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小考取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人

哥伦比亚大学
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大学之一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哥伦比亚大学
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暂无简介
教育优选是最权威的国际教育服务平台,致力...|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王非曼_百度百科
王非曼(),山东省济南市齐河县人,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全官费赴美留学生。在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归国,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为中国大学设系的开先河者。1937年抗战中随校内迁,先后执教于、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授并兼。1947年赴美与其夫慈冰如团聚,后在美定居。1977年12月在美国病逝,享年80岁。
王非曼人物简介
王非曼(),山东省济南市齐河县人,1923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全官费赴美留学生。在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归国,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为中国大学设系的开先河者。1937年抗战中随校内迁,先后执教于、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授并兼。1947年赴美与其夫慈冰如团聚,后在美定居。1977年12月在美国病逝,享年80岁。
王非曼人物生平
一门风雅喜多才
王非曼出身于教育世家,为山东著名教育家王祝晨之长女。当年王祝晨与鞠思敏、于明信、丛禾生并称为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
王祝晨有四子一女,均卓有学术造诣。其中二子一女留学美国。长女即为王非曼,先后就读于美国三所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长子王弘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绘画系,后改学戏剧舞台美术和电影美术设计,曾为洛杉矶好莱坞电影导演兼美术设计;三子王浩为西南联大金岳霖的高足,清华研究院毕业后考取官费赴美,两年后获哈佛大学博士,著名华裔哲学家兼科学家,计算机数学原理奠基人,获国际“首届机械理论自动证明”里程碑奖。
1972年中美首次“破冰”之旅学者访华团,周恩来总理曾专门会见回国访问的王浩。刚刚打倒“四人帮”的1977年,邓小平又在北京会见并宴请了他。1978年邓小平访美,王浩全程陪同兼翻译。上世纪90年代他曾作为客座教授多次到北大讲学。
王祝晨先生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济南一中第一任校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祝晨祖籍济南齐河县安头乡王举人庄。长女王非曼即出生于齐河老家,并在那里接受了家学启蒙教育。
裹了脚的村姑爱读书
黄河水,湾连湾,湾湾都是鬼门关。
今日摇船黄河上,不知明日可回还?
王非曼1897年诞生于齐河县城东北的安头乡王举人庄。
位于黄河北岸的齐河县,虽与济南省城仅为一河之隔,但当年此地农民生活之贫困、文化经济之落后、乡村习俗之封闭,实非今日所能想象。
十九世纪末,黄河下游几乎年年闹洪灾,本着“淹北不淹南”惯例,每逢夏秋之际出现汛情,便立即在齐河地决口放水,以确保济南的安全。洪水漫天而来,四处一片汪洋,庄稼全被淹没。人们就在土坯屋顶上或大树枝杈上栖身。洪水退去,留下一层厚厚的黄土细沙。年复一年,小县沙漠化严重,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红柳芦苇丛中,散落着一些村舍人家,鸡犬相闻,而交通闭塞。
王非曼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被洪水反复浸泡的盐碱窝里。晚年回忆苦难的童年岁月,她已经记不清当年到底有多少次和多少天是在屋顶上度过的了。
王非曼幼名王淑静。六岁的王淑静按当地风俗裹了脚。尽管王祝晨后来成了著名教育家,但当时尚未走出村子一步,正在《四书五经》的陶冶之中。裹了脚的村姑王淑静,却对学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一点上她得到了父母全力支持。她读书识字与学缝纫女红齐头并进,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女子无才便是德,全村人侧目而视,曰:“王家又出了个‘半疯子’!”
