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真实而迪奥凝脂恒久粉饼的呢?明明一切已经掌握,却在千里之外

当前位置:
――《平衡》续写
杨贤义,1965年生,江西南昌人。1988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会计专业。同年入南昌化工设备厂财务科任会计工作。1990年年初调南昌市湾里职高任会计专业教师及学校会计工作。现任南昌市湾里区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核算会计。2010年始业余写作,内心向善向美,乐于讴歌人与事的阳光面。已在省级以上网站与刊物发表文章多篇。
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
唐玉宝的德、能、勤、绩在13人的评比中公开打分最高,成为当时山湾区同等学历拿到中级职称最快的一人。其实唐玉宝不想做会计。如果他不想做会计的话,是有好几次机会的。
他在山湾职业高中时,已经每周任课24节,是当时两个人的课时量,他完全有理由推掉所兼任的学校会计工作。正是由于他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以及不想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他选择了坚守。在当时他一人当了三人用。
他是个实在人,很快就被大家看出。校领导也很器重他,1992年秋季开学后不久就被任命为校总务处的副主任。黄校长找他谈话时要他好好干,意在培养他接几年后退休的总务主任的班。唐玉宝也明白校长的意思,但他还是一门心思扑在会计教学与会计工作上。因此1993年春季开学时,黄校长再次找他谈时说:“小唐,从内心说,我是好想让你当总务主任,但会计工作与会计教学更离不开你,也更适应你。校务会决定让你挑起财会教研组长的重任,大家都认为杨老师今后当总务主任更合适,不过班子成员与老师们都肯定你的为人与业绩。你不要有思想负担,也不要想太多。”“我知道校长对我好,我会尽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唐玉宝当时心里一丝难过都没有。
其实唐玉宝心里明白得很,只要自己舍得放弃自己心爱的会计专业,两年后一定是总务主任。但他没有刻意地去获取,而是顺其自然。这么好的升职机会,只有像唐玉宝那样的“傻瓜”才不会抓住。当然,如果他抓住了那次机会,也就不会有我笔下的主人公了。
后来的邓校长总厌烦他,好几次想把他从会计岗位换掉。但因为唐玉宝的专业素质与道德品性太优秀,邓校长直到他自己不辞而别,都没有换掉唐玉宝的会计职务。如果意志不坚定,换了别人在那种环境下肯定会自动提出不愿当会计的,何况自己还兼上了两个老师的课呢!这也正证明了唐玉宝的坚守之心。
1989年是唐玉宝24岁本命年,那一年底他顺利通过考试,于次年初入山湾区职业高中从事会计与会计教学工作。而2001年又是他的本命年,36岁的唐玉宝又顺利通过考试于2002年初起入山湾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从事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在当时,会计集中核算属新生事物。一同招考进来的人中,他的职称与业务能力是最强的,在专业上他实际上是山湾区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带头人,但他从不因自己知深自傲,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懂的知识传授给向他请教的同事。&
与唐玉宝一同考入的同事都以各种理由调离了会计岗位。就是一些后来以各种理由进来的同事也是做了一两年就被领导调到了别的岗位。会计核算中心像是个培训站,而唐玉宝则正是培训站的老师。从心理上说,唐玉宝肯定会有失意与不快。但我从未见他表现出来。从他的工作表现看,倒感觉他越来越离不开自己的会计专业,已经把会计工作与会计研究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
2012年3月,唐玉宝所在的江南市山湾区财政局会计核算中心改名为江南市山湾区财政局国库收付核算中心。名称是改了,但还是做同样的工作。不过,唐玉宝所核算的单位有变动,因为在2011年底成立了山湾区卫生局会计核算中心。
日,是山湾区财政局成立以来第一次举行全体普通干部述职大会的日子。除局领导外,每一干部都按抽签确定的顺序上台述职。
唐玉宝的述职没有按固定常规进行,他的话很简短也实在,却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他说:“前几天,卫生局会计核算中心的四位工作人员(一位主任,两名核算会计,一名出纳)来与我办移交,她们点完凭证与账本数后说,“哇,这么多啊!”我说,“不多,卫生局机关还是我做。你们含卫生局机关在内的才是我的一半工作量。你们看,我这里还有9个大单位的账。实际上你们是4人做了我一半的工作。”&
由于岗位调整与新进人的原因,唐玉宝还负责手把手教会两名新手做核算会计工作。这两人学的是金融专业,以前连会计边都没沾过,没有半点会计实践基础。因为好些人都会把核算中心看成是财政局最不重要或最不好的科室,经唐玉宝教会的许多“徒弟”一个个地被调去了别的科室,有一位很知感恩,在2013年的述职大会上他说出了唐玉宝不厌其烦地教会他做会计业务的事例。他在述职的最后说“在此我特别感谢唐会计对我无私的教诲,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虽然只是几句感谢的话,但唐玉宝听得心里很知足,感觉自己几十年对别人传教的付出没有白费。
核算会计工作是财政局最底层最清苦的,每年的岗位调整大家都吵着要换岗。可唐玉宝从没去找过领导,看到一个个自己的“徒弟”在不同的财政岗位为山湾区财政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不但没有失落感,反到有一种欣慰之感。他不在乎个别人的眼光,他也从不低看自己和自己心爱的会计职业。
唐玉宝坚守自己的会计岗位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他认为会计工作岗位调整过于频繁不好,容易被居心不良者钻空子。有这样一个事例足以说明,有一个单位的报账员看准了每年都会换核算会计的机会,利用新会计不熟业务与不细心的空当,连续3年利用玻璃透光模仿领导与职工签字笔迹侵吞了十几万元公款。最后一笔是因为报账单位的会计外出办事,由唐玉宝代替为她审核报账时被发现的。那是一笔有40多名退休老干部签领活动补助的发放表,每人5元。唐玉宝觉得每人5元的补助不符合情理,但因手续齐全,唐玉宝就受理了。等那报账员走后,唐玉宝便找到那单位的领导电话,他说:“刘局长,你们单位太小气了吧,你每人5元的老干部登山补贴都发得出手啊。”唐玉宝其实是为了证实这笔业务的真实性才与刘局长通话的。果然不出唐玉宝所料,刘局长说,他们单位压根就没有那笔业务。因为唐玉宝的细心,使那女报账员模仿签字领款贪污公款的事东窗事发,那女报账员因此被判刑。核算中心成立之初,那个单位是唐玉宝做核算会计,因频繁换了几次会计,才让那女报账员起了贪心。唐玉宝心想,如果一直是他做这个单位会计核算的话,就不可能出那事,既保护了公款,又保全了同志。
2012年11月,山湾区财政局明确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即2013年1月起各核算单位自己做会计账。
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了11年,各预算单位基本没有会做账的会计人员,转轨谈何容易,第一步就是要为各预算单位培训会计人员。
想想每次搞财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都是走过场,讲些大理论的东西,或是讲炒股心得。请来的虽然是名人,但用在会计业务中肯定没有效果。怎么办?领导想到了唐玉宝。唐玉宝在会计中心做了11年的核算会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前做会计的同时还教过12年的会计课,有授课经验,用他,准行。
唐玉宝答应了领导的要求,担任转轨会计培训班的授课老师。唐玉宝是个工作极端认真的人,只要他答应了的事,哪怕再苦再累,吃再大亏,也会把工作做得出色与圆满。
唐玉宝已经有11年没授过课,11年后重操旧业,要做得完美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员的财会基础参差不齐,而大部分人是一点会计基础都没有的。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和让学员通过培训有信心办会计接交,他每晚都搜集查找资料备课到深夜,上课的那天他将自己做好的课件以每人30页面的纸质资料发到150个学员手中。
由浅到深的实例讲课,学员们学得非常投入,笔记也做得非常认真,从第二堂课起,学员们都提前到教室争前面的位子坐。看到学员们用心听讲与作笔记的过程,尽管他的嗓子都快讲哑了,但他享受着那“满意”的过程,觉得值得。每堂课都准时上下课,就最后那堂课拖了5分钟。他向学员们通报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说:“各位朋友,你们学得很认真,但两天的时间不可能学透,要真正做好会计你们将来还会碰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你们碰到了问题,你们可以找现在做你单位账的会计,如他们不能或不愿帮助解决,只要是上了我课的朋友,我都会无偿帮忙指导。”日山湾区电视台对此新闻作了报道。2013年1月会计移交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山湾区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转轨顺利完成,也标志着实行了11年的会计集中核算在山湾区画了个句号。在这11年里,唐玉宝尝尽了财会人无数的喜怒哀乐。
每年的12月与次年的1月是财会人员最忙的日子,仅本职工作唐玉宝就忙得够呛,各核算单位的财务会计年报、总账、明细账必须按规定时间拿出并为转轨办好会计资料移交工作。1月25日前必须完成2012年度自己所核算单位的部门决算报表,这项工作近20个单位要做600多份报表,每个数据必须录入准确才能通过审核。由于卫生系统是从他手上接去的,他还有教会卫生局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做部门报表的义务。因上了转轨培训课,时不时会接到学员的问题咨询。这些分内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可就在此时,国库科往年汇编部门决算报表的同事临产休假,领导找了好几个人都不肯接做这件最头痛的差事,最终领导又想到了唐玉宝,他也想拒绝领导,但看到领导期待与信任的目光,还是坚决地答应了下来,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了任务。
山湾区是个山区小城,总人口8万多点,区财政局编制人数(且财政统发工资)是45人,局机关行政编制只有10人。行政编制发公务员工资,不存在评比发工资的问题。事业编制有一块叫绩效工资,绩效工资的发放办法是科长及其以上的人定的,科长及其以上的干部都有分加,基础分也是由领导打分。唐玉宝是个只顾埋头苦干,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人,难免会忘记了人情世故,而他又是唯一11年坚守在核算中心这个最低层本职岗位没当任何“长”的人,难免会被人轻看。再加上在业务事实面前敢说真话,难免会得罪一些人。2012年9月起领导要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与国库科对指标账,国库科下指标的人是某领导的夫人,总是拖延着不为预算单位下其他资金的指标,所下指标也总是与预算单位实有的其他资金银行存款不相符,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各核算会计对出以后并说明了原因,可到11月底也不见国库科调正,眼看快到年终,谁都不敢说。这时唐玉宝出来说话了,他说:“要我们对账,对出了差错却不调正。这是其他资金,因银行有实账,不会多付或少付。如果是预算内资金的话多下指标就是多给了不该给的钱。”事实上每年都有多下或少下预算单指标的差错,糊涂的报账员也会因不懂而使单位白白受损。后由易局长亲自交代,12月初才作了调正。
以唐玉宝的工作责任心与工作业绩客观评价,2012年的绩效考评他的分数应该靠前,但结果是很不理想,在他意料之外,也在他意料之中。
看到公布的分数,唐玉宝想了许多。但他没有因此消沉意志,而是以会计平衡公式来调侃:一不注意就会差那么几分钱。他不会太计较个人得失,他时时会以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但他丝毫不放松坚守与捍卫的会计职责。他觉得尽管我们国家富裕了,但仍然要传承吴波那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讲究个人待遇、不配专车、不公车私用、不收送礼的好作风。为了引起相关人员心灵的振动,除夕日他故意在单位群内发了这样一帖:我祈求上天与神灵让那些有品行腐败、公车私用行为的人在春节期间被记者摄到,我祝愿那些公平公正、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为财政事业默默奉献的领导与同事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心正不怕影子歪,按理说,自己如没有腐败行为,没有公车私用行为,没有自私自利的行为又怕人家说什么呢?难道私车私用还怕记者拍摄吗?
