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为什么要读大学是为了什么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教育》2009年23期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摘要】:正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
【关键词】:
【分类号】:G649.2【正文快照】:
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弃考现象”出现等新情况新问题,公众之中疑惑的声音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冀生;[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张莉;;[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侯家丹;王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盛正发;;[J];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02期
张学众;;[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智效民;;[J];博览群书;2001年09期
王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朱立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6期
金子元久,许嫣嫣;[J];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侯光明,黄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殿样;;[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湛中乐;高俊杰;;[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周祖德;;[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杨叔子;;[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吴启迪;章仁彪;;[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武守志;;[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王冀生;;[A];回顾与展望——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张斌贤;;[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白玮;;[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李延保;;[A];回顾与展望——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武汉大学高教所副所长 邓和平;[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徐同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席酉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田建国;[N];光明日报;2006年
于淼;[N];齐齐哈尔日报;2010年
吴敏生;[N];福建日报;2003年
陈季冰;[N];东方早报;2005年
甘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郑晋鸣;[N];光明日报;2007年
谢维和;[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广宇;[D];南开大学;2009年
赵成;[D];天津大学;2006年
周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明忠;[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王骥;[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周景春;[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高晓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李福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长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陈昕;[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盛幸;[D];湖南大学;2012年
阎峻;[D];安徽大学;2011年
黄志珍;[D];南昌大学;2012年
顾磊明;[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陈岚;[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杨忍;[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廖赛娟;[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曹留成;[D];河南大学;2007年
高慧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迟景明;[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刘同: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您当前位置: &
刘同: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时间:&12:12&|&发布:&|&分类:
  刘同: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本文为刘同在绵阳中学的演讲  绵阳中学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现在很紧张,印象里,我人生大概有两次极致的紧张。第一次是我高考的时候,因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大学。第二次是我几年前去清华和北大演讲,那是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的两个学校,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霸,我很忐忑。  但后来我想通了。我读高中的时候不如别人,排名落后,输了同学一大步。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很努力地工作,慢慢取得了成绩,走到今天,我可以大声地说一句,看,我并没有输。对我来说,人生不仅仅只有高考才是最重要的门槛,其实人生一段一段全都是槛。每个槛都要努力,都能努力,都有机会去努力。  