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周期表口诀六项元素

化学教学论
&&&&&&&&&&&&&&&&
/ 化学教学论 
第二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 1990 年 4 月出版。经过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和部分教育学院 试用,均肯定本书是一本内容全、材料新、体系好的教材。出席国家教委高 等学校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化学教学论教材建设组扩大会议(1992,西安)的专家、教授也肯定了本书是一本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代 表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的好书;同时也指出本书的一些缺点,如所设“化 学课程”一章已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情况不符,有的章节概括性比较强,教学 实例少,本科生不容易理解,教师不好教等。应该及时修订,以应教学之需。 据此,本书编者在“问卷调查”征求修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所在院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际,对本书第一版进行了修订。 修订时,我们在保持第一版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更新内容,特别着力于增加教材的实践性,以利于各院校在使用本教材时,辅以必要的实践活动, 来达到提高本科生的化学教学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的目的。我们认为, 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体制尚难以进行整体改革的情况下,为了讲究实 效,在课时与培养任务极不般配的条件下,不恰当地拔高或过分降低教学要 求,都是不实事求是的。简言之,本课程在当前的教学计划安排下,主要任 务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本科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他们“上 路”、“上手”,从教学研究思路上让他们“开阔眼界”,这些在本书第二 版“绪言”中有所表述。另外,我们力争在丰盈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增加教 学分析和教学原理及策略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不增大或适当压缩教材的篇 幅。第二版中,各章的执笔人与第一版相同。执笔人按照修订要求进行修改,最后由主编统稿、定稿。其中,第一、三、四、五、十二章是重新写的,其 余各章(除个别章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更新,如第二章增写了化学教学中 直观教具的使用一节。需要说明的是,第十二章改为“化学与社会联系知识 的教学”。由于我国课程和教材改革应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这部分内容尚有 待深入探讨,故这一章的内容和框架有较大的设想成分,有待于今后去修正、 补充和构建。在修订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本课程的理论部分与实践环节(活动)之间的关系,仍深感是个难题。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 门学科,它植根于化学与教学之中而发生、发展。作为一门课程,自然不能 也不应简单地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机械地搬到“课程”中来,需依 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实际,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教学策略等重新进行 设计。而课程运作中的教材,犹如演出剧目中的剧本,若欲获得预期的效果, 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要求,作为教学系统中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理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及其它教学媒体的功能,以弥补 当前课程设置、教学设施与文字教材本身之不足。这一点,对于缺少教学体 验的本科生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基于此,我们认为本书第一版前言中提到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方面的问 题,仅仅依靠修订教材是难以解决的,而高师本科生有可能(经过切实有效 的主观努力)完成的学习任务,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留给教育学院继续教育课 去解决。因此,在修订时仍“从加强基础理论、改革教材内容、更新教材体 系以及反映当代化学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索,并重视实践性和应用  性,但诸多实践训练等活动,仍期盼各院校能从实际出发,结合选授本书的 某些章节,尽力补充生动的教学实例(录像或文字材料,或观摩课堂教学), 辅以典型的模拟教学(试讲)或微型教学等实践活动,以增加本科生对中学 化学教学的亲身体验。有的院校,已将本学科类的课程进行了整体改革,开 设了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如必修的“化学教学论”(50 课时)、“化学实 验研究”(40 课时)、“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试讲”(50 课时),以及选修 的“化学教学选论”(40 课时)、“化学教学中的德育理论与实践”(40 课时)、“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30 课时)及“化学学习心理学”(30 课时)等。这些经验是值得各院校同行借鉴的。我们衷心期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编 者1995 年春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供各教育学院、教师 进修学院的化学学员和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用作参考书。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 学生在高年级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化学教学 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教学研 究的初步能力。结合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来看,我们认为,这门课程的 基本要求是:  (1)使师范生理解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体 系;(2)理解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主要方法;  (3)具有分析中等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备课和组织化学教学活 动的初步能力;  (4)了解中等学校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接受和加工有关信 息、资料,为进一步探讨中等学校化学教学规律奠定基础。  这门课程是以广大化学教师的宝贵经验为基础,并经过理论概括不断得 到充实和发展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化学教师,一方面要以自身的有 成效的实践经验为化学教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做出奉献,另一方面也需要追 随时代的发展,从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各学科的要求中得到启示,以 进一步提高水平、深入总结教学经验、开阔教学研究的思路,探讨化学教学 规律,进而更自觉地做好各项教学工作,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可以说,这门 课程在为化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化学教师完成教书育人、治学育人这一光荣使 命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这门课程,从本世纪 30 年代初至今,在我国曾采用过“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中学化学教学法”和“化学教学法”等名称。由于课程名称不一, 往往引起对它的不同理解,给教学工作和学术交流以及师资培训等带来不 便。为此,近些年来,化学教育界同行对本课程和学科的名称曾多次提出过 新的倡议,迄今未实行。1988 年 11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召开了“高等师范院 校本科化学专业化学学科基本要求审订会”,与会的化学教育组的专家、学 者,在审订《高等师范学院化学系本科化学教学法课程的基本要求(草案)》 时,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用“化学教学论”这一名称替代现在仍沿用的 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理解的学科名称是必要的、适宜的。化学教学论这一名称 能较准确地反映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并建 议各师范院校宜开设相应的课程——化学教学论,同时开设“化学实验教学 研究”课,以替代并加强原有课程中的实验部分。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编者决定采用“化学教学论”这一名称,并根据化 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从加强基础理论、改革教材内容、更新教材体 系以及反映当代化学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努力进行新的探索:扩展并加强 了关于化学课程、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含化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各类化学知识和技能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并更新了关于化学教学中能力 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教学测量和评价,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以及化学教学研究的方法等内容。全书力求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 联系教学实际、深入浅出等原则,以利于教学、便于自学。    考虑到全国各师范院校实施在同一学期开设“化学教学论”和“化学实 验教学研究”①两门课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当前课程的总课时又不统一,本书 是按照 35~45 课时来确定分量的。如果有的院校的教学时数达不到这一标 准,建议采用选讲本教材中最主要的章节,其它内容可以提示一下让学生自 学。  本书各章是由以下同志编写的:刘知新(绪言、第二章§1~3)、何少 华(第一、七章,第二章§4~5)、杨先昌(第三、八、九章)、梁慧姝(第 四、五、十一章)、曾灼先(第六、十二、十三章)张伟敏(第十、十四、 十五章)。刘知新任主编。  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编者所在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广西师范大学承 办了本学科编审组工作会议,为研讨和拟订本书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一 书的编写纲目做了许多工作;河北师范大学董耐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志 琪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范杰副教授参加并主持了本书的审稿会,热忱地对 本书书稿给予肯定的评价,还逐章逐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本书还 采用了国内外许多化学教学研究材料和各院校有关教材中的某些思想和经 验。