这样下去,人们精神领域崇拜的,就只剩下孔子荷马这些半人半神的家伙了。”的确,尤其在中国,这是一个难得的思想解放的年代,但也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到处是孤魂野鬼可怕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不喜欢听圣人教诲的年轻一代们,自然不会给鲁老先生什么面子。而当初颇为上流文学家所不屑的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地位则是节节抬生,其作品更是卖的火热,更是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极受欢迎。不光是大众,就连现今的文学界,文化学者对鲁迅也颇有微词,而且在两千年左右的年鲁迅研究界更是形成了一鼓否定批判鲁迅的风潮。《收获》等著名权威杂志甚至成了急先锋和主战场。以下是时下一些流行的批判鲁迅的言论
“对鲁迅来说,他的,,国民性批判"的观念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鲁迅思想中最深刻和最有活力的部分,同时又是其局限所在。具体表现在小说写作方面,因为常常过于拘泥于
,,国民性批判"的观念,以至其小说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狭隘,主题和表现手段方面也常常过于单调、呆板。我们固然可以找到种种客观上的理由为鲁迅辩护,但他在艺术上的缺陷也是事实。……在我看来,鲁迅对世界的理解比较单一、狭隘,他不是那种无论什么都去经验、都能包容的人。他的写作方式也根本不适合写篇幅太长,内容太宽泛的东西。倘若勉强写了出来,肯定也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货色。(《走不近的鲁迅》,原载“澳大利亚新闻网·新思想档案”)
朱大可:“仇恨的话语鞭子飞舞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在殖民地罪恶遭到清洗之后,他才能感到肉体上的慰藉和欢娱
“鲁氏仇恨政治学的七项基本原则”:
①坚拒世人的物质恩惠: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②彻底否认肉体生命的意义:赶快收敛,埋掉,拉倒。③坚拒世人的精神恩惠: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④彻底否认夫妻感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⑤彻底否认自己毕生经营的事业;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和美术家。
⑥彻底否认爱、承诺和信赖等基本道德元素:别人应许你的事物,不可当真。⑦弘扬以牙还牙的仇恨: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原载“澳大利亚新闻网·新思想档案”)
王朔“老实讲,当时很容易崇拜个谁,《艳阳天》我都觉得好,但是并没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鲁迅的小说就显得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鲁迅写小说有时是非常概念的,这在他那部备受推崇的《阿Q正传》中尤为明显。”“鲁迅这个人,在太多人和事上看不开,自他去了上海,心无宁日,天天气得半死,写文章也常和小人过不去。愤怒出诗人,你愤怒的对象是多大格局,你的作品也就呈现出多大格局。”“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我坚持认为,一个正经作家,光写短篇总是可疑的,说起来不心虚还要有戳得住的长篇小说。”“在鲁迅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经常出现的文学现象,我们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却看不到他更多优秀的作品。”(《我看鲁迅》,原载《收获》2000年2期)
柏杨:“我认为鲁迅是可以批评的。如果变的不能批评,鲁迅也就丧失了生命。鲁迅的价值如果用不许批评来维护,那就会变的没有价值。我们应该在批评中发掘出一个真正的鲁迅,有价值的鲁迅!”(原载1991年第5期《鲁迅研究月刊》)
余英时:鲁迅的特点第一个是“高度的非理性”,他“不但是反中国的传统,也反对西方的东西。”“他没有正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一个积极的信仰,他要代
表什么,他要中国怎样,他从来没说过,尽是骂这个骂那个的。”第二个特点是“很悲观”、“很世故”、“很复杂”。第三个特点是“在文体风格上,表现出一种流氓的风格,就是乱骂人,骂人骂得刻薄,越刻薄越好”。第四个特点是“不深刻”“光看到坏处,那是尖刻。纯负面的东西不可能是深刻的。”(原载日香港《联合报》)
王蒙:“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原载《世纪之交的冲撞》,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葛红兵:“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了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这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清廷走狗的任务?……难道他不是怯懦吗?……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他给朱安带来的痛苦,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压迫者。因为童年长期的性格压抑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真的就那么完美吗?他为什么在,,文革"期间成了唯一的文学神灵?他的人格和作品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想统一年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的相对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以上多位文化界名人对鲁迅批评在某些方面可谓在情在理,加之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很容易让现今本来就对鲁迅没有什么好感的年轻一代对鲁迅产生反感和厌恶的情绪。最近有爆出消息,说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决裂,不是因为什么爱国问题,完全是因为鲁迅过去和周作人现在的妻子有暧昧关系。鲁迅在日本仙台因看幻灯而导致其弃医从文的经典故事完全是编出来的。鲁迅十分对不起原配朱安,致使其悲凉的度过一生。他和许广平的生活也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是美满的革命伴侣,相反,他们经常发生矛盾,鲁迅还曾醉打过许。这些问题的暴光让我们再也无法对鲁迅如过往一样崇敬了。虽然大多数人还是保持冷静的思考的。