今天想和大家说的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考大学?&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免不了回忆过去,感慨万千,那是我不愿意回首的日子,因为它对我来说太黑暗了。  三年前《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新闻,说是一个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读大学,因为他认为读大学要四年时间,一共要花掉八万的学费。读完之后找的工作可能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千块钱,他认为好不划算。那个父亲说我让我女儿高考之后直接去打工就好了,四年怎么着都可以赚个十几万吧。然后这十几万还可以、买房子、做投资,多好。  新闻一出来,人人哗然,大家开始疯狂讨论。  说句实话,如果那个时候我还在读高一或高二,我肯定会特别兴奋地拿着这张报纸给我爸妈看。我会说你们看,学学人家的爸爸,都不要他女儿读大学的,多棒。我还会跟他们说,你们别逼我考大学了,就让我早一点工作吧,提前给你们赚钱养老,早日实现我的价值,多好啊。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高一、高二的我会这么认为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非要成绩好,成绩好不就是为了让老师开心,让爸妈有面子嘛,让七大姑八大姨羡慕,指指点点说瞧人家孩子多棒。但是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那时我特别羡慕一些同学,他们好像天生就特别会,小学前十名、初中前十名、高中前十名。他们应付考试不费吹灰之力,人家是一做就全对,我是一看都不会。我绞尽脑汁也做不出来的那些题目,他们微微一笑就知道答案了,完全用智商碾压了我。久而久之,在我心里认为,学习好、成绩好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就是白日梦,而我的存在就是个笑话,就是为了衬托那些学习好的人。  从踏进校门开始,我就从来不知道成绩好到底是什么感觉。我认为自己完全不具备学习能力,那我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去考大学,让自己输个彻彻底底呢?  直到的时候,我有同学要去长沙的湖南师范大学考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主持系,就问我说刘同你要不要去考?说实话我哪学过什么普通话啊?我普通话真的超烂的。但是我想反正高三了,我也不想考大学,闲着也是闲着,如果我跟着去考了,万一传媒大学的招生老师又聋又瞎呢?万一把我录取上不是挺好的。然后我就跟我妈说我想考播音系。我妈平时很抠门的,可这次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500,我妈立刻就给我了。  我之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更没有去过大学。但我就这么大着胆子去了。  事实证明中国传媒大学的招生老师不聋也不瞎,我初试就被淘汰了。我的那些同学都过了复试。  既然如此,我就干脆死了心,来都来了,那就在校园里随便转转呗。于是,在我同学去参加复试的时候,我就绕着整个大学城(由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组成),一点一点地逛。我看到那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们,结伴成群,一起弹吉他,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话剧,一起喝酒,一起去看电影,在英语角用英文随意聊天,在我眼里,大学就好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样。  在大学里,一个人可以参加很多社团,可以拥有很多朋友,拥有无限多的选择,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那几天,我看得眼花缭乱。这和我在初中高中单调压抑的校园生活完全不一样。甚至我还发现男生女生亲密地走在一起,别人也不会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我完全不能理解这是一个什么环境,难道大学都是这样的吗?  回去之后,我就一直想这个事情。我的家乡在湖南郴州,那是一个小得不起眼的城市,生活了十几年,我周围的同学和熟人都是一样的,我的亲戚朋友也是一样的。同样的面孔,同样的思维,同样的习惯,同样的言谈。生活圈子极其狭窄,我稍微有点事,立刻传得人尽皆知。人人都知道我的短板,都知道我成绩不好,所有人看见我必说的就是,刘同你很难考上大学,你真的不是读书的料。  久而久之,我对这种环境生出极度的厌恶,周围所有人都在唱衰我,看不起我,每个人都认定,你,刘同,就这样了,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了。  那时我有些破罐破摔的心理,我抵触所有人,抗拒所有人。我不是不想考大学,我只是太讨厌那些在我耳边叨叨着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人,他们好像是情感的绑架者,以所谓的&用心良苦&,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我施加压力,不断灌输给我可怕的理念,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全完了。  从师大回去之后,我突然开窍了,眼前似乎打开了一扇门,通往一条从未见过的道路。我不再消极对抗,不再懈怠沉沦,我开始强烈地想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我想认识更多有趣的人,而不是十几年来随时随地都会讽刺我的那些熟面孔。我也想去参加那些社团,接触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人群。我想摆脱父母的安排,不再由别人告诉我该如何去做。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整个人都亮堂了。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不考大学,留在这个小城,找份看得到尽头的工作,那我这辈子就真的全完了,我肯定被自己给堵死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之前有多蠢。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在跟成绩好的人较劲,好像我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要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而我无论如何也争不到。我人生的全部挫败都来源于此,我所有的精力,思想,也都集中耗费于此。  我一直以为读书是为了父母,为了亲戚,为了老师,为了面子。但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考上大学,不为任何人,只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能够展翅高飞,离开一成不变的环境,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认识更多更好更有趣更优秀的人。  