当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以上各院校、同行和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较短,又限于编者的水平,加以没有来得及在教学实践中再进行检验,本书肯定还有不少缺点,甚至疏漏,谨请批评、指正。编者①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王希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是与《化学教学论》配套使用的教材。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 1990 年出版的《化学教学论》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与王希通主 编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一书配套使用。 本书在保持原有编排体系和特点的同时,依据 1990 年以来我国中学化学 新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情况,对中学化学课程,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化学 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教学设计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充实了教学实例及化学与社会联系等教学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院化学专业用作教材,也可作为中专及职业高中等中等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进修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化学教学论 (第二版)绪 言§0-1 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  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开设化学教学论课程的目的是,使本科生掌握化学 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工作 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的进程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程,以结 合教学见习和由本科生完成规定的实践作业为基础,而逐步展开教学的。它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简称“三性”)。这里讲的思想性, 主要指突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 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从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良好品德和习惯几方面对师范生加以熏陶; 这里讲的师范性,在于为师范生做“人师”和“经师”①进行职业定向的培养 和教育;这里讲的实践性,主要指要紧密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结合试教 的模拟练习,给师范生以必需的、基本的实践训练。这“三性”中,应当重 视以实践性为根基,以师范性为核心和以思想性为先导,努力把化学教学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三性”融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师范生有兴味 地进行学习、研讨和演练,以培养他们从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学过本课程以后,师范生应达到:1.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体系;2.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主要方法;3.具有分析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备课和组织化学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4.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接受和加工有关信息、资料,为进一步探讨中学化学教学规律奠定基础。①
徐特立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徐特立指出: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教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 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0-2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和研究方法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 化学教学系统,即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换句话说, 化学教学论研究化学教学的诸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① 是怎样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研究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 智能培养与全面发展是怎样在化学教学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达到 最优契合而统一的。  化学教学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化学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要求,化学 教学内容和课程编制,化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测量,化学教学 中的能力培养,化学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化学教学子系统的教学研 究,等等。这些研究内容既涉及基础研究,又涉及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但 是它们都着眼于运用教学规律来解决化学教学工作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以 实现化学教学的优化。  化学教学中的基础研究,是以研究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认 识活动。或以探索创新的理论体系为目的,或基于已有的理论,从某一方向 加以深化和充实。例如,对于化学教学特征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关于化学教 学过程运动机制的研究;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优化的研究;关于化学学习心理 的研究;等等。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发 展各种研究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够导致一些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建立。因为, 开展基础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有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或根据需要提出新的 假说和借助新的方法,以得出创新的概括。例如,对于化学教学中新的教学 模式的研究,不仅给常规课堂教学带来剧烈变革,产生了关于计算机辅助教 学、自定进度或个别教学等教学理论,而且扩展了新的教学方法,发展了常 规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可见,微电子技术(方法)的应用,为基础研究提供 了有效的手段。基础研究的推动力,一般来自化学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它的研究成果又反转来为教学采纳,推动教学向新的或更深的层次发展。 应用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探索化学教学发展和提高的新途径的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它的研究成果具有直接的教学适用性。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系统对化学教学适用范围和实施效果的研究;个别教学实施方案 的比较研究;不同年级化学实验内容的编组研究;以及结合初中或高中一年 级开展的防止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研究;等等。  应用研究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实用性就是运用某种理论成果来具体解 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综合性是指在探索解决教学实际中的某些重要问题 时,要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将获得的成果与已有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以 期达到最佳效果。
发展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通过教学实验来全面研究 化学教学问题的认识活动。这种研究成果为大面积推广和促进化学教学的改 革和发展,具有显著的效益。例如,关于四年制初中化学课程、教材和教法①
或表述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的研究,关于化学教学整体改革①的实验研究,关于化学课程能力培养的实验 研究,等等。  发展研究是更接近于教学实际,从而也是难度较大、周期较长的科学认 识活动。为取得扎实可信的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借助多学科的力量开展工作。 无论哪一种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运用研究方法。“从人们应当怎样 做才能在认识和实践中获得新成果这一角度来说,方法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 律性”,②“从外部方面看,任何科学方法都表现为把某种理性的体系应用于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对象。”②重要的是要遵循方法论与世 界观统一的原理,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适用的、合理的研究方法。
在化学教学论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理论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 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等。例如,研究化学教学的目的,以运用理论方法为最 适宜,当然,也不排除结合历史事实(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结论),联系到运 用历史方法,甚至通过比较借鉴其它国家关于教学目的研究的结论,这又联 系到运用比较方法。但是,对于研究这类理论型课题来说,基本的研究方法, 还是理论方法。又如,为了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发展智能,宜采用实验 方法和调查方法,等等。关于各种研究方法的讨论,参看本书第十五章。①
