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句名言可以引出不能盲目的给孩子自由 pdf。

篇一: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给孩子自由》,书的作者小巫。小巫是学教育学的、在海外工作生活过,老公是新西兰人,一个中西合璧的家庭。我想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给了她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更为开阔的视野吧!这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之后推出的新作,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摘录几段非常喜欢的书中的文字吧,算作重温。1.成功者最最需要的,是一个永远理解、支持、鼓励他的妈妈。2.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3.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4.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两个幸福感/快乐源泉:&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完全确证,这个幸福感的完全建立,是在3岁左右。次要幸福感,指的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搭积木、过家家、拉小提琴、玩篮球等等。首要幸福感牢固的孩子/成人,内心的快乐不会受到日常生活高低起伏的左右。遇到波折、挫败时,不会丧失自信心,不会一蹶不振。首要幸福感不牢固的孩子/成人,次要幸福感也很难健全。他们内心的快乐,过度依赖于外在的&成就&。如果顺利,就特别高兴。如果不顺,就特别感到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5.&不必要的帮助就是对儿童的压制。&6.当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年人过多的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往往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7.儿童的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抑制儿童的活动,等于抑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成长。8.应该把&听话&这两个字从词汇中永远地去除掉,因为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只能表露你的无能。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仅仅因为你是大人?你要跟他讲道理,而不是用&听话&这样软弱无力的词语来约束他。9.当必须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我建议妈妈们不要站着、居高临下地勒令孩子,而是蹲下身来,搂住孩子,亲吻他,温柔地告诉他,这样做&不可以,因为......&10.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11.让孩子玩儿是主要的,衣服和手脏不脏是次要的。12.父母在幼小的孩子的心目中,是完美无缺的,是要拼命效仿的榜样。他们像小海绵一样,吸收着我们的一言一行。13.过早受到家长压力的儿童存在弊端,更加理智的做法是等待孩子自己想学习的时候再教,那样会更加容易。14.这些超级宝宝们没有得到正常儿童所需要的经历:一个无忧无虑、快乐自在的童年。这样的缺失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成长。15.无论事态如何严重,父母如何生气,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平和冷静,最有效的批评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任何斥责,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语言暴-力,其损伤性绝不亚于伸出巴掌扇孩子耳光。16.没有强烈的爱心和牺牲精神的父母很难说有带孩子的真正权利。篇二:《给孩子自由》读后感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篇三:《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最近读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昨天回到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篇四:《给孩子自由》读后感首先说说,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三岁男孩的母亲看到有些书评中对小巫的攻击,我第一个感觉是写这些书评的人本人并不是妈妈。请看看他们的抨击理由:1、谬论一:我们只读一些《育儿百科》、《蒙台梭利》之类的经典书籍,没必要看小巫的书。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本文作者观点:这是多么狭隘的观点呀,《育儿百科》强调的是保育,《蒙台棱利》是幼教经典,这跟小巫以一个母亲的角度去写自己的心得并不冲突呀!2、谬论二:开档裤的原因是中国的国情,经济条件所限。本文作者观点:小巫在当书中对开档裤定义得已经很清楚了,开档裤的定义是指把屁股露在外面,包上尿布就不算穿开档裤了,不一定非要穿上纸尿裤。3、谬论三:这本书一半讲喂奶,一半讲保姆,不值一看。本文作者观点:我不明白的是,在孩子二岁以前,还有什么比这两样更为重要的!