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极度内向怎么办? 太孤独了,高一,性格已经影响到学习生活,交

23了,性格极度内向,不善于沟通,几乎没有朋友,工作到处碰壁受欺负。现在的工作单位都是要性格开朗活_百度知道因为性格太闹,走到那都遭人烦,该怎么办_百度知道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你的态度.你见到你的同学时,你会对他们问好吗?或者是假装看不见从他们的身边走过.你想要交朋友,当你见到同学时,你要先给一个微笑给他...
答: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
大家还关注性格内向的人如何学会融入群体?
从小到大不管在什么群体里,我都只能在一开始融入群体,随后就慢慢被边缘化。我骨子里性格敏感内向,不爱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每次参加一次聚餐或者唱K都感觉像是一场战斗,完了之后往往会筋疲力尽,一句话也不想说。也尝试过强迫自己多参加活动,但是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就再难继续。在学生时代感觉这还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最近进入职场,渐渐感觉到人际关系上处理不佳带来的负面影响,感觉自己的圈子也越来越小。我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融入群体,走出现在这个糟糕的状态?
按时间排序
我觉得融入会让自己不舒服。各有各的小天地吧。三五至交足矣。
作为一个内向21年的妹子,每次回答别人都要想想这样说会不会让别人不高兴,会不会让别人讨厌自己,今天没化妆会不会别人暗地里说我丑等等等等,太敏感真心累感觉每次聊天我都扮演话题终结者。。尴尬
对于内向者,知事世,而洒脱。乐呵一天是一天,别去想烦恼的事。乐呵一天是一天,别去想烦恼的事。乐呵一天是一天,别去想烦恼的事。轻松自在可以使身心健康。若你问:都说凡事预则立,什么都不考虑到最后怎么办?——规则不是这样的,对于谨小慎微的人来讲,规则不是预则立,而是洒脱。小学一年级学校发了一本书叫《中华五千年》,里面有一个孔子因人而异教育弟子的故事:子路和冉有是孔子的两个有名的弟子。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听懂了一个道理之后,马上就去做吗?就言行合一去实践吗?”孔子告诉子路说:“你还有父母兄长在,责任未了,处事要谨慎小心,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呢?”另外一个学生冉有也向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听了您讲的这些道理,我要立刻去实行吗?”孔子说:“当然!你听了就要做到,就要实践。”
综上,规则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胆子小的性格的人而言:我知道烧烤可能是耗子肉猫肉寄生虫,但我吃的依然很高兴。我知道我明天要去做我最触头的事,但我依然洒脱。知事世而洒脱,人生苦短切莫装逼。过了心理这关,你会充满智慧。
我走出了十几年的内向自卑,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被自卑情绪折磨的内向者,希望你们能尽早走出阴霾,拥抱阳光。曾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不认同内向的自己。这种不认同表现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时期,贯穿了我的整个成长阶段,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积极时期主要在童少年,那时我在自恋和自我中度过;消极时期从青春期开始到结束。在整场青春的浩劫之中,我不断自我否定,逐渐的变成了一个自卑封闭沉默寡言的人。而多年之后,我经历一场激烈的抑郁,最后终于认同和做回了自己,也得到了一些体会和认识。一、内向本身不是问题,觉得内向有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整个童少年,我把自己包装成在熟人面前话非常多的人,家里来了客人,我总是很热情的打招呼,一群人沉默时,我总是表现出很健谈的样子,也乐意那种改变,因为那时我觉得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未来会大有裨益。那时我认可自己并不是长辈嘴里所说的内向的孩子,或者说我可以努力做一个外向的孩子。这是一个很扭曲的想法,它是带有强迫性思维的方法论,根本没有尊重自然的一般规律。因为自我意识还没有觉醒,童少年的我似乎很喜欢那样的自己,超级自恋。我喜欢自己在生活中的变化,也觉得自己在变得比别人越来越优秀。当周边的小伙伴们大部分还在玩泥巴时,我已经开始用很高的标准(完美主义)去为我美好的未来而实践了。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超级强大的自恋,会演化成很严重的强迫症,在青春期后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使我沦为了一个超级自卑和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我为什么要使自己变成一个外向者?根源要从我的性格和经历说起。我遗传了父亲的沉默内向的性格,而父亲的这一性格,经常在生活中被祖辈们作为缺点谈起,同时也会联系到我,认为我应该变得很外向多话一些,否则我在未来会很难适应社会。