我太晚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世上从来没有太迟的事。  从那天开始我拼命学习,我真的是从早上5点钟就起床,把高一、高二落下的功课全部从头看一遍,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过,直到弄明白为止。每天晚上我都是两三点钟才睡觉,每天就睡几个小时,本来已经对我不抱任何希望的爸妈看到我这个样子,都认为我从长沙回来之后疯掉了。  他们当然不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那时我心心念念想的就是我一定要逃离他们,一定要离开,我多考一分就能离他们远一点,我多考十分就能离他们再远一点,如果有本事的话,我真恨不得自己考到国外去,永远都不回来。  去考中传播音系之前,我的成绩是班里倒数十名。最后高考的成绩出来,我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比一模成绩高出一百多分,超水平发挥,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  进入大学之后,我每一天都练习写作,也开始认识更多的朋友,他们性格迥异,新鲜风趣,我跟他们分享读书的感受,尽情讨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我整个人的状态一下子就变了,从高中时的颓废自卑压抑,变得阳光热情。  我在大学里面认识了一个女同学,对我影响深远。那时因为我的钱老不够花,那个女同学总是特大方地借我钱,而且还不催着我还。我就很奇怪,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她是特困生,有补助,还有特等奖学金,每个星期还去当家教,所以就显得很有钱的样子。  她的经历让我汗颜,而当我有一天在校报上看到她的专访,就彻底被她折服了。  她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得骨癌去世。为了给爸爸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钱,还欠了一大笔债。她就跟妈妈商量,如果读完高中再读大学的话,开销太大,家里可能一辈子都还不上债,所以她要放弃考大学,选择读中专,这样可以提早几年出来工作。  她成绩非常好,考上了中专后顺利找到了一份小学老师的工作。正当家里一切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妈妈突然被诊断出来得了肌肉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从那天开始,她每天早上7点钟去学校教书,晚上回来之后给妈妈按摩,缓解妈妈的疼痛,一直要按到下半夜,妈妈睡着之后她再去备课,睡两三个小时然后又去学校上课。就是这样一直扛一直扛,几个月、半年、一年。然后就在妈妈病情加重的时候,她所在的中专突然告诉她说,学校有五个名额,可以推荐去报考湖南师范大学,你要不要试一试。  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大学&这两个字,她认为自己这辈子与大学已经绝缘。而且,她的成绩不是五个人里最好的,她的综合条件也不是最优秀的,即便机会来了,也绝对轮不到她。  这件事她没有跟妈妈讲,但她还是悄悄去了湖南,到了长沙。因为她跟我一样,从来就没有去过省会,她只是想去见识一下。  没想到,她初试竟然过了,通知她二试的时候,她依然不敢抱任何希望。到了放榜那天,她在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一路狂喜地坐大巴回家,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半途中BP机响了,医院给她发信息说请速回电。她立刻下车去电话亭打电话,医院说妈妈快不行了,她一边哭一边往医院奔去,赶到的时候妈妈已经去世了,她没来得及告诉妈妈这个好消息,妈妈到死都不知道女儿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最不可能的心愿。  而她,虽然扭转了命运,可仍然没有逃过命运大神的捉弄,她成了孤儿。  听完这个女同学的故事,我的眼泪哗哗地流。她小小的个子,竟然肩挑背扛了那么沉重的负担。她每天笑嘻嘻地努力读书,生活,完全掩盖了深夜痛哭的眼泪和忧愁。  毕业后我们一起考进湖南卫视,在那之前她根本不知道电视台是做什么的。但她极其努力,比男孩子还肯拼,每天熬夜加班。两年之后我在湖南台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她已成为一个声名鹊起的大编导。  现在,她是光线传媒活动公司的总裁。  一起北漂的日子里,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拼啊?她说自从我爸妈离开我之后,我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帮助我,我只能靠自己改变已经写好的命运。是一本可爱的书,既然已经翻开了,我就要认真地,积极地,从开头看到结束。  我要感谢自己在高中最后几个月的努力。如果当时选择了放弃,我不可能遇到这么优秀的人,又通过与她的相识改变了自己。读大学很重要的意义就是,遇见跟你一样努力的人,你们一起发光。  我转发《人民日报》那条新闻时,写了一段话。我说:读大学的价值也许在于能认识未来几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哪些人自己一辈子都不会交往,能集中解决很多困惑,从而形成自己的原则,开始学会拒绝。读大学的价值在于你明白了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开始有了靠近他们的动力,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你现在努力,未来就会遇见那些和你一样努力的人,你现在不努力,你未来遇见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样的处境。  有很多人非常的幸运,从高中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而我其实没有那么走运,我是通过短暂的努力进入大学之后,才给了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塑造自己。  所以回到我们开始的话题,高考重要吗?当然重要,而且极其重要。  人生的道路上,未来还有很多坎,肯定比高考还要难,因为它们不如高考那么纯粹,那么公平,人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对同样的竞争环境,你单纯通过拼搏勤奋,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步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很多事,即便努力了也是无效,因为种种条件的差异,社会的各种潜规则,你不再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从此也再不会像高考这样,有一群同龄人和你一起战斗,有老师带着你们奋力向前,有家长在背后做你们的强大支援。  高考的可贵,就在于它的纯粹,所以一定要把握最后的时机,在最纯粹的竞争中,漂亮地尽力地拼搏一次。  绵阳中学的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家长,也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让你们自己变得更优秀,变得更好,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三个时代的调查:我们为什么上大学?
