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筒玉米机齿轮带A型1041uuu或A型1067有售没?

您的位置: &
红薯种的选留及储藏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西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
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属鞘翅目,长蠹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储粮害虫,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寄主广泛。幼虫有发达的上颚可以蛀蚀完整粮粒和碎粒引起谷物损失。一粒粮食可以被多头谷蠹钻蛀,它们一旦钻入很难防治,被认为是抗药性最强的储藏物害虫之一。本文比较研究了谷蠹抗PH_3品系与敏感品系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差异,旨在为谷蠹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1、谷蠹抗PH_3品系与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谷蠹抗PH_3品系的抗性系数为16.16。谷蠹雌雄性比小于1,并且抗PH_3品系的性比小于敏感品系的性比。抗PH_3品系与敏感品系在体重、体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体重和体长之间也没有相关性;两种品系谷蠹对粉状粮食的趋性大于对碎粒和整粒的趋性,对玉米的趋性大于对小麦与水稻的趋性。
2、温度和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2.1温度和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发育历期的影响
温度对谷蠹各虫态发育历期影响显著,高、低温下发育历期延长。敏感品系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大于抗PH_3品系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粮食对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对卵期影响不显著;玉米中谷蠹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大于小麦中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2.2温度、品系、粮食互作对谷蠹发育历期的影响
温度和品系、温度和粮食的互作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但品系和粮食互作的影响不显著;温度、粮食、品系的互作对卵历期影响显著;温度、品系、粮食三者之间及其两者之间的互作对1、2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显著,对3、4、5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
2.3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总体上呈逻辑斯蒂曲线形式,但是3、4、5龄幼虫发育速率与温度呈Quadratic曲线关系。
2.4温度与幼虫虫龄的关系
以玉米面为食物的谷蠹幼虫除31℃外经3~6龄化蛹,31℃条件下经3~5龄化蛹;全麦粉饲养的谷蠹幼虫经3~5龄化蛹,其中4龄幼虫化蛹的比例最高。
2.5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抗PH_3品系大于敏感品系,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抗PH_3品系则小于敏感品系;同一品系以玉米面为食物的发育起点温度大于以全麦粉为食物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相反。
2.6不同条件下谷蠹各发育阶段存活率
总体来看低温22℃和高温37℃能降低谷蠹各虫态的存活率;1、2龄幼虫的存活率小于3、4龄幼虫的存活率;各虫态的存活率敏感品系大于抗PH_3品系,以玉米面为食物时各虫态存活率大于以全麦粉为食物的存活率。
3湿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不同湿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发育历期
在32%、55%、75%RH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抗PH_3品系小于敏感品系;但在84%、90%RH时,抗PH_3品系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则大于敏感品系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实验所用的五种湿度条件中,32%RH下谷蠹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最长,为61.73~56.53天;84%RH下谷蠹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最短,为30.86~35.16天。
3.2不同湿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存活率
不同湿度下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存活率不同,湿度过低或者过高,存活率都较低。敏感品系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大于抗PH_3品系未成熟期的存活率;以玉米面为食物的谷蠹未成熟期的存活率大于以全麦粉为食物的谷蠹未成熟期的存活率。
3.3湿度对幼虫虫龄的影响
以玉米面为食物时,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在32%RH下幼虫经3~8龄化蛹;55%、90%RH下敏感品系幼虫经3~7龄化蛹,抗PH_3品系幼虫则经3~8龄化蛹;75%RH条件下敏感品系和抗PH_3品系幼虫经3~6龄化蛹,84%RH条件下敏感品系和抗PH_3品系幼虫经3~5龄化蛹。以全麦粉为食物时,敏感品系和抗PH_3品系在32%RH下幼虫分别在3~5、3~7龄化蛹;55%RH下敏感品系和抗PH_3品系幼虫经3~7龄化蛹;75%RH条件下敏感品系幼虫经3~5龄化蛹,抗PH_3品系幼虫经3~6龄化蛹;84%RH条件下两种品系幼虫经3~5龄化蛹;90%RH下敏感品系幼虫经3~6龄化蛹,抗PH_3品系幼虫经3~8龄化蛹。以全麦粉为食物的幼虫龄数比以玉米面为食物的龄数少。在相同条件下抗PH_3品系比敏感品系具有更多的幼虫龄数。
4温、湿度及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繁殖力的影响
谷蠹产卵前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敏感品系期短于抗PH_3品系。谷蠹单头雌虫在37℃条件下的日均产卵量大于25℃条件下的日均产卵量;谷蠹敏感品系单头雌虫的日均产卵量大于抗PH_3品系的日均产卵量;在玉米面中的产卵量大于全麦粉中的产卵量。
5不同条件下谷蠹的种群动态
5.1不同温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种群动态
在前100天或者130天时谷蠹敏感品系的种群数量大于抗PH_3品系的种群数量,但在160天时抗PH_3品系的种群数量则大于敏感品系的种群数量。两个品系谷蠹种群数量都在28℃、160天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94头和209头。对谷蠹种群动态的回归分析表明,只有抗PH_3品系在25、37℃下的种群增长呈逻辑斯蒂模型。
5.2不同粮食及其状态下敏感品系谷蠹的种群动态
在不同粮食状态下,碎粒中谷蠹的种群数量大于粉状粮食中谷蠹的种群数量,整粒中谷蠹的种群数量最小。小麦中谷蠹的种群数量大于玉米中谷蠹的种群数量。回归分析表明谷蠹仅在小麦碎粒中的种群增长呈逻辑斯蒂模型,在其他粮食状态中的种群增长呈二次抛物线形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S379.5【目录】:
中文摘要7-10
ABSTRACT10-14
第1章 文献综述14-28
1.1 谷蠹的形态特征14-15
1.1.1 谷蠹各虫态的形态特征14
1.1.2 谷蠹幼虫的分龄方法14
1.1.3 谷蠹成虫雌雄性鉴别14-15
1.2 谷蠹的危害15-16
1.3 谷蠢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进展16-20
1.3.1 谷蠹的虫龄16
1.3.2 谷蠹发育的条件16-17
1.3.3 谷蠹的发育历期17-18
1.3.4 谷蠹的生殖能力18-19
1.3.5 谷蠹的存活率和各虫态的转化率19-20
1.3.6 谷蠹迁移习性的研究20
1.4 谷蠹的主要防治技术20-28
1.4.1 化学防治21-23
1.4.2 物理防治:23-25
1.4.3 生物防治25-28
第2章 前言28-30
第3章 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30-34
3.1 材料与方法30-31
3.1.1 试验材料30
3.1.2 试验方法30-31
3.2 结果与分析31-33
3.2.1 谷蠹抗PH_3品系成虫抗性系数测定31
3.2.2 形态特征观察31-32
3.2.3 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体长和体重的比较32-33
3.2.4 对食物的趋性33
3.2.5 雌雄性比33
3.3 结论与讨论33-34
第4章 温度和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发育的影响34-48
4.1 材料与方法34-37
4.1.1 供试虫源34
4.1.2 试验处理34
4.1.3 数据分析34-37
4.2 结果与分析37-46
4.2.1 温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发育历期的影响37
4.2.2 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发育历期的影响37
4.2.3 粮食和温度的互作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发育历期的影响37-42
4.2.4 谷蠹未成熟期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及其与温度的关系42
4.2.5 谷蠹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42-43
4.2.6 温度与幼虫龄数的关系43
4.2.7 不同条件下谷蠹各发育阶段存活率43-46
4.3 结论与讨论46-48
第5章 湿度和食物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生长发育的影响48-54
5.1 材料与方法48
5.1.1 供试虫源48
5.1.2 试验处理48
5.1.3 数据分析48
5.2 结果与分析48-53
5.2.1 相对湿度对谷蠹发育历期的影响48-50
5.2.2 相对湿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存活率的影响50
5.2.3 湿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幼虫龄数的影响50-53
5.3 结果与讨论53-54
第6章 温度、湿度和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繁殖的影响54-58
6.1 材料与方法54-55
6.1.1 供试虫源54
6.1.2 试验处理54-55
6.1.3 数据分析55
6.2 结果与分析55-57
6.2.1 温度对谷蠹产卵前期的影响55-56
6.2.2 温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产卵量的影响56
6.2.3 湿度对谷蠹敏感品系产卵量的影响56
6.2.4 粮食对谷蠹敏感品系单头雌虫日均产卵量日均产卵量的影响56-57
6.3 结论与讨论57-58
第7章 不同条件下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实验种群消长情况58-64
7.1 材料与方法58
7.1.1 供试虫源58
7.1.2 试验处理58
7.1.3 数据分析58
7.2 结果与分析58-63
7.2.1 不同温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及敏感品系种群动态比较研究58-61
7.2.2 不同粮食及其状态对谷蠹敏感品系种群动态的影响61-63
7.3 结论与讨论63-64
第8章 主要结论64-68
8.1 谷蠹抗PH_3品系与敏感品系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64
8.2 温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长发育的影响64-65
8.2.1 温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发育历期的影响64
8.2.2 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分析64
8.2.3 温度与谷蠹幼虫虫龄的关系64
8.2.4 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64
8.2.5 不同条件下谷蠹各发育阶段存活率64-65
8.3 相对湿度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生长发育的影响65
8.3.1 不同相对湿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发育历期65
8.3.2 不同相对湿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存活率65
8.3.3 相对湿度对幼虫虫龄的影响65
8.4 温湿度及粮食对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繁殖的影响65
8.5 不同条件下谷蠹的种群动态65-68
8.5.1 不同温度下谷蠹抗PH_3品系和敏感品系的种群动态65-66
8.5.2 不同粮食及其状态下敏感品系谷蠹的种群动态66-68
参考文献68-76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7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辛东华;刘继生;;[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德云,沈宗海,王延好,江家伍,孔小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陈根富;刘团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孟建平,范瑾初,谢燕菊,高乃云;[J];中国给水排水;1994年04期
杨长举,薛东,张宏宇,华红霞,宫振;[J];湖北植保;2002年03期
徐汉虹,赵善欢;[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谌运清,邓望喜;[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邓望喜,文必然,姚康;[J];昆虫学报;1988年03期
魏书军;郑宏海;皇甫伟国;施祖华;陈学新;;[J];昆虫学报;2006年02期
张立力,权永红;[J];昆虫知识;1996年01期
李隆术,赵志模;[J];昆虫知识;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燕;[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周蕊;[D];西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利民;原国辉;陆宁海;许永霞;;[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付佑胜;赵桂东;;[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5期