可这一帖的发出,对那些有腐败品行的人的心理有个巨大的打击,他(她)们视唐玉宝为眼中钉、肉中刺,有吃得下唐玉宝的怒火而不敢发,但许多心灵纯洁的同事认为唐玉宝说出了他(她)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心声。
春节放假前的大会上,易局长就在大会上讲,希望各位注意廉洁自律,将公车停放在单位院子。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智者以别人惨痛的代价唤醒自己,愚者以自己惨痛的代价唤醒别人。”可就有不听的,春节期间硬要公车私用、收受相关单位的年货金钱。唐玉宝本不想打扰他们,但想到腐败像温水煮青蛙似的腐蚀着一些人的心灵,说不定自己的这一帖子会唤醒一些人,会救一些人,因此在他知道会被人恨死的情况下发了那一帖子。这一帖子的发出后也确实很管用,看得见的就是第二天单位公车一辆都不少地停在单位车库里。会计的职能是反映与监督,缺乏群众监督的制度最易滋生腐败。我个人以为,唐玉宝同志帖子并不出格,如果没他的帖子,说不定真就有人公车私用被曝光呢!
因为这一帖子事件,春节上班的第一天下午,易局长找到唐玉宝谈话。
其实,唐玉宝是敬佩易局长的为人品格与为事能力的。还是在未提不能公车私用时,易局长就从不用公车办私事,节假日总是看见他的专车停在单位车库里。他儿子考取了名牌大学也没跟其他领导那样办升学宴敛财。易局长的工作也特别细心认真,记得易还是副职时,唐玉宝所核算的单位报账员申报错了一笔用款计划,分管科室与国库科都审批了,但被易局长审批时看出了,当时退回了,省了以后很多麻烦。
因而,唐玉宝总会与人说:“有这么清正廉洁又精通业务的财政局长,是山湾区人民的福气,是山湾区党政领导的运气。”唐玉宝虽是一介百姓,但他一直以易局长为镜子。谈话的时间有两个多小时,这使唐玉宝更细致地了解到局长为山湾区的财政事业发展而付出的艰辛。有一个细节是山湾人(包括唐玉宝)怎么也想不到的,那就是2011年12月山湾区进行旧城改造,大拆中途时,投资合作方突然撤出合作。此时区领导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骑虎难下。是易局长通过多方筹款与盘活区财政资金,才使得旧城改造拆迁工作能继续下去。这些全区人都可能把功劳记在区领导头上,有谁会想到易局长为此事经常是彻夜难眠呢?
易局长说:“你也知道,对于考评,我也好为难啊!。
其实班子是看到了你的成绩的,你的基础分并不低,差就差在你没担任何职务。有些人对你在大过年的发此帖有看法,是不是与绩效考评有直接关系?”
“有关也无关,我最痛恨腐败,就是没有这次考评,我也会发,我觉得自己没有做得太过,他们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往坏里想呢?我不是也祝愿了那些公平公正、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为财政事业默默奉献的领导与同事春节快乐,万事如意吗!”唐玉宝停顿了一下又说:“说实话,这次考评我感觉就是不公平、不公正。金副局长100分,他分管的没一人100分,我觉得只有他手下人人100分,他才有资格100分;抛开我不说,熊高(高级会计师)精通财政财会业务与财会软件系统,各科室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得找他,他也总是尽快地帮助解决,可最后基础分却倒数第一,我只问,您心里过得去吗?”
易局长说:“这次考评打分确实有点匆忙,很多问题没考虑周全,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在我面前尽管提,合理的一定会采纳。今天我还以朋友的身份劝你,你做事是一流的,你要是会做人就更好!还有就是有些事情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唐玉宝并不是真正的傻帽,他也明白易局长的意思,他也知道谋人与谋事的道理,他非常感激易局长对他掏心窝的谈心,他也虚心接受易局长对他诚恳的教诲。但要他去花时间讨好人或贿赂人,他做不到。他不想违心地做人与做事。他认为分数不是太重要,守住自己那颗真善美的心灵与淡然地活着要永远放在第一位。哪怕永远考评倒数第一也要坚持做自己。
唐玉宝做任何事情都唯恐自己做不好,总是用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得最好,他对得起良心,问心无愧。他敢说敢为,敢于对腐败与邪恶说不。
元宵节一过,山湾区财政局进行大规模的岗位调换,唐玉宝继续留在核算中心坚守阵地。他做的是国库支付中心的会计业务,每天与几家委托银行核对支出,多的时候每天上千笔。核对无误后作账务处理。许多人都以为他失落,但我能看出他做自己的专业,很乐意。他在继续尽心尽责地做好自己坚守的本职工作。
今年又是唐玉宝的本命年,48岁的他在自己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心情也非常舒畅。因为各单位会计业务拿走了,相比以前来讲,工作量也轻松了许多,他本以为自己将在核算中心做到退休,可7月份国资科一人调市局,领导便调他去国资科。但他仍然热爱自己做了26年的会计核算工作,在没安排人接手时,他在默默地奉献着双重工作量。
这,就是唐玉宝,一个基层财会工作的坚守者。&
窗内窗外的视角
孙大海,山东临朐人,生于1977年。1999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文史哲实验班。后获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高级口译证书,从事英语同声传译。2006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2009年毕业于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人民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ACES)成员,公派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到财政部对外财经交流办公室工作,现任副调研员。
从事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工作数年,得以从新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一些事情,积累起几点杂感。
关于分析美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巨大的话题。比如说天就很大,所以大家有事没事见面喜欢谈谈天气。即使我们不是气象学家,也不妨碍我们谈天气,因为本来谈天气也就只是为了表达朋友见面的善意而已。美国也很大,所以青年中年和老年都喜欢分析分析美国。无论观点如何,起码表达了一种关心国家大事的善意。财政部外经办负责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我也有幸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参与中美经济对话轨道的交流与合作,听过很多人怀着各种善意的目的说美国。
我没有胆量说。也许为了给自己的怯懦找理由,我常引述孔子入庙堂见金人而三缄其口的例子。虽无胆量说,却有兴趣去听去读。直接在对美工作一线的时候,在收发装订之余,把自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以来的档案案卷拿来慢慢看了一遍,主要是一些通话和会谈记录。后来又读了十二卷本研究美国的厚重的书,又把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著作找来十几本,一本本读下来,魏斐德、孔飞力、史景迁……听得多了,读得多了,反而更加不敢去说美国了。不由得回忆起韩非子的一句话,“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
沉默,并非是为了掩饰我们的无知。说话,也不是为了掩饰我们的另一种无知。无论沉默或者是不沉默,只要我们心里在认真地审视和思考着,就应该不会变得狂妄或者狭隘。中美关系,作为一个很巨大的话题,考验着我们的沉默和说话,也折射出沉默者和说话者的学风与品格。
在中文系读书时喜欢读小说。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简?奥斯汀的小说。一开始读中文翻译版的,读来读去总觉得有些微妙的意思没有点到,心里总隔着一层纱一样。于是拿了英文原著来读,天天随身带着一本大字典,并非是为了学英语,只是为了体味那层小说的味道。慢慢地英文竟然好起来。
本科毕业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挣钱不多,吃苦不少。为了谋生,自学英语同声传译,考下了高级口译后,就开始到各个地方和各个行业做口译挣钱。后来重新回到学校读硕读博,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学业上都受益于高级口译的底子。国外文献读得可以快一点,多一点。
再后来又到了外经办工作,不仅平常要用来直接交流,有时也客串上场做做会议现场翻译。到了这时,才慢慢体会到,学英语其实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
一开始是有,脑子里装着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在心里全是单词、句子和文章,甚至连梦里都在用英语说话。后来慢慢的就是一个无,没有想着学好英语会如何,也不觉得穿着西装说英语多么有面子。只是觉得听到流畅优美的表达,心里很舒服。不然,就会觉得很别扭。到了最后,只在乎欣赏那个说话的人心里想表达的东西。有时读了一段非常优美的文章,事后却忘记了是用中文还是英文写的。
英语的境界既然是一个无,也就不必拿无来说事。如果以英语好坏而自矜或自惭,就还是一个有,反而被其所累。语言,本来就是工具而已,不应该喧宾夺主。在对外财经工作里,以英语为无的境界似乎也是有益的。人会经常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渴望去充实和丰富自己。不论中文还是英文的,去读一读文史哲,去学一学经济金融。多些学养,也许会使得对外财经工作的质地更加厚实起来。
关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我很想了解美国对华工作团队关于中国的知识结构,更甚于想了解他们对于当前具体问题的看法。有一次与美国财政部几位同事在餐间聊天,这几位都长期从事对华工作,并且均有在华留学经历,应该算是工作层对华业务中坚。我特意问起他们读过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书籍,有人极力推荐史景迁写的著作。于是我弄来一套,一页一页读完后,感觉仅就具体问题的论述而言,这本书的学术水平仅相当于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一年级选修课教材。但是如果就整体结构和脉络而言,恐怕属于国内出版的清史书籍中的一流水平,与蒋廷黼和范文澜两位老先生不相上下。
在读并思考过这些书之后,再听到美国人谈论中国具体问题时,心里会有一种难以言说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领略了人家心里的森林,再听他(她)讲述一棵树的风景,也会有这样一种不一样的感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看清别人。外国人不是从儿童漫画上走下来的人物,他们也是从几千年的另一种历史里走出来的。在心里给外国人安上一副卡通面孔,除了满足我们的懒惰之外,还可以保护我们心中那廉价的虚荣心,除此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好处。
所以,从事对外财经工作,最好还是多了解一下对方眼里的自己,不仅要了解对方对于我们具体问题的看法,还要知道对方看待和分析我们的基本认识框架。了解不等于认同,不认同也不等于不了解。况且,不了解根本就谈不上什么认同不认同。即使从斗争的角度讲,也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对方眼中的自己,也算是知己知彼的一个统一,值得去做。
关于外国人面前的中国文化
曾经参加培训的时候,听到一位在社会上十分有名的女学术明星来讲传统文化,特别说到要在外国人面前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这样的讲话,礼貌性的鼓掌不能少,但是倒也的确不必多。接下来就讲传统文化如何好,可以用来指引我们当代人生活的迷津。这个,也还可以礼貌性的鼓掌。但是接下来引用《大学》里八条目作为例子,就的确让人很难继续礼貌得起来,却能激发起人异样的钦佩感。
我很钦佩这样的自信和勇气,如此不容置疑而简洁地解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但是无法同意这样的穿凿与附会,只不过是望文生义,把一些无关而时髦的东西粘附到古代文字上而已。作为一个读书的中国人,必须知道关于八条目含义的争论贯穿了中国古代学术史,连八条目的顺序都有所不同。且不论两汉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仅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于“物”、“知”、“意”、“心”的含义就解释迥异,理学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心学主张“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这些差异,也是两家根本思想分歧所在。
