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求恩共事的日子有什么诗歌表现手法法

其他类似试题
(2016模拟)飞 贼
①过去,小镇上常闹飞贼。
②飞贼来无影,去无踪,经常在风高月黑之夜进入宅院,杀人劫货,调戏妇女,可以说无恶
③吴家是小镇首富,土地连成片,牛羊成群,仅打杂的下人就有几十号。在这些人当中,有
个哑巴,相貌清瘦,目光烁烁有神。老东家吴连喜见他身子骨单薄,怕干不了什么重活,就让他
每天打扫庭院。哑巴来到吴府,一干就是三年。因为他从不招惹是非,人又比较勤快,因此大
家都比较喜欢他。
④这天,有个马戏班子来到镇上演出。班主姓王,尖头项,大下巴,眼睛有些不安分,看上
去不像什么好人。
⑤果不其然,这是一伙飞贼。吴家树大招风,这伙人就是奔他家来的。晚上马戏班子收了
场子,王班主带领手下人出来踩点。
⑥夜间,趁人们熟睡之机,哑巴打开自己的行李卷儿,从里面取出一把盘龙剑,匆匆离开房
间。他站在院心看了看,来到东墙角下往上一纵身,像一只壁虎一样贴在了墙上。
⑦而此刻,王班主带领他的手下人已悄悄地来到了吴府的院墙外。王班主打了个手势,这
时有一个飞贼早已按捺不住,一跺脚“噌”地越到墙头上,见四下无人,便跳了进去。可是他的
双脚还未来得及落地,就觉得后脖梗子一凉,脑袋当时就搬家了。
⑧这个刚被收拾掉,紧跟着第二个手下人就从墙上跣下来。只见哑巴持剑的手轻轻一抖,
后下来的这人也命丧黄泉。
⑨王班主觉得不妙,第三个手下人正要上墙,却被他一把给按住了。王班主低声命令道:
⑩天亮后,吴府的人发现了院子里的两具尸体。有人一眼便认出来了,死者正是昨天白天
在镇子上耍马戏的两个人。上街去找,这伙人早已没了踪影。这才知道原来是一伙飞贼,是想
趁夜进院打劫的。吴连喜有些后怕――贼人一旦得逞,院里真不知会死伤多少人哪!然而,又
是谁出手杀了这两个飞贼,使吴家转危为安的呢?吴连喜派人查了多日,也没查出个结果。
11王班主也在查,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他还从没吃过这种哑巴亏。
12这吴府一定有高人,不然进去的人不可能这么容易就丢了性命。要知道,这二人绝非等
闲之辈,一个叫“云中鹤”,一个叫“浑江龙”,都是武林高手。
13王班主派人查了几个月,还是没有消息。
14入冬,小镇迎来的第一场雪就很大,足有一尺多深。这天早晨,王班主带领他的手下卷
15吴连喜在客厅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哑巴走进来,双手抱了抱拳,说:“请老东家
不必担忧!”
16“啊,你不是……”吴连喜一下就怔住了。
17哑巴说道‘:“不错,在下并非聋哑人,只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才来到此地,躲进了贵府。老
东家并没有因为我是聋哑人而嫌弃我,这几年却对我百般照顾!我为了报恩,才出手杀了那两
个飞贼。怕暴露身份,我本打算一走了之,又怕这伙贼人再来找麻烦,连累府上,所以才一直没
有走。这次他们既然来了,我正想与他们有个了断!”
18昊连害深受感动,眼含热泪地说道:“是老朽眼拙,不识英雄真面目,让你受委屈了。上
次出手相救,恩重如山!这次他们有备而来,人多势众,你就不要再去冒这个险了。你还是赶
紧走吧!”
19“大丈夫敢做敢当,又岂有临阵脱逃的道理?老东家只管放心,我这就去会会他们!”说
罢,转身出去了。
’20王班主闪目观瞧,见有一人行走如飞,眨眼间就来到了他的面前。再看雪地上,这人竞
没有留下一个脚印。
21王班主神色慌张地问了句:“难道说你是……”来人微微一笑:“踏雪无痕梁峰,一个朝
廷缉拿多年的钦犯。‘云中鹤’和‘浑江龙’作恶多端,已死在了梁某的剑下,此事与昊府无关。
想要报仇,梁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单打独斗,还是和他们一起上?”
22王班主的冷汗当时就冒出来了,梁峰的大名他早有耳闻。想不到在这小镇上,会藏着这
么一个大人物!