整体改革系指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定方式,以及结合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②
[苏]П.B.柯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彭漪涟,王天厚等译.上段、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0-3 化学教育的发展和 化学教学论的形成  化学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近代化学形成之后,随着在学校里设置 化学课程和在教学中融合运用教学论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近代化学从 17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初叶,经过近 150 年的孕育、发展而 形成为系统化的科学。许多著名的化学家例如波义耳、罗蒙诺索夫、普利斯 特里、舍勒、拉瓦锡、道尔顿等,以他们的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和著述为近代 化学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以他们的开拓创新、探求真理的科学观和治学 精神,以及广泛采用实验方法,并逐步把实验方法和理论方法相结合等方法 论的思想传授给后人。这一时期,还没有产生系统化的化学教学论,我们可 以从当时化学史料或化学家发表的论文中,去追寻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的、先 进的教学观和主张。例如,波义耳认为“实验是最好的老师”①,还指出;“单单靠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但不是臆造的,而是通过实践检验的 理论。”①他在《怀疑派化学家》这部名著中,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化学所面 临的一系列问题,明确地提出③:化学应为其自身的目的去进行研究,而不仅 仅是从属于医学或炼金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才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 学必须依靠实验来确定自己的基本定律;确定哪些物质是元素,哪些物质不 是元素,其唯一的手段是实验。波义耳给化学元素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并 以许多杰出的实验丰富了科学的宝库。恩格斯写道:“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 科学。”④又如,拉瓦锡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翻了燃素说,明确提出了燃烧的 氧化学说;他运用新理论和化学语言——一种准确鲜明而又容易表达物质的 所有化学变化的语言,编写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教程》,这本教科书 确实成了新的化学科学的奠基石,第一版问世(1789 年出版)几年以后,欧 美很多国家便翻译出版,被誉为“完成了化学革命,用 17 年的时间改造了化 学科学。”①总之,早期化学家的科学教育的实践活动,多是融合于学术活动和研究活动之中进行的。正如英国学者 G.福尔斯(Fowels)指出的②:有关讲演(lecture practice)的文章总是与化学教学联结在一起的。对某些最好的 实验的描述,有时会编写在教材里,有时还会出现在学会会长的教学思想和 致词、讲演、论证的报告,以及专题论文中。这些文章很少编辑成书,多分 散在难以找到的期刊中。教学用书的出版和化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化学教学论的形成和进展。例如,有影响的早期用书、1827 年出版的《化学操作法》(M.法拉第著), 书中有关简单实验的描述、有关仪器的质料和有关这些实验的细致的操作法 的意见,至今仍有很好的阅读价值。又如,1865 年出版的《现代化学导论》(A.W.霍夫曼著)一书,在教学方法上首次作了突破的记载,并解决了化学 新进展中大家都认可的一种表现方式。他在教程里较早地介绍并演示水蒸 气、氨、氢气和甲烷的制备以及气体容量分析。从实验结果,就能够去发展①
、②[保]卡·马诺洛夫.名化学家小传上册.丘琴,潘吉星等合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3、③
刘劲生.波义耳和《怀疑派化学家》,化学教育,1982(2)∶④
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①
[保]卡·马诺洛夫.名化学家小传上册.丘琴,潘吉星等合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0.3、化合价概念和推演出化合定律。再如,1875 年出版的、E.弗兰克兰和 G.查洛 纳合著的《怎样教化学》一书,描述了弗兰克兰在
年间作的讲演。 这些讲演充分表明弗兰克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实验发明家,而且是一位具有 非凡的操作能力的技师②。这些宝贵的著述,对于启迪教学思想、确立良好的 教学风尚,并融合形成科学的化学教学理论是起奠基作用的。  随着公众科学教育的广泛开展,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化学课程, 为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论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基础。英美和欧洲大陆各国, 将化学列入中学教学计划之内始于 19 世纪末叶①。自此以后,化学教学和化 学科学本身都有了长足进步,与此相适应,化学教学论各个领域(例如化学 课程和教学内容,化学教学过程、化学教学原则等)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 以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为例,可看出化学教学论随着化学教育和化学科学的 发展而得以充实和提高的进程。  近代化学传入我国约在 19 世纪 40 年代②。化学教育则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③。科学知识的传播尽管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主要在书刊和教育, 只有这些,才能达到系统的、起显著作用的传播目的。”④也只有在这一传播 过程中和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中,才有可能促进化学教学理论和观念的发展 和更新。为介绍科学知识和供给各类学堂教学需要的课本,1867 年江南制造局增设了翻译馆。于 1880 年完成翻译的 143 部科技著作中,除化学工艺书外,纯 粹化学书只有 6 部。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间,翻译的主要 化学书籍约有 30 多部。但是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方面来看,这些译著并不 适合青少年学生使用,多为“特种学堂”的成年学员所用。教授化学的方法 与教授四书五经相同,注重个别研习,不做学生实验。这样的化学教育,因 教学不得法,历时 30 年,难以达到注重实用的教育目的。1903 年颁布各级《奏定学堂章程》⑤,1905 年废科举。这些措施对新式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对于近代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有利的。这些章程, 对于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内容、教师和教学设备等都作了规定。 这些章程基本上是借鉴日本和西欧各国的经验,在低年级均教授“格致”课①, 中学阶段教授化学,高等教育阶段教授分科化学课程。各级师范学堂,按规 定均增设教育学、教授法、②
各科教授法和心理学等。 年曾进行过两次学制改革,随后产生新的课程纲要。1928年着手编订各种学校课程和设备标准。明确规定了化学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以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章可循。当时,小学的教学法以设计教学法为最流行, 中小学校都有试验道尔顿制的。为了提高化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的地方开②
、③LectureExperimentsinChemistry.FifthEdition.London:G.Bell
&SonsLtd,1959, 8~①
曹孚.外国教育史.第 2 版.第 24 章.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②
袁翰青.中国化学史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③
戴安邦.近代中国化学教育之进展.化学,1945(9 下)∶④
曹元宇.中国化学史话.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⑤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①
格致,即格物致知.当时的格致课就是包括物理、化学、动植物和矿物的自然科学课。②
即以后改译的:教学论、教学法,讲授教学的一般原理。各科教授法,即各科教学法,分别讲授各科的 教学任务、过程、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办的暑期讲习会,化学教授法讲演以及有关设备、教材、教法和课本的讨论, 是讲习的内容之一。  1932 年 8 月,我国化学家创立了中国化学会,并创办了《中国化学会会 志》和《化学》杂志。至 1937 年,全国已有与化学有关的学术刊物数十种。 为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化学教育作出了贡献。  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育在扩大教学目标、提高课程的程度、注重大学 实科的发展、改进师资条件(可由专攻化学的我国教师充任,也可开办讲习 会培训教师等)以及充实设备等方面,较 19 世纪末叶的化学教育已有了明显 的进步。例如,对化学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明确的认识,除了教授有用的化学 知识和实验技能之外,更要训练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又如, 由于设备的改善,化学教学除了采用讲演法外,还兼用实验法;有的城市初 中开设了 5~6 人一组的学生实验,有的高中是 2 人一组做学生实验,有几个 省市还建立了公共实验室,供各校使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化学教师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 下,不仅把学校化学教育维持下来,而且在造就人才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这一时期还自编部分大学和中学用的教材。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7 年至 1942 年底出版化学书籍近 80 种,据 1946 年统计,复制外国教学影片和自拍影片 多部,供几个大城市使用。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中国留下来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同年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年发布了《关于改革学 制的决定》、《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 和《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等。这些文件都与中等化学教育 的改革密切相关。1952 年 12 月颁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对中 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作了原则规定。