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咏菊诗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台湾弗茶居茶主林淑子老师来京,拟去赵州茶馆品禅茶一味,因法师等道友疲倦劳乏,临时换到水岸名居肖师姐处,见丛林凋落,昆玉河结寒成冰。因地方稍偏,陈兄伉俪辗转来迟。全素晚宴令人感动,粥与糕点尤其称心,餐后,师姐与道友一起唱梵呗,林老师讲茶道,十三岁小友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归来只见树高星明天意澄清,读中峰明本禅师诗,逢《山行》,飘逸俊朗叹为观止:雪梨花落豆梅青。两袖春风杖屦轻。翠竹篱边闻犬吠。紫荆花下见人行。烟收远嶂岚光老。雨绝前村溪水平。客路正长归未得。不禁时听杜鹃声。作《冬夜》以答:千山萧瑟水成冰,夜客迷途笑亦凝。杯盏频伸听旧事,玉衡低转伴疏星。五音清净思佳境,万象平常忆老僧。经藏高明多讽诵,风华百代倚良朋。与古人唱和,便见一己之粗糙,但观来者可喜,后继有人,欣然而记此际之妙。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社区主版&&军事&&社会&&国际&&娱乐&&行业&&城市&&站务
万,“荆、江、涂、扬、豫五州之境,多为昌所据”。南蛮刺史陶侃打败张昌义军,张昌逃至下隽山,次年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秋被俘处死。蛮族张昌避险和遇害的地方是下隽县山中,当时的下隽辖崇阳、通城、临湘等地。张昌选择逃难下隽,是因张昌和瑶族先民都属蛮夷之人。另据清乾隆《崇阳县志》载:“摩旗峰,西55里,龙窖山支,相传有红花太子结垒山上,被困而死,其墓曰红花坛”。又“摩旗峰故垒,相传巨寇称红花太子,疑即晋太安中草寇张昌之党。按史,张昌以邱沈为主,改姓名为刘尼,其众皆以绛科头,攒之以毛。及败,昌与沈窜下隽山,昌所据为槐头砦,则此垒必邱沈所据,红花太子当是沈子,绛头攒毛,故曰红花也”。张昌是义军首领,有三万兵力,有“据五州”的力量,被害时他的队伍已经扎根龙窖山一年之久,不可能全部消灭,其中许多人成了千家峒的居民。可知,龙窖山千家峒的形成,应在东汉及以前,西晋时期加入了张昌的力量,有200平方公里的深山密林,有三关九锁的幽闭环境,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既以耕畲为业,又狩猎捕鱼射雁,生活安定。《千家峒歌》:“六月好过冬无冷”、“一年耕种吃三春”、“姊妹宽游年过年”,不需要“吃过一山又他徙”了。笔者姓张,祖籍龙窖山下崇阳沙坪偃市张家,塘湖张姓,崇阳高枧备源张家是一脉,与通城程丰张姓不是一祖。现清水塘张姓乃程丰张姓一脉,是二十多代前合在一起系谱的。二十多代前我张姓一族县市门与偃市门二兄弟来通城的是没有族谱的。而张昌死于四庄清水塘,与崇阳沙坪偃市只有几里之隔,与通城塘湖张家,与崇阳高枧备源张家相距只有数十里之遥。古驿道正是崇阳沙坪从偃市,走通城沙堆,上高冲达鲤港,过石坪通修水全丰。通城清水塘在偃市、沙堆东边,崇阳备源在塘湖东边,都在龙窖山东边,黄袍山西边。清水清在中间点上,龙窖山与黄袍山均为瑶民居住区域。偃市门没有族谱原因,真相可能就在于此吧。即偃市门、县市门,均系张昌起义家族,能系谱吗。后又因崇阳通城黄袍山张瑛绅士,张昌后代于唐朝末年起义失败,部分在于江西修全丰镇改为曹姓,即上源曹家。部分失落江西其他地方。程丰张姓是明朝从江西迁到通城的,偃市门张姓是西晋随张昌迁来的,挂靠在清河堂迁到通城程丰张姓谱系里的。 & &1、华夏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哲学思想学术流派形成中国文化的基础,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到汉朝华夏诸族改汉族时,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华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程度不同地影响少数民族,主要有瑶、苗、壮、侗、黎、畲等,还影响到中华同族源的相邻国家。2,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兼容并蓄。敬天法祖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信仰的是道教、佛教和儒教。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统治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在民族文化心理上造就两个特点:一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对等级差异的强调。言语交际是讲究亲属称谓的使用,长幼辈分的严格区别。西方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中国各民族都不允许。对长辈必须使用称谓,才有礼貌。亲属称谓作为尊称,用于非亲属,如称叔叔、伯伯、奶奶、阿姨,是对对方的尊敬。重视长幼的宗法观念移用到社会,变为等级观念。几千年封建社会一直提倡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与有官职的谈话历来以职务相称,是敬称。交际中为抬高对方地位,就压低自己。中国各族人为强调人际关系的亲密,常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的谈话者,这种宗法信仰同样是瑶族宗族稳定社会的宗法。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禁食狗肉。在瑶族的原始宗教中主要崇拜雷王、风伯和雨师,也崇拜五谷灵娘(即五谷神)、山神、河神、树神、兽神和牛王等自然神。众神之中,盘瓠和密洛陀神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与通城风俗习惯相同,与其他地方汉族相同。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汉族自汉朝祭盘古,就是来源南方的盘古神话,盘王传说,汉族祭伏羲同样源于苗瑶等西南少数民族祭祀的伏羲女娲。中华民族帝王世系的盘古,伏羲,炎帝,是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祭祀文化、巫傩文化就是源于苗瑶等民族。幕阜(龙窖)山的瑶族宗教信仰同样如此,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巫教、道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傩事活动盛行,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 & &3、汉语是汉族使用的书写文字,属汉藏语系,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汉语作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巨大作用。汉字独立发明、逐步演进、由笔划结构而成的现在方块字。原始汉字是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图形文字,以及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上的刻划文字,称为陶文。更前些年代,应为南方三苗集团的几何陶纹。商周时代有甲骨文、金文、战国时秦有大彖,六国有简帛文字,秦汉时有小彖、隶书,汉以后有揩书、草书和行书。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使用汉字,现在平江、通城、修水、临湘、崇阳等地方言,与现在江永瑶族语言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是瑶族语言遗存下来的活化石。楚地瑶族的语言是楚地方言之一,秦汉统一中国以后,这种语言在幕阜(龙窖)山区通过瑶人汉化的人群保存在这个地域。瑶族女性掌握的女书极有可能就是楚国鸟形文字的形状,应是汉字统一前的形态之一。它不是单独的瑶族文字,是汉字前身的变形传下来的楚瑶体。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 4、西周时期,华夏形成完善的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有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十分讲究礼节,礼俗别具一格。