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也对很多东西追求完美,久而久之便认为内向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必须得改变。这种想法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被强化。在这个改变的漫长过程中,我学习了作为一个外向者的很多品质:对人微笑,逢人打招呼,在群体中努力表现出健谈……出发点是让别人喜欢自己,觉得只有外向才能被周边人际环境所接受。看了一些增强人际交流的书,比如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通过书的指导,我努力去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去赞美别人,去认真倾听,去喜欢谈论别人的话题……在高中之前,我非常自我,不会赞美别人,也看不到别人优点,对别人还很苛刻……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卡耐基的思想似乎已经深刻的印在了我的性格里。然而,期间我还是有很多困扰。从高二开始,我在一个成绩优秀的班级里学习,那时候发现大部分同班同学在路间遇见彼此都不打招呼,似乎互不认识。敏感的我很快就察觉了其中的不同,作为一个要成为外向的人,我是不是应该向他们打招呼呢?我生怕见人打招呼会周边的人笑话,而渴望与环境保持一致的我,便很不自然的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好习惯。在相当久的一段时间里,有过挣扎和彷徨,很痛苦。不认同自我的内向,会使人产生了严重的社交焦虑《人性的弱点》里的很多观点都是宣扬外向价值的,我的骨子里也并不认同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内向者。但内向是我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外向者,强迫自己表现出外向者的特质,有很多无能为力,这个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惊慌和焦虑。同时又很矛盾,生怕自己的思想被别人认为是虚伪而做作的,同时也开始藏真实的自己,不把那些思想过分显露。这时,我在班上又变得越来越沉默。这样的变化着实非常矛盾,让人难以理解。看过一些克服焦虑的书,比如库埃的《心理暗示术》,也参考过一些其中的方法实践过暗示,但因为过于急躁,很多都没有坚持下来。期间也会去读英国神秘文人詹姆斯-艾伦的书籍,我利用他的系列著作里提到的“冥想”去克服焦虑的,但实践很久之后,也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Susan Cain在TED的《内向性格的力量》演讲,也去看《内向者优势》这本书,给我的启发似乎没有正好。不过这本书让我从另一个维度认识了内向,而也不再汲汲于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本性,以达到迎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目的。然而在思想上的认识与在现实情境下的认识是两码事。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场合,如人多的食堂,下课后的拥挤的人群,活动聚会等,依然会让我痛苦不堪。我依旧会觉得自己沉默是自己无法正常与人交流的根本原因,而实际上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的自卑才是。我几乎已经尝试了所有能让自己变得开心、自信的方法,但依旧无法消除自己在现实面前的挫败感,无法成为一个让别人看起来满意的自己,自己也继续产生对自己深深的怀疑。有段时期我一度认为,自己的痛苦似乎是命中注定的,我注定是个内向而寡言的人,注定没有很多朋友,注定要孤独终老。我甚至想过自己以后要是结婚生小孩之后,如我一般内向会怎么办?那时候的我是如此的不认同父亲遗传给我的内向性格,但这本身与父亲无关。后来我发现,如我一样沉默内向的父亲,在生活中却有着很好的人缘,也有很多喜欢他的朋友,我似乎开始意识到内向并不是一个足以让人致命的缺点。我很久以来都在为自己如何变成一个外向的人而努力,这似乎是一件很荒唐又浪费精力并且极分裂的事。大学时曾经和班长讨论过自己的痛苦,那时候她说我可能是用的方法错了,当时不以为然,而现在看去确实如此。有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唯有面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而就是这个问题,多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改变自己,这从本质上便违背了自然规律。大学毕业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内向并不是问题,觉得内向有问题本身才是真正的问题,内向决定不了人的痛苦,思想才能决定。更没有必要在意别人对你内向性格的看法,这一点非常重要。二、内向的人要发现自己的乐趣所在,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当然,我并不是完全迎合别人而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我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学的时候越来越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意识到了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我勇敢的去实践。