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学校2015百度云 许嘉璐 2015

您的位置首页: >
许嘉璐:阳明心学之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08:55:11&&&
欲考察和认识王阳明思想(亦即阳明心学)的意义,就需要把它放到阳明所生活的那段时间的社会背景中,以及我们这些后来观察、研究、体悟和弘扬其思想者身处的环境中去思考。虽然任何关于过往的叙事无论是即时的记录,还是事后的寻踪,都不可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景象,即使是自己所身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也不可能叙述得全面而精确。但是,考察一个学术的首创者和践履者尤其应该如此。
众所共知,明朝中叶可以说是有明一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期。史家所说的&仁宣之治&,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弥漫着朝野越来越严重的奢侈浮华、享乐荒淫、贪污腐化之风;帝不问政,宦官专权,奸佞当道,鱼肉百姓,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学术思想领域,程朱理学既为&官学&,八股取士,习之者目的在于登科、被选用,青年王阳明也曾经走过这条路。士子唯程朱传注、语录是闻,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言以蔽之,&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王阳明《与黄诚甫》)缺少了正视现实、引导社会寻找出路的理论和思想,任由龌龊腐朽流畅,于是社会上就充斥着王阳明所描述的这样的情景:&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揜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妒贤嫉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传习录》下)英宗末年发生&土木堡之变&,进一步加剧了朝野的危机。王阳明出生于成化、弘治年之间,目睹了大明帝国情事每下愈况,朝野信仰空白,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他归结出&人心陷溺已久&的结论,人文亟需振扬孔、孟之学;而欲振扬孔、孟之学,则必须走出程朱之学的域囿,更须摆脱后期理学僵化支离琐屑的牢笼,改变&日偷&之士风,召唤读书人不要再&茫茫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道痛痒&,而应该通过&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反省、&致良知&功夫,&立个必为圣人之心,&为社会趟出一条适合时代、能够拯救人心于污浊,从而使天下达至太平的新路。
明代中叶出现王阳明这样一位思想伟人,可以说是带有必然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几乎每到一个需要选择道路的时候,都会于千万人中涌现出一批智者,超越现实,超越自身,为民族着想,为世界寻求社会和人生的真理和真谛。宋之张载、周敦颐、程氏伯仲、朱熹、陆九渊等大家,已经在继承孔、孟、子思一派思想成果,总结了晚唐、五代的绝伦荒谬、无耻肮脏的教训,在不断的争议声中,疑古创新,格物致知,于是就有了彪炳千年的理学。及至历史走到15世纪中叶,中国又陷进了贪欲遮蔽良心、兽性超过人性的泥坑。因而陈献章(白沙)、湛若水等前辈和时贤多有抛弃科场,转入张大儒学传统者。他们的传承、积累和探索,终于造就了伟大的王阳明!
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族危机之所在,有的人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了悲观的情绪,世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就要随时准备重演五代、南宋、清末的历史闹剧和悲剧了。危机在前,中华民族不会懵然不晓,因为民族的良知和智慧已经化为亿万人民的文化基因。整个民族都在思考如何选择明天的路径和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阳明心学,就是要大声疾呼:必须大力加强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和普及,这并不仅是学术界的职责,也是所有干部、教师、传播媒体应该承担起来的天职。
我们可以或应该从阳明及其心学中汲取什么精华?对其思想的核心,似乎各界有着明显的共识,这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说的人&所不虑而知者&。大家都知道,所谓&致良知&的&致&,在古代汉语中是&使之至&的意思。阳明用一&致&字,意思是良知本在人心,&本心之明,皎如白日。&随时都可能大放光明,也可能被物质所遮蔽,要拒绝做恶人的可能,要走做好人的大路,就需使深存于自己心底的良知走出来。所以他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传习录》)&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传习录》)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说前天的一件小事。今天&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开幕,媒体12日已经报道,次日我收到一位台湾老友的夫人发来的微信,说:&王阳明所提倡的良知,就是不用教你,你心里本来就有的知善知恶,所有人在做错事时,心里都是清楚的。&同时一位台湾的年轻朋友也发来微信,说:&请问爷爷,如果有些人连最基本的知善知恶的能力都丧失了,那阳明心学对这样的人还适用吗?现在好多坏人,最可怕的就是不知他自己错在哪里,坚信自己是对的信念,而一直做下去。&恕我事先没有征得来信朋友的同意就在这里公之于众了&&好在我隐去了他们的其他信息。这两封信给我以启发,在王阳明身后500多年,他的信念、学说仍然活在人们心里。这将给予我们信心,王阳明属于人民,属于中国,属于活泼泼的现在。
王阳明把良知由对个体自身推广到无边无际的空间。所以他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传习录》)显然,在阳明的头脑里有着孔子、孟子、张载、陆九渊等人的胸怀气象和精神遗产,但是,像上面所引的这几句,何等明快,何等直接!似乎就是阳明在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进行他当代的解说。
王阳明是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这里所说的&集&和&大成&,并非像《十三经注疏》、《(正、续)皇清经解》或&三通&那一类集成之作,而是他抓住了中国儒学的精神核心并予以升华,他以明代的日常语言对儒学种种&关节&,下至&愚夫愚妇&的精神生活,上至形而上论述,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如此,非集大成而何!