而当今学术明星轻松道来八条目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实令人愕然,哑然,嘿然。更令人不由一并怀疑起她要在外国人面前弘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来。
从事对外财经工作,总要和形形色色的外国人打交道,也必然牵涉我们以怎样的文化身份和态度面对外国文化。很明显,穿凿附会出来的传统文化,如果成为了自信心的基础和身份认同的坐标,将会是一件十分可笑和可悲的事情。面对世界,我们是不是可以不那么急着假定并认定自己是个什么样子,而是真正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对外财经工作中,经常说到核心利益。认清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认清我们自己。这一点内省的功夫,是没法拿来展览给别人看的,却是中国文化精髓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关于诚意与痞气
因为从事对外财经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在研读清史时也比较关注对外经济和政治事件。曾国藩和天津教案曾引起特别的兴趣。曾国藩作为一个传统人格的典范,在处理对外关系中一直秉承一个“诚”,天津教案是这一外交思路的实践与检验,结果极大打击了曾国藩的声誉。接过曾国藩衣钵的李鸿章对此很不以为然,更强调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要有一个“痞”气,要应付周旋。这一层玩世不恭的圆滑,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中多有指摘。
现在看来,无论是曾国藩的“诚意”还是李鸿章的“痞气”,都不好随便完全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当代人谈起这两种对外工作思路时,比较容易看到两者的对立之处,不太说起这两者的相同之处。其实,无论是“诚意”还是“痞气”,都仍然是在传统社会的道德层面上转圈,单纯争论谁是谁非永远是个无头公案。
传统社会以道德秩序作为社会关系的圭臬,必然以个人修养作为用功的根本和成事的关键。近代以来西方势力进入中国,所遵循的是资本的规则。曾国藩呈现的是一种道德立场的扩张,试图以道德秩序容纳整合资本的规则。所谓“诚意”,正是以个人修养驯服资本。李鸿章代表的是一种道德立场的缩守,努力疏离资本的规则,从而维护自身道德秩序主宰的传统社会。所谓“痞气”,无非是以个人才智敷衍资本。
无论是道德立场的扩张还是缩守,都未曾真正直面资本的规则。然而,两者的结果似乎都不太好。泛道德主义是我们的传统,甚至有过以《春秋》来断案决狱的故例。让道德回归本来的角色,正确面对资本的规则,一直是我们的前辈和我们所面对的大问题。
做对外财经工作,是近距离地与资本的规则打交道,也需要我们继续好好思考和处理这个大问题。似乎既没有必要以圆滑世故为荣,也无须以肝胆肺腑为本。怀一个冷静理性的立场,多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运作,明白资本的规则。想一想如何利用这样的规则建设一个更好的自己,当是对外财经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风从哪里来
吴成进,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现供职于安徽省淮南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业余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等文学作品。近年潜心探索文学创作,陆续有诗歌、散文等作品在报刊发表。现为诗探索中国新诗会所会员。
风从哪里来?风从温暖的南国吹来,吹开了千里冰封,吹皱了一池春水;风从雨燕的剪尾吹来,吹响了泉水叮咚的轻音乐,吹开了桃红柳绿的风景画;风从希望的田野吹来,吹熟了芳香四溢的累累硕果,吹弯了喜气洋洋的忙碌身影……
风从哪里来?风从静谧的远古吹来,吹醒了沉睡的记忆,吹散了极目远眺的大漠孤烟,吹红了斜挂西天的长河落日;风从尘封的历史吹来,吹起了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吹活了唐宗宋祖的金戈铁马;风从师长的记忆吹来,吹来了湍湍金沙的风高浪急、皑皑雪山的漫天风雪和茫茫草地的斜风冷雨;风从共和国的天空吹来,吹来了安邦立国的豪情满怀、走向世界的铿锵步伐和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
风从哪里来?风从浩渺无垠的宇宙吹来,吹出了日出日落,月缺月圆,星光迷离;风从女娲未及补隙的天裂吹来,吹出了后羿射日的神奇,夸父逐日的豪迈,精卫填海的坚韧,嫦娥奔月的凄美;风从牛郎织女的相思吹来,吹奏了长征火箭的青云直上,神舟飞船的一飞冲天,嫦娥姐妹的月宫漫步……
风从哪里来?风从人们的心田吹来,吹来了阳光满目和盎然生机,吹来了明眸皓齿的春光灿烂和与人为善的会心一笑;风从人们的心头吹来,吹出了理性与思辨、编织了人类前行的方向和目标,吹出了人性与良知、成就了芸芸众生的和谐和共生……
记忆中的歌声
我第一次接触到音乐、严格来讲是第一次听到流行乐,还是六七岁的时候。当然,它既不是来自广播和电视、因为那时农村还很难见到这些东西,更不是来自原装大碟,它是出自我的一个同龄伙伴口中“粤语版”的“昏睡百年……”。当时,既听不懂“粤语”,更不知道这是什么歌。直到若干年以后,才弄明白这就是那首有名的《万里长城永不倒》!
记忆中的第二首歌就是《国歌》了,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上小学后,音乐老师传授的。尔后,又“师从”音乐老师学会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军港之夜》和《泉水叮咚》等歌曲。那时候,农村小学还没有录音机,音乐老师还是从他的音乐老师那里学到这些保留曲目的。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台胞寻根访祖热。我们村里一户人家的侄子从台湾回来省亲,带来了一台单卡收录机,令全村人都感到惊奇和兴奋。我也有幸第一次接触到了邓丽君的歌声和众多的台湾校园歌曲,虽然那时我还懵懂未知。
上初中的时候,村里先后有了几台黑白电视机,接触到的、能哼唱的一些歌曲,应该都是电视剧插曲,如《少年壮志不言愁》、《敢问路在何方》和《酒干淌卖无》等等。另外,跟着从1983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也熟悉了一些歌曲,如《我的中国心》、《外婆的澎湖湾》和《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
上高中的时候,农村的电视机和收录机逐渐多了起来,接触音乐的机会也就更多了。那时候,流行乐坛基本上就是港台歌曲的一统天下,有谭咏麟、童安格等人的从容与淡定,有潘美辰、林忆莲等人的忧愁与温婉,有小虎队、草蜢等的青春与活力等等。1989年,我家在村里率先添置了一台双卡收录机,那是三哥攒了大半年的工资购买的。那时候的录音专辑还不是很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李玲玉的愁肠百结、迟志强的如泣如诉了。当然,还有西北风劲吹的《信天游》、《黄土高坡》和摇滚烟尘乍起的《一无所有》等音乐选辑。
现在,随着各种影音传媒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以及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在农村的众多儿童和青少年已能同步分享到最新鲜、最时尚的流行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了。将来,他们记忆中的歌声,会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色彩斑斓吧?
母亲的愿望
母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农村土地全部是地主和豪绅的私有财产,广大贫下中农要么租种土地、要么给地主打长工、要么就干脆到地主豪绅家去当奴仆了。遇上丰年尚能勉强果腹,遇到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忍饥挨饿就是常有的事了。母亲兄弟姐妹六人,但有一个姐姐和弟弟因为饥饿和疾病而先后夭折了。因此,母亲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天能多多开眼,地主能多多开恩,全家人能挣扎着活下去。
解放后,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农村实行了农业合作社,掀起了公社化运动。运动初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卯足了劲发展农业生产,社员们也都热情高涨,出现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喜人景象。不久,由于全国性大跃进和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贫穷和饥饿贯穿了整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始终。母亲清楚地记得,在3年困难时期,家家户户都穷得揭不开锅,只好靠挖野菜和草根充饥,后来,连榆树皮、榆树叶都被摘来充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母亲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春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家户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夏天,母亲一看到自家门前堆起的高高草垛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两个这么高的草垛就顶得上原先生产队的了!”是啊,草多粮食就多,我们一家十来口人收获的粮食竟占曾经拥有三百多人口的生产队粮食产量的一半,也难怪以前家家户户生活困难了。那时,母亲的愿望就是,年年都有好收成,交足国家的、留足自己的,剩下的粮食卖掉之后再用来改善自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村各种税费的持续增加以及粮价的不断下行,造成了连年增产不增收的状况,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也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农民卖粮比登天还难――在家将粮食精挑细选之后担到粮站去卖,从早到晚排着长队不说,对粮站工作人员的百般挑剔和恣意压价也只能忍气吞声,以致出现了“生儿就去考粮校、生女就嫁粮食站”的口头禅。2000年以后,我国的农村税费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进,2005年更是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农民负担快速减轻。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又花大力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党和政府支持“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民生工程和种粮补贴等一系列造福乡村的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是啊,如今的农民哪,住着小洋楼、看病不用愁、种粮有补贴、出门有坦途。现在,母亲的愿望就是希望外出打工的儿女们能回家种田种地,再学些一技之长争取一些额外收入,免得在外奔波劳碌。毕竟,土地是农民的根呀!
再过两年,母亲就80岁了。如今,母亲又有了新的愿望。今年春节回家时,母亲对我说:“电视上讲再过两年,国家要给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活补助了!我儿女多,不缺这点钱,但它说明政府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年人呢!”看着母亲斑白的双鬓和慈祥的笑容,我会心地笑了。是啊,母亲的愿望一定能实现!
