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杰的黄字艺术签名怎么写写

雅昌艺术网
明代中叶,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工艺门类齐全,发展水平高,雕刻工艺技高一筹,享有“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的盛誉。由于皇家的喜好与推崇,苏州名手汇聚京城,盛极一时。苏州为宫廷造办处输送了许多能工巧匠,还承担了大量的宫廷活计,创作出大量精品。&日,由苏州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蘇·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86套(101件)明清宫廷藏苏作精品荣耀返乡,彰显了苏州雕刻工艺的艺术魅力。以下便是雅昌艺术网带来的现场导览:技冠天下:入宫前已有“大师品牌”进入苏州博物馆的临展厅之后,我们看到第一单元——《技冠天下》,说的是苏作在正式进入宫廷前的盛况。明代中叶到清早期,苏州雕刻主要在民间发展,各领域都涌现出引领潮流的代表人物,例如治玉的陆子冈、竹雕的朱三松、雕砚的顾二娘、治犀的鲍天成。“苏工在明代就达到了很高水准,所以清初才会被引入宫廷。”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张林杰指出。▲展厅现场首先,我们看到一组“子刚”款玉器,玉雕大师陆子冈是苏州太仓人,在嘉靖年间就已成名,他潜心钻研雕刻,其所制之玉器富有变化,方圆扁平,意之所到即能成器,且治玉富有文人气,善于把诗、书、画、印融入到作品之中。现在,苏州每年举办一届的玉石雕刻博览会“子冈杯”即是以他命名。关于陆子冈的名字,在明代文献和清代文献中有“陆子刚”和“陆子冈”两种写法。故宫所藏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风格也迥异。以器皿居多,有的做工精细,有的粗率。明代的子冈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发髻、小配件等器物上,多属于江南文人的雅玩。例如这件“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纹方盒”就属于典型的文人案头之器,玉盒盖上以浅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两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页,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盒身及盖四壁以过枝技法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明&口径7.8 厘米×7.8 厘米 足径6 厘米×6 厘米&通高6.2 厘米▲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纹方盒拓片张林杰告诉雅昌艺术网,从清代开始,传说陆子冈独创“昆吾刀法”,用刻刀进行雕琢。但玉石本身硬度很高,用刀很难雕得动。据专家研究,他还是用了砣轮等工具,为什么会有刀刻效果呢?观察作品不难发现,这些刀刻痕迹是雕完后划的,以追求独特效果。▲子刚款白玉螭纹簪明 &高7.6 厘米 宽1 厘米这件玉簪以白玉带皮子料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温润,褐红色皮,皮色巧雕为长卷花尾的螭龙,两爪。簪头圆润,穿孔,可悬挂流苏。簪身下有阳文竖款:陆子刚制。▲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明 口径5.4 厘米 足径3.8 厘米 高7.9 厘米杯身造型及纹饰仿古,并加一方折龙形柄,龙首衔杯沿,身体呈回字纹卷曲,背上出脊。龙柄下方镂雕卍字纹。传说陆子冈曾擅做仿古器,此玉杯虽造型纹饰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为陆子刚所制还没有更多依据证实。▲子冈款白玉山水诗句佩明 高3.5 厘米 最宽2.4 厘米 厚0.5 厘米这件玉牌就是典型的“子冈牌”,通过放大镜观看,玉牌一侧和顶部镂雕回首卷身螭龙,一面浮雕茅屋、水波、老树、寒鸦,一面减地浮雕草书五言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松。”牌子一侧边缘雕上圆下方连珠小印,分镌“子冈”二字。