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主要内容

论述分析题
二、论述分析题
1.李老师在讲37+48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什么教学理念?
①算法多样化②数学学习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2.请分析如下案例:
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
答: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答应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
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3.请分析如下案例: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这道题是课本上的例题,课上反复强调过,甚至做过很多遍,还是有这么多学生不会做!某某同学真是太笨了,那么多同学考了满分,他却考得如此糟糕!真拿他没办法&&
答:这是由教师错误的学生观所导致的。1、学生不是容器,不可以由教师向其任意灌输知识。2、不同的学生在每一科的学习上存在着差异,用同一标尺去衡量是不科学的。
3、教师应该把这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尝试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去分析,寻找合理的解释。
试分析下面案例: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答:在这里,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这样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5.运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分析
下面上《“1——5”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请你依据课程标准对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加以简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全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具体(数量、数序、数感)。
(3)准确(会用、体验、感知)。
(4)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更新。
6.案例1:《年、月、日的认识》情境创设
上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年之间共十年的年历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从这些年历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
生2: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
听到这里,上课教师的表情凝重,可是学生的回答依然在这无关的信息上进行着,教学进入了尴尬的境地.原来教师发给学生的每一张年历表的表头上都有这样的字眼:X年(X月X日开始)。
请你对此情境创设进行分析。如果是你讲这节课想怎样创设情境。(10分)
这个x年(x月x日开始)应该是指生肖的吧,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教学内容,那么在准备时就应该把这些干扰条件全部去除。
但如果是课上才发现这个问题的话,当第一个学生回答(我发现1999年是兔年,是从2月16日
开始的),教师应该先肯定这个学生的回答(因为他的回答本身没有错),然后教师可以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如果第二个学生仍旧回答(我发现2001年是蛇年,是从1月24日开始的。),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说:“两位同学都是发现了年历表上和生肖有关的信息,那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没有别的发现?”我想如果是自己班的学生的话应该能听懂你的意思。
关于怎样创设情境,如果是家常课的话,我想先提问:关于“年、月、日”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需要着重讲解的。
如果是公开课的话,这节课的引入部分,本身没什么问题啊,只是你准备的学具有一些干扰(生肖),而且因为你的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学生的回答必定是五花八门的,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收放自如”。
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的进位加法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35+7=
—————
当学生完成了竖式计算教师针对书写进行评价时全班学生围绕竖式中的进位点展开了讨论:
生1:认为进位点应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这样我就明白它是一个进位点。
生2:我认为进位点应该写在十位上这样很明白它是十位上的数。
生3:我认为它应该写成标准的1。
生4:我认为它应该写成倾斜的点。
师:你们的看法都有道理但老师最喜欢的还是把它写在十位上这样我在加的时候就不会出错。如果把它写在十位和个位之间我会糊涂:它到底是个位的点呢还是十位的点呢?……
问题:你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回答的问题时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
(数学是严谨的自然科学,不能用模糊的词语。该写到哪里就必须要求学生写在哪里。)
8.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1、的确,现在的公开课存在着表面热闹、内在空虚的情况。其实说实在话,只要是上过大规模公开课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也想像名家们那样,于细节处与学生对话,显自己的真本事。但无奈因为是公开课,碍于怕出丑以及自身的驾驭能力的局限,便不敢放开手脚去上,设计的问题便也没有太多的深度。要解决这种课堂现象,还是应该加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有自己真正吃透教材,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与学生对话,任凭学生海阔天空,也有能力将他们驾驭。2、少数学生课堂积极,大多数学生乐于倾听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尤其是在高年级,这样的情况更是严重。要解决这一问题,我想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老师应该从平时的每一节常态课抓起,别具匠心地设计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到回答问题的快乐,久而久之,我想,课堂上的主人会大大增加的。
,街心花园中圆形画坛的周长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位教师在出示例题时,漏抄了“圆形”二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师:(一时语塞沉思后)请同学们停一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
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有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圆形”条件就能做了。
师:对,确实差一个条件。其实,我并不是有意掉的,而是由于自己的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还好,几个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老师不是完人,老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提意见。
这时,已举了手的又慢慢放下了,目光注视着老师。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这街心花坛的形状您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生:行! 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 小组汇报: 设计方案算 理 生1:
○ (18.84&3.14&2)2&3.14
生2: □
(18.84&4)2
生3:(18.84&3.14&2)2&3.14&2
先设一直段边为ⅹ米,2ⅹ+3.14ⅹ=18.84
(18.84&6)2&2
生6: (18.84&3&3.14&2)2&3&3.14
生7: (18.84&8)2&3
......师:同学们设计的真漂亮,祝贺你们——未来的设计师。请你们把自己设计的最漂亮、最合理的花坛面积算出来,好吗?生:好!