23王班主强装笑颜,抱了抱拳:“梁大侠武功盖世,谁人不知?都怪我的这些兄弟不知好
歹,冒犯了大侠,还望多加恕罪!”王班主不敢停留,立即带领手下人逃走了。
24从这以后,小镇上再也没有闹过飞贼。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哑巴相貌清瘦,目光烁烁右神,行走如飞,来无影去无踪;他为了报恩,在风高月黑之
夜进入宅院,杀了两个飞贼。
B.梁峰躲进吴府打杂几年,从不招惹是非,人又比较勤快,深受大家喜欢;吴连喜见他
清瘦单薄,不但不嫌弃他,还百般照顾他。
C.王班主头顶尖,下巴大,眼睛有些不安分,看上去不像什么好人;但他懂得江湖规矩,
不仅对梁峰笑颜抱拳,还请求恕罪,带领手下离开。
D.作者写“云中鹤”‘浑江龙”这两个武林高手被梁峰轻易杀死,是为了衬托梁峰武功
高强,写梁峰雪上飞走也有同样的衬托效果。
E.那天夜里,飞贼抢劫吴府,若没有哑巴的帮助,吴府已不复存在,所以,哑巴的东家当
晚很感动,并说“老朽眼拙,不识英雄真面目”。
(2)梁峰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梁峰这一形象?请举例说明。(6分)
(4)小说用了较多笔墨描写杀死、吓退飞贼的梁峰,却为何以“飞贼”为题?请结合文本加
以探究。(8分)
(2016模拟)万里长城一红柳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道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
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19.文章开头对长城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0.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
(2)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
22.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6分)
(2016模拟)赤壁怀古怀东坡
①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
②黄州古城,赤鼻矾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
③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是谁问: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
④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永远留下的 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
⑤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整 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 士”。
⑥“神祗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荷马史诗》)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⑦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落寞者成圣。
⑧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遗世独立,凭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明月,山间清风,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⑨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说是“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
⑩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宠辱皆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
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 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来源:17教育网]
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湖
北通志?人物志序》)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
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 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
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法]马拉美)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19.文章②③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来源:17教育网]
20.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
21.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4分)
22.文章的收束句是:“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6分)
(2016模拟)冬夜
(1)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梗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2)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3)乘客们没办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4)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5)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6)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7)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8)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9)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电话里对娘说: “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10)娘说:“儿,回来吧。”
(11)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电话:“娘,火车票不好买。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12)娘说:“儿,回来吧。”
(13)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14)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15)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16)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竞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17)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18)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19)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他又犹豫起来:
“怎么面对娘呢”
(20)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娘,是我。”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娘说:“儿,吃饺子。”
(33)好像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2期)
19.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
20.小说第9至13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4分)
2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4分)