《长物志》记载:“吴中如贺四、李文甫、陆子冈,皆后来继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陆子刚雕过牌子,故可能牌子起源于明代,滥觞于清,但是否为陆子刚发明还需进行考证。▲青玉花卉纹杯明 &口径11.9 厘米 高8.5 厘米此种镂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见品种,流行于明代晚期,苏州地区常有雕琢。▲白玉双婴耳杯清早期 口径6.5 厘米 足径3.1 厘米 高5.6 厘米这件作品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某日乾隆得一双童耳玉杯,此杯工艺十分精湛,做旧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为汉代之物,便咨询姚宗仁。姚宗仁是清代苏州琢玉高手,乾隆早期宫廷造办处玉匠代表人物,此人既能鉴定,又能设计,还能雕刻。姚宗仁看了之后,如实告知皇帝,此件器物是他的祖父所做的伪古之器,用了一种家传的琥珀染色做旧秘法,经年才成。其祖父为康熙年间苏州玉工,故此杯当成于康熙之时。乾隆听后大为称奇,并以此杯制作精到,写下《玉杯记》一文,制成册页,与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传之后世。下面要说竹刻,竹刻艺术兴起于嘉定,明代中后期,嘉定隶属于苏州府管辖,嘉定竹刻即创始于此时.创始人为朱鹤(松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竹刻技法,把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将竹刻从实用工艺的范畴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竹刻主要使用楠竹为材,江南楠竹虽多,但能用作竹雕的甚少。手工艺人的严谨讲究也体现在选料的苛刻上。而廉价的竹材欲与价格高昂的其他材料一比高下,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创新,在器型、装饰题材上求变出异,这也造就了嘉定竹刻的艺术地位。▲三松款竹仕女图笔筒明万历口径7.8 厘米 底径7.7 厘米 高14.6 厘米朱三松,名稚征,与祖父朱松邻、父亲朱小松合称“嘉定三朱”,均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蓝之誉。仅以此器论,集镂雕、浮雕、阴刻等技法为一炉。作品色泽深红,圆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镂雕仕女,头戴风帽,手拈兰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异常,古松穿岩而出,盘曲矫健。松下石台上浅浮雕杯、砚、盆景等案头清供。石壁上阴刻行书:“万历甲寅(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识。另一侧石上阴刻隶书填绿乾隆御题诗一首并“乾隆丁酉新月御题”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由于受到周边“吴门画派”所倡导的文人画风的熏陶与影响,一些颇具文人气质且工诗擅画的雕刻家,刀笔并举,书画兼容,创作出各种富有浓厚人文气息与苏州风格的竹刻艺术品。到了清代进入鼎盛时期,优秀的竹匠被选送入京供职于造办处给皇帝做事。乾隆的《咏竹刻笔筒》里“爱此虽然同玩物,未离翰墨咏游间。”▲吴历款象牙山水图笔筒清 径10.6 厘米 高13.5 厘米吴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苏常熟人,与“四王”及恽寿平齐名,尤长山水。据《竹人续录》等史料,吴氏兼擅刻竹,风格缜密,深受嘉定竹刻风格影响。这件吴历款象牙山水图笔筒表面以阴刻法描绘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构图完整,徐徐铺展,人无面目,室无窗棂,似意笔草草,却深合画理。刻线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现力,颇有枯笔皴擦的效果,风格雅洁脱俗,实为同时期牙雕笔筒中所不多见。▲竹五老图笔筒清早期 口径13.6 厘米 底径13.4 厘米 高17.2 厘米笔筒外壁以苍松为屏,奇石为障,山泉流水潺潺其间。五位隐士或围坐展卷,或倚立而谈。另有两小童捧书抱琴,穿插其间。