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实言有 敢怒敢言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呀

求助,本人实在是不知道本句话的具体意思是什么求助大神 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_百度知道轩輗_百度百科
轩輗(ní)(?—1464年),字惟行,号静斋,鹿邑县西轩庄(今河南鹿邑),[1]
中期廉吏,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2]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轩輗中进士。正统元年(1436年),前往浙江任职。景泰元年(1450年),讨平浙江贼寇。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升任刑部尚书。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天顺八年(1464年),在柘城家中去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轩輗一生功绩主要在于镇守浙江和总督南京粮储二事。
轩輗人物生平
轩輗早年经历
轩輗祖籍城西轩庄,幼年随其父轩贵移居[1]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中进士,位列56名,被授予漕淮上行人司副,掌管漕淮道的传旨册封。[1]
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举荐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按察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4]
轩輗廉洁严正
轩輗半身像
正统元年(1436年),奉命到浙江清军,弹劾不称职官员四十余人。[6]
正统五年(1440年),轩輗上书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正统皇帝批准。四月,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前任按察使奢侈腐败,轩輗为纠正风气,只领取俸禄,不论寒暑他都只穿一件布满补丁的青布袍,居家基本只吃素食,中午则只吃一个烧饼,妻儿亲自打水碾米。他还与下属相约: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即便是故友来访,也只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同僚都不堪忍受,人们也对此感到惊讶。但正因如此,时浙江的镇守宦官阮随、布政使、杭州知府、仁和知县为官都很廉洁,使得浙江大治。[7-8]
(一说为每三日用米和同僚换肉一斤[9]
正统六年(1441年),被弹劾同吏部尚书等人考选不公,结党营私,明英宗令记罪。[10]
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参政等人请求重开银场(温州、处州有银场,令百姓不堪忍受,明英宗登基时将其废除),明英宗交三司讨论,轩輗坚决反对,于是作罢,不久后给事中请求重开被批准,结果导致了等人的叛乱。[11]
正统十二年(1446年)六月,宋朝宗室后裔,会稽人赵伯泰上书给明英宗,称、和的陵墓都被当地的刁民所侵夺,御史王琳上奏说福王投降元朝,山阴不可能有他的坟墓,赵伯泰不服,又上书,明英宗于是命令轩輗和巡按御史欧阳澄复查,轩輗经查后,上报明英宗赵伯泰所言属实,但福王坟墓只是衣冠冢,明英宗知晓后下令将刁民戍边,停支王琳等人的俸禄。[12]
轩輗突然听说亲人去世后,于第二天独自离去,连下属都不知情。后又被召回任职,自负清廉,又喜喝酒,有时和同僚饮酒作乐时,一定会喝到大醉,破口骂人,士大夫们因此看不起、贬低他。[12]
轩輗官途坦荡
正统十三年(1448年),他上书提出四项事情,都切中时弊,都一一听从。[14]
(具体参见[15]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继位,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镇守浙江。[16]
景泰元年(1450年),奉命兼理两浙盐税,福建寇贼吴金八等人流劫青田等县,轩輗与讨平了他们。后来贼首罗丕、廖宁八又从福建进犯浙江,轩輗又因为防御有功,升任监察御史。[16]
十一月,母亲去世,请求平定贼寇后才去奔丧。[18]
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同年明代宗采用轩輗的意见,让依旧担任处州府知府。[19-20]
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兼管南京各卫屯种,巡抚苏州等处。[21]
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父亲去世,奔丧,归后扔总督南京粮储。[22]