行道树的自述
我是一棵行道树,一棵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行道树;我是一棵行道树,一棵被喧嚣、灰尘和阴暗紧紧缠绕得快要窒息的行道树。
抬起头,尽是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难觅半束阳光和群星璀璨;弯下腰,只有石块斑斑和车轮滚滚,奢求一株小草和蜂围蝶绕。
曾经,我也群居过,我和我的家族同仁、兄弟姐妹们同担风雨、携手成长,那时的生活呀,真难忘;曾经,我也快乐过,我和我的草木知音、蜂蝶密友们话语呢喃、游戏时光,那时的日子呀,真悠闲。
有一天,一阵轰隆隆的卡车声撕裂了我们的平静生活。一帮人挥舞着铁锹和榔头,狠狠地刨开我们赖以生存的泥土、砍断我们汲取养料的根须,就将我们五花大绑地押送到现在的“居所”。从此,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被四分五裂,天各一方;我的知音密友们也被吓得东躲西藏,漫漫长夜,无处话凄凉。
俗话说得好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有了“树挪死”的惨痛教训,我只好屏气凝神、忍气吞声――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不为别的,只为不虚度我这一辈子,只为证明我的价值和我的力量!
如今的我,依然是一棵行道树,一棵甘于寂寞、永不言弃的行道树。为路人遮阴蔽日、顶风扛雨是我的不二选择,为城市增色添彩、纳故吐新是我的历史使命,为自己拼命呼吸、竭力突围则是我的当务之急。是的,我知道,树活着就要有所追求,就要甘于奉献;但我更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地活下去,这一切才有可能;而且我深深地懂得,只要活着就是美好的,只要活着就有可能。
放飞金色梦想
唐金山,1963年出生,武汉市财政局国库处调研员,高级会计师。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从事和分管财政总会计工作。其安全管理财政资金达万亿元,办理总会计业务不计其数;多次参与中央、省对市及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近10年来组织完成10多项重大财政和国库制度改革及系统建设。曾先后荣获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创新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其改革创新、敬业奉献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三十年前,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武汉市财政局工作,当时预管科周科长接待了我,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唐金山,他顿时来了兴趣,说这个名字好,这个名字最适合做总会计工作了,有了一座金山,今后我们财政就不缺钱了。这个场面令我备感亲切,而今,每当想起我都会会心地一笑,那是因为,其后的几十年里,我参与的一系列工作和改革,真的为武汉财政争取和节约资金数十亿元。现在的武汉财政收入,已由30年前的2亿多元,变为现在的2千多亿元。老科长早已退休,如今我们财政的确有钱了,果真圆了他当初的梦!
财政总会计是一份责任重大、业务繁忙、枯燥琐碎的工作,对人最大的考验是要坐得住、吃得苦、耐得寂寞,尤其过去还是一把算盘一支笔的手工操作。特别是决算期间,我每天连续工作20个小时,为单位、部门和领导提供最原始、最基础、最全面、最及时的数据。
财政工作并非传统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它与时代紧密相连。在领导的重视支持下,武汉财政国库改革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三年三创新”。2004年,为解决拨款层次多,请款时间长等问题,按照财政部要求,武汉国库改革全面展开。那一刻,我这颗随时都在跃跃欲试的心终于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推行国库改革难度巨大,涉及财政、银行等四个部门,536个市直单位,2千多个工作岗位。为了尽快实施上线,我带领几位同事连续加班加点,进行政策研究和技术攻关,& 常常通宵达旦。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攻克了一些省市几年才完成的技术难题,使武汉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应用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城市,也是全国实行最彻底的城市,被誉为“成功案例的典范”。
那一刻,我感受着起航、风暴,然后远行的快乐,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工作,却最大限度地开启了我的潜能。
&& 2005年,有同志反映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后因新账户功能不全不能收款,单位往来资金管理困难。局领导要求尽快研究解决。我和我的团队再次投入新一轮改革中。那段时间,我不分昼夜,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与部门单位反复沟通,终于,上天再次眷顾于我,由我设计的“往来收入零余额账户”成功解决了收款问题,实现了第二个“全国首创”。
我再次被人们关注、被领导肯定,我突然意识到,我已没有了退路,我必须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持这种旺盛的状态。
2006年,为解决财政国库支付方式单一、单位用款不方便问题,我成功设计了公务卡业务流程,并组织开发了公务卡应用系统,在全国再获“首创”,实现了公务卡支付报销与国库支付系统的无缝对接,最大限度方便了单位用款,被人们戏称为“卡王”。喜讯传出,全国财政再掀波澜,中纪委、财政部、有关部门和媒体给予高度评价,2007年1月,《中国监察》杂志在第一期显赫位置以“对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卡’住腐败源头”为题,对公务卡的“武汉模式”进行了强力推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核心媒体在黄金时段进行了宣传。
记得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对方说,他是财政部研究国库制度负责人,听说武汉推行公务卡,很感兴趣,并详细询问了武汉推行公务卡的具体做法,以及他关心的细节问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交流,他感慨地说,我们研究公务卡多年,并且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到国内很多省市专题调研,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今天你介绍的武汉公务卡,就是我们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最后他在电话那头非常兴奋且饶有诗意地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知音故里武汉。”
一星期后,财政部组织专班到武汉市进行公务卡调研,不久,会同人民银行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公务卡推广应用会议。国务院、中纪委随后提出在全国推行公务卡制度,一时间,“公务卡”迅速在全国推广,全国各地纷纷到武汉考察,仅我就接待外地考察团近300批次。
企业、社会要创新改革,行政机关更要勇于变革,带头践行。2010年年底,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又设计并组织开发实施了单位账户、工资统发以及新的国库支付系统,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三大系统同步上线。2013年,武汉财政改革步入“深水区”,我临危受命,再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首次实现了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三项财政改革在政策、技术、业务上的有机融合和管理系统上的有效对接。三大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并成功办理第一笔财政支付的那一刹那,我仿佛体会到神州十号和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全面提升了财政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了我市财政国库改革的第二次跨越式发展。
实行国库改革,推行“公务卡”,其目的都是为了服务单位、方便用款、规范管理,因为,财政的职能就是管好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然而,但凡改革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甚至会触及到某些局部利益,但人民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作为一名财政干部,我尽力当好“宣传员”、“技术员”、“业务员”、“管理员”和“服务员”,耐心细致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协调。比如,部分单位习惯于传统消费方式,对公务卡改革不适应,我便主动上门服务,宣讲政策,指导操作,终于使大家认同并接受了公务卡。
经过10年努力,我和我的团队完成多项重大财政和国库制度改革,如今,我期盼的构建十大管理系统、打造财政国库“航母”的改革梦想正在全面实现。
前些年,我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和胃出血,有时工作繁忙,无暇看病,就在办公室里备些食盐,当胃出血时就冲杯盐开水喝止血。有一年决算会审期间,我胃出血住院,血色素只有5克,但我不顾医生的劝阻,冒着随时都会晕倒的危险赶到决算现场,组织完成全市决算工作。从我工作的那一天起,我就将我的生命,我的热情,我全部的爱都投射于工作中,这份至爱已不可救药地融入我的血液,它在我的体内汹涌着,激越着,这种超然的狂热,使我能在最痛苦的日子里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国库改革期间,我唯一的儿子不幸罹患白血病,作为父亲的我真如晴天霹雳。然而,由于改革任务重,我一直都没能抽出时间照顾儿子;儿子转往北京治疗期间,我只能利用周末偶尔去探望,最让我揪心的是,每次要返回武汉时,我都能从儿子的目光中读出他对我的不舍,也能读出他的隐忍与坚强。儿子一直由妻子一人照顾,也许遗憾就在于此,骨髓已成功移植、病情基本好转的儿子,却因一次照料不及病情复发而永远地离开了我。往事如烟,我有时想,假如我对家庭多照顾点,假如我请几天假,假如我在最关键时刻能出现在儿子身边,假如……然而,一切已成为过去。
儿子,我唯一的儿子,我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怪罪过他的父亲,怪罪我这个在他最需要时没有留在他身边的人。面对这个难以捉摸的人生打击,我最后选择了坚强。在无数个思念儿子的漫漫长夜里,我梦见阳光、帅气的儿子对我说:“爸爸,我在那边过得很好,请你保重身体,安心工作。”儿子的善良和理解让我明白,生命中还有许多值得我去珍视的人和事,包括我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才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儿子走后,个人账上还剩2万多元余款,我立刻想到那些对我儿子奉献爱心的人,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当即决定,要用这笔余款回报社会。通过媒体的帮助,我用这笔钱资助了8名贫困大学生交学费,并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改善他们的生活,缓解了他们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目前这些孩子都顺利完成了学业,有的读完了清华、北大的研究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与我们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近年来,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我“践行武汉精神”等事迹。
过去的三十年,作为一名财政人,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荣誉和名气,让我自豪的是我有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担当,改革的硕果,改革的快乐和永无止境的改革梦想。梦,让我享受着激情的岁月;梦,也助推着我智慧的闪现;我的梦,永远都踩在改革的征途上,与我们的祖国一路前行、辉煌。
我的父亲“桥哥”
陈瑜洁,出生于董永故里孝感,今年22岁,助理会计师,现就职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新华街财政所。受中国孝文化之乡的耳濡目染,我身上流淌着千百年来孝感人用岁月沉淀下来的与人谦卑、知感恩、尽仁孝的素养。虽然我现在从事会计工作,但学过音乐的我多喜浪漫,醉心于前辈们笔下生花的悠然之态,于是私下也会跟着在文字上有些许爱好的父亲练练笔墨。
不知不觉,毕业已经一年了。
此时的我,坐在办公室里,电脑里、桌子上随处可见的都是写作所需的资料。记得刚刚入职那会儿,一切都还在努力的认知过程中,领导就分配了一项任务:写实施方案。我只好唯唯诺诺地应了声,从鲁所长手上接下了一份庄严的红头文件。
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空荡的房间里,只剩我茫茫然敲击键盘的声音,烦乱地打了一排字,又删掉,又打,又删……
突然间父亲如同救世主般地出现。这个人曾经一直存在我的生命里,存在到了我快要忽略掉。
“爸,在不在?”