同年,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的工作,各校化学系根据有关会议的 精神,首先对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高等师范院校从1951 年下半年的 29 所,增为 45 所。高师化学系均开设“化学教学法”课程。  于 1950 年复刊的、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杂志辟“中等教育专栏”, 发表化学教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对中等化学教育改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化学》杂志从 1952 年 7 月号起,改名为《化学通报》。从 1953 年至 1957年,该杂志刊出教学研究论文共 768 篇(计中教 413 篇,高教 35 篇,实验, 包括大中学,261 篇,中学教学专题讨论 59 篇),另有译文多篇。于 1957 年正式出版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教材《化学教学法讲义》①,该 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化学教学法的原理、专题研究和实验等内容。1956 年 2 月号《化学通报》发起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以及《人民教育》(1957 年第 1,2,4,5 期)刊出的“介绍刘景昆先生的 化学教学经验”等文章,反映了我国广大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注意结合我国 实际,认真总结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经验。可以说,这是对当 时不能一分为二地、有分析地学习苏联教学理论的做法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①
该书是根据 1955 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化学系化学教学法试行教学大纲》,由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等校化学教学法教研组教师和北京市几所中学的化学教师合作编写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1957年出版。一种重要的补充。  从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的“全面学习苏联”,在学习传播苏联的教育、教 学理论和各科教学法的同时,对西方的教学理论一概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致使我国教育界(包括化学教育界)陷入一种新的仿效外国的封闭模式之中。 导致在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研究领域中,取消了从 20 年代就传入我国的教育 测验、心理测验和教育统计等课程。  1961 年至 1962 年,陆续拟订了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即《高校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这是适合我国国情 的、教育法规性质的文件,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 刚刚实施不久,即被 1966 年开展的“文化大革命”所扼杀。  1963 年 5 月,教育部又制订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从当年下半年开始供应新编的十二年制初、高中化学课本(共四册)。这次 制订的教学大纲,较全面地总结了建国 14 年来中学化学教学的经验,对教学 目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 学方法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阐述。这一大纲和新课本,比较结合我国教 学实际,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是建国后第一套较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和 教材。这一时期,还配合教学摄制了多部教学影片。据统计,至 1961 年 8 月初,理工农医类高等学校 530 多个专业中,有 360 多个专业统一选编了教 材,中等专业学校 340 个专业中,有 300 个专业统一选编了教材。1962 年成 立了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出版了各种通用教材(包 括化学教材)近 2 000 种。1976 年 10 月以后,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吸收、借鉴外国的新鲜经验,化学教育和教育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开拓、创新的新时期。 学术研究活动空前活跃,各种教学改革试验竞相展开,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 或研讨会议接连举行。全日制和在职各级化学教育形式和各类型学校化学教 材陆续出版。新创刊的化学教育类期刊有《化学教育》、《大学化学》、《化 学教学》、《化学教学与研究》等为化学教育发展争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0 年到 1992 年,召开过大中学化学教育学术研讨、经验交流会及化学教材研究会、化学实验经验交流会等近百次,到会代表累计数千人次。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年 5 月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年 4 月 12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993 年 2 月 13 日印发的《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令或指导文件的颁行,给我国化学教育改革与 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以化学教学改革为例,中国教育学会 化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各省、市、自治区在《化学教育》杂志“教改试验与信 息”栏,刊登了近两年来有份量的论文和教改综述 38 篇,在全国产生了积极、 深刻的影响。又如,以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试验改革为例,正式在期 刊上报道过的有成效的教学试验方案近 50 种。再如,从 80 年代开始,陆续 出版高等师范和教育学院专家学者编著的《化学教学法》10 多部;已有一批 高等师范院校招收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开始为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输送受 过更高级专业训练的生力军。  总之,化学教学论这门学科是在化学学科和教学理论交互作用下形成、 发展起来的。早期,主要是在化学学科内部孕育成长,随着化学教学的普及 和扩展,化学教育工作者通过理论概括和运用、发展教学理论的一般结论,  逐步推进了化学教学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当今,面对世界范围的高科技挑 战和普遍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及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化学教育工作者 任重而道远。高等师范院校的广大同学们尤应积厚薄发为这一光荣使命多做 贡献。思考和实践1.你对教师职前教育、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怎样认识的?2.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3.结合你在中学时学习化学课程中印象最深的事例,谈你对学习化学教 学论的必要性的认识。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光旭主编.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中国化学五十年.北京:科学出 版社,1985[2]华彤文,刘知新.中国化学教育 60 年,化学教育,1992(5)∶3~813*[3]刘知新.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张湘琴,姚德炳等主编.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第一章 化学课程  鉴于化学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与国家的四化建设有密切的 关系,中学必须设置化学课程。国家以颁布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形式对化 学课程实行管理。化学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指导教学、考核学生成绩和衡 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为了掌握大纲精神,必须深入领会大纲规定的 化学教学目的要求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科书的体系对教学质量影响甚 大,只有做到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简称“三 序”)的合理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善于选择和评价教科书, 扬长避短,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服务。         §1-1 化学课程的设置 一、化学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素质教育,它的任务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 送合格的新生。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的知识、才能越来 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 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 数目宏大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人才,主要靠教育来培养。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投资部门,教育投资是效益最 大的投资。据统计,在
年的 60 年间,美国的物质资本投资所获 得的利润是 3.5 倍,教育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是 17.5 倍。日本、新加坡自然资 源都很缺乏,但经济发展都很快,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非常重视教育。外国的经验和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都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加强智力开发,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为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中学必须开设化学课程。化学是一门基础自 然科学,它已渗入到国民经济一切领域,与国家的四化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 关系。化学通过提供大量化肥、农药和其他技术手段,促进了农业的稳产高 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衣着。化学为国民经济提供大量钢铁、有色 金属、各种合金、塑料、橡胶、合成纤维,为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电子工 业等尖端技术提供各种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高压、耐辐射、耐腐蚀、高 强度、密度小等特殊性能的原材料。化学帮助我们合理利用煤、石油和天然 气等化石能源。化学为我们治疗疾病、保护健康制造各种药物,为消除公害、 防治污染,创造优良、舒适的环境作出贡献。从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化学科学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强大武器,每一个合格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一定的 化学知识,都应该学习化学。这对于他们无论是就业或继续学习,对于他们  享受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开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 年)。当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该局为培养技术人才,附设机器学堂,讲授机械制造的 科学知识,包括开设化学课。清同治六年(1867 年),清政府主办训练外交 人员的京师同文馆增设算学馆,教授天文学、算学,同时也开设格致、化学 课程。该馆修业期限八年,化学在第七学年学习①此后陆续开设的新学,大都开设化学课。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①,对于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 置作了如下规定:学校级别