景泰五年(1454年),又改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务,俸禄按照二品官发,他考察并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在任六年之中,上书三百余奏疏,都是关于军国大事的。[23]
八月,弹劾监察御史。
轩輗晚年仕途
景泰六年(1455年)五月,轩輗请求,明代宗说他上任没多久就以老为借口辞官避事,没有同意。[24]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被召回,任刑部尚书。七月,他称病、告老,请求归家。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只竹箱,那是说你吗?”轩輗叩头称是、致谢。明英宗赐白金给他,遣他回去。[25]
天顺二年(1458年)八月,南京督理粮储缺官,明英宗问李贤,大臣中谁曾任过这个职务。说有轩輗,并称赞他很廉洁,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之衔前往。[26]
天顺三年(1459年),和、进京议事。九月,奉命兼理凤阳等处仓粮。[27]
天顺五年(1461年),奉命兼管扬州淮安等处仓粮。[28]
天顺七年(1463年),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英宗不许。[29]
轩輗致仕去世
天顺八年(1464年)夏,轩輗又因年老请求退休,不等回报便径自回去了。到家后马上洗澡,才伸了伸腰腿就死了。[30]
死后,有史官到轩輗家求问轩輗生前事迹,家人只把轩輗的生卒年月告诉了他,敕授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介肃。[31-32]
轩輗人物成就
轩輗为官廉正
轩輗为官廉洁自律,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清廉的节操,使得所到之处社会风气皆为之一清,任职浙江期间,更是廉洁之至,使得浙江官场风气由奢入俭,从而“大治”,此外他又关心时政,经常向皇帝上奏时弊,任官时,又秉公执法,不偏不袒,为明王朝统治的稳固和社会风气作出了贡献。[33]
轩輗重修家谱
据1986年新修撰的《轩辕氏家谱》记载,自唐朝至宋朝,由于多次战乱与黄河水患,轩辕氏家谱全部丧失。明永乐年间,幸得轩輗主持修谱,才使轩辕氏家谱得以重新整续。[2]
轩輗人物评价
《》:①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量颇遍隘,然清操闻天下,与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②轩、耿、孔昭矫厉绝俗,物不能干,廉之足尚也卓矣。[33]
《》:轩輗天性廉介,持己甚严,清操愈坚,平生后伟之节,惟恃公牍之存。间令吏写数十大册,于纪载之文一无所好。[34]
《》:盖古者之流,虽或过中,有激贪风。嗟夫!今之仕途中,若此真鸟中之孤凤也。
沈宗曾(明朝南武库郎):在南都为官的大臣,惟有轩公与魏骥为官清廉。
: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
《明史·传》: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
:此人素有廉名,虽老可用也。
河北民谣:我家先祖讳惟行,鹿邑城内有门庭。
《》:起都察院左都御史,历六年,前后所上三百余疏,皆关军国大计。[35]
《》:所至山岳动摇,豪猾屏息。[2]
:二人素行,海内共知。[36]
《咏都御史轩輗祠堂》:玉器竹笼事有年,至今祠宇始巍然。蘸楼西倒池边影,泮水常连阁上烟。任旧枣阳袁大尹,春新关里映飞仙。伴香鼎礼先都悦,尽是尔等俭俸钱。
《读通鉴论》:禄不给于终岁,赏不逾于百金,得百轩輗,而天下不足以治,况三百年而仅一轩輗乎?城垂陷,君垂危,而问饲猪,彼将曰救死而不赡。复奚恤哉![37]
《跋于清端公传后》:余读《明史》,而叹廉吏之难。其人也,三百年来首轩輗。[38]
轩輗亲属成员
祖父:轩辕秉彝,元末从睢州迁居柘城县轩庄。
父亲:轩贵,明朝通议大夫、右副都御史。
母亲:刘氏,淑人。
子:轩维名,字克清,北直顺德府广宗县知县。
孙:轩冕,字服周,号文通,江西兴国县知县。
曾孙:轩仝。
轩輗个人作品
著有《题贾氏族谱后》一文,作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三月。另有《轩輗奏议》四卷。
轩輗轶事典故
轩輗性格孤傲,待人不论贤否,拒不接交,他做按察使时,曾到同僚家饮酒,回来后
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轩輗公画像
摸着肚子说“:这里面有脏物啊!”任副都御史,管理南京粮储时,都御史张纯置办了酒席宴请客人,轩輗厌恶他的奢汰,不去赴会,张纯把饭菜从桌上取下给他送来,也不接受。过年、过节时,群臣到礼部庆贺时,他也总是独处一室,撤去灯烛端坐其中,事情办完就立马回家,不和同僚官员说一句话。群臣听说他来,也总是避开,不愿与他相处。
