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最科学的三个本质特征征

科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能不能写发现和解释问题
1)客观真理性.任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因为它们都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科学的一个最根本特征.所谓科学的客观真理性,首先是就其来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以客观事实为基本依据和出发点的;其次是就其内容而言,是对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真实反映.(2)社会实践性.任何科学都具有社会实践性.所谓社会实践性是指,凡科学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被社会实践所检验、并指导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3)理论系统性.科学,尤其是近代科学都是以科学概念、科学理论等逻辑地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是发展了的科学即近、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4)动态发展性.科学作为认识的结果,是时间的函数,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科学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稳定的内容,但这种稳定是相对而言的、有条件的.科学是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Untitled Document
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历程曲折。
  早在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不久,毛泽东就比较正确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他曾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并提出过“不发达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社会主义”这样的概念。当时虽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但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没有作出过高的估计,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然而,毛泽东没有把这一正确思想坚持下来,时隔不久,由于党在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亦发生了偏差。1958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同时,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问题。但是由于他不是把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或时期。认为在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以前,都是属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进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所谓“大过渡”的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更为严重的“左”倾错误,从理论和实践上堵塞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由于受到急于过渡、超越阶段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我国基本上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出发点问题,当然也就不能解决好其他问题。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方法,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中国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阶段。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的讲话中精辟地指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我们搞建设,必须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时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很明显,这已经揭示了我国社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最基本的国情特点,这种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第一块基石。
  同年9月,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又指出: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但“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标志着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的基本估计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际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首次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次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在谈到我国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时,确认了上述观点,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的认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会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不发达,这个论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又一块理论基石。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这既反映了党在实践中对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上的深化,也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确定改革、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987年,党中央和邓小平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这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达到成熟的一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则更明确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全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根据,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理论界定,科学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考验的复杂形势下,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一次重申:“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充分肯定了十三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历史贡献,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并把其作为的一项基本内容。
  (三)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作了具体界定,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动态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的概括,并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系统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及其关系,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乃至顺利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十五大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继续深化。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命题,并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重要位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的科学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它起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不能逾越,也是无法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