修业年限
学习化学的年级和课时
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中学堂 高等学堂(大学预科)大学堂 通儒院(研究生院)
54533 ~ 45
各年级均开设格致课二三年级在格致课内学习化学内容 五年级学化学,每周 4 课时 欲入理工农医大学的学生必修化 学,二年级每周 3 课时,三年级每周
5 课时 格致科大学有化学门,工科大学有 应用化学门,专修有关化学课程
这个章程的上述规定,标志着化学课程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也颁布了自己的学制。1922 年学习欧美,实行 六、三、三学制。这种学制一直沿用至今。从 20 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这几十 年来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如下:1.初、高中均开设单科化学,而不像许多西方国家那样,只在高中开设化学,初中开设综合理科(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综合在一起的课 程)。2.新中国建国前,一般是在初三和高二各开设一年化学,周课时分别为3 和 6。新中国建国后,从初三到高三连续开设化学,周课时大体保持 3、2、2、3。3.只开设了化学必修课,没有开设选修课。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各地方自行其是,学制混乱,有实行七年制、八年制的,也有实行九年制、十年制的。有的取消化学课,代 之以《工业基础》、《农业基础》;有的设化学课,但取消固定教材,实行 “典型产品(或任务)带教学”;有的虽有固定教材,但内容以“生产为纲”, 着重讲三酸、二碱、合成氨,或者土壤、化肥、农药、农副产品加工“四大 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遭到严重削弱,学生学不到系统的化学知 识,教学质量大为降低。①
、②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上册,第 124 页;下册,第 416、432、506、567、578、628 页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教育部于 1978 年 1 月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 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在八、九、十年级上化学课,课时分别 为每周 3、3、4。1981 年 4 月,根据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中央教育部 颁发《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规定化学课程的设置如下:年级   课时 学制
初中
高中
总 课时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五年制中学
33
3 43 3 3
304372
六 年 制重点 中 学
单课性选修
分科 性 选 修
侧重理科*
3
3 4 4
432
侧重文科*
3
3 3
288
*这个计划的文理分科没有供应相应的教科书。
上述计划是为六年制重点中学和五年制中学制订的,当大量五年制中学 已经过渡为六年制中学后,并未颁布六年制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而是沿用 六年制重点中学的教学计划。由于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 化发展不平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生的基础差异甚大,因此多数学校 和学生不适应这个教学计划,感到教材难度过大,学习负担很重。加之这个 计划本身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缺陷,广大师生又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因此在学生中广泛存在着文理偏科、知识结构比例不合理的现象,这对于全 面提高学生素质十分不利。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在使学生全面打好基 础的前提下,注意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 能力,国家教委几次采取措施降低教材难度,并于 1990 年对现行高中教学计 划进行适当调整。经过调整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规定化学课程的设置如下:年级
课时 课的性质
高一
高二
高三
必修课
3
3
选修 课
单科性选修
3*
4*
分科性选修
3 ~ 5
*这是单课性选修课的总课时,学校可以同时开设几门选修课,因此有的地方将化学选修课定为每周 1 课时。  根据调整的教学计划,国家教委于 1990 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 大纲(修订本)》,大纲分必修课和分科性选修课两部分。学生学完必修课 后参加会考,各科会考成绩及格方能毕业。高考实行科目分组,学生在高三  参考科目分组选课。会考根据必修课大纲命题,高考根据必修课和分科性选 修课大纲命题。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于1986 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根据义务教育法的精神,国家教委于 1992 年颁 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①(试行)》。这个计划规 定义务教育主要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和小学五年、初中四年两种学制。根 据这个计划,化学课程的设置如下:年级
课时 学制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四
总课时
六、三学制
96
五、四学制
2
2
132
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已于 1993 年开始实施,与这个计划相衔接的新的高中课程计划正在制订中。①
即过去的教学计划。
§1-2 化学教学大纲一、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教学大纲,有的国家叫做化学课程标准,它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 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订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个 文件里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技能的深广度, 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因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化学教学大纲还 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和教学进度(1992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 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例外)。化学教学大纲是国家或 地方教育行政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 学要以它为主要依据,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要以 它为标准。  颁布教学大纲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对课程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国家 或地方教育行政通过颁布教学大纲可以统一对课程的要求,并使其达到规范 化。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学力水平不至于参差不齐,有利于他们升学和就业 前的培训。  当前世界上课程管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国家管理课程,如我国和日 本等就是这样。具体做法是由国家颁布教学大纲,然后由地方或出版社组织 专家、学者、中学教师编写教材,经由国家教材审定机构审查合格后发行使 用。这样可以根据一个大纲编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供师生选用,以满足 他们不同的需要。另一种类型是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它们的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中央政府不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完全由地方教育 行政或学校领导、教师来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适应地区和学校的差异。 但是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也感到这样完全自由化的教学,造成了某些地方和 学校教学质量低劣,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他们认为还是有必要颁布统一的教 学大纲。现在美国也已着手编制全国通用的化学课程标准。世界各国的化学教学大纲或化学课程标准,表述形式、详略程度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前言 在前言中,各国的大纲几乎都以简练的语言写述了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有的大纲还进一步规定了为实现教学目的所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或者阐述了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2.教学方法指导 许多大纲都简明地阐述了实施化学课程的教育思想和应采取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把这 部分内容表述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它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 育”、“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 合物知识的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六部分。 有的大纲在教学方法指导中还细致地规定了对学生成绩考核的标准和办法。3.教学内容纲要 这是大纲的中心内容。各国大纲都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各项内容的教学要求。