孙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周文宗;钦佩;王光;;[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刘刚;张立钦;;[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7期
丁玉军;谢慧琴;林楠;刘福光;陈遂中;彭意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陈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罗智文;袁东;耿安锋;陈琳;莫小平;;[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崔阳;杨绍斌;;[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周文宗;张硌;高红莉;李洪涛;;[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世广;林华峰;黄衍章;席银宝;李利华;胡娟;;[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张爱民;薛建平;;[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为喜;潘灿平;江树人;;[A];新世纪(首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技术论坛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02年
胡治军;赵佳丽;金杏妹;;[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孔晓玲;张肇鲲;蒋德云;江家伍;许良元;沈宗海;吴玉公;;[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杨群辉;马云萍;尹彤;纳继忠;;[A];云南省作物学会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吕建华;华志鹏;;[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沈岩柏;朱一民;魏德洲;;[A];第十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4年
孔晓玲;江家伍;蒋德云;沈宗海;许良元;吴玉公;;[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王永模;周辉;祖海鹏;张国安;;[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新瑞;[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袁海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王建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王晓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蔡立君;[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陈浩梁;[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郑大睿;[D];中山大学;2011年
欧阳建勋;[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侯太平;[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邓永学;[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朝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金占宝;[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冲;[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王光钺;[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王雄;[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刘炎;[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吴若旻;[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李岩峰;[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徐丽;[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陈思思;[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魏书军;郑宏海;皇甫伟国;施祖华;陈学新;;[J];昆虫学报;200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常碧影,梁冬生,阎惠文,张明;[J];氨基酸杂志;1992年02期
李世广,林华峰,徐庆丰,张晓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何剑中,崔永忠,黄茵,周志宏,黄显鹤;[J];饲料工业;1998年03期
林启训,吴珍泉;[J];饲料工业;1999年04期
傅丽君,尤民生,戴小华;[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陈根富;刘团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段诗运,刘进,马贵成,钟家成;[J];湖北农业科学;2002年02期
李世广,林华峰;[J];华东昆虫学报;2003年01期
刘桂林,邓望喜;[J];华东昆虫学报;1995年01期
庞建光,张明霞,韩俊杰;[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煜;[J];植物保护;1992年02期
胡彬,祝金明,吴运荣,罗安程,吴平;[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施德耀;;[J];粮食与油脂;1989年03期
潘文亮,党志红,高占林;[J];昆虫学报;2003年06期
张时妙;莫建初;程梦林;薛智慧;沈利丰;程家安;;[J];昆虫学报;2005年06期
韩招久;李凤良;李忠英;陈之浩;;[J];植物保护学报;1998年04期
马磊,李秀兰,田海生,沈波,郑仕中,周大虎,朱昌亮;[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2年04期
吴益东,沈晋良,尤子平;[J];昆虫学报;1994年02期
孙鲁娟,高希武,郑炳宗;[J];昆虫学报;2002年06期
吴益东,沈晋良,谭福杰,尤子平;[J];昆虫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红;李兴涛;于海秋;赵新华;王晓光;曹敏建;;[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天凤;[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李春红;[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张宁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宋春满;[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权跃;[D];西南大学;2007年
蒋琼艳;[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许菲菲;[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聂文敏;[D];浙江大学;2006年
方奎;[D];吉林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This page uses JavaScript to progressively load the article content as a user scrolls.