查看: 1379|
大学!这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梦想。可为什么有这样的梦想?也许不是我们都曾想过的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这个问题改成“我们想从大学生活中得到什么?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不同的人,其看法可能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采访并整理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同时也采访到一些专家、在校大学生、90后高三考生等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从他们的看法中让刚刚步入高三的你,理清“为什么上大学”的原因。  调查:三个时代的梦想  “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却常常让人感到迷惑。不同年代的人由于环境、时代等因素,对于上大学的态度各异。在此,我们特别整理了三个不同年代人的看法:即1977年恢复高考、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和现在的90后高三考生。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背景还原: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考生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  故事追溯:现任职于江苏某事业单位的夏雪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为什么要上大学?她说,处于那个年代,要想出人头地,唯有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上大学,想学习、爱学习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主流思想。大家都不想错过参加高考、争取在大学里面继续学习的机会,决定放手一搏。当时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大学,虽然对大学的概念很模糊,但大家都认为走进大学,意味着一种身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最终,她如愿以偿,走进了大学。她谈到,要是当时没有参加高考或者没考上大学,不知现在的自己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现在,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个领域的精英。  链接:1977年恢复高考,很多人终圆大学梦,开始了改变命运的角力。如今,他们已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官,他们或主政一方,或执掌部院,开始擘画国家的发展,引领民族的航向;从商,他们或投资设厂,或兴业兴产,推动着大中华的经济腾飞;为学,他们或着书立传,或开课授徒,传乘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如政界名人李克强、薄熙来、刘源等;经济届名人屠光绍、易纲、李东生;学界名人雷颐、贺卫方、易中天等;文艺界名人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等。&  1996年高等教育并轨招生时代:为了金饭碗的工作  背景还原:1996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统一实行招生并轨,全部实行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免费的午餐”没有了。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故事追溯:来自宁夏某中学的老师林海泉就赶上了这次改革。不包分配了,学费涨了,招生并轨了。  他说,由于自己是住校生,家在农村,一般一个月回一次家。而每天几乎就只做两件事:做题和看书。当时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也是铆足了劲儿想挤进大学。因为那时周围的同学都知道考上了大学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考试那天,林海泉发挥很正常,只是他自己隐约感到,自己正处在一个改变人生命运的路口。  原想着上了大学就拿到了铁饭碗,可是进去后就遇到了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等到毕业时,他说虽然是自主择业,但是工作并不难找。最后,林海泉比较顺利地进入了高校。  最后,他表示,那个时候对上大学的目的很单纯也很直接强烈,就是为了找个金饭碗的工作。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改革,但他仍然感谢当初的选择。  背景还原:90年代的人,被称为“90后”。& & & & 有个性,有胆识,这是对他们的褒扬之词,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标签。有人说他们是非主流的一代,颓废、叛逆、自以为是也成为了他们的特点。那么,他们对高考、对大学究竟是如何看的呢?  故事追溯:记者前往成都市某所高三班级进行采访,仅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求知,锻炼综合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和深造做准备。大部分同学表示,上大学,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但是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如此困难,觉得即使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不读大学,将来在社会竞争中又明显处于劣势。理想和现实让他们觉得很无奈。