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读书不够多,对书的分辨率不够怎么办度不高,尤其是历史的,怕借到的书是野史…

17岁以前的阅读史()    一  我1981年生人,不智亦不愚,与同龄人应该有着大致相同的成长经历,1987年上学,1998年高中毕业,中间没有留级和跳级;于读书一途,也无殊异之处。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读书经历记出,一是纯个人的回想和记录,二是或许可以折射出部分同代人的思想经历。  最早的有意义的阅读始于一些儿童读本和刊物,给我印象深的有以下几种。  《故事大王》。如今的图书市场已非常发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远非如此,可供儿童读的故事刊物是有限的,《故事大王》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故事简洁、明亮而富有童趣。除了大人“讲故事”,此种杂志可能更直观地告诉孩子们:“故事”是什么。现在我还记得,暑假和秋假(县城和农村孩子独有的假期)的午后,在树下拿起一本《故事大王》,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尽管那个时候还没有“惬意”这样的形容词——那时候是小学的二三年级。  《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较之《故事大王》,这两种刊物的趣味显得更雅正些,由“故事”上升到了“文学”、“文艺”。现在回想起来,这两种杂志应该是主旨大致相同,面对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这两种杂志会是那些不满足于“故事”,而有一点点文学想象的儿童和少年的好读物。我现在还记得《少年文艺》上的几篇作品。其中一则写到家中的水管轰隆作响,却留不出来水。“我”通过这轰隆作响的水管,回到了爸爸的童年时期,看到了爸爸幼年的生活,见证了爸爸懵懂的初恋。那种明净的忧伤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我。  《童话大王》。此种杂志对于我,甚至对于一代人的印象是很难短短几句说清楚的。80年代生人很难从自己的成长史上抹去“郑渊洁”这三个字。对于我,老郑教给了一种独立、反思、质疑的精神,使我很早就能对教育制度有所怀疑,并不是“被设计”而是“自我设计”自己的道路。但我坚定认为《童话大王》是儿童或少年读物,而不是老郑宣扬的“适合6-90岁人阅读”。老郑教给我们的那些理念,对孩子来说是振聋发聩的,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结论还是轻率了些,简单了些。成年人应该有更深刻,更负责任的思考。而且老郑1996年之后写作的下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由一个一流的、超一流的童话作家自动降格为了一个三流的、未入流的小说家。——当然这无损他对于我少年时期的意义。  《我们爱科学》。我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刊物,但不知为何很少人提及。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是我见过唯一的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而且质量非常之高。它用一种很浅显、很生动、很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科学”。它讲述外太空的星云,讲述地心的秘密,提供给少年儿童另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让他们开始对世界产生了一些终极的疑问,对他们一生产生影响。我国的文学教育十分落后,科普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爱科学》是一个榜样。  除了刊物,一些儿童图书,如在上世纪8、90年代影响非常大的《365夜故事》也值得提及。我小时候还看过一套《十三少年历险记》,讲的是黎巴嫩十三个少年惩恶扬善的事情,——实际就是十三个小特工,我在那套书里知道了贝鲁特——写得非常好看,跌宕起伏,后来却再也没见过了。其中一本的一章叫“冗长的会议”,我以为冗长跟酋长是一个意思,但通篇没找到谁是冗长,这困惑了我很多年。  安徒生和格林童话自然也读过。但我现在总觉得安徒生童话不是儿童文学。那种感伤、唯美的情感,那种散文化的叙述,总在孩子们的理解范围之外。我很多年没有搞清楚丑小鸭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变成了天鹅还是它本来就是只天鹅。我小时候倾向于前者,因为这样才有教育意义么。格林童话就容易接受些,拇指姑娘大概是我第一个梦中情人,我还总想养一只穿靴子的猫。不过格林童话有点血腥,好像里面死人不少。  现在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学教材,——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本应该是这个民族的少年儿童最重要的启蒙书,在我们这里却恰恰相反。少年们思想的开蒙,对文学的想象和感受,几乎完全不来自这个系统。这是语文教育的大问题,已不是我在这里所能讨论。我记得小学要毕业的时候,在一本作文杂志《金色少年》上读到一个小学生写的这样一篇作文,《我最爱读的书——&语文&》。作文中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篇名全串到一块儿了,诸如“你带我游览《桂林山水》,让我知道《王二小的故事》”之类。当时我很嫉妒这个小学生能把这么多篇名串在一块儿,很佩服他的“才华”,同时又很不屑,觉得他特傻,《语文》书有什么好的啊!后来回过头想想小学语文所选的那些篇目,真的有不少好文章。我记得就有巴金的《海上看日出》,老舍的《草原》,萧红的《火烧云》等。可是老师们机械、生硬地肢解,却妨害了我对这些作品的接受,进而使我讨厌《语文》课本。对这些作品的重新感受,就是多年后我自己的事了。不仅仅小学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不也如此么?我是费了很大劲儿才在高中毕业后喜欢上了鲁迅。    二  