从另一个方面看,王阳明倡&致良知&、&知行合一&,而其跌宕多难的一生,不停追求真理的一生,就是践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古今楷模。且不言其为人攻讦、谗陷,即使率兵平叛息乱屡建奇功,也没能绕过被人诬毁一节,也不必言其险些死于奸臣之手,以及贬谪龙场所吃的苦头,单看他贬谪龙场前后,思想学术各经三次演变(依《明儒学案》),这些自我变革,每一次都是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何苦如此?这是因为他对追求真理的执着,而这种执着没有一丝一毫自利的影子。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品格。不但如此,他在学生和友人面前从来不掩盖昨日之我的缺陷,反而常常以认错的口吻旧事重提。试问,在中国文化史上,若非大家,谁能如此?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引起我辈的深思。
此外,他兼承多家,尤以陆九渊为继孔孟之后第一人,而对朱熹、程颐多有批评。但是他说:&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能揜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这是他以自己的良知和履践作为衡量诸人所以为的真理的标准,活脱脱的一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典型。这与正在增长学阀踪影的今天,不是很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吗?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纵观自古以来儒家与非儒的争论,一直采取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例如他对杨朱、墨翟,佛家、道家以及儒门中主张性恶的荀卿,都没有彻底否定的言辞,反而多次指出众家中可取之处。他甚至借用佛经词语以达己意。这又是何等胸怀!
至于王阳明一贯提倡讲学时语言要简约明白,要&愚夫愚妇&都能一听就懂,懂则记牢,而且他身体力行,作为一个学者尤为难得,更值得当今儒学界同仁仿效之。
以上所述当然不能穷尽阳明心学的意义和在今天的价值,抛砖引玉,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期阳明心学的研究日益深化,尽快地普及到儿童、少年、青年、老人的心里。我们正在全力促进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法制完善、军事过硬,其背后都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而先进的文化,说穿了就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以此来衡量,中华民族恐怕是民族之林中最当之无愧、最有资格创造这一世界急需的先进文化的民族之一。让我们努力!
发布者:chenjianmei
搜索关键词:
免责声明:为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伍福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保护原作者权益!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伍福网微信公众账号(fffffw-com)
伍福关键词
伍福人生也一样,它是人生的完美境界,也是人生责任与担当的集大成者。要修得伍福...
【问】悟透伍福是何体验?
【问】太极智慧给人指引?