其实就是我本人,读到小巫的有些片断,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但小巫所提到的育儿理念,至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正确的,这些理念,也并非出于她的原创(很多理念都是源自著名的儿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或教育家),只是她以一个母亲的角度践行与分享,让我们能对这些理念有更深的理解。给孩子自由,其实是我读的小巫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是在极期偶然的情况下读到的《让孩子作主》。那时候大约是夏天,孩子刚刚三个月左右,由于我一直坚持给孩子穿纸尿裤,遭到了周围不少好心人的劝解和嘲笑。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位妈妈的确是出于好心(这位妈妈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关切的对我说:&别给他穿纸尿裤了,男孩穿纸尿裤可能会影响他的生育!&还有一位则是平常我们交好的阿姨,是以嘲笑的口吻说的:&快别给你宝宝穿棉裤了!&当时我们有大约六个妈妈经常在一起,每次当他们给小孩尿花花时,我都有小巫说的那种感觉: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小巫的书,看到她的勇气,看到她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当时那种感觉真的如雪中送炭呀!在小巫第一本书的激励下,我坚持母乳儿子到二岁左右。关于母乳对母亲及孩子的价值,小巫已经写了很多,我自己也从我本人的角度写了几篇小文,这里不再详述了。我把母乳的好处也分享给我的多名朋友及同事,他们也受益匪浅!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吃过母乳的小孩免疫力一般都比较强,安全感也更好。在本书中,我又得到了许多新的启发:1)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与爱。这一点我太认同了,真的,只有建立起首要幸福感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不为外界所动,现在我们整天说调整心态,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自然就能得到自信和安全。2)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我们要有智慧去理解和分析孩子真正发脾气的原因,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孩子自己就能把气给消了。3)中伤比暴力还要厉害。这常常是我们中国父母最不注意的细节,我们常常这样:&你看哥哥,多乖!&;&你真笨!&,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小巫在书中提的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对的,但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者没有小巫的勇气,或者没有小巫的智慧。问题不在小巫,而在于我们自身。至于有些人认为小巫有炫耀的感觉,我倒认为是另外一种误会,因为,所以当妈妈的人,无不认为自己的宝宝是完美的,至少我也是这样的。我衷心感谢小巫的系列育儿书籍!篇五:《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本书重点在于探讨1岁至4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各个领域。作者根据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及咨询案例,详细解读儿童秩序感、道德感、情绪发展、大脑发育及学习过程等话题,在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独立智慧的儿童方面,提出了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这本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探讨怎样教育幼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就是壮壮和人打架的事。在书中壮壮是是作者的儿子,壮壮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完架,妈妈和姥姥对解决这件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姥姥的意思是家长去幼儿园找那个打壮壮的小朋友,&教训&他一下,妈妈的见解是让壮壮自己去解决,并且告诉壮壮打人是不对的。从这个片段我看到了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一种是传统的,从大人的角度去保护孩子;一种是蹲下来,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样的高度,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塑造两个完全不同的孩子。假如我们采用姥姥的教育方式,由家长出面干涉,让那个小朋友得到了&教训&,壮壮以后再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思维习惯:有姥姥在保护我。长此以往,壮壮会失去自己解决人际关系的能力,当他长大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相反,妈妈的解决方式就很西方化,现代化。壮壮经过这件事之后既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也学会了怎样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做的不是一个保护者,而应该是个榜样,一个启发者。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自由,他们才会学会。