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父辈们的年代,上大学意味着骄傲和成功,动机也很简单。可是在今天,上大学仅仅意味着不被淘汰。随着逐年增高的高考录取率和大学扩招,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可是发生在每个人心中的战争是愈演愈烈。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现实。  链接:2011年全国各省(区市)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经结束,今年的高考录取平均率比去年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通过以下数据看出,三年间高考录取平均率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更容易迈进大学的门槛。  2009年——2011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情况年份报名、招生等情况高考平均录取率2009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20万,比2008年减少3.8%。同时,计划招生数629万,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比2008年增长4%。在1020万名报考者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750万名,占73.5%。平均录取率预计接近62%,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2010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2009年减少约65万名。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比2009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平均录取率近701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由于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2011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 & & 透视:大学,岂是一纸文凭了事  通过上述采访调查,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对“为什么上大学”这一观点的演变。那么社会名人、教育学者、专家又是如何看待“上大学的目的”,他们的观点透视,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大学,远不止学习知识,而是培养能力熊丙奇熊丙奇简介:着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对于考生来说,上大学的目的会各有不同,或许是探索知识,充实自己,或是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多赚钱,抑或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我的观点,大学,不仅是求知和求职,而是在求知中努力培养能力和素质。只有具备了强的能力、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上大学的目标不能仅仅为了就业找个好工作,更应该获得职业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  经常有人问我,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是不是文科专业,是不是教育学。  我的回答,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学的是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纯工科。事实上,连我的高中同学,对于我现在成为10多家报纸的专栏作者,也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高中期间,最差的就是语文,而语文最差的是作文。  其实,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大学读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步入大学,应该要把专业作为培养各种能力的载体,而能力才能帮助每个人取得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六大基本能力很重要——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心理能力。这些能力,有很多是在课堂上就可以逐渐培养的,比如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或许你不喜欢某门课、某个老师,可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如果能把这么不喜欢的课都能学好,是不是培养起了学习能力?要知道,未来的工作中,不是你喜欢做的工作你才去做,不喜欢就不做。  从知识和技能角度分析,即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到你走上社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可能过时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其更新周期是三到五年,甚至更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不过时的,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帮你很快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新环境。  你的大学,为了什么而学梁挺福梁挺福简介:现为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计桥高考志愿研究院副院长,撰写的文章多次被相关教育网站和杂志等媒体刊录或精录。