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让写五人墓碑记教案的叙述

请帮我罗列一下2011会考语文默写的重要句子,特别是荷塘月色和五人墓碑记希望是会考考得概率大一点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渺茫的 歌声似的. 通感的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五人墓碑记使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五人墓碑记使用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3.4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五人墓碑记 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_百度知道 您现在的位置:&&>>&&>>&&>>&《五人墓碑记》教案正文
《五人墓碑记》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
作者/编辑:教案
五人墓碑记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及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过程与: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1)五义士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沉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
(),字景文,号蓼(l))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以昭,赠太常卿,谥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第二册)
(3)张溥与复社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省太仓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熹宗天启末年,是和阉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3.补充介绍作者
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4.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为《课课练》“识别”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了高度,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 仆& 抚&
私人& 然& 颜色& 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属于碑记的范畴。
七.归纳中心思想。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八、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五人墓碑记演示文稿
一、就文意理解和理清思路质疑解难。
1、 第一段要点
⑴首句笼罩全篇,“蓼洲周公之被逮”伏下文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激于义”是五人之死事的本质,“死”伏下文五人当刑,重在“激于义”三字,“义”是全文关键字。
⑵叙建墓经过仅用一个长句。“魏阉废祠”暗示地方缙绅屈身事魏(伏第五段“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有几人欤”),“立石与其墓之门”(伏结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抑扬分明。
⑶“盛”伏下段“独五人之皎皎”,表明作者将有所议论。
朗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本段为什么不接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发表议论?
讨论明确: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四字,实为结尾张本。
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第一个引出事实作为立论的
出发点,第二个引出议论的内容
从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
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x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分明的感情。
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
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
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归纳各段要点。
②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一、找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2、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3、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形象。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标:
1、文章气势恢弘、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掌握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义举中,领会“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价值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为什么有的人虽生犹死,而有的人却虽死犹生?毛泽东曾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用VCD放《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
谭嗣同用自己的鲜血洗亮了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他虽死犹生。
明代张溥先生的《五人墓碑记》也同样记述了五义士就义的壮举,义士的悲壮对生与死的问题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课文记述了哪五个义士?他们为什么而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
明确: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三、多媒体显示文章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天启七年(1627年),魏阉假借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慷慨就义。不到一年,崇祯皇帝即位,阉党失势,魏忠贤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了颜佩韦等五人的尸体,把虎丘山塘的魏忠贤的生祠夷为平地,并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本文即刻在墓碑上的碑文。
由此可见,五人是为了正义而牺牲了自己的,“义”是五人精神的核发核心,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英雄的凛然正气。
四、全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五、翻译全文,细致理解课文内容
1、分别指名3位到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翻译课文。
甲:1-2段&乙:3-4段&丙:5-7段
2、共同补充、订正,以练习的方式总结以下内容。(多媒体显示)
(一)&词类活用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墓:词活用为动词,修墓)
②&缇骑按剑而前(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抚:名词活用为动词,担任巡抚)
④&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老死)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表明;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重大意义)
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表率)
⑦&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用作状语,像奴仆一样)
⑧&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动用法,使……屈身)
(二)&通假字
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有”通“又”)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
③亦曷故哉(“曷”通“何”)
(三)&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不能容于远近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②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③斯固百世之遇也
(四)古今异义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心腹)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痛恨)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头颅)
④颜色不少变(脸色)
⑤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同寻常)
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成为)
一、激情导入
五人之精神,光照千秋,名垂青史,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存。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声名,充满了浩然正气。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义气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来体现五壮士气贯长虹的精神。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聚集体之智慧,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研习课文。
二、总结、升华
五义士之义举令人敬佩,五义士的事迹千古流传。清代诗人桑调元曾赋诗《五人墓》,把他们比作春秋侠士要离、西汉时期的田横和五百壮士,极尽颂扬之情。下面我们就来这首诗,并与本文作对比六言诗阅读。(多媒体显示)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划出难词难句。
2.正音后,朗读全文2―3遍。
3.参阅下面一段文字及练习第五题所附史料,口头叙述周顺昌被逮捕时情形。
顺昌出赴使署开读(指使者宣读“圣旨”)。巡抚毛一鹭至署,诸生五六百人,王节、杨廷枢、刘羽仪、文震亨等,遮中丞(指毛一鹭)恳其疏救。一鹭流汗,不能出一语,缇骑见议久不决,厉声曰:“东厂(明代特务机构,魏忠贤主管)逮人,鼠辈何敢置喙(出语干涉)!”于是市人颜佩韦等前问曰:“旨出朝廷,乃东厂耶?”缇骑曰:“旨不出东厂,将谁出?”众怒,袢欢牵耘圭酒铮⒈幸蝗恕!保可抄在小黑板上。)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②。
F冗③朝廷党④,峥嵘⑤里巷夫⑥。
田横岛⑦中士,还敌五人死?