竹雕文具作为士大夫之清玩,或以传世名画为粉本,此器上的倚松高士,与五代周文矩《文苑图》中所绘者虽衣冠有别而姿态无二。围坐三人执笔伸卷的活动亦与画中人物相似,应是受原作启发、重新构图的结果。▲松山款竹荷蟹图臂搁清早期 长23 厘米 宽7.8 厘米臂搁覆瓦式,表面以陷地深刻法刻画以荷花、螃蟹为主题的池塘小景。荷叶、花瓣拳曲,具有立体感。叶尖似为清风所动,小蟹爬在荷叶上,生动异常。左下刻剔地阳文篆书“松山”印章款。此器于阴刻中施以高浮雕和镂雕,既保证了纹饰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收到似阴实阳、阴中有阳的特殊装饰效果,凹凸变化精微。而剔刻后竹肌的色泽与深红的表色相得益彰。说完了这一时期的竹刻,我们再来谈一谈犀角工艺。乾隆非常喜欢犀角雕,不仅因为犀角珍贵和犀角雕惊艳,更因为犀角雕的药用功效。《本草经集注》中记录的犀角的功能有清热、凉血、定惊、解毒的疗效。在鲍天成之前,犀角雕刻一直未形成一种专门的技艺,多由竹、木、牙雕刻艺人兼工。而明代吴人鲍天成则成为了第一位以专门雕刻犀角闻名于世的匠人。他的作品颇有巧思、秀丽纤巧、工艺精绝、古雅可爱。▲鲍天成款犀角蟠螭纹执壶明晚期口径15 厘米×7.8 厘米 通高13 厘米此器以一只较大犀角截去角尖制成壶身,一较小犀角保留原形制成壶盖,加之流、把俱全,突破了常见的犀角杯形制,构思奇巧,有先声夺人之妙。壶身用极浅的阳文浮雕配合阴刻技法,模仿商周青铜器的装饰,雕刻出主体双层纹样:雷纹地上以简化扉棱为鼻左右对称的兽面,相向夔纹则似为眉部;其上一周又饰以夔龙、夔凤,其下一周饰蕉叶纹。盖上纹饰相近,亦饰蕉叶与夔纹。在壶的流及把上,还分别镂雕螭纹。壶底刻剔地阳文“鲍天成制”篆书印章。▲犀角山水人物图杯清早期 口径16.8 厘米×1.3 厘米 底径4.7 厘米 高13.4 厘米清代苏州犀角雕的图案装饰均用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和镂空的雕法。这一时期,犀角的雕刻名家大多身兼多技,能用犀角象牙等材料雕刻成各种奇巧精美的物件。苏州工的犀角雕,工巧精致、讲究文人气息,多取材兰亭雅集、东坡游赤壁等题材。例如这件作品作品口沿一端连弧如意式,相对一侧外壁镂雕松柏各一,由底直至口边,形成杯耳状。外壁以浮雕技法表现山水人物,以腰部为界,上半山崖壁立,怪石横生,林木疏朗,为烟岚所掩;下半以水纹为主,泾渭分明,一小舟自崖岸间将出未出,文士坐于舟头,意态悠闲。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组砚雕。说起砚雕,就要提到顾二娘。顾二娘本姓邹,夫家姓顾,她的公公是顺治年间姑苏城的制砚高手顾德麟。顾二娘制砚得其夫顾启明传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砚雕技艺之精湛,一时无二。顾二娘尤善辨石,能以足尖试石之好丑。据说,她除了得到好的端溪佳石溪,否则不动刀,生平所制砚不及百方,数量稀少,因而相当珍贵。顾二娘后辈顾公望亦能传其技艺,并于康熙年间被召入内廷供役,苏作砚雕受竹刻雕法的影响颇深,层次分明,注重细节与线条的工整秀丽,构图的典雅韵味。▲顾二娘款端石菌式砚清早期&长10.6 厘米 宽8 厘米 高1.6 厘米砚堂平滑微凹,墨池以蘑菇底为装饰。砚背蘑菇面,蘑菇底,两蘑菇结合。侧面凹地阳文篆书“吴门顾二娘制”。▲顾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砚清康熙&长23.5 厘米 宽20.2 厘米 高3.6 厘米砚面右边刻“莘田真赏”“十砚轩图书”二印,左边黄任题:“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康熙己亥(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六月,任。”下镌“黄”“任”印。砚背余甸、林吉铭文,砚侧“吴门顾二娘造”。附卢葵生制漆盒。▲顾二娘款端石凤纹砚清康熙&长21.2 厘米 宽18.5 厘米 高3.3 厘米这方砚大略为方形,随形不规则。受墨处光滑平阔,无墨池。面上有石质缝隙,有眼若干。边缘凸起,工匠利用一椭圆眼,在边缘雕刻凤鸟一只,翅膀羽毛环绕砚面一周,并流云纹。羽毛纹理清晰可见,动感十足。鸟头俯视升空环抱。侧面有竖行阴文篆书“顾二娘造”款。内廷炫技:苏工入京后掀起“苏州style”第二个单元叫《内廷炫技》,清早期为了满足宫廷的需要,清政府在紫禁城内设立了造办处,并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优秀工匠为之服务。其中雕刻类工匠基本都来自于苏州地区。