在相互交往中,汉族对于不同的对象均有相当的礼节,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种,称九拜。后发展、演变常见的打拱、作揖和跪拜三种。打拱,就是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古俗男子吉拜尚左,而女子吉拜尚右,称之“纳万福”。作揖,是弯腰鞠躬。高揖即双手高举,长揖除拱手高举外,还要自上而下,行鞠躬礼。打拱和作揖往往连用。这种礼节无尊卑上下之分,为平辈之间的常礼。古代汉族民间,友人相遇往往边说“谢”,边打拱作揖相让,以示尊重。跪拜,汉族庄重的礼节,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臣对君之拜。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瑶族与汉放一样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瑶族热情好客,与汉族比较,过之而无不及。凡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表示要在这家用餐,这与我们通城汉族习惯相同。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与通城汉族待客相同而通城人喝酒时,劝酒、灌酒、闹酒、斗酒几乎与瑶族一脉相承。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尊重的大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鸟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 &5、古代汉语文学,诗歌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艺术成就极高,楚时的屈原、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爱国之诚,爱民之真,爱自然之意,爱自由之心,影响中华各民族人民。小说创作,到明清长篇巨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聊斋志异》深入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少数民族作家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满族名著《红楼梦》。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瑶族史诗《盘王歌》(《盘王牒卷》、《过山榜》)、《瑶源传说》。《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等。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蜚声中外的名家,表现了瑶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发展艺术,形成特有的中华民族的风格。6、汉族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奇葩,体现汉民族对哲学,对宇宙,对世界的理解,更体现着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殷商甲骨文,不少字借用两坡顶的建筑形象来造字,现代汉字偏旁部首中的宝盖头,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汉族建筑不是单个民族独一的艺术,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体现,如龙窖山瑶族的吊脚楼是现代楼的始祖。瑶族吊脚楼来自于有巢氏的神话传说的现实发展。龙窖山瑶族的垒石居住,墙脚、屋基的石屋与汉民族民居结构相同或相似,是世界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独特的艺术体系。对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后,对欧洲产生过影响。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说明当时已有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堪舆学说起源很早,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超级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经营范围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瑶族民居同样受风水学影响,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这些建筑理念与汉族一样,因地制宜,背山面水临街,或四合院于平基,是中华风水学的体现。再看龙窖山瑶民居住,整个依托龙窖山地形,因地制宜,建有背山临水的合面石板街,朱楼坡是典型的商业街镇,全长近一点五公里。建有依山傍水的石基大村寨,大风榜是典型的村落居住地。建有背山面水的四合院,临湘龙源乡和通城内冲都有四合院。瑶民将整个龙窖山作用为生存环境,于关隘处建有哨所,堡垒,派人把守出入的水口,于关隘之内平缓处居住,形成安居乐业的千家峒,整个龙窖山是瑶民自然和人工的宫殿和堡垒。7、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伏羲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音乐进入人们的生活。舜南巡凑韶乐于湖南湘潭的韶山。华夏族前的中华各氏族部落,包括苗瑶的三苗部落联盟,创造乐器和乐曲,其打锣赶尸习俗,通神巫风习俗,祭祀习俗,无不与歌唱、音乐、舞蹈有关,是中国歌舞、戏曲、音乐的源头。到秦时,汉族先民,即华夏族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明、清,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中的名曲及北方民间流行乐曲。单个乐曲称小令,若干同一宫调七声音阶北曲的单体乐曲,依一定的逻辑连成组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称为套数。南方戏曲独称为南戏,戏曲由五声音阶的南曲构成。元中期后,杂剧戏曲南移,南北戏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戏曲套数。民族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汉族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人民所喜闻乐见。北方人喜看京剧,南方人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自己的观众。在京剧里,一条马鞭代表马,两张椅子叠起来表示山,两面旗子一夹代表车或轿,四个兵在台上走一圈象征一支千军万马的部队。有时完全不用道具,如开门、推窗、上楼等只用一些象征性的手势或身段来表示。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著名舞蹈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龙窖山是瑶民早期的千家峒,史前文明期就是三苗集团的居地,至今天正月初二到十五日及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有龙舞、狮舞,平江有女子玩的草龙舞。民族戏曲同样影响各民族地方戏曲的发展,《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至今龙窖山区有临湘、崇阳、通城有花鼓戏,即提琴戏,都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8、茶道为东方文化,源于中国,源于江南。中国人在唐以前,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修身、养性、养生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茶宴流行,宾主以茶代酒、文明高雅地进行社交活动,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非常生动描绘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有讲究,有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江南龙窖(药姑)山土壤酸性,利于茶叶生长。