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5 7 12 19 31的规律我看出来了,但是公式是什么?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式呢?

当前位置: >
& 1 3 5 7 9 11规律 有一串数,1/3 1/2 5/9 7/12 3/5 11/18…这串数的第30和45分。
1 3 5 7 9 11规律 有一串数,1/3 1/2 5/9 7/12 3/5 11/18…这串数的第30和45分。
收集整理:/ 时间:
有一串数,1/3 1/2 5/9 7/12 3/5 11/18…这串数的第30和45分。最佳答案1:认真分析这串数。它的分子分别是(1、1、5、7、3、11)如是是1、3、5、7、9、11规律就好做了。实际上。1/2=3/6、3/5=9/15. 这样这串数就是(1/3、3/6[1/2]、5/9、7/12、9/15[3/5]、11/18……) 分子分别是:1、3、5、7、9、11…… 分母分别是:3、6、9、12、15、18…… 分子是在它的次序上乘以2减去1,如第7个是:7×2-1=13,第8个是:8×2-1=15…… 分母是在它的次序上乘以3,如第7个是:7×3=21,第8个是:8×3=24…… 所以第30个的分子是:30×2-1=59,分母是:30×3=90,分数是:59/90. 第45个的分子是:45×2-1=89,分母是:45×3=135,分数是:89/135. 最佳答案2:1/3=1/3 1/2=3/6 5/9=5/9 7/12=7/12 3/5=9/15 11/18=11/18 。。。。。。 观察一下, 分子为:1,3,5,7,9,11。。。。。连续的奇数 分母为:3,6,9,12,15,13。。。。。3的倍数 第30个 分子:2×30-1=59 分母:3×30=90 第45个 分子:2×45-1=89 分母:3×45=135
分子都是 1 3 5 7 9 2n-1 分母是 3 6 9 12 15 18 3n 30个数是 60-1/90=59/90 45个数是 45-1/45*3=44/135
这道题的迷惑性在于它约分了! 如果变为 1/3 3/6 5/9 7/12 …… 你一下子就看出来,分子是 2n-1 分母是3n (n表示第n个数) 所以 第30个。
你好!将分母不是3的倍数的分数通分,上下都成3可以发现依次是1/3,3/6,5/9,7/12,9/15,11/18。依次类推第n个数就是2n-1/3n。所以第。
楼主你好!首先,这一串未经转化的数字我们一眼很难找到规律!所以通过通分转化,可得:1/3 3/6 5/9 7/12 9/15 11/18不难发现分子。。按某种规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1/3 3/5 5/7 7/9 9/11 。第N。(2n-1)/(2n+1) 答案本身就是解题思路啊。那个分子的规律是1,3,5,7,9,11,第一项是1,第二项是3.。。规律就是2n-1; 那个分母3,5,7,9,11,13,第一项是3,第二项是5,规律就是2n+1。找规律填数1、3、5、-7、9、11、-13、-15、17、19、()、()、。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按照2,4,8,16分段1是第1段3是第2段5,-7是第3段9,11,-13,-15是第4段此时发现每一段的后一半是负的所以我觉得第5段是17,19,21,23,-25,-27,-29,-31三个数为21,23,-25也不知道对不对了~~呵呵~~
1、3、5、-7、9、11、-13、-15、17、19、(21)、(-23)、(25 ),
1,3,5,7,9,11,13,15,17,19,21,23,25,按顺序单数就行了
1.3.5.-7.9.11.-13.-15.17.19.21.-23.25规律:数字为单数,以“正正正负正正负负”的符号循环
按单数顺序: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规律是符号是正、正、正、负、正、正、正、负。数字依次加2。1+3+5+7+9+11+13的规律(1+299)乘以(299+1)除以4 也就是第一项加最后一项的和乘上项数除以二 你算算结果是不是22500,是就对了
2n-1,n属于自然数
