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人 pdf的心理和行为

关于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分析
摘要:“面子”是一种中国人典型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面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然而,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扭曲的“面子”心理对个体、对他人、对社会也总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消极影响,树立正确的“面子”心理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四方面分析了“面子”心理,即:1)面子的概念;2)面子背后的心理学知识;3)面子的表现类型及现状;4)面子的影响。
关键词:面子;社会心理;表现;影响
我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一文中指出,“面子、命运和恩典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而面子比命运、恩典更具有势力”。[1]可见,面子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光中国人爱面子,外国人也是要面子的,只不过这在中国是比较典型的社会现象。这也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人面子心理的关注。笔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对面子心理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面子的概念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面子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也有很大的成果,但是对面子的概念却仍不能统一、各有侧重,每一种说法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的观点。
美国华裔心理学家丁托米(Ting-Toomey)采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差异作为理论框架提出的面子磋商模型,认为面子是指在某种关系情境中,个体所声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家布朗和美国哲学家列文森认为面子就是每个人要求他人认可的公众自我心象。这几位学者关于面子内涵的阐述中,都把自我形象作为重要因素。在国内,胡先缙是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她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2]她还将“面”与“脸”联系起来,面子代表因达成社会认可的实质成就而获得的声誉, 是属于社会地位的拥有; “脸”则代表个人在道德规范履行上的名誉。一个人有“面子”不能保证一定有“脸”, 反之亦然。另外,王秩楠, 杨中芳把面子看作是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
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3]其实,面子与自尊也是不可分的。自尊在社会心理学中是这么解释的“自尊”指的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持有的一种评价和体验,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面子说穿了就是一个尊严与自尊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尊严和自尊那就无所谓面子。自尊是里,面子是外,自尊是背后动机,面子是外部彰显。在一些中国的日常用语中就能看出,比如“给个面子”、“死要面子”、“没脸见人了”等等。综上所述,笔者对于面子的定义比较倾向于何友晖与周美伶共同提出的观点,认为面子既是社会建构,也是心理建构,并将其定义为:“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它在有来有回的互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相联结。”[4]在我的理解中,面子其实就是一种他人对一个人地位的尊重。
面子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面子虽然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它的产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受到社会等影响逐渐形成的。就比如,一个儿童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影响了秩序,这时候孩子是不会注意到他的行为影响的,反而是他的父母会觉到“丢面子”。
首先,面子的产生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又称自我概念,它是指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会逐渐的形成自我意识,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影响,达到“社会自我”。于是,他们就会为了得到他人赞许,会去做一些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事情,这样他也就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反之,他会得到社会的谴责,会感到丢面子。有的人呢,他会为了维护自尊,有的人则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自尊与自卑也正是自我意识中的两大对立面。有一种说法是,“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面子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高度关注”。[5]我也是赞同的。
其次,面子心理其实跟一个人的性格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现象的态度以及对此做出的相应的行为表现方式的综合体现。它是社会属性的最重要的体现。性格也是在社会生活中住逐步形成的,它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并可能会因为某些重大事件而改变。对于面子,那些性格比较好强的、好大喜功的人更加看重,甚至会扭曲正确面子的心理,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此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面子是人类依据自己所处的文化、政治、历史、社会形态等背景,所形成的关于自身与他人获取社会正向价值的公共意象,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适应性机制。由于在这里强调的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所以就不再具体阐述。
面子的表现类型及观念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面子的应用可以说是一个大“学问”,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对面子的表现类型进行了概括。面子的类型包括:“做面子”、“给面子”、“借面子与赊面子”、“争面子与保全面子”、“撑面子”、“丢面子和挽回面子”以及“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6]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类。