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读了十几年的书,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是到了高中阶段后才开始有了大学的概念,但除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和中科大(我所在的中学设立对考上这5所院校的学生给予1万元的奖学金)外不知道还有什么大学,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志向问题,而完全是信息封闭之下的模糊状态。  我本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高考的,当时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回头看来的确是开始形成了,但所形成的只是一个初始状态,是在书本上形成的,并非是由生活体验而来。那个时候对社会没有认识,对人生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就读大学的理解大概也没有超出安身立命这个范围:为了吃饭,好就业。  这点当然无可厚非。大家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读热门专业,有些人觉得这样就能拿到就业的金饭碗,将来的生活一定衣食无忧。而我认为,如果大学教育只能带来物质上的财富,那还是失败了。让这些孩子能继续接受精英教育,享受良好的校园氛围,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得到更多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宽阔的人生大路上从容地领跑,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以,大学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技能培训车间,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制造工厂。  现在的大学,已经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场所。如果一个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意会和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大学学费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但是智慧的启迪则要难得多,这需要一个好的场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学来挖掘,通过各种东西来启迪。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让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上大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知识改变命运是真实的,但这还需要看你能不能在知识中领悟智慧,在智慧中找到机会,在机会到来时抓住自己的人生。对于广大青年学子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命运”只要不变成“学历改变命运”,就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走“大学路”,也走出了人生路肖娟群肖娟群简介:现任职于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近几年在全国各大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关于“考试政策研究”“高考志愿填报”的文章,参与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一书的撰写》。  “我为什么上大学?”  这个问题放在十年前,我想我也是茫然的。头脑里能闪现出来的理由,应该和绝大多数高三学生朋友一样:“为了实现父母的殷切期望、为了摆脱严峻的就业压力找份好工作、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为了学好英语出国留学……”  十年后,回头来看,这些理由有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有些是现实所致,有些则显得空洞飘渺。大学,其实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最黄金、最美好的时光。之于我而言,大学的意义更是深远,在迈入大学之门以前,我从未曾想过大学将伴我一生。  2001年,带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大学的校园环境、学习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视野机遇,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这让我为之振奋。在大学里,专业性的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有了新生的感觉。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既非管理、也非中文,但自己一直对文学写作和管理工作抱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一进学校就开始发表文章,进入社团参与学生工作。在研究生时期,当同班大部分同学只发表了一篇文章应付毕业时,我已经连续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还参与了多个国家、教育部课题的研究和多部高考类研究书籍的撰写。  广阔的视野和各种际遇,为我的大学生活增色不少。而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第二课堂。从学习委员到宣传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每一次的实践经历,让我成长、成熟起来。