已经记不得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是什么了。大概是一些革命传奇,比如雁翎队什么的。有一本书倒是印象很深——《狗儿传奇》。说不上这是部童话还是小说,讲了一只狗儿的游历和成长。若以小说类型分,它大概属于成长小说之类。叙述人采用了狗儿的视角,笔调非常得抒情优美,很有一种“移情”的作用,看得我泪水涟涟的。  在我有了自觉的阅读意识,想要自己找书看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能给我指引,不知道要读什么书。初中的语文课,开始多了作者简介,我就开始通过这个线索找书看。有一课叫《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则说明文。老师讲课讲到:作者郑文光,代表作《飞向人马座》。我就找《飞向人马座》看,我们县的图书馆有这本书。正是在这本书和《我们爱科学》中,我知道了黑洞是怎么回事。但当时思想已经不纯洁了,我想一男一女在外太空生活了十几年,怎么没生个孩子。有一课叫《梁生宝买稻种》,选自《创业史》。我就找来《创业史》。看完第一卷后,我很想知道梁生宝和改霞的爱情怎么发展,可惜没有第二卷。还有一课叫《分马》,节选自周立波《暴风骤雨》。于是又看了《暴风骤雨》。小说写的什么现在全忘了,就记得一群好人和几个坏人斗。小说里有很多东北话,当时我不怎么看得懂。后来知道周立波是湖南人,就很佩服他。  
没有书读,妈妈的电大教材就拿过来翻了(她算是电大教师)。先是看《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李准的小说我最喜欢,《耕云记》、《李双双》都很好看,赵树理的《罗汉钱》也不错,《锻炼锻炼》不好看,故事太简单。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如叶圣陶的《春蚕》,茅盾的《林家铺子》,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我就不喜欢,觉得那种语言离我太远,半文不文,看不大懂。尤其是叶圣陶的《稻草人》,我现在觉得是很差的童话。这两本书看完了,就看电大的历史教材。我哪懂什么历史规律、阶级斗争啊,就是看故事,然后记皇帝的名,什么唐太宗是李世民,他爹唐高祖李渊,记得很清楚。这样我初中历史就学得很好,高中就不行了,你得分析,得论述,这我就不会。历史教科书毕竟有些枯燥,后来在家里翻到一本《东周列国故事传》,不禁欢呼雀跃。有一次班里举行故事比赛,我讲了里面的曹刿论战。我念成了曹列,居然还得了第一名。初三时学到了《左氏春秋》中的《曹刿论战》,脸狠狠红了几把,幸好我初三转学了,没让伙伴们笑话。  
后来妈妈看家里的书不能满足我,就带我去他们学校的图书室。我算是找到宝藏了,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精神家园。平时妈妈怕耽误学习,不常带我去。每逢放假就可以到那儿抱一摞书。在那儿看了《说岳》、《呼家将》,我当时很喜欢这些书,不亚于喜欢《水浒》。后来学文学史才知道这些书有很多封建糟粕思想,不禁很惭愧。最值得说的是在那儿看到了很多当代小说的合集和专集,比如说《1982年中篇小说选》之类的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丛维熙的《雪落黄河静无声》,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刘绍棠的《瓜棚柳巷》等等都是我喜欢的小说。王蒙的《春之声》、《布礼》我就不喜欢,那种意识流的手法我不大能理解,读起来费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还好一些。一些更新的作品也在这时候读到了,比如说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铁凝的《哦,香雪儿》。读了之后一愣一愣的,余华和残雪对我的阅读习惯是种伤害,心里有种悸动,但也说不出来。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竟也在这时候读到了。妈妈认为这是儿童不宜的书,不让我借。她却自己借来看,于是我偷着也看了。当时并不喜欢,也只是出于好奇看里面的性描写,它多多少少充当了我性幻想的教材。  
初三转入了县高中的初三部。县高中也有个图书室,恰恰是那一年对学生开放——后来再没开过——在那儿也读了几本书。记得有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这本书给我的印象也不好,觉得它太沉闷,只有那些性描写吸引我——当然现在我觉得叶兆言是中国最好的小说家之一。这是一本小说合集,有一篇小说写到女同学耳后发梢的白皙,给了男主人公很强的性诱惑。从此后我就开始注意女同学的耳后。可惜后来再没读到这个小说,连名字也忘了。  
大概就是1993、94年的时候,路遥正是个炙手可热的名字。我也读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都读了,谈不上什么感触,就觉得挺同情高加林的,还要向孙少安学习。像许多人一样,我也把“人生最关键只有那几步”,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路遥的写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给了我更多的震撼。这时我才知道作家写作是如此的艰辛,不禁对他们多了些敬畏。    三  
到了县高中以后,我就和当时正读高二的哥哥生活在了一起。他给了我除老郑外最大的影响。(许多独生子女或身为老大的同学都羡慕我有个哥哥。的确,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哥哥”这个角色或许是很重要的。)哥哥在他的同辈中算是读书和见识都比较广的人,他结识的一些人也都是有些理想,能够独立思考的青年,和我们这些小朋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便常常和他们玩在一起。  