【问】加入伍福家有何体会?星云大师对话许嘉璐
2015-11-_东方气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6贴子:
星云大师对话许嘉璐
星云大师对话许嘉璐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  日上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与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在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开启一场关于教育的智慧的对话。一位是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大师,一位是将佛学文化弘传到世界的佛学领袖,这两位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智者,首次在北京师范大学论道“教育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智者的思想碰撞,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的内涵与价值,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心。  生命平等,信仰是生命的灵魂  星云大师谈及人生价值说,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一样,贫富也不一样,智愚也不一样,能量也不一样。虽然不一样,但每个生命都有价值。虽然生命是无价的,但有句话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信仰故,两者皆可抛。所以说,最可贵的就是一个信仰,因为信仰是生命的灵魂。不是宗教徒要信仰,而是每一个人都要信仰,信仰是生命的灵魂。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星云大师说,宇宙万有,日月山河,草花树木,因为虚空,才有万物,四大皆空,四大皆有。生命的价值在活着,生命是活的,山河大地供应所需,衣食住行,有了生命,必须生活,要生活,就要人家接受,父母、老师、长官和朋友,别人接受自己存在。  缘聚则成,缘减则散。虽然看上去生命是要死亡,但其实是驱壳会死,但生命并不会死,就好像移民一样,如同种子再生,只是不断地在换驱壳,所以说一期一期生命,不会散失。如木材烧火,一根一根木柴不同,生命的火再延续,薪尽火传,如时辰钟,春夏秋冬,物质成住怀空。  尊重自我,做国家栋梁,才会有真善美的生命  星云大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三世因果,横遍十方,所以不可不慎。在这样难得的生命中,我们从幼儿到成长,要承担责任,成为国家栋梁,要尊重自我,发挥潜能,热爱国家,服务和奉献社会,口说好话,身做好事,心存善念,这样才会有真善美的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让人真正成为人  许嘉璐先生说,虽然我在台上,你们在台下。但众生平等,实际上我跟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受大师的教诲。刚刚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让一个人从种种的束缚、禁锢当中解放出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让一个人从种种的束缚、禁锢当中解放出来。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信仰  如星云大师所说,人除了信仰以外,还有其他需求,这些需求和六道轮回说的畜生界是没有区别的——需要物质,是需要繁殖后代,有这种欲望。但是,动物没有信仰,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信仰。一个真正的人就是既保持着自己的动物性,没有动物性就不可以繁衍,又要在这个基础上借着人这样一个难得的表面树立自己的信仰。  深入才能浅出 教育和宗教是相通的  许嘉璐先生说,教育和宗教是相通的,都承担着稳定社会、和谐社会、繁荣社会的重任。因此,对一个民族来说,如何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如何弘扬自己文化当中的优秀成分?不光是创新,在我看来有三个区域是最重要的。  第一就是教育。大陆从小学到博士后,给予年轻人的都是知识与技能。虽然两岸都有自己的相关课程,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社会的实际,不能够深入到年轻人的心里。  大师刚刚半个多小时的演讲,在我这样一个具有粗浅佛学知识的人看来,他已经把《大藏经》最核心的部分都讲了出来。而且,用人人可懂,人人能够理解话中意的这种通俗的话表达了,这一点是值得我学习的。佛学非常深奥。例如,刚刚大师谈到空有的问题。这个曾经在印度就形成了两大派,争论了很多年。传到中国以后,有很多论文有很多书。这涉及到佛教根本理念问题,他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轻松的话语,平静的语调给大家讲。这一点恐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的。  按照我们学习的规律,也包括像星云大师这样自己钻研佛理,然后又化成自己的语言教给别人开始,也是这样的一个规律。什么规律呢?只有深入才能够浅出,浅出了才可以更加深入。我也见过我的一些学生,写作很好,让他通俗地让在座行里行外都可以听明白他做不到。要知道,乾隆时期印的大藏经放了整整一个书柜。主要的意思,核心的意思就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够自己把1万5000字的文章,就给你15分钟,甚至是8分钟让你讲清楚。这个是功夫,这个功夫哪里来的?不单纯是钻研。功夫到,时间到,而在于是用心去读的。  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第二领域就是宗教,因为宗教的本质功能就是把人从种种的欲望、不合理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迷念当中解放出来。让人知道生命诚可贵,生命的价值就是在于有信仰。  社区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所在的社区当中人人怀着慈悲之心,要追求一种信仰,那么人人的生活状态就会很不一样。  信仰可以不一样,比如有人信仰基督,有人信仰佛。虽然这些信仰都不一样,但都是正信的。天下所有的宗教,它的诞生成长,它的传播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要解决人类从哪里来,在你生命的这个阶段应该如何。  