  党的十三大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党的十三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的界定亦不断拓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说明在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社会基本特征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三是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要作长时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运作过程的确定。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理解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理论的关键。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会使我们在一个新的更深刻的层次上了解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曾从五个方面作过基本上的概括。经过此后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五大又从九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概括。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历史进程所体现出的总的特征的概括。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化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阶段不发达的重要表现。13亿人口有8亿多人住在农村,而且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都相当低,劳动手段落后,以农业人口比重下降、以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就成为实现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逐步得以实现的阶段。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的确立,不等于问题的最后解决。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很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举步维艰,实现较高的经济市场程度这一目标,须假以时日,非一朝一夕可为之。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同时要追求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这就要求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素质特别是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目前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尚有2000万,扶贫工作仍很艰巨。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使全体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以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也就是逐步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过程,这也是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是目前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它的形成原因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与地理的和人文的因素有关,并有其必然性。正是从这一国情出发,党和政府确定了发展有先有后,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发展较慢地区,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政策,以期求得地区间发展的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
  第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立论基础是我国的经济、政治及其他方面体制的不完善。因而,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就是通过改革来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中各项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这种改革应该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即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第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而且要搞好精神文明、的建设,三个文明要同步协调地发展。同时,要着力解决整个初级阶段需要人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问题。这种精神状态,概括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它对于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从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还要从我国与当代世界的比较的角度,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站了起来,摆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羁绊。但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离不开面向世界和走向世界。
  以上各个方面,既包括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包括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既涉及了经济、政治领域又涉及了思想和科技教育文化领域,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面向世界,从而全面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及其以后很长历史时期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这样的历史进程,必然是长期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科学设想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问题采取了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基于当时已有的条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设想,如马克思在中就已提出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要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另一方面,他与恩格斯又把上述各阶段本身看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恩格斯还提出了应当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等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观点。列宁在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也比较强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认为经济落后的俄国不可能不经过中间环节而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只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探索中,曾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成”,“不发达”、“比较发达”等概念。毫无疑义,无论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毛泽东都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发展阶段作出过一些理论探索,但均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没能很好地坚持这些设想,而又发生了脱离了本国的实际情况超越阶段的错误。邓小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在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又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认清本国现实的国情,历来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中国处于,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制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它明确地告诉人们,我们所实行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而不能拘泥于社会主义的一般形式。或者说,不能按照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作出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推行的一列改革,都切实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都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立足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因而都是建立在对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与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左”与右两种倾向都离开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因而都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危害。警惕右,主要是防“左”,是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出的一个深刻的结论。勿容置疑,在21世纪,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仍将面临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汲取党在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理论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古希腊文明最本质的特征
