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部老师不重视语文教学,儿子经常经常打错别字的人性格,作文写不完,怎么办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第五专题作业:
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新课程中学作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使训练达到明显效果?你认为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你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方面有那些成功的经验?
中学作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陈钟梁先生说:“通过正常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学生人格塑造有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如果连作文这项教学活动都没有个性的话,其它教学活动就很难赋予个性了。”可见,作文教学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就会显得泛白无味,培养素质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许多有识之士都曾发表感叹,2700个课时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作文教学是该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了。庆幸的是许多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致力于作文改革。湖南新邵县一中杨初春教师的“快速作文法”已遍布全国26个省市并得以大面积推广,山东沂水县教研室姜元夫的“初中作文目标序列训练”已得到许多同行的肯定,我省兴化中学柳印生老师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大面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研究”从指导思维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入手的做法,宜兴一中杨志芳老师主持的“有序·有法·有例”的教改经验,镇江市第13中学围绕写作开展的大语文教育,在1998年江苏省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一面,这些教改面对的大多是素质较好的城市学生,执教的又大多是富有经验的城里教师,其经验要想在农村得到推广并转化为能力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农村学生的文化熏陶少,素质与城里学生相比较低,农村教师的素质又参差不齐。为此,我想趁此机会,把我所了解到的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总结出来,以求在理论上得到指导,寻求对策,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作文教学改革的路子,为大面积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作出绵薄之力。
二、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分析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教学效果令人堪忧,那么学生的写作中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在哪里呢?
  1、文面不规范不整洁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如行款格式,标点符号,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的规定,直接影响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学生作文中,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符号、字迹潦草难以卒读、乱写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现象俯拾皆是。
  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了学生的养成习惯尚未形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可是这并未引起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2、写作兴趣不浓,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作文,作得人头痛”这句在学生中颇为流行的口头禅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这种状况既有学生的原因,更有教师的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学生才能产生作文的灵感,这时写作主体产生了“我要写”的想法,其心理处于最佳势态,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不仅能触发文思汹涌奔流,而且还将引发写作主体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师,从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过功夫,同时还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写日记、周记的兴趣,没有练笔本。一学期几篇课内作文不能全面反映中学生的生活,而日记则可以把生活与写作,作文与做人疏通。借助日记,可以学习观察,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砥砺思想,这都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可这么多的学生和老师却忽视了,或者说重视不够。几篇课内作文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初中生对外界充满了新奇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对大自然、社会等充满了兴趣,但我们的老师却把学生淹没在无体止的题海大战中。背诗词、诵名篇,品字画是与学生无缘的,学生又怎能萌发出写作兴趣呢?学校成了屠杀学生个性、兴趣的屠场。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视吗?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达意思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我们一些语文教师却认为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才谈得上语文能力,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能力。有的教师甚至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语法教学上,这样的结果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必然导致学生语感不强,语言运用能力低,作文中的病句多,滥用误用词语的多,前言不达后语的多,语言表达“心欲言而口不逮”的多,语言表达欠严密的多。我们这么说,并不是否认语文知识对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只是想表明语文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复杂的语言成品(如一篇文章),还是简单的语言成品(如小孩子的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既包含思想,又包含情感,还包含着语言组合规则及语言运用方法等。许多作家并不钻研语言知识而照样熟练地运用语文写出好作品来,就是明证。周德藩副主任在南通会议上指出:“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这句话如能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重视,我相信,初中生作文写作中的这些语言毛病就会少得多了。
语言和思维的矛盾也是语言表述不清的原因。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清晰但语言贫乏、不丰富,造成了“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达”的现象,有的同学却是思维不清晰以致不知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述,不管怎么说,语言和思维的矛盾存在于我们学生中。我们老师如能在这两方面花些功夫,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写出语言通畅的作文。