1+3+5+7+9+11+13=49=72规律为:1+3+。+(2n-1)=n2前n个奇数的和,等于n的平方 1+3+5+7+9+11+13+。+299=。下面的算式是按规律排列的:1+1,2+3,3+5,4+7,1+9,2+11,3+。四位一循环不会循环,只好分段:1、5、 9……4n+1项是首项为 2,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2、6、10……4n+2项是首项为 5,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3、7、11……4n+3项是首项为 8,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4、8、12……4n+4项是首项为11,公差为8的等差数列即a的(4n+1)项=8n+2a的(4n+2)项=8n+5a的(4n+3)项=8n+8a的(4n+4)项=8n+111992能被8整除,显然a的(4n+3)项=8n+8=n+3=4*248+3=995第995个算式的得数是1992
第1个加数依次为1、2、3、4,1、2、3、4每4个数循环一次,重复出现.第二个加数依次为1,3,5,7,9,11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根据和。
这个数列可以看成一个循环数列1234.。1234 和一个等差数列1,3,5,7,9、、组成的,所以它的通项公式是 a(n+1)=n%4+1+1+2n (n≥1)
前一位为1234循环 后一位为13579等差数列 后一项通项公式 a=2n-1 (=995 995/4=248~3 2 说以第995项为1992。1,3,5,7,9,11 等数的规律是什么? 用带n的式子表示。n为任意自然数 ,用含n的式子表示奇数 个人看法: 如果是用含n的数学式子表示奇数, 如果是初一建议用:2n-1; 如果是初一学习负数后,建议两种方式2n+1,2n-1都行; 如果是找规律的试题, 如:1,3,5,7,…;应该用:2n-1;
2n-1.。。。数学规律题1-3+5-7+9-11+…+ -+5-7+9-11+。+-3+5-7)+(9-11+13-15)+。+(05-2007)=-4*()=-4*251=-1004
(1-3)*(=-1004
-1004。1 3 5 7 9 11 这些奇数的规律啊1+2=3,3+2=5,5+2=7,7+2=9,9+2=11,11+2=13。。
一个数加2,就等于后一个数比如说:1+2=3、3+2=5、5+2=7。。望采纳!1,-3,5,-7,9,-11规律是什么啊解析:直白的说,就是从第一个数开始,每个数依次一正一负成“正负相间”的规律,而且后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比前一个数的绝对值大2。
-1 的 n+1次方 乘以 (2n - 1) n是正整数
就是:这一列的数都是奇数,但是是由一正一负的规律排的。1+3=1+3+5=1+3+5+7=1+3+5+7+9=1+3+5+7+9+11=根据计。结果等于等号左边多项式的项数的平方。运用的是数学中归纳的思想。
1 3 5 7 9 11规律相关站点推荐:
赞助商链接
1 3 5 7 9 11规律相关
免责声明: 机电供求信息网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 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想举报或者对本文章有异议,请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找规律数列(7年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找规律数列(7年级)
||文档简介
总评分4.6|
浏览量3090
&&一​、​记​忆​一​些​常​见​数​列​的​规​律​
​
​一​次​数​列​
​
,,,,…​…​ ​ ​ ​ ​ ​ ​ ​ ​ ​ ​(n​-)​
​
​ ​ ​ ​
​
​ ​ ,,,,​ 1​ ​ ​ ​…​ ​ ​ ​ ​(n​+)​
​
​ ​ ​
​
​ ​ ,,,,0​…​…​ ​ ​ ​ ​ ​ ​ ​ ​ ​ ​(n​)​
​
​ ​ ​ ​ ​
​
​ ​ ,,,,​  ​ ​ ​ ​…​ ​ ​ ​(n​-)​
​
​
​
​ ​ ​-,,,,​ ​ ​ ​ ​ ​,…​…​ ​ ​ ​ ​(n​-)​
​
​
​
​ ​ ,,,1​,4​…​…​ ​ ​ ​ ​ ​ ​ ​ ​ ​(n​-)​
​
​
​
​ ​ ​-,,1​,7​,3​…​…​ ​ ​ ​ ​ ​ ​ ​ ​(n​-)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等差数列中项求和公式是什么_百度知道高中数学公式有哪些??
