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到底要跌多久?

杂交水稻为什么要每年制种
哎哟wan1607
因为杂交水稻其优良基因为杂合子,其自交后代中会出现性状分离,结果会导致减产,所以杂交水稻要每年制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袁隆平的杂交稻原来是骗人的?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他培养成功的超级高产水稻亩产已经达到了900公斤,仅在“十一五”期间,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4.14亿亩,占同期水稻种植面积的20.2%,平均亩产达到575.2公斤,亩增产67.9公斤,累计增产稻谷561.9万吨。仅2010年,超级稻推广面积就达到1.01亿亩。
对于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国家给予了他相当高的荣誉。袁隆平先后获得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连他的名字也多次以《当代神农氏》、《永远执着的美丽》、《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造福全人类的先驱者》为名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中。
然而今天有消息说,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称:我国水稻单产世界排名第13位,平均只有400多公斤;世界上最高水稻单产可以达到每公顷10吨,我们只有6吨多。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袁隆平与罗锡文二者之间,有一个人说了谎。如果罗锡文说的是实话,那么袁隆平的杂交稻就是骗人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杂交水稻,尤其是超级稻的营养价值和传统水稻比是否有所下降?
能量获取相当,产量却翻几番,个人感觉吃起来更容易饿。又如产量与口感往往难以兼得
谢邀~如果看栽培水稻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出现的应该是常规稻,从我们的祖先直到现在一直都有种植,而杂交稻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超级稻则是在20世纪末兴起的。总的来说,需求是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由质到量,再由量到质的过程。当面包不够的时候,本能会选择更好吃的;而一旦有机会吃饱,开始不会在意是不是那么好吃;当没有饥饿的困扰后,便又会追求口味更好的。但事情还没结束,对于消费者来说,好不好吃只有吃过才知道,在那之前如何说服消费者,于是外观色泽又会成为育种家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如何在投入最少的情况获得最大的收益,考虑到肥料以及杀虫剂的投入,抗病,抗虫,肥料利用率高又会成为追逐的目标。常规稻品种普遍产量不高,地域偏爱性较强,追求更好的口感和稻米品质是主要目标,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群体,人工选择那些符合人们审美口味的常规品种。而杂交稻的发展使得问题的中心转移到提高产量上来。杂交稻亲本选择是依据不同品种之间杂种优势配合力,这是育种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早期的育种选择是随机的,尽可能多的挑选材料进行组合,挑选优势最大的组合。从80年代开始,20年内单产量几乎增长了50%,但是选用的亲本背景是相当混杂,造成杂交稻很多性状良莠不齐。因此才给人们留下了认为杂交稻品质很差的假象,这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超级稻的提出恰好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遗留的问题,目的是在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考虑品质和抗性等因素。当然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因素,分子育种的兴起才使得超级稻的策略得以实现。不再是盲目地寻找和杂交,而是有目的寻找控制这些优良性状的QTL(数量性状位点)(),利用MAS(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它们聚合在一起。但是这也是一个相当繁琐和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因为每一次聚合需要一次杂交过程,同时还要控制背景不会改变。最近还有一个绿色超级稻的概念(),主要目标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相比超级稻,需要更精确的育种设计。性状位点控制的越精细,就需要的足够多的重组事件,简言之就是需要足够多的杂交次数和后代数量。譬如,我们的目标基因长度约为2kb,假如在它临近100kb的范围内有其他有害的基因干扰,水稻一个cM大约200kb,要将100kb外的基因选择掉,需要在这100kb内发生一次重组交换,这个概率是0.5%。若是存在紧密连锁的情况,或是在着丝粒附近,重组概率会更低。这时候就需要转基因育种技术,靶向地导入目标基因,这也许将是未来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杂交稻的改良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品质改良,就是我们所谓的是否好看好吃。理论上杂交稻结实形成的是一个F2分离群体,即每一粒种子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品质改良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所有与蒸煮品质相关的基因或染色体片段,在亲本的选育中都必须达到纯合,不然产生的稻米会出现性状分离。营养品质改良