  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错误。有些家长看到学生写作水平差,就找来一些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书,似乎这就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面已经讲过,语言知识不是建构语言能力的主要基础,写作技巧不能作为作文的全面内涵。了解一定的写作方法,对掌握一些写作常模是有帮助的。但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一是语感的习得和积淀,而这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至于写作能力,还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它与生活体验、认识水平、语言积累及写作经验有密切关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巧。“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渔”是自学方法,而非单纯的写作技巧。
  4、“应试教育”下的书呆子
  许多学生的作文写得挺不错,但一旦走上社会,遇上生人,就显得木讷寡言,不知所措,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教师考虑写作教学时不是从“人”的生活与工作需要的角度考虑,而是从应试或让少数学生出写作成果的角度考虑。
  语文学科的“工具说”的真正涵义并未为所有人理解。一些人对作文教学的“工具说”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换句话说,一些人包括我们一部分老师并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是指题材和体裁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是为了“考试”,但这个“考试”不是为求取功名的“考试”,而是整个人生的“考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从培养人才出发,从学生终身计出发而为其练就作文能力,则这种叶老所谓的“考试”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这个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就会令人咋舌了。目前的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即学生从教师的命题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对谁说,为什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大致相同的语言材料和修辞手段,这种口头作文拿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比较恰当的语句”,这看来是对书面作文提出的要求,其实口头作文更应首先达到这个标准。假如一个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也用典雅语体或正规语体来代替日常语体,岂不是让人嗤笑。如果从学生的将来着想,就需进行“口头语体训练”,这才能真正改变上文所提到的“木讷寡言”的现象。
  5、学生写得相对成功的是记叙性的文章,其次是说明文,写得好的议论文就少了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总不能把握住议论文的关键,让他写一篇议论文,他能写成记叙文。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议论文教学过于模式化,一开口便是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似乎议论文就要摆出一副训人的架势,缺乏亲切感,缺乏朝气和活力。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初三班主任曾武断地取消同学们的“蓄谋已久”的元旦联欢会。同学们大多敢怒不敢言。班里一名女生,却大胆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信里鲜明地表达了他们想开联欢会的强烈愿望,列举了开联欢会的好处。“控诉”了班主任对他们积极性的挫伤。语言通畅、言辞恳切而激烈,俨然一篇高水平的有破有立的议论文。这位女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竟能写出这般有理有据的“抗议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患的是营养不良症,已远远脱离了生活,这就犹如杜源汲水,无论我们怎样兴风,它都难以起浪。学生不了解的东西,也就难以触发情感。反之,学生谙熟的内容,写起来就能如鱼得水,信手拈来。“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不能触发情感的题材,学生又如何能写出令人折服的文章呢?
  6、学生生活实践少,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少,同时虚构的作文占了绝大多数,有的学生文品与人品反差较大
  在实际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生活空间狭窄,仅局限于家庭──学校,没有时间接触社会,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关心社会,视野不宽,思路单一,其作文文辞贫乏,内容干瘪。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泉源枯竭”又怎能“溪水流个不歇”呢?要想改变学生作文中的这种缺氧病,贫血症,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呼吸社会的新鲜空气,感受时代脉膊的跳动,要像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的“我们赞美祖国的现在,我们三倍赞美祖国的未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了解我们的国情、历史,在其作品中也才能反映一些较富时代气息的主题。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整日淹没在题海大战里,不让其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试问,学生岂不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吗?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处女地。似乎这样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殊不知,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恶丑,才更加懂得真善美。只有如此,中学生才能以他们特有的眼光理解我们的社会,也才能挖掘深刻的主题来。
  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活中实践,这种生活容易造成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友爱,他们心中的烈火般的激情也不能得到激发,其冷漠之情必然反映在他的习作里。“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试想,这种寡情之作还能感动人吗?还能提高其作文的品味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也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地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一些同学在家里明明是“小皇帝”,对父母轻则顶撞,重则谩骂,可他们的作文里写的却是父子、母女间的和睦与亲情;一些学生明明是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可在作文里却虚构他如何热心帮助同学,试想,这种虚情假意的培养能造就出新世纪的人才吗?日本中学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和思考能力,还有一种生活态度。其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将来走上社会,这样的人能对别人真诚相处吗?能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吗?这种现象是普通存在的。现在,人们都在呼吁学生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苏州市98年中考作文题&说句心里话&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拨。但愿所有的语文老师从素质教育计在锻炼其写作技能时,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改变学生中人品与文品反差较大的现象,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三、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的一句名言: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主要还是出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现总结如下:
  1、作文教学的无序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实际,制订一个翔实的计划,以便分阶分步实施。这个计划应包括整个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包括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这个计划还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规律。据了解,很多学校的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随意性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了足数的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突击战”根本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式心态。这种无视作文教学规律的做法是有一定市场的。98年江苏省中学作文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要求制定作文教学计划,这正说明这种无序性的普遍性。但愿这次会次的精神能落实到位,扭转这种局面。