瑶族地区盛产茶叶,茶文化相当久远。秦汉时,瑶族先辈过云梦古泽,迁于现在的龙窖山。瑶人入山不久,开龙窖山茶之先河。瑶民的《千家峒歌》唱道:“爱吃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龙窖山瑶民吃茶、种茶有近二千年历史。在瑶族《盘王大歌》中,就有“十二月山茶满树红”的句子。瑶茶有红茶、绿茶、白毛茶、甜茶等。瑶族民间饮茶,成为生活的必须。每日在火塘旁都烧着一锅茶。家人或来客都可随时饮用。居住于湖南、两广交界的瑶民还有打油茶的习俗。打油茶,就是用油把糯米、花生、黄豆或其他佐料炒好,再用油炒茶加入清水,捞出茶叶,留下茶汤,略放些食盐。食时,把准备好的各种佐料放入碗里,把煮好的茶汤冲入碗里即可。作为瑶族先民的祖居地,龙窑山(药姑山)人工种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龙窖山茶区,包括湖南省临湘市的羊楼司镇、文白乡、龙源乡、壁山乡、詹桥镇、忠防镇、五里乡、聂市镇、坦渡乡和定湖镇;湖北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茶俺岭镇和新店镇;崇阳县的桂花泉镇、石城镇、沙坪镇、肖岭乡;通城县的大坪乡与北港镇。该茶区是鄂南、湘北的主要产茶区,是中国黑茶的重要产地。因龙窖山茶在不同县市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邑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龙窖山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龙窖山茶是多个朝代的历史贡茶。据湖南省《全省掌故备考》载:“邑茶(龙窖山又称邑镇山,故邑茶即指龙窖山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隆庆《岳州府志》载:“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起,龙窖山芽茶因味厚于巴陵,岁贡十六斤”。贡茶时间延续520年之久。龙窖山茶区是茶文学的摇篮之一。茶歌、茶联、茶诗、茶词在龙窖山茶区数以百计,真实地记载了龙窖山茶区发展史,生动地反映了龙窖山茶人的情怀,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宋代大文豪苏轼写过《西江月·煮茗》诗篇,“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瑶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最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茶叶从每户瑶民那里集中起来,运往羊楼洞,做成茶砖,运往北方内蒙古,直到俄罗斯,这是南北交通线上茶马古道的起点,就是瑶民居住的千家峒龙窖山。没有茶,就没有茶道,更没有茶马古道带来的与外面世界文化交流。 & & 9、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瞩目世人,如张衡、祖冲之、一行等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瑶族农作是这些技术指导下进行生产耕种。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传说时代,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以显示天体运行为契机,发明报时的机械钟。观测记录恒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期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古代天文学家把周天分三垣(太微、紫微、天市)二十八宿。中华民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历法。相传先秦有黄帝历、瑞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古六历”。夏历又称“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汉族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阴阳合历,瑶族同样使用阴阳历。瑶族与汉族一样的生活饮食习惯,起码是龙窖山区的汉族一样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与通城汉族相同。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但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瑶族汉族一样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这些都要通城汉族相同。但不同的是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好洒,斗酒成为习俗。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婚庆节日无不饮酒。龙窖山下通城汉族承传瑶族习俗,好洒,斗酒成为风尚。 & & 10、汉族传统服饰充分体现汉民族和儒雅内敛的性格,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服的发展伴随着纺织以及刺绣等手工艺的进步,不仅是服饰体系,而且是人类艺术和民族精神的化身。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宽袍大袖,褒衣博带。汉装大衣附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朴素平易的装束给他们增添一种天然的风韵,充分体现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瑶族服饰同汉族相同在对襟上,体现儒雅中庸内敛性格。但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瑶族因其居住不同,生活习惯风俗不同,服饰也不同,多姿多彩,体现自由活泼的天然野性的性格。“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创造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颇为壮观。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又似宫妃绣冠,婚后则取下蛾冠。总体上瑶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同样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还有着与汉族一样的精湛的蓝靛印染。瑶族妇女精于蓝靛印染,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她们将自己种植的蓝草经过浸泡加工后,提取蓝靛,加入白酒,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呈黄色后便可染布。在染布过程中经过数次浸染、晾干,直到布料呈深蓝带暗红色为止。为了使布坚挺耐用、颜色深重,还把已染好的布放入炖缩的牛皮溶液或猪血溶液里,进行蒸晒。11、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从古至今,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在婚姻形式方面,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瑶族婚礼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婚姻形式有五婚,没有考婚与冥婚。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这些瑶族也基本相似。古代汉族男子到20岁时,选择吉日,敬请宾客,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礼记·冠义》记载:“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女子15岁时行笄礼,《仪礼·士昏礼》中对“笄”的注释说:“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冠礼和笄礼的举行表示人已成年,可以结婚了。