1918年是王非曼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她21岁。王祝晨作为省议会议员,连同鞠思敏、聂湘溪等议员一起提出了山东省公派官费赴海外留学,增加女留学生名额的动议案。提案几经周折终于在获得通过。从父亲来信中得知这个消息后,王非曼再也坐不住了。她要到省城去读书!要到国外去读书!21岁的小脚村姑王淑静从未出过家门,更不知济南父亲住在何地,她拿着父亲来信的信封,硬是向一个方向走去。
不顾终身痛苦做双脚矫正手术
王淑静来到济南后,先是在南关广智院街家里自修,1919年暑假过后,去插班上了六年级。当时师范附小位于南顺城根街,相距广智院不是很远。她是留着大而粗的辫子,穿着旧式大襟单衣,从家中步行前往,迈动三寸金莲步,一鼓作气进入附小教室的。
1920年她跳跃式前进,暑假后又以“同等学力”考入济南女中三年级。当时女中位于南关毛家坟,相距广智院也不远。但因与班上同学年龄相差悬殊,读了一年后,她就不去了,而是在家自修完了全部课程。当时中学还是四年学制。1922年后实行“壬戌制”才改为六年。也就是说,她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初小到高中的“三级跳”。真是一个奇迹。
这期间她还有一惊人壮举。就是寒假期间,她大胆地走进齐鲁医院外科,要求做双脚放开矫正手术。因她的脚骨已经定型,无法放开,要每只脚锯掉三个脚趾才成。她二话没说,上了手术床。手术获得成功,尽管这给她带来终身痛苦,但她毕竟可以穿上定做的皮鞋,像男子那样迈开大步走四方了。
1922年,大弟王弘考取了山东半公费生赴美留学。1923年王淑静以全优成绩考上了山东全公费赴美留学生。当时规定女留学生名额为六人,当年仅有两名女生被录取,王淑静名列第一。出国之前,她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即:她将自己的名字王淑静改为了“王非曼”。谁说女儿注定不如男?
留美八年,海归最早
1923年8月,王非曼漂洋过海踏上赴美留学旅程。
她于9月初入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化学系学习。一开始,课堂上英语视听会话,无数化学术语名词弄得她紧张到了极点,彻夜失眠、不思饮食、精神恍惚。同班同学都认为她得了病,有的干脆劝她退学,但她总是一个“不”字。顽强拼搏了半年,到第二学期结束考试时,她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此开始,全班的最优异成绩便非她莫属了。
当年中国留学生被录取多为理工科,但化学专业并非王非曼所愿。1925年毕业,她获得学士学位,遂又考入了,学她喜爱的。三年后,她成为“理学士”,但仍不满意,她又报考了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家政学系,1931年获得该学院的家政学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她连年获得奖学金,还有不少荣誉证书。
1931年春,王非曼留美八年后,满怀一腔报国赤诚回到国内。
她回到济南与父母团聚,稍作停留后,便应聘去了天津,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教授。家乡闻知此事后,便在王非曼寒假回济南时,特别邀请她去讲课,并想把她聘到齐大,但天津坚决不放。她只好对天津请假一个学期,在齐大开课一学期后重返天津。
中国现代大学史上开设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是最早者之一。王非曼则为开风气之先的最早女教授之一。当年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家政系的专任教授中,齐国梁(院长)、孙家莹、陈慧苏、孙金胜、黄玉莲、程之淑、王非曼诸人,均为第一代留学欧美的、教育学专门人才。几位女教授中以王非曼留学海归最早。
王非曼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学五六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师范及中学科教师;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开启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会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助推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王非曼随校西迁内地坚持战时办学,经历了八年多颠沛流离的文化苦旅。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家国万里常入梦
1942年暑假期间王非曼曾随团访问延安。参观访问了近40天,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据传,访问团师生中即有共产党。其实王非曼本人也有一种“革命情结”。原因是她当初有个恋人,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回国后闹革命牺牲了。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学校成为动乱区,被战争弄得混乱不能上课,教师学生相继离去。王非曼先是回到济南,不久即去了美国与丈夫慈冰如团聚。
慈冰如为山东省茌平县人,当年与王非曼同船赴美,在美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曾先后为东北吉林大学和山东教授。夫妇俩在美国定居后,曾几次想回国任教,都因国内“运动”连绵不断,始终未能成行。晚年王非曼非常想念祖国。但她这位大姐没能像三弟王浩那样,还有机会回国访问讲学。她于国内“文革”结束之际,遗憾地客死异国他乡。
1977年12月王非曼在美国病逝,享年八十岁。其夫慈冰如先生则于1972年病逝美国。王非曼夫妇生有一女,名“伍王乐德”,医护学博士,曾任全美护士学院院长,已退休。退休后仍继续工作。
1870年,美国麦加地携其收养的宁波女孩金雅妹去日本读书,这位乱世中不幸的孤儿幸运地成为中国女性留学第一人。但直到四十多年后的1914年,北洋政府才开始启动女生官费留学之旅。而当1917年赴欧美留学女生已达200余人(其中公费20人)时,山东尚无一人。1923年,美国旧金山某处码头的货轮里,一位中国少女提着沉重的行李走出轮船,向岸边走去,也走出了山东女留学生的第一步。她就是济南杰出女孩王非曼。
企业信用信息这位副国级领导人为何被哥伦比亚大学“相中”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这位副国级领导人为何被哥伦比亚大学“相中”