“爸,把专管员的职责再给我看一遍”。
“爸,解释一下什么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群众路线”。
“爸,你看一下我拟的大纲”。
“爸,……”
时光慢慢流逝,那一声声网络的呼唤,渐渐消除了我对眼前陌生工作的不适应感。
二十二年来,我才第一次认识到我与父亲的交集竟那样少,我不了解他,甚至说不上来他到底有“几把刷子”。只知道早上听到他上班关门的声音我才醒。中午家里饭熟了,就接到他的电话说要开会,晚上我都睡了他才回家,周末好不容易休息又见着他一个人拿着一大堆材料翻翻写写,偶尔借个上厕所的机会也会督促我说:不要上网聊天,要看专业书籍,别荒废了学业。
我认识的人都称他“桥哥”,哪怕老少两代亦是如此,我有时也会调侃他几句。我所了解的他基本上大都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却在我人生笔记上,印下了一个大的徽章。
在领导看来父亲就是“愚忠”。自从父亲选择了做一名财政人,就做了一生的财政事,而且永远都是公事比私事重要。小时候我的家境十分贫寒,父亲只是财政所的一名临时助征员,同时担任总预算会计。母亲独自一人在医院于凌晨两点生下了我,那时父亲还在沦河桥农税检查站征收特产税,无法回家,在那个无助的深夜,我想母亲的心是带了恨的,但怨也没用。我刚出生时,父亲由于公事繁杂,只能舍弃陪伴家人的时间,忘我的工作,家里的琐事自然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除了要打理家务事还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我,没顾上调理自己的身体,因此现在每逢阴雨的时候总是腿疼得厉害。很多人都说父亲狠心,少不更事的我也曾是其中一个,面对众人的“口诛笔伐”,他总是抿紧了嘴巴,不说话,眼里藏满了歉意。
在同事看来父亲就是“愚者”。记得所里有位阿姨跟父亲开了玩笑:“你看桥哥哟,都到这个年纪了,不必任何时候都事必躬亲嘛”。1998年,他在东山头担任财政所长时,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大水快淹没了河堤,他带领财政所的男同志去扛沙包,连续几晚上都睡在堤上,雨季湿热,河边繁茂的草里都是凶猛的蚊子,每个人都叮得身上不见一寸光洁的皮肤,可没有一个人退缩,那都是推己及人早已形成的兄弟情谊及对人民生命财产勇于担当的责任。2006年以前,农业税还没取消,他带领同志们进村入户,逐家逐户地去拜访劝说,其中的辛酸和苦辣不仅仅是忍受几个白眼、一顿羞辱、几句谩骂和紧闭大门那么简单。一面同情一面还要继续做好农税征收工作,身累更是心累。农业税取消后,国家对农民由“收税”改为“发钱”,他又带领财政干部逐家逐户的把补贴款送到农民的手中。2010年,父亲调到了书院财政所担任所长,我以为进了城就不用那么辛苦,结果父亲头上的白发却与日俱增,加班更多了,压力更大了,回来更少了,于是身体也更差了。初来乍到,就要从那些新鲜的面孔里挖掘出他们潜在的才能,取人之长,集众所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硬是将一个落后的财政所弄成了全区财政系统的标杆。为了税收任务的“双过半”,他顶着烈阳,冒着酷暑奔波于工业园和企业大户,给企业宣讲税收政策和排忧解难,同时协助税务部门催缴税款。累累硕果之中也有父亲的心血凝结,也许有人不会在乎,而他的真挚却未曾改变。其实愚者亦明,愚人之乐也。
在亲人看来父亲就是“愚孝”。爷爷奶奶儿女众多,或许当年的父亲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人,但在父亲的心里,他们是最重要的。爷爷奶奶说什么都是对的,他总说:老人没有错。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去尽量满足。父亲总是这样对我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苦了一辈子什么都没享受,吃喝不能将就”。2008年国庆节期间,爷爷病重,父亲将所内事务安排好了以后,就请了年休假,急匆匆地赶回老家,天天守候在爷爷的病榻前,看着爷爷蜡黄沉睡的脸,他食难下,夜难寐。天不遂人愿,由于爷爷年事过高,已无回天之术。丧礼间,他总是默默地守在爷爷的灵柩前,对前来吊唁的亲友用力地握手鞠躬。香烛前爷爷的遗像还带笑,这个坚强的汉子却悲恸地落下了男儿泪。奶奶一个人很孤独,叔伯们便接回家轮流照顾。奶奶到我家来的时候,我正在外地上大学,每次回家爸爸都希望我多陪陪奶奶。有一次我刚进家门,妈妈正在做饭。看着奶奶对着窗外张望,并念叨着,“该回来了吧”。当奶奶终于等到加班回家的父亲时,她浑浊的眼睛突然有了一丝亮光,急急忙忙地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去迎父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用自己的“愚孝”赢得了他在母亲心中的位置。听妈妈说:奶奶每天晚上总是要等到加班的父亲回来后才肯睡觉,不然就一直和衣躺在床上。有一天,父亲因迎接省里检查,加班整理相关资料没有回家,奶奶就和衣躺了一晚上。自从奶奶去世后,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看到我还有双亲相陪时,他总是深深地叹息:“孩子啊,我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好幸福啊”。
& 在妻女看来父亲就是“愚笨”。他把27年的美好青春悉数奉献给了党和财政,除了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证书、奖牌,最后自己落得一身伤病。20世纪90年代他在东山头财政所征收农林特产税时因经常下河而染上血吸虫病;因为工作的劳累使得身体不如年轻时那般坚实,心脏也出现了问题;加上财政内外环境的严谨和严峻和他严格自律带来的压力,以及数不清的日日夜夜的加班导致他的血压曾一度上升到200左右,尽管每天吃药,但仍居高不下……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每天生活在苍山绿水之中,好生惬意。可沁心山水之间总会有浮云蔽日,阴霾雨落的时候。那一片片灰暗的遮蔽山水的乌云就是每次与父亲的矛盾。父亲也只是个人,他选择了他热爱的岗位,便不能完全再兼顾到他的家庭。我总是因为觉得缺乏父亲的关心而跟他闹,哭着问家人对他来说是不是不重要,为什么不能给我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只能无奈地叹息,有口不能言。现在想来,他也有说不尽的委屈,但他跟何人去说呢?
那时我只能从报纸、网站和电视上看见真正的他:天亮了,他带领着同事们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工作,或者召集大家共同学习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夜深了,他还在办公室伏案疾书,他总希望工作搞得更扎实一点,希望人们更满意一点,希望领导更肯定一点,希望荣誉再多一点。电脑显示屏的光打到脸上,随着脸上深深浅浅的沟壑看过去,鬓角已悄然长出丝丝白发,其实他真的老了。我总是问他,何必那么拼。父亲还是一贯地没有解释什么。后来当我步入社会,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热情相迎和照顾,这一定不是我一个乳臭未干的人本该有幸拥有和享受的,大部都是父亲用他朴实、憨厚的大半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然后惠及于我。至此我才终于懂了,他当时犹梗在喉的肺腑之言。
在过去的二十二年里,我与父亲之间曾隔着深深的鸿沟。其实细细想来,一定有很多个时刻,当他从满桌的工作材料中抬起头,叹息不知孩子的未来落在何处时,不禁潸然泪下。他何曾不想能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甚至为我操碎了心:我的学业,我的事业,我的未来,只是他默默地爱着,承受着,二十多年来没有惊动过我。如今,当我摸索着推开财政的大门时,却意外地也打开了父亲的世界。就是这种我曾忽略过的深沉的父爱,却把我震撼了,这道沟渠渐渐被填平,我好像渐渐理解了父亲那深沉的爱。
用鞠躬尽瘁换来内心的平和,用自己的与人为善,勤勤恳恳换来别人发自内心的敬意,这就是我的父亲,一名普普通通的财政工作者。他只是万千财政干部的缩影,这其中多少寒来暑往,多少日夜晨昏,那与农民为朋、与骄阳骤雨相伴的最基层的财政人。无论风霜雨雪,我总能看到身边这永恒的风景。风雨袭来了,他们携手祖国共筑铜墙与民分忧;阳光洒下了,他们将党的惠民政策酿成美酒与民畅饮。
&&& 这才是完整的他,由此我也深深知道有很多像父亲这样平凡的人,身处在财政的最基层,默默无闻地为党、为祖国母亲而辛勤的工作,日夜操劳,同时还承受着儿女的埋怨,但他们秉承着党为人民的精神,无怨无悔,我为自己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骄傲!