我有时想,所谓80后的浮躁、现实、中庸,他们和70后的代际差别,是不是跟不同的少年经历,或者说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不同的时代氛围有关呢?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时期。他的信念,他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个时候形成雏形。70年代末出生的这批人,少年时期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还能够感受到80年代理想主义的余韵,因此他们身上还留着些理想主义的影子。而80年代初出生的这批人,少年时期已到了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大潮已经到来,理想主义已经成立过去式,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他们的浮躁、庸俗也从此中来。个体自然有差异,然而似乎这种描述,可以对只相差几岁,总体面貌却大不相同的两代人作一个解释。  
哥哥当时结识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本是政府的一个小公务员,由于读了几本书的缘故,就很有些理想,也很不安分。他办了停薪留职,在县城里开了一家租书铺,兼带卖书。他的想法是提倡一种读好书的风气,团结一群读书和思考的年青人,交流思想,又能对社会作些批评。开始时是效果是很好的,县高中稍微有点自命不凡的年青人,都聚集到了他的周围。每周还开座谈会,第一次的座谈会我也去了,题目叫“毛泽东的功与过”,大家云里雾里,夸夸其谈,不过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哥哥和他的关系最好,我也得以在他那儿免费借书看。后来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终于作鸟雀散。他的书也有些曲高和寡,书铺终于破产了。哥哥和他中断来往后,多年后我竟然又和他有了一段交往,或许我会另外写到。  
当时在他的书铺看到了一些政治上的禁书,比如说何博传的《山坳上的中国》。说实话我看不进去,只是犯禁让我感到了快感。还读到了李敖、柏杨的一些书。读了李敖之后,我便也有些自命不凡,有些神经兮兮,常常背诵他的“名言”。一日在厕所便后洗手,我忽然对旁边的同学说:“朋友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性交的,一种是不可以性交的。”吓得他落荒而逃。  
从他的书铺还借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苏童和池莉的一些小说。慢慢知道了离这个时代很近的文学,于是又读到了王朔。我用了一个多礼拜的日日夜夜,把能找到的王朔的文字全读完了。除了《千万别把我当人》等极少的几篇,篇篇喜欢。他的戏谑、调侃、嘲讽很让我向往,于是开始眯起眼睛学他说话,学他那种不在乎的态度,觉得自己也挺妙语连珠的。  
高一的时候我读到了对我人生起到转折作用的一本书。这本书不是名著,我也没有见别的人提及过。但毕竟仁者见仁,或许这本书只是一个契机,触动了我内心本有的一些东西,所以我无需惭愧。这本书就是《新大学人》,作者王东华。(作者是我刚刚百度到的,原谅我的健忘)这本书的主旨、内容我竟大半忘了,只剩下它给我的影响。它大大的提升了我的境界,让我有了种为世界、为人类的心胸,让我开始追求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这种境界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那时我正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有一点骚动,有一点伤感,每日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还写一点诗,那里体会过这种情感、这种境界啊!我沉浸到那种“大”的情感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种使命,我感到了从未感觉的幸福,这幸福让我颤栗。我觉得自己高大起来,也强大起来,真的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后来我也慢慢体会到,智慧——或者说聪明,或者说知识——都是次要的,心胸、见识、抱负是更重要的东西。可是自从少年幸福的颤栗之后,我现在又开始怀疑我是否拥有这种大的心胸、抱负了。  
从《新大学人》中我还读到了关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的文字。知道了潜意识和自我选择。接受了“性是第一推动力”(我自己的总结)之后,——或许跟少年的性萌动、性好奇有关——我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就是作一个性心理医生。我的理由是这是个无比高尚的职业。(当时我对“高尚”这个词十分迷恋)我在寝室的夜谈会上对室友公布了这个理想后,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嘲笑。——我很快也忘记了这个理想。  
后来开始想读点尼采。在学校旁的书店买到了《悲剧的诞生》,在一个贩子手里买到了盗版的《查拉思图拉如是说》。一点都没读进去,只记住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两个名词。不过尼采的文笔确实很好。《偶像的黄昏》这样诗意的书名很让我这样的小青年向往。  
初中时看了《水浒》、《西游》,却看不进《红楼》,到了十六七的发情年龄,开始看了进去,而且愈看愈喜欢。高中时我看了两遍,以后是每过一两年就要看一遍。一本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但《红楼》却是开放的。它似乎没有一个边缘,总是可以扩张,扩张到更远或更深。这是一本可以阅读一辈子的书。  