有的大纲只表述知识点和教学要求,有的 大纲还规定课程的体系和结构,以章节的形式表述教学内容。4.课时安排 有的大纲规定整个化学课程用于讲课、学生实验、乡土教材和机动复习的时间,有的大纲还规定各章教学所需的课时。5.直观教具目录 为了教学方便,有的大纲列出了教学中需用的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录像磁带以及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目录。6.参考书目录 为了便于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阅读,有的大纲列出了教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二、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化学学科特征所决定 的。而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是依据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 方针政策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的。我国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 的公民素质教育。为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必须要让青少年学习 将来从事现代工农业生产、进入现代社会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 养未来公民的心理素质,化学课程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和个性品质的教 育。为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化学课程应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对青少年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以上分析,化学教学目的要求应包括 3 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目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及科学态度和 科学工作方法方面的内容。2.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要求,包括培养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内容。  3.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要求,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爱国主义教育 的内容。世界各国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大体上都有这几方面的内容,只不过因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下面介绍几份化学教学大纲对化学教学目的要求的表述,并对它们做一简单比较。1.日本化学教学大纲(1970 年) 日本文部省《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规定: “发现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的问题,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造性的能力。”  “系统地理解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发 展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对自然的结构和作用进行分析和综合地考察能 力与态度。”“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并使其认识自然科学对提高人类福利的作用。”2.(前)苏联化学教学大纲(1985 年) “学习科学原理:最重要的事实,概念,化学定律和理论,化学符号,容易了解的并具有世界观性质的总结;” “使学生了解苏联国民经济化学化的主要方向,了解化学定律在技术上的应用,了解化学生产的科学原理,了解人在化学生产和协作生产中的劳 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人道主义、对自然和对社会主义财产的爱护态度,即培养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个性特征;” “培养自觉劳动的愿望,提高劳动的技能技巧,根据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来为有意识地选择职业做好准备;” “通过具体的教材来养成这样一些能力:从所学的内容中分出本质的东西,判明因果关系,作出总结,有头有尾地和有充分论据地叙述教材,独立 运用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①”;  “养成这样一些能力:处理化学物质、最简单的用具和设备,遵守安全 技术规则,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来预防各种危险的因素(失火、爆炸、毒害 和其他),观察并解释自然界、实验室、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化学现象, 记录实验的结果并作出相应的总结②”;  “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会使用教科书和参考书籍,能遵守 班内、集体内和工作现场的工作规则③”。3.我国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 年) “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学要求中,除具体规定双基及其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 学要求外,还规定了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 能力和自学能力等,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 年)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 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 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 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现将这 4 份大纲关于化学教学目的要求的表述比较于下:德劳物①
即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编者注②
即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编者注③
即培养自学能力和遵守纪律的品德。——编者注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要 求订得比较全面。三、化学教学目的要求的几个问题  大纲的教学目的要求,表述简练,但内涵丰富,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它时, 必须逐字逐句琢磨、体会,方能透彻理解。现在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简要分 析。1.关于“双基” “双基”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化学科学中知识技能浩博得很!中学是基础教育,而且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它只应选取化学 科学中最基本、为培养合格公民所必需、且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和进一步学 习的知识技能做为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应该是学生所能接受的。双基的 组成如下①:? ?化学基本概念,定律? ?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原理知识?化学基础知识?? ????化工生产原理?实验技术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技能?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  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虽也涉及化学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 知识,但是它们基本上还是属于化学基本技能一类,例如化学用语的作用、 化学计算、化学实验设计、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属于智力技能,化学实验操 作属于操作技能。双基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各国大纲对它们的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如我国 1990 年大纲提要“比较系统地掌握”,日本大纲提要“系统 地理解”。至于对双基的实际应用,我国大纲教学要求比较低,表述为“初 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原因是这里说的“实际”,涉及生产、生活、 现代科学技术、化学实验现象和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它的面很宽,牵涉的 问题也很复杂,而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双基的“质”和“量”都有严 格的限制,因此学生的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提过高的要求达不到,只能提“初 步了解”。2.关于能力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学应培养什么能力,学术界尚有争议。我国大纲提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前苏联大纲也持相似的 看法。原因是许多专家和化学教师认为这几种能力对于化学学习是至关重要 的。日本大纲提出要培养创造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开拓性人才所必须具备①