流淌的瞬间(外一篇)
韩传栋,河南范县财政局职工,大学文化。中华当代文学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协会副秘书长;其作品见于《人民日报》、《读者》、《西南军事文学》、《西安日报》、《散文世界》、《黄河文学》、《中国铁路文艺》等。作品被作为一些省市高考模拟题,并被选入多种读本,曾荣获《人民文学》奖。著有散文集《阡陌心田》。
生活似乎永远从黎明开始。呼啦呼啦的风箱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风箱声中的袅袅炊烟送来了寒冬中的缕缕暖意。我和弟弟如嗷嗷待哺的小鸟,睁着双眼吸吮着空气里送来的清香,跳动的火苗映红了母亲的脸,掀锅、拿红薯、萝卜、下米……母亲麻利地做着这些动作。我和弟弟被母亲送来的热红薯俘虏了,于是蒸汽缭绕的农家土炕上,两位少年的饥肚填了半饱。这温馨的哺幼图,温暖了我童年的骨骼和记忆。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从某个记忆的瞬间开始。雁南飞,北风起,大雪迷离,天寒地冻,一灯如豆的灯光下,母亲一手摇着纺车,一手抽着细绵,一寸寸逐渐拉长的棉线,在母亲的手中生长着,棉锭长大了。油灯的黑沫漫入母亲的鼻孔,而母亲却全然不知。因为母亲知道,孩子们四季的衣衫须从这棉线中来,于是搓一搓手,跺一跺冻僵的脚,嗡嗡的纺车声又响彻寒冷的草房。这是母亲的希冀,这是母亲用心灵弹奏的心曲。于是纺车声中,冰河解冻,燕子筑巢,柳枝吐绿,大地苏醒。我和兄弟们穿着母亲亲手做的粗布衣衫,走向春天的原野,去挖那嫩绿的荠菜、油菜,饥饿中的我们,闻到那野菜的清香不亚于人间盛筵。
远远地听到母亲在唤我。就那么一声呼唤,树绿了,花红了,春天就清清澈澈地站在面前了。母亲站在阡陌小路上唤我,青草正在母亲的脚旁舞蹈。村庄把压在雪里的衣裳抖开,所有的河流树木就沿着缭绕的炊烟爬上了屋顶。早晨的田野空空荡荡,远处的大地干干净净,空旷的天空下只有母亲在唤我。无论岁月怎样嬗变,可只要想到母亲的那声呼唤,我就能找到回家的准确方向。
岁月凛凛,日子匆匆,转眼间又进年关。记忆中的除夕永远是这样。用红薯叶掺着胡萝卜丝做馅,用杂合面做皮,包成的饺子,被我们吃得比肉还香。那时既无半导体,更无电视,吃过年夜饭,我和小伙伴们手拿着“滴滴金”,在除夕的夜里东跑西颠,累了就早早睡下,因明天还要起五更。不绝如缕的爆竹声,把我惊醒,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正为我和弟弟穿了一冬的旧棉衣里表反一下,这项艰巨的“工程”,都是母亲在忙完了年夜的祭神等诸家务后,连夜赶做的。为了让孩子过年有件新的行头,母亲每年都这样做,守岁就成了母亲真正意义的守岁。这是贫穷逼迫母亲想出的高招,更是那年那月中国人生活的剪影,一个连日子都难以为继的家,哪有钱给孩子们做新衣呢。大年初一,我们穿着母亲新反的棉衣,新春的气息荡漾心间,却不知母亲昨晚的辛苦!青青子衿,悠悠娘心。再后来,靠着母亲的体温长大的我,走出了冬天,走出了逶迤村路,走进了我的大学,但除夕之夜,灯光下母亲的身影,是我心底一条永远流向春天的河流,她让我体味到了寸草心与三春晖的脉脉温情。
岁月悠长忽短。老院的那棵枣树在秋风中沉默着。它曾经是我们的华盖、玩具。童年时代,我们攀着它的枝条,在它身上刻画,以致面目全非,伤痕累累。炎热的季节,我们在母亲的目光下读书写字,它斑驳的荫影遮挡了酷热。金风吹遍大地,我们在母亲的瞩目下,品尝着她的果实,朔风吹时,只有几片叶子守在空空荡荡的枝头,承受着寒风和大雪的摧残。它在喧嚣后的宁静、繁华后的质朴,像一位智者在西风中参悟生命的轻重荣辱。母亲站在枣树下,站在有金黄的落叶织成的地上眺望着远方,凝视着近景,抚摸着树干,脸上泛起了微笑,一支歌在夕阳的辉光里涌起,母亲像一支流泪的蜡烛,在晚风中沉默。
秋风起兮云飞扬。吃过了中秋的月饼,坐在母亲的百年老屋,精神超然的放松,家乡的明月仿佛成了两轮。说好了明天一早我要返回,谁也不许来送。阡陌的乡村小路旁,挺拔的白杨树拍着手掌唱着欢歌,清晨的甘露打湿了我的裤管,我走在返回的路上,快走到公路上了,猛回首,忽见母亲在路的那头向我张望,霎时一股热流流遍全身,我的心潮湿了,我的眼潮湿了。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亲娘!!我知道儿纵行千里,总也走不出母亲的心房。山一程,水一程,游子位移的是躯体,而归宿则永远藏在母亲为我设计的坐标里。
人的一生总是春天与冬天的交替,且大段时光是冬天,是平淡,是不尽如人意的遭遇。但总有一样东西让你感怀,让你激奋,让你感到生活的美好,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我们总有希望呢?蓦然回首,我终于悟到这是母亲河流淌的瞬间,融化着我心底的冰河,流淌出通向春天的叮咚之声。母亲是一条河,辟出了我人生的河床,质朴、勤俭、乐观、善良、宽容是母亲留给我的秉性,也是我敝帚自珍的为人特征。
西天的一抹晚霞,床前的一袭月光,让我明白我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前行,之所以善良,之所以钤日为印,捧日入怀,之所以看到了大地上的阳光、空气和水分,皆因这菩提的清芬,流淌的瞬间。
五月榴花照眼明
繁忙的春天刚刚抖落,火红的五月飘然而至!老家小院里,那棵含情脉脉的石榴树跟随阳光,轻盈地进入了夏天。风吹拂着它的花蕾,雨润开了满枝的花朵,鲜红鲜红的一树火花,如初升的小太阳,映红了小院,照亮了天空,染红了天空的云。
喜欢石榴花红的“真色”与“正色”,还有那极品丝绸般的质感与美感,你看雌花身段像葫芦,雄花身段像喇叭,一身华丽耀眼的红衣装,像五月的阳光,璀璨夺目地闪烁在绿叶烘托的玉盘上。五朵一团,六朵一簇,热情洋溢地展示在枝头。如十八的姑娘们,聚在一起,抒发着炽热的情怀,拼放着青春四射的火花,炫耀着妙龄群芳的娇美。石榴花期较长,四个多月的观赏,盛花期间,每天都有新的花苞含羞待放,老的花瓣儿轻轻谢落。初开的花朵,是生命的开始,它们踏着前任的足迹,迎着八九点钟的太阳,走向生命的辉煌。凋谢的花瓣儿是成功的脱落,它们完成了传精、授粉、坐果的使命,转向新的旅程。退去的花瓣儿随着晚风轻轻飘落,落在母亲的脚下,借着月光,一夜之间,织出一片的红地毯,如夕阳的晚霞,和泥土一起作为铺垫,铺在玉树下,用最后的余晖,烘托着满树簇簇拥拥,芳容初露的新花群;以抚爱的姿态,欣赏着它们的才华,给它们鼓励与支持,为他们加油喝彩,赋予它们信念与力量,期待着它们成果的诞生。自打第一朵石榴花开放以来,这里的花儿就如吉事来客般络绎不绝。虽然花开已有月余,树上依然是胭脂点点,红满树间!走近石榴树仰头看去,树上那些落英的花托有的已经在打果,有的花蕊尚未落尽,有的依然在花期,更为让人心动的是,树上依然挂着许多待花的大小不一的青涩的小骨朵!
看着这一树树以不同生命形态展示生命之美的可爱的红色,蓦然想起苏轼赞美石榴花的句子: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诗人一腔温婉、清坚、曼妙的情绪,写得有风有骨,令人会意而心疼。
石榴象征多福多寿,长命富贵。又因“石榴多子”,表示人丁兴旺,民族繁荣。中国过去有幅年画,叫《百子图》,原来描绘的是三千多年前周文王跟他的一大群孩子。他们是旧时人们意想中的福星。后来有人把此画演绎成一个胖娃娃怀抱绽开果皮的大石榴,“为图以示子孙众多也”。民间青年男女结婚时,洞房里要悬挂两个大石榴,结婚礼品总要送一对绣有大石榴的枕头,祝他们早得贵子;老年人过寿时,晚辈要送石榴,祝老人幸福长寿。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男女相爱,便有“拜倒石榴裙下”之说。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西班牙的国徽上有一个红色的石榴花,正是西班牙的国花。
石榴& “丹葩结秀”,“朱实星悬”,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激情。王安石有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一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极是脍炙人口!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明代画家徐渭,留下一幅《榴实图》,气韵极其生动,下垂折枝,绿叶稀疏,缀托着一颗肥硕的大石榴,榴实绽露,似有一触即落之势,画面并题五绝一首:“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人少收,颗颗明珠走”。充分寄寓作者怀才不遇,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的向往和喜爱。&
难忘那年五月去骊山,看过了兵马俑,漫步临潼骊山古道,处处可见枯瘠苍皴而突显风骨的石榴树上鲜花正艳,漫山遍野的石榴花,宛如红艳映天,清香淡雅绿肥红瘦,好一个石榴的王国。据说骊山的石榴,是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搜寻到后携回长安的。石榴好像受到如来佛祖的点化,喜上了这片沃土,依骊山,傍渭水,沐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灵光,采汉武之霸气,历千年之风霜,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
犹记年少时奶奶将石榴皮榨来的汁液染棉线,固色极佳。中秋之夜,天上的一轮明月圆了,全家围坐在供桌旁,上面有月饼、石榴、苹果。听奶奶唱:月亮姑姑出来,太阳公公下山。月饼石榴摆上,月亮姑姑尝尝。其实真想尝的是我们这些馋猫们。回想起来至今还流口水。小时拉肚子,母亲就用石榴皮煮水让我喝,母亲说石榴皮涩,喝它的水能挡住肠子的滑。后来从《本草纲目》知道石榴“御饥疗渴,解醉止醉”,这与我目不识丁老母亲的解释惊人地相似。如此,石榴应是惠及民生的天赐之物,人间幸哉。
韩愈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是的,石榴花开,映照生活的红艳,所有的心情也一致切换到明朗。
小河记着我的歌
何盛龙,汉族,生于20世纪60年代。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江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散文集《不惑之惑》、《水墨菩提》和小说集《羞涩的伤痛》等三部。现供职四川江安县财政局。
1987年12月在我人生里留下了厚重的记忆,我从纯农民的身份一下过渡为一名招聘干部,分配到一个叫做“元田”的乡政府做财政干部,直到十二年后转为正式干部。那时新鲜的环境、新鲜的工作、新鲜的干部称谓,年轻的心胸里常常溢满莫名的兴奋、甜蜜的梦幻和小人得志的意气风发――毕竟,在我们那个家族的年谱里,我是寒门里破天荒独一无二的国家干部了,没有理由不得意忘形。