首先,是做面子。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它是指某
人本来不具备某方面的优点或优势,但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故意表现与社会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某些人本来生活很拮据,但在某些公共场合却要故意表现的很阔绰;再者,某些人在相亲过程中有意掩盖自己的缺点等。做面子按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话说即是按照某种社会期望做出的表同行为或文饰行为。
其次,看一看“给面子”、“借面子与赊面子”、“交换面子与赠送面子”。这三类可以归为一类,因为这三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把面子当作像商品似的,进行交换或者买卖。其实,面子在这里被当作了一种社会资源,人们为了达到与他人协调好社会关系的目的,实现社会互动的理想效果,就对这一资源进行了利用。比如:当一个人办事不顺时,他就会寻求一个面子大的人出面,这时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在这里就涉及到了什么样的人面子大呢?我认为,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面子足够大;还有那些才华横溢、品质优秀,有广阔的人脉网的人,面子也是很大的。
从整个社会来讲面子心理的观念有很多方面,在这里就介绍一下大学生的面子观。它包括:学业中的维护面子现象,;人际协调中的面子心理;消费中的面子处理;恋爱的面子观;择业的攀比心理。相信,读者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这些现象都有所了解,甚至深有体会!在这里就谈一下人际协调中的面子心理。不可否认,面子有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社会风俗,调节人际关系。我们常常会选择那些能给自己“争脸”、“争面子”的社会行为,而主动放弃那些可能导致自己“丢脸”或“丢面子”的事情。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根据面子标准来选择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因为有“面子”的存在与调节作用,才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相对和谐 [7] ,在我们大学生活中不是经常出现一些情节来印证这句话嘛!比如:俩人闹矛盾,本来互相道歉就能解决,但两人都感觉谁先道歉谁就“丢面子”,导致最后俩人矛盾很久不能得到解决。
面子的影响
面子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有利有弊。
首先,面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进行交换,这样有利于调节人际互动,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为人处事时,总是要给他人留一点面子的。人与人之间也是互相卖面子的,某些事你给他留点面子,在你遇到困难时,他肯定也会给你面子,帮你解决。
其次,面子心理也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人们往往碍于面子问题,会主动做一些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事情来获取社会的认可。比如:一个吝啬的富翁就有可能为了掩盖自己的自私,就会进行善捐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扬。
还有,面子心理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声望的象征,是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社会化。[8]有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我们个体更好的成长。
然而,社会中往往出现过度强调面子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关系更复杂,是人际关系功利化,破坏社会关系的稳定。比如:前面所列举的例子俩人之间争吵,都碍于面子问题,都拒绝向彼此道歉,导致俩人关系紧张,甚至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面子心理也会引起社会的不公。中国人面子一旦发挥作用,就不可能用同样的目光看待同样的事情。所以在公务活动中,不是以法律、制度、原则为最高准绳,而常常考虑的是如何按比例分配面子。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很难客观、公平、公正。一些贪污腐化、收受贿赂、违法乱纪的社会丑恶现象也常常与面子心理密切相关。大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先生将“面子主义”看成虚伪的道德观。[9]
综上所述,面子心理的知识是很丰富的,至今也没有得到特别系统、统一的理论体系。然而,它的影响又是不能被忽视的。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努力汲取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内涵,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一切,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争得面子,维护尊严,树立正确的面子观!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吾国吾民.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 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J].决策与信息,2005(10): 34-35.
[3] 王秩楠, 杨中芳.面子预测差异模型的构建.
[J].社会心理研究.2004, Vol
[4] 周美伶,何友晖.从跨文化的观点分析面子的内涵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运作〔A〕.杨国枢,余安邦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1992)〔C〕.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4,
[6] 张庭辉.大学生面子心理探析[J].湖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7] 燕良轼,等.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8] 陈虎强.论面子观念[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发表评论:
馆藏&8514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南京大学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 合肥工业大学 - 大学生心理关爱网
南京大学公开课: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来源:/special/cuvocw/zhongguorendexinli.html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大学生发展辅导中心
Version Info.
Version: 3.8.0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owered by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旅游不文明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