高中数学公式有哪些??
最佳答案检举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5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定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作者:尘世的Angel
回复此发言

 
--------------------------------------------------------------------------------
 
2 高中数学公式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作者:尘世的Angel
回复此发言

 
--------------------------------------------------------------------------------
 
3 高中数学公式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wc呁/S∕ ?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等比性质 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相关知识略懂社热议
其他回答 (2)
对数的性质及推导 用^表示乘方,用log(a)(b)表示以a为底,b的对数 *表示乘号,/表示除号 定义式: 若a^n=b(a&0且a≠1) 则n=log(a)(b) 基本性质: 1.a^(log(a)(b))=b 2.log(a)(MN)=log(a)(M)+log(a)(N); 3.log(a)(M/N)=log(a)(M)-log(a)(N); 4.log(a)(M^n)=nlog(a)(M) 推导 1.这个就不用推了吧,直接由定义式可得(把定义式中的[n=log(a)(b)]带入a^n=b) 2.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3.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和N) a^[log(a)(M/N)] = a^[log(a)(M)] / a^[log(a)(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 - [log(a)(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 = log(a)(M) - log(a)(N) 4.与2类似处理 M^n=M^n 由基本性质1(换掉M) a^[log(a)(M^n)] = {a^[log(a)(M)]}^n 由指数的性质 a^[log(a)(M^n)] = a^{[log(a)(M)]*n} 又因为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所以 log(a)(M^n)=nlog(a)(M) 其他性质: 性质一:换底公式 log(a)(N)=log(b)(N) / log(b)(a) 推导如下 N = a^[log(a)(N)] a = b^[log(b)(a)] 综合两式可得 N = {b^[log(b)(a)]}^[log(a)(N)] = b^{[log(a)(N)]*[log(b)(a)]} 又因为N=b^[log(b)(N)] 所以 b^[log(b)(N)] = b^{[log(a)(N)]*[log(b)(a)]} 所以 log(b)(N) = [log(a)(N)]*[log(b)(a)] {这步不明白或有疑问看上面的} 所以log(a)(N)=log(b)(N) / log(b)(a) 性质二:(不知道什么名字) log(a^n)(b^m)=m/n*[log(a)(b)] 推导如下 由换底公式[lnx是log(e)(x),e称作自然对数的底] log(a^n)(b^m)=ln(a^n) / ln(b^n) 由基本性质4可得 log(a^n)(b^m) = [n*ln(a)] / [m*ln(b)] = (m/n)*{[ln(a)] / [ln(b)]} 再由换底公式 log(a^n)(b^m)=m/n*[log(a)(b)] --------------------------------------------(性质及推导 完 ) 公式三: log(a)(b)=1/log(b)(a) 证明如下: 由换底公式 log(a)(b)=log(b)(b)/log(b)(a) ----取以b为底的对数,log(b)(b)=1 =1/log(b)(a) 还可变形得: log(a)(b)*log(b)(a)=1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 sinα ·cosβ=1/2 [sin(α+β)+sin(α-β)] cosα ·sinβ=1/2 [sin(α+β)-sin(α-β)] cosα ·cosβ=1/2 [cos(α+β)+cos(α-β)] sinα ·sinβ=-1/2 [cos(α+β)-cos(α-β)]
数学高考基础知识、常见结论详解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理解集合中的有关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如: , ,求 ;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 , 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4)集合的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 韦恩图 。 
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 ; ; ; ; ; 
;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和 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注意:条件为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如: ,如果 ,求 的取值。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1)符号“ ”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 
符号“ ”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2) ; ; 

(3)对于任意集合 ,则: 
① ; ; ; 
② ; ; 
; ; 
③ ; ; 
(4)①若 为偶数,则 ;若 为奇数,则 ; 
②若 被3除余0,则 ;若 被3除余1,则 ;若 被3除余2,则 ; 
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1)若集合 中有 个元素,则集合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2) 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公式为: ; 
(3)韦恩图的运用: 
四、 满足条件 , 满足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 
