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与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案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谈谈如何理解思想品德2011版修订课标的变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落实?
(&甘肃省初中思想品德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行,意味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跨入新的层级。在整理和提炼近几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新旧课标进行了深入地研读和反复地对比,认为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更加重视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的三维课程目标。&&&一、贯彻了纲要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立足长远,紧握时代的脉搏,对课程性质中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关修改,进一步突出其“思想性”中的时代内涵,增加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的素材,从而与纲要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人文性”内涵进一步贴近学生,更加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这些内涵充分体现了工作方针的要求。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思想基础的建构上,更加突出了以实现为归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有所变动,其中与纲要精神保持一致也成为变化的亮点之一。例如,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提出“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课程内容“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提出“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和“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这些目标和内容的提出都遵循了《纲要》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再如,“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2.5,将实验稿中的4.1、4.2、4.8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提出“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既体现了“纲要”的要求和十七大的精神,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相统一。&&& 二、更加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设计思路的重新建构,还是课程内容的发展创新,都力求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反复斟酌、仔细推敲,使课程标准更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突出“为了学生”这一核心内涵。&&& 修订后的课程设计思路强调指出: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突出以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设计框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逻辑线索,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层次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使课程内容逻辑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同时教学主线更加清晰,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这正是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课程内容看,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直面学生的现实问题。&&& 例如,将实验稿中“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小标题“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对初中生而言,开启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技能的基础。再如,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删掉了实验稿中的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的内容。“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都不是初中学生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黄、赌、毒”、什么叫“法轮功”、什么是邪教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整条删除,代之以相应的基础法律知识,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同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国家职能机关和专职人员的工作,不是青少年的义务和职责。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过去这种不切实际的内容删除,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必要措施。&&& 关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问题,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提出的“克服‘逆反’心理”,修订为“调适‘逆反’心理”,仅一个词语的变化,说明了此次课标的修订充分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遵循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针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给予适切的帮助与引导。&&& 三、更加重视落实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的三维课程目标&&& 无论是课程总目标、基本理念,还是各部分的课程内容,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都融合了三维目标,并将三维目标作为落实的要求,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以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1.更加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观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力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课程内容的进一步调整后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提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并明确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修订不仅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其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说明。&&& 其次,“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1.7 中增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同时新增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课程内容的适切调整,是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冲击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当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思想领域的情况也更加复杂,在学生心目中牢牢地树立主流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是学校教育完成社会职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 2.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主题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特别是活动建议对此给予了充分的体现。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同时,增加了“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要求。其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继续“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特别强调“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再次,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建议,通过观察、讨论、搜集、体验、感悟、反思等形式深化理解课程内容,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这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建议,也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这一活动建议,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开放性的活动建议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开展班集体活动的热情。再如,“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这一活动建议,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程内容精选了重要的核心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纲要》要求,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作了多处的调整,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有增加,也有删减,有词句的调整,也有顺序的调换。不论哪种形式的变化,都反映出课程标准的修订精选了重要的核心概念,更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更好地凸显了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教育内涵和课程价值,以及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例如,在“成长中的我”中,增加了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关爱、自尊、自强”的精神,树立“心中有法”的意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在“我与他人和集体”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在“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课程内容增加了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内容,补充了“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要求。强调“责任、参与、选择”,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参与社会生活,做出正确选择,迎接希望的明天。&&& 总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进一步修改和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思想品德教学坚持价值观引导,坚持回归生活,坚持自主学习的理念是正确的。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推动思想品德课程向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我们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与生命成长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用好新课标,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讨论、辨析、分享等方式,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能力
(三)知识&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
(二)自尊自强
(三)心中有法
二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二)在集体中成长
&(三)权利与义务
三 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三)法律与秩序
以上表格中的课程内容不全配有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的编号是依据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的编号进行编制的。活动建议仅具有参考价值,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方式
描述性评语:
项目评价:
成长记录:
(三)评价实施要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1、请结合本学科,谈谈如何理解2011版修订课标的变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落实?