不过,说得意忘形确有点太贬自己,私下里的得意是有的。元田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称得上荒凉的地方,由于环境生疏,人生地不熟,在前半个月的适应期里,我是差点儿裹起铺盖卷儿走了人的。也许是二十多年的乡村生活,铸就了骨子里的野性,学坐办公室和会议室,大脑免不得会出现空白、短路和走神,总觉得不如置身田野那般自由自在和随心所欲,闷得脑里发胀,心里发堵,嗓里发干,胃里发酸。我悄悄跟同去的两个哥们说,想回去了,不做这招聘干部了。那两个哥们一个是当过兵的,一个是做过村干部的,对乡政府生活像鱼入大海般的感觉良好,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入乡随俗的自在。他们知道我思乡恋家了,口里劝我将就点,别任性,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度过这危险期就好了,脚下便排出日程,陪我到河边去走,到街上去逛,到茶馆去混,打发那些百无聊赖的日子。好在乡里很快就安排我接手了当时陌生新鲜,而今已觉得枯燥无味的财政所会计业务,并专注地一头扎了进去。尽管回家的打算一直在心头,但因为忙着熟悉业务而心无旁骛,区财政所又安排了紧张的培训,我总算熬过了那个人心浮动思乡情切的迷茫时期。
元田虽然地处偏僻,但乡政府门前的那条河、那个渡口,是给我最大抚慰的理想之所。每每晚饭过后的那一段时光,我和小青、秋波就会相邀一道下到河坝里,看船长老周一篙篙起落着撑杆,打着船儿横渡着来来去去的行人。元田河并不宽阔,枯水天不过十多米,短小的横渡船勉强在河心摆伸,船头已经触及堤岸,如果处理上稍有不慎,就会有触礁的危险。但船长老周确算是撑船的老手,他漫不经心地拨转船头、撑竿触底,如蜻蜓点水、如闲庭信步,悠然一个来回,悠然又一个来回,靠岸的时点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们三个客居的后生叹为观止。
日子既久,与船长相熟起来。其时当地人直呼“船长”为“周船儿”的,直到老周在我们手里领工资时,才知道他的大名叫“周传树”――“船长”是我和小青的雅赠。继后,又深一步了解了船长的家世。他家虽然已经是三代相传吃“皇粮”的摆渡人,但船长家里一直很困难,常常吃了上顿无下顿。因此船长老周私下里常常向我和小青提出预支工资的请求,我和小青就正儿八经地商量着,背着领导干出了违背财经制度的事,把工资提前预支给了老周,让老周一家度过了那些个青黄不接的岁月。每到乡里开大会办集体伙食,我和小青都想方设法透露消息给老周,让其在机关的大伙食里蹭上一顿,还怂恿他把吃剩的打包,提回去给家里嗷嗷待哺的妻儿。船长老周感激地说,我和小青是他接触过的最平易近人的乡干部,最晓得体恤下情的好人。我们两个执掌着乡政府财政大权的小人物,除了能够做点提前预支工资的事,并不能再给老周开出什么恩赐,但感知老周对我们的感恩,是真正发自肺腑的。我们知道做不了他的救世主,但我们可以做他封赠的“好人”。
秋收过后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老周专门割了肉打了酒推了豆花,诚心诚意地将我们请了过去,表达他诚挚谢意。我们三个却之不恭地领受了他们一家的盛情,了却了船长老周念念不忘的心愿。在船长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我们一点也没客气,故意装出豪爽随意的样子,让老周和他老婆消除难为情的情绪。他们有两个儿子,穿着破烂,小的甚至光着下身,大抵是与我们已经相熟的缘故,两个孩子并不怯生,花着脸,不说话,用骨碌碌的大眼睛同我们交流。船长家里并无妇孺不许上桌的禁忌,所以两个孩子得以与我们同桌共餐,满足了穷家小子长久不曾放肆的饕餮。船长和他那笑多话少的老婆,被我们酣畅淋漓的大快朵颐,无比感动。
乡政府下班以后的生活,冷冷清清,枯燥无味。乡干部大多是本地人,下班后便回家和老婆孩子热炕头去了,留守的只有我们这些个外地人。有时炊事员有事耽搁,伙房便不开伙,我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比我们早一批的招聘干部,有两对成了夫妻,开起了小灶,此时他们温馨的锅灶饭桌,便是我们的聚集港湾。一伙年轻人如一群无王的蜂子,“画鸡脚杆”,猜拳行令,每每把啤酒白酒喝得‘牛打土地’,饭后还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到最大,洋相百出地且歌且舞……
每当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时候,我和小青就会跳上渡船,拾起撑竿,一次次地演习摆渡,学做撑船手,直到熟能生巧。到了船长家里有要紧的事情,恰巧我们没事,船长就会郑重其事地把船交给我们,让我们临时充当摆渡人。我们也乐意代劳,兢兢业业且从来没出过差错,总算没给船长丢脸。天长日久,那些过渡的人们都认识了我们两个义渡的乡干部,偶尔同我们开一些诸如“体验生活”之类的善意的玩笑。最是夏天的深夜,没了过渡的行人之后,就怂恿船长离开“领海”。我们撑着乌棚船顺流或逆流而去,各人手执明晃晃的手电筒,沿河“照鱼”。那时的元田河水还是清澈见底的,细长的鱼儿在不疾不徐的水流底里恣意游弋,一杆光束照下去便乖巧地停止不动了,船长的双手便静静地伸入水中,在即将接近鱼儿的瞬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合拢,鱼儿就已经在船长的掌握之中了。我和小青先是惊叹,以后不厌其烦地练习,若干次下来,也就十有八九地能够瓮中捉鳖了。这样的夜晚,总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回到乡政府后,挑灯夜战的乡干部们一哄而散,簇拥到伙房,剔甲的剔甲,剖腹的剖腹,涮锅的涮锅,吃一顿煎鱼夜宵。
偶尔也有出事的时候,当乌篷船划出去老远老远,夜行的过渡客来到渡口不见了渡船,就会扯着嗓子大骂:“周船儿,你死到哪点去了!”嘶长的怒骂响彻夜空。我们便仓皇而还,船长则免不得点头哈腰地说上一大箩筐好话,把骂骂咧咧的客人送上对岸,我和小青大气不出地躲在船舱里,直到客人走远了才敢出头露面。毕竟,摆渡才是船长的天职,导致船长失职,责任在他,更不妨说完全在我们。
乡政府里年轻人多,在一起久了,时间好混。不兴顶替而兴招聘以后,乡政府添进了不少像我这样从农村来的年轻干部,大家聚在一起,思想、气氛都异常空前地活跃。虽然那时候乡里没有电视看,但多数有一点实力的人都买了音响效果很不错的录音机,没事时音量开到最大限度地放着流行歌曲,偶尔还自发地举办露天舞会,一伙年轻人双双对对忘情痴迷,投入地翩翩起舞,把一个原本死气沉沉的政府大院烘托得纸醉金迷,歌舞升平。只可惜我天生木讷,老是踩不准鼓点而踩到别人的脚背上,几次狼狈地蹩足下场,别人没气馁自己却是识趣地放弃了。好在,后来的卡拉OK伴唱,为我掀开另一扇窗,斗胆用自以为是的歌声为同伴们助兴,居然也博得满堂喝彩,挽回了一些面子。记得那时流行《黄土高坡》和《信天游》,人人都能扯起破嗓子吼上一句半句,宣泄奔放的感情。
同事里有几位女性,也喜欢《信天游》,当她们悠着性儿哼出“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时,在一旁的我,忽然福至心灵地开出一句玩笑,说“不要乱来哟,小何我可是规规矩矩的优秀青年!”我自己能保持住坏坏地不笑,而男同事们则终于忍不住哄堂大笑。唱歌的女同事起初还没反应过来,待知情者附耳,才恍然大悟,脸上不禁飞起两团红晕来。从那以后,女同事们便鲜有再敢唱信天而游的了。
回想起来,这玩笑似乎开得有些过火,有些残忍。生生的一句玩笑,好端端地扼杀了女人们抬头望天空,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岁月,不见我的童年的偏爱――罪过或许不在我,只怪女孩子天生脸皮太薄。
那时候可真是年轻呵,敢以“小何”自居的年纪。
&&&&&&&& 转眼二十多年,当年《信天游》的生涩少年,如今已鬓生白发,青春不在。元田那个乡政府早已撤销,渡船随着桥的建立已然搁置不用成为文物。据说船长本人在其后的不久也已病逝作古,一切都已成为从前。当某一天在吃完千元一桌的工作餐潇洒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却又梦幻般记起曾经的元田。那时乡里的民政款是在区公所所在地的信用社发放的,我和小青每月13日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地徒步去信用社开票,待领定补的民政人员领完了再与信用社会计对账结算,差不多已经是下午一两点钟了,早过了下班时间,肚皮里叽叽咕咕地闹着饥荒,赶回乡里的伙房吃饭显然已不现实。没奈何,只有到下沱桥头的馆子里吃工作餐。两个人轮流坐庄,一个人开一回钱。就那样,每月50多块钱的工资,总要因为工作而贡献给餐馆10多块,居然没有想到过开一张发票回去找乡长签字报销。偶尔想起这些事来,倒是十分留恋那些因清贫和不开窍而洁身自好的从前。
单增曲措,藏族,中国作协会员。本科学历,供职于迪庆藏族自治州财政局。200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中国民族》、《诗歌月刊》、《西藏文学》、《边疆文学》等报纸、杂志发表诗歌上百首。已出版诗集《香格里拉一个雪域女子的诗意表达》、《雪》。诗歌入选《中国诗文优秀作品选》。作品曾荣获多种文学奖。
我问苍天: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容颜?
苍天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慈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所以我把它赐给百年老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百年老屋在雨中苏醒,沉睡的大地焕发青春的色彩,一觉醒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芳草凄凄充满诗意的百年浪漫,会跳舞的水磨坊,糌粑皮囊压成的诗,她不但有节奏而且有多变韵味。菜园里自然长出的音符,踩在石板上的弦子!是一片让人产生遐思的风景。
百年老屋,如一把琵琶女手中的琴弦,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掷地有声的气势,优美的节奏不绝于耳。一股浓浓乡愁的意味,深深地感染着我,以至于在很长时间里心里总是盛满琴弦的旋律和欢快。耳畔也时常响起弦子节奏和浪漫,并且纠缠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早晨和黄昏!
我将一颗繁杂的心倚在百年窗栏里静静地听雨,听不同乐器的声音。有现代的,有古典的。古乐轻盈温柔,像一个妩媚的少女,奏出悠闲欢快的舞蹈。现代乐像刚出世不久的少年,横冲直撞,总让人措手不及。院心一棵柳树如恋爱中的女人,温情脉脉、喃喃私雨,让人魂不守舍。一把古老的弓箭穿梭时空,唤醒沥沥淅淅的秋雨,秋雨带给我的总是让我品味不尽的秋味和秋韵。说到秋味就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百年老屋祖传的药膳鸡,那么的清雅又是那么的美味,品后诗意盎然。真所谓祖宗对饮食妙笔生花、巧夺天工也!美味佳肴相伴秋风秋雨左右,其韵其味真让人品味不尽!如果生命在世,能够赏析这样的良辰美景,也算得上是一种造化,不枉来世一次短暂的逗留!
