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射电望远镜镜

中国造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 性能超美国产品10倍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 港媒称,号称&观天巨眼&、位处贵州平塘县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FAST,日前进行首次升舱试验,预计明年九月竣工。FAST口径达五百米为世界之最,投资逾6.6亿元人民币,假若真存在外星生物,理论上逃不过FAST的&天眼&。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11月23日报道,研究前后花了近20年的FAST,用于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为收集更远、较弱的射电波,就必须要建造更大的主动反射面系统。该系统今年八月开始安装,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至今完成三分之一。
  接收来自外太空无线电信号的核心机件馈源,早前放置到中心馈源舱内,并于前日进行首次升舱试验。据工程副总工艺师孙才红说,馈源如同&天眼&的视网膜,收集宇宙信号。
  据了解,由数千块反射板组成的反射单元能够主动对焦,而FAST能将中国的太空测控点,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边缘,探测宇宙中的信号和物质,有助理解宇宙物质成分和演化历史,甚至用于重现宇宙早期图像。如果存在外星生物,都逃不过FAST。
  孙才红认为FAST的综合性能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高近十倍,又宣称当FAST建成后,中国在射电天文学的地位会从&追赶&,跨越到&领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臧文娟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中国造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今日启用 搜索银河系外脉冲星
原标题:给我一双“慧眼”——“超级天眼”的探索与追问FAST全景(9月24日摄)。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吸引着世界目光。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新华社贵阳9月24日电 题:给我一双“慧眼”——“超级天眼”的探索与追问新华社记者人类关于宇宙新知的探索又迈进了一步。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吸引着世界目光。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环形山,成为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第一人。400多年后,代表中国科技高度的大射电望远镜,将首批观测目标锁定在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边缘,探究恒星起源的秘密,也将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刻度。宇宙到底有多大?这是人类秉承探索发现的天性不断追寻的问题。在发现未知地带的征程中,中国天文人将不畏艰苦、不断创新,奏响探索宇宙的新畅想曲。9月24日,工作人员从FAST的反射面板底部经过。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发现”的高手,大射电成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的突破口望远镜“锅盖”越大越灵敏,500米的“超级天眼”究竟有多灵敏?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而对老一辈天文学家来说,拥有这样的望远镜一直是个梦。我国天文学长期落后,主要受制于望远镜设备。二战后射电天文学方兴未艾,接连涌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四大天文发现,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走过蹒跚学步、仰望西方强国的阶段,近年来我国陆续建成5座射电望远镜,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不过,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射电望远镜观测能力还比较有限。“天文设备按国际惯例都是开放的,但中国人要独立申请使用国外望远镜比较难。国内外设备差距比较大,缺乏平等合作的基础。”国家天文台“百人计划”研究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科学部主任朱明说,只有走自主研制之路,才可以扭转这一局面。“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将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条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李菂说,中国大射电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超强的能力:发现气体星系有望在过去的基础上提高10倍,发现的脉冲星数量有望翻倍,有望发现新的星际分子……射电望远镜诞生至今,人类发现约2500颗脉冲星,它们全部位于银河系内。