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国文功课吧

帮我看看这几题怎么做?尔雅课程里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作业.&
我恨裤兜皷泪座
古代文学中会用“红雨”“刘郎”代表桃季风亚洲是因为亚洲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阴阳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是正确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图文】第4课《我学国文的经验》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4课《我学国文的经验》1
上传于||文档简介
&&文​学
大小:75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国际交谊舞教学慢三华尔兹基本舞步入门功课国文版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国际交谊舞教学慢三华尔兹基本舞步入门功课国文版
播放量数据:
8,384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needAdBadge}} 广告{{/needAdBadge}}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国文学习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国文学习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鹭于同学:得手书,辱承下问。仆于文学,于经学,皆非专门;于教育尤无心得,姑就鄙见所及,奉答如下;其是非殊不敢自决也。
  1.国文与文学不可混
  一,来书问中学国文教授究当如何?此为一至难解决之问题;断非如鄙人者所能解决。但今日讨论此问题者,亦似都无根本解决之方法。兹姑就鄙见所及,妄言之。鄙意今日中国之国文教授(非但指中学言。因中学国文教授,乃国文教授之一部分;必全体明,然后部分之问题,可以解决),必先将“文学”与“国文”,析为二事,乃有可言。盖国文犹语言然,文学则以语言制成之美术品也。天下固无全不须美之语言;然普通达意之语言,自与藉以制作美术品之语言有异;今试“文与言相对照:则普通达意之语言,犹寻常应用之国文也;口中甚美之辞令,犹美的散文也;随口作成之山歌等等,犹美的韵文也。甚美之辞令及山歌等,固系言语所成;然岂得谓普通达意之言语,与甚美之辞令及山歌等等,系一物邪?普通之言语,人人能之;甚美之辞令与山歌等等,则非尽人所能。其故:一由各人之天性,一由生活之不同。同理:寻常应用之国文,人人可学而能;而文学上之国文,即藉国文以作成文学,则非人人所能。乃中国向者,重视文学太甚,几并文学与国文为一谈,凡旧式之教授国文者,大都即教授文学也。自以文学、国文混为一谈,而国文一难。
  2.国文、白话与中学国文教学
  2.l 国文难学
  复次,寻常应用之国文,原系人人可学而能;但其学之,亦必须一定之时日。盖言语不能无迁变,迁变之迹,如日影之移,目不能见,而积之久乃甚著。中国书籍之存于今日者,其最古者,当在三千年以上。此等书籍,今人但能靠前人之注释,读而解之耳,实已不能仿为矣,然其尚能仿为,且全国言国文之人,皆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者,亦在两千年以上。夫人类思想之迁变,如水之流,不舍昼夜。两千年以来,思想之迁变,盖不知其若干里程矣。思想变则言语随之而变,自然之势也。故今日全国言国文之人,所以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文字,倘使出之于口,必无一人能辨。则其为已废弃之言语可知。既已废弃,而全国言国文之人,犹奉为圭臬,而竭力模仿之者,夫亦有其不得已之苦衷者焉:
