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二十则并翻译。

孟子尽心下文言文翻译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注释] ①陈:同“阵”. (五)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六)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就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①饭糗(qiǔ):饭,动词,吃.糗,干粮.②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八)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御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十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释] ①丘民:众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十八)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①,无上下之交也.” 孟子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围困,是由于跟这两国的君臣没有交往的缘故.” [注释] ①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君子,指孔子.戹,同“厄”,穷困,灾难.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哀公四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而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被楚任用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派徒役包围孔子,致使孔子和他的弟子断粮多日,饿得爬不起来.“戹于陈蔡之间”即指此事. (十九)貉稽曰①:“稽大不理于口.” 貉稽说:“我貉稽被人家说了很多坏话.”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③文王也.” 孟子说:“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非议的.《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文王.” [注释]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详.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二十)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二十一)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一个时候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二十二)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高子说:“禹的音乐胜过文王的音乐.”孟子曰:“何以言之?” 孟子问:“凭什么这么说?”曰:“以追蠡①.”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都快断了.(可见人们喜欢演奏它.)”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孟子说:“这哪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很深,是一二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年深月久车马过得多了造成的.禹传下的钟钮快要断了,也正是年代久远的缘故.)” [注释] ①追(duī)蠡:追,钟钮;蠡,要断的样子. (二十三)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齐国饥荒.陈臻说:“国都里的人都认为老师会再次(劝说齐王)打开棠邑的粮仓(救济百姓),恐怕不会再这么做了吧?”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说:“这样就成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打虎,后来行善不打虎了,士人都效法他.(有一次)野外有许多人在追逐一只虎,老虎背靠山的角落,没有人敢靠近它.(人们)远远看见了冯妇,便跑上去迎接他.冯妇便捋起袖子下车(去打虎).大家都喜欢他,可是那些称为士的人却讥笑他.” (二十四)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二十五)浩生不害问曰①:“乐正子何人也?”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一个人?”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孟子说:“是个善人、信人.”“何谓善?何谓信?”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说:“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 [注释]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 (二十六)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说:“避开墨子这一派,必定会归入杨朱这一派;避开杨朱这一派,必定会回归到儒家这一派.回归了,接纳他就是了.而现在同杨朱、墨子辩论的人,好像在追跑掉的猪,已经追回、赶入猪圈了,还要接着把它的脚拴住.(这未免过分了.)” (二十七)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二十八)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身上.” (二十九)盆成括仕于齐①.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丧命了!”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说:“他有点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注释]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三十)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没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旅馆里的人来找而没有找到.有人问孟子:“跟随你来的人怎么竟像这样乱藏人家东西呢?”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孟子说:“你以为这些人是为了偷鞋子而来这里的吗?”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那人说道:“大概不是的.先生订了规章条例(接收学生学习),走了的不追究,有来的不拒绝.只要凭着求学愿望来的,就接收他罢了.(这可难免会有手脚不清的人混进来呢!)” (三十一)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①,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②;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人,不可以交谈而去交谈,这是用言语试探对方来取利;可以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注释] ①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②餂(tiǎn):取. (三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却能使天下太平.常人的毛病在于荒弃自己的田地,却要人家锄好田地,要求别人的很重,而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注释]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三十三)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说:“尧、舜的仁德,是出自本性;汤王、武王的仁德,是(经过修身)回复到本性.动作容貌等一切方面都符合礼,这是美德的最高表现.为死者哭得悲哀,不是做给活人看的.遵循道德而不违背,不是用来求官做的.言语必求信实,不是用来修正自己的品行的.君子遵循天然的道理去做,以此等待命运的安排罢了.” (三十四)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①,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向权贵进言,要藐视他,不要看他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妾有数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让成千辆车子跟随着,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所不愿干的;我所愿干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注释] ①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三十五)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善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求利的欲望更好的了.