  2、命题脱离实际,与学生心理不同步
  上文提到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性、无序性,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性。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不管怎么说,一些教师的作文命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序列。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另外,作文命题还需要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写作基本能力同步发展,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平时教学所忽视的。
  3、作文批改缺乏科学性
  在作文批改中,一些老师死抠住标准不放,标准过于统一,呆板,对一些冒尖文则常常是一棍子打死。1996年扬州市中考作文题是《我的对手》,一考生在充分构思的基础上,富有创新地把其对手确立为“我自己”,文中写她是如何战胜脆弱的小我而成为一个勇敢的大我的,可在阅卷中却把其打入冷宫,这是不公平的。历来写作教学都极重“规矩法度”,然而对写作训练的测评,却又是最没有“规矩法度”。往往是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测评的标准,看来如何使评改的标准与教师的主观认识统一于真正科学的写作观,我们还需要新的思路。98年,辽宁规定中考作文由三人独立阅卷后合分,这或许是对这种主观性的一种规范。
  一些教师在批改时,完全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生的作文,批改标准过高,往往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无视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两项要求是:⑴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⑵文章要分段,家里有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是我们的借鉴。我想,作文的评分也可采取两个分数,一个是格式要求分,一个是综合评分。这样会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其步步上升,写出好的作文来。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是劳而不得。”吕叔湘也提了类似的看法。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缩短了周期,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何况学生间的互批具有转换角色,诱发学生对作文评改的兴趣;增加压力,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体验甘苦,培养学生为人办事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等作用。
  4、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成功教育”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不是不具备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向是缺乏写好作文的必胜信心。可惜一些教师并没有了解学生的这一最大心理障碍。如果老师在作前进行成功指导,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学生作文的兴趣就能激发,其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作文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上文所说,批改过程中,批改标准呆板,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能绝对的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闪光点”,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肯定其成功之处,可以大到选材、立意、谋篇、结构,小至标点符号及抄写。“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这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学生作文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倍增,作文训练形成了良性循环,作文成绩自会得到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这句话理应引起我们语文老师对“成功教育”的重视。
  5、缺少实践指导,学生闭门造车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我们的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
  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取消第二课堂,取消课外活动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上文提到的那位女生,如果没有“蓄谋已久”的元旦联欢会,她能写出有破有立的议论文吗?“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6、重“文”轻“道”,作文教学跛足而行
  一篇作文是学生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的集中体现。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积累少,在作文里流露出一些消极的庸俗的不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的反映,这样的学生犹如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是需要老师拉一拉,帮一帮的。可笔者却发现农村的许多老师却熟视无睹,对此漠不关心,这是“重文轻道”的表现。日本的作文教学注重两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一种就是怎样做人。可见日本教育对“道”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到了当今社会,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危险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还有的老师认为那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我只管教好语文。这种思想和想法是极端错误的。看来,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不然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培养人才也是一句空话。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据调查,农村的中学教师极少写“下水文”。尽管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旦丧失了来自写作实践的源源不断的强烈感受,便丧失了对写作教学中各种错误观点和做法的天然免疫力。教学中有个现象值得思考: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被神秘化,成了学生的畏途。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捩处,化难为易,化苦为乐。两者心态有别,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苛刻、挑剔的眼光,容不得学生作文中有一点不是;而且欣赏趣味偏狭,思维陈旧刻板,对学生的创新和探索多持否定态度。写作中学生往往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产生情感危机。后者深知写作的甘苦,指导时更多的是欣赏的眼光,批改中更侧重于鼓励和发现,教学中更多宽容和平等的对话;从而保证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写作,获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尺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实施作文教学,让教学环节得以更加完善,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楚其地位和作用,明确其重要性以后,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实践。