文化在哪里?文化在心里  许嘉璐先生说,文化在哪里?文化在街道上。为什么在街道上?人生下来就是处在种种复杂关系之中,包括和商店的售货员和街上不认识的人——街上打扫的阿婆,都是有你自己感觉不到的东西。在这个陌生的种种关系当中你如何处理?你如何对待他们?你如何约束自己不断的欲望?每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年轻人走路根本顾不上老人家,一下子就撞了。这个时候被撞的人如何回应?往往是会造下口业。怎么用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别人?  文化还在屋檐下,与家人相处这是一门学问。有人在学校里是非常好的老师,但在家对你的邻居怎么样?对你的孩子怎么样?你能不能做到自己很累的时候,仍然能把自己做的事情推到一边儿,耐心地教育孩子。夫人回来也很累,她回来了以后没有做晚饭,这个你如何对待?  文化在哪里?实际上文化在心里。老子曾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老子先生没有把话说透。许嘉璐说,其实人人都有自知之明,我不相信那些偷盗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偷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至于考试作弊,这类大的小的,并不光明正大的事情他自己都知道。一个人一生行善还是做恶在他的心上,在他的神经里,按照佛教说,是八识。  许嘉璐先生表示,宣扬文化,从老祖宗那里取得一些智慧还不够,还要学习别人的。刚刚星云大师谈到了大树,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砍倒了第一棵树的时候,人类就诞生了;当地球上最后一棵树倒掉的时候,就是人类灭亡之际。这句话可能有一点莫名其妙。但是你想想佛教的“四大”。刚刚说的,其中四大的一个元素是水,水是哪里来的?水是地上原有的水气蒸发升空再下雨,到一定的条件下有的。如果地上没有树,也就容易形成泥石流,洪水。没有降水,没有树,那必是旱。你说我们和树有没有关系?  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完成文化的传承  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会长朱小健总结发言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文化传承的危机,人类生命种种的一些不太理想的境遇。许嘉璐先生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让人成为人,并给我们指出了三个可操作的途径和领域,教育、社区、宗教。但是,许先生和星云大师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哪一个领域,我们要完成文化的传承,实现教育的功能都是要深入浅出,都是要用心才可以实现。所以,教育是一个必须有耐心的一个工作。当然,文化不管它在街道上,屋檐下,还是在人们的心中。它都是一个前人传给后人,都是一片树叶推动另外一片树叶的过程。  老师点亮灯光,学生自己前进  学生问: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如何为传承中华文化尽力?  星云大师:教师,是让生命得以传承、扩大、升华。如鲑鱼溯源生涯,如老山羊牺牲自己让小山羊过山谷生存,如美国蝴蝶从东部到西部五代漂移。中国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各代教师传道授业传承,传承的方法从古代到现在,要研究改进。好比美式教学,让学生自学心得报告,是学生读书,非老师读书。孔子教育,学而时习之。佛陀教育,自觉的教育,自己觉悟:我要,我喜欢,我有兴趣,我要整理,非依靠老师,老师点亮灯光,让学生向目标走进,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日新月异,甚至在家学习,自觉自悟还是最重要。  礼仪是从生活中来的  学生问:您对于中国传统礼仪传承与发展的看法?  许嘉璐: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有自己的礼仪,礼仪是从生活中来的。然后,由宗教的领袖或政权的领袖把它概括推广。中国的主流是儒家,儒家有他一套的理论。包括哲学,包括伦理,包括语言。但是,他不像宗教。有一个人跟神,比如说,讲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今天如果你们走访去参拜著名的那些,住持,长老,他们谈的是什么?他们是会告诉你,你要信佛,而不要迷佛。信佛,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觉悟自己的人生价值。觉悟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中国宗教就是有一套礼仪,儒家没有。但是,儒家拜祖,也需要一套礼仪,这个礼仪就是让你肃穆,虔诚。同时,在这个礼仪当中每一个人有所定位,比如说祭祖的时候,你是第几代?你是庶出还是什么?有一定的位置,有固定的差事。要知份,份就是身份。就是安与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中心。而这些都是在农耕社会形成的,有关农耕社会的文化适合不适合今天?我不可以全面展开,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我们的文章。农耕社会的礼仪有很多,不适合今天。  最后简单回答一下同学的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古代礼仪的本质功能来根据今天的生活,根据我们的需要,产生新时代的礼仪。我举一个例子,结婚是人生的一个大事情。选择古代的礼仪,或是现代的礼仪都可以。这是个人的自由。如何真正地表达珍惜自己的婚姻,感恩双方的父母,甚至是感恩天地。希望和睦,白头到老。希望对方别跟我来一个闪离,见异思迁。老百姓创造了,慢慢社会有所选择,就皈为一体了。我相信社会,我相信民众,他是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可以急。因为礼仪这个文化是从民间出来的,只能够慢慢规范。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西安副市长反驳许嘉璐: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应在哪
查看: 133|
摘要: 日,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举行。
据《光明日报》9月7日报道,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同日,《光明日报》 ...