科学家们将中国大射电首批观测目标锁定在银河系外,希望依靠其超群的灵敏度搜寻河外星系的脉冲星。“发现更多脉冲星,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级脉冲星,将来有望应用于空间飞行器导航领域。”严俊说,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处于概念阶段。FAST综合控制大楼(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拓宽科技维度,“天眼”联网才能洞穿宇宙迷雾今天天文领域讲究立体化作战,仅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远不够。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大射电擅长的观测频率是中低频,而高频的亚毫米波、毫米波领域也需要更强的望远镜,才能形成比较完备的观测体系。”朱明解释说。按计划,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并主导国际射电领域的低频测量网,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未来5至10年,大射电等项目只是我国大望远镜建设浪潮的前浪。据严俊透露,中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已初步通过专家评审,有望于“十三五”规划期间立项。目前,我国最大的光学望远镜是位于云南丽江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与国际上领先的西班牙10.4米光学望远镜、美国10米光学望远镜和日本8米光学望远镜等仍有较大差距。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建成后将为暗能量本质、引力波源光学认证和研究、太阳系外类地行星探测、超大质量黑洞、第一代恒星等前沿科学问题提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观测平台。有红外望远镜,就有紫外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我国正计划把望远镜家族的基地拓展到空间领域。今年年底,我国将发射自主研制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它可以进行宽波段大天区X射线巡天成像,具有独特的观测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多波段X射线快速光变的能力,并可以监视天空的高能爆发现象。“随着我国空间站逐步具备维护在轨航天器功能,建造中国版‘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严俊说,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仅将大幅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9月24日,工作人员在FAST控制中心内工作。新华社记者刘续摄二十年“铸天镜”,开启射电天文学的“黄金时代”天文学领域的技术看上去显得“高大上”,但实际上离我们的生活却很近:射电天文学家在研究中的副产品WLAN技术,成了今天每个人生活都离不开的WIFI技术的前身;天文学类地行星的研究,让我们有了与“来自星星的你”交流的灵感……“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镜’。国家加大对天文观测设施的投入,是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工业制造水平的缩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副经理彭勃说。为了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我国天文学家等待了22年,研究和建设团队也从1994年以南仁东、彭勃为核心的5人小组扩展至上百人。自主创新的同时,我国还参与多个国际合作的望远镜项目,包括世界上正在研制的两套新一代巨型望远镜——30米光学望远镜和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30米光学望远镜拼接主镜将具备9倍于当今最大望远镜的集光能力,图像分辨率也将比当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分辨率高3倍。根据不同观测目标和方法,它的探测深度将是现有望远镜的10至100倍。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项目由两套先进的望远镜设备构成,一套是位于南部非洲的蝶形天线阵,另一套是位于澳大利亚的低频孔径阵列。蝶形天线阵由200面抛物面天线组成,看起来像“卫星锅盖”;低频孔径阵列由超过10万个偶极天线组成,看起来像“电视天线”。它们将被科学家用来观测宇宙“黑暗时代”,并搜寻地外文明的蛛丝马迹。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天文学研究和天文设施都是开放的,先进的天文设施建起来了,就需要优秀的研究团队。国家天文台正千方百计吸引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利用大射电等先进望远镜开展前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争取早出成果。“过去国内天文观测条件有限,我国天文学科发展相对较弱。”严俊说,随着天文观测设施的丰富,国内著名高校正在加强天文学科的专业建设,今后还要强化高校与天文观测台站之间的合作。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也为更多人投身这项科学事业奠定了基础,点燃了人类向往太空的激情。“从孩子第一次抬头看到星星的那一刻,天文学其实就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李菂说,希望天文学课程将来可以走进课堂,激发孩子们观察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天文学的发展,是全人类认识宇宙的智慧结晶。未来20年是射电天文乃至天文学的‘黄金时代’,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力,让我们拥有向宇宙更深处探索、实现前沿科学领域突破的信心。”彭勃说。