古希腊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
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这些神话中的英雄、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惊世骇俗的理念交织在一起,这些浪漫的神话、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哲理重叠在一起,构成了古希腊在我心目中独特的地位和对她的憧憬。古希腊瑰丽的神话令人陶醉,而古希腊真实的历史却更加辉煌。
如果我们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始于水与火,那是不夸张的。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着水与火的传说和神话。由于有了水,这个星球才告别了死寂,有了生命;由于有了火,人类才走出洪荒,步入文明。
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同样需要经历“水与火”的洗礼,这就是科学和民主。整个人类文明从此不再仅仅是过去文明的延续。而“科学”和“民主”正是古希腊人的馈赠,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如同“水”与“火”之于人类生命的生存。
如果说人类告别洪荒是由于物质的水与火的恩赐,那么人类走向文明就是因为精神的“水与火”的洗礼。
&奥林匹克休战和奥林匹克竞赛是如此的难以置信,战争的敌对双方,在你死我活的战场较量中,居然放下武器,赤身裸体走进运动场,进行体育竞赛。而竞赛中不许有敌对的情绪,更不许有由敌对情绪造成的不公平的举动。
这样的胸怀和实践让今天的我们困惑,如果没有准确无误的历史记载,没有多少中国人会相信这样的君子曾经在历史上存在过,也不会相信这样君子的制度和规则曾经在历史上实现过。
这样的制度、规则和胸怀不是凭空出现和存在的,她们是一个伟大文明在体育领域的折射。
尽管,她的战争背景是如此的显而易见,标枪就是武器,摔跤也是格斗。毋庸讳言,征服的荣耀和对胜利者的赞美是其功利的外表。但是,她的和平、友谊、竞争、公正的原则是如此地不容置疑,这是她更加本质的内涵。如果我们说前者是途径,那么后者就是所追求的结果;前者是表象,那么后者就是实质。
没有哪个社会曾经把竞争和友谊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统一起来,也没有哪个社会曾经使征服和公正相辅相成。竞争中不失友谊,征服中不失公正。这也许就是古希腊奥运会给予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这也许就是古希腊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折射。
古希腊创造的民主就是人类的灵魂,而她倡导的科学则是人类的头脑。人类今天这两种最宝贵的特质,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
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辩论的起点。这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书,在西方家喻户晓。
苏格拉底提出了对于追求荣誉和胜利的警告:如果没有正义,“那些热爱荣誉和胜利的人终将成为热衷于赚钱和拜金的人。”“当他们越来越看重金钱的同时,就越来越轻视美德。”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没有正义,从一个热衷荣誉的人转变为拜金者的过程将会非常简单、迅速和自然。于是这些人绝对不应该成为治国的栋梁,也不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们不得不赞叹古希腊关于胜利和荣誉的理性认识。奥林匹克运动赞美荣誉和胜利,也同时崇尚正义和美德。没有正义的荣誉和没有美德的胜利不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毫无疑问,奥林匹克所赞美的仅仅是具有正义的荣誉和具有美德的胜利。
苏格拉底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今天听来却足以振聋发聩。我们今天的体育“英雄”们,有多少遵照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原则?我们今天刻意制造这些体育“英雄”的体制,有多少经得起古希腊标准的衡量?胜利和荣誉成了唯一的追求目标,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把“正义、美德、公正”抛诸脑后。
诞生于古希腊的竞争精神、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就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本源和最坚实的基石。
竞争精神本身就有公平的含义。竞争不是倾轧,不是争斗,而是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古希腊的奥运会就是竞争的最好表现。但是竞争在东方,比如在中国却不能得到肯定。“出头的橼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说教不一而足,一切竞争都最后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了避免这个结局,于是就“中庸”,不许竞争,结果又为了压制竞争而打得头破血流。奥运会所倡导的在公平和公正条件下的竞争,华夏不曾有过,至今仍然是一种遥远的向往。
思辨精神在古希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是思辨的典范之一,在那个时代就预言我们的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的证明不仅仅是其本身令人赞叹,更重要的是其体现的思维理念;芝诺悖论睿智和诡异,数千年来都在颠覆着我们对于常识的信任。所有古希腊哲学家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科学家,他们的思想闪烁着思辨精神的光辉。但是,中国的古代哲学家却没有一个是科学家。在华夏的思想鼎盛时期,辨有余,思不足。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不少,真正经得起历史推敲的却几乎没有。更遗憾的是,后来,辨和思都被迫寿终正寝。但是思辨精神使得古希腊哲学和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得高瞻远瞩。欧几里得的几何不仅在今天我们的课堂里几乎原封不动地被教授,更重要的是它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认识世界的科学体系。这体系历经数千年,依旧巍然屹立。
批判精神是古希腊文明中的另一个特质。任何一个学派都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学说,也必须容忍来自别人的批判。甚至对于自己山门的批判也是极其正常的。亚里士多德就批判了自己的导师柏拉图。阿里斯多芬的喜剧对于自己政府的批评毫不留情,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尖酸刻薄,体现了古希腊社会的开明与宽容,就是当代的民主国家也不能出其右。学派内部的批评、学派之间的批评、公民对于政府的批评,在古希腊如同家常便饭,是习以为常的。
至于人本主义精神,在古希腊文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希腊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追求人间的幸福和价值。甚至古希腊的神也有着世俗的特点,他们虽然非常强大,但是仍然具有人的感情和缺点。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犯错误,因此古希腊的神也就更加可爱。其实,古希腊的神是古希腊人的代表,他们和后来其他宗教所描绘的完美无缺的上帝形成了巨大反差。古希腊的雕塑大多是裸体的,这是古希腊人对于人本身的赞美。甚至古希腊的神也是裸体的,这在别的文明中难以想象,但是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这再自然不过了,因为,神和他们是一样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
裴多菲那令人回味不已的诗句: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缘上升。
这伤感居然如此地令人激动不已和振奋!如果把裴多菲诗中的“爱人”理解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话,诗中的“废墟”就是古希腊废墟最贴切的意义。
古希腊最大的贡献是精神上的建筑。那些废墟似乎在告诉今天的人们一个道理:文明可以倒下,但是不会消失;野蛮可以得逞,但是不会长久。一个建筑可以被摧毁,可以坍塌,甚至可以被消灭得不留一丝痕迹,但是精神却不会被摧毁,她也许可以被压制,也许可以被禁锢,但是她将永存于文明人类的心中。每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希腊,他们知道将看到的只是废墟,他们为了废墟而来。古希腊废墟得到的拜谒远远超过了任何新修的金碧辉煌的现代建筑,这就是废墟的魅力吗?