作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事情,单独靠某一方努力是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缺少平时练笔。学生很少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叙事能力的培养,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没法及时记录下来。
2、缺少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很少有看课外书的习惯,自然就很少从书中获得必要的写作素材。没有经典的素材,自然很难在文章中体现出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事例。而很少做读书笔记,自然就不能让自己看过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看过的东西更多也只是转瞬即逝,不利于典型事例和优美语言文字的再现,自然就学不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文字和精妙构思,这也不利于学生写作的基本功的积累。
3、缺少必要的作文方法指导和基本功训练。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方法上还很欠缺,很多同学在如何写作文上还比较迷茫,无所适从;而写作文时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方面积极性不够强。
2、不少教师在对待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够先进,技巧上不够灵活和多样化。
于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可概括为:
现状一、学生怕写作文。
现状二、学生觉得作文无材料写。
现状三、学生作文缺乏提炼,缺乏升华。
现状四、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
二、新课程中学作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使训练达到明显效果:
解决问题的几个对策
针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整个作文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明确地位,转变思想。
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小学作文教学,努力搞好合理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努力调动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质量,制定出明确的作文教学指导、评价机制。
其次是各语文教师要把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成败提升到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个高中学习的成败的高度,提升到关系学生高考和前途的高度,从而认识到作文教学在学生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兴趣,才会朝着兴趣的方向去努力发展。作文同样需要培养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思考文章,自觉地写文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跟后天的环境和培养有直接关系。所以,从理论上讲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而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则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个人的语言感染能力的培养。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尽可能用优美的语言,妙语连珠的词语吸引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充分佩服好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老师口若悬河自然能从语言上征服学生,会成为学生的羡慕对象,这样就有利于积极鼓励学生做好优美词句的积累,为以后说话和写文章准备有用的素材。
2、鼓励学生大胆写。
开始时,可以强迫学生写日记,每天一篇,规定字数,可以创作,可以摘抄,可以点评;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说明,可以议论;可以写景,可以抒情;可以写老师同学,可以写亲人朋友,可以写球星歌星;可以写家里的一只狗,可以写窗外的一棵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形成习惯以后,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3、教师及时表扬。
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写作动向,及时发掘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让学生不断从作文中找到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作文评讲的时间,对学生的好作文予以表扬,让作者或朗读能力强的同学到讲台朗读。或把学生的好作文以及教师的评点贴到班里的小黑板上,让大家学习、鉴赏。还可以推荐发表。把学生的好作文向班刊、校刊以及县市一级的报刊推荐发表。并以此激励全体同学。长期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解决学生“怕写”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授与方法。
在指导作文到时候,老师要把方法教给学生,过好“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结构层次、语言、书写”五关。学生掌握了作文的基本方法,就可以写出规范的文章,随着训练的增加,学生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自己所长,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并不断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四)狠抓基础。
教师要狠抓作文基本组成部分的积累。作文的基础主要分为词语、句子、构思、表述四个方面。而此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必须认真做好一件事情----加强课外阅读,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促进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狠抓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1、词汇。从作文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词汇----来看,教师要量化学生的词汇积累。对此,笔者思考了一种积累词汇的办法,采取“日知录”方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词汇,包括注音,解释,注意其感情色彩的把握。教师加大检查力度,可采用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必要的积累。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重点明确,主次分明,尤其要重点积累成语和俗语,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结晶,一般都蕴涵着丰富的意思,如果在作文中能灵活运用可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坚持积累优美的词语成语,能迅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其直接作用是让学生在写作表达时不至于在表达上没恰当的词语。
2、句子。句子是组成一篇文章的重要成分。一篇成功的文章就是很多句成功的句子组成的。准确地判断优美的句子,及时地做好摘录,然后通过自己的多次诵读、记忆,最终变别人的语句,别人的文章为自己的语句,自己的文章。当学生自己的语言感悟和组织能力不够的时候,多学别人的优美的语句是迅速积累语言的一种途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过程中加强对文中优美句子文段的摘抄,并且抽一定的时间熟读记忆。好的句子能够准确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所希望表达的内容。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对优美文句文段的摘抄应该作为学生的一项必须的作业,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督促学生课后自觉地去阅读。
3、构思。所有文体中,以构思见长的是小说。据了解,当前很多学生看小说的目的和出发点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于其中的打斗场面,即精彩的情节。其实吸引了学生的精彩的情节就是小说巧妙的构思。因此,鼓励学生多看有内涵有档次的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世界文学名著,伟大作家的精妙构思对学生作文中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而醉心于小说中精彩构思的同时,作者的思路与写作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了学生的脑海中,只要坚持多看这样的文章,学生在写文章过程中对情节构思的把握自然会大有裨益。
