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该聚落的分布怎样理解环境与课程相辅相成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 从昨天的应试到今天的素质,就我这样一个工作没有几年的新工作者的理解,其间发生最为根本性的改变就是素质真正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了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的根本目的,课程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就成了实施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对课程的理解 我国九年义务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前者是以文化基础为主的,如语文、数学、自然等,后者是以活动形式进行的,包括晨会、班会、队会、文体、科技、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实施全面发展的中,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充分估计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就是在上述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来进行的。 二、对课程改革的体会 (1)事业当育人为先 小学是实施义务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既然素质已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放在了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就不该再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学教材,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针对性的。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完全应该结合数学教学,把握好它育人的特殊作用进行思想品德。下面就联系我的教学实际谈些体会。 通过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圾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把今天的学习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联系起来。教师不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专题队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学科固有的特点进行有关的思想。首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例如,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计量的产生等,浅显地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现实世界的关系,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其次,环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如通过数的分解和组成、等与不等、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正向题与反向题等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另外,可以结合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选择富有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用数据说话是最生动具体,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 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等。通过有关具有实际意义的典型事例的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另外,结合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的训练,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有条理的工作作风。 此外,育人作用不仅体现在结合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修养”方面。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学工作的刻苦钻研,对学生的高度负责和循循善诱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科学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总之,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作为学生的楷模。 (2)教学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 奥苏倍尔说的:“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使数学教学达到符合素质的要求,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要从儿童的思维水平出发,二是教学要从儿童原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能力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小学生据其年龄特点,其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还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或以与动作有联系的表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只有当学生用一些相关的学具,例如圆片、小棒等自己动手去分一分、摆一摆,才能逐步懂得和理解有关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他们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现在的教学非常注重开放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也是这个道理。 (三)评价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从应试向素质转轨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评价制度。在对学生进行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同时,素质尤其重视后者。在他人评估与自我评估相结合,素质尤其加强自我评估。另外根据数学课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位学生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而方能真正改进我们的教学。 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了,制定了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的多维评价制度。而教师是学生的老师,评价的操作者毕竟是教师,学校行政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若仍是停留在应试时期的评价方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素质的效果会怎样?要端正指导思想,什么是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什么叫做教学质量高,学习水平好,这一切当从“素质”的高度加以审视。可以这样说,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需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反过来,设置了什么样的课程,也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所以它是实施素质过程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之间的的原委不是一个普通教师所能说清道明的。但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素质真正落到实处。
《对课程与课程改革的理解和体会》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入行论思考题答案(1-5课)
作者:菩提心妙宝
1、名词解释:五部大论
答: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2、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你有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和安排?
答:自己发挥
3、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入菩萨行论》在印度、藏地颇受重视?
答: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而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出版,故从108个注疏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非常重视。藏传佛教有103函《甘珠尔》、250多函《丹珠尔》,各派大德所造的论典也不计其数;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在千经万论中,各大教派(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宁玛派)每个寺院一致公认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尤其是噶当派,尊崇本论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4、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答: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
5、名词解释:闻法四想
答:把上师作医王想,佛法作妙药想,自己作病人想,认真修学、精进修持作治病想。这是《华严经》中强调的闻法四想。
6、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实修的重要性。
答:佛法并不是口头上说,一定要在自己的心里有所体会,必须依靠自己的修行,想方设法在相续中感受佛法的真正味道,使自己真正受益。否则就像《华严经》中三个比喻:第一,如果没有修持,光是给别人讲,就像聋子给别人放音乐,音乐再好听,自己一点也听不到,学而不修就是这样;第二,就像船夫,经常载人渡海,自己却在大海里丧命,不会受用佛法的人就这样;第三,说糖如何如何甜,但一点也不品尝,不去修持佛法,口头上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感受不到佛法的甘甜。
7、如果总是把修行计划往后推,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答:我们的人身特别短暂,面目狰狞可怕的阎罗卒一步一步向我们逼来。如果对大乘佛法没有种下一点善根,临死时就会一点把握都没有。一定要在相续中种下佛法的善根,也即所谓的“种下金刚菩提种子”,否则,没有下功夫禅修,一辈子就算讲得再好、说得再好、学术上的研究再怎么出色,还是永远跟着习气走,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有改变,大乘佛法也不会对我们真正有利益。如果没有很好地发愿,下一辈子有可能全都忘光了。所以,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强迫的要求,一定要及早修学。
8、闻法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发心?我们应具什么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
答:发心可分为善的发心、不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听法为了损害别人,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是不善的发心。既没有为众生,也没有为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有上等、中等、下等三种,下等的发心是:想获得世间的一些快乐、长寿、健康、发财、名利等利益,不为解脱之因,称为世间的发心,也就是下士道。中等发心是:不管别的众生,只是自己要获得解脱,这是中士道的心态,虽出世间但不是最高的解脱。最好的是上士道的发心,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我们大乘修行者,应该发这种最上等的菩提心,通过听受释迦牟尼佛的殊胜甘露妙法,依靠佛法来让无始以来都当过我的父母、现在沉溺在苦海中非常可怜的众生,全部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的发心才最有意义,哪怕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9、我们听法时,应该远离哪三种过失、六种垢染、五种不持?