目前可考姓名的最早进入宫廷的苏州雕刻工匠,应该是在康熙时期。比较有名气的有嘉定竹刻的封氏。封氏三兄弟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在其家族中成就最高,号称“鼎足”。其中封锡禄、封锡璋曾在康熙年间进入造办处供职。其后辈封始岐、封始镐及弟子施天章也被举荐服务于宫廷,历雍正朝,一直供职至乾隆早期。他们的工作不仅限于竹刻,而是涵盖了木牙角甚至寿山石等材质的雕刻。除此之外,还有玉匠姚宗仁、都志通、韩士良,砚匠顾继臣等。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五年记事录十一月二十五日郎中海望启称怡亲王,查得造办处南方玉匠陈廷秀、许国正、杨玉病故,施仁正已回南去。今造办处做玉器南匠甚少。”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宫廷不允许工匠在自己的作品留名,因此我们目前很难判断这些工匠具体做了哪些东西,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其艺术风格对苏州工匠的作品推断,详细的考证还有待于更多文献资料和实物的发掘。▲黄玉谷纹连环璧清乾隆&璧径13.7 厘米 通宽35.6 厘米此器采用较为少见的黄玉制成,两璧各出廓,做龙形躬身,再用方形活环将龙身相连。两璧一面均饰乳丁纹,另一面分别饰云龙纹和云凤纹。璧芯亦雕刻为活芯,并雕刻太极图及云纹装饰。下配雕刻极为精致的紫檀嵌银丝座。此器和档案中的“日月合璧合符陈设”在玉质和造型上都符合。据专家推测此器应为姚宗仁设计制作。姚宗仁就是我们此前提到的那位为乾隆进行玉杯辨伪的人,他也是早期宫廷玉器最重要的设计者,乾隆帝经常指名由他设计玉器。据张林杰介绍,姚宗仁在宫中地位很高,是所有玉工中薪水最高的,乾隆皇帝又一回看姚宗仁的工资表,甚至觉得他的工资太高了,要给他降薪。档案记载:(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副催总六十七持来司库郎正培等押贴一件,内开为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姚宗仁做得日月合璧合符陈设木样一件,并甘黄玉一块呈览,奉旨:照样准做。▲洪字七号白玉斧式佩清乾隆&长9.6 厘米 宽4.2 厘米 厚0.6 厘米作品呈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斧两面均以细阴线雕刻人首及兽面纹,两侧分别刻“乾隆年制”“洪字七号”款识。从档案中看,此件洪字七号以及下面的荒字八号白玉斧佩正是姚宗仁设计制作。据张林杰介绍,乾隆有一个收藏系列是按照千字文的顺序进行标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为一号,地字为二号,为避玄晔讳,所以又将“玄”说成“元”。档案记载:(乾隆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副催总佛保持来员外郎郎正培库掌瑞保押帖一件,内开为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太监卢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带板三块,传旨:着姚宗仁将白玉带板三块照做过白玉斧佩、汉玉斧佩、汉玉斧佩花纹画样呈览,钦此。于本年正月二十七日姚宗仁将白玉带(板)照天字一号白玉阳文斧佩样画得洪字七号斧佩样一件,照黄字四号汉甘黄玉阴文斧佩样画得荒字八号斧佩样一件……呈览。奉旨:准照样刻做。钦此。▲荒字八号白玉斧式佩清乾隆&长9.6 厘米 宽4.2 厘米 厚0.6 厘米白玉质,温润无瑕。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斧两面均以细阴线雕刻鹰攫虎纹及兽面纹,两侧分别刻“乾隆年制”“荒字八号”款识。▲朱彩款青玉《御制九符》册清乾隆&长11.4 厘米 宽8.5 厘米 通高11 厘米相对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则是一位比较专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办处著名刻字玉工,由苏州织造选送入京。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二年的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大量朱彩制作活计的记录,是目前所知在宫中制作玉器活计记录最多的苏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为主,兼刻繁复细密的锦地纹、雷纹等细花纹。