请您结合课标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本案例加以分析、评价。(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的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0.阅读下面案例,请你从自我反思的角度谈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可能性》教研课中,有一个老师让学生体验“哪种物体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的实践活动中,其中第四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白球的次数一样多,并且比摸到黄球的次数还多2次。答: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而我则认为: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1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
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一、合作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独立思考的问题,因为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伴探究、交流才有真正的价值。本案例中,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所以不能发挥小许合作的优势,其三种方法的得出也不能代表本小组的水平。困难学生越过了独立思考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取信息,知识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在合作学习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独立尝试,在碰到实际困难,在有了一定的体验,产生探究的需要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
1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
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3.有人认为: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试说明你的观点,为什么?
答:我觉得这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本子”,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改变,并由改革之初的热热闹闹的课堂形式逐渐走向有效的理性。
说明:自己找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以下两位教师小结课堂教学的看法。
在一节数学课末的小结中,两位执教老师的设计分别如下:
王教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学会了吗?”“你们学的开心吗?”
施老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答:我认为施老师的小结好。
施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而王老师过多的关注了知识本身的结果,却少有关注知识获
得的途径、方法、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总之,努力让全体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更投入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14.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以下两位教师小结课堂教学的看法。
在一节数学课末的小结中,两位执教老师的设计分别如下:
王教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什么内容?”“你们学会了吗?”“你们学的开心吗?”
施老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答:我认为施老师的小结好。施老师用亲切的语气、协商的口吻,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而王老师过多的关注了知识本身的结果,却少有关注知识获得的途径、方法、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凡学生能说的,都应该放心地让学生去说。总之,努力让全体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更投入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10.街心花园中圆形画坛的周长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位教师在出示例题时,漏抄了“圆形”二字,结果,学生试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师:(一时语塞沉思后)请同学们停一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
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有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圆形”条件就能做了。
师:对,确实差一个条件。其实,我并不是有意掉的,而是由于自己的粗心,漏掉了“圆形”二字。还好,几个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老师不是完人,老师也有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提意见。
这时,已举了手的又慢慢放下了,目光注视着老师。师:现在,我看这样,不加“圆形”二字,这街心花坛的形状您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8.84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的面积,行吗?
生:行! 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 小组汇报: 设计方案算 理 生1:
○ (18.84&3.14&2)2&3.14
生2: □
(18.84&4)2
生3:(18.84&3.14&2)2&3.14&2
先设一直段边为ⅹ米,2ⅹ+3.14ⅹ=18.84
(18.84&6)2&2
生6: (18.84&3&3.14&2)2&3&3.14
生7: (18.84&8)2&3
......师:同学们设计的真漂亮,祝贺你们——未来的设计师。请你们把自己设计的最漂亮、最合理的花坛面积算出来,好吗?生:好!
...... 请您结合课标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本案例加以分析、评价。
答:(纵观本课,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的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1.阅读下面案例,请你从自我反思的角度谈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可能性》教研课中,有一个老师让学生体验“哪种物体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的实践活动中,其中第四小组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摸到白球的次数一样多,并且比摸到黄球的次数还多2次。
答: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而我则认为: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案例]《带分数乘法》
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合作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独立思考的问题,因为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伴探究、交流才有真正的价值。本案例中,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所以不能发挥小许合作的优势,其三种方法的得出也不能代表本小组的水平。困难学生越过了独立思考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取信息,知识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在合作学习前,可以安排学生先独立尝试,在碰到实际困难,在有了一定的体验,产生探究的需要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会更好。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以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
2.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3. 情感态度的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后访谈等。
4.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5.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答: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可以综合运用、、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
评价方式多样化体现在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活动报告、、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
6.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7. 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书面测验是考查学生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书面测验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名词解释: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3.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4.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5.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6.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9.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0.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11.(结果目标)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12.(过程目标)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1、“最近发展区”是指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任务的方法的总和。
&5、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6、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7、课型按上课的形式来划分可分为: 讲授课、自学辅导课 、练习课、复习课 、 实践活动课、实验课 等。
&8、那些对前面知识紧密联系,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具有重大影响的内容,为教学的重点。
&9、所谓“教育”,应当是一项既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为“未来”而培育人的事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0、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1、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2、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 、
程序式三大类。
&13、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4、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5、“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
16、《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 情感领域。其中,
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17、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 概况 、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18、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19、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21、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中小学教师专业与理论学习自测题库
&一、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教育法规部分
&&&1、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2、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师、
学生 、 教学措施。
&&&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明了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教学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个别指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学生掌握知识的五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
&&&6、一堂课一般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7、备课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钻研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8、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有: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言行一致原则正面引导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原则。
&&&9、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是:遗传、环境和教育。
&&&12、平时说:“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品质的范围。
&&&13、记忆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4、课堂教学要遵循的八条原则是:(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启发性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系统性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
&&&15、《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对鲁迅来说是创造想象,对读者来说是再造想象。
&&&16、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17、气质和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影响多些,无好坏之分;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18.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行是关键。
&&&&1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育班集体。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是活动。
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识过程。