瑶族有成年礼。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贺县瑶族乡都普遍流行。成年礼在瑶家称之为“度戒”。只有经过度戒的男孩,才有了成年人的权力,可以有资格恋爱、结婚,能博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每当男孩长到15~16岁,都要依俗举行带有民间宗教色彩的仪式,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过去,度戒要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和“念红犁头”等近十种危险的考验。如今度戒仪式简化了。在山子瑶,度戒时以“跳云台”为重要内容。云台,将4根4米多长的木柱摆成正方形,一边扎以横木作梯。受戒者在师公的带领下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诫词,受戒者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掠、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誓毕将火掷进装水的碗里,火立即熄灭。暗示受戒者如有不轨,其命运便如此火。然后,受戒者团身抱膝,从台上勇敢地翻至云台下那张铺有稻草的藤网,刚落下,下边的人拉起藤网一齐用力旋转。四周欢呼声雀起,赞扬孩子的勇敢无畏,祝贺又一个瑶山汉子走入社会。盘瑶的度戒仪式,尚存的还有“睡阴床”、“过火炼”等。举行仪式,先选择好日子,7~9天不等。举行仪式时,大部分时间在家进行,也有选择盘王节这天在公众场合举行的。度戒时,要跳“捉龟舞”,俗称度戒舞,相传,乌龟在洪荒之年曾撮合伏羲兄妹成亲,以繁衍人类,故瑶族青年在举行成年礼时就要跳捉龟舞。以训诫后人不要再听乌龟的话近亲结婚,舞蹈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情趣。舞者手执双镲,有连声碎击、翻镲、洗镲、抹镲、摆镲等,并随擦声起舞,动作有盘腿、吸腿跳、弓步、蹲转等步法,表现了找龟、捉龟、看龟、挂龟等过程,整套摸拟捉龟的动作,看到瑶族人民的诙谐幽默。捉龟队伍的队形变化多样,时而交叉,时而走龟花,时而龙摆尾。舞者个个精神饱满,情趣盎然。度戒最后仪式接受众人的祝贺,受戒者为自己能长大感到由衷喜悦。盘瑶的度戒仪式世代相传,不仅使新一代走向成熟,还饱含着前辈对后辈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 & &12、汉族丧葬旧的传统讲究重殓厚葬,夹杂许多迷信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人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刻福禄寿合写体。小殓时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含一银元,称之为饭含。大殓时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殡,入殓后停柩于殡宫,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亲朋好友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穿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穿不同的丧服,称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葬,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孝。瑶族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葬式多样。一,一次性土葬。即葬后不再迁坟,部分勉瑶、金门瑶、八排瑶、布努瑶和平地瑶中比较普遍,坟土为窝头形和长方形,一般不为死者树碑立传。二,先行土葬,三年后拾骨放入金坛,移至干燥向阳的石岩里安放,不加土埋。有的与汉族一样请地理先生看好风水,再将金坛进行土葬的。这在广西来宾、宜山等县的勉瑶中比较盛行。三,露天停棺葬。这在广西金秀瑶山的花兰瑶中盛行。把死者放入棺内,抬至山野露天停放,棺下垫上两根木头或石头,棺上搭个简单的茅棚以遮雨、挡阳光。待三年后再把尸骨放金坛转为土葬。四,岩洞葬。主要在广西南丹县白裤瑶地区。把死者的尸体放入棺材送至岩洞停放,不加土埋。有的一个岩洞停放好几副棺材,这种葬俗,与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五,先火化后土葬。这是广西金秀拉珈瑶地区的一种葬俗。人去世后,把死者放入棺内,为死者举行打道场仪式,然后将死者的棺材架于干柴之上,撬开棺盖,往棺内点火焚化。再将骨灰放入金坛,移至坟地进行土葬。六,林中挂葬。如广西金用拉珈瑶的婴儿不幸死亡时,即把亡婴用布裹好装入竹篮或竹筐里,挂于树上,意思是让其脱胎换骨,重转人世。龙窖山瑶族是无棺材的土葬,不竖碑,周围用页岩石片垒成圆形坟墓,称麻国。汉族与瑶族一样都有隆重葬礼,瑶族各地葬礼不尽相同。广东连南瑶族流行出殡坐灵椅的独特葬礼。死者刚去世,子女立即为死者理发、洗澡、换新衣,把死者移到灵椅上就坐,用稻谷草绳把死者绑好,安放于厅堂旁,由道公做法事,让孝男孝女凭吊一天一夜。出殡时,在灵椅两旁捆上两根长竹杠,在灵椅上还捆一把张开的大油纸伞为死者遮太阳。由4人或6人抬着死者去坟地。举行葬礼后的三天内,每天早上由死者的子女或有关亲属前往坟头为死者送饭,以示孝顺。广西南丹县白裤瑶是很古朴悲壮的葬礼。当老人去世,就把鼓师请来,把村上的铜鼓、木鼓集中起来,将铜鼓挂在门外灵柩附近塔起的一根横木上,木鼓则置于一旁。周围肃立死者亲友和寨上的男女老幼,观看道公为死者击鼓而舞。后是砍牛致哀。大家吃了每人一团糯饭和牛肉后,为死者送葬。送葬队伍回主人家后,主人家在院坝摆设长席,请送葬者就餐。长席是用芭蕉叶或长板摆成。以笋壳做碗,以竹筒当杯,以木盆盛汤。大家围着长席,盘腿而坐。人数多的达数百人,少则几十人。瑶族民间丧葬礼仪繁多,各地丧葬礼仪的内容和具体程序不尽相同,大致上经历终别、安尸、报丧、入殓、停柩、守灵、奠祭、择吉、出殡、下葬、守孝等活动。瑶族地区,家有老人病危,儿女、媳妇必须有人轮流在身旁照料。当老人面上泛起红晕、眼睛特别明亮时,有经验的人便知道,这是临终前的回光返照,儿女、媳妇全聚齐身旁,恭听老人的临终嘱托。有的瑶族还要请舅舅及村老一起来听,以免日后发生纠纷。广西河池一带,老人临终时,由其儿女、媳妇、女婿扶其坐于床上,男性由子或婿扶,女性由女或媳扶,不让老人躺着去见祖先。广西扶绥瑶族,将一碗饭,一双筷置于老人床前,意为让老人临终前吃个饱。广西荔浦、富川等地,老人病危,将其床移至厅堂两侧,男左女右,并换上寿衣。临终前,亲人要将一枚银毫放入老人口中,俗称含口钱,意为不让其空口而亡。广西百色、巴马等地则在死者口中放硬币,意为让死者带去阴间用。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花蓝瑶,则将银币一分为二,一半放死者口中,另一半由家人收藏,否则死者到阴间会贫穷,然后回来骚扰家人。大部分地区的瑶族都有买水浴尸之俗。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茶山瑶,由孝子、孝孙哭泣走到河边,向河神烧香焚纸,投4枚铜钱下河,再用竹筒汲水3次,携回家烧热,由亲人替死者沐浴。广西富川一带,去“买水”的孝子必须穿白布孝衣,然后在水中加香粉或茶叶烧至温热。广东连南瑶族,“买水”的孝子、孝女须披头散发,到溪边烧香,投一枚铜钱入溪里,然后装水挑回。广西百色一带,用柚树叶和稻秆灰煮水为死者浴尸。广西巴马一带,用山姜叶、橙树叶煮水为死者浴尸。广西龙胜盘瑶,为死者浴尸时,要先用一小块新布蘸温水,在死者的腹部、背脊、手等处各抹几下,剃3刀头发,才换寿衣,穿寿鞋,寿衣忌双数,龙窖山麓的通城、崇阳、赤壁、临湘汉族有盘瑶此俗,只是不剃3刀头发。广西十万大山山子瑶,年轻人死用白布做寿衣,中年以上死,则用棉纸做寿衣。凡家有人死,须向亲属和村邻报丧,龙窖山下的通城、崇阳、赤壁、临湘汉族是黑布做寿衣。各地瑶族报丧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广西全州东山瑶族,老人断气时,女儿和媳妇唱断气歌,以歌报丧。广西融水、田林和十万大山的部分瑶族,老人去世,由男性成年人持鸟枪对空放3响,向寨中亲友和乡邻报丧。广西南丹白裤瑶则击铜鼓报丧,铜鼓平时不能乱敲击,只有死人时才能拿出来敲打。成年人死,还要向舅家报丧。南丹白裤瑶,由丧家请本油锅兄弟一二人,带砍牛刀、雨伞各1把,谷穗3根,到舅家报丧。