郭卓群.中学化学教学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的。但我国大纲没这样提,只提出要培养创造精神。理由是中学化学学习尚 属启蒙、打基础阶段,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提培养“创造能力”似嫌 太高,不如提培养“创造精神”切合实际。3.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层次分明,才便于对大纲的掌握和执行。我国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并参照有关知识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程度,对知识 的教学要求分为四个层次:(1)常识性介绍 要求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2)了解 要求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 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3)理解 要求懂得“为什么”,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涵义,能 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掌握 要求能够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个大纲对实验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  (1)练习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进行实验操作,不要求每项操作都 十分正确。(2)初步学会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我国 1990 年大纲教学要求的层次不如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分明,教师不易 把握、执行。今后制订大纲,似应在教学要求层次分明、具体,易于把握执 行上多下功夫。  §1-3 中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和 化学教科书的体系一、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确定教学内容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教育学家有不同的主张。塔巴(Taba) 从学校在社会中的功能,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知识和学 科的性质等方面,提出了六项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①。  (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即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先进的科学知识, 并能反映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  (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即所选择内容应该不脱离社会实际,适应社 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广度与深度的平衡 即所选择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要配置合理,使能 达到精选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  (4)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强调多种目标和提供多种 学习机会。它既要有知识、技能,也要有关于科学态度、兴趣和思想品德培 养的内容。  (5)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 力,即要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循序渐进地 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6)适应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笔者认为,以上六项是比较全面的,符合教育的规律,可以作为我们编 制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时选择教学内容的参考。1990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本)》指出,中学化学课程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我国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的,它 的选材遵循下述三项原则。1.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  掌握双基和培养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要求的核心。因为让学生比 较系统地掌握双基,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作为一个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需的,这有利于他们参加工农业、第三产业等生产劳动 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双基的内容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变化。在 50 年代,全世界的中学化学课本的主要内容几乎都是描述性的,理论知识内容较浅,分量较少。近三十年来 化学科学已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过渡到理论性的,从主要是定性的过渡到定 量的,从主要是宏观的过渡到微观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化学 教学内容现代化,加强理论知识的内容,增加比重。因此,大纲规定:“在 从宏观的、定性的角度来讲清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基础上,注意从微观的、 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发挥理论教材在学习中的指导作 用。”
教学内容的选材要处理好现代化知识与基础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 说,选材既要现代化,又不能脱离双基的范畴。因此,大纲规定“在教材中 要适当反映现代化学及其应用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材要选择符合现代化 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些理论和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上有广泛应用的以及①
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70~有发展前途的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加强双基和培养能力,大纲规定要“选编一些有助于理解和巩固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 的实验”。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十分重要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 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在 这个问题上应该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前曾出现过两种片面性,即一强调 联系实际,就大讲化工生产,并讲许多不必要的技术细节;一强调双基,就 忽视联系实际。所以大纲强调,“要注意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和只强调实用而 忽视理论这两种偏向”。  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选材,大纲做了这样的规定:“工业生产知识着重 讲授典型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主要讲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一般 不涉及生产中的技术细节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 内容应有所增强,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海洋、卫生保健、 食物等方面的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理论联系实际不限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化学实验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所以,大纲规定,在教材中要编写一批“操作安全、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的实验”。3.认真精选教学内容  化学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化学知识浩若烟海。中学化学课程因受课时 限制,必须精选内容。应选哪些内容?大纲规定,选那些“现代的、有广泛 应用的、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作为教材内容。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迁移的作用,“讲授规律性的化学理论知识,要注意它们的应用;讲述 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注意触类旁通”。这份大纲的选材原则跟塔巴的六项标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不如后者全面,特别是大纲没有提出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一点,是一个 大缺陷,是造成化学教科书内容枯燥、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二、中学化学课程的内容  考察一些国家的化学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发现它们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 是由以下 6 方面的知识、技能构成的:(1)化学基本概念;(2)化学基础理论;(3)元素化合物知识;(4)化学用语;(5)化学计算;(6)化学实验。 但是在具体的选材上各自的着重点不完全相同,有的重视理论概念,有的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有的双基并重,有的注重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的知识技能。我国文化大革命后编写的化学教科书,理论概念与元素化合物 知识的篇幅大体维持 4∶6 的比例,这个比例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在联系社会 生产、生活实际方面注意不够,学生如果不升学,就会觉得所学知识用处不 大。这个缺点,在新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上已有改进。三、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功能和体系1.中学化学教科书的功能 中学化学教科书是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化学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化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工具,也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 依据。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大纲、教科书来备课、上课、布置 作业和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因此,化学教师深刻体会大纲的精 神,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2.中学化学教科书的体系 化学科学有自己的体系。中学化学课程是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化学科学中精选出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组成的。为了反映物质的组成、结构、相互反应的关系的客观规律性,挑选 出来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编排应该有逻辑顺序。但是仅按知识的逻 辑顺序编排的教科书,并不一定适合于教学。因为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识 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只有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 顺序(简称“三序”)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化学课程结构,才是一个好的 化学教科书体系。在编制化学教科书体系时,应该考虑学生这样一些认识顺序: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和一般到特殊的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 巩固和应用;从模仿到创造;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由易到难和由简到繁, 等等。