古希腊的废墟,绝非仅仅是废墟。我们曾经形容一种超脱和永恒为“凤凰涅槃”,亦即在有形的物质被毁灭后精神的升华和永恒。古希腊的废墟之所以有着超越任何矗立的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她们不仅仅是过去的灿烂辉煌的留念,而且是不朽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在这伟大的精神中,有着“科学”和“民主”。
科学,古希腊是几乎所有现有科学领域的直接开创者。古希腊在当时世界其他部分还是蒙昧和迷信的时候给予了人类理性的思维。至今,就是再不科学的人也要用她来装潢门面。
民主,古希腊倡导的这个政治体制今天是整个世界政治的标准和基石。就是内心十分不情愿民主的人和行为完全和民主背道而驰的人,也要声称自己崇尚民主。
在近代中国,科学和民主曾被称做“赛先生”和“德先生”.古代中国的悲剧是自己不曾培育出这两位“先生”,而近代中国的悲剧就在于我们无法容纳这两位外来的“先生”。只要人类还崇尚理性,这个文明就永远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古希腊的公民意识是古希腊人留给现代人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古希腊人给现代人做出的一个光辉典范,这个典范是如此地高深,以至于现代的中国人还不能完全理解消化。所谓公民意识就是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这样的公民意识和实践决定了古希腊的社会和制度。“公民”的理念,极其深远地影响了西方,也影响了世界,并且将继续影响着。这是直接导致对人本身存在意义和权利的认识之起点和基石。没有古希腊的公民意识,就不会有今天的人权观念。遗憾的是,这个概念从未存在于东方典籍中,也许直到今天,也并未得到国人的理解和尊重。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这样精辟地阐述了“公民”的含义:公民不仅仅是权利,而且是责任;公民不仅仅是法律赋予的地位,而且是内心领悟的高度。一个人如果不能在一个国家中享有权利和负有职责,那么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公民,当然,这也就不是一个合理的国家。
科学、民主、公民,绝不是随着物质进步而自然会产生的理念。在距今2500年前的伯里克利时代的古希腊,强大的波斯帝国的版图远远超过古希腊,富裕的程度也远远不是古希腊可以比拟的。但是当波斯人到了古希腊的雅典,即便通过翻译也无法听懂一些古希腊的术语,甚至那些精通希腊语的波斯人也无法理解这些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了“民主”、“自由”和“公民”,那些波斯人对这些名词的含义一头雾水,因为,他们的社会、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理念和体验,更没有这样的实践。
中国哲人孟子的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也许古希腊就是用她这独一无二的理念和精神征服了世人?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雅典却留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终止对你的爱吗?绝不!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古希腊的伟大在于她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对于理性和公正的梦想和追求,以及对于科学和民主的理念和实践。
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例子说明存在先于意识。但是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则一定是意识决定存在。只有精神的解放,才有创造的力量,才有物质的结果。你不可能想象一个思想上仅有茅屋窑洞意识的人会有能力建造一座宫殿;你也不能想象一个满脑子独裁的人会建立一个民主的政体。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解放导致物质进步的历史。人类的物质进步仅仅是由于人类的精神解放而创造的文明的一部分。
如果说在艺术上显而易见文艺复兴所继承和发扬的就是古希腊精神,那么更应阐明,文艺复兴在艺术上的复兴是其更加伟大的复兴的一个表象,其更加伟大的复兴就是对于源于古希腊的精神以及科学和民主的复兴。古希腊的艺术作品为其伟大的精神作了非常好的注解。古希腊最伟大的精神,就是她开启的科学体系和创立的民主政治。这些伟大精神的复兴,正是文艺复兴的精髓。有哲人说:“物质尚未出现,精神已经到来。”这绝不无道理。
在许多科学领域,古希腊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不仅仅是具体的贡献,更加是原则和结构上的贡献。古希腊的科学纯粹是精神的,几乎毫无实际用处。为科学而科学,是古希腊科学的特征。科学就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功利。正因为这样,古希腊的科学才会高瞻远瞩,不为当时的实际应用而束缚手脚,从而使得古希腊的科学能够按照伟大的古希腊人的思想发展,而不必拘泥于目光短浅的实际应用。正是这样的完全不拘束于尘世的自由思想,造就了在后来被证明是真正伟大的生产力。欧几里得几何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不为眼前的应用而学术,这是古希腊有别于其他文明的本质所在。古希腊的哲学和数学都不以实用为目的。那些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不富裕,他们也无意追求物质生活。那个时代,伟大的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对于圆锥曲线(也就是圆、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的研究水平之高超,就连现在的数学家也不能出其右。当毕达哥拉斯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国人所说的“勾股定理”)后,杀了上百头牛庆贺。可见,希腊科学家对于这些看来不能带来任何功利的学术之重视。