2011版初中标准解读
总体原则: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文字表达上的完善,使之更精练;
逻辑顺序上的调整,使之更顺畅;
条目的合并与分解,使之更明确;
体例结构上的修改,使之更均衡。
一、设置背景
开设初中《》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思想品德》是适应初中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综合进行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需要
(一)国内背景
&1、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的指示精神
&2、充分认识和吸收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宝贵经验
(1)对品德课知识处理方式及回归生活理念关系的再认识
(2)对教师不能创造性的教学和创造性的开发课程的反思
(二)国际背景
社会在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总主题下,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为主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该体现在综合国力的强大竞争力上。这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国民。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
有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了调查。让学生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艰辛,从而体验生命的不易。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调查的情况。有的说,自己出生以后,父母就戒了烟,有的说,母亲辞了工作,有的说,母亲深夜带他到医院就诊等。然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懂得应该从现在开始珍爱生命,实现人生的意义。
该教师从学生生活出发,通过让学生调查的方法,了解成长过程中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体验生命来之不易。教学中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的统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寻找到或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
&人文性&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引用了一则材料:敦煌—塞外“小江南”渴死了……
&当一名学生在回答时答不到点子上,尽管其他同学早已跃跃欲试,教师却没换人,而是多方面启发,最后这名学生终于找到答案。但由于耽误了一些时间,预定的教学计划未能全部完成。课后介绍时,这位教师说:“这个学生基础不太好,反应也慢些,我觉得该等等他”。
这位老师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心筛选体现当代人文精神的背景资料,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从中明白各种生命息息相关,要关爱各种生命,要做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样的情形,也许我们更多的是采取换一个学生回答的方法,一般只要问题不是太难,总有学生能回答。但这位教师的“等”,就给了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不至于变成“旁听生”和“陪客”,从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实践性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位老师课前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让每组采访一位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要求记录访谈的全过程,并对案例进行简要评述。课堂上学生交流访谈情况,并分享访谈感受与体会:师: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幸或困难,但每个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不同的,请说说你们访谈的对象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怎样的?生:(略)。师:不同的态度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生:(略)。师:看来态度是能否战胜挫折的关键因素,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在遇到挫折时的态度怎样?生:(略)。师:无论以前我们做得怎样,今后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请同学们记住歌德说的一句话:“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去了。”(请学生总结访谈对象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措施,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运用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采访在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体验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的态度,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充分体现了实践性这一特点。
综合性& 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多门学科进行综合,注重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
案例4&&& “ 悠悠寸草心”
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做到敬父母,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和他的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学生自己分为四组,第一组收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第二组收集歌颂父母的歌曲;第三组收集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底四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汇报,最后,一位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精心设计了这堂活动课。通过课前的调查,同学们发现了在孝敬父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参与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这节活动课通过活动过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服务于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二)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社会要求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表述顺序上作了调整。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修改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把它放在三大理念之首。其中“追求”改为“核心”是最重要的一处修改,凸显了这一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在2011年版课标涉及的三大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属于目标理念,第二个理念属于条件理念,第三个理念属于方法理念。对于第一个理念中“帮助”二字的涵义要有所理解。“帮助”既不是生硬灌输,也不是强制、他律,而是引领学生感悟、提升、践行,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上述方法理念要求教学中做到: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初中生在生活中需要认识自我,处理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初中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都会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重要的内容要素。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
五、课程内容标准
一、认识自我
(一)成长中的我
——正确认识自我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接纳自己,逐步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自尊自强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学法知法
——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义。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二)交往的品德
——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感恩、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三) 权利与义务
——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二)承担社会责任
——认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法律与秩序
——知道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增强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与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思品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规定上做了以下调整:第一,将“成长中的我”中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以体现我与法的关系。第二,由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必然会涉及集体,所以将“我与他人的关系”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由于“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相互包容,所以将其合并为“交往与沟通”,新增“在集体中成长”之内容。第三,鉴于集体之内容上移,所以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并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整合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另外,调换了“法律与秩序”与“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顺序,使法律内容的顺序与前两大部分相一致。
(一)总目标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旨在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类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勇于创新。