高二补课的时候同学递给我了一本《神雕侠侣》。在这之前我一直以好学生自居,不肯看这种“坏”学生才看的武侠小说。可这个时候我成绩已经不好了,又和一帮游手好闲的哥们儿住一宿舍,也不再当自己是好学生了,开始翻开了《神雕侠侣》。一看不可收拾,用了几乎整整两天的课堂时间,把它看完了。真是太好看了!不过高中时再没看过金庸的小说,他的小说都太长了,实在没有时间看。在那些不想学习的日子,我就去租古龙的单本小说看,像《流星、蝴蝶、剑》之类的,一个夜晚就能看完。由于不想学习的日子太多,高中还没毕业,古龙的单本小说竟被我读完了。读了大学之后,慢慢补课,把金庸和古龙读完了。尤其是金庸,每本都读了三遍以上。  
武侠小说,在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毫无疑问是坏读物。自甘堕落的人才会去读,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这种书总是摆在最肮脏的租书铺,和那些黄色小说摆在一起。我前面所提到的哥哥常去的书铺是不会放这些书的。我也一直不敢对哥哥提我在看这些书。直到又过了几年,北大的一个教授开始鼓吹金庸,好多科学家,文学家也宣布自己深爱金庸,这种情况才转变。我也开始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读金庸。这个时候反而不读金庸就很out,很老土,很不特立独行一样——北大的“醉侠”孔庆东不就是金庸的拥趸么。  
有种情况是这样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对事物的接受往往跟别人对事物的评价有关。拿读书来说,社会上说武侠是坏读物。那些“坏”孩子们就赶紧找来读读,然后挑着那些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学——我们就是来学坏的么。我少年的时代大家说《黄金时代》是黄色小说,我就拿来找性描写,满足自己的性好奇。如果有一个好的引导,可能是另一番情景。乔峰大斗少林寺的情节是很能让人平添豪气的,这和李白的诗歌有着同样的作用。所以我赞成金庸的小说入选中学课本——你把它当好书,学生就不好意思跟着它学坏了。    四  
要单独来谈谈少年时代对诗歌的阅读。  
除了课本上学到古诗,我在学校受到的诗歌教育等于零。我不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首现代诗。(可能我记忆有误,但这种印象也可说明教育给我的影响是什么)初中课本我记得有贺敬之的《回延安》,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还有郭沫若的《天上的市街》。说实话没有一首我觉得好。在妈妈的教材中读到的《王贵与李香香》,倒还有一点意思。1980年代后的诗,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哦,读到过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和叶文福的《将军,不能那样做》。  
直到初三读到汪国真,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现在这种表述可能会招人耻笑,因为汪国真的名声已经和蔡国庆、陈红差不多了——比港台的四大天王还差一档次。他是通俗的、肤浅的、矫情的、媚俗的,不错,这些我都承认。但我无可选择,我的环境没有给我别的诗歌营养,——甚至在我们那儿汪国真也是难以寻觅的。汪国真没有伤害我对诗歌的爱,而是培养了这种爱。我经由他抵达了诗歌,然后抛弃了他。所以我感激他,不愿唾弃他以显示我的高明。并且我认为他可能有一些好的诗歌,我不敢下断语,因为我已经有近十年没再读过他的诗了。  
但初三时我的确是痴迷汪国真的,我疯狂地找寻他的诗集,几乎会背他所有的诗。每次睡觉前,我总要背诵他的几首诗才能入睡——那种情形彷佛少年人痴迷于流行歌,总要哼唱几句。有一次我在床上背诵,禁不住手舞足蹈,竟从上铺跌了下来。不料地上有一枚图钉,扎进了脚里,害得我一两个星期走路一瘸一拐。  
高一的时候读到了普希金,是从上面提到的书铺买来的。我被深深地吸引了,普希金的情诗写的太好了。我直觉比汪国真写得好,但我又说不出好在哪儿,还在日记簿上很认真地对两人进行了比较。现在想想真是亵渎普希金。我读到普希金并不是一个经典的版本,译者已经忘了名字,但我后来读到了可能更经典的戈宝权的译本,却怎么样也接受不了。初次阅读的烙印太深了。  
大约我上高二、高三的时候,中央二套广播电台夜晚十一点有一档诗歌节目,大概叫《子夜诗话》,雷抒雁作嘉宾。我几乎每晚都会戴上耳塞听这个节目,但由于白天实在太累,往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听到了很多好诗,但由于那时对诗坛完全不了解,作者大半已忘了。记得听到过马克思给燕妮的情诗,还听到过这样的一句:“每一个山峰,座座都不比我低/可我也算,站着的一个。”  
对于当代的诗歌,我是处于一种完全隔膜的状态。想想80年代中诗人们就提出了pass北岛,pass舒婷,可我们连朦胧诗的教育都还没来得及接受。高中的课本上有舒婷的《致橡树》,老师给我们讲舒婷跟顾城是一对儿,顾城把舒婷砍死了。老师一下给舒婷搞到地底下去了。这个误会我几年后才清除。忘了在什么书上偶然读到了《我不相信》,觉得他妈的真是太好了,就非常想找这批人的东西来看看,可是又找不到。后来我一个女同学说她姐姐的自考教材里好像有几首这样的诗歌,我让她赶紧给我找来。于是读到了顾城的《弧线》、《一代人》,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仅此几首,已经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幸福的颤栗,如夏饮凉水。  
有一份报纸需在此提出,就是山西办的《语文报》。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报纸,完全不是教参教辅性质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先驱。它提供了真正的“语文教育”。我在这份报纸上也读到了一些诗歌,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  
读大学之前,我所受的诗歌教育仅限于此,而且全部是自我教育。其实我到大学也没受什么诗歌教育。自己读了两年朦胧诗,然后想写一点不一样的诗时,才读到于坚和第三代。那感觉糟透了,说不出的沮丧,再不是幸福。这样好的诗歌,竟他妈的现在才读到,还想玩点新的,原来二十年前就被人家玩过了。于是想写诗的心偃旗息鼓了大半。这是后话了。  