注: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刺吴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②屠沽:屠夫和卖酒人,指普通市人。③F(t&&)冗:即F茸,卑微低贱的意思。④朝廷党:指身居高爵显位的人。⑤峥嵘:高尚,不平凡。⑥里巷夫:指平民。⑦田横岛:楚汉相争时,齐国旧贵族田横曾自立为王,汉朝建立,他与部属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降。他与二客同赴,因耻于臣汉,自杀于洛阳附近。二客葬田横后亦自杀以殉,岛中五百人闻讯全部自杀。
思考题:1、诗与课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是否一致?为什么?
参考答案:1、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赞扬了五人出身卑微却品格高尚。还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用侠士要离和田横等五百义士来衬托五人的忠肝义胆。
2、此诗与课文的主旨一致,既颂扬五人的高尚品质,也点明义士的正义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的脊梁”。(《中国人失掉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板书:五人墓碑记&张溥(p&)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ăo洲&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
湮yān(埋没)&jiǎo(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敛赀zī(同“资”,钱财)
缇骑t&j&(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xch&(笞打,鞭打)&
溷藩h&nfān(厕所)&      lěi曷h&(同“何”)
逡巡qūnx&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n(绳索,套索)
暴p&(同“曝”,显露)谥sh&(死后追封的称号)
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骂)jiŏ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提示: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
九.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
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2.好的,可以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好的,接下来大家看看,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众不能堪,x而仆之。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而函之,卒与尸合。
4.说得好,下面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十.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遍5、6两段,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好,请同学们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找得好,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⒉知识点归纳
⒊思考:①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要求:分别引用原文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明确:①线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主旨――“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具体分析
㈠析“五人”之死的经过
⒈五人墓中埋葬的是哪五位义士?他们为何而死?
明确:颜杨马沈周――“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⒉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齐读第三、四段,感受五人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经过。
明确:周公之被逮(开端)→声义(发展)→噪逐(高潮)→遇害(结局)
⒊作者怎样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表现了五义士的什么品质?
明确:“…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以詈之,谈笑以死”、&“…颜色不少变”;表
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
㈡析“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
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这句运用比喻形象
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而这五位义士本素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余四人和周
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而自发参加斗争、慷慨赴死的。
对于他们的义举,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的?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对比手法
对&比意&义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
之徒“淹没不足道”光明磊落
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易其志”不畏强暴
五人“有重于社稷”高爵显位“辱人贱行”死之意义重大
五人“尽其天年”(假设)豪杰“扼腕发悲”
(现实)容于身后的显耀
※&对比作用: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上,通过这组对比,热情讴歌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也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不相同的两种生死价值。
㈢齐读课文,领略英雄们的壮烈的风采
五、课文小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方法,热情讴歌了五人的义举,颂扬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同时批判和揭露阉党的倒行逆施和缙绅们的“辱人贱行”。阐明为国家、为民族,坚持正义而死,虽死犹荣的道理。林云铭评:“拿定激义而死一意,说有赖于社稷,且有益于人心,何等关系,令一时附阉缙绅无处。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
一.&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是毛泽东对……的题词,历史上很多人物“生如夏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从历史客观角度对下面人物死亡意义的评价(为忠?为义?为孝?为爱?……)
方孝孺-腰斩(灭十族)
袁崇焕-凌迟
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
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看得我心如刀绞。&
更看得我浑身冷气。&
袁之忠,袁之惨,先搁在一边。我想到的是这些民众之愚顽,之兽性。那些一哄而上争噬其肉者,哪个不是自称?