古希腊人认为科学就是应该超越尘世的,它们不来源于尘世,也不服务于尘世。“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这样告诉我们。也就是说,求知不是由于功利所诱,也不是为了生活所迫。后世的爱因斯坦的名言“科学就是为科学而存在的”,似乎是来自遥远的古希腊的伟大理性的回响。近代有人如是说,所有的上层建筑都必须由于经济基础对其有要求和压力才会进步。也许这适用于其他文明,但显然不适用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中的学术根本不来自现实对其的要求,在当时也没有现实的服务对象。于是,我们的问题是,古希腊人的学术动力来自何处?必答曰:古希腊人的精神。
不为功利,但求完美。古希腊所追求的完美体现在所有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欧几里得几何只能由古希腊人创造,科学也只能由古希腊人开启,而民主体制也一定只能由古希腊人建立。古希腊人对于完美的追求,在他们的艺术作品、科学思想和民主政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的古代文明还在天圆地方的时候,古希腊人不仅仅已经确信地球是球形的,而且艾拉托色尼还成功计算了地球的半径。他计算得到的地球半径值和今天我们知道的准确值的误差不到1%。
当中国的古代文明还在阴阳五行的时候,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原子论。尽管他提出原子论在当时完全不可能有试验证据或者验证,但是他的思想却是如此地领先于那个时代的物质水平。这本身也是精神先于物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勾股定理”,早在公元前500多年被毕达哥拉斯用纯粹的几何方法做了完整的证明。700多年后在公元220年左右,中国的赵爽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虽然赵爽没有使用纯粹的几何方法,但是其证明还是很值得称道的。
和古希腊的科学奇迹相比,另外一个奇迹也应该得到同样的赞美。这就是民主。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
由被统治者授予统治者权力!这是一个准确无误的古希腊价值,这是一个除了古希腊不见于任何其他文明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是一个在文艺复兴中复兴的古希腊价值。对于人的价值的认可,对于所有人和每个人价值的尊重,这就是古希腊的精神。
美国人对于古希腊情有独钟是有充分理由的,其最根本的理由是,美国就是按照古希腊的精神所创立的国家。在美国,很多地方是用古希腊地名命名的。
古希腊人热爱阿波罗,他年轻英俊、朝气蓬勃、坦荡正义、阳光热情,一如其“太阳神”的名字。陈列在梵蒂冈的古希腊伟大雕塑家莱奥卡雷斯(Leochares,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作品“Apollo
Belvedere”表现了阿波罗为征服恶蛇,弓在手中、箭已发出时的瞬间姿态。他完全赤裸的身体象征着他无所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也毫不掩饰地宣告着他自己和人类的并无二致。可以说,没有比“阿波罗”更适合为一个伟大的航天计划命名了。
一个骄傲的美利坚民族把自己举世震惊的创举谦虚地用古希腊的神来命名,足以看到古希腊的伟大和其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似乎美国人在向世界宣称,虽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美利坚的任何伟大和古希腊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相比,还是不能企及的。
古希腊文明和其他古代文明,比如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具特征的是她的竞争精神、思辨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以及由这些精神诞生的科学和民主。
不管是哪个古老的文明,都不曾具备这些精神。中国亦不例外,不管中国文明是否有过断层,这些精神都不曾出现在过去的中国文明中。
中国历史上有黎民、子民、臣民、良民、暴民、顺民和刁民,但从来没有过公民的概念,也没有过培养公民的制度。或者俯首贴耳,或者揭竿而起,或者碌碌无为。被压迫时逆来顺受,一旦得势便不可一世,在奴才和主子之间变换着角色,却不能做一个平等的人和一个公民。一来是统治者从来不允许如此,二来是被统治者从来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
从诸子百家开始,国人缺乏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质疑的宽容。我们喜欢声称已经发现了终极真理,而从来不追根刨底。我们也没有构成任何科学的系统,也许有一些离散的有科学意义的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仅仅可以称做技术,而不是科学。
古希腊应该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就如同米洛的维纳斯的雕像崇高永恒,青春永驻,美丽长存。她的宁静和坦然,给予我们永远的自信和依托;她的健康和美丽,给予我们永恒的鼓励和目的。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创作于1810年。
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分别前,
把我的心,把我的心还给我!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你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离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雅典的少女啊,我走了:
想着我吧,当你孤独的时候。
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布尔驰奔,
雅典却留住我的心和灵魂;