广西富川瑶族,由孝子、孝孙2人穿白孝服到舅家报丧。广西西林瑶族,孝男到舅家和亲友家报丧时,只能在门口跪告,不能进屋,以免给主人带来不吉。广西恭城三江乡一带,孝子报丧时,要向本家族、邻里和舅家一一下跪,请他们去帮助料理后事。广西十万大山瑶族报丧时,用白纸绑在棍子上,拄棍子在村里一户一户地跪拜,屋里人不予答应,事后则各户派1人去帮忙。入殓时,先将棺材抬回堂屋,底部两头各用一根圆木垫住,净棺后方能入殓。广西大瑶山茶山瑶,用白纱纸将一支新毛笔和几枝柳树枝绑在一起,蘸清水洒棺。广西龙胜瑶族,棺外涂黑漆,棺内垫纸钱、白布。若逢夏日炎热须停棺多日时,纸钱下还垫一层木炭粉和石灰,以防腐水外流。龙窖山区的通城、崇阳、赤壁、临湘的汉族就是如此处理的。广西全州东山瑶族,入殓后棺上要钉 3颗寿钉,男者左1右2,女者右1左2。钉好寿钉后,还要钉子孙钉,男的钉在棺盖左侧,女的钉在棺盖右侧。钉子孙钉时,要剪七彩布片,有的还在孝男、孝女和直系亲属的衣服上剪一小块布,钉于钉上。钉子孙钉有规定,死者有多少岁,就敲多少锤。所以,敲钉时必须根据死者儿女和子孙的人数来计算每人应敲的次数,让每个儿孙都能敲,即使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也要由其父母抱着,替他敲一锤,以尽孝道。现在龙窖山区的汉族在棺材与棺盖缝合处斜钉三颗铁钉。13、中华民俗主要体现在节日上,汉族过大年的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祭祖、扫墓。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七夕节阴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当日女子拜织女,以求自己心灵手巧,嫁得如意郎君; 男子拜魁星,以求金榜题名,事业有成。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敬老节。除夕: 除夕夜普遍有阖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守岁酒的习俗,许多地区家宴中都要安排鱼肴,寓意年年有鱼。江南各地盛行打年糕、吃年糕,分别寓意团聚安康与步步登高。瑶族有个“夕九节” 每到年三十晚,全国城乡在欢度除夕。然而,瑶族人民的“年三十晚”却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九日。他们称为“泣九”,意即“夕九”节。每年这天,瑶家的村村寨寨,都杀猪宰羊,添菜置桨;擂响牛皮鼓,穿起民族装,亲朋好友,互访拜年。寨内村外,一派“春节”景象。瑶胞为何选这一天作为除夕呢?相传在很久以前,瑶族同胞生活在平原地区,勤劳开垦,奋勇狩猎,生活过得很和睦。有一年,将近年三十晚,异族统治者侵占他们的家园,不但抢走了家畜谷物,还要掳劫瑶胞去当奴隶。眼看就有家破人亡,全体瑶胞奋起反抗,浴血奋战很久。由于寡不敌众,采取战略性退却。妇幼在前、青壮年在后,且战且走,向荒无人烟的深山进发。断后的青壮年,杀退追兵。开路的老年人,被荆斩棘。—路上战胜毒蛇猛兽,终于通过“暗洞”和“亮洞”,来到他们目前生活的地方,安营扎寨之后,才想起今年还没有过年,于是就完全按照“除夕”的格式,既庆祝反抗异族侵略的胜利,庆祝瑶家新生活的开始。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因此叫“夕九”节,相沿至今。每到这一天,广大瑶胞都欢庆。通城龙窖山上也有几个自然村流传着一种提前过年的习俗,与瑶族“夕九”节一模一样。古塘、朱楼坡沈姓,箭竿山刘姓、胡姓、佘姓,龙源潘姓、周姓等都提前一天过年。通城塘湖汉族刘姓也提前一天过年。还有通城汉族忌食狗肉、蛇肉、龟肉,父母不送出嫁女,用大王桶做厕所等等,这些习俗与瑶民基本相同。瑶民虽然已迁走几百年,但躲过兵祸,留下改名换姓的少部分瑶民汉化,已将习俗部分传承汉人。农历三月初三,通城为上已节,瑶族为干巴节。通城上已节,俗称踏青节。乡人在此日结伴登山,游览风景名胜,文人学子则趁此机会登山聚会,饮酒赋诗,极尽雅兴,习惯称此为踏青。也有人日间游兴未尽,入夜再登高处观看磷火,俗称登高。是夜登高观望磷火,旧称磷火即为鬼火。俗称三月三晚上鬼火出屋,预示此屋年内将有人去世,此晚上鬼火进屋,预示年内有新生儿问世。红火代表男性,绿火代表女性。习惯在晚餐时用被称为“斑菜”的野菜氽汤或用“斑菜”煮蛋食用,饮此汤食蛋可消除灾病。瑶族干巴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农历二月下旬各村寨的瑶族人民便忙碌起来,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村分头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冲火药、打码子,做弓弩等。下河捕鱼的村寨也置鱼网、鱼叉等器物。节日这天,天刚蒙蒙亮,原商定上山围猎的村寨的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耙耙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中宰鸡杀鸭,染制各种糯米饭,舂耙耙,准备酒菜。男子上山获得的野物,拿回来分配时,人人有份。要是获不到野物,会被人们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轻视,因此上山狩猎的“门胞”总是不辞艰险,千方百计捕获野物。原商议下河捕鱼的衬寨在黎明之前出发,男女老少结队而去。捕到的鱼虾,按户分配,共享节日的欢乐。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糯米花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但或多或少要留下一部分,挂在火炉边上,烤成野味干巴,用以招待最亲近的人。晚上,男女青年围在火炉边,唱起动人的瑶歌。农历六月初六,通城叫天贶(kuàng,读矿音)节,瑶族叫晒衣节。通城称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乡民习惯以刚收获的新米、新菜为食,谓之吃新。但旧时,此节多正值乡间青苗不接,贫穷之家多无新可食。有俗语称:“六月六,有咯(富有的)就盆装肉,冇得咯(贫穷的)就盆装粥”。此日翻晒衣被,可防虫蛀霉变,所以有俗语“六月六,晒红绿”之说。每年旧历六月六,瑶族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服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欢庆,别有情趣。农历七月十五日,通城汉语族叫中元节,瑶族叫月半节。通城中元节,在祭祀时称为中元大会,俗称七月半,主题是祭祀祖先。习惯称自七月十一日起,所有已经去世的上辈魂魄都要回家,到十七日上午才离开。在祖宗魂魄回家的这几天内,每餐用饭前需将饭盛好摆在桌上,菜肴全部端放上桌,然后将筷子垂直插入饭中,口中叨念“请爹爹太公吃饭”,尔后恭立饭桌周围三两分钟之久,静待爹爹太公们吃过之后才能用饭。七月十五日夜晚,家家户户要给去世上辈烧送纸钱,称为烧包袱。包袱内装进火纸,纸面用缗钱摸印(俗称“钱錾”)压过,将火纸折叠数张成小包,外用白纸包上,在白纸封面上写上收纸币,烧送纸币的称谓及姓名,然后将烧给上辈的包袱填写袱单,将包袱及袱单堆放在门前场地沿边烧化。如果家里有在上一年七月十五日以后去世的上辈人,子孙要制纸箱、纸衣鞋袜等物,谓烧新包袱。农历七月半节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他们的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十分忙,村内寨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摆上鱼、肉、酒等,欢度节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日夜晚是最热闹。家家户户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幸福,老小健康,五谷丰登。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瑶族除与汉族有着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人多,饭不用铁鼎锅煮,用木甄蒸,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有的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要受罚。 & & 14、酒作为文化形式,在中国有独特地位,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以农业为主,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酒以粮食酿造,紧紧依附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中国是酒的王国,酒的乐土,酒的故乡。品种多,产量丰,堪称世界之冠。男女老少,饮酒风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饮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众多名酒给人美的享受,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酒精神与民族自豪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酒成为中华民族的魂。能使人超脱旷达,放荡无常;能使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自由地翱翔时空;能使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能使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酒神精神的源头是道家哲学。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在绘画和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传说要求到郑板桥的字画,要拿狗肉与美酒弄醉他才能。“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才有“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酒从何来,有上天造酒说。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明朗夜晚,仔细搜寻天空,能看到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中,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是一种奇迹。酒起源于古代,有猿猴造酒说。此时之酒,为果实花木之酒,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先民在草木繁茂的花果山地中生活,采花作酒。谷类酿酒,应始于殷商时代。殷代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唐人李肇在《国史补》中,对如何捕捉猿猴,有极精彩记载。猿猴十分机敏,居于深山野林中,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猿猴嗜酒。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小心翼翼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畅饮直到酩酊大醉被人捉住。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中国历史典籍中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一本笔记小说中写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到明朝时期,猿猴造酒的传说还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著述中,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安徽日报》曾刊登画家程啸天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推论酒的起源,由果发酵开始,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酒是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山林野生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窖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窖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猿猴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有尧帝造酒说。尧作为上古五帝,传说为真龙所化,下界指引民生,带领民众同甘共苦,发展农业,妥善处理各类政务,受到百姓的拥戴,得到不少部族首领的赞许。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有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世本八种》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秣酒”。仪狄、少康都是夏朝人。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拨,是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醋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醋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秣,高粱的别称。杜康作秣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用的原料是高粱。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流传于后世。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有杜康造酒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杜康成了酒的酿祖。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杜康,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善造酒”。有四特造酒说,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文明有酿酒历史。樟树市内筑卫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吴城遗址精美的青铜器,至今还默默的印证着远古时期这里酒文明的辉煌。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随着商的青铜文明而得名四特。酒与医药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中解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就”意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黍,性味甘平,益气补中,是中药。古时候“医”字从酉(酒),说明酒与医药的密切关系,后世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作为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药酒的出现,首先得益于人类对酒的发现。它的发展,是借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现代医学证实,适当饮酒,可通络祛风,舒筋活血,驱寒暖身,消积健脾和安神镇静。《诗经·豳风》:“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上句的意思是用酒帮助长寿,下旬的意思是举酒杯敬酒祝长寿。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酒精对大脑和神经中枢的影响最大。喜庆日子或者是朋友团聚集会的场合,人头颤动,觥筹交错,呼五喝六,热闹非凡,酒是宴会必不可少的兴奋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张继的《春夜皇甫冉宅欢宴》:“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国人讲究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的时候喝喜酒。