  5月18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第262届毕业典礼。仪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院士因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杰出贡献,获颁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具声望、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据“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了解,哥伦比亚大学每年在毕业典礼时会授予数位人士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们在学术、艺术和社会工作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和突出贡献,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个人的最高荣誉。此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等,都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今年与陈竺一同获得荣誉博士学位的还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其他6位杰出人士。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此前,陈竺曾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科学院、法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等荣衔。国际科研机构之所以屡屡“相中”陈竺,源于其众多传奇经历: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专家、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无党派部长”。
  不得不说的童年
  “他对学习的热情是超乎常人的”
  陈竺是江苏镇江人,据媒体报道,其出生地则是上海市徐汇区日晖一村。“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陈竺的妻子陈赛娟接受采访时曾讲起陈竺的童年趣事。
  幼年的陈竺喜欢安静,话也不多,但是好奇心极强,个性也比较自由,不喜欢受约束。上小学时,一次他的爷爷把他打扮成“小绅士”,给他穿上小西服和锃亮的小皮鞋,还给他梳了个小分头。可陈竺跑到楼道里,看看左右无人,脱下西服塞进书包,弄乱发型,才去上学。
  七八岁时,他的母亲开始引导他学习小提琴,期望他在音乐上有所建树,可一到练琴,他不是说头疼,就是说脖子痛。他的母亲不得不放弃,顺从他的意愿和兴趣。
  那么陈竺的意愿和兴趣是什么呢?“他对学习的热情是超乎常人的。”陈赛娟说。
  1970年,年仅16岁的陈竺来到江西省信丰县,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当地农民回忆,每天收工后,陈竺常点着煤油灯看父母寄来的医学书到深夜。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又起床赶在出工前读英语。
  1973年,陈竺参加了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在当时江西省信丰县2000多名考生中,他的成绩名列第二。可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虽然名列前茅,他仍然落榜了。次年,他成为当地的一名赤脚医生。由于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读书,后留校任教,工作之余,翻译了数十万字的医学文献。
  恢复高考后,陈竺开始日以继夜地自学大学课程,最终在600多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二、血液学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一部的血液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述信息显示,学生时代的陈竺是名标准的“学霸”,而且是自学成才,成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
  最年轻院士
  “我充其量只能算个幸运者”
2009年,陈竺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研究生毕业后,凭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掌握英语、法语两门外语的优势,陈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赴法国担任外籍住院医生的人选,来到法国巴黎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一年后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主修分子生物学。
  据媒体报道,圣路易医院血液中心实验室是欧洲最大的血液病研究中心,汇集了诺贝尔奖得主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这里,陈竺保持了“学霸”本色,攻读博士的第一年年终考试中,以理论考试并列第一和三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夺得全班第一。
  拿下博士研究生学位后,陈竺决定回国。法国导师和同事们劝他:“留下来,会有灿烂的前程。”陈竺回复说:“之所以回国,不是因为我不爱法国,而是因为我更爱中国。”他在自己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写下:“要让科研成果成长在自己的国土上。”
  回国后,陈竺很快就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牵头承担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国际上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点。日,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仅42岁,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最年轻的院士。5年后,由于科研上的杰出表现,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在2005年的一篇自述中,陈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有人说我是成功者,其实,我充其量只能算个幸运者。&&我有幸赶上了国家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为中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我确信,前辈仁人志士的强国之梦,应该在我们这代人或者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
  学者部长