正在加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zngu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最大射电望远镜在哪里_百度知道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正式运行中建二局荣获“突出贡献奖”
日15:53&&来源:
原标题: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正式运行中建二局荣获“突出贡献奖”
  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落成启用仪式在项目现场举行,作为参建单位,中建二局总经理程贵堂受邀参加了仪式,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在众多参建单位中,中建二局还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授予“突出贡献奖”。
  落成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这座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全部完工,正式运行观天。这只世界独一无二的观天“天眼”即将用她世界第一的姿态望向宇宙,探索未知的世界。
  FAST竣工
  “天眼”的庐山真面目
  “天眼”的学名叫“500米口径球冠状主动反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她的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4450块反射面板铺设在索网上,由坚实的钢架支撑,架在山区的洼地里。FAST由台址、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几大部分构成。其中主动反射面是一个口径500米、半径300米的球面,由主体支承结构、促动器、背架结构和反射面板组成。主动变位是FAST反射面的最大特点,通过控制2225个促动器沿径向运动,拉动索网带动反射面在观测方向形成300m口径瞬时抛物面以汇聚电磁波,观测时抛物面随着所观测天体移动而在500m口径球冠上移动,从而实现跟踪观测。它有强大的内网高低压配电、控制网络和安防系统,有活力充沛的“脉络和神经”。它拥有30个标准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天线口径达500米,口径是世界之最。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提高约10倍;综合性能与美国Arecibo 300米望远镜相比提高约10倍。
  “天眼”的独门绝技
  作为世界第一,“天眼”有着无与伦比的独门绝技。她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范围可达宇宙边缘,能重现宇宙早期的图象。她能获悉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探索宇宙起源的秘密,同样可以分析和预知宇宙的未来。她能发现外星传来的信号,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她能寻找和研究宇宙中的脉冲星,现在全世界的望远镜只能发现2500颗,而她如果一年全力以赴的看,发现脉冲星就可以翻倍。她能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与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进行通信。
  “天眼”的设计综合体现了我国高技术创新能力。它将在基础研究众多领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学、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规律等方向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也将在日地环境研究、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它的建设与运行将促进西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可以预测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并将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课题,成为国际天文学术交流中心。
  “天眼”是这样炼成的