答:三种过失:耳不专注、心不专注、杂有烦恼(妄念杂话、心不在焉)。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厌倦。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不能领会而持。
10、“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答: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第3节课(原书缺第13题)
11、名词解释:教法.证法、善说海、随福德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
答:教法是从理论上说,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乃至听懂一句法义;证法是以实修为主,指教法的意义在我们相续中存在,乃至自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根。“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所以无著菩萨把《入行论》的注释命名为《善说海》。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为世间利乐而修,只能获得一点人天福报,善根变成了人天福报之因,称为随福德分善根;发心不圆满,声闻、缘觉欲求自己永脱轮回获得寂灭的善根,善根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
12、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华严经》云:“欲求导师慧,究竟最胜道,甚深一切智,无上解脱王,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又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律藏中有这样一个事例:罗汉师父与新度沙弥同行,师在前,沙弥在后背负行李。罗汉忽然观见弟子发大乘菩提心,愿于未来度苦海众生;遂接过衣物,令沙弥前行,己在后行。可见,虽为凡夫小儿,一发菩提心,四果罗汉也尊重服侍。
&&&《大般涅槃经》喻:“菩萨摩诃萨常勤守护是菩提心,犹如世人守护一子,亦如瞎者护余一目,如行圹野守护导者。”《华严经》喻: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君主,胜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犹如帝王,一切愿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如劫烧火,能烧一切诸有为故;菩提心者犹如龙珠,能消一切烦恼毒故;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满足一切众生心故。”不管修禅、修净、修中观、修大圆满,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能以这种心态时时摄持,哪怕只是听一堂课,其功德乃至佛果之间也是不会耗尽的;如果仅仅为了名食财色等人天福报,则来生仍然堕落。
14、学习佛法和学习世间法,二者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以说明。
答:世间上的学校为了灌输知识,尚且制定了一套强迫机制来约束学生,佛法就更不待言了。如果佛教徒仅是为自己的快乐、享受生活,不听课没压力恐怕好一点;但是如果为了度化众生,使自相续与佛法相应,每天都应该有一些佛法的压力。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没有压力就不能增进。不同的地方是发心和目的:世间学习的发的是超越他人之心,目的无非是吃穿住行;学佛应发菩提心,目的是获得解脱。为了学习和实修结合,除了既定的学习之外,每天加诵忏悔经咒,顶礼诸佛菩萨,依经论指导而学修。学修之前先发利益众生之心;结束后回向众生安乐。
15、“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答: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16、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寺院大、居士多、法会开得隆重,是否就意味着佛法非常兴盛?请以理分析。
答:真正的佛教是具相善知识传授佛法后,自己精进如理如法修持,对所闻法内容的在自相续中生起真正的定解,对佛法的意义一直思维。寺院大、居士多、法会隆重,若不能给众生带来利益,或者不能在自己的相续中有一丝证法的影子,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不是真正的兴盛。佛法的兴盛与建筑、人数、法会等形式上的内容关系不大,外在的形式是为内在的需要服务的,寺院建得再大,不传讲佛法,就没有教法;不设法令信士生起菩提心、实实在在的修行,就没有证法。而教法和证法都没有,不能算作佛法兴盛。
17、佛陀和上师经常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种要求合理吗?为什么?
答:佛陀和上师要我们“放下自己、利益众生”,这下是慈悲心在体现,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因此而获得解脱,证得佛果的。佛菩萨以自己的经验之谈,来处处提示我们,并想尽一切方便摄持我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出离三界,这才是学佛的最根本的、真正的目的。所以,这种要求是绝对合理的。
18、佛菩萨的圣号和我们凡夫的名字有什么差别?