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少,那么即使善心有些丧失,也是很少的;一个人求利的欲望多,那么即使善心有所保存,也一定是很少的.” (三十六)曾晳嗜羊枣①,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曾晳爱吃羊枣,(死后,他的儿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烤肉与羊枣,哪样味道好?”孟子曰:“脍炙哉!” 孟子说:“当然是烤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同爱吃的,而吃羊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讳)只避名不避姓,因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注释] ①羊枣:即黑枣,因形状色泽似羊屎,故称羊枣. (三十七)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鲁国)去啊!我乡里的年轻弟子志大而狂放,想进取而不改旧习.’孔子在陈国时,为什么要惦念鲁国那些狂放的读书人呢?”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孟子说:“孔子说过,‘找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交往,必定只能同狂者和狷者交往了.狂者一味进取,狷者(遇事)拘谨、退缩’.孔子难道不想结交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吗?(只是)不能一定结交到,所以想结交次一等的人.”“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请问怎样的人能称作狂放的人?”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①,孔子之所谓狂矣.” 孟子说:“像琴张、曾晳、牧皮,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何以谓之狂也?”(万章问:)“为什么说他们狂放呢?”曰:“其志嘐嘐然②,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③,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④!乡原,德之贼也.’” 孟子说:“他们志向远大、口气不凡,开口便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动,却(和他们的言论)不全吻合.(如果这样的)狂者也结交不到,就想找到不屑于干肮脏事的人同他结交,这种人就是狷者,这是又次一等的了.孔子说:‘路过我门口而不进我屋子,我不感到遗憾的,大概只有乡原吧!乡原是戕害道德的人.’”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万章问:“怎样的人能称他为乡原呢?”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⑤?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孟子说:“(乡原指责狂者说:)‘为什么志向、口气那么大?说的不顾做的,做的不顾说的,却还说什么“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者说:)‘做事为什么那样孤孤单单?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只要人家认为好就行了.’像宦官那样在世上献媚邀宠的人就是乡原.”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万章问:“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忠厚人,所到之处也表现出是个忠厚人,孔子却认为(这种人)戕害道德,什么道理呢?”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说:“(这种人,)要批评他,却举不出具体事来;要指责他,却又觉得没什么能指责的;和颓靡的习俗、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戕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要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莠草,是怕它淆乱禾苗;憎恶歪才,是怕它淆乱了义;憎恶能说会道,是怕它淆乱信实;憎恶郑国音乐,是怕它淆乱雅乐;憎恶紫色,是怕它淆乱了大红色;憎恶乡原,是怕他淆乱了道德.君子是要回复到正道罢了.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邪恶了.” [注释] ①琴张、牧皮:都是人名,身世不详;有人说是孔子的学生.②嘐嘐(xiāo xiāo):志向远大、口气不凡.③獧:同“狷”.④乡原:指看起来恭谨忠厚,实质上却没有是非原则,苟同世俗,只图博取好名声的人,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好好先生.⑤踽(jǔ)踽凉凉:孤单冷清的样子. (三十八)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是亲眼见到过而知道尧、舜的;至于商汤,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商汤到文王,有五百多年,像伊尹和莱朱,是亲眼见过而知道商汤的;至于文王,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文王到孔子,又有五百多年,像太公望和散宜生,是亲眼见过而知道文王的;至于孔子,则是听了传说才知道的.从孔子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离圣人的时代是这样的不远,离圣人的家乡是这样的近,这样的条件下还没有继承的人,那也就不会有继承的人了!” [注释] ①莱朱:传说是商汤的贤臣,一说就是仲虺(huì),商汤的相.②太公望:即吕尚,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三章注.散宜生:姓散宜,名生,周文王的贤臣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孟子二章》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孟子二章》翻译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7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翻译 翻译_百度知道《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
孟子名言精华(带翻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常鬃又镆话憷此凳鞘Τ凶钥车难坛胁⒎⒀锪丝鬃拥乃枷耄晌龃斡诳鬃拥囊淮寮易谑Γ&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名言精华(带翻译)
  (1)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4)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u)不入矗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6)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8)尽信《书》,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10)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1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1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14)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15)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常ㄗ铀迹┑拿湃恕T卫搿⑺巍㈦⑽褐罟韧踔馈2晃赡桑槎氲茏咏惭е椋鳌睹献印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说的就是这位贤母教子的故事。长大后,孟子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这就奠定了他对儒家学说的终生信仰。学成之后,孟子就像当时许多学者那样,一面设帐讲学,一面游说各国。曾先后到过宋、齐、滕、魏、鲁等国。
孟子晚年曾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过学。据说宣王很尊敬他,但以他的学说过于&辽阔&而终不采用。晚年的孟子不问世务,专心于著述。
  《孟子》一书就是他于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纂的。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论语》中单人的语录占总条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话体不到三分之一;而《孟子》基本上都是对话体。对话比单人语录更能把论题阐发得具体深入。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分隔线----------------------------
孟子名言相关文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
孟子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孟子名言欣赏: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二章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