以上我举出这么多漫骂,贬低鲁迅的言论,并无意彻底否定鲁迅,也不是在发泄对其的不满,我还没这个资格。在这里,我希望提出我的中心观点,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一代的学生反感鲁迅。这与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与中国的中学教育完全是政治的傀儡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教育存在弊端是举国公认的,人文学科的缺陷尤其明显。用教育维系统治,这是政治的基本方法与手腕。首当其冲便是善于探求人类内心世界且较为大众话的语文,在我们中学的课本中,凡是提到外国巴尔扎克、莫泊桑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时,如果结局是背剧,那一定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不允许有别的解释。出一段短文让从极为相近的几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项,讽刺的是这种题大学教授从来做不对,王蒙曾专门写过有关文章批评现今的语文教育。而给出的答案从来都难以服人。答阅读分析一定要有
一套固定的思路,近来说什么达意即给分,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没有自由,没有个性,只有服从。写作文谁要是模仿意识流,那一定会死得很惨。教材极度老化,课本用了几十年了,封面倒是常换,但内容却从来都只是小修小补。再说政治,无论是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基础,都要想尽一切办发来攻击资本主义,就连哲学也不放过,这一门最纯洁,最干净的探求人类心灵的学科也被然上了政治的腐臭气息,而且学术上讲得还是黑格尔时代的“主体——客体”哲学,与现今哲学最新的发展阶段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此在——世界”学说还差得十万八千里。整个中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的思想都是被灌输的,而不是被启迪的,不许提出任何异议,否则,继续深造的敲门砖都没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一方面是对知识真理的渴求,一方面又面临环境的压抑。几乎没有学生对现今的教育感到满意,我们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感到怀疑,但又无奈的被动接受。而被教材奉为绝对经典的鲁迅也自然被殃及。对教育内容的被迫接受导致了对鲁迅这一当处崇敬不已的导师的反感。
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鲁迅的政治色彩太过浓重,人们对现今时政的不满同样转嫁到了鲁迅身上。我认为政治与纯文学是不相容的,鲁迅被视为中共喉舌,其真正的文学素养与人格也难免受到怀疑。政治的代言产品总是面目可憎的。人们所渴望的,是一张纯洁的文学容颜,而不是被政治所粉饰的肮脏面孔。
以上的观点是基于目前甚嚣尘上的否定鲁迅的潮流所生发的议论和感想。其实冷静的思考,鲁迅远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令人反感。诚然,作为一个人,鲁迅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者说鲁迅压根就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学造诣,但从其思想的深度上看,鲁迅绝对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人,除了他没有谁能将中国人几千年来那种腐朽愚昧的国民性揭露的那么淋漓尽致,那么惟妙惟肖。只有鲁迅提出了作奴隶的时代与欲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提出了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经典的名言。他的作品虽然压抑,虽然沉重,虽然绝望,但这却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鲁迅的思想深度是他人难以企及的。但由于政治的需要,鲁迅被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鲁迅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缺陷甚至是阴暗面。而我们的教育在“宣传”鲁迅时,并未将其思想精髓作为讲解的重点,而企图通过渲染其“人格魅力”来让我们接受鲁迅。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要的是心灵的沟通,而非大肆的灌输与宣扬。在这一点上,鲁迅又是不幸的,他被政治利用了,而其文学家,思想家的光芒被削弱,甚至被怀疑。最近在02年的《南方周末》发表了一篇黄宗英文章《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文章提到:解放后,当年罗稷南和毛泽东谈话,问到:“:“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样?”毛泽东很爽快得答到“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说。”这段让人震撼的对话充分说明:鲁迅是一个说实话的人,他挖掘的是社会最黑暗的角落,是一个无畏的战士,解放前毛泽东亲自称鲁迅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但轮到他执政的时候,他也害怕这个说真话,说实话的鲁迅。可见,鲁迅虽然爱骂人,但他骂得有骨气,并不依附什么政治,不惧怕什么党派。他所真正关心的是社会,是人性,是民生。我们为什么总是对鲁迅的生活问题吹毛求疵,不停得指摘,我们是否应从
更广的视野,更平和的心态来看待鲁迅,鲁迅是不幸的,生前那么多人骂他,在他诞辰120年之际,依然有那么多人骂他。这是鲁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浮躁与悲哀。
再次回到我的中心观点上来,真心希望政治多给教育一些投资,少一些不应有的干涉,愿中国的教育快速发展起来,还我们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一个真正的精神界的导师。但在中国,知识分子是依附于政治的,精神上的独立容易,物质上的独立太难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我要为那些追求真理的人们发出灵魂最深处的呐喊。
鲁迅的评价篇七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对鲁迅评价”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对鲁迅评价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写的名人的传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