因为这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学生的学习自然应该遵循 这些规律。在编制化学教科书体系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学生学习化学课是从初三到高三,年龄大约是 14~18 岁,这正是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 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在思维能力方面,初中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但还需要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属于“经 验型”逻辑思维;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属于“理论型”逻 辑思维。在观察能力方面,这个时期学生已能比较自觉地根据教学和实践的 要求,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观察所要认识的事物,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和本 质特征。但是初三学生毕竟还有些“小孩子气”,在观察过程中有时难免“爱 看热闹”,因受新奇事物的吸引而忘记观察的目的性。在编制中学化学教科书体系时,“三序”结合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将知识的逻辑顺序加以适 当的调整、改造。使教科书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从感知到理解, 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样一些认识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为了作到这 一点,知识内容有的可以直线式编排,有的必须采用螺旋上升方式编排。编 制教科书体系时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少,应当较多考虑学生的认 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对于高中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大些,知识储备多些, 可以较多地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总之,教科书是否好教好学,主要取决于 “三序”结合的合理化程度。  按照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分小学、初中两段。高中教育分普通高 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中专、中技)两类。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 状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今后应该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上中专、中 技等职业技术学校,上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应小一些。因此,初中化学课程  应该独立自成体系。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化学课程应在初中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的需要另行编排教科书体系。  目前出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不下 10 种,它们的体系不同,风格各异。由 于都要做到“三序”合理结合,因此它们的体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教材的呈现基本上都是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即从空气、氧气、水 等一些学生熟知的物质引出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  2.理论概念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使理论概念的教学在一定元素 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并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学习, 做到相得益彰。  3.为了使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能按照由简到繁,由单元基本操作到 综合练习的合理顺序进行,多数教科书均把学生实验独立成书。但也尽量照 顾到课堂教学的顺序,使实验在遵循实验技能教学规律的同时,也能发挥它 及时验证和巩固化学知识的作用。  高中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本)》改编而成的。 因为该大纲是一个过渡性大纲,不久就要颁布新大纲,编写新教科书,所以 这个改编本不是重新编写的,而是将原有的教科书作一些章节顺序的调整, 把一些难度较大的理论和某些有机化合物知识放在高三,作为分科性选修教 材,其余的作为高一、高二的必修教材。必修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无机化合物在前面,有机化合物在后面。原因是无机化合物比有机化合物相对简单一些,放在前面,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 认识顺序。在讲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前,系统地讲了主族元素Ⅶ族、Ⅵ 族和Ⅰ族三个自然族,目的是为讲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铺路搭桥。在物质 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再讲Ⅴ族,Ⅳ族,Ⅲ族的铝,Ⅱ族的镁,过渡元素的 铁,这样便于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指导这些元素化合物的学 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必修课有机化合物部分,基本上按官能团分类编排,并简单介绍了石油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等方面的知识。 分科性选修课安排在高三。此时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高二化学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化学理论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胶体等理论知识和糖类、蛋白 质等有机化合物知识,可以使整个中学化学所学到的知识更为系统、完整, 使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但是这样安排也有缺点,即高中必修课缺乏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的必要的理论知识,造成一方面一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得 不到理论解释,只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像化学电源、电 解、电镀、金属的电化学锈蚀和防锈等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也因缺乏理论基础而不能讲,这对于大多数不选分科性化学选修课的学生来 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缺陷。§1-4 中学化学教材的评价  为了繁荣教育事业,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种需要,改变由人民 教育出版社独家编写出版教材的状况,国家教委决定,今后中小学教科书的 编写实行“一纲多本”制度,即由国家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任何单位或个 人均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出版 发行。这样一来,就可以同时向全国广大师生提供一批不同风格、不同程度 的教材,以供选用。  广大师生应根据什么原则选用教材?已选中的教材有什么优缺点,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扬长避短来确保教学质量?这就涉及到教材的评价问 题。如何评价一本中学化学教材的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内容的选材 化学教材内容的选材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教学目的?它是否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如何?它是否符合 学生的程度,并能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教材编排的体系 化学教材编排的体系是否做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合理结合?是否有利于学生在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智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品德、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它是否既注意本学科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衔接,又注意与小学自然、物理、 数学和生物课之间的联系?3.教材的文、图表达和装帧  化学教材的文字是否规范、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照片、 插图是否丰富、美观,并与内容配合紧密?印刷装帧是否精美,能不能引起 学生阅读的兴趣?4.教材的习题作业和实验  习题作业和实验的内容是否体现化学教学目的要求,并与教学内容配合 紧密?它们的分量是否适当?即是否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不加重学生的负 担?它们的表达形式是否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教师评价一本化学教材时,既要根据上述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又要从教学实践中搜集各种客观证据以资佐证,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分析、判断正 确和公允。搜集客观证据有这样一些途径:(1)根据教学大纲命题,测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到达度。(2)对学生的习题作业进行分析。(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较长期的、系统的观察记录。(4)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直接征求意见。 至于教材的编辑、教育科学工作者或者教育领导机关,他们在评价一本教材时,为了把问题弄得更加深入、细致、准确,一般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要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规模的教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广泛地搜集各种客 观证据,约请一批有经验的专家和教师对化学教材进行分析、评定,同时还 要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在对教材进行质量分析时,不要忘记同时对教材的使用模式进行分析。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化学元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