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影响人身发展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等。智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有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等能力构成。
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引起学生注意。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正确的舆论是巩固班集体的力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26.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改自己原来的方案和方法,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
&&&2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是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在于他们学习态度。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
&&&29.“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化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
&&&31.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
校本教研的主要内涵是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其中校本的含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在学校中。
常用的教学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我国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
  35.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36.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7.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8.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生的学费、杂费。  39.未成年人应受到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4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1年10月18日通过。
  41.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4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共6条,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共6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
  (一)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二)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三)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四)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五)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义务教育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45.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46.《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
  4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纲要》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49.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二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0.实施课程改革两条主线:一条是国家、地方、学校。另一条是教材、教师、学生。
  国家、地方、学校这条主线,是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一条管理层面的垂直线。
&&&教材、教师、学生这条主线是课程改革具体实施过程过程中的操作层面有效载体链,离开这个紧密相连的链接,课改就无从入手。
  51.课程改革的主体设想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材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材培养质量。
  52.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内含是:一、关注每位学生;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5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撑是: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54.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转变:(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3)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4)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5.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主要特征:激发情感、师生互动、自主学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6.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课程改革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部分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五)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十一)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十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十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十四)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
&&&(十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系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1.&&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答:《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3.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它具有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的特点。  4.什么是素质教育?
  答: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5.课程管理分哪几级?  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
  6.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答: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结构紧凑。
  7.什么是探究学习?  答: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8.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技能和能力;(2)培养学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3)发展受教育者身体,增强体质,使其健康发展;(4)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总之,教学作为一种途径,它实现着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任务。
  10.教师文化是什么?  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2.教育法律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2)尊重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原则;(3)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4)具备专业化的育人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专业知识,苦练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
&&&13.教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关于课程实施的要求是什么?
  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意义,在教学工作中,应怎样正确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
&&&&&&&答: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16.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教师的专业素养:(1)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2)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评价,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素养:善于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
  17.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的。
  答:(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3)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以言传道、以行垂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18.请结合实际,阐述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9、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做为教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实践的?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它认为:1.学生是发展的人,这里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要相信只要我们找到因材施教的办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天才。2.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其次是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方面,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转化差异,视差异为财富,因材施教,各展其长。3.学生是独立的人这里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
&&&20、“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哲理名言你是怎么样理解的?对你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示和帮助?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一种无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早当家。但“有钱难买幼时贫”据报载,在经济发达的德国,小学生的课本每学期用过后都由老师收回发给下个年级的学生再用,反复多次,直到不能再用才“吐故纳新”。这既节省了学生的费用,减少了重复印刷的浪费,更有利于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而我们有些孩子却被宠成“小皇帝”,什么都要新的、贵重的、时髦的,互相攀比,唯恐落后。我们的学校对学生也缺乏节俭方面的教育,这的确值得深思。
“有钱难买幼时贫”,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至理名言饱含哲理。勤俭是美德,少时生活过分富有、舒适不全是好事,往往对其成才十分不利。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学校中已将磨难教育列入正式教育计划。他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已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还并不富裕,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吃苦教育、挫折教育。在学校进行军训、拉练、探险、夏令营、勤工俭学等活动;在假期让孩子们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加锻炼,做社会调查,甚至“花钱买苦吃”,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远见的。吃苦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只电影、电视或给孩子讲故事时,要引导孩子进入情景,使孩子受到正义的感奋,激起对邪恶的憎恶,对崇高的敬仰,对卑下的蔑视。3、让孩子去实际做,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和信息,获得经验。4、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教师、家长、优秀的学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艺术中的正面形象,都能给孩子提供生动的正面的影响。5、要注意从道德情感方面去启发孩子的自觉,因为自尊心、羞耻心、同情心等情感都是推动孩子修养的动力。6、在教育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定期的评价,让孩子知道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什么不足,今后怎样巩固,怎样提高。
  22、谈谈你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和感受。  新加坡教育部在颁发给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
  在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个都如此不同,每个都如此重要,全都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
  正如毛泽东他老人家所说,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就是这成长的鲜活的“生命”,这蓬勃的朝阳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及培育”,他们都依赖你的双手、汗水以至于全部的身心!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一所好学校必定要有一位好校长。一位好校长必定是一位引领者,一位领跑者。
  ?试问:一所学校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没有明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策略,没有一大批将其理念、目标、思路、策略转化成自觉行动的人“跟随”着你,那么这所学校一定是“校将不校”了!这就需要校长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且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和广大教师的工作、生活联系在一起,真正把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成长、进步联系在一起!