最终,大学给我的人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毕业时,我顺利留校。而今,我从事的正是自己当初喜欢的管理和文字工作,工作的地点却是自己未曾想过的如此美丽的象牙塔。  回想大学本科、研究生这七年的种种经历,一路走过来,我并不是沿着一个确定的轨迹行进的,当时的状态就是希望在不断的尝试中锻炼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就业反倒成了这些尝试的“附加值”。  “我为什么上大学?”  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我的回答是:“我们上大学不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也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拥有一份高薪水,而是收获一种经历、收获一种奋斗价值观、收获一种人生。”  我走我的“大学路”,也走出了我的人生路。  感悟:美好大学中的别样生活  专家们的观点透视,想必让你对“为什么上大学”有了新的认识。那么正身处象牙塔的大学学子们,又会用怎样的切身感悟带给你不一样的故事呢?  大学,用最美丽的姿态走下去  讲述人:梁熠,厦门大学大三学生记得一个女孩曾怯怯地问过我,为什么我们要上大学。她成绩不是很好,家长一味地逼着她学习,动辄用考不上大学你就没出息来斥责她。遇到我时,她眼里既有羡慕,又有几分倔强和不甘。那时的我还刚刚踏入大学的门槛,自身尚且迷茫,而如今的我,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答案。  高三的我,大体和她一样,大学只是家长口中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名词。怀着种种情绪,我终究是挺过了高三,走进了厦门大学。  那时刚刚开学,还没褪去高三拘谨气质的我,在校园的众多社团纳新面前徘徊不定。值得庆幸的是,我没做那个没勇气的逃兵。报名表、面试、试用,每一个阶段对我来说都是挑战。报名表要如何填才能出彩,怎样才能冷静地通过花样百出的面试。实际上,如果说大一是个学习如何做事的过程,大二,更多地偏向于如何做人。担任了某部长职务的我,面试、培训、考核大一新生的时候,收获依然丰富。怎样通过简单的试题和面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怎样收纳人心增强部员之间的凝聚力?这些问题,如果埋首书堆,如高三一般,是几乎不可能得到答案的。这是大学给我的独特财富,也是我将受用终生的记忆。  或许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在学生社团任职的经历,而对于我来说,大学给我的人生涂抹下最特别的一笔,就是我在绿野协会的特殊经验。这个以快乐环保为宗旨的协会,却给了我除环保之外更多的东西。  我从没想过,可以在大学收获如同一家人那样亲密的感情;我也没有想过,在大学,可以如此地亲近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宁静和温暖,抛开浮躁;我更没有想过,在大学,居然可以这么“疯狂”:野外露营、夜行,围着篝火,分享自己的童年,彻夜不眠地夜聊,看夜空里最闪亮的那些星星……这些经历,这些体验,独一无二,因为它,我的大学,没有变成第二个高三,没有变成终日忙碌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忙”人。我甚至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为什么要上大学,就是为了这些不可再复制的经历,就是为了这些错过就不再的体验。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亲爱的,你可以不上大学,但你会错过太多东西。所以,为什么不上大学呢?大学给予你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一个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袤平台,而最终关键亦都在你自己的选择。这里,是一个在你手中的世界,梦想可以实现,人生可以华丽蜕变,传奇抑或平庸,在你一念之间。就算时光倒流人生重来无数遍,我依然,要上大学,收获这枚人生里最青春最饱满的果实,然后,用最美好的姿态,走下去。  大学,一座知识与素养的桃源岛  讲述人:白景瑞,大四学生当背后黑板的倒计时定格归零,当堆积如山的参考书随溽热的风成为回忆,当南下或北上的列车平行驶出站台,那些偷偷刻在桌角或写满本子扉页的大学终于逐渐丰满、真实起来,于是,我们怀着希冀与忐忑在心底慌忙写下一句:“大学,我来了!”却忘记了问自己为什么要来。  2008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活,真切上演,直到现在,当我即将离开,我终于逐渐懂了,我为什么要来。  自由成长,全面发展偶尔徘徊于大学的林荫道,听着音乐,低头踩过从叶子缝隙中漏下来的细碎阳光;偶尔在白杨中间的木椅上,吹着驶过耳畔的晚风,摊开一本书,不出声;偶尔在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用每一条渗出汗液的毛孔呼吸畅快和自由……高中时代曾憧憬的自由成长,一一实现。  经历过班长选举的成功突围,也体会过学生会干事的落选;经历过成功举办活动的兴奋,也体会过创业策划无人赏识的苦恼;有过在某部委实习的收获,也有过在某市团委实习的窘迫;有过经历层层考核最终上岗的欣喜,也有过公司面试首轮被淘汰的经历……成与败,喜与忧,经历过大学,生命才可以如此厚重。  独立生活,自我进取踏上列车的一刹那,就注定了父母不再是我们生活时刻存在的荫蔽,今后我们要去独自承接风雨。  于是,我们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饮食起居到未来路上的跌倒后自己爬起;于是,我们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从作息习惯、劳逸分配到今后的定位以及如何自我激励、进取。  走进大学,你会听到骨头拔节的声音,因为你会逐渐学会独立,学会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  选择多样,收获成长走进大学,眼前的路逐渐由答案唯一的单选题向结果多样的主观题演变。每一条通往未来的小径上,都行进着追梦人。  