比如结婚、生子、祝寿、中举等举办宴会,总免不了喝酒祝贺。临别饯行,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吧,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往往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时。如白居易的《喜入新年自咏》:“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老过占他蓝尾酒,病余收得到头身。销磨岁月成高位,此类时流是幸人。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孟浩然的《积登万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韩愈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曾》:“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饮酒中场面最为壮观、气氛最为活跃的时刻,往往是上下三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妇孺全到。中国传统节日以祭祀神灵、集社欢庆丰收最为热闹。此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锣鼓喧天,欢歌狂舞,痛饮豪赌,游戏玩耍,热闹场面,应有尽有。源于1305年的《龙窖山酒》,据说是洞庭湖边古三苗民族,根据前人的酿酒技术发明的,后由瑶族承袭它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坪乡有一村支书家中酿有此酒,好酒者闻香而至,一醉方休。《龙窖山酒》现已开发生产,是一种茅香型酒,与茅台酒相类似的香型的白酒,以高梁为原料,以小麦高温制成的高温大曲或纵曲和产酯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采以高温堆积,一年一周期,二次投料,八次发酵,以酒养糟,七次高温烤酒,多次取酒,长期陈贮的酿造工艺酿制而成,主体香味成份至今尚无定论。经现代品酒师的品评,认为它是一种药物保健酒,饮后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达到通经活血、去忧化瘀、怯病延年、健康长寿的作用。瑶族好洒,斗酒成为习俗。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婚庆节日无不饮酒。龙窖山下通城汉族承传瑶族习俗,好洒,斗酒成为风尚。16、中国医药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伏羲是中医鼻祖,后是炎帝尝百草治病。在春秋战国时,理论基本形成,出现解剖和医学的分科,诊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中医特点是医道相通,最早追溯到黄老道家的经典,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我国医学宝库成书最早的《黄帝内经》。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的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理论上建立中医学上的多种学说。东汉出现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八法”。华佗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创立健身体操的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采用辨证治疗,凭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统一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来源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求其内在机理。运气学说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四种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是互不相容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对立面的一对性态或属性。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外延的和。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用阴阳二气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阴阳二部分组成,因而阴阳存在两个对立面,在阴阳消长和对立统一作用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相互变化中构成世界万物。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以五脏配五行即:肝与木、心与火、脾与土、金与肺、水与肾。五脏与五行相生相克应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和谐相处。如果五脏与五行发生失调,出现太过、不及或反侮,会致疾病的发生,对于推断疾病的好转和恶变,治疗方法,提供充足依据。中医主要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五行于中医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形成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这个气一运动,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表现为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在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疾病就会发生。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透过外在象的变化,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的根源,究阴阳的传变。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 &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称为“正邪分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 &瑶药瑶医同样遵循中医理论,瑶族民间医生多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瑶医瑶药的传录方式全靠口耳相传、指药传授、指症传经,在本民族内部自成体系。瑶医认为人体内脏之间、人体内脏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相对盈亏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活动。当盈亏平衡因外界或人体内部某些原因遭到破坏不能完全自行调节恢复时,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盈亏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病因是多方面,诸如气候异常、瘴气疫毒、蛊毒风痰、精神刺激、饮食劳倦,先天禀赋,虫兽外伤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另外,在某些疾病的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痧症、痨症、痰症等,反过来作用于机体成为继发病因。在诊断方法上采用望、闻、问、切外,还常用甲诊、掌诊、舌诊、耳诊、鼻诊、目诊、面诊及观察患者大小便的质、色、气味来辨别疾病。治疗方法上,除采用针灸、针挑、骨灸、蛋灸、麻灸、艾灸、打火罐、按摩、刮痧等方法外,还应用瑶医特有的磨药疗法、杉刺疗法、火功疗法、火油灯疗法、火堆疗法等治疗一些疑难杂病,常收到满意的疗效。