日,乙未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举行。
据《光明日报》9月7日报道,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同日,《光明日报》还刊发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许嘉璐在发言中称,&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 许嘉璐在文章中说:&为了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我提出了3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拜祭,当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拜祭先烈虽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国拜国祭。& 随后,现任西安市副市长、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家方光华撰文认为,许嘉璐先生提出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文章却说,对黄帝的国家级拜祭只能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这很令人诧异。 日,方光华在大公报陕西办事处网站&大公报西部商务网&上刊发了题为《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的文章。 方光华在文中称,根据许嘉璐&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的观点,庙祭比陵祭重要,而陕西黄陵县只有黄帝的陵寝,没有黄帝的宗庙,在这里的拜祭就无关紧要了。但这个主张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推敲。 方光华在文中通过两个方面对许嘉璐的观点进行了质疑。 首先,历代对黄帝陵寝真是不祭拜的吗?传说的不算,就历史记载的来看,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方光华在文中援引了《史记》《册府元龟》《大清会典》等史料的相关记载。 其次,对黄帝的庙祭是在河南新郑吗?中国有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举行崇祀的传统。秦始皇巡游天下,曾经祭祀前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 方光华在文中还提及,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河南新郑曾经有黄帝宗庙的确切证据。从明到清,只发现中央政府在中央首府帝王庙和陕西黄帝陵对黄帝举行国家祭奠的记载,没有发现中央政府到新郑另外设立一个黄帝庙举行国家祭奠的做法。 针对许嘉璐发言中提到的&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方光华反击道,&其实还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许多缺憾,作者似乎认为这就不必考虑了。& 许嘉璐在发言稿中说:&(我国)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有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 方光华则认为,其实这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早就有了。 方光华在文中解释说,&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先进爱国者寻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致认为黄帝就是民族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宣示共同抗御外侮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除年、年公祭活动有所中断以外,历年都有对黄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来,黄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 由此,方光华在文末称,&作者(许嘉璐)把中华民族已有的、公认的标识和符号弃之不顾,在新郑黄帝故里另造一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令人失望。& 【附】   把拜祭黄帝 上升为国家级拜祭 作者:许嘉璐(原载于《光明日报》日16版) 我发言的核心是&建议&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整个的态势已经不同于几年前,当今文化建设态势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所缺有三项:一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如果有顶层设计的文化引导,发展情形会很不一样。现在,各地的发展多少带有自发性。二是缺乏民族力量整合的体系。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2000多个市和县,缺乏让人能够感觉到的构成力量整合的体系。这种整合体系的前提是保护个性,但是如何相互配合,需要一个整合体系的建构。三是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个全民族共同认可的标记或符号。在当今中国,在我们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候,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因此,我今年4月20日在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发言中,主要谈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第一,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显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需要。第二,祭祀的很多标记性符号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麦加、耶路撒冷,而中华民族的特点,即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人不是神。第三,通过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和时代精神,不是简单克隆复制古代,不是要回到过去。 二、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可能性。拜祖大典上升为国家主办能不能被接受,我认为有可能性。第一,不管是帝制时代,还是共和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拜祭黄帝没有终止过,拜祭黄帝有延续不断的历史传统。第二,遇到了一个全国都在思考中华文化今后如何建设发展的时机。第三,经过多年的坚持,特别是近十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经形成了由河南省和国台办、全国台联、中国侨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携手共办的组织格局,已经具备了代表海内外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举办大典的良好组织架构基础。第四,世界各国都有一种国家级信仰的仪式。即便是美国这个有多元民族、多元信仰的国家,在总统宣誓就职时也要举行面对《圣经》的宣誓仪式。 三、如何拜祭。要处理好和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我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梳理。第一,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因此我建议,黄帝拜祭既要有国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例如旅外华侨可以在家举行家族祭祀等等。第二,为了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我提出了3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拜祭,当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拜祭先烈虽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国拜国祭。第三,和随州炎帝故里要协调,处理好关系。