  中建二局承接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内网高低压配电、控制网络和安防工程,包括设备和主要材料的采购、运输、安装、调试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高压变电、低压配电、网络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系统、防电磁屏蔽、防雷接地、照明工程等。“天眼”的顺利竣工,离不开所有科学家和建设者的智慧、辛勤和汗水,中建二局的建设者们亲手打造了这只卓越的“天眼”。
  1. 他们为“天眼”创造“血管”
  FAST望远镜不仅观测距离达数百万光年,可以观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观测面广,这是由于其反射面可以运动造就的。整个反射面内部均匀分部了24个观测基墩,其作用是将反射面的运动轨迹反馈到总控室,总控室对其真实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看是否与发出的指令有偏差。如果有偏差将在下一步运动时将其反射面调整到预计的方向上。馈源舱的运动和信息数据的传输:由总控室发出信号,传输到馈源支撑塔,馈源支撑塔接收到相应的信号后,通过卷扬机拉动钢索,将馈源舱悬吊在空中指定的位置。馈源舱再将收集的信息传回总控室。这整个工程需要不少于20000芯光缆熔接,并要求整个链路衰减值不大于2dB。这就对熔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其中有一芯光缆没有熔接好,出现问题,就会是整个过程工作异常。这些光缆好比“天眼”的血管,血管通了,“天眼”才能有运转的动力源泉。中建二局的建设者完成所有光缆的熔接任务。
  2. 他们为“天眼”制造“神经”
  FAST由4450块面板拼接而成,而每块面板之间的拼接处下方都有一个地锚,共2226个地锚。每个地锚处都配置了一个促动器和一个终端隔离箱。终端隔离箱负责给促动器提供电源和信号传输。当总控室开始将反射面将如何运动的轨迹的信息发送给每个终端隔离箱,由终端隔离箱发出使促动器工作的信号,这时每个促动器就可以按照总控室的要求做相应的动作,促使促动器上方的反射面运动,通过反射面运动,射电望远镜就可以观测和追踪更多外来天体的信号了。终端隔离箱的制作相当关键,不仅要给促动器提供电源,还要能准确无误地接受到总控室发送的信息,他们好比是“天眼”的“神经”,能让“天眼”敏感地捕捉来自太空的信号。中建二局的建设者成功完成所有终端隔离箱的制作和安装。
  3.他们为“天眼”搭建“主动脉”
  做好强弱电配管及电缆的合理敷设布控,是在施工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按照原来图纸上要求供电电缆要开挖沟槽,埋在地下。但由于现场地质情况复杂,地下全是岩石,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中建二局项目团队提出把“埋在地下铺设”改为在坡面搭起“桥架”,使线路在“桥架”上进行布控。如果说敷设管线是搭建射电望远镜的血管,那么“桥架”就是横贯其中的主动脉。搭起“桥架”后,当线路发生问题时,不用再挖开土层,随时发现问题都能及时应变解决;也使坡面上的布控线路从一点可以到达任何一点,增加布控线路的整体性、集中性和灵活性,从而观天巨眼的“脉络”可以畅通无阻,“神经”系统可以灵敏感应。
  4.他们为“天眼”排除干扰
  FAST望远镜主要通过接收外来天体的电磁波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得到人们所需的数据。如果望远镜运行时产生了其他的电磁信号,这些信号就会被望远镜接收,我们对天体电磁信号的分析就会不准确。为了避免望远镜在工作时其他设备对其产生干扰,需要将这些设备进行电磁屏蔽处理。同时控制线路需要通过滤波器去控制设备,这些设备非常灵敏,只要通过3毫安的电流,如果由于滤波器中存在电感、电容等原件自身工作会产生的电流大于3毫安,会对控制回路产生干扰达不到控制要求。为了使项目不会受任何电磁波的干扰,保证真实的信号传输,需要将这些设备进行电磁屏蔽处理。中建二局的建设者成功克服诸多难题,成功完成了所有屏蔽工程的施工任务。
  FAST综合布线工程完工
  5.因为有这样一支“超常”团队
  (1)他们会“飞檐走壁”
  低头,是悬崖;抬头,是峭壁。群山环绕的“大窝凼”,地势险峻,陡峭的山崖,坡度都在70度以上,根本没有可操作的施工作业面。面对如此艰难的施工环境,中建二局的建设者攻坚克难,成功完成光缆铺设、配电箱、中继室、变电站等一系列的布控安装,使每个配电箱供电电缆和光纤跳线与地锚墩上的促动器准确连接。
  原本不会“武功”,但是却要“飞檐走壁”;原本锦衣玉食,现在却要风餐露宿。“大窝凼”的道路蜿蜒陡峭,九曲十八弯。车辆在盘山道上行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为此项目部上下班不允许坐车,必须步行。工程师们每天在悬崖峭壁上来回行走十个小时,长年累月,练就了一身“身轻如燕,行走如飞”的功夫。他们如“蜘蛛侠”一样在项目现场飞檐走壁,成为项目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2) 他们是大山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建二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项目部的管理人员都是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成为了大山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项目经理王培全, 1997年参加工作,身上有着东北人的爽朗、睿智和上海人的认真、细腻。刚40出头就有过诸多项目管理经验,作为项目的领头人,他每天总是最早来到施工现场,查看崖壁是否稳固,护壁的钢丝网是否拉紧、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盘算着一天的工程施工进度和面临的施工难点。