引用&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一书中的话: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竞争和压抑等等,就不会斤斤计较孩子在社交中难以避免的冲突。孩子看到父母从容不迫的处世态度,也自然学会了坦然面对冲突、拒绝和挫折。父母越紧张、包办、过度保护孩子的社交活动,孩子越懦弱、胆小、依赖性越强。篇六:爱和自由&&小巫《给孩子自由》读后感花了近1礼拜看完了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书里的观点其实其他早教类书籍也类似,孙瑞雪、冯德全、当然还有蒙台梭利,无一例外在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去尝试,所不同的是,小巫以自己的儿子Sam为案例,将抚养Sam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大量经历,来阐述什么是正确的&爱&以及应该如何给孩子&自由&,最有意思的是,小巫将美国的育儿理念结合中国特有的育儿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比较,书中很多中国特有的案例感觉非常熟悉,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们教育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带孩子的老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认知啊~~~一周岁以内的孩子,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孩子完全的安全感,做到有求必应绝对不是&溺爱&孩子,我们也完全不要担心孩子会&没有规矩&。抚养过孩子的人会有切身体会,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儿啼哭3件事:饿了,尿湿了,要睡了。等长大点了,醒着的时间越来越长了,需要有人随时随地陪在身边,等到6、7个月了,孩子明白自己是独立个体了,分离焦虑也产生了,明明看着他安静地玩得好好的,一旦悄悄走开下,孩子就哇哇大哭来表达他的不安全感。大概婴儿就是原始状态的动物本能吧,害怕自己被抛弃,需要每时每刻有人在身边来确定自己是&安全&的。经常听到有人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家有9、10个月左右的孩子吧,此时的孩子要爬要学步了,也有个人主见了,不再乖乖让人抱着而是喜欢到处去探索,但是因为行动上还要依靠大人的辅助,所以要牵着大人按照他们的指示去行动。孩子对于世界是新奇的,一个简单的动作,重复再重复不厌其烦,问题是大人嫌烦了,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探索,孩子自然又哭又闹。昨天去管子老家,婆婆在说邻居家的孩子,洗澡前哭,一旦洗澡了又很喜欢,洗完了又哭,我毫不费劲地就找到了答案:孩子还没玩够水,老人就把她拎起来了吧。类似的情况一定还有很多,包括身边的同龄人反映自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听了她们的讲述,也会很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家里都是老人带着孩子,老人要做家务要带孩子,怎么可能能静下心来耐心陪孩子一遍又一遍做些&无聊&的事情,往往都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计划去做,孩子不从,挺肚子、哭闹,老人&治&得又烦又累,最终得出结论:孩子越大越不好带了!这种不尊重孩子,不去&聆听&孩子心声的行为长期下去,带孩子变得更加辛苦不说,孩子的性格脾气将是最大的隐患。其实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我们怀着无比热爱自己孩子的心,去细细体会孩子成长的每个进步,同时我们要积极地耐心地配合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在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探索欲望。让带孩子的人从家务中脱离出来,专职带孩子,孩子要抱时抱抱他,孩子要玩时给他玩具独自安静地玩,孩子想玩不想吃饭,那就等他玩够了再吃饭吧,孩子要走不要抱,那么就把推车放家里陪他好好练习走路吧...所谓的爱和自由,爱是基础,关键是自由,给孩子自由,尊重这个小小的弱弱的却有着无穷能量的孩子,放手让他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篇七:《给孩子自由》读后感《给孩子自由》第一遍已经看完了,可还想看第二遍,第二遍刚看一点,就想总结一些了:给孩子自由,孩子需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快乐地成长,孩子的任何需求都是有道理的,我们无需强行更正,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关注他,了解他,满足他,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孩子自然会进步,会独立。孩子三岁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满足孩子的首要幸福感。首要幸福感就是坚定不疑地相信父母是无条件地爱着自己。满足这种需求的最佳方法就是将&爱&通过语言和肢体直接地表达出来,其次我们需要满足孩子的次要幸福感,次要幸福感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比如:吃和玩。在满足孩子次要幸福感的同时,我们自然不会忘记健康和安全,这个度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切不可对孩子保护过度,保护过度不仅会抑制孩子的探索兴趣,还会损毁孩子的判断能力。篇八:小巫早教系列二《给孩子自由》之读后感小巫的每一本书都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风潮,她的观点成为妈妈们嘴里的新词,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使一代人受益。