少年时还有一种诗歌教育不能不提及——如果这算诗歌教育——那就是崔健的歌词。听到崔健时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倒了个个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整日是他的旋律,每天没事就在本子上写他的歌词,写着写着就觉得有一些被压抑的东西发泄了出去。这不是读书生活,就不多说了。    五  
以上的叙述或许太过于琐碎了,然而我相信,就是在一些细节处,才能见一个时代的深度。  我发现我所记的竟然没有古书和外国书,或许是我阅读狭窄。但我觉得这跟一种文化虚无的时代风气是分不开的。自五四尤其是四九年后,古书几乎完全被当作糟粕,几乎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四书五经这些发蒙读物,竟成了专门研究者的案上之物。还好我们还学了点古诗古文,还大致知道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说话的,不致以为自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但这种教育的确太少了。  外国书其实是读了一些的,初中时读过《复活》,高中时读了屠格涅夫的《罗亭》,读了《茶花女》,读了莫泊桑。但不成系统,说不上有太大影响。我党是文化进化论者,古代的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书自然大可不读,但奇怪的是当下的东西也读不到,十七年的东西倒是大把。读了那么多十七年的书,大学的教科书又告诉我那些书艺术价值不高,这结论真让人气馁。  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真是好,那种完全无功利,仅仅是图个阅读享受的读书境界现在已经很难实现了。现在总想着“开卷有益”,总想着学点什么,再有个评价,读书的乐趣却少了大半。我十二三的时候,夏天在舅舅家看瓜。携着一本书,躺在瓜棚里,边上还放着收音机。一边读书一边听音乐,渴了就跳下去开个瓜。这种随意读书的情形再没有出现过了。恰恰是在瓜棚里读了《瓜棚柳巷》,还读了《少年飘泊者》。在天空下读书,心境都是敞大的。  比起父母的年代,我们已经算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可是还是远远不够。我梦想这样的时代:人所能想到的信息,他都可以接受的到。可别说我的少年时代,就是现在,这样的时代还是距离我们太远。我们常说“信息爆炸”,似乎知识多得用不完了,可在我看来,这却还是一个匮乏的时代。人都说读书是需要“童子功”的,看看我少年的读书生活,不禁又一次让人气馁。可毕竟现在还是有了比以前好的环境,许多以前读不到的书都能读到了,所以还是努努力,再读点书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顶!!从lz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以前。
  “我党是文化进化论者,古代的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书自然大可不读”——不知道你是什么逻辑。
  只想知道LZ为什么要把这阅读史界定在17岁以前?是以后都不读书了,还是读书的品质发生了质的飞越?还是98年那年发生了什么文学界的重大革新?    偶然想起,随便一问,:)
  to smilefox:    I guess he went to college that year.
  顶一下
  不错啊,居然有那么多的阅读量  。努力啊  
  《我们爱科学》。我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刊物,但不知为何很少人提及。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是我见过唯一的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而且质量非常之高。它用一种很浅显、很生动、很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科学”。它讲述外太空的星云,讲述地心的秘密,提供给少年儿童另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让他们开始对世界产生了一些终极的疑问,对他们一生产生影响。我国的文学教育十分落后,科普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爱科学》是一个榜样。  ===========================================================  同期类似的杂志还有“少年科学画报”,现在仍然生存。  这本杂志可以说是我的自然科学启蒙刊物,囊括天文地理,生理卫生,武器战争,科学史话,大至宇宙,小至夸克。。。这本图文并茂的读物对我来说简直是宝库,整整看了6年。最终导致了我学习理科以及热爱科普读物的局面。。。    关于《儿童文学》这本杂志,也许比楼主看的稍早一些,那时候儿童文学中充满了少年时代的彷徨和不安,有敏感和暴躁的文字。说是“儿童”读物实在是牵强了,封面上也明显标明了“适合高小或者同等年龄层次阅读”之类的字样。后来却逐渐的低龄化了。好在我也不再看了。    至于安徒生的丑小鸭,我是高中时候才想到“她可能本来就是一只天鹅”。问同学,还被大大的笑话了一番。同楼主一样,更倾向于“她是磨练出来的天鹅”。    
  看楼主读《黄金时代》,想起了当年自己读《废都》时偷偷摸摸的样子。    对语文课本那段很赞同,课文其实有很多都是不错的,关键是看老师怎么教,或者说,看考试怎么考。前不久朋友们一起重温了一把一年级语文课本上的儿歌,虽然有老黄瓜刷绿漆之嫌,不过的确觉得那些琅琅上口的童谣很清新,很自然!
  多好的文,欢迎楼主常来~
  楼主说说自己现在的景况吧。。我想起了我的以前。。。
  有没有人看过小铃铛?    貌似是个木偶和人一起演的戏
  哦,好长啊.  很多人的成长都是相似的,记得读过的第一本小说是闪闪的红星,呵呵,一本新书被我反复肯的很烂/
  嘿嘿 同龄人
  小学最喜欢的两篇课文就是巴金的海上日出和繁星了  记得都是一个学期的第一课.