现在对稻米营养品质的提法和研究还比较粗放,一般认为稻米营养品质指蛋白质含量,而脂肪,维生素等也属于稻米营养品质研究的范围,但是研究比较少。 稻谷中蛋白质含量较低,一般在 8%左右,但是氨基酸平衡相对较好,其中赖氨酸较丰富。将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作为提高稻米品质的结论或许有点偏颇,从食味的角度看,稻米蛋白质中的醇溶蛋白含量会对稻米食味产生负面影响,而谷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则会增强食味。蛋白质含量也是由许多微效QTL控制,主要是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在杂交稻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母体和种子遗传效应的影响,但母体效应大于种子效应。但是也容易受到环境效应影响,遗传力较低,不稳定。还有研究表明,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这些都是蛋白质含量改良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至今关于水稻高蛋白的育种结果收效甚微。如何在保证产量,并且控制蛋白质总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赖氨酸的含量才是值得关注的。 另外,维生素的含量的改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golden rice()-------闲话一点,最近因为衡阳golden rice 的新闻,政府的公信力再一次跌到谷底。这也许是这个事件产生的最坏的结果。golden rice的发明者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Ingo Potrykus教授,七月份来过我们这做过一场报告,非常精彩。他曾提到过,golden rice的目标是无偿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过的更好。他也多次提出免费提供给我们,但是一直没能实现。或许因为这个事件,引进golden rice也将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农科生开答,谓之杂交,就是各取母本与母本优良之处,控制得好(多轮杂交自交回交等等专业知识不一一赘述)可以接近完美地质与量同提高,要知道以前的苹果有多小多涩。杂交本来就是进化必经之路,而我们人为的杂交干预只是将其尽可能向我们理想靠近,我们不需要小麦长得太高,叶片太多,都可以通过杂交将产生这些组织的能量转为种子能量的储蓄(即大米口感更丰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在台湾设立了农业试验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接管了台湾及澎湖群岛。当时民国政府在台湾省成立了农业试验所,这个研究所设立后,延续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许多农业研究项目,杂交水稻就是其中的一个项目。台湾南部的水稻一年收成三次,北部收成二次。  我上小学前(1964)吃的米是再来米(粳型),米粒细长,口感干硬,入口有涩感;稻米结穗较少,稻杆较硬较高。小学毕业以前已经吃上了杂交水稻蓬莱米,米粒短圆,口感柔软,入口甘甜;稻米结穗较多,稻杆硬高抗风,耐旱耐涝,台风来袭时候受损较轻。台湾的人口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台湾的人均耕地面积在0.034公顷(0.51亩)之间,是全世界最低的几个地方之一。这么少的耕地为何能够拥有足够的粮食呢?原因就在于农业试验所的成就。  谈到杂交水稻就不得不谈到日本,虽然我也痛恨日本人,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客观的分析日本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果,日本的学者首先发现了《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方法》:   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的教授胜尾清,他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日本藤板5号水稻产生雄性不育。  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的教授新城长友,他以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湾的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湾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友与台湾的农业试验所在台湾台中65A水稻基础上联合实现了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  1969年,台湾开始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在我小学毕业以前已经吃上了柔软好吃的杂交水稻蓬莱米《再来米与糯米杂交品种》。
  大陆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如下:  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  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季,李必湖等的试验就表明广场矮、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  1972年冬季,在海南冬季繁殖时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B等。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  1973年,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  1973年,大陆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台湾和日本的研究是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而袁隆平和国内许多单位完成的则是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这个《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方法》其概念源头来自于日本,我在小学毕业(1970)以前就已经吃上了用这个方法杂交的水稻,杂交水稻解决了台湾粮食不足的问题,现在台湾以最少的耕地比例养活了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台湾百姓,原因之一就在于台湾农业试验所在1960年代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cn/s/blog_3d25d18e0102e52o.html
  原来杂交水稻是为了比谁早,而不是比产量的!
  很多人都在研究,只能说幸运眷顾袁隆平
  我上小学前(1964)吃的米是再来米(粳型)  ======================  再來米是秈米~   中國一直以秈米為主  日本才是以粳米為主~ 台灣引進後稱為蓬萊米  殖民過的台灣朝鮮滿州國都有引進粳米  國際上稱為黃金稻米的台中在來一號更是全球推廣最廣的母種  IR8 被稱為奇蹟之稻~ 其母系基因就是源自台中在來一號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杂交水稻是转基因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