上次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了她在关于母乳喂养的第一本书《让孩子做主》,我吃惊于小巫小小一本书如何产生这么大的魔力,以至于让这些妈妈们以自己坚持母乳喂养而那样的自豪。第一本书掀起的母乳风暴正在高潮,她又提出了《给孩子自由》。于是,全国的妈妈们热拥小巫,全在提倡爱和自由。我们总是在说,孩子最需要拥有的品质之一就是独立的思想和判断,而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首先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养育孩子这件事情做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与家庭的养育方式,而不是盲目地听信&专家&、照搬照抄。小巫的观点带有她的鲜明特色和个性,她的做法很多无法照搬,关键是,她告诉我们一种对待孩子和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是真正爱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如何真正体现在自己和孩子、家人身上,则要靠每个人的智慧。看完《给孩子自由》这本书后,感悟很深,道出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心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应该是给孩子做主行动的机会,是引导而不是&教&他去做任何事情,小孩子自己本身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的热忱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但确实存在超乎一切的动力。小巫作为一个在东方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又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母亲,书中对中国人的很多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并结合自身的亲身案例和西方的教育观点予以了详细说明,继续推荐小巫的第二本书,是觉得它能够促进妈妈和宝宝一起成长,也希望自己能够正确的借鉴小巫的方法,给予我们每一个小朋友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哦。最近更新: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作文:
48小时热门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昨天我的一篇博客被新浪育儿管理员首页推荐,让我很是意外惊喜。一夜之间,我这个刚刚在新浪落户的新新博客忽然浏览量激增,加好友和被关注的请求让我目不暇接。
我自小是个非常喜欢写东西的人,用文字表达自己总是能让我得到深深的满足。如今生活在英伦快10年了,我的工作也和文字有关但是用英文,用不到中文,写中文博客给了我一个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机会,每次有所感触,诉诸笔端,总是有倾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用英文写作所无法比拟的。自从怀孕,因为是初次为人母,事事都新鲜,自然感触多多,想倾诉的感觉也更强烈。以前在搜狐写博客,最近由于搜狐改版,诸多不便,决定搬家来这里,没想到发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海外妈妈,育儿博客的群体,看到很多妈妈们的博客都写得非常有特色,可读性和思想性都非常强,连着几个晚上都废寝忘食。
下面这篇文章写于4个月前的今年夏天,自认为是篇用心之作,写出了我的很多感受和想法。推不推荐,真的无所谓啦,就是特别想和所有的妈妈们分享,大家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当妈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个好妈妈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一路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伴,我觉得这边风景独好。
---------------------------------------------------------------------------------------------
最近看了三本中文的育儿书,中文的书看的非常快,三四个晚上就能读完一本。一本是小巫的《给孩子自由修订版》,一本还是小巫的《跟孩子划定界限修订版》,还有一本是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先感谢我妈-米儿姥姥给我在国内买书寄书,我妈也是我的好妈妈,米儿的好姥姥。
小巫的两本书因为她自己最大的儿子也不过是个少年,所以更适用于6岁之前的学前儿童家长,尹建莉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书的内容涉及到上学后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方法及激励学习毅力等等,还有青春期的内容,所以适合孩子更大些的家长,所以我放在最后读,先浏览一下有个总体印象。
两位作者也各有特色,小巫是个很聪明的人,学业事业都很出色,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感觉敏锐,有了孩子后做全职妈妈带孩子完全没有学习过理论,完全是自己悟出来的,事后和育儿专家的理论,蒙特梭利的主旨竟然异曲同工,可见养育孩子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正确的大方向只有一个。