我能够终止对你的爱吗?绝不!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拜伦虽为英国人,却一生为希腊而奋斗。他不是为了一个和自己看来并无关系的民族,而是为了一个文明,一种价值,一个人类共同的文明,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从拜伦为希腊而殚精竭虑肝脑涂地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笃信,拜伦在诗中用希腊语说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也一定指他热爱的希腊和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只要你理解了她,你就会认为她和你息息相关,而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首先来讨论“批判精神”
“批判”是容易的,而具备“批判精神”就绝不容易,因为“批判精神”更重要的是对批判的宽容和坦然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批判本身。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由于批判而招粉身碎骨、家破人亡。那不许任何人质疑的“皇权”和“神权”导演了一幕幕迫害异见的惨剧,比如神权所制造的布鲁诺事件[
指罗马教廷在罗马鲜花广场对倡导“日心说”的布鲁诺处以火刑。]和皇权所设计的文字狱[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朝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但是,唯有古希腊可以坦然对待批判。批判,是古希腊不同于任何其他文明的独特性格。
批判无外乎这样几种类型:批判他人或者被他人批判,以及自我批判(或者称之为反省)。对于批判的态度,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非常不同。批判自己,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对待来自他人的批判,以及以平等的心态去批判他人,也同样不容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在中国也被反复引用。这句话的含义:感情不能等于真理,师尊不能取代批判。这比批判外人和批判自我(即反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省)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重压,以及来自内心感情上的责难。在这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批判精神”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批判的坦然宽容,正是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特点。古希腊的学派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各种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但是古希腊学派之间从未有过由于观点不同而导致的压制和诋毁。并且,古希腊政府也不曾镇压过任何一个学派,更没有对持不同政见的政治家、艺术家或公民进行任何压制或迫害。这样的争论和分歧体现了古希腊崇尚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样激烈的批判一方面反映了批判者对于社会的关心和使之完善的渴望,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古希腊政治环境的宽容和平等。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之所以可以形成和实践的关键,也是科学诞生在古希腊而不是别的地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继承了古希腊传统的西方,批判是极其正常的事情。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西方,批判是平等的,批判者从不杀气腾腾,被批判者也心平气和。但是到了东方就不行了。被批判者总觉得批判者别有用心,于是被批评者一旦可能便非置批判者于死地不可。批判变成了利益和权力斗争的工具,成了置人于死地的手段,接受批判成了对于罪名的默认,于是“自我批判”成了苟延残喘的伎俩,成了寻求宽恕的乞求。
西方对于自己的批判和反省每天都在进行,所有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都在质疑本国历史上的一些做法,批评现今政府的政策,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西方,几乎看不到媒体说政府的好话,也很难听到赞扬政府的历史功绩,而连篇累牍都是批评和质疑。加拿大的“全国新闻”,从不赞美政府,政府干的好事基本不提,因为觉得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做好了是应该的,而做不好挨骂也是应该的,于是,对政府的问题和缺点,总会不厌其烦地细细道来。因此,“全国新闻”几乎没有好消息。我刚到加拿大时,发现新闻里不是职工失业,就是房屋失火,要不就是交通事故,最多的就是批评政府政策不当,连篇累牍不绝于耳。如果不熟悉西方的自我批判精神,会以为简直是世界末日了。只是第二天早上走到大街上,融入到那个社会里,才发现原来天下还是太平,社会还是公正,生活还是轻松。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上古流传的圣人教诲。中国曾崇尚自省。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就非常看重自我反省,把这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起点。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如果了解联合国是如何运转的,我们就不得不钦佩西方的公正和勇气。当然,谁都想在某种程度上操纵某个机构为自己所用,西方的政治家也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他们在游戏开始前会制定规则,使得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规则,从而按照这个规则进行游戏。游戏中有一个机构,执行和监督这个规则,使得每个人,也包括他们自己,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这就是西方的特点。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西方的规则基本上是公平的。联合国的投票机制是一国一票,即使其会费的大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但是第三世界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同等的发言权,不少时候,西方国家的提案无法通过,就是由于那些不出钱却有选票的小国在和西方作对。有的时候,对于西方不利的提案却可以通过,原因也是一样的。西方虽然为此头疼不已,但是他们仍然对这样的机构和原则持之以恒,充满信心。