答:无论什么众生,仅听闻圣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遣除心里的痛苦、困惑、烦恼等,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众生感受痛苦时,如果一心持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就会寻声救苦,加持这些众生全部获得解脱。诸佛菩萨的名称具有非常甚深的因缘,千百万劫前就被佛的金刚语亲自授记了,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以智慧的结晶而形成了这样的名号。真正有福报的人,才有缘听闻佛菩萨的名号;没有福报的人,即生中根本听不到这些名号,也见不到诸佛菩萨的圣像。观世音菩萨名号的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众生非常可怜,或者马上就要死了,为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传到他的耳旁,此后他就不会再堕恶趣了,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凡夫名字不具此功用。
19、为什么说佛法的精华教义是大乘菩提心?
答:《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省庵大师说:“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没有菩提心,一切修学都不是佛法的范围了。弘扬了菩提心,就是真正弘扬了如来教法;一切佛法都是以菩提心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离开了菩提心,不再称其为佛法,也不能获得成就。
20、经论命名的方式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
答:依本论,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六十正理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以“地点”而取,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作者的名称而取;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
&&在汉传佛教中,经论立题的方式以人、法、喻三缘,分为七种:1),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2)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3)单喻立题,如《金刚经》;4)人法立题,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5)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6)人喻立题,如《大佛顶首楞严经》;7)具足立题,人、法、喻同时具足,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21、给经论取名有何必要?
答: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取名字,世间上的人就会非常迷蒙,没有取舍的概念和方法;佛陀通过给事物取不同的名字,让众生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内容;中根者看了论名后,基本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就了解了大概的意思;最下根者可以依靠论名,找到法本等。
22、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由于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如此勇猛的含识,故称为勇识。我们学佛,首先要学菩萨,因为成佛的次第中,菩萨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也要发菩提心,发大愿王,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勇猛不退。不能停留在人天福报上,要作一个勇识。
23、论名用梵语的必要是什么?
答:第一、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梵语,因为贤劫千佛全部以印度人的身份出家获得成就,都是以梵语来转法轮,因此梵语的加持和功德相当大。第二、来源清净,印度造论要经过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进行研讨、辩论,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第三、忆念译师们的恩德,佛在印度成道,以梵语转法轮,如果没有译师,我们要学习和精通梵语,才能学佛,所以我们应当从内心对译师有感恩之情。
24、印度传下来的佛教论典为什么比较清净、可靠?
答:印度当时造论是非常严谨的一件大事,论典造好了以后,在没有正式流通前,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们要集聚一起进行研讨、辩论,如果作者获胜了,这部论典就可以公开流通,作者也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和礼遇。如果这部论典不符合佛法,也不符合世间法,就把论典拴在狗尾巴上,在整个城市转几圈,然后烧掉,以示不能流通。印度当年造论不是随随便便的,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论典不仅内容不好,而且对人们的身体、思想有害,作者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如砍断胳膊、终身关在监狱中。真正的佛教论典若能通过严格的考核检验才可以出版,那对整个佛教界才有一定的利益。所以,当年印度传下来论著,价值是无上的,因为这是成千上万个智者、班智达共同认可的。
25、为了辨明三藏,国王赤热巴巾在顶礼句方面有什么规定?这样规定的理由是什么?
答: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26、对于整部论的内容,阿阇黎善天与那波瓦尊者是如何归纳的?
答: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那波瓦尊者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三部分可包括此论。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在论典当中比较明显,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最后一颂感恩。
27、名词解释:善逝
答: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证悟了一切所证,遣除对真如不了知的无明,断除了烦恼障,善妙庄严的逝去。善妙圆满断证功德,趋至最胜安乐之地,入殊胜处不退而逝,故称善逝。
28、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怎样学习一部论典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
答:首先要背诵它的颂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要知道科判是怎么立的,整部论的科判清清楚楚。第三,不看讲义也能解释颂词的字面意思。第四,对每一品所宣讲的内容或者颂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研讨分析,不仅要在字面上通达,还要总结它的要义,对比较重要的问题破析研究。如果没有这样,光从字面上简单滑过去,这不叫学习论典,只不过在听传承而已。
29、“善逝法身佛子伴”中的“法身”,是佛陀的三身之一吗?请具体解释这里的法身。
答:法身,表面上看是法报化三身之一,但此处有另一种解释:梵语“法”是佛法,“身”叫做嘎雅,解释为聚合;合在一起,就是聚合很多的教法和证法,也就是法宝。
30、依噶当派的教言,修行可分几种?每一种的方式如何?