此件青玉《御制九符》册就是朱彩所刻,共12页,并得到乾隆皇帝特许留名,这也是目前所看到清代宫廷玉器中唯一带玉匠名款的作品。▲青玉炼药仙人图山子清乾隆&高24 厘米 宽20 厘米 厚9.5 厘米值得一提的是,这件玉山子为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底部刻“抑斋示稿”四字款,抑斋为乾隆帝的书房。此件器物正是档案中所提的隐士炼丹上石陈设,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苏州工匠徐鸣彩的唯一作品。作品表现的是仙洞炼丹药的情景,洞口外小溪潺潺流过,颇有小景山水的味道。山子前后均刻乾隆御制诗。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员外郎安泰押帖,内开十二月初八日太监胡世杰传旨:汉玉隐士炼丹上石陈设一件着徐鸣彩做,钦此。▲澄泥仿汉瓦式砚清乾隆长24.4 厘米 宽15.5 厘米 高1.1 厘米乾隆曾评价苏州澄泥砚曰:“抚如石,呵生津。”这方砚为澄泥烧制而成,呈覆瓦形。中间椭圆形砚堂尚有研磨痕迹,显现澄泥质地细腻光润。其上部镌刻御题诗文:“汾水之泥纱囊盛,弃粗留细取其澄,制仿古法陶炼精,为砚仍从汉瓦形。未央弗藉赞候名,建安铜雀尤所轻。即今彼二夫岂诚,或云五代赝鼎成,久假弗归真遂称,然岂终瞒精鉴能。存真祛伪私砚呈,绨几用陪子墨卿,丝纶佐我筹治平。乾隆御题”并“比德”“朗润”二方印。其中记述了澄泥砚按古法陶炼,并取汾水之泥精制而成。此砚装潢考究,随形配以嵌玉紫檀木盒(嵌玉脱缺)。砚盒内分别镌刻填金楷书董诰、梁国治敬题诗文。承旨而作:皇帝的“私人订制”这一单元说的是苏州工匠按照皇帝的要求进行“私人订制”。乾隆时期,苏州承接了宫廷造办处多数的玉器雕刻、大多数的雕漆制作和大多数的澄泥砚制作任务,也有少量的竹木牙角活计。由于苏州承接活计量大,造办处档案特设立“苏州”专项。这些活计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办处画样或做样呈览准许后,再发往苏州,由苏州织造内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样制作,然后呈进宫廷。这种活计必须严格按皇帝的旨意制作,要符合宫廷的“内廷恭造式样”。从乾隆二年开始,苏州织造几乎每年都会接到数量不等的玉器活计,涵盖了典章、宗教、佩饰、陈设、文玩、日用、仿古等几乎所有类别,总量应有数千件之多。▲青玉交龙钮“御书房宝”印清乾隆&高9.6 厘米 长11 厘米 宽11 厘米印为交龙纽阳文篆书,此印为宫殿印。乾隆时期整理的《石渠宝笈》所载存贮书画地点按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三希堂、学诗堂等贮藏之所序列,每一藏处又按书、画及上下等的序列为目。所收录书画的著录内容,上等书画详明,次等书画简要。所收录书画加钤各种不同的御玺,收藏在不同的宫殿,因此就有了“乾清宫鉴藏宝”“养心殿鉴藏宝”“重华宫鉴藏宝”“御书房鉴藏宝”等。档案记载:初三日太监梅进宝来说,总管张进喜交青玉宝一方,上贴御书房宝本文,传旨:着交苏州织造五德照本文刻字送来,交御书房,钦此。于本年九月二十九日苏州送到刻字青玉宝一方,随填金匣呈进,交御书房讫。&▲青玉龙首觥&清乾隆口径13.6 厘米×7.3 厘米 高15.7 厘米这件作品呈角形,椭圆形口,自口向下渐次收窄。口沿下饰勾云纹、绳纹各一道,下雕仰天龙首纹及云纹。此器原藏钟粹宫内的“红木描金箱”中,档案记为“带皮白玉觥一件”。玉觥内口沿阴刻楷书乾隆五十七年御题诗《题和阗玉龙头龙尾觥》:“龙头龙尾觥胥合,产水产山珍略分。文企趣时愈已辟,事须师古说攸闻。本身率就囫囵质,通体聊加饕餮纹。置汉器间浑弗别,不孤追琢玉人勤”。▲青玉龙尾觥清乾隆 口径8.3 厘米×6.3 厘米 高14 厘米青玉质。呈角形,椭圆形口,自口向下渐次收窄。口沿饰回纹一周,觥身浮雕勾连云纹及龙纹。原藏养性殿西暖阁,档案记为“甲字第四百一号,汉玉汉纹觥一件”。玉觥内口沿阴刻楷书乾隆五十二年御题诗《咏和阗玉龙尾觥》:“和阗之玉产玉河,回人捞贡如赋科。颇有捞所弗到处,地辟岁受土浸多。偶一得乃最珍异,较与汉玉犹为过。弗付俗工刻新样,式取龙尾俾琢磨。质之汉器无差别,瓯研亚旅宜吟哦。恶旨有戒谢醽醁,簮芳可爱翩婆娑。因材赋物全厥美,用人视此能乎么。”。据档案有载,皇帝将苏州织造呈进的“玉龙尾觥”留用,从以往的情况,皇帝留用多为赋诗,且此条档案记载的时间和玉觥上所刻御题诗的时间基本一致,而目前档案中未见同一或比较接近的时间有其他新作“玉龙尾觥”呈进并被“上留”,所以,推测当时苏州所进的玉觥可能就是这一件。