  我那时候尽看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 武术杂志 军事杂志 还有一下兵书 不知道怎么 对那玩意有兴趣 还有就是一些纯种的黄色小说了  LZ说的那些书 也翻过 感觉没意思 就扔了 不直接 我到现在还那么俗
  兄弟,不好意思,拇指姑娘是安徒生的,不是格林兄弟的。你记错了吧!
  作者:eryueJJ 回复日期: 14:41:31 
    同期类似的杂志还有“少年科学画报”,现在仍然生存。    这本杂志可以说是我的自然科学启蒙刊物,囊括天文地理,生理卫生,武器战争,科学史话,大至宇宙,小至夸克。。。这本图文并茂的读物对我来说简直是宝库,整整看了6年。最终导致了我学习理科以及热爱科普读物的局面。。。    
哈哈,少年科学画报也是我的童年回忆。    
  除此之外,我还看过<<今古传奇>>,不过是悄悄进行中
  你小时侯有没有看过万花筒?列那狐?
  知己啊,知己。、  我们不仅一样的年纪,还有相似的看书经历,真好。    不过现在我都不知道要去哪里找书看了,似乎每个城市的图书馆都破了产,似乎每个书店老板文化水平都不太高,似乎现在每个孩子都只会赖在地上哭喊:这不是汉堡包啦~,似乎……连考研的人都说:我读书也只是为了以后能多弄两钱~    怀念以前背个书包到处找书读的日子,希望家门口开个大型图书馆,然后天天有空去看书。    
  经历基本相同
  我印象中,最血腥暴力的童话是小学时外面卖的几本&蓝色童话&&红色童话&&绿色童话&等系列,记忆中,这些故事差不多都破灭了我之前对童话的美好想象,比现在出的残酷童话更早更惨烈,不知道有没有读过的朋友.(后来这些书,被我同学借走后就失踪了)    对于书,我喜欢买来看(这是我零花钱唯一花费的地方).唉,学校图书馆书籍实在匮乏.  楼主阅读的书籍很多啊.我更多的看的是野史逸闻,对于正史的想象,就用它们来满足,哈哈.  对于四大名著,最怕看的就是&水浒&,觉得太血腥,太粗鲁.不能理解里面的男人为何如此憎恶女人,甚至暗想,或许作者年轻时,可能被女的深深伤害吧.  相对的,当然读了很多次红楼梦,从小学时的连环画,到初中时的简化本(强烈鄙视这个版本,改动太大),后来高中买了原版,虽然后面还是有高氏的后续,但可以忽视.后来陆续看了一些红学的研究,更觉高氏的后续是可以切掉的.可惜曹雪芹太早过世.  对于那些外国小说,我相对更喜欢北美的小说.不要说我俗气.我甚至连大家一直很推崇的简爱也感觉麻麻.反而比较喜欢另外一些&清秀佳人&&神秘花园&&小妇人&&飘&等.起码那些女主角,我还是很喜欢的.  至于那些武侠言情,能看的也都看了.差不多,对江湖和爱情没有了多大兴趣.  有一阵,爱国风潮涌起,我也看了些凑凑热闹,中国可以说不,弄得我差点变愤青,不过还好,马上冷静下来,虽然后来陆续买了其它类似的书,都是看看就过.  其它的风潮,什么刘墉啊,什么李敖啊,基本他们的书都买了回来.  其它市面上的各种杂志,我基本都买过.但看的最多的是电影杂志,还有就是八卦杂志.对于时事类的,当初班主任就怕我煽动同学闹事,到我家,同我父母禁止我看&参考消息&和&杂文选刊&,天晓得,像我这种懒人,怎么可能花费精力去煽动同学去闹事,真是可笑.  还有一些书,就是些名人传记,觉得太多修饰的地方,没意思,还好这是父亲的爱好,只是借来看看罢了.  
  小时家里有一套希腊神话集,还是繁体字版,因没有别的书看,我读得滚瓜烂熟,看特洛伊电影时特顺。
  杂志里看过《童话大王》,别的没有。  四大名著,和楼主相反,三国和红楼都是一看就喜欢了,水浒西游到现在都看不下去。
  有水平的语文老师上课还是不一样的。可能你是遇人不淑。
    三国水浒难进去啊,佩服楼主的海量!!     上了大学全读了专业或与专业相近的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明史    等等, 文学的很少————现在以为是憾事,尤其是拜读了斑竹的    大作。(大学读的是法律---叹息!):(
  我挺佩服楼主,我在你那个时候确实挺爱看书。但是 我没有呀,找不到书,买不到书,也么钱买书。一直到现在18岁考上大学才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书。  如果这里有高干或者以后可能成为高干的话,一定要发展农村的公共环境,那里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后院。
  9-13看金庸 13 14看红楼 小王子 再以后就瞎看拉  hoho 看来我好老拉啊
  同感!!!
  读书心得,多读书、多受益。    
少年读书不知愁滋味,介绍的好啊!