4、表述。学生在足够词汇量和充足的阅读面的前提之下,能够积极认真把握全文的构思,这篇文章才成功一半,另一半则是最关键的语言表述。而文字的表述和阅读课外书同样有很大关系,经典文学作品中精确恰当合理完美的表述同样可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这四个方面之外,教师也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这也是积极调动学生在吸取前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再创作,也是对学生即时写作能力的一个训练。
(五)提高思想境界
学生思想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对材料取舍和提炼,决定着他文章立意的高下,因此,一旦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了,写作的材料就俯拾皆是了,写好文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1、热爱生活。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出热爱生活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生活,时刻关心生活,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对生活饱含感情。而作为个体的人,要热爱生活,必须调整心态,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充满兴趣和激情,这样才会用心去观察生活。
2、培养社会责任感。
作文也就是做人。这种思想是贯穿整个作文教学的一个质的标准。也应该让学生明白作文的这个高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在相对公正客观的立场和角度,和学生一道认真分析探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思考社会人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活跃,思路才能真正打开,面对一个死的作文题目或者一段材料,才能从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写出的文章也才有分量和深度。
(六)重视修改。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只有经过不断的修改,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使文章趋于完善,完美。古今中外很多大作家,其作品都是经过他们无数次甚至数十年精心修改后才最终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还在于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一般来说,作文评价过程应该分别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自己修改。
据调查,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个环节在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实施。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写了文章以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自觉地修改,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角度,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作文过程中哪些地方很好,哪些地方不足,然后再具体改进。
2、同学互相修改。
高中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应该学会判断事物,学会评判事情。同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同学的作文。用修改自己的作文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本着对同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的宗旨,认真对待同学的文章,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教师逐个批改。
经过学生自己修改和同学互相修改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批改。挑出好的文章作范文在全班宣读,挑出问题作文在全班集体修改。以提高大家对好文章的欣赏水平和对问题作文的正确判断。
经过这样几次修改以后,一篇文章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就很明白了。
三、你认为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指导学生练好作文基本功
  一篇好的作文,应具备"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符合文体要求、字体美观"等条件。这些条件是构成学生写作综合能力的单项能力,也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不必每次都要学生写整篇,而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各项写作单项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感到学有门径,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的基本功 
(二)、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其中很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无话可说"。为了改变提笔"无话可说"的状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炼生活中可写的材料,注重指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来源主要有阅读和生活实践两个渠道。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读懂教科书,从中获得读书的方法,然后指导他们课外阅读。并把读书、思考、小练笔结合起来。其次,要求学生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从书本中获得知识,丰富写作素材。第三,阅读教学的优化能够使学生积累语言,并能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特别是词汇和句式,所以,教师应加强阅读教学,并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的要求和指导。
 & (三)、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是语言文字的功能所在。语言文字,是思维、情感的载体,思想表达正确与否、情感传达到位与否,都与作者的语言功力息息相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的能力?首先,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运用语言,需要加强语言基本知识的教学。从文字的音、形、义到语法、修辞、逻辑等一系列内容,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写作实践中更多的是用词,对词的意义掌握得准,词汇丰富,是准确运用语言的基本条件。因此,也应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运用和积累。其次,写作语言要求通俗、易懂、自然、流畅。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最好的办法是将学生写作中的"典型"句子抄出来,集体"会诊",将其转换为书面语言,然后推敲锤炼,让学生通过比较,强化语言规范化的意识;弄清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区别,力求语言准确精炼生动,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教会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查出语病和用逻辑知识检查语句流向等等。第三,教师还要通过教学课文加强语感训练,在感性基础上加强修辞训练和进行文学欣赏和文学鉴赏,从而促进学生写出有水平的作文。
  (四)、培养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
  《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因此,教师指导、教会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修改作文,从表面看,似乎仅是语言文字的修改,而实际上更主要的是修改作者自己的思路,作者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认识得更清楚,更准确,这样文章也就更能起到表述客观事物的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自己修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