但彼时对于自我价值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自己的喜好之上。我是一个对很多东西都吹毛求疵的人,凡事要求完美。自我筛选了很多伪兴趣之后,在大学时,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乐趣:英语和读书。我有一段时间每天会要求自己读一大段英语,或者背一小段英语,会很疯狂的听VOA,BBC, CNN,想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懂听说的人;大一的时候,还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组织语言,到大三的时候,已经可以比较顺利的使用英语思维了。当然,最后我依然没有学会它,甚至在大学毕业后的这几年,也很少再去接触它,但这种思维方式,语感一直还在。我在大学里念的是中文系,比起各种其他活动,大学里读书的气氛似乎不是很好,但在中文系里却没有太多人会认为看书是个不好的习惯,没有人会说你应该更合群,而不应该一个人看那么多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了自己对书的疯狂追捧。虽然和班上的同学相比,我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自己而言,这无异于一次华丽的冒险。在网上下了很多电子书,放在手机里,不舍昼夜地阅读。我喜欢这种安静的状态,就有足够多的时间与自我对话,和大师对话,我想我后来对书的美好感觉大约也是那时开始有所表现,大学四年后更加稳固。大学的时候,我还喜欢了解很多知识。当然这只是出于一种功利的心态。我那时浮躁而肤浅,我带着很多实用主义态度去接触自己所能接触的东西。所以早些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兴趣,我会去网上搜罗哲学、经济学、金融学和社会学的书籍阅读,虽然后面我发现自己的胃口开得太大,不能有很好的消化,但似乎又同时增加了知识面。内向者可以用自己超级强大的执行力和忍受寂寞的能力丰富自己,并以此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交朋友并不复杂,它本身是一件很简单和快乐的事我想大部分自卑的内向者最痛苦的就是交友这件事。很多人都因为强烈的自卑,时时感觉焦虑,阻碍了自己在生活里的脚步,顺便也错失了很多交友与锻炼的好时机。自卑的内向者往往太过纠结于自己内向的性格而拒绝和更多的人交朋友。这种拒绝是主动去拒绝别人,是一个人在个性心理扭曲(自卑)之后,对社会交际产生了深深的焦虑(社交恐惧症),然后拒绝和更多的人交往,以回避社交场合带来的痛苦。而事实上,这是了大部分自卑内向者的痛苦。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走路在睡觉都会想到自己如何才能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很外向的样子,但因为本性内向,然后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受到打击,最后非常焦虑,变得更加没有自信,然后宁愿蜷缩在自己舒适的小空间里——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伤害。交朋友并不复杂,它本身是一件十分简单和快乐的事,保持真诚,懂得宽容,乐于助人,志趣相投,具有同理心,共同经历一些生活……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相处,只要你有心,交朋友不是什么大问题。内向的人能量来源于独处时的安静,而不是通过活动不断刺激。因此他们具有更丰富的世界,不会向一般人坦露但却是深刻而更有内涵。因此,找到相同志趣的人,内向者也可以有很多高质量的朋友。很重要的一点:自卑的内向者,需要完全去认同自己的内向性格,并在此基础出去扩充心理边界,才能真正的走出生活的困境。此文来自公众号“温情赴歌”,转载请注明。
这个世界对性格内向的人总是不太友好的。翻了下知乎关于性格内向的提问列表,大多是性格内向的人在求问如何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融入让他们本就不舒服的圈子。却很少看到有人问,我们该怎样对待性格内向的朋友。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我会偶尔开开玩笑。而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总是手足无措,当那个不太熟悉的人(以小A为例)走开的时候我甚至会深呼一口气,终于可以放松了。我不是不喜欢小A,我只是觉得自己每一次面对他都觉得自己身体被掏空了,整个人都好累...(好污啊)我说这个世界不友好是因为,有的时候我身边的人会直接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就因为我拒绝了不想去的聚餐?就因为我拒绝了不太喜欢的春游?有的朋友劝我,“去吧,那么多人都去,你不去多不好啊”,“人多在一起玩多开心啊”。我曾经为了更好的融入集体,而努力变得幽默。别人说一句,我就能立刻往幽默的方向岔开,可是时间久了,我开始觉得自己没有灵魂。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妥协的地方太多了,面对不想参加的集体活动总要给我说不的权利吧。以上是我内心深处任性的想法。可是世界依旧是在性格外向的掌权者手中的,所以我现在平日里都把自己伪装成一只二哈,逗逼神经质综合体加懒癌晚期。我幽默风趣逻辑严谨,能撕逼可逗逼。可是我好累,所以一到假期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男朋友窝在家里,感叹:啊~这个世界终于安静了~
