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坐在书桌前想学习,却又感到空虚乏味,于是想玩片刻游戏排遣空虚之后再学习,可不知不觉玩了较长时

125.44.228.*
太深沉,不知所云
搅得不复安宁时,我就断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 化外来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食物。人只用少量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合于我的比例或节奏。如果比例失调,节奏紊乱, 我就会生病--太静则抑郁,太闹则烦躁。抑郁使我成为诗人,烦躁使我成为庸人。
  一个精神上自足的人是不会羡慕别人的好运气的,尤其不羡慕低能儿的好运气。
  活动和沉思,哪一种生活更好?
  有时候,我渴望活动,漫游,交往,恋爱,冒险,成功。如果没有充分尝试生命的种种可能 性就离开人世,未免太遗憾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天性更适合于过沉思的生活。我必须休 养我的这颗自足的心灵,惟有带着这颗心灵去活动,我才心安理得并且确有收获。
  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乐趣?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意思? 反之,天天吃宴席的人怎么会有好胃口,频频周游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感受力?
  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和沉思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当心灵因充分休息而饱 满,又因久不活动而饥渴时,它就能最敏锐地品味新的印象。
  所以,问题不在于两者择一。高质量的活动和高质量的宁静都需要,而后者实为前者的前提 。
  外倾性格的人容易得到很多朋友,但真朋友总是很少的。内倾者孤独,一旦获得朋友,往往 是真的。
 健谈者往往耐不得寂寞,因为他需要听众。寡言者也需要听众,但这听众多半是他自己,所 以他比较安于独处。
  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 自我。
  没有自己独居的处所是多么可怕的事,一切都暴露无遗了。在群居中,人不得不掩饰和压抑 自己的个性。在别人目光的注视下,谁还能坐在那里恬然沉思,捕捉和记录自己的细微感受 。住宅危机导致了诗和哲学的生态危机。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
  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 是个可怜虫。
  被人理解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 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 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 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
  说到底,在这世界上,谁的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的?心灵历程的悬殊才在人与人之间铺下 了鸿沟。
 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 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 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人人都有寂寞的时光。
  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
  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惧怕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 神上的超群卓绝。
  寂寞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情境。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寻求方便的排遣办法,去会朋友,谈 天,打牌,看电视,他于是成为一个庸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
老是听别人发表同样的见解和感叹,我会感到乏味。不过我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更乏味 ,他们从我这里甚至连见解和感叹也听不到,我不愿重复,又拿不出新的,于是只把沉默给 他们。与人共享沉默未免太古怪,所以,我躲了起来……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 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
为我 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 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场,理智维持着秩序。
  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有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 相斥和反感。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也许,两个人之间的外在距离稍稍大于他们的内在距离,能使他们之间情感上的吸引力达到 最佳效果。形式应当稍稍落后于内容。
  实际上并非心心相印的人,倘若形影不离,难免会互相讨厌。
  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也不该消除孤独。如果爱妄图消除孤独,就会失去分寸,走向反面 。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 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这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天,世上许多孤独的人发现了他的孤独,于是争着要同他交朋友。 他困惑了:他们因为我的孤独而深信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有了这么多朋友,就不再孤独,如 何还有资格做他们的朋友呢?
  你们围着他,向他喝彩,他惶恐不安了。你们哪里知道他心中的自卑,他的成就只是做出来 给自己看的,绝没有料到会惊动你们。
  "假如把你放逐到火星上去,只有你一个人,水远不能再回地球接触人类,同时让你长生不 老,那时你做什么?"
  "写作。"
  "假如你的作品永远没有被人读到的希望?"
  "自杀。"
  我相信,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 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但是,前提是人类和人类精神的存在,人类精神的基本 价值得到肯定。惟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 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如果与人类精神永远隔绝,譬如说 沦入无人地带或哪怕是野蛮部落之中,永无生还的希望,思想和作品也永无传回人间的可能 ,么,再优秀的灵魂恐怕也难以自足了。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语言是存在的家。沉默是语言的家。饶舌者扼杀沉默,败坏语言,犯下了双重罪过。
哼!照搬周国平的文章还不注明出处。以为没人能看出来,是吧?
我一直在转移目标啊,比如学习或玩,但当满满的一天结束时,躺在床上空虚感又会到来,难道是抑郁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去图书馆看书呀,中学哪有那么多书给你看?家长也不让呀,现在想看什么看什么
答: 心理分析:你好,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困扰患者的生...
大家还关注为什么坐在书桌前想学习,却又感到空虚乏味,于是想玩片刻游戏排遣空虚之后再学习,可不知不觉玩了较长时_百度知道为什么玩游戏会孤独呢_百度知道为什么坐在书桌前想学习,却又感到空虚乏味,于是想玩片刻游戏排遣空虚之后再学习,可不知不觉玩了较长时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