答:两种:一是观察修,一是安住修。安住修是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人群和嘈杂的声音,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安住下来观心;观察修是指将我们每天所听的内容反反复复地思考,尽量将思考的相续延长,这个过程也叫做修行。闻思与修行是相辅相成的,闻思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31、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佛子需要哪四种因?请结合转轮王子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出生佛子的四种因是:信心、证悟般若空性、禅乐、大悲心。犹如转轮王子的产生及生长,需要父亲的种子、产生他的母亲、胎藏、养育他的乳母一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这相当于种子,没有信心,就好比种子已经被烧毁了,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德的苗芽;产生佛陀和佛法的母亲——证悟般若空性:就像转轮王子依靠母亲而产生一样,菩萨也必须依靠证悟空性而产生;禅乐指在等持中安住心不散乱的大乐:相当于产生转轮王子的胎处;对众生的大悲心:获得了菩萨的果位以后,仍要不间断地利益众生,如同转轮王子虽已降生,仍需要乳母喂养一样,有了这四种因,才可以产生大乘佛子。
32、对上师顶礼是合理的,但对上师的住房、狗、牦牛顶礼,这种行为是否颠倒?请谈谈你的想法。
答:从表面上看来,这个人好像有点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自相续中有了证悟或是一定境界,他会报答上师的这种恩德,倘若上师示现了无常,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会顶礼上师的住处、住房,甚至上师的家畜等等。经中说:得人身难,闻佛法难。这二难我们都得到了,这是佛陀和上师的传承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忘记,而和佛陀及上师相关的一切,都会使我们怀念衪们的恩情,顶礼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33、四大圣地包括哪些?顶礼此处的功德有多大?
答:四大圣地指佛陀出生、成道、转法轮和涅槃的地方。佛在经中说:我涅槃以后,供养顶礼四大圣地,与顶礼我没有任何差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环境、课程、活动与德育的联系
2012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未成年人的思想建设一直都是当代的热门话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国论文网 /9/view-3807442.htm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即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品质的修养,然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更应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自然学科与科技活动对学生肩负着科学启蒙教育,它们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如今研究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便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现状分析  未成年人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期。但由于受地域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存在着两种不良的认知:一是科技高不可攀论,一般人学不通,弄不懂;二是科技活动只流于形式,活动过后实效不大。  总之,这一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跨世纪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科技教育是基础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把科技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多途径、多层面地开发学生的科技潜能,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具体要求做到:  (1)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善于运用科学思维,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使青少年了解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帮助他们理解并最终树立科学精神。  (3)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三、具体措施  我们依据研究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初步探索出在环境、学科、活动课程中协同推进科技德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即“在环境课程中陶冶,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中深化”。  1.在环境课程中陶冶  学校环境建设,也包含了许多科技教育的因素,诸如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校风教风等因素。这种教育氛围——环境课程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要善用资源,营造科技氛围:  (1)校园中悬挂科学家肖像,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气氛。  (2)建设科技展示专区,开阔学生眼界,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开展科普知识宣传,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  (4)在学生中征集环保标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就是科技园地的小主人。  2.在学科课程中渗透  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借助学科课程进行教育也是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结合实际与课程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在讲《磁铁》一课时,突出强调了“司南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并适当补充我国四大发明的一些资料。通过这些“最早”“居世界前列”和科学家事迹的讲述,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  (2)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学生大部分娇生惯养,团体意识淡薄。在学习《蚂蚁》一课时,我着重给学生讲了蚂蚁的群居生活,从中引导学生学习蚂蚁团结协助、齐心协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3)动之以情,陶冶尊老爱幼的情操。  由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如讲授《鸟类》一课时,讲到鸟的繁殖,有意识地介绍金丝燕筑巢,它们会把自己的家建造一个安乐的家,这是一种最无私、最圣洁的爱。同学们听了,都纷纷表示决心要改正缺点,成为尊老爱幼的好孩子。  (4)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自然教学中,利用VCD、录像、投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环保教育。通过仔细认真地观看,学生看到一些非常可怕的环境污染情景和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就如身临其境一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与此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  (5)端正思想,破除迷信,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水平不高,对一些自然现象一知半解,以为某些自然现象、事物是鬼神作怪,心理生理受到严重的伤害。教师应循循善诱,端正学生的思想。如,《雷电》一课,天空中的雷电现象,不是雷神在天空中大显神威,对一些人进行惩罚,而是天空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分析,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了克服,心理健康正常地发展。  3.在活动过程中深化  学生坚持参加科技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我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激发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我们开展多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活动的目的。  (1)实际操作。目的是变革活动对象,创造物质成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作品创作。通过撰写科普童话、科技小论文等形式,传播科技知识。  (3)游乐表演。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取得愉悦身心、增长才干的效果。  (4)调查研究。在项目的研究中,学生不仅亲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到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学到了科学知识,同时,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交流探讨。其目的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科技教育活动,由于有较强的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竞争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能与智能培养、良好品德培养、个性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渗透强化,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回民小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说明 英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