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 现在的确到了国家做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顶层设计的时候了,也到了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各种文化如何携手共进、彼此支持,也就是整合各种体系的时候了,也到了中华民族需要有标记和符号的时候了。黄帝故里景区正在做规划,&黄帝故里景区&的&景&字最好改为&园&字,&景区&容易让人想到是卖票、挣钱的地方,其实这里主要是传播黄帝文化,让人受感染,激发民族情感的地方。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国家层面举办的建议由专家学者研讨后提出来比较好,如果大家觉得合适,咱们就共同发出一个声音。(许嘉璐系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 作者:方光华(日发布于大公报西部商务网-新闻中心-专稿) 许嘉璐先生在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文章,提出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文章却说,对黄帝的国家级拜祭只能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这很令人诧异。 作者是知道陕西有个黄帝陵的,因为他一开始就说要把新郑黄帝故里拜祖上升为国家祭奠,首先要处理好与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帝陵拜祭的关系&。既然&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庙祭比陵祭重要,而陕西黄陵县只有黄帝的陵寝,没有黄帝的宗庙,在这里的拜祭就无关紧要了。 遗憾的是,这个主张却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推敲。 首先,历代对黄帝陵寝真是不祭拜的吗?传说的不算,就历史记载的来看,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史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骑,还,祭黄帝冢于桥山。《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上书说,坊州轩辕黄帝陵应置庙,四时列入祀典,得到中央政府认可。从此以后,对黄帝陵寝的祭拜作为国家祭典,就从未中断。即使是元代,也不废对桥山黄帝陵寝三年一次的祭祀。明清两代,都将陕西黄帝陵寝的拜祭作为国家祭典。清代祀典规定对于先代帝王的陵寝祭祀,春、秋二季仲月致祭。凡皇帝巡游,途经先代帝王陵庙,皆有祭享之礼。《大清会典》对这一祭典的规矩是:&内阁撰拟祭文,工部造香亭罩袱锻袱等项;户部备降真香等项;太常寺备制币;遣内阁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銮仪卫等衙门满汉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开列职名,由皇帝钦点差往致祭。钦天监选择祭日,派遣祭祀官之日,礼部太常寺官陈设祭文、香帛于中和殿,恭请皇上陛殿,阅毕遣行。祭品为:牛一、羊一、豕一、登二,笾、豆各十,簠、簋各二,酒烛俱请该地方司府官备办。&要问的是,如果这样的祭奠还不是国家祭奠,怎样的祭奠才算是国家祭奠呢? 其次,对黄帝的庙祭是在河南新郑吗?《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中国有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举行崇祀的传统。秦始皇巡游天下,曾经祭祀前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汉代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为了解决对历代帝王祭祀的繁复问题,隋代尝试在京城设三皇五帝庙祭祀三皇五帝,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唐代形成在中央以历代帝王庙为主、在地方以历代帝王陵寝为主的对历代帝王进行国家祭奠的格局。明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据洪武十年(1377年)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礼,当时奉祀的帝王凡五室十七帝。嘉靖九年(1530年),历代帝王庙由南京迁往北京,北京阜成门内新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康熙认为,&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认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 为什么要在中央设立历代帝王庙并对其进行祭祀以表达对帝王的礼敬呢?洪武十年(1377年)在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礼的祝文云:&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报。特祀以春秋,惟帝英灵来歆来格。尚飨&。显而易见,在中央设立历代帝王庙并对挑选出来的帝王及历朝名臣进行祭祀,就是要表示继承和光大往圣先贤的道统和治统。 黄帝是中华道统和治统的重要开创者,黄帝的独特地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为各国诸侯所认知。他们常把自己的始祖溯源于黄帝并加以隆重的祭祀。特别是起自天水一带的秦国,祭祀四帝,把黄帝搬出来,以表示自己全面继承了道统,最有资格一统天下。汉代,对黄帝的祭祀还被提高到天地祭典的高度。但尽管如此,历代帝王逐渐意识到,只有将黄帝纳入中央专门设立的帝王庙中与历代帝王一并加以祭祀,才能完整反映出道统和治统的绵延不绝和源远流长。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河南新郑曾经有黄帝宗庙的确切证据。从明到清,只发现中央政府在中央首府帝王庙和陕西黄帝陵对黄帝举行国家祭奠的记载,没有发现中央政府到新郑另外设立一个黄帝庙举行国家祭奠的做法。 其实,这一点作者也意识到了。文章指出,要把新郑黄帝故里拜祖上升为国家祭奠,还要处理好与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号称炎黄子孙,如果在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上升为国家祭奠,那么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是否也要上升为国家祭奠呢?文章还说:&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其实还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许多缺憾,作者似乎认为这就不必考虑了。 如今,北京的历代帝王庙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按照许先生全面继承中华道统和治统的一贯主张去推理,应该把它的功能充分发挥才好。可是民国后我们已经停止了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历代帝王庙遗址改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来要发挥好它的功能,目前还真有困难。 文章说,我国&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有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其实这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早就有了。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先进爱国者寻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致认为黄帝就是民族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宣示共同抗御外侮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除年、年公祭活动有所中断以外,历年都有对黄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来,黄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者把中华民族已有的、公认的标识和符号弃之不顾,在新郑黄帝故里另造一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令人失望。( 方光华系西北大学教授,民建中常委,西安市副市长)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校2015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