鲁迅也以“看客”“奴性”批判民众之愚顽。而今天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却如一块丰碑立在我们的心坎。
纠正读音。明确哪个段落属于“记叙、议论、抒情”
(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
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文观止》的评注者说本文“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当与史公(司马迁)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这个评价还是很恰当的。
3、要求学生完成列表(右边空着),明确通过对比论述突出五人之伟大。
五人激于义而死――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疾病而死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而能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把握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课课练》“识别记忆”部分。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归纳、概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仆抚私人然颜色函
3.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见课后练习)
今天,我上《五人墓碑记》。
从参加到现在,这是我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了,但是,今天上,不知为什么,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走进教室,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上这篇课文,但是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社会上最讲“义”的是哪一种人?
“黑社会!”
学生以惊人的一致齐声回答,这种回答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不会吧?怎么会是黑社会呢?”
我故作不解,
&“官员……”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齐喊:
&“贪污!”
&“那么民众……”
&“只是为了钱!”
&“麻木!”
&“下岗!”
答什么的都有,尽管我知道回答会是这样的,但是也没有料到有这么尖锐。&有一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
&“地位越低的人越讲义!”
&“哦,是吗?”
&我看了他一眼,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地位很低的老百姓,当他的国家遭到一个大国侵略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主动去找国君,要求为击退敌人出谋划策……当他的乡里人劝他:那是当官的事情,与你无关的时候,他说,当官的鄙陋!没有远谋……”
孩子们一下子反应过来了:
&“曹刿!”
&“对,是曹刿,”
我接着说,
&“一个地位低下的百姓,这时候,坚持的却是国家之大义。”
&“但是,”我问,“是不是只有老百姓才知道义呢?”
学生们说不是。
&“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有一个官员,坚持正义,反对强权,特别与当时专权的宦官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后来被罗织罪名下狱。他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拒绝了,他觉得,为了自己信奉的正义而献身,是他最大的。后来,这个大臣在狱中被酷刑折磨致死,这个人的名字叫陈膺。”
孩子们的神情有些沉重了。
&“差不多一个时期,另外一位大臣陈蕃,为了保护陈膺,竟然被皇帝赶走。而也就是这个陈膺,在谋诛杀宦官的行动失败之后,率领太学生和家奴冲入宫门,慷慨赴死。”
&“也许,义,并不是下层人民的专利。从陈蕃到陈膺,到关羽张飞,到岳飞文天祥,到林则徐关天培,我们无数的官员贵族也不是不讲义的。”
&“让我们再往后走: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当当时入侵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军,到了一个叫三元里的小村子时,那里的人民让他们感觉到了什么叫‘义’。那是什么样的人民?在他们的一生里,除了看见过鞭炮里面的火药之外,就没有任何热兵器的,但是他们却凭着手里最简陋的农具,打败了横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的士兵!
&“距今一百年前,当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被镇压的时候,一个者本来有机会逃跑,但是他说:‘中国变法还没有人为之而流血,现在,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
学生大声回答。
&“对!是谭嗣同。在狱中,他写下了那首足以流传千古的《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学生跟着我念出后两句,大家的神情越来越沉重。
&“二十多年后,一群忧国忧民的年轻学子,为了抗议卖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愤然走上街头,‘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文化的开端,更是用铁一般的事实了我们的‘义’!”