  “这是谁揭开的光缆手孔井,怎么用完没盖上?”项目经理王培全在施工道路旁看到有个光缆手孔井没有盖上,严厉的问到。随后他立即俯下身,搬起井盖把手孔井盖好。下“大窝凼”的盘山道又窄又陡,每天都有许多的工程车辆来来往往,如果井盖没盖好,车辆开上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有一次他和一名技术人员开车到镇里采购物资,看见这位同志没有系安全带,当即停车对这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王培全就是这样一个细心、严厉的人,他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着工地的每个角落、每个施工细节。
  他叫崔豪,是项目总工助理。厚厚的近视镜片下,有着一双目光锐利的眼睛,大家都亲切的叫他老崔。“大射电”项目所有的图纸深化设计都是由他完成,真可谓“老谋精算”。有一次,项目上有个变电箱烧坏了,业主给他发来了通知单。老崔当下就组织各部负责人召开会议,对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透彻分析,并对工作失误的同志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还负责去年新分来学生小姚的“导师带徒”工作,小姚恐高,他就愣是帮助他用半个月的时间,爬遍了“大窝凼”的每个山头、角落,把所有地锚墩的编号进行了熟悉校对,多方面进行引导和锻炼。在他的帮助下,小姚在一年的时间里从一名刚来的学生转变成一名合格的施工工长。
  刚结婚不久的白族小伙小杨,是项目弱电施工的负责人,去年年底刚结婚。还没来的及多陪新婚妻子,就一头扎进大山,一干就是半年。他精通于网络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前不久还去天津学习了光交机安装技术,为项目的顺利施工做好技术保障。
  出生于1992年的姚远去年刚毕业,就主动要求来项目,虽然是主动要求,但项目的艰苦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姚远的想象。“我恐高,从坡顶到坡底有几公里的落差,但很快克服了。在导师的带领下跑了一遍,一共2226个点,差不多半个月跑完一趟,这一趟下来就瘦了5斤。”姚远说。一年下来,姚远每天都往返在峭壁之间,体重也从180斤降到了150斤。
  还有操着一口江苏口音的后勤“总管”老王、羞涩腼腆的土建施工负责人小罗……这个团队虽然老、中、青三代结合,民族不同,性格迥异,但他们都有着坚毅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工作中通力协作,生活中互相帮助,在艰苦的环境造就出钢铁意志和铮铮铁骨。
  (3)他们是真正的“专家”
  一是提出制作桥架的方法。原本图纸要求供电电缆要开挖沟槽,埋在地下。但由于现场地质情况复杂,地下全是岩石,原本方案无法实行。项目团队提出把“埋在地下铺设”改为在坡面搭起“桥架”,使线路在“桥架”上进行布控,并跑遍了整个大窝凼根据窝凼现场情况,精打细算规划桥架走向,研究桥架支架制作方法,成功搭起桥架。
  二是提出光交箱改进方法。在进行光交机的安装中,由于地形限制,基础和箱体大小受到约束,而厂家生产的标准光交机又太大,项目人员自行研究、安装和布控,组装出大小适中、功能完备的光交机。
  三是提出过滤多余电磁信号的方法。为确保设备只通过3毫安的电流,项目部项目团队经过多天实践和分析,决定在控制回路一端加入继电器,将不需要的电信号“过滤”掉。加入继电器后,只有真实的信号产生时才会通过继电器,进入设备中,最后终于达到控制要求。
  四是参与改进高压滤波器的设计。10kV高压滤波器属于非常规设备。需要将滤波器的一端穿过变电站墙体进行安装,项目团队通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最后用加长滤波器的穿芯导杆、加大穿芯电容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确保了高压滤波器的顺利安装。
  历经两年的施工建设,此刻的“天眼”,闪亮落成,在群山环抱中,将以它世界第一的姿态,傲世苍穹,欲揽星月,实现着天与地的交接,探索着地外文明和宇宙的起源;将用它精湛的技艺和专业的品质实现着中建二局 “行业领先、赶超一流”的建设梦,更实现着中国科技赶超世界的民族复兴梦。
  (责任编辑:徐晶慧)
(责编:贾兴鹏、夏晓伦)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即将投入使用 它有多牛|射电|望远镜_新浪新闻
  原标题:期待 | 最牛“观天设备”即将投入使用 它有多先进?能找到外星人吗?
  近日,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预计FAST将于9月底整体完工投入使用。
△ 9月7日,已经完成反射面板安装的FAST矗立在群山中。
△ 9月7日,一名游客在观景平台上拍摄FAST主体工程。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最牛“观天设备”牛在什么地方?
  2011年,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开工。从去年7月23日开始,FAST开始进行现场拼装。今年7月,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反射面的安装工程完成。
  这一被誉为中国“天眼”的超级望远镜有什么本领?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射电望远镜。
  FAST的设计目标,是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不如此,就无法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500米的结构,要实现毫米级精度,是天文学家从未做过的,也是世界难题。
  FAST有哪些本领?能发现外星人吗?