●遵纪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敢于竞争,善于合作,有奉献精神。
●热爱祖国,热爱和平。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并运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领会法律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维护合法权益。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策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
与思品课标(2003年版)相比,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规定,这是极其重要的规定,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用其育人的重要理念。对此,一定要认真落实。
另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增加了“有公共精神,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等内容。在能力目标中,将“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修改为“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在知识目标中,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的内容,以着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践行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让课题变为话题
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课题的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转化成师生共同的话题,围绕中心话题,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既能发挥学科逻辑的优势,又符合生活逻辑的要求。
(二)让知识融入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变“知识为本”、过于遵循学科逻辑的分科教学思路,改变教学中过于概念化地、孤立地传授和记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代之以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 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根据话题,设置相应的情景。或对情景涉及的事物进行分析、评价;或提出问题,运用相关的内容解释、说明问题,解决问题;或让学生走进情景,通过体验探究,影响情感,提升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思想品德课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唯有生活,课堂教学才有了依托,唯有生活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生活是常新的。
●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现象、生活经历植入课堂,将静态的文本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认知上说服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态度上改变学生,从价值观上引导学生,使学生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陶冶性情,升华品格,生发感悟,增进情感,提升道德,体会生活的意义。
(四)让目标落在实处
思想品德课说到底是帮助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养育学生成人的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适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的教育,是关乎学生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生活的教育。
&&& 只有知识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德育课,因为没有达到德育课的基本目标。
(五)让学生成为主角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知识、认知及其他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同于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只要学生能理解,他们就能而且愿意掌握这些知识;而对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知识、观点等,它是一种选择性获得,他们只选择自己从情感上、思想上认同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内化的过程,硬灌是不奏效的,只能在实践中体验,在内省和反思中获得。由此可见,体验在本学科的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主角,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关注学生的自己的感知、体验、发现、思考和感悟。
(六)让课标指导教学
课标是学科的宪法。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课标的要求。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宏观上把握要求,明确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教材,没有课标,对教学的把握就会出现问题。
针对新课程的这些变化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
1、必须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做到“一组合、两重视”。一组合是指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两重视是指既要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又要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应该做到:
第一,教师要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即可以不必按照教材中的框题、目题顺序逐一向前推移)。
第二,教师依据学情和吸纳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即建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所涉及的知识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自己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的新知识构成),以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第三,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结构。
第四,创设和采用有效、新颖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含制作新课件)。
第五,创设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过程。
2、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十年的课程改革,有收获?有困惑?需努力?再进取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十年课改的点滴收获与困惑。
&&&&一、我们的角色在悄悄地变化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由“中心指挥者”变成了“引路人”。在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犹如一个中心指挥员,对着学生施令发号,指东不得向西,久而久之,学生俯首帖耳,唯命是从,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遭到扼杀。当今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创造发展价值,所以我改变姿态,以引路人的身份代之,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关系,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努力为自己学习,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二、在政治课堂活动中由“主角”转变为“导演”。
&&&&在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活动中,往往缺乏民主教学思想,教学评价只注重教师的能力和表现,从音乐表演能力、到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教学内容把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等等评价。在这种评价指标的引导下,我们就像一出戏中的主角一样只醉心于自己才能的发挥,而少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多也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配合自己。现在的音乐教学改革虽然继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加注重了学生自觉学习态度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度、参与度、自主性、创造性体现成了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必需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而充分担当起导演的角色,指导、组织学生表演、创造,让学生有充分表现、发展的机会。我在组织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中还发现,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提示性的眼神,一句对音乐理解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团体合作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评价交流活动中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我们和孩子走得更近
&&&&教师要改变以学习成绩做为评价学生唯一的评价方式,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以前我教学的时候总认为好学生学习好就行了,而今在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突出表现在,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在今后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会继续不断探索?努力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努力成长于新课改的工作中。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含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只要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新课改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发表评论:
馆藏&13244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