&四、我在中学生作文指导方面的一点成功的经验:
作文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作文。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作文,才能达到让学生学会作文的目的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作文,对于教师来讲,常常觉得教学效率不高;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觉得写起来很头痛。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作文的指导,才可能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作文的目的。那么,应该怎么发挥主体作用,加强作文指导呢?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写作的主体没有写作的意向,怎么谈得上写作呢?更不用说取得一定的效果了。那么,怎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相信学生也让学生相信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写作也一样,就看你怎么引导,把学生都看扁了,看得一无是处,最终当然是“扁”的多。因此,我们在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他们其实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的潜能,我们应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们看到学习的希望。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如果儿童感到他有能力进行学习,那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兴趣就会增加。”因此,相信学生,也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创设有感而发、有事而叙的情境。
怎么创设有感而发、有事而叙的情境呢?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有一定的争议等等)、一则新闻(令人喜,令人悲,或令人有所感悟等等)、假设或摹拟的一个场景等等,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倾吐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蓄。”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一定的有感而发、有事而叙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写作的顺利进行是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3、培养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就会有意无意地把课内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有意无意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所观察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思就会有所得,就会想到拿起笔来抒写自己的真情,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写作的兴趣,有了材料的积累,写起文章也就较为得心应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也曾经说过:“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可以说,培养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随之而来的是“表达”的欲望,“倾吐”的需要。
二、审题立意的指导
传统上,这一步都是老师上的“独角戏”,学生是倾听者,往往是老师讲得“唾沫四溅,妙语连珠”,(多好啊!)学生还是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多惨哪!)收上来的作文,总是能发现一些文体不分、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甚至离题千里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转变观念,让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审题,应该怎样立意,应该选择哪些材料才能表现文章的中心呢?我想,这是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认识,而老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就是要评判是非,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给学生以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规律性的指导。
当前,中考或高考的作文不外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而以话题作文最为常见。不管是何种形式的作文题,如果不在审题立意上小心谨慎,而天马行空地大写一气,恐怕连自由度较大的话题作文都可能跑题。因此,加强审题立意的指导至关重要,而学生自己的审题立意的能力只有靠平时的多次练习,经验的多次积累,老师介绍的规律性知识的获取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通过审题,就要确定写作的文体、写作的内容、写作的对象等等;通过立意的指导,就要确定作文所要表达的中心,围绕中心应该选取哪些材料等等。
审题立意指导,其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习作的谋篇布局,就像是对一场战斗所作的指挥决策,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谈谈对审题立意的认识,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同时,相机指导写作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从而使最终能达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主旨鲜明的效果。
三、借鉴范文经验
1、借鉴课文的写作经验。
学生所学习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审定而最终确定下来并编写在教材的,有许多还是名家名篇。课改新教材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编排往往是这样的,阅读教学某方面的内容,作文教学也要求写某一方面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记事单元,作文就写《记一件事》;第二单元是写人的单元,作文就要求写一个人。因此,我们应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再说,作文程序与阅读程序是一种倒逆的关系,阅读是吸收、内化,作文是表达、外化。怎么做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呢?一种是在作文教学的时候,回顾本单元的阅读课文,总结写作经验,再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一种是在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注意一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然后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最后水到渠成地进行写作实践。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先了解到习作要求是写一篇状物的文章,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学完每一篇课文后,分别小结一下《石榴》、《海燕》、《白鹅》、《鹤群》的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出了事物的特征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怎么样结构全篇的,是怎样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后再加以归纳、总结概括,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也就“有法可依”了。
2、借鉴学生的写作例文。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写作例文,可以是学生平时的随意作文,也可以是作文选中的优秀选文。例如,我就经常让学生写随意作文,星期五布置作文,我让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觉得什么最有话说就写什么,结果在星期一交上来的作文中,总能发现有几篇文章写得不赖,我就把它们抽出来加以整理、收集,以便在今后要求学生写同一文体或同一方面内容时,拿出来作为例子。实践证明,这一法子的效果不错。习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来分析、评讲,很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其他的同学往往也能获得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如果拿作文选中的例文来讲,应该事先挑选一下,毕竟,当前的作文选满天飞,参差不齐,水平不一。当然,也可以通过网络,借鉴网上的一些优秀的例子;还可以是上一届的学生写的。