  舒克与贝塔 呵呵
  楼主好文章。  我小时候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看到很多很不错的文章,其中《儿童文学》又更好些。
  呵呵,偶那个时候最喜欢看历史书,不管是关于什么的,统统的看。  阅读的面没有楼主那么广哦,所谓名著都是翻了一遍,没有深入,至今如此。汗一个先
  写的真好啊!文风已经平实。
  楼主和我童年,我除了科学画报没有看过,其他的看法和经历和楼主差不多。  在我高二的时候,读了一本简体版的《古文观止》后,对古代汉语特别有兴趣,语文成绩提高得很快,数学等课程几乎全部拉下,差点没有考上大学。
  好啊,另人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接触的第一本“闲书”好像是《杨家将》,记得是在小学三年级,有好多字还不认识。以后就发现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记得儿童文学里有舒克与贝塔,这两本杂志就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小学时光,中间夹杂着看了呼家将,呼杨合兵等,令人难忘的童年,如今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作者:bigstupidhat 回复日期: 22:00:53 
    有没有人看过小铃铛?        貌似是个木偶和人一起演的戏    看过啊,小喇叭开始播音了,然后就特别欢快的一阵音乐~~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儿童时代》不是儿童文学哈
  小学看的是童话,成语故事啦,什么上下五千年,还有诸如此类写给少年人看的历史小故事啦…………  初中开始看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到现在为止都为曾拜读,为一憾事啊)。印象最深的是那天中考一结束,就马上去借《说唐》,还记得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在笑,感觉是在压抑了很久之后得到了释放并可以马上去做一件想了很久的事,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玩啊:)那个初中和高中之间的暑假,还开始看金庸的小说,一发不可收拾。  高中时代看的最多的类别是军事类的书,像二战的战史啦,名将的传记啦,还有杂志,《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兵器知识》,《世界军事》,《坦克装甲车辆》,《轻兵器》等。估计很多男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到了大学之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按理说可以看好多书,可事实刚好相反,基本上就没怎么看书了,反而是高中,特别是高三最紧张的时候,看的闲书是最多的,可能是为了舒缓情绪的需要造成的吧  现在也还是有看看书的,像上次看到天涯的梁惠王出书了,《亭长小武》,捧场买了一本,觉得总体是还可以,但是我觉得作为一部小说,它的文学性,或者说是可读性不强,感觉有一些基本的要素也没处理好,不知道是不是跟连载有关。当然它的历史知识在里面是体现的很强的,甚至过强,像小武每次动不动就是搬出一堆案例来辩解,虽然是为了体现小武的熟悉律令(不如说是体现作者的),但是每次都这样也太单调了点    再说点体外话,《亭长小武》的封底有几个评论,当然都是好话啦,虽然有些我也赞同,但是这几个评论人里面应该有不少是作者的同学,或是师兄弟之类的吧:)  呵呵,没别的什么意思,有什么就说什么,对于该书,我还是要顶的
  我小学时读《安徒生》,《格林》(很喜欢这个),《张天翼故事集》...(全是从少儿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小溪流》  
初中时,读《我是猫》(一本精装书,10年前12块,对于没有零花钱的我挺奢侈的),我不是很喜欢这本书。觉得夏目爱吊书袋,另外觉得他很酸。初三暑假,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读红楼,过了两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为了防晒,窗户都用纸糊上了)。我日以继夜,吞噬着文字,尽管不是很理解。  
高中时,读鲁迅的《孤独者》,《伤逝》,让本该轻松的年纪变得沉重。子君和涓生的分离,让我慨叹感情终究敌不过现实。读《匹克威克外传》(一般,不喜欢DICKENS),《莎士比亚戏剧集》,《沙菲女士的日记》,《古希腊戏剧集》,《茶花女》,《红与黑》(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看了3遍,对我的人生观有重要影响的一本书.那时候的我还不自量力地买了一本影音版的,16.8元,结果根本看不懂,词汇量太少了),我还看了两本大学中文系的古文教材,囫囵吞枣地看它们,古文长进也不小。我有一次在书店逛,看到了《黄金时代》随便翻了翻,发现里面竟有性描写,而且文笔很幽默,买下它。那时候王并不是很有名。这本书我反复看了几遍。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里面很多情节,比如,王二和陈清扬在清晨的山林里做爱,旁边有老牛,空气里有潮湿的雾气,陈的胴体泛着大理石般的光泽。。。  贺先生跳楼而死,有人在他肝脑涂地的地方点上蜡烛。文革时候,大学生们武斗,有人被扎了个透心凉......  