▲青玉七佛图钵清乾隆口径22.5 厘米 高14.6 厘米此件玉钵外壁所雕七尊佛像,七佛造型大体相同,结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通称“过去七佛”,乃佛经中对过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称。据专家考证,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到苏州,到苏州盘门内东大街开元寺所供佛钵,大为赞赏,后命良工仿制成玉钵,供于宫中佛堂。从乾隆帝题诗按语可知,此件玉钵即仿开元寺佛钵而制。每尊佛像右侧均阴刻楷书乾隆皇帝御笔偈语,末署“乾隆丙午御笔”,并“比德”“朗润”篆书正方印。玉钵内壁阴刻楷书乾隆皇帝御题诗《和阗玉七佛偈钵题语》。▲玉莨苕叶纹烛台清乾隆盘径28.7 厘米×20.8 厘米 高31.9 厘米烛台上面的挺部为青玉,下面的瓜棱柱形座及盘为白玉,盘为厚重的菊瓣形,下承六足,盘底中心镌刻“大清乾隆年制”隶书款。瓜棱柱形座上刻乾隆四十年御制诗《咏和阗玉灯檠》。据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张林杰介绍,烛台的上下部分并非“原配”,上部是明显的痕都斯坦玉雕风格,无论从造型还是莨苕叶纹,都有很强的异域特征,而下部的椭圆式菊瓣盘则是清代宫廷的风格,为白玉,可能是原底盘遗失后,由苏州工匠补作。此后,此后,乾隆帝又命人重仿了一件,并藏于养心殿,未在本次展览中出现。▲青玉太平有象(一对)清 高30.2 厘米 宽28.6 厘米 厚14.2 厘米象为青玉质,敦实厚重,憨态可爱。象背驮掐丝珐琅鞍板,鞍板上置珐琅宝瓶。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一般成对使用,属于陈设器。太平有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形象,常见象背托宝瓶造型,寓意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根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看,苏州曾多次承旨制作玉太平有象。此对青玉太平有象也许就是档案中所述苏州成做三对玉象的其中之一。下面我们看到一组雕漆器,雕漆指在木胎或其他胎骨上层层髹漆,少则几十层,多则上百层,然后在一定厚度的漆面上雕刻纹饰,工序颇为复杂。苏州承接雕漆活计始于乾隆四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还有制作。宫廷雕漆活计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新器制作,二是旧器改做,三是旧器收拾见新。从活计档档案看,苏州织造基本承包了所有乾隆朝的新器制作,体现了宫廷对苏州雕漆的高度认可。与明代漆雕器的浑厚风格相比较,清代的制作雕刻更精细,运刀如笔,锋棱清楚有力。显著特点是:漆色一改明代温润的暗紫红色,代之以鲜艳的朱红色;胎质除木胎外,兼有瓷胎、锡胎、皮胎等;花纹则更加繁缛纤细,不留一丝空地。▲剔彩双龙捧寿纹盘清乾隆 长20 厘米 宽20 厘米 高3.8 厘米▲剔彩百子晬盘清乾隆 长58.2 厘米 宽32.5 厘米 高5.6 厘米▲剔彩龙凤集福盘清乾隆 口径19.5 厘米 足径13.5 厘米 高3.5 厘米▲剔彩龙凤纹碗清乾隆 口径15.2 厘米 足径7 厘米 高7.2 厘米▲剔红万岁长春铜里盖碗清乾隆 口径11.3 厘米 通高8.6 厘米▲剔红万年如意龙凤纹八方盆清乾隆 口径22 厘米 底径15 厘米 高14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有嘉靖朝八方盆数件,装饰纹样大同小异,总体取意吉祥,这件乾隆朝作品即是仿制而来。清宫档案档案中提及的“雕漆斗”即是指剔红八方盆。▲剔红海兽图圆盒清乾隆 口径15.2 厘米 通高6 厘米盒做圆形,平顶,平底,双面雕。通体髹红漆,以子母口分出上下。器身满雕落花流水纹,波涛中有三只海兽出没游戏。盖与盒的纹饰互为对称,显系为同一画稿的正反两面。盖内中心阴刻戗金“大清乾隆年制”三竖行楷书款。该盒绝妙之处在于水纹细若毫发微芒,纹间等距平行,没有任何闪失败笔,令人匪夷所思。难以想象,是怎样的人有如此绝技,能运刀如此准确,真正是鬼斧神工,旷古杰作。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清宫至少有海兽图盒三件,现故宫博物院仅珍藏有两件,第三件不知所踪。