轩輗气量狭隘,御史有揭发他人阴私的,他总是嘉奖其能干,他曾令御史弹劾南京祭酒,吴节便揭发轩輗的私事,但群臣颇不喜欢轩輗。[39]
轩輗在一次运粮时,不慎摔入水中,时值严冬季节,十分酷寒。轩輗被求上来后裹着被子静静坐着,有下属拿来衣服给他,他也不穿,只等着沾湿的衣服晾干。[40-41]
轩輗后世纪念
轩輗轩公祠
鹿邑县文庙西侧有轩公祠,为礼部尚书上书请修,鹿邑县令袁卓如购地建祠,正堂三楹,后楼三楹。[42]
战乱时被毁,仅存几座茅屋,碑记被流寇毁坏,用来祭祀的田也被盗卖,知县吕士鵕为之整理为旧时模样并题匾:勋垂奕世。[43]
明代至清年间,轩公祠基本上在县城内有所保留,还有碑刻。[2]
轩輗轩輗墓
轩輗墓在,因轩公祠在鹿邑县,因而有“南守祠堂北守坟”之说,其墓在柘城县城西南三里的郡园村北。[44-45]
因为柘城有轩輗的“御葬土田”,所以葬于此地。[2]
现存诰封轩輗父母圣旨一卷。[2]
.柘城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商丘网[引用日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轩輗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统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
《古穰杂录摘抄》:用当道者,荐为浙江按察使。前使林实在任,富贵拟于王者,服食器用极其精巧。洎輗在任,一切供给皆罢之,俸资之外一毫不取,自著一青布袍,无间于四时,破则补之,蔬菜不厌,午则烧饼一枚而已。与僚属约,三日各以廪米时值,买肉一斤,口数多者亦如此,皆不能堪。有减回故乡者,或故旧干经会晤者,留供一饭,至厚者杀一鸡,僚属见之惊异,此举不易得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时镇守内臣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
《四友斋丛书》:为浙江按察使,俸资之外一毫不取,四时着一青布袍,蔬食不厌,与同僚约,三日以米易肉一斤,多不能堪。故旧经过者,留供一饭,至厚者杀一鸡,僚属见之惊异。忽闻亲丧,次日遂行,僚属尚有未及知者。
《明英宗实录》:先是以天下朝觐官至命吏部考察许方面及各府正官举闻贤否本部类奏留罢黜陟务存至公仍听都察院劾其狥私者至是都御史王文等检阅考后犯赃等项为民官员知府官黄胜等数多劾方面官浙江左布政使石执中按察使轩輗等二十员并吏部尚书郭琎等考选不公党恶殃民上曰所言诚是吏部堂上官宥之其石执中等姑记其罪仍住俸三月再犯不宥。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温、处有银场,洪武间岁课仅二千八百余两。永乐时增至八万二千两,民不堪命。帝即位,以大臣议罢之。至是参政俞士悦请复开,谓利归于上,则矿盗自绝。下三司议,輗力持不可,乃止。既而给事中陈傅复请,朝廷遽从之,遂致叶宗留之变。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及巡按御史欧阳澄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遭亲丧,起复。
《古穰杂录摘抄》:自余盘肉一味而已。忽闻亲丧,明日就行,虽僚属尚有未知者。及夺情复任,颇以廉自负。又嗜酒,或公筵、或僚友相燕乐,必至醉,弄酒詈人。士林以此少之。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
《明英宗实录》:甲申浙江按察使轩輗言四时一曰求贤皇上即位以来屡诏荐举怀材抱德贤良方正经明行修之士岂期所司滥举权豪势要及亲戚故旧之子考其经学则文理不通验其案牍则行移莫晓请行巡按御史布按二司官从公体察果有真材实行量材擢用如有徇私滥举连坐其罪则奔竞之风息荐举之道公矣二曰旷职文武官员清晨管事至晚方退此臣职当然也近年浙江都司卫所官员或二三日不至公堂或至而即回私家荒闲度日政事废弛请行巡按御史体察究问庶官知警惧事得完足三曰明律各处官吏不明律意判事乖违请令其讲读详明时加考较有不明者巡按御史劾奏究治以警其惰四曰私债各处豪民私债倍取利息至有奴其男女占其田产者官府莫敢指叱小民无由控诉乞严加禁约悉给还主庶使豪强不为恶穷民无失所
上命所司悉如所言行之》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景帝立,以右副都御史镇守浙江。景泰元年命兼理两浙盐课。闽贼吴金八等流劫青田诸县,輗与原贞讨平之。贼首罗丕、廖宁八复自闽抵浙。輗等防遏有功,进秩一等。
《明英宗实录-废帝附录》:癸丑升韩府教授胡昂为本府左长史从韩王范抑奏保也
命镇守浙江右副都御史轩輗兼理两浙盐课。
《明英宗实录》:镇守浙江兵部左侍郎孙原贞督兵进剿温处叛寇适闻母丧镇守浙江右副都御史轩輗奏保留之请俟贼平令奔丧从之。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明年改督南京粮储。
《明英宗实录》:丁丑起复处州府知府石瑁以右副都御史轩輗言处州贼盗窃发瑁能守御城池抚安人民今闻母丧例应守制乞令夺情故也。
《明英宗实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轩輗兼管南京各卫屯种巡抚苏州等处。