尹建莉则不然,是个教育学硕士,有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丰富的经验,有一个性格心理和学业都非常优秀的女儿,她的书基本上就是她自己的育儿手记,有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把大道理融入到小故事中娓娓道来,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两位妈妈对孩子都有的充盈的爱心自然不必说了,更重要的是她们爱的巧妙和聪明,知道爱孩子的正确方法,更加造福人类的是她们都有好文笔和修养,把自己的育儿感悟上升为理论,写成了书。使得别的有爱心,但是方法不是那么精准的妈妈们有机会完善自己,给孩子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我看完了这三本书有一段时间了,感触很多很杂,这之后不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审视自己的言行,让各种感想沉淀,落实到每天的每个细节中。真是觉得要想做一个好妈妈,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好人。另外尹建莉说的一句话我也深有同感:事关孩子的事情没有小事情,养育孩子就在细节之中。
看完了书,我的心情也挺不错。第一,书都是好书,发人深思,有所启发,没有白费钱和时间。第二,庆幸我自己在做妈妈方面还是挺有天分和悟性的,从米儿出生到现在虽然有过迷惑有过不安,但是一步步走过来我的思路都是正确的,我的育儿总体思路没有大偏差,在人生最重要的前三年没有给米儿造成什么大干扰。第三,庆幸我读得还不算晚,通过读这些书,更加明确清晰了我的育儿思路,给我了更大的自信,会更加着眼于细节,更加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些原则。
另外经过这么多天的沉淀,回想书中的内容,结合每一天的和米儿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也有了一点儿自己的感想,和人家专家的系统性的著书立说没法比,只能算是一点儿杂感,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
&& 给孩子自由,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不要求孩子听话,而我们自己要做个会“听话的”父母。
我今天上午带米儿上舞蹈课的时候,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一个一起上课的混血小姑娘,她的名字叫MAY,她的妈妈是中国人,我在一些生日爬梯上见过她,但因为她全职上班,见面的机会不多,算是个泛泛之交。每天照料小姑娘的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国人保姆。今天带她来上课的也是这位保姆,就叫她霍阿姨吧。
这么大的小姑娘现在出门都喜欢带上很多零碎,喜欢的玩具啦,小推车啦什么的。米儿今天也坚持要带上熊大哥一起上舞蹈课,我觉得跟个玩具熊都这么长情,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想着他,也算是个重感情有爱心的美好品德吧,所以从不反对。MAY今天也把一个心爱的布娃娃放在小推车里给推来上课了。
老师开始带领小朋友们随着音乐起舞了,大家兴致都很高,兴奋地扭摆着。米儿兴奋之余,忽然想起端坐在椅子上的熊大哥,怕他孤单似的,一把把他揽在怀里一起跳舞。我觉得两岁的小孩儿对人还没什么感觉,但是对心爱的玩具已经有感觉了,如此照顾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真的是挺不错的,将来大了在个热闹的舞会上,估计她也不会是个只顾着自己玩的高兴姑娘,会留意和照顾到受冷落的朋友的人吧?那样的姑娘该会是多么的可爱和受欢迎啊。
MAY看到米儿搂着熊大哥舞的欢,也想到了自己心爱的布娃娃,也去椅子上抱起了布娃娃。这时霍阿姨忽然一把拽住了她的胳膊,强行把布娃娃从她怀里夺过来,嘴里用中文说:不许抱娃娃,抱了娃娃你就不专心跟老师学跳舞了,你的动作也学不好了。我在旁边听了心里挺不以为然的,两岁的孩子上个跳舞课就是图个开心,只要开心了就达到目的了,她感兴趣自然专心,不专心说明不感兴趣,跟布娃娃有什么关系呢?动作学不好了?看看这屋里的孩子做什么动作的都有,有哪一个能把老师的动作一丝不苟都复制下来?动作有什么好坏之分呢?只要舞动的孩子就都是积极参与的孩子。
MAY自然不干,先是试图把娃娃抢回来,抢不回来就开始放开嗓门大哭,让我惊讶的是霍阿姨到这个时候还是分不清是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跳舞重要,还是坚持要孩子服从自己重要,还是坚持不给娃娃。MAY已经伤心地无法控制自己了,瘫倒在地哭的上气不接下气。别的孩子也都注意到了,都停止了跳舞围到她旁边看,老师也不得不暂停,等待霍阿姨把MAY的情绪调整好,或者干脆把她带出去平静一下。
霍阿姨此时也很尴尬,但是还是试图哄劝MAY不哭去跳舞,坚持不给问题所在的布娃娃。有个妈妈说了一句:你就把娃娃给她吧。霍阿姨面子上过不去,而又把自己的面子看的比孩子的利益还重,口气很强硬的说:不能给!越是哭闹撒赖越是不能给!抱娃娃不能专心跳舞,我这是为你好,快听话,快去跳舞,大家都等着你呢。
MAY自然全然不理,躺在地上蹬着双腿哭的天昏地暗。这时候,在旁边观察已久的米儿忽然从椅子上拿起布娃娃,蹬蹬地跑回去递到MAY的怀里。闭着眼睛哭嚎的MAY一感觉到怀里的娃娃,哭嚎一下子变成了抽泣,从地上坐起来搂着了娃娃。让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霍阿姨竟然把自己那可怜的面子自尊看的那么重,和孩子较劲赌气,竟然又把娃娃抢了回来,说不能拿就是不能拿!她竟然还回头瞪了一眼坐在她身后的我,以为是我怂恿米儿去递娃娃的。
我简直都坐不住想给MAY的妈妈打电话,让她在电话上和霍阿姨讲话了。MAY这个孩子的利益实在是太被伤害了,她完全正当的需要被拒绝,并且是无理拒绝,霍阿姨那个理由我认为根本是个欠考虑的理由,后面她不见得就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而是骑虎难下,不愿意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而不顾孩子的需求。而且如此地和孩子较劲斗狠,完全没有任何体谅理解的意思,给孩子是个多么坏的榜样。传递给孩子的只有一个信息:谁强大,蛮横不讲理谁就能赢,人和人之间只有针锋相对地较劲,没有互相体谅,没有妥协和变通。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如此的粗暴武断,没有平等对话。更不要提对孩子自尊的践踏。