若 ;则 是 的充要条件 ; 
若 ;则 是 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 
五、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具有相同的 ; 
注意:“若 ,则 ”在解题中的运用, 
如:“ ”是“ ”的 条件。 
六、反证法:当证明“若 ,则 ”感到困难时,改证它的等价命题“若 则 ”成立, 
步骤:1、假设结论反面成立;2、从这个假设出发,推理论证,得出矛盾;3、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结论正确。 
矛盾的来源:1、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2、导出与假设相矛盾的命题;3、导出一个恒假命题。 
适用与待证命题的结论涉及“不可能”、“不是”、“至少”、“至多”、“唯一”等字眼时。 
正面词语 等于 大于 小于 是 都是 至多有一个 
否定 

正面词语 至少有一个 任意的 所有的 至多有n个 任意两个 
否定 

二、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 (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如:若 , ;问: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映射有 个; 到 的函数有 个,若 ,则 到 的一一映射有 个。 
函数 的图象与直线 交点的个数为 个。 
二、函数的三要素: , , 。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 ;② (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 ,则 ; ② 则 ; 
③ ,则 ; ④如: ,则 ; 
⑤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如: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是 ,求 的定义域。 
⑥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如:已知扇形的周长为20,半径为 ,扇形面积为 ,则 ;定义域为 。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来表示 ,再由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 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 ,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 (2种方法); 
② (2种方法);③ (2种方法);
三、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 图像法 ,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四、图形变换:函数图像变换:(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基本函数的图像,掌握函数图像变换的一般规律。 
常见图像变化规律:(注意平移变化能够用向量的语言解释,和按向量平移联系起来思考) 
平移变换 y=f(x)→y=f(x+a),y=f(x)+b 
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 
(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 (m,n)平移的意义。 
对称变换 y=f(x)→y=f(-x),关于y轴对称 
y=f(x)→y=-f(x) ,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x轴上方的图象保留,x轴下方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y=f(x)→y=|f(x)|把y轴右边的图象保留,然后将y轴右边部分关于y轴对称。(注意:它是一个偶函数) 
伸缩变换:y=f(x)→y=f(ωx), 
y=f(x)→y=Af(ωx+φ)具体参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 
一个重要结论:若f(a-x)=f(a+x),则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如: 的图象如图,作出下列函数图象: 
(1) ;(2) ; 
(3) ;(4) ; 
(5) ;(6) ; 
(7) ;(8) ; 
(9) 。 
五、反函数: 
(1)定义: 
(2)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 ; 
(3)互为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关系: ; 
(4)求反函数的步骤:①将 看成关于 的方程,解出 ,若有两解,要注意解的选择;②将 互换,得 ;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即 的值域)。 
(5)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 ; 
(6)原函数与反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7)原函数为奇函数,则其反函数仍为奇函数;原函数为偶函数,它一定不存在反函数。 
如: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 ; 
七、常用的初等函数: 
(1)一元一次函数: ,当 时,是增函数;当 时,是减函数; 
(2)一元二次函数: 
一般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两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与 轴的交点为 ; 
顶点式: ;对称轴方程是 ;顶点为 ; 
①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当 时: 为增函数; 为减函数; 
②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首先要采用配方法,化为 的形式, 
Ⅰ、若顶点的横坐标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小值,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Ⅱ、若顶点的横坐标不在给定的区间上,则 
时: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时:最大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近的端点处取得,最小值在距离对称轴较远的端点处取得; 
有三个类型题型: 
(1)顶点固定,区间也固定。如: 
(2)顶点含参数(即顶点变动),区间固定,这时要讨论顶点横坐标何时在区间之内,何时在区间之外。 
(3)顶点固定,区间变动,这时要讨论区间中的参数. 