  ?我们谁也不愿做生命的扼杀者,谁也不愿做朝阳光辉的抹煞者,那么就用我们的心志、用我们的稳健、用我们的辛勤“指引、塑造及培育”“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吧,因为他们在“你的手中”!
&&&23.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培养模式上,第一注重学思结合,第二注重知行统一,第三因材施教。谈谈你在教学上如何做到学思结合。
&&&如何让学生做到学思结合?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课堂教学“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的格局,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间;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进行质疑;同时,要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也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讲,理科重推理、重逻辑思维,文科重想象联想、重形象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二者又有重叠交叉。除此之外,还有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联系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灵感思维等等。教师要学习一点思维科学的理论,根据学科特点,适时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习惯,学生的“思”就不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向创新的道路。
&&&三是坚持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一番分析、归纳和综合,因此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思结合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开展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开阔学生的思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杜威指出:“教育即成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育是在不断进化的。今天的生活就是进化过程的一部分,人类自身正参与其中。因此生活即进化,生活即成长,教育是生活的必需,教育也就是持续不断地维持生活的更新从而维持生活的有序状态。
案例一: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在教“滥竽充数”这一词时,让学生置疑“为什么通常人们批判的只是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的问题出发,启迪、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最后学生的作文中写出了“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固然可恨,但如果没有齐宣王的独特嗜好,选拔乐师的机构又能严格把关,又怎会使他轻易混进乐队呢?更进一步想,如果齐宣王能少听一些音乐,多重视一点国家大事,使百姓务正业,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
,未必就不能浪子回头,重新做人。”这样的立意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1)根据案例分析,张老师采用置疑及启发诱导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什么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
 (2)这种思维的核心是什么?简述你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
 &&&&大胆质疑。要让学生会疑,就应该教育学生不应一味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案例二:成都商报4月2日报道:杭州一名小学生因成绩差,被排教室最后桌,10岁的他坐在最后一排,这一排只有他单独一人,左右没有同桌,在上课期间,孤独郁闷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后墙上挖出46厘米深洞,连通了两个教室才被老师发现。你对上述事件有什么认识?
&&&&&我认为这是“最后一排课桌”现象,是一种歧视、一种失误。但凡在教师眼里不符合其教育思维规范的孩子们都被“打入另册”。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给很多孩子的心灵人为的造成了伤害,让很多本来急需帮助的孩子在同龄人跟前抬不起头来,甚至诱发了教育的腐败。
从意识概念方面讲,如果不是按成绩或者其他非身高因素排座次,那虽然形式上还有“最后一排课桌”,但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没有歧视性的“最后一排课桌”了;从空间概念上看,如果把教室里的排座方式改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学生混坐,打破原来的排座方式的话,那形式上的“最后一排课桌”也就消失了,孩子内心的“最后一排课桌”概念也会逐渐消失的。
  27.某天有一位学生悄悄的将一条蛇带进教室,在上课的时候他故意把蛇放出来吓唬其他同学。教学秩序瞬间被打乱,惊叫声一片。老师生气的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他是什么行为,这堂课被他搅的上不成了。”
请你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如果你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去处理?  这是语言冷暴力行为。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对我们来说,更应该铭记之。在许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个性极强地学生,为了张扬自我,不分场合,不管别人感受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以一番冷嘲热讽的“言语伤害”或“冷暴力语言”对待后,或许完全淡忘了。但它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了一道深沉的印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委婉含蓄,宽容礼让,解除尴尬,回归主题。
  28.陕西电视台曾有一档节目《三国人物今天谈》主持人与一大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主持人问“找工作愿意找象曹操还是象刘备一样的老板”,学生说“找象刘备一样的老板”。主持人问“为什么”,学生答“刘备心眼好,你有本事没本事他都会用”。这段对话对你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  这短话正是时下一些年轻人的想法,也是他们心灵脆弱的一面。如何适应社会,不是心眼好,要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不要缺乏创造力,贪图安逸,而是要自立自强,踏踏实实,刻苦创业。
  29.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要求回答,其中有些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全面(或有错误),老师经常有这样的评价“我感觉有点不足,
谁来补充一下”,“他回答的有没有错误”,“谁能指出他答的问题”,“他回答的哪里错了”。这样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激励性课堂评价。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欲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时也磨炼和成长了学生的各类潜能,是学生的个性获得声张。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将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
&&&2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你认为学生那种素质最重要?你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德行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知识、技能的教育。1、教育孩子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躁,说话要讲艺术性。2、利用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和各种情境中的情感因素,感化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强体质的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