《明英宗实录》: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轩輗闻父丧请归守制帝以輗总督南京粮储令奔丧即还任视事。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五年复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明英宗实录》: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轩輗乞致仕帝曰朝廷以尔为才委任未几辄辞老避事不许。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天顺元年二月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
《明英宗实录》:丙申命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左都御史轩輗兼理凤阳等处仓粮。
《明英宗实录》:命总督南京粮储左都御史轩輗兼管扬州淮安等处仓粮中都留守司所属及扬州等卫所屯粮从户部奏请也。
《明英宗实录》:总督南京粮储都察院左都御史轩輗以老疾乞致仕不允.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四友斋丛记》:及卒,修史有司从其家求公行实无有也,惟写生卒年月上送官耳。
来源于《轩辕氏世系河南唐邑》
.国学网[引用日期]
.国学大师网[引用日期]
《明一统志》:起都察院左都御史,历六年,前后所上三百余疏,皆关军国大计。
《古穰集》:因礼部缺人,召至京师,上怜其衷命,为南京刑部尚书,且曰:遂其优闲可也。初,轩在刑部数月,因疾作恳乞致仕还家,后每念輗之为人,亦不易得贤,因曰:二人素行,海内共知。
.文学100[引用日期]
.网易新闻[引用日期]
《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量颇遍隘。御史有讦人阴私者,辄奖其能。尝令御史劾南京祭酒吴节,节亦发輗私事,众颇不直輗。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冯梦龙.《古今笑》:中华书局,2007年
《四友斋丛说》:轩輗天性廉介,初为进士,往淮上催粮,冬寒舟行,忽落水,救出,衣尽湿,得一绵被裹之。有司急为制衣一袭,却之不用,徐待旧衣之乾。
《轩辕公祠堂记》:今大学士归德沈公鲤,时为礼部尚书,念轩辕公吾同乡名卿也,慨然以谏章是请,上允命。鹿邑令袁卓如购地为祠,正堂三楹,后楼三楹。
《鹿邑县志》:在县治东,为刑部尚书轩輗建,兵燹后旧址仅存茅屋数椽,碑记被流寇残毁,祀田为不肖者盗卖,知县吕士鵕为之整理,复旧,题其额曰:勋垂奕世。
《柘城县志·陵墓》:都御史轩輗墓:在城西南三里。
《归德府志》:左都御史谥介肃轩輗墓:在柘城县西三里。
企业信用信息【言信行直】言信行直的意思:指言语信实,行为正直。
yan xin xing zhi
英译用法来自成语故事相关谜语人气157次好搜搜索百度搜索释义指言语信实,行为正直。例句本文来源:分享:上一篇下一篇与 "言信行直 " 相关的成语yanxinxingzhi第1个字是 言 的成语第2个字是 信 的成语第3个字是 行 的成语第4个字是 直 的成语言信行直的相关问答
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猜你喜欢相关词语相关近反义词相关歇后语相关诗词热门成语故事 1   南北朝(刘)宋顺帝的时候,萧道成把持政权,杀... 2
兵不厌诈的成语故事动画
3 出处《左传·俗公二十六年》
齐候曰:“室如... 4
模棱两可的成语故事动画
贪小失大的成语故事动画
短兵相接的成语故事动画
7 【拼音】jiē l&i zhī sh&
【典故... 8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 9 出处《毅梁传·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释重...你可能感兴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 &
求翻译:诚信:立诚守信,言真行实。是什么意思?
诚信:立诚守信,言真行实。
问题补充:
Honesty: Li Cheng and trustworthy, the words really OK real.
Integrity: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true line for real-time.
Good faith: Sets up the honest code of honor, the word really good reality.
Honesty: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zhenxing real.
正在翻译,请等待...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不由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