  打错了,16.8元的那本是英文影印版的红与黑。
  补充:  小学看的是童话,成语故事啦,什么上下五千年,还有诸如此类写给少年人看的历史小故事啦…………还有一个很重要,差点忘了,《少年儿童故事报》,不知道大家看过没?    初中开始看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到现在为止都为曾拜读,为一憾事啊)。印象最深的是那天中考一结束,就马上去借《说唐》,还记得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在笑,感觉是在压抑了很久之后得到了释放并可以马上去做一件想了很久的事,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玩啊:)那个初中和高中之间的暑假,还开始看金庸的小说,一发不可收拾。漏了《儿童文学》这样优秀的月刊了,我还记得几篇文章,《城市里的狗》,还有刘绍棠的少年的传记,是自传还是别人写的,搞忘了,说小时候卖报,要三点起来,以前没闹钟,怎么办?他就晚上喝很多的水,用尿把自己憋醒。呵呵,就记得这个啦:)    高中时代看的最多的类别是军事类的书,像二战的战史啦,名将的传记啦,还有杂志,《航空知识》,《舰船知识》,《兵器知识》,《世界军事》,《坦克装甲车辆》,《轻兵器》等。估计很多男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到了大学之后,有了大把的时间,按理说可以看好多书,可事实刚好相反,基本上就没怎么看书了,反而是高中,特别是高三最紧张的时候,看的闲书是最多的,可能是为了舒缓情绪的需要造成的吧  
  呵呵,有些和楼主还是比较接近的.不过读的书比你少,有很多我都是大学里才看的.读红楼的经历到是很像.初中的时候怎么都读不下去.高中一下就喜欢上了.  现在的孩子是很少再捧着书看了.电脑 .电视占了主流.以前放假走亲戚,我最喜欢躲别人家里看书.言情.武侠.通俗故事什么都看.现在反而挑剔了,很多书翻都不想翻.
  后来高中休学一学期,在家看了很多外国名著,译林出的小小本子的那种.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无法接受前苏联作家的小说.要么意识形态太浓,要么太意识流.看不下去.
  很喜欢这篇文章的风格,朴实。
  在日本〉发生了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壁;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口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它到底吃什么?]他要一探究竟。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又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我听了以后,很感动,真的也不去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亲子,朋友,异性,手足...在人类的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与人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快速,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否也越来越接近呢?...  -永远不要放弃你所爱的人!*请将此故事寄给每一位接触过你生命的人,你一定要在96小时之内将此信脱手哦!这种做法发源于英格兰,它已经绕地球转了十次,现在好运正带给你,如果照办,你将在四天之内交上好运,这不是开玩笑,你一定交上好运,不要寄钱,因为命运是无价的,不要将信扣押,你一定在96小时之内将此信脱手。菲律宾的(何厄.维令希)收到这样的信后,他没使该信周转,他失去了他的妻子   50天,后来他照办了,在他妻子临死之前,他得到了7775英镑。  请你将此信复制20封并寄出,看看4天之内将发生什么?  这封信由南非DE教区的教主(索尔.安东尼)起草,并由维尼乌发出,因为这信的复制件要在世界周转,你一定要将它复制20份并寄给朋友,几天后,将有一件使你惊奇的事件发生,即使你不迷信,这也是千真万确的。注意下面的事实!!   1987年(康斯坦丁.欧斯)接到这样的信,他让秘书复制20份并寄出,几天后,他得到了一笔2000000英镑的彩券。英国的(约卷相)年青的时候,收到信后他忘了96小时内寄出,他一再失业,后来他找到了该信,立即复制并寄出 20份,三天之后,他获得了党内一个高级职位,直到最后,他成为英国第一号人物。(劳伦.尔柴尔德)收到此信后不予相信,将信丢弃,他死了。  1987年加利福尼亚一位妇人受到一封这样的信,她虽决心将此信重打一封寄出,但她后来没有照做,她口到各式各样的麻烦,包括花很多钱修理汽车,她后来重打印并寄出了该信,她获得了一辆崭新的小轿车。  请记住不要寄钱!不要不理这封信!这是一封爱情连锁信,5天内必须传给27个人。15天后,将会有人相你告白。你若没能传出去,你的爱情将会出现问题。这始于1877年,从未失误过。不发此信,将会一辈子是单身。    
  看看现在的《儿童文学》,才知道自己落伍了。
  那是一段纯真年代,我很怀念!
  楼主姓左吗?
  秃秃大王和干干小姐的故事还有人记得么?
  我属于一年登陆一次天涯的,惭愧。  再次一起回忆回忆从前安静的读书吧。  我98年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所以记到98年。
  我小时候都没看过什么课外读物.当时父母就觉得读书是最重要的,什么课外读物没必要.  当时的课外书都是老师那买的与语文数学之类有关的书籍.  当时我们的小学还没有英语呢!  
  我只看佛山文艺
  偶大学之前没读过书.  楼主好幸福.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老师也全是照本宣科的那种,上课就是讲生词和归纳段落大意。尽管我的语文课得分很高,但我确实从没有从语文课上感受到过文学的美。我曾经一度不解,他们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书该怎么读,文字该怎么感受,而是去担当字典的功能。后来我懂了,因为他们自己也很不幸,从来没有明白过什么是文学。
      我也想列我前二十年的阅读史. 可委实读的繁杂广泛, 也实在是无法全部讲清了.  
看的书挺多的吗      小的时候挺爱看故事大王的 ____
好书啊!    
  《少年文艺》有2种  一个版本是小本的(和故事大王大小一样)  一个版本是大本的(“家庭”杂志大小一样)    偶2个版本都看,个人觉得大本的比较好看。
  好文。  跟楼主属同龄人,阅读经历也有颇多类似之处。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对我影响不小,正是他每周给我们提供完全自由的阅读时间,并且号召大家订阅《语文报》,有一阵子每一期刊登的诗歌我都会抄录下来。  先读顾城,后读海子,读完海子后已少有读顾城的欲望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片分辨率不够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