我现在的状态是
一个新青年女导演
和几个朋友一起注册了自己的影视公司
结实各个大学最顶尖的优秀学生
认识社会上各个圈子的人 在班上和全班关系友善
在学校有一个小团队
在外面有个小公司
有自己喜欢的男生
也有一群追求的人
大家形容我的性格是
干活的时候走路带风 自信满满还有点傲气,不干活的时候就是个傻白甜。性格很难改变吗??非也,我内向安静朋友少了19年,然而几乎是两年内改头换面,这种改变一开始是有意而为之,后来就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了。
我以前一直觉得性格内向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一个人反而自在 理想的状态当然是
内向没关系
我依旧可以进步我依旧可以变得更好啊
然而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啊
自己可以一个人潇洒自在
然而你身边那些是是非非七嘴八舌就是会带给你各种负面影响
(高三前 )我性格特别内向
基本就一两个玩的好的那种
是乖乖女 然而成绩也是平平
根本不好意思跟异性有超过5分钟以上的交流
我也是又矮又挫。总而言之,我自己总结当年如此内向的原因应该是自身条件的弱 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
导致的小小自卑 而不敢交流。后来:我就是一部励志史啊有木有高三我选了艺术科,但因为不自信艺术学的也不好,然后高考失败,连个专科a线都上不了。哭了一个晚上,爸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妈妈很失望,还要安慰我,妹妹一路偷偷跟着我,怕我自杀。一夜大彻大悟,第二天收拾了衣服去报名复读了。一年后,我以艺术全国第一,文化全校第一的分数,高考结束前三个月就被保送此后开始了我开外挂一样的经历。上大学后,我先后获得过许多不小的成就,具体就不说,免得有晒的嫌疑哈~总而言之
自信这东西,始终都是自己给的。性格难改???非也!!
我也是个内向的人,还是一个学生,找单个人私聊还算开朗,但是集体活动容不进去,没有参与感,时常感到自卑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小的时候,见到长辈,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小孩样者萌撒着娇地叫着 “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我这从小就染上的高冷病,让我的爸妈感觉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习惯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于是我变愈发愈孤僻。后来上学,个性孤僻又颇有些另类的我,时常会与老师为敌。和所有的好学生不同,我从小学开始就就一个坏学生,我上课睡觉,上学迟到、做作业如果碰上选择题就蒙着脑子瞎写;要是碰到要长篇大论的题目,就直接把题目抄一遍,总之把作业本和卷子填满就行。但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我从来不聚众打架、不喝酒不抽烟、不翻墙去网吧、不早恋泡妹纸,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回答从来只说“不知道”,一天说话不超过10句。是的,我就是一个又孤僻、又叛逆的人。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为黑白两道都所不容:我被老师呵斥、被同学欺负,被长辈大骂,被女生们嫌弃,我就在这样的毫无存在感的状态下过完了义务教育的九年。你应该会问我,既然我什么都不干,那我在干嘛?其实我也记不清来,我回想了一下,小学的时候我貌似沉迷于一种自我陶醉的游戏中:我常常会在一张A4上画出一张战争地图,然后再用几张厚卡纸剪出一叠各类英雄的小卡片,为它们一一命名,标上攻击力和生命值,像极了这几年流行的各种桌游,我就是是这样自己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中学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于阅读和写作。记得当同学们捧着《青年文摘》和《意林》的装逼的时候,我却彻夜阅读钱钟书和王朔的、王小波的书。阅读他们的文字,让我十分兴奋,似乎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同样叛逆的人帮我说出了我的所有想法,为我的这另类孤僻的生活状态做了一个肯定。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我却更加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为我竟然无人可以分享。毕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里,在一群普普通通的十三四岁孩子之中,阅读超过这个年龄阶段的书,所能接受到的只是各种奇怪、无法理解的目光。也许和大多数的孤独又叛逆的孩子一样,我终于遇到了一个又孤独又叛逆的偶像,他就是韩寒。于是在我初三的时候,我开始学习韩寒。我在上课的时候开始写小说,在下课的时候写小说,在任何的时候写小说,我咋个这英文作业本、几何本、作文本上都写满了我歪歪曲曲的字。