于是,你会发现同班同学拥有迥异的课表,同宿舍的好友身在风格完全相反的社团,甚至寒暑假高中班级聚会,你会惊讶曾坐在你左手边或右手边的同桌,竟也有了跟你截然不同的选择和规划。  于是,你会发现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准备考研,在文字和图形构筑的世界里奋战。你开始察觉周围已经有人开始进行实习,在真实的社会里寻找自我价值。你开始懂得,多样的选择让那些曾经说“大学,我来了”的孩子们有了各自的精彩。  走进大学,走进成长,走进历练,走进知识和素质的桃源。  走进大学,珍惜自由,学会独立,执着梦想,自我进取。  总有温暖将你引向清澈的地方  讲述人:汪东旭,大四学生今年大四的我,在川大读中文,明年七月便会马不停蹄地奔赴眼前的滚滚红尘,去寻找我所憧憬的一些东西。总之,经过大学的学习或者说成长,我已经可以信心十足地面对即将出现的社会生活,并坚信高四那年寒假告诫自己的话:总有温暖将你引向清澈的地方。  复读的日子里,我常在想,或许真像老罗说过的,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没有什么兵荒马乱、生离死别的血泪人生。不紧不慢地生活到了十八九岁,在面对人生前途选择的时候,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的脆弱,选择了逃避,甚至放弃。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青年学生来说,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大学才是正途。  读大学之前,我似乎也一厢情愿地以为,大学仅仅是一张文凭,或者说,是所谓找工作的敲门砖。然而事实上,大学岂能如此简单地一言以蔽之。任何阶段的成长,都不能如此一概而论。大学所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广阔崭新的天地。欢迎关注人人网大学生民间互助共享平台「如果你不想虚度大学这四年」我很庆幸在大学里看了一百多本人文书籍,接受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诲,更加庆幸认识了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同龄人。在他们之中,我乐得成为一个聆听者,去聆听他们的呐喊,获取他们的智慧,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强大到我可以坚忍不拔地相信我所认为正确的东西,来面对未知的前路。  有时我会很惊恐地假设,假如应届那年我没有一时头脑发热去复读,如今我又是怎样。虽说不一定会混得比现在差,但却是我无法想象的情景。  大学,见证一路成长  讲述人:叶婧,大三学生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很多人都思索过。大学里所上的课实在太满,所教的东西实在太多。简而言之却也很好总结:如何做人和做事。我想,真正意义上明白成长,经历历练,才是这块跃向社会的巨大跳板所要带给我们的启示。  成长,在每个青春的春夏秋冬都鲜明了相同的主题。而大学时代的成长,更多是成人的标记。大学为我们准备的,不再是单字片语的小道理,而是无穷无尽的大哲学。做人,是要做一个有智慧、有学问、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知识,无论在哪个时代,哪方地域,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大学,老师只是你的向导,课程只是你专业前程的培训,更多的,是汲取于图书馆厚重的墨卷铺陈之中。大把空余的时间,和当初眼花缭乱的考试一样,让你手忙脚乱到毫无计划。那时候,终于有一方空暇,几分闲适的自己,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  求学即为求知,是最基本要抵达的目的。不过我们也常说,既要会学又要会玩才算聪明过人。大学的学习之余,怎样度过生活的时光也成了一门学问。其实除了这些,大学还有很多健康的娱乐和锻炼方式,比如五花八门的社团和学生会,就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而这两者,也恰恰是迈入残酷职场之前,我们进行历练的小小缩影。在社团里,不仅可以交到五湖四海又志趣相投的好伙伴,又是自己爱好以及才华展露的一个极大空间。这一次,全身心投入的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再是年幼时抹着眼泪被压力逼迫踏进的少年宫,也不是牺牲了多少欢笑和奔跑,换来乐器抑或画板前的片刻不情愿。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终究是一种幸福。  而学生会,更是一个锻炼自己头脑、能力提升的最佳平台。去学会怎样和不同的人相处,去学习汲人之长、补己之短。“家”的文化背景,一旦根深蒂固,共同努力的同僚或许比同班同学还要亲如弟兄姐妹。与此同时,一些兼职和实习也是大学为我们提供的“特殊待遇”。井底之蛙所看到的风景,终于在形形色色的机会面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闻。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大学不仅是一本值得永久收藏的青春纪念册,也是一个不可失的天赐良机:在这里,你会遇见帮你一起背负行囊的旅伴,会感谢开导引路,给予你谆谆教诲的前辈和长者,最重要的是,你在这里学会做事,学会爱人,学会成长。  相信通过前面不同主人公对大学的认识和感悟,你现在的胸中应对“为什么上大学”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大学,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李开复在写给他女儿的一封信中就这样提到:“在大学里你会发现学习的真谛。最重要的不是你学到的具体知识,而是你学习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所以,对于现在的各位来说,在这个挥洒汗水和奋力拼搏的阶段,为了心中的大学梦想,去追逐吧。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Powered by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为什么要读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