可是霍阿姨的做法又是多么常见啊,对大人来说,大人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孩子没有自尊,孩子无知,大人总是有道理的观念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尤其是那些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充分尊重的大人,长大了也会无视自己孩子的尊严,不会和孩子平视来理解孩子的需要。
&& 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理解,这道理大多数父母都懂,都同意,但是做起来难。之所以难是因为,有时候不但需要父母的耐心,时间,精力,金钱,乃至智慧。
有一天早上,我和米儿赶时间去参加PLAYGROUP,虽然早点儿晚点儿无所谓,但是有时候如果来的孩子比较多的话,超过一定时间,晚来的孩子就不允许进入了。
外边艳阳高照,温度很高,米儿出门一刻,坚持要穿上一双又厚又重的雨靴,明显的不合时宜。我好言相劝,带她到阳台上给她看,外边阳光灿烂,很热,雨靴是下雨天才穿的。可是米儿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IT'S
OUTSIDE.(外边在下雨)这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我反复跟她说,你看是晴天呀,没有下雨,她反复就回答是在下雨。
时间有点儿紧迫,再加上跟米儿反反复复那句话拉锯了有10分钟,我的耐心真的快没了,说话的声音有点儿高,并且也威胁说要是穿雨靴就不出去了。米儿一直以来得到充足的尊重和理解,所以非常自信,对自己认定的事情也非常坚持,绝对不会任何人施加压力就放弃自己的想法,这个任何人里面也包括我和她爹。我和米儿爹一直也坚持给她做榜样,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哭闹的必要,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沟通的,可以平和解决的。所以此时的她,不哭也不闹,就是坐在地上穿着一双雨靴,倔强地反反复复地跟我说外边在下雨。听我威胁说穿雨靴就不出去了,她考虑了几秒钟,毅然说那好,就不出去了,爬起来转身回她房间去找玩具玩了。
我站在那里一时发愣,都有点儿没主意了。我只好放弃了出门的打算,说出去的话就要算数不是。不出门了,我的情绪也平静了,也进了厨房收拾碗筷,米儿自己安静地玩玩具。过了一会儿,米儿进厨房看我,好像没事儿一样问我在干什么呢。我和她闲聊了几句,就问她外边是在下雨吗?她说是呀,草地上都是水。我还是不明白问草地上哪里有水呀?她说爸爸上班的草地上有水。我这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原来那天早上很早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我和她送米儿爹去上班,经过一片
草地,她上去跑跑发现草地上的露水很重,把她鞋子都打湿了,就跑过来问我是不是在下雨。我当时在和米儿爹边走边聊,就随口答应是。后来再出门,虽然太阳出来了,露水已经干了,但她还是认为草地还会是湿的,并且我告诉她那是下雨,所以她推断出并坚持要穿雨靴。
心里很后怕我当时一着急朝她吼两句,或者武力强行给她脱下雨靴。那将是对孩子的智慧的一种多么大的侮辱,对孩子自尊的践踏,对心理上的伤害。幸好我当时虽然满心地认为自己有道理,是米儿无理取闹,但还是本着尊重,宽容的原则,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处理。
我们都有过被人误解委屈的经历,都明白那是怎样痛苦的一种感受。不要以为孩子小,这些都不会往心里去,恰恰因为孩子小,经验少,他们感受到的痛苦更深重,并且因为显性记忆还没有发育,这一切痛苦和屈辱都会存在隐性记忆中,成为潜意识,对将来的思维模式,情绪习惯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首文字浅显但是道理深刻的小孩不小歌,收录在此,与大家共勉。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还要小。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说来容易做来难的话:理解,尊重,信任孩子。我自己有一点儿个人体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起来容易一些的窍门:
那就是,每当你忍不住要朝孩子发火,不屑或者强制执行的时候。给自己一秒钟,问一下自己:如果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平等的成年人,我会这样做吗?我会怎么样对待他呢?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如果你想对待一个平等的有智慧有尊严的成年人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我觉得离真正做到理解尊重和信任就不远了。
试想,当一个成年人告诉你吃饱了不吃了,你敢拿着勺往她嘴里硬塞吗?当一个成年人专心致志地摆弄一样东西研究的时候,你敢在旁边说你做的不对,来,我教你怎么做吗?当一个成年人想尝试一种新奇刺激的运动,你敢一把扯住他说危险,快下来吗?
当然成年人和孩子虽然对理解尊重和信任的需求是一样的,但是区别在成年人有判别能力和经验,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经验不足,判断能力不高,但这不是我们横加干涉的理由,而是需要父母的更大耐心和智慧来在保护她们安全,别人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保护他们的自由,完整成长不受干扰的权利。
PS:我最近还发现了一个养育女儿的网站: http://www.mydaughter.co.uk/
很多内容值得一看。不承认男人女人的区别,是对女人真正的歧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盲目崇拜的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