  “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
  2007年6月,时年54岁的陈竺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转型,被正式任命为卫生部部长。由此,陈竺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也成为继万钢之后,第二位担任政府部长的非中共人士。
  据官媒报道,当时,在面对技术人员还是行政管理官员的选择时,陈竺不是没有犹豫,去还是不去,对他来说是一个问题,他曾经坦言:“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
  上任不久,陈竺就迎来了汶川大地震救治这个首个大考,他首先提出了“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重症伤员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此后,甲型H1N1流感疫情、三鹿奶粉事件、手足口病疫情等重大考验接踵而至,而最难、最艰巨的考验则是如何操刀医改。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发现,当时,陈竺强调:“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在上述思路下,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这一轮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首次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关内容也写入了医改文件。
  在一次事先未通知媒体的医疗界论坛上,陈竺曾直指公立大医院“通病”,人才济济但又不能人尽其才,还语气严厉地向在座的公立医院院长提出要求,要懂卫生经济学,重质量、重管理,不要再一味地比床位、比收入。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此番哥伦比亚大学授予陈竺荣誉博士学位时,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伯林格致颁发辞时表示:陈竺院士在年担任中国卫生部部长期间,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挑战,大力推动医疗体系改革和建设,使医疗保险覆盖到13亿人口。
  副国级领导人
  最大梦想是让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
  时至今日,新医改已经推进了7年,陈竺也走上了新的岗位――2013年3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成为副国级领导人后,陈竺依然忙碌,经常带队到各地调研。今年5月以来,他就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天津、黑龙江等地检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情况。忙碌的日程表中,医改仍旧是陈竺关注的主题之一。
  2013年以来,陈竺多次到地方调研医改进展,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13亿中国人病有所医,用健康梦托起中国梦。
  2014年5月,他先后来到浙江、山东等地,调研地方医改情况,还换上防护服走进实验室,跟山东菏泽医药产业园的医生们现场交流。接受采访时,他表示,新医改自2009年启动到2012年,全民医保体系等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可新医改还有公立医院改革滞后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今后我最关注的还是基层卫生队伍。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群众信任的家庭医生队伍,我们的医改才能说是成功了。”
  院士伉俪
  与妻子师出同门,曾为科研结果“吵架”
年轻时的陈竺夫妇
  陈竺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陈家伦、母亲许曼音,都是上海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教授,也是我国知名的内分泌专家。陈竺的妻子陈赛娟也是院士,同样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还跟陈竺师出同门,1978年至1981年,两人曾师从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攻读研究生。因此,陈氏一家四个教授、两个院士。
  由于夫妻二人的研究领域很接近,可想法往往不一致,所以时常“吵架”。
  有一次陈赛娟向陈竺报喜:血癌细胞发现了一个染色体新的畸变,陈竺听后怀疑:“你搞错了吧,从没见到文献上有此报道。”陈赛娟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陈竺固执地说:“这是常见畸变的不典型表现。”陈赛娟火了:“你睁大眼睛看看!”可睁大了眼睛的陈竺还是不信。经两个人反复求证,结果陈竺认输,说:“祝贺你!”
  还有一次,陈竺在实验时获得一个梦寐以求的数据结果,极度兴奋没有细加考虑,便马上向合作者美国的魏克斯曼教授通报了这些最新数据。然而,进一步核查却发现这个结果是由于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的。陈竺顿时陷入了自责的深渊,他悄悄地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就在这时,陈赛娟对他说:“你要是辞职,就是错上加错,面对挫折你不应该丧失信心和勇气。”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陈竺接受采访时曾说,在自己的出生地和工作了多年的上海,人们都叫他陈老师,不会称呼他官衔。他表示,“陈老师这个称呼会一直被叫下去”,近年来虽然忙于行政工作,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如果放弃学术,我的同行和学生都不会放过我。”他强调,他获得的外籍院士、国际知名高校荣誉博士等称号,“这些是荣誉,同时也是一种鞭策,鞭策我继续做学问”,“我做科研不以功利为目的,科研是我的兴趣,同时客观上也让我不会掉到官僚习气中去。”
  “政事儿”(微信ID:gcxxjgzh)撰稿:新京报记者王姝
(责任编辑:郝龙 UN654)
&&&&&&</div
郭德纲的师父、徒弟以及恩怨…[]
社区热帖推荐
皮卡丘:我过气了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英语高手爱华从小生活在中国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哥伦比亚大学申请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