&“但是,后来,‘义’好像成为了一个禁忌的词语,因为说到‘义’,大家容易将它与‘江湖义气’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些都是封建的糟粕,我们拥有的是更新更科学的观和世界观,我们的‘义’更高更全,比如爱国主义什么的……
&“可是,大家知道,前天,12月13日,是什么吗?”
大多生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有两三个孩子轻轻地回答:
&“南京大屠杀。”
&“对,南京大屠杀,”我点了点头,“我向这几位同学致敬!因为若不是网上的帖子告诉我,我也不知道。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这就是我们的道德?”
&“大概就在一年前吧,一个城市的街头,几名歹徒当街侮辱一位孕妇,围观的有上百人,无一上前阻止……
&“今年年初,某地,夜晚,一位女子被歹徒追杀,她在街头呼救,她敲遍了街上几乎每一扇门,但是无人施以援手,那位女子被歹徒杀害在街头……
&“也就在今年,一座大城市,几个歹徒在数百人的围观下,竟然将一个人的手生生砍下来,之后扬长而去……”
教室的空气越来越凝重。
&“不要责怪这些人冷漠,我可以坦然承认:如果我在场,我也不敢上去管。别说多了,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见小偷行窃,你会阻止他吗?
学生没有回答。
&“我想,现在的人,能在小偷走了之后提醒你一声,就已经算是了。不怕大家笑,有时候我坐公交车,给老人让了个坐,自己都很得意――我终于又作了一回好人了!”
学生大笑。
我等他们静下来,又慢慢地说:
&“这是我第五次教《五人墓碑记》。在我以前教的时候,有的学生笑了:大概觉得这些人真是!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还是官员,居然去杀人,还为他去死!
我停了一下,
&“的确,现在的人智慧多了,聪明多了,他们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没好处,当有些曾经被传诵千古的观念已经成为陈迹的时候,我们会站在一个据说是很现代的高度上,对前人指手画脚,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确是太傻了。
&“于是,曾经被中国无数的古人奉为人生最高目标的‘义’,现在,居然只能存在于黑社会中,这也许是这个社会最黑最黑的一个黑色幽默了。
&“而其他的呢?礼义廉耻?礼――现在已经成为对上毕恭毕敬,对下颐指气使的一个代名词;廉?这个我已经不想多说!据说有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为班上买东西都要吃回扣!耻?我们还有耻吗?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因为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太物质了,据说这就是唯物主义!据说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有五个人的名字,在他们的生命逝去,躯体腐朽之后,仍然被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念诵: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于是,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没有精神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没有精神的民族只能醉生梦死!
&“今天,是我工作以来,第五次上《五人墓碑记》,我最高兴的一点是:这篇文章没有被删!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删除了太多的据说是过时了的文章;我更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不一定为他们而哭,但是一定不要笑!因为当一个民族到了我们现在这种地步的时候,已经没人能笑出来了!
我停了停,
&“现在,我来为大家朗读一下《五人墓碑记》。”
朗读之后,叫学生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下课文的内容,就下课了。
也许,这是一堂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课,但是,我觉得,最难达到的目的,也许已经达到了。
: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216“左忠毅公逸事”218“谭嗣同”.
为文章中所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设计目的:2004年中,出现了有关对联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对仗知识的掌握。设计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复习对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文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
附:学生对联作品
①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遗千载
&激于义而发,五壮士浩气干九霄
②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
&五贤激于义而发,亡重于泰山
③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
&五壮士慷慨赴刑场,英雄名烈万古流
④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
&千秋事永铭人心万古流
  〔《五人墓碑记》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五人墓碑记》教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五人墓碑记》教案”相关:
  〖〗链接地址:
  教案提供的《五人墓碑记》教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五人墓碑记》教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五人墓碑记》教案相关范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人墓碑记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