多少次在梦中游荡,坐在百年老屋中与祖父祖母攀谈,谈得难舍难分,柔肠百结,不忍从梦里的百年老屋中走出来,六月的夏曲,在百年老屋中鸣唱,黑色的屋顶,青色的脚石板,全都收容在灰色的皮囊中,清晰而真切,左手一锊胡须,自己也像个古人,似梦非梦,一根褐色绳牵出熟睡的老屋,老屋四周站着安详的柳树,油菜花成片而开,一朵黄色的诗云,看着树上的鸟鸣谈情,远处的白鸡寺在阳光下聆听夏季的喧嚣。繁杂的脚步踩着梦的尾巴,靠在七级木台阶上,没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过程,那是历史的台阶,顺着历史的台阶走进空荡荡的会客厅,让人感到庄严,我小心翼翼的数着窗格倾听着百年老屋的欢歌笑语,历史已经走了,就永远不会回头,百年老屋却留着一根可以让世人梦里归舟系住缆绳的泊位。
退出会客厅,沿着倾斜的夕阳爬上二楼,挂着一顶旧草帽灯,收集了午后所有的忧伤。在地板上洒着均匀的影子,红尘在缕缕光柱中舞动,叙写生命。心烦意乱的时候,想过和妙音天女,离群而居。就在百年老屋离群而居。
喜欢百年老屋,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在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有这样一个愿望,和妙音天女,离开城市,到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去。哪怕只呆一天,半天、一小时,去感受百年老屋的绝对自我也罢。
听着,百年老屋在诉说着他的故事,故事慢慢向远方驶去,小磨房的水声,使我想起了童年磨面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外婆牵着我的小手,背着青稞去磨糌粑,小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是这般美好,如今外婆已经过世了,我不禁问自己,有啥能比感觉生命存在更重要的呢?失败也好,平凡也好,痛苦也罢,高兴也罢,只要能像百年老屋那样永远的活着。活在眼中,活在人世,活在整个下午,看着想着,感受着,那真是一种百年难遇的幸福。
&&&&&&&& 夜里的月亮又升起来了,弦子,锅庄,又在百年老屋冉冉升起。一缕粼粼波光,缀满无数星空,引我寻觅,收拾起行装吧,走出百年老屋,走出石板路,走出古城,带你去寻找邓丽君的歌声。听着甜甜的歌声,“山雨欲来风满楼”雨点伴随着风一起袭来,势不可当。感受狂风暴雨的争鸣,倾听它愤慨凄楚的心声。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打在窗户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冥冥中我感受到它在哀怨,是为夜而哭泣,还是为黎明在呐喊?不得而知。不知从何时起,风变得凉爽柔和,雨也洒下最后的风采,旋律是那样优美,节奏是那样婉转,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为静谧的夜添上色彩。
李乃洁,1937年出生,吉林省梨树县人。曾当过兵,做过小学教师。196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任吉林省财贸学院教师,中共吉林省委财贸干事,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处长,中共怀德县县委副书记,公主岭市(地级)副市长,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吉林省财政厅副厅长,1991年任财政厅厅长。1994年兼任吉林省地税局局长。1997年10月离开行政岗位,出任吉林省证券公司董事长。2003年3月退休。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吉林省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常委。
有人写过这样一句话:世间万物相让相就,相融相衬。我觉得是有道理的。那么社会与自然,人与植物也应该如此吧。
我在三亚市居住的小区大门,正对着业主会馆。在大门与会馆之间,是个不大的广场。广场中间有个喷泉水道,两旁有一些供人小憩的木椅和石凳。人们从海边或街市回到小区,大多都要在木椅或石凳上坐一会儿,歇歇脚,顺便与人聊聊天。
会馆的大门,昼夜洞开着,进门穿过大堂就是游泳池。而小区的大门外面,穿过马路就是大海。这样,人们路经这小广场,就会感受到风凉。在三亚,就是在冬季,更不用说夏天,人们都尽量躲避太阳。每当下午两三点钟,广场右侧的楼房,就遮住了阳光,为人们制造了阴凉。所以,每天的这个时候,就有几位或十几位老人聚集在这里,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就干脆坐在自己的轮椅上,也有来晚了就站立着,围成一圈。大家从宇宙谈到小区,从改革开放谈到市场菜价,从人均预期寿命谈到如何活的更健康更快乐;当然,也常常有缅怀,缅怀过去“过五关斩六将”之事,总之是无所不谈。
每当我路经这里,见到此情此景,总会想到就在会馆门前两侧花坛中的两棵鸡蛋花树。由此又想到本文开头那句话:世间万物总是相融相衬。
会馆门前两侧的两棵鸡蛋花树,很特别,与一般的鸡蛋花不一样。人们常说“鲜花虽美总要绿叶扶持”,可这两棵鸡蛋花,却无须绿叶扶持。
鸡蛋花在我国主要生长于海南,据说在两广和云南也有。可我见到鸡蛋花还是在海南。它是一种小乔木,其主干长到一米左右,就开始分杈,一根分成三或四枝,每枝再长到半米左右,再分成三或四个枝……其分长出的枝杈,不像有些树木刚长出的枝桠,那样细嫩柔弱,它一长出似乎就很茁壮。一般在第二次分杈之后,也有的在第三次分杈之后,在每个枝的顶端,就会开放出一簇簇两寸多长、五个瓣的乳白色花朵,那花的心部,其实就是花蕊和花瓣靠近花蕊的部分呈黄色,黄得异常娇艳夺目。我见到鸡蛋花,一般都是有绿叶,而且长得浓密呈深绿,其叶片也生得硕大而肥厚,足有两寸多宽、一尺多长。
可是,会馆大门前左右的两棵鸡蛋花,却真的很少见绿叶。从小区建成入住以来,每年冬天我们来到这里,都只见开花,却不见有绿叶(后来听人说,到了夏天这两棵树才会生长出繁茂的叶来),而且花开的异常茂盛,散发出浓重的香味。那光秃的主干,以及它的每个枝干,都显得苍劲有力。那朝上长的枝干,像是举重运动员的健壮胳臂;而那整体形象更像是刚刚夺得冠军的老运动员, 端庄地站立在领将台上,或者是退役的老将军又重返疆场载誉归来的样子。这两棵鸡蛋花树,自从我们入住就见其繁花盛开,但却不见有绿叶,应该是棵成龄树,如今小区已建成十年了,也应该是两棵老树了。
不知什么缘故,偏偏在那些老人休闲处的两侧,会出现这样两棵鸡蛋花。莫不是这两棵鸡蛋花,因为与老人相伴,也要呈现出老人的样子。自然与社会,植物与人,真的是相融相衬,有灵感相通吗?
住在我们小区的,多是过候鸟生活的老人,每到冬季来这里休闲度日。但其中的许多人,还想趁夕阳未落时,为人类为社会做点什么。小区有个美术馆,就设在会馆内,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展览。有省里的也有市里的,偶尔也有全国性的展出。小区的三位老人,就曾携手举办一次摄影展,以愉悦人们的眼目和心灵。我虽然不懂摄影,但还是想去看看,到了展览厅,首先感到这些作品很吸引人,观众较其他展出来的还多,许多人边看边发出赞叹的声音。三位参展者有一位患有较重的气管喘息,自我见到他就一直是靠轮椅代步,夏天都不能回老家,长年生活在三亚。可是他却克服种种困难,拍摄了许多当地渔民,在夕阳西下,落日熔金的背景下,撒网捕鱼的优美风情片。让许多知情者为之扼腕、咂舌。
还有每当新年或春节时,小区都要组织联欢会。许多老人都踊跃参加,组成舞蹈队、合唱团登台演出。今年春节,小区二十多位80岁以上老人就组成了“八零后”合唱团。来自北京的某全国著名高校女教授,已经八十有七,还担当合唱团的领颂。他们各个精神矍铄,声音铿锵有力,获得人们的热烈掌声。
我观看这些八十多岁的老人登台演出,或展示其他方面的活动成果时,我就会立刻想到那两棵鸡蛋花。这盛开的鸡蛋花,不仅以其美貌取悦人们的眼目,释放出的花香也是人们的精神美食,而鲜花本身更是制作香料的极好原料。后来发现,有的老人晨起后,就在树下捡拾刚刚落下的鲜嫩鸡蛋花朵。我走上前问,捡这花用来做什么?老人告诉说:这鸡蛋花是味美食,可以烧菜、吊汤。于是,我也捡了一些拿回家,试着做了鸡蛋汤,味道还真的很鲜美呢!后来听说,鸡蛋花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即将收笔时,我想起清朝顾炎武的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 2013年9月
艰辛化作生命的阳光
池庆喜,现为山东省泰安市财政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集《泰山情愫》2012年9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有多篇作品散见于《中国财经报》、《财政文学》、《北方作家》、《中国财政》、《中国散文家》等报刊,作品曾获全国文学作品征文奖。
& 有一股艰辛的情愫,长久地在我心田里弥漫着,它从当初的苦涩,变换成了同地瓜那样甜润润的东西,也变换成了升腾在心头温暖的阳光。
我们这些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避过了50年代末的浮夸风、大跃进带来的饥饿,也没经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参加工作就进了温情的机关,谈起苦难总有点矫情。但是,我可是在少年时期吃过苦的人,生活的艰辛带给我更多的是动力。
我家乡在泰山西麓肥城市的一个偏远农村。小时候,因缺水,家乡多种地瓜,因它耐旱,容活,产量大。因为种植量大,种地瓜就成了当时人们压倒一切的农事。地瓜可口,但不易保存,需晒成干,才容易保存,也才会有口粮,它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俗话说:争秋夺麦。收瓜干是十分忙的事情,收早了,水分太多,影响瓜干质量;收晚了,入冬后光照不足,瓜干不容易晒干。因此,一到收瓜干的季节,就需要全家齐上阵,老少一齐动手。
从小开始,我就跟着家长晾晒地瓜干。父母把红红的、大大的地瓜从地里刨出来,然后用专门的擦子切成一片片的地瓜干。我年龄还小,力气有限,既刨不了地瓜,也抡不起撅头,更切不了地瓜,我的活就是把父母切好的地瓜干一片片摆开晒上。虽然活简单,可对于年幼的我,却是重活。雪白的地瓜片,在我的小手下一片一片、规规矩矩平铺在收获后的土地上,白花花地覆盖了整个地面,远远望去,似在地上摆满了白花花的银子。随着地瓜干越摆越多,我的腰也疼了起来,只好跪在地面上,机械地用小手继续摆着。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吃住都在地里,直到瓜干全部晒完为止。
要晒出雪白的、干干的地瓜干,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晾晒中的地瓜干不能着雨,雨淋了以后就会变黑、发霉,吃到嘴里苦涩难咽,猪都不吃。这也是家家抢着晴天晒瓜干的原因。不知为什么,秋雨早不下,晚不下,偏偏在瓜干晒上以后,似干未干时下。最担心的是在夜里下起雨来,这时候必须要把瓜干抢收起来。正是贪睡的年龄,可是秋雨无情呀!无论是谁,只要能走出门的,大家一齐涌向田野,去和秋雨争夺粮食。可我不愿离开热烘烘的被窝,家长哪肯,被他们拉出了被窝。我还困,几乎是半合着眼往袋子里收集瓜干。深秋的晚上,天很冷了,又伴着零零星星的小雨,我们在急切地和雨水抢着口粮。这口粮里,凝聚着我的汗水。这糊口的粮食、重复的吃食和艰辛的劳动,让我对地瓜干从此有了种复杂的感情。
后来,村里有水了,我家开始种棉花。白花花的棉花能卖上好价钱,但更辛劳。种棉要从出苗起,有一道道繁杂工序,要打杈、除草、打农药,捉虫子、拾棉花。只要种上棉花,就没了轻闲的时候。每到星期天,我得到棉花地里帮家长干活。家长说,帮种棉花,才有我们的学费和课本费,才有我们身上的衣服。因而,我和弟弟是溜不掉的。种棉花什么时节最苦?是伏天。伏天刚刚下过雨的田地,第二天就晒干了,这是棉铃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恒久家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