瑶医临床用药达一千多种,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所治疾病的特点总结出独具一格“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104种瑶医常用药,并把药物分为“风药”和“打药”两大类,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及传录给后代。瑶医治疗癌症、红斑狼疮、妇科病、跌打骨折、风湿病及毒蛇咬伤等病的效果,历来得到广大患者的公认。大量的临床验证还表明,瑶医瑶药对精神分裂症癫痫、乙肝、肾炎、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对肝胆及泌尿系统结石的溶石治疗更受到患者的青睐,特别是瑶医对各种恶性肿瘤和红斑狼疮的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疗效。瑶医瑶药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和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继续为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四、龙窖山的母性药道文化特质龙窖山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域环境,既与外界联系交往密切,不仅与南方许多多民族有亲缘关系,就是同汉族也是血缘关系,杂处在多民族环境里,风俗习惯与文化与其他民族必然存在共同的地方,但它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状的千家峒里,有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一样的穿岩环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当汉民族从母系社会完成过渡到父系社会时,他们还处在过渡之中,明显保存着母系社会的特点从中华民族世系来看,从炎帝时开始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即退回江南,退居深山中为苗蛮族,放慢过渡速度,一直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特点。一部分融入黄帝部落的华复族,随舜禹到商周秦汉,加快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真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始状态。所以龙窖山是一座保存母系社会文化特质的母(女)性山。南方、西南的瑶族都是从幕阜(龙窖)山区迁移去的,现代瑶族的风俗民情,风俗习惯都是古时遗传下来的,都是从龙窖山带去的,根在龙窖山,所以我们可以以现代瑶族,苗族、黎族、畲族等众多西南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追溯当时洞庭湖、鄱阳湖之间幕阜山区的原始风俗民情,当然就可以逆推幕阜山脉之一的龙窖山瑶族当时的生存文化状态。(一)、龙窖山是一座母(女)性文化山在瑶族社会里,无重男轻女观念,女子社会地位较高,无女孩的家庭,要收养一女孩,以便招婿入门。家有4女陔的,二女出嫁,二女赘婿。招郎入赘婚分三种形式。一俗称卖断的男从女姓。即男到女家后随女方改换姓名,排辈取名视为养子,生儿育女承顶女方,继承女方家产,与男方家庭脱离联系;二为上门女婿,即不改名换姓,生男育女,单序随母姓,双序随父性,继承女方财产,照顾女方父母家庭;三为两边走的两不辟宗。即男到女方落户,是女方家庭成员,但男方父母,同样有瞻养义务,农忙时节回到男方家帮助农事。男方家产,女方同样享受一份。生男育女,长随母次随父。招郎入赘婚,通常在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父母认可方才确定,写出招书,又称婚书、赘书,择日完婚,举行招赘仪式。出嫁婚是女到男家,称嫁娶婚。嫁娶婚礼仪程序有求婚、会亲家、订婚、耍嫁、坐歌堂、迎亲等。每道程序都有规矩,需依矩而行。求婚时,不论晴天雨天,介绍人(谋人)必须带雨伞一把,到女方家,收伞放置在大门处,切勿带进屋内。经过商谈,女方若将伞拿进堂屋,表示同意,否则,不予依允。求婚成功后,男女双方父母会面,议定亲事;订婚时,男方必备衣物、订金、银牌、银戒指等送至女方,女方家里邀请亲朋参加订婚筵席,证明其女已许婚,不久将出嫁。出嫁前有耍嫁又叫坐嫁的习俗,时间1-3个月不等。这段时间女子停止各项劳作,凡是女方的亲朋好友,都要去拜访知情道别,请嫁女吃嫁前饭。1、坐歌堂体现瑶族对女姓的关爱。坐歌堂是在出嫁的先天晚上,新娘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桌上摆满香茶糖果点心,称歌堂。瑶族我们中国迁徙次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结婚习俗有很奇异的色彩,蕴含很深的民族底蕴。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远方的亲朋好友赶到新娘家,准备第二天送亲,新娘家盛情款待。陪嫁姑娘及姑嫂姊妹等陪新娘步入歌堂,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由婶婶、嫂嫂等提问,新娘或陪嫁未婚姑娘代答。提问歌词歌调风趣、幽默、诙谐有趣,以逗引新娘把新郎的人品、外貌和双主情恋经过都唱出来。如逗歌唱道:“一条扁担四个钉,两个肩膀压百斤,左挑右挑三五载,阿妹挑中哪个人?”新娘答唱道:“挑柴不怕山路远,挑水不怕水井深,小女长到二十多,一根扁担挑到今”。伴嫁姑娘接唱道:“一根扁担挑到今,挑柴挑水又挑人,远近百里挑一个,挑中瑶家好后生”。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对歌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语,回忆共同相处的岁月,表示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歌中,要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嘱咐。娘唱:“十指连心心连肉,小女随娘二十秋。明日过门到婆家,敬老爱幼记心头”。女儿应唱道:“婆家门前一条沟,连着娘家水长流,出门不忘娘教导,点点滴滴怀里兜”。嫂嫂接唱道:“妹是门前一棵柳,根深不怕泥土瘦,吃用穿戴哪里来?成家全凭一双手”。陪嫁姑娘和唱道:“好牛不用鞭子抽,好马不用铁笼头,劳动致富谢哥嫂,成家立业盖新楼”。盘歌是歌堂最后程序,对歌双方互相祝颂或出题引新娘发笑。一开始由已出嫁的姐妹唱道:“唱条歌子逗一逗,看妹抬头不抬头?马不抬头吃僵草,妹不抬头不风流”。伴嫁姑娘接唱道:“什么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哪是弓来哪是箭?千弓万箭射何方”。婶婶、嫂嫂插唱道:“阿妹生来要离娘,连弓带箭心里藏;情弓拱起相思箭,射穿石崖九重山”。新娘答唱道:“竹子生根最象娘,连弓带箭土里藏;竹鞭似弓笋似箭,三月笋箭满竹山”。最后对新娘进行祝颂,合唱道:“开弓没有回头箭,杨帆没有倒行船;阿妹明天成双对,一爱就是百把年。阿妹明天做新娘,洗衣挑水有人帮;恩爱洒满塘和井,日头落地晒不干”。坐歌堂一直要唱到天明,唱到男方迎亲的到来。婚日,男方请乐队到约会地点等候迎亲。新娘离家时由亲舅或亲哥哥背负出门,一直背到看不见家门时才让新娘步行,由陪嫁姑娘陪送到达迎亲队伍的约定地点,迎亲乐队边吹边舞绕新娘三圈,表示龙吟凤舞。接着,迎亲者伴新娘朝前走,送亲者随后行,沿途欢歌笑语,唢呐锣鼓吹打不停。若一时停奏,新娘便止步不前。当新娘到达新郎家门时,不得抢先进屋,要让乐队进屋吹打一阵,表示喜气满堂。这时新郎家端出热水一盆,给新娘洗脚,换上新的“鸡公鞋”方能进门,意谓新娘进门前一身干干净净。新娘进屋后,送亲客则暂留大门前,洗脸、喝茶、吃迎亲肉,然后由新郎将她们接入大堂屋里休息。晚上 分享到微信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0.0分, 共0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对本帖发表观点:
积分:75792
财富:48967
拜读,欣赏,赞。
---这条回复是通过手机发表的
<ul class="dot"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佳字草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