③二次方程实数根的分布问题: 设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根为 ;则: 
根的情况 
等价命题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上有两根 在区间 或 上有一根 
充要条件 
注意:若在闭区间 讨论方程 有实数解的情况,可先利用在开区间 上实根分布的情况,得出结果,在令 和 检查端点的情况。 
(3)反比例函数: 
(4)指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指数函数:y= (a&o,a≠1),图象恒过点(0,1),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5)对数函数: 
指数运算法则: ; ; ; 
对数函数:y= (a&o,a≠1) 图象恒过点(1,0),单调性与a的值有关,在解题中,往往要对a分a&1和0&a&1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要能够画出函数图象的简图。 
注意:(1) 与 的图象关系是 ; 
(2)比较两个指数或对数的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构造相应的指数或对数函数,若底数不相同时转化为同底数的指数或对数,还要注意与1比较或与0比较。 
(3)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的值域为 ,求 的取值范围。 
六、 的图象: 
定义域: ;值域: ; 奇偶性: ; 单调性: 是增函数; 是减函数。 
七、补充内容: 
抽象函数的性质所对应的一些具体特殊函数模型: 
① 正比例函数 
② ; ; 
③ ; ; 
④ ; 
三、导 数 
1.求导法则: 
(c)/=0 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 特别地:(x)/=1 (x-1)/= ( )/=-x-2 (f(x)±g(x))/= f/(x)±g/(x) (kof(x))/= ko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 表示即时速度。a=v/(t) 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一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能推出 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但 ,∴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 时,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若将 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 ,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 为增函数,就一定有 。∴当 时, 是 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 与 为增函数的关系。 
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 ,但反之不一定,因为 ,即为 或 。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 ,则 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 是 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四单调区间的求解过程,已知 (1)分析 的定义域;(2)求导数 (3)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 ,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最大值为极大值和f(a) 、f(b)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 、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四、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 。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若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基本变形:① ; ; ②若 ,则 ,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当 (常数),当且仅当 时, ;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如:①函数 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1)设 ,则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2)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3) ; ;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 ⑷利用常用结论: Ⅰ、 ; Ⅱ、 ; (程度大) Ⅲ、 ; (程度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 已知 ,可设 ; 已知 ,可设 ;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六、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Ⅰ、 :⑴若 ,则 ;⑵若 ,则 ; Ⅱ、 :⑴若 ,则 ;⑵若 ,则 ; (2)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 进行讨论: (5)绝对值不等式:若 ,则 ; ; 注意:(1).几何意义: : ; : ; (2)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①若 则 ;②若 则 ;③若 则 ; (3).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4).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6)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 ;⑵ ; ⑶ ;⑷ ; (7)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8)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 (或更多)但含参数,要分 、 、 讨论。 五、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 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 ③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 (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 一、基本概念: 1、 数列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数列的项与项数: 3、 有穷数列与无穷数列: 4、 递增(减)、摆动、循环数列: 5、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6、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7、 等差数列、公差d、等差数列的结构: 8、 等比数列、公比q、等比数列的结构: 二、基本公式: 9、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an= 10、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1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Sn= Sn= 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1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 qn-1 an= ak 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1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当q≠1时,Sn= Sn= 三、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4、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 16、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 17、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S4m - S3m、……仍为等比数列。 18、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an-bn}仍为等差数列。 19、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组成的数列 {an bn}、 、 仍为等比数列。 