当然,韩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的,终于有一天某个傻逼一样的老师发现了我的小说,于是没收之,还让我在全班面前读自己写的东西,我一边读,她一边破口大骂着批评 ,就差往我脖子上套一块“打到反动分子”的牌子了。真是文革传统,从娃娃抓起。总之,从那时开始,我就被强行摁住,活生生斩断了许多独特的念头。我开始被要求成为一个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学生。上课、考试、作业、各种活动、入团、入党、学生会、社团,等等等等,这些繁琐无聊的事情枪林弹雨般向我袭来,我躲闪不及,索性直接咽了气。高中的三年,在爸妈和老师的严格监控下,我生活的最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也被消灭殆尽。于是,我便更加压抑,整整高中三年,最后几乎要发展成为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读到这里,能也许会迫不及待的问:那么你现在怎么样了呢?你现在应该不压抑很外向了吧?你是怎么改变自己的?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现在依旧孤独、孤僻、内向,我也从来没有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是,当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让我明白了:内向、另类、孤僻、叛逆者所拥有的巨大优势。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广告。这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职业。一直对应试教育充满仇恨的我,继承了中学时候的优良传统,在各类专业考试中稳列倒数前十。而且我也依旧孤僻、内向。在浮躁的大学生活中: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我也拒绝过多的聚餐、聚会。真的,和太多的人待在一起,我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和很多人在一起边聊天边吹牛边吃饭,我甚至会觉得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总是,我厌恶极了社交。但感谢我们的大学的自由与包容,另类而孤僻的我却莫名奇妙地成为了学校里的知名人物。我用别人出去social,出去聊天、喝酒、侃大山的时间,躲在寝室里折腾技术,阅读各种图书,我还拍摄广告片、设计广告海报,我还玩摄影、写小说,和几个同样孤僻但有趣的朋友一块并且参加了许多的创意展览和比赛。我们的作品被众多资深的大牛惊叹,我们获得了诸多的全国甚至世界级别的奖项,名利双收。于是,我们在学校里开始被人重视,开始时不时被学校和各种论坛邀请参加各种演说和沙龙。而我们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的和我们一样喜好、一样性格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爱好、相同的价值观,我们都内向、都孤僻,但我们成为了朋友,无话不谈,我们的交往我们的友谊,无需繁杂的社交礼仪来维持,因为我们从互相的眼神之中,看到了自己。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意识到我身上所蕴含的能量。我拥有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外向主义者”所不具备的能力:我可以向内消化负面情绪,而不需要借助外人;我可以更容易让自己的思绪安静、集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我不惧怕孤独,我甚至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我能看到外向的人所根本看不到的事物的样子,就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看见的四季轮回,梵高在夜空下看见扭曲旋转的星空,就如同尼采在世俗教诲中看见的上帝的另一面。我不再强迫自己改变性格,不会让自己用“难受、不舒服”为代价参加各种无趣的聚会,我也不会让自己昧着内心学习那些阿谀奉承的话术去讨好上级、讨好领导。我并不批判这些外向的行为,我也很尊重每一个外向的人,我只是希望我更能尊重自己的内心,自己最本质的性格;我也希望每一个外向的人都能尊重我的选择。当我完全明白这些之后,我便开始充满梦想地生活。我的梦想来自于我最初的爱好,而不是世俗的牵引,抑或是他人的影响。我开始每天写作、做一些好玩的东西,玩玩摄影、玩玩艺术,我不为取悦于谁,我只为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内心中一个梦想。内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近自己的梦想。其实,今天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不少朋友在后台问我:我觉得我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我都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觉得我也患有这个所谓的“社交恐惧症”。而且现在的我依然患着社交恐惧症。但我却依然能够每天乐观地生活,因为我彻底想明白了:我不为别人而活。