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22.“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更多相识试题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站长:朱建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诺尔曼?白求恩是位英雄。对于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或者留学生来说,能到白求恩故居去参观,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即使年轻的一代并没有经历背诵《老三篇》的年代,但是他们的父辈,却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那是一个青春躁动、一个需要英雄、一个只有一种精神选择的年代。白求恩故居坐落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著名的旅游区姆斯柯卡。白求恩于1890年3月3日出生在格雷文赫斯特镇一座普通的民居。这里距多伦多约二百公里,是安河著名的林业区,人口约两万六千人。光临白求恩故居的大多是中国人,且多选择在秋季,因为秋天的姆斯柯卡,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树叶尽显华彩。无论你是泛舟湖上,还是走在林间小径,游人无不陶醉在秋天的韵味中,这是加拿大一年中最美丽的日子。&白求恩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在白求恩故居,我们看见一张极普通的儿童睡床,相信这就是白求恩睡过的小床。孩提时的白求恩喜欢生物,追求科学探索,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多伦多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年轻的白求恩当过餐厅服务员、消防员、报社记者、伐木工人、小学教师、轮船上的锅炉工和礼拜天学校的教师。在一张老照片前,一位年轻的女孩指着叉腰站在一群伐木工人中间的白求恩对她男朋友说:“你看,白求恩原来也是labor(劳工)……”话音刚落,大厅里顿时漾起温馨的笑声。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此时他遇见了比他小十一岁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丝?坎贝尔?彭尼,从性格上看,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两人的个性并不相容。白求恩性格豪爽,喜欢喝酒,参加各种形式的聚会,生活上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他追求冒险的精神。这些都是个性恬静、内向而羞怯的弗朗西丝所难以接受的。但是,爱情总是热烈而盲目的。在白求恩的眼里,弗朗西丝不但是他感情所系,而且成为他素描作品的主角。1923年8月13日,弗朗西丝不顾家人的反对,与白求恩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先后到了巴黎、柏林、维也纳等欧洲著名城市游览,这是白求恩与弗朗西丝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一年后,白求恩完成学业,他携带弗朗西丝离开英国到美国底特律正式挂牌行医。由于当时医生奇缺,白求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常常出急诊,自然冷落了弗朗西丝。加上白求恩是个眼睛里只有工作的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拿出时间来调整他与弗朗西丝的关系,而内向的弗朗西丝则对这种冷漠的夫妻生活充满苦闷。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他们的婚姻关系因此而走到了断裂的边缘。据彭志良的《白求恩的婚姻》一文介绍,白求恩其时将弗朗西丝叫到身边,他望着妻子焦急的面孔十分内疚:“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谈谈,我不知道医生对你说了些什么,不过我快要死了,而你才二十五岁,前面还有整整的一生。我要你跟我离婚,走你自己的路。”年轻的弗朗西丝对此表示反对,她说她在此时不能离开他,“不管我们中间发生什么,现在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跟你在一起。”而白求恩决意要离婚,他说:“这样没有什么意义。我决不再浪费你的生命。除非你同意跟我离婚,否则我决不到疗养院去治疗。”&至今我们无法探究白求恩当年迫使弗朗西丝与他离婚的真正原因。据白求恩故居所提供的短片介绍,此时的白求恩生活相当放荡,他酗酒、抽烟,晚上参加各种舞会,生活相当没有节制。他大概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但绝对还不能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甚至放弃了争取生存的斗争。在他的画作里,他预言他将会早逝。这些信息可以为我们勾画出一个真实的白求恩:&白求恩与弗朗西丝终于离婚了。在特鲁多疗养院,他收到了法院寄来的离婚判决书,他与弗朗西丝这段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此刻他能做的,就是与疾病进行搏斗。当时他听到有一种“人工气胸”的方法有可能治好肺结核,这是一种把气打入病肺空洞的危险手术,在治疗上存在着相当的危险,但他立即要求医生给他做手术。富于冒险精神的白求恩,此番与死神赌了一把,结果他幸运地赢了,而且因此掌握了运用“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的技术,当时全世界懂得这种技术的专家只有十三位。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他发明和改进了十二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十四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的创见和学术成果得到业内同行的公认和尊敬。&随着身体的逐渐康复,白求恩对弗朗西丝的思念愈发强烈。他曾多次给弗朗西丝写信,倾吐自己无法抑制的思念。在白求恩的真诚打动下,1929年秋,远居苏格兰的弗朗西丝再次回到白求恩的身旁,他们在蒙特利尔复婚了。1934年,白求恩接受了新的职位,在魁北克省的圣心医院担任胸外科主任。此时他已是美洲胸外科医生协会的五人执委之一,这是白求恩在学术上最鼎盛的时候。这个对工作有着一股子疯劲的男人,又回到忽略弗朗西丝的故态,他们的婚姻再次走进死胡同。据说有一天下午,弗朗西丝回家后看见白求恩正盘腿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骷髅模型,当她强压着内心的不快打开冰箱准备做饭时,却看见白求恩从医院带回来准备作研究用的一条人的肠子,她被吓得大叫一声,积在心中的火气一下子爆发出来。由于生活志趣的不同,白求恩与弗朗西丝这段婚姻终于在1933年3月再次画上句号,所不同的,这次是弗朗西丝提出来的。说句公道话,白求恩是个具有相当情趣的人。他不但是医生,还是作家、画家,曾经在蒙特利尔开设了一个儿童绘画班。在中国期间,他还创作小说。他喜欢旅游,他是个懂得感情的人。他对弗朗西丝有着很深很具情调的爱,曾信誓旦旦地对弗朗西丝许诺过:“我一生不可以给你富贵荣华,但我一定不可以让你这一生过得贫乏无味。”什么是白求恩所认为的“不贫乏无味”呢?是冒险,是满世界跑,是为贫苦人争权利――这就是白求恩的性格,也是弗朗西丝无法理解和难以接受的。相信这才是他与弗朗西丝这段两起两落的情感最终落幕的根本原因。加上白求恩是个很主观武断、脾气也相当大的人,譬如说,在中国,当他听到有人要“照顾”他留在后方延安时,他曾气愤地将圈椅从窗户扔出屋外,这足以显示他性格的独特性。白求恩为了能到前线去做手术,甚至将自己化装成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唯一所忽略的,是他的大鼻子和蓝眼睛,再怎么化装,也无法变成中国人。白求恩来自草根阶层,他对平民百姓的医疗状况相当关注。在蒙特利尔,他领导着一个小组,专为穷人的孩子医病。20世纪30年代初,加拿大低收入阶层生活相当艰难,面对饥饿和贫穷,白求恩提出由国家负起公共医疗责任、建立一个为公民服务的健康保障体系的改革设想,这个设想应该就是今天加拿大的医疗体系模式。1935年,白求恩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机会到苏联访问,这使他有机会看到苏联全民医疗体系的成功,这是他的梦想。他认为加拿大这样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保障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必需的医疗服务的系统,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法西斯在德、意支持下进攻共和国政权,白求恩参加医疗队前往马德里,他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从西班牙回来后,他在加拿大各大城市讲演募捐,这时候他看到了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中国爆发全民抗战的消息鼓舞了他,他向美国共产党募集了五千美元,购买了一批珍贵的医疗器具,于1938年1月到达中国。白求恩逝世于1939年11月12日,之前他在摩天岭抗日前线为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不幸受伤感染,到了11月10日,高烧达四十摄氏度的白求恩病情恶化。白求恩逝世时年仅四十九岁,与毛泽东所说的“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说法有些出入。在红色革命的年代,白求恩是全中国人民仅有的几个偶像之一,《纪念白求恩》被作为“老三篇”之一而成为天天读的范文。如今俱往矣,当我们历尽沧桑站在白求恩故居前,我们宁愿相信白求恩是人,而不是神。(选自杨文、裴小敏主编《被历史忽略的历史》)编辑/KM音乐/Home - Michael Buble配图/杨阳《诺尔曼?白求恩》你还在等什么?扫码加入newbees我们做自媒体&妄想是你期待的东西-END-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转载请说明出处()。
微信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表现手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