Screen reader users, click the load entire article button to bypass dynamically loaded article content.
PasswordRemember meSign in via your institutionSign in via your institution
&RIS&(for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RefWorks Direct Export
& Citation Only
& Citation and Abstract
JavaScript is disabled on your browser.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use all the features on this page.
JavaScript is disabled on your browser.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use all the features on this page. This page uses JavaScript to progressively load the article content as a user scrolls. Click the View full text link to bypass dynamically loaded article content.
, December 2006, Pages 50 years of living polymerizationEdited By Krzysztof Matyjaszewski and Axel H.E.
Perspectives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Michael Szwarc to living polymerization, , , , a Chemistry Departmen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 Forestry Drive, Syracuse, NY 13210, USAb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Laboratory of Macromolecular &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Celestijnenlaan 200F, Louvain, B-3001 Belgiumc Loker Hydrocarbo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 Park, Los Angeles, CA , USAThe review starts with a short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 and ), followed by the famous work of Michael Szwarc on electron transfer to styrene and related monomers in THF and similar solvents (), forming the basis of most of his subsequent work.
describes his now classical work on the effects of ion pairing, ion pair solvation and triple ion formation on styrene anionic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as well as exploratory work on several related monomers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work by others on related systems, such as the effects of LiCl and lithium alkoxides on the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the mediation of styrene polymerizations by divalent Ba2.
starts with a summary of solvation studies of fluorenyl ion pairs that allow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ion pairs in styrene polymerizations. The effects of solvent and carbanion structure on ion pair solvation and dissociation and their role in initiation equilibria are discussed. Finally a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ion pair dissociation and triple ion formation based on the second Wien effect is discussed.
reviews anionic copolymerization studies by Szwarc and collaborators. This is followed by subsequent work on the Hammet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the addition of 1,1-diphenylethylenes to polystyrenelithium in hydrocarbon/THF. Studies by others on the role of Li&pi donors coordination in butadiene/styrene and isoprene/styrene copolymerizations in hydrocarbon media are also reviewed in this section, as is the role of this coordination in the LiOH mediated isotactic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KeywordsAnionic polymerization; Living polymerization; Vinyl anionic copolymerization; Ion pairs; Solvent-separated ion pairs; Radical anions
No articles found.
This article has not been cited.
No articles found.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双筒带皮玉米脱粒机
申请(专利)号:
申请日期:
公开(公告)日:
公开(公告)号:
主分类号:
A01F11/06,A01F11/00,A,A01,A01F,A01F11
A01F11/06,A01F11/00,A,A01,A01F,A01F11
申请(专利权)人:
发明(设计)人:
主申请人地址:
425000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上岭桥镇官冲村
专利代理机构:
永州市零陵专利事务所 43115
国别省市代码:
一种双筒带皮玉米脱粒机,包括脱粒筛板(1)、脱粒滚筒(2)、自动调节装置(3)、皮带传动轮(4)、风扇(5)、风扇传动轮(6)、筛板孔(7)、玉米棒进入口(8)、电机(9)、双皮带轮(10)、机架(11);脱粒筛板(1)下方设置脱粒滚筒(2),脱粒滚筒(2)通过轴承和轴承座固定在机架(11)上,脱粒滚筒(2)前方设有皮带传动轮(4),脱粒筛板(1)两侧设有两排并列筛板孔(7),脱粒筛板(1)成半圆锥形,半圆锥形较大的一头为玉米棒进入口(8),半圆锥形小头部位为出料口,脱粒筛板(1)固定在机架(11)上,自动调节装置(3)由固定在出料口上方、左右两侧的活动销(12)和套在活动销(12)上的弹簧(13),活动销(18)通过连接机壳上的穿孔使活动销(12)能左右、上下活动,自动调节装置(3)设置在脱粒筛板(1)半圆锥形小头出口部位,电机(9)设置在机架(11)上,机架(11)外部设有机壳;还包括设置在脱粒滚筒(2)上的三角形剥皮钉(16)、设置在玉米棒进入口(8)和脱粒滚筒(2)下方的风扇(5),三角形剥皮钉(16)与脱粒滚筒上的螺旋筋并列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在脱粒滚筒(2)下方的筛网(12),设置在筛网(12)下方的隔板(13),隔板(13)一侧设有玉米粒出料口,其特征是:并列设置两个脱粒滚筒(2),脱粒滚筒(2)正下方分别设置两个风扇(5),两个风扇传动轮(6)依靠同一条皮带驱动,两个皮带传动轮(4)依靠同一条皮带驱动,风扇传动轮(6)比双皮带轮(10)轮径小。
法律状态:
授权,授权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r1041n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