  ①则中国向来崇古,欲知古人之道,必须能读古人之书,欲读古人之书,必须通古人之言。此自了解一方面言,崇古之习惯,使之然者也。
  ②则中国疆域太大,语言虽大致相同,而细微之差异,则不知凡几,彼此达意之时,若各操其方言,势必有I格不通之弊,于是在口语上,迫于必要,而所谓官话生焉。古代之书籍,通行既久且广;又其语言久经死去,无复增添,即无复变化;无复变化,即不虞其歧异。藉楮墨以达意之时而用此,犹之口语中之官话也。此则从使用之方面言,实追于事实上之必要而生者也。中国人有此“在纸上说话皆以古语为标准”之习惯,于是能节制全国之语言,使之变迁不至过速,而保持国语之统一,且能使今人与古人之精神,益相密接;古代之教训,有以深入于人人之心;使社会之思想,亦渐趋统一,以养成其深厚之民族性,自亦有益。但因此亦有笃旧而难变之病。
  然欲通国文者,则自此而难关。盖人欲学成一事,其难易,自以与其生活关系之密切与否为断。现在通行之语言,必其与现代人之生活,有密切之关系者也(欲一日不用之而不可)。至古代之语言,与现代不同者,皆其为现代所废弃者也;所以废弃之,则因其不切于现代生牛活故也。然则欲学“与现代言语相异之占语”,即系欲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夫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较之学与现代生活关系较密之言语,其难易必有间矣。故写在纸上之言语,须以古语为标准(文、言分离),而学国文之事又一难。
  2.2文言不可尽废
  然则尽废文言,代以白话可乎?曰,不可,天下无突然而变之事,只其变迁之迟速有不同耳。故欲悍然而言曰:吾自某日,将尽废某物而代某物,乃为必不可能之事。文言白话之废兴,亦同受此原理之支配者也。文言之所以不能骤废者,有下列数层理由:
  ①人类社会,无可一旦尽废古训之理,亦无能一旦尽废古训之事。非通文言,则古训不可通。
  ②向使中国社会,文言大致合一,则全国人所能笔之于书者,皆能达之于口;其不能达之于口者,乃与普通生活极不密切之一小部分;则让诸专门考古之人之研究可耳,今也不然。以向者操笔为文,以古语为标准太甚,日常生活必须用之语言,亦有一大部分,为文言所有而俗话所无者,倘使弃而不用,则意思必极不能达;若欲用之,则非通文言不可矣。今人固云:“名词成语等,尽可采用文言,特须将其句法、篇法,改就语体,则自然容易。”然天下事之困难,往往至实行而后见,悬想必不能尽知。今日白话文中所用乏文言之名词、成语,为数甚多;亦非猝然可通。今日操笔为白话文者,实无甚全不通文言之人,故不觉其困难耳。使其人而全不通文言;其所学之白话文,果全以口语为基础;则视此事,亦必不甚容易矣。
  ③即“名词成语采用文言,句法篇法全用语体”之说,亦必不能尽行。盖在习惯上,数千年来,文言为有智识之人所操,白话为一般人所操。有智识者,原不能不说话;然关涉某种智识时,亦仍藉文言以济口语之穷。
  故文言之句法篇法,皆较白话为进步。其最显而易见者:
  ①在“简省”:文言能以少数之言语,达较多之意思;白话则无论如何,终必较繁,试以近人白话所译之书,与文言所译之书,比较观之可见。若“读”及“作”,皆全废文言,而代以白话,此中所消耗之时间,煞是可惊(关于此事,蔡孑民为白话辩护云:“读文言者,在脑筋中,仍必翻成白话,然后能了解;翻译之工夫,难道不算?”此言不合事实,请问既通文言者,读文言之书籍,究有在脑筋中一一翻成白话,然后能了解之事乎?文言尽多翻不成白话者,试问如何了解邪)。若谓学白话较之学文言功夫可省此是皎然之事实,然天下事,不能单讲学习时省工夫,亦须讲应用时省工夫。学习时多费工夫,至应用时减省,实系值得之事。文明人受教育之期限,必长于野蛮人,职是故也。试以算术为喻:不讲法则而腹算,不待学习,人人能之。学笔算之加减乘除,一两点钟可会。学珠算则大不然矣。试代“以算账为生活者”打算,愿学珠算乎?抑不学算,而恃不讲法则之腹算,立刻任事邪?