3、教师撰写下水作文。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范例,教师撰写下水作文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只是这种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就辛苦了一点。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姜汉林说过:“一个不会写文章或不大会写文章的语文教师是很难搞科学研究的,我戏称这种教师是一个不完全的语文教师,好像一个缺胳膊少腿的人。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自己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和研究水平,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比较难的。”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教师的水平不高,学生中也会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归根到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嘛。”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通过撰写下水作文,不管是对于自己教学业务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撰写下水作文,教师不要以成人的口吻来写,而要以少年儿童的口气,才能使他们倍感亲切,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撰写下水作文,目的应该说是启发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充分地表达。当然,如果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而出现千篇一律的模仿,不要也罢。
四、贴近生活实际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跟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不无关系。其实,郭沫若在谈到写作时就曾经指出:“不要把形式问题看得太重,主要是精神和内容……。”但,还是有不少老师把形式看得重于内容,从而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在这一点上,钱梦龙老师说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地引到中学作文课堂,语文教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说,作文指导,要贴近生活实际,其实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作文指导的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忌拔苗助长,要引出学生的“源头活水”,毕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一定的生活内容作为基础,再多的形式也只能是架空的分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作文贴近生活实际,才可能真正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更好地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更好地抒写性灵,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
五、注重讲练结合
1、注重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密切结合。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2、注重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读,不善于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撇开语言(口头语)教文字(书面语),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因此,平时有意无意地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以口头带动书面,也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有机结合。
教师的讲,是方法论的引导,要促进学生的练,如果教师讲得多,而学生练得少,那么写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很明显,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强调了多练,而且提出了质和量的要求。因此,教师讲的方式方法,学生要更多地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有所收获。很多作家也都强调了多练。如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巴金也曾告诫文学青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叶圣陶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练)应该有机结合,在练中丰富写作技能,在练中真正学会写作。
六、培养自改能力
作文的修改、讲评传统上都是由教师一手包办,累坏了老师,却也收效甚微,甚至给老师业务的进修和教研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的阻力。为什么?太忙了,改作文都来不及了,还有瞎工夫!记得有一位来报告的课改专家谈到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到某地做报告,一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任教三个班级的语文,每天都要批改30多本作文,请问,我应该利用什么时间来参加课改?”他当即就回答:“你确实是很值得同情,但只要你培养了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自然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了。”
作文的修改、讲评,短时间内可以推崇当堂评讲作文、当堂修改作文。美国斯迪劳·德·克拉森教授在他采用“对比班”与“实验班”相比较的研究方面曾得出结论:“作文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即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反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确有效果,但教师在家里或办公室批改作文后再发给学生,则对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没有什么作用。”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但不可能都是让老师改出来的!
怎么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让学生明确自改作文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其次,提出自改作文的标准,应该怎样从、字、词、句篇着手,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再次,以学生的某一次作文中抽取一篇作为例子,指导自改;第四,学生自改,交流自改心得与收获,并评判同学的习作。对于学生的自改,新课标也提出了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学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当然,教师指导学生自改,不要好高务远,也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要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要相信“有一分努力就会有一分的收获”。当老师是辛苦的,特别是批改作文更辛苦。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作文批改的酸甜苦辣,这无疑对学生的习作也具有鞭策和促进的作用。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文的指导不可或缺,有了切实可行的作文指导,才可能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写作的目的。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作文的指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经常说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