▲剔红百子宝盒清乾隆 口径14.1 厘米 通高8 厘米▲剔红飞龙宴盒清乾隆 长54 厘米 宽24 厘米 通高24.6 厘米▲剔红山水人物图磬式套盒清乾隆 长42 厘米 宽16.5 厘米 通高19.5 厘米宫廷澄泥砚的制作和雕漆类似,也是基本上发到苏州制作。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系使用经澄洗的细泥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其质地细腻如婴儿肌肤,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的特点,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深得古人称赞。▲澄泥虎伏砚清乾隆 长14.5 厘米 宽9 厘米 高5 厘米这方砚为乾隆时期御笔临池用砚形式。砚为澄泥烧制而成,造型呈卧虎状。砚体从中间一分为二,组成上下扣合的虎符式砚面和砚盖。砚面上部浅刻阴阳太极图案可为墨池,平滑处为砚堂,砚底镌刻篆书“虎伏”二字。随形配装于包袱式紫檀木盒内,盒面镌刻“虎伏砚”三字,盒底内镌刻“乾隆御用”填金隶书,其下为“几暇临池”方印。&砚体表面有剥蚀的古铜绿色锈迹,为烧古做旧所致。从御题砚铭“金阊巧煅”分析可知,此砚应是交苏州按内廷样式制作或做旧。▲澄泥虎伏砚宋 长16 厘米 宽9 厘米 高5 厘米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件据考为宋代的澄泥虎伏砚,乾隆好古,所以命工匠以此方砚台为原型,仿制了上一件。▲澄泥仿古砚(6 件)清乾隆盒:长49 厘米 宽41.7 厘米 高4.5 厘米此套砚六件,共装于四字填金题名“香挹清汾”紫檀木盒。一般是内廷造办处发样或发澄泥原料交由苏州按内廷样式制作,为乾隆时期仿古御用砚形式,也有赏赐的用途。仿古六式砚均为澄泥烧制而成。造型各异,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八棱形、风字形等,分别命名为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汉石渠阁瓦砚、仿唐澄泥八棱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宋德寿殿犀文砚。砚及砚盒分别镌刻填金御题诗文,末署“乾隆戊戌御铭”。填金诗文与嵌玉木盒相得益彰,极具装饰效果。▲黄振效款象牙小舟清乾隆 长5.2 厘米 宽1.5 厘米 高1.7 厘米这件必须用放大镜欣赏的象牙小舟并非苏州工匠所作,而是广州匠人黄振效的作品。黄振效是乾隆二年年底被举荐入内廷的。这件小船,与传世另一位广东牙匠杨维占所制作品在完成时间和形制上都颇相近,估计均是初入宫时考较工匠水平的“试手”之作。微雕小船表现的是东坡游赤壁的故事,为苏州核雕的传统题材,而广东匠人也要完成这样的题目,不难想见当时牙作里江南风格的主导地位。据张林杰介绍,在牙雕方面,由于后来广州匠人做工更加精细,所以很多作品由广州匠人完成,但样式还是苏州的,因此称“广州匠、苏州样”。特质进贡第四单元展现的是苏州当地工匠特别进贡的作品,苏州工匠在承接宫廷活计的同时,逐渐掌握了宫廷喜好,在实践中揣摩上意,而得到宫廷赏识,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主动。他们在玉雕、砚雕、漆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特别是在玉雕领域。“外地的官员经常到苏州采买进贡,苏州的玉雕虽好,但有时也不完全符合乾隆的品位。”张林杰告诉雅昌艺术网。例如下面这件玉白菜花插,以乾隆的审美眼光看,并不算一件好作品,为什么会留在宫廷中呢?菜帮处的乾隆御制诗记载道:“和阗产玉来既夥,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増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哆。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吴匠”就是苏州工匠,“艺谏或斯默喻我”意思是说,白菜是进贡者用艺术的手段向皇帝劝谏重农的意思。▲青玉白菜式花插清乾隆 高23 厘米 宽8.8 厘米这是一件青玉花插,局部有褐色皮。立体圆雕一大一小两颗白菜,菜心处留有孔可插花,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青玉龙戏珠纹瓶清乾隆 口径7.3 厘米×5.7 厘米 高21.6 厘米此外,这件青玉龙戏珠纹瓶也是一件有“政治意味”的作品。