能够容忍不同看法的社会,才是追求公正的社会;可以不惧批判的制度,才有可能创造合理的国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格言引申为:“我爱我的传统,但是我更爱真理”;“我爱我的民族,但是我更爱真理”;“我爱我的文化,但是我更爱真理”。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就不会由于他人的逆耳直言而咬牙切齿、仇恨满腔。
如果一个社会有古希腊雅典政府容忍阿里斯多芬的尖刻批判的气度,其必定是一个真正宽容的社会,一个敢于追求真理的社会,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如果一个民族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勇气和胸怀,其必定是一个虚怀若谷的民族,一个求真求实的民族,一个崇尚理性的民族。
古希腊的民主理想和实践是“竞争精神”
竞争和斗争之间的差异是,前者是公平公正的而后者是不择手段的。也可以说,竞争是公平的斗争,而斗争是不公平的竞争。
竞争精神有这样几个特点:广泛参与只有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才会形成和维持;起点公平 每个竞争者都具有同样的起点;过程公平
每个竞争者都被给予了同样的条件;评判公正评判系统必须是公正公开、不偏不倚的;心悦诚服任何竞争都会导致参差不齐甚至意想不到的结果,于是,接受自己并不期待的结果就是竞争精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努力争胜竭尽全力去争取胜利,是竞赛者的信念和意志;赞美胜利、虽败犹荣对优胜者的赞美和对失败者的鼓励和肯定是竞争精神的基本道德准则。离开了前者,竞争就没了目的;没有了后者,竞争将失去道义。
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为了赞美这内心和外形的美丽。毫不掩饰的赤身裸体的竞赛是对外在的美丽的执意追求和勇敢赞美;而公平竞争是对古希腊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合理诠释和必然体现。所以,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名副其实地体现了竞争精神的竞赛。
真正的竞争以胜利为目标,以公平为途径,以参与为宗旨,以尊重为基础。因此,真正的竞争允许失败,并且给予失败者以倾情鼓励和高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那些没有得到优胜的参与者使得整个竞争机制成为可能。优胜者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不会以冠军结局。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才使得优胜更有价值,才使得竞争成为可能。
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竞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对理性的赞美,对公平的崇尚,对胜利的追求,对失败的理解,对对手的友善,对人格的尊重,对和平的弘扬,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道德基础和精神境界,才是基于“竞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上的奥林匹克精神。
为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作词作曲的《奥林匹克圣歌》基本上体现了古希腊奥运会的精神。
亘古不朽的精神,
美好、伟大、真理和圣洁的神,
降临并如闪电彰显于世,
和天地间的荣光浑然一身。
这荣光赋予跑步、角力和投掷,
这些神圣的竞赛以巨大的动力;
赋予胜利的花冠以永恒的色彩;
赋予肉体以崇高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
这荣光让平原、山川和海洋相映生辉,
仿佛是色彩斑斓巨大神殿,
把你的荣光赋予疾步而来朝圣的世间万众吧!
啊!亘古不朽的精神。
确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暂时的胜利,而是永恒的精神;再辉煌的体育盛会,亦非人类文明的主旋律,而只是从一个微小的侧面体现竞争精神的插曲。真正伟大的和值得人类珍重和弘扬的,是“竞争精神”,是源于古希腊的精神文明。
《奥林匹克圣歌》:
古代不朽之神,
美丽、伟大而正直的圣洁之父。
祈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地苍穹之中,
作为你荣耀的见证。
请照亮跑步、角力与投掷项目,
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竞赛。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
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膜拜,
啊!永远不朽的古代之神。
当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仅仅为金牌欢呼,而且也为已尽力而未能登上领奖台的运动员送上热情的鼓励和喝彩时,中华民族才算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竞争精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