  FAST望远镜将对脉冲星、类星体等各种暗弱辐射源进行更精密观测。宇宙中的生命体或高智商“外星人”若存在于浩瀚天宇中,也有可能被FAST探测并接收到。
  中国“天眼”为何选址黔南?
  这个单口径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近30个足球场的大家伙,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研发团队选址在黔南大窝凼,为什么选在那呢?
  观天巨眼——天文望远镜的前世今生
  天文望远镜就好像是一个个观天巨眼,帮助我们观测宇宙星空,探索世界奥秘。
  四百年前首架望远镜问世&
  四百年前,历史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在欧洲问世,这是天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这架望远镜的口径为4.2厘米,长约1.2米,聚光能力能达到肉眼的一百倍左右。利用这架光学望远镜,伽利略观测了月球环形山、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等,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打开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窗口。&
  在过去四百多年中,望远镜的制造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学镜片的口径最大已经达到了10米,比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大了数万倍,集光能力随着口径的增大而增强,能够探测到更远更暗的天体。1990年,美国把哈勃望远镜发射到了太空,帮助人们首次窥探到宇宙深处的星系面貌,引领了天体物理研究的前沿。&
  无线电技术发展 射电望远镜脱颖而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射电望远镜脱颖而出。1963年美国在波多黎各建造了直径达305米的射电望远镜,顺着山坡固定在地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1962年世界上首个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阵列建成,多个小望远镜组合起来获得相当于大口径单天线的集光能力,是望远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发明人因该项技术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奖。&
  我国射电天文起步相对较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在绕月探测卫星的精确测定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国内大型望远镜的建造也日新月异。2012年上海建成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位居世界前列。世界最大口径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最灵敏的观天巨眼。&
  新闻多看点
  NEWS MORE
  盘点世界著名望远镜
  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ARECIBO)
  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位于波多黎各岛上的一座天然火山口当中,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反射面口径为350米。波多黎各岛位于赤道附近,这个位置对于跟踪和观测行星、脉冲星和其他天体十分理想。
  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LA)
  美国甚大阵射电望远镜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由27面口径为25米的射电天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其灵敏度比世界上其他射电望远镜高一个量级,能够观测到160公里以外、一个发射无线电信号的高尔夫球大小的物体。&
  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ALMA)&
  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位于智利北部的查南托高原,由64面口径为12米的射电天线组成,是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建造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这里海拔五千多米,是地球上气候最干燥的地区之一,非常适合毫米波天文观测。&
  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ASKAP)&
  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位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地区,由36架碟形天线组成,每架天线的直径为12米,该望远镜阵列造价6500万英镑。这一区域没有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可以清楚地接收到来自宇宙的信号。&
  中国上海佘山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上海佘山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可转射电望远镜,其主反射面面积达到了3780平方米,综合性能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它可以观测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在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要的深空探测任务中都有它的身影。&
  哈勃望远镜&
  虽然射电望远镜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光学望远镜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最早的空间望远镜是哈勃望远镜,1990年由美国航天飞机送上太空,以2.8万公里的时速沿轨道运行。哈勃望远镜长13.3米,直径4.3米,清晰度是地基望远镜的10倍以上。作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之一,哈勃望远镜已经在探测黑洞、暗物质和恒星演变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在地基天文望远镜中,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该望远镜坐落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2008年建成。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多镜片拼接主动调节的方式,可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使我国光谱巡天技术真正走到了世界前列。&
  稿件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郑汉星
相声“成也原始,败也原始”,但在扩展的市场秩序里,“成”会得到进一步放大,“败”的血腥味则会被对冲。
有一年春节,我没留在北京,而是和慧聪集团的董事长郭凡生一家相约,选择加勒比这条航线,经历了一次有意思游轮旅行。
但不管普京觉悟有多高,他毕竟是俄罗斯人。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是永远的利益。
对比清流文化,清官文化更易于证明这一点事理:道德之于政治的作用,不仅有限,有时反而是一种毒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射电望远镜贵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