既然如此,我为何要参加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社交?为什么要为了融入不了大多数人的圈子而感到痛苦?朋友,如果你要真正治愈“社交恐惧症”,你所要做的不是很多成功学家所说的“走出自我、改变性格”。你要做的是让自己更牛逼,让自己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有趣的人,让自己拥有去拒绝那些你觉得无聊的人的勇气。不要让这种痛苦、纠结又无聊繁琐的社交占据你的时间和思维,去做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当你做好这些事情之后,你将会发现,你不仅拥有名与利,你更拥有了真正与你坦诚的好朋友。就在刚刚,公司部门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让我今晚去和他们一块吃火锅,唱KTV,还说大家都已经去了,就差你了。但我想到今晚我还没有写好文章,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自己的身体锻炼计划也没有完成,我就果断拒绝了领导。我看到朋友圈中,同事们晒合影、晒美食,我完全没有任何的沮丧与难受与被孤立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假如我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去参加一个一群人的聚会,一群无趣的外向型人格的人的聚会,我反而会更难受。我每天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内在思考,我的快乐来自于我内心的世界。我的存在,从来不为了取悦某个人,不为了取悦领导、取悦同事、取悦朋友、取悦体制,我只为了自己而生活。因此,我必须要做好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内向者的优势。其实,这个世界是由内向者所构建的。乔布斯、比尔盖茨、JK罗琳、金庸、韩寒、罗永浩、冯唐、王小波、刘春等等,都是典型的内向主义者。之前看罗永浩的演讲,记得他讲过一段话: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以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我现在站在这里演讲,其实恰恰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强项,我擅长于演说,并且喜欢它,我也没想过这个技能能赚什么钱,得到什么名利,我只是喜欢,就认真去练习。记得没去新东方当老师之前,有很多人说我:老罗,你平时一天都不说几句话,你还能上讲台当老师?你别逗了吧!但我不管,我内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谁说内向的人不能当老师?以上,献给我自己,和那些因为性格内向而感到痛苦、压抑的朋友们。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转载前请联系
脸皮厚点,贱一点就好了。
感觉敏感的性格其实很难改正。作为敏感星人社交冷漠星人,敏感的确让我觉得在很多时候给人带来更大的情绪波动,而反复的情绪波动是不太好的特质。进了大学以来遇见很多很喜欢的人,无一例外他们的特性不是情商高也不是外向而是时刻有一颗分享的心。正在为成为这样的人而努力。
和楼主一样内向的人在此飘过,感觉很多是因为敏感吧,别人旁观者不觉得什么的事会被自己放大,导致顾虑重重,不敢放手去做。我也在努力改变过于内向的缺陷,但有时内向并不糟~
我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每当自己对答别人的一句话之后,都会花时间想我刚说的那句话恰当不?是否让人感觉ok?如果没有,我就会十分后悔。。。
不必人人都闪亮耀眼、生龙活虎,沉静内敛也很美丽。目前的学习或工作能够做得游刃有余,甚至出类拔萃。遇到他人需要,只要当时能力同精力都允许,倾力相助雪中送炭。待人友善诚信,做事靠谱投入。集体活动中,善于倾听,懂得欣赏,会用礼貌的微笑或清楚得体的语言表达认同和赞许。我觉得,做到这些就很好了。
秀智商,秀内涵,秀修养。
的回答很有启发。答主,我跟你一样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参与大范围的社交活动会觉得疲惫,大场面说话感觉紧张。后来大学时候在学生组织中性格有所改变,但基调是变不了了,即使我在饭局上能很好的调动气氛,但那种精力耗竭的感觉却不会消失。我认为,虽然工作上的事,其实公事公办的程度也可以接受,但仅限于你是底层的办事员这种角色。如果你是团队的领导者,那么你需要带动人一起干活,需要争取和统筹资源,有时候真的就不能任性了。另外,你对别人公事公办,那么别人也必然对你公事公办,说实在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犯了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你也会希望同事们包容下而不是公事公办吧。所以我给你三个建议:1)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有选择性的参加社交活动。内向性格的人需要独处充电,充完电总是要放电的,那么你就要将精力用在关键的地方。比如,重要的社交活动,大家都去,就你不去,恐怕不妥。我的原则是,如果有人定向邀请我,那么尽量去,主客观原因是在不想去的,诚恳的给出自己的理由;如果是AOE,并不针对个人的邀请,那我就默默的飘过或者祝愿下大伙玩好。Case:朋友召集K歌a)如果是在群里叫人的,并且没有@你,你可以默默潜水,或者说句:已有安排,大家好好high~b)如果单独联系你了,那么考虑:
重要集体活动或者重要干系人出场——果断去
客观原因没法到场——说清楚并致谢(如:明天有个考试,书才开始看呢,谢邀)
只是场泛社交,精力上尚且顾得过来——还是去下
泛社交,精力不足,去了会难受——用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谢绝(最近连连加班,实在太累了,下回吧)2)想想看为什么总被边缘化,找到突破口。内向的人只是需要充电,并非孤僻、冷傲或者自私、尖酸。社交应酬很花时间精力?那能不能不做台上活蹦乱跳的那个人,而是在台下,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主动迈出步子,伸出双手?比如主动关心同事,工作上或者工作外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别人结婚啊生子啊什么的,你不想参加party,那能不能随个分子,真诚祝福下(就是一个红包,几句话的事儿)?你不爱觥筹交错,那能不能在出差的时候,给同事带点儿小礼物?你可以不做耀眼的太阳,但你可以做和煦的春风。而且春风的力量更为持久。你可以是内向羞涩的,但依然可以给人温暖、慷慨的感觉。3)想想看,是不是现在的工作并不适合内向性格的人?如果是这样,考虑调整下,到更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去吧。有很多工作内向者是有优势的,也有很多工作并不需要刻意去进入一个圈子也能做的很好。很多偏重技术的工作,其实圈子都很自然,随意。但是有所选择就需要有所放弃,如果既要少应酬,又想要有一呼百应的风光,那。。。。我帮不了你了。
别!因为理性的人所抱有的是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意识。但任何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组成的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群体只有很普通的品质群体只有很普通的智慧群体也只有最基本的智能群体同时也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层次的智力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自我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起到决定性作用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到同一个方向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获得一个最愚蠢的结果而相信他们,那就另当别论了。当然,如果看了上面那些后还是想融入的话,也不反对,不过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唱唱反调,说明一下负面的东西。下面是正式的融入方法: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每个人个性的消失他们的情感与思想都在关注于同一件事所以,想要融入什么样的群体,就去关注那个群体所共同关注的事物!比如想融入某球迷群体,就去关注那些人迷的球队或球星。更具体些的例子:想融入一个班级集体。但班级里也分为各种不同的群体,例如最容易区分的:好学生群和差生群。想要融入好学生群,那就跟他们一样,关注成绩,一起讨论各种问题;想要融入差生群,一个简便方法:骂班主任!或者,高中时一个转班同学跟我说过:他以前那个班级特别团结,班里有谁被外班人欺负了,全班一起拎着皮带凳子腿儿上阵!这个例子里,整个班级的人都关注一点:集体荣誉!如果上面说的还是觉得做不来,那么提供一个曾实际用过的万能法:装傻!成为群体中所有人嘲笑的目标!自己成了群体的关注点,不就进去了?(开玩笑的,群体的关注点是否属于群体,还是有争议的。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是不行的话,我也没辙了。。。
我曾经也觉得内向的人由于自身羞于在人前展现自己会在群体的活动经常处于边缘的状态。但随着与更多这种内向的人的接触中,我慢慢发现,【活动中处于边缘】并不等于【无法融入群体】。你可以内向,但这并不表示你不体贴,你不好意思在众多人面前展现自己,但这并不代表在私下的一对一的相处接触中你也是被动的一方。在我看来,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天生自带不怯众人侃侃而谈,总能在聚会上吸引眼球的技能,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体贴 善良 温暖 柔软的人,他们能通过相处的细节让你觉得放松,你向别人提起他们时也总是赞不绝口。因为吧,与人相处是否融洽,重要的不光是性格,还有品格。^_^
有些事你越在意,反而结果会变得更糟,都说了自己会筋疲力尽,那何必为自己的内向买单呢?内向就有错吗?逆心而为也不见得就会快乐,想开一点,真正属于你的就算放手他也会回来的,包括性格,自己再想想吧。
简单来说。在保持内心世界的独特性的同时,寻找与其他人的共同点,并依此展开交流。有些事情需要内心独自思考,但有些事情交流后会上升一个台阶。这样不断迭代,你会越来越快找到和你是一个世界的人。
本拉登、希特勒、蒋介石、萨特、安兰德和列宁都是极其内向的人,可是他们也可以在社交场所安然无恙。所以不要怕,也许你可以将社交任务作为计划内的任务,之后通过积累经验,将社交化为机械劳作。最好的缓解劳累的方法是和亲密朋友一起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