20、等差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 21、等比数列{an}的任意等距离的项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 22、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23、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q,a,aq; 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a/q3,a/q,aq,aq3 (为什么?) 24、{an}为等差数列,则 (c&0)是等比数列。 25、{bn}(bn&0)是等比数列,则{logcbn} (c&0且c 1) 是等差数列。 26. 在等差数列 中: (1)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 27. 在等比数列 中: (1) 若项数为 ,则 (2)若数为 则, 四、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关键是找数列的通项结构。 28、分组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29、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30、裂项法求和:如an=1/n(n+1) 31、倒序相加法求和:如an= 32、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① an+1-an=…… 如an= -2n2+29n-3 ② (an&0) 如an=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 33、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六、平面向量 1.基本概念: 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 加法与减法的代数运算: (1) . (2)若a=( ),b=( )则a b=( ). 向量加法与减法的几何表示: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 以向量 = 、 =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BCD,则两条对角线的向量 = + , = - , = - 且有| |-| |≤| |≤| |+| |. 向量加法有如下规律: + = + (交换律); +( +c)=( + )+c (结合律); +0= +(- )=0. 3.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 与向量 的积是一个向量。 (1)| |=| |·| |; (2) 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同;当 <0时, 与 的方向相反;当 =0时, =0. (3)若 =( ),则 · =( ). 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1) 向量b与非零向量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仅有一个实数 ,使得b= . (2) 若 =( ),b=( )则 ‖b .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若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 ,使得 = e1+ e2. 4.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设P1、P2是直线 上两个点,点P是 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使 = , 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当点P在线段 上时, >0;当点P在线段 或 的延长线上时, <0; 分点坐标公式:若 = ; 的坐标分别为( ),( ),( );则 ( ≠-1), 中点坐标公式: . 5. 向量的数量积: (1).向量的夹角: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作 = , =b,则∠AOB= ( )叫做向量 与b的夹角。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与b,它们的夹角为 ,则 ·b=| |·|b|cos . 其中|b|cos 称为向量b在 方向上的投影. (3).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若 =( ),b=( )则e· = ·e=| |cos (e为单位向量); ⊥b ·b=0 ( ,b为非零向量);| |= ; cos = = . (4)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b=b· ;( )·b= ( ·b)= ·( b);( +b)·c= ·c+b·c. 6.主要思想与方法: 本章主要树立数形转化和结合的观点,以数代形,以形观数,用代数的运算处理几何问题,特别是处理向量的相关位置关系,正确运用共线向量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计算向量的模、两点的距离、向量的夹角,判断两向量是否垂直等。由于向量是一新的工具,它往往会与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解几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是知识的交汇点。 七、立体几何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能够用斜二测法作图。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的概念; 会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证明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一般用反证法。 3.直线与平面 ①位置关系:平行、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 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方法及性质,判定定理是证明平行问题的依据。 ③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有哪些? ④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关键是找它在平面内的射影,范围是{00.900} ⑤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每年高考试题都要考查这个定理.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垂直关系与空间图形的度量.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确定点到直线的垂线. 4.平面与平面 (1)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方法和性质。 (3)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和性质定理。尤其是已知两平面垂直,一般是依据性质定理,可以证明线面垂直。 (4)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点到面的距离问题→ (5)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交的作法及求法: ①定义法,一般要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一般在计算时要解斜三角形; ②垂线、斜线、射影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③射影面积法,一般是二面交的两个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两个面的交线不容易找到时用此法? 具体的公式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 2.德摩根公式 . 3.包含关系 4.容斥原理 . 5.集合 的子集个数共有 个;真子集有 –1个;非空子集有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 (2)顶点式 ; (3)零点式 . 7.解连不等式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8.方程 在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 不等价,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特别地, 方程 有且只有一个实根在 内,等价于 ,或 且 ,或 且 . 9.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 ,则 ; , , . (2)当a&0时,若 ,则 ,若 ,则 , . 10.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 依据:若 ,则方程 在区间 内至少有一个实根 . 设 ,则 (1)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2)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或 或 ; (3)方程 在区间 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 .
相关知识略懂社热议等待您来回答
数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列求和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