作品局部有黄皮,颈部凸雕盘龙戏珠,装饰有祥云图案。这种瓶在清代宫廷并不常见,主要是在后宫的书桌或几案上作陈设用。“乾隆皇帝一般不喜欢这种装饰一条大龙的瓶子,他喜欢光溜溜的玉瓶。”张林杰告诉雅昌艺术网,但是这件作品的寓意极好,谐音为“龙守疆”,这类作品不仅可以赏玩,更是表达思想的载体,具有劝诫、进德的作用。▲青玉丹台春晓图山子清乾隆 高24.2 厘米 宽14.5 厘米 厚7.6 厘米这件作品局部有玉皮,两面装饰图案各有所侧重。一面以崖壁上雕刻的御制诗,刻画寿星、烧茶童子、桃树、松树、鹤等形象,山顶有从蔓延过来的红褐色玉皮,营造了一幅旭日东升,霞光流彩的人间仙境景象。另一面着重表现山间野趣,如树、石、鹿等,山脚下留有的玉皮也相对较多一点。楷书阴刻御制诗《御题丹台春晓图》:“元圃昆墟王母都,一峰不胫走中区。遂教玉府他山错,写作丹台春晓图。炉火未寒鹤为守,桥波回看鹿堪呼。列仙传合旅獒训,彼弗须求此愧吾。”小件玉山子是清代后宫中常见的陈设品,表现题材贫乏,多不出福禄寿的寓意范围,唯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想象力。▲青玉栖霞全图山子清乾隆 高23.5 厘米 宽33.5 厘米乾隆皇帝先后六下江南,五次在被其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畔驻跸,还留下了不少诗文墨宝。当时,一些宫廷画家绘制了不少描绘栖霞山的丹青。栖霞全图山子当是本自纸本设色画轴《栖霞全图》。这见山子雕是被皇帝夸赞为做得好的一件。整体山形。正面一步道自山顶贯通至山脚,山路崎岖,水道蜿蜒。山间古树横斜,怪石嶙峋,山坳中还掩映有楼阁数间。南朝名刹栖霞寺位于山脚下。一处高大的向阳山石上刻有四个隶书大字:栖霞全图。背面悬崖陡峭,几株老树倒挂岩隙,林间疏影深处小桥横跨,暗流悄然,一派幽静秀致的山背景色。▲青玉仿汉钫式带盖方壶清乾隆口径6.8 厘米 足径6.3 厘米 通高24.5 厘米此瓶造型颇具青铜器物的韵味,但从形制上看最接近于汉钫,反映了汉代青铜酒器钫的典型特点,称得上是乾隆仿古玉器中的精品。瓶颈左右两侧有兽耳活环。腹部装饰有大面积的阴刻隶书御制诗,共九十八字。底镌“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隶书款。余皆光素。▲青玉碗清&口径14.9 厘米 足径6.4 厘米 高6.4 厘米▲青玉盘清乾隆&口径17 厘米 足径10.5 厘米 高4 厘米▲陈子云款橄榄核小舟清 宽3.5 厘米 高1.4 厘米此核雕小舟为清宫旧藏,有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宫内文物时所编千字文号:昆字第一六九号,经查原藏体和殿。橄榄核雕自明代中后期兴起以来,常被视为至宝“绝技”,而技高艺绝者被称为“鬼工”。最初作为衣带和扇附等装饰品风行一时,后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把玩欣赏的物件之一。这件作品舟体上窗篷桅楫,什物俱全,窗棱花纹镂空,篷顶竹篾编制纹路清晰可见。舟首一老者翘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壶而立。仓中一老翁临桌而坐,饮酒观景,悠然自得。旁边书童凭栏而望,舟尾小童搬弄酒缸。人物刻画细腻,动态逼真。舟底阴刻行书“秋山绿水”三十二字诗句,落“陈子云”行书款及两枚印信。最后我们又看到一组红雕漆作品,张林杰介绍说:“这批红雕漆作品大都是当时的苏州织造舒文所进贡,几乎和宫里的东西一模一样,所以乾隆也认可了。”▲剔红云龙宝盒清乾隆 口径35.1 厘米 足径28.6 厘米 通高13 厘米盒做圆形,子母口,圈足。通体髹红漆,器表满雕卷云纹,龙腾飞在云雾之间。盖面雕龙五条,盒壁雕龙四条,合起来为九龙。盖内中央阴刻戗金“云龙宝盒”器名款、外底中央阴刻戗金“大清乾隆年制”三竖行楷书款,据档案记录,刻款是在乾隆三十七年。▲剔红荟福宝盒清乾隆 径19.5 厘米×14.5 厘米 通高13.5 厘米▲剔红诗仙宝盒清乾隆 口径29.6 厘米 足径22 厘米 通高12 厘米作者:房卫编辑:大白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微信号和暗号可长摁复制)
猜你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字的艺术签名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