  ②在“确定”:白话之句法,不能如文言之意义确定,亦为显而易见之事。
  ③在“势力”;普通应用之文字,与美术文原系两事,然天下无全不须美之文字,特其程度有差耳。美之最切于日用方面者为“势力”,即“与读者之刺激力”。此刺激力之大小,实为文字佳否及适用与否之所由判。就此点言,白话亦不如文言。
  2.3不可全用文言
  然则仍全用文言而不用白话乎?曰:亦不可。其理由亦有三:
  ①在活泼:白话为现令全国人所同用之语言(文言实惟小部分人用之),与人人之生活皆密切,故能活泼而富于现代的趣味,此亦一种美也,在美的方面言之,白话之价值,大于文言。
  ②在善变:语言须随思想而变迁。向者之文言,原非不随言语而变迁,然其变迁也极迟(凡事皆有离心向心二力。向者之文言,对于古语为向心力;而口语则显离心力之作用。即随思想之变迁,古语可废者,口语必尽力废之;新语可增者,口语必尽力增之。而文言则反是。古语非万不得已弗弃,新语非万小得已弗增。有新语之离心力,而后人之思想,不至为言语所滞窒:有文言之向心力,然后能连锁。使今古人之思想,其关系之脱离,不至太快。二者实阙一不可,今后亦仍当并行)。今后社会之思想,变迁必速。文言原未尝不可随之而增加其变迁之速度;然思想变而后言语随之,言语变而后文言随之,其间终须多一层转折。若即以口语笔之于书,则文之变迁,与语同时;在文字上,不至有应变后时,致格不达意,或滞窒思想进步之弊。
  ③则以现在生活之环境,及受教育之期限,文言必非尽人所能通;且恐为大多数人所不能通(勉强写几句,或勉强能看浅近之书而实不贯串不算通)。此非空谈,有事实上之证明。
  今日守旧之士,每诋学校生徒之国文为不通。夫学校生徒之国文,则诚不通矣。旧日私塾生徒之国文,又何尝通?以吾观之:则现在学校生徒之国文,与旧日私塾生徒之国文,正如二五之于一十。今日学校生徒之病,在只能作“自由说”“爱国谈”等等空论,而不能真达其胸中所欲达之意。旧日私塾生徒亦然,所能者,乃“追想唐虞”、“颂赞孔孟”等一派陈言耳。真欲使之达其胸中所欲达之意,彼其窘于落笔,与今日学校之生徒正同,半斤八两,芦席卜滚到地下,尚何必度长絮大乎?昔日之私塾,与今日之学校,其教授诚不能谓之得法,然教授即不得法,亦无功夫多花至一倍之理,即谓功夫须多花至一倍矣,今执私塾教师而问之曰:“中人之资,勤读十年,国文可通乎?”必曰:“可。”学校自国民学校入学起,算至中学毕业,亦十年也,旧式之读书人,终其身于国文者无论矣,新式之生徒,中学毕业后,肯留意于国文,于十年之外,再加以相当之功力者,亦非无之。然其结果,不通者依然不通也。
  以此事实,可以证明现在之所谓国文,以吾人之生活状况而言,必非尽人所能通。其通者,乃天性近于此;不关教授之得法,亦不关其人之肯特别用力于此也(凡人对于某事能特别用力,乃由其性之所近,非尽人皆可勉强)。所以然者:文言虽亦系一种语言;然较诸门语,与吾人日常之生活,关系疏密,究大有问,执人人而强其通与生活关系较疏之言语,势必不可得也。故现在之国文教授,诚不得法;然即改之得其法,国文亦非尽人所能通。现在之教育期限,诚不算长;即延长之,亦属无益。
  3.中学国文教学原则:求其解勿责其作
  然则今后之国文教授,究当如何乎?以鄙意言之,当分为三:
  ①最浅者。纯用白话;其白话且须全以口语为基础。可参看《建设杂志》中朱执信论广东土语文篇。
  ②较深者。普通应用之文言。
  ③最深者。文学的文言。
  ③为专门之事,姑勿论。②可于中学中授之。但期其能解,勿期其能作;而能作者亦勿遏抑之,则得之矣。请更申说其理由。
  天下无论何事,天分之力,皆居十之八;人工之力,只居十之二。性之所近者:一见即能感觉其趣味,即能得着门径,从此加功,自然能悟入深处,且彼自然深嗜笃好,不待迫促而孜孜不能自已;性不相近者则小然:一见其事,即觉漠然;既不感觉趣味,亦无线索可得。于此而强之使为,任其自然则终无人处,勉强求之,则走入歧路。此凡百学问皆然,而国文亦其一也。以吾人现在生活之环境,文言既非尽人所能通,即断无强人人学之之理。此高等小学以下,所以宜专授以白话也。白话而带文言性质多者,仍苦太难;故必全以口语为基础。
  至中学,则其中必有一部分能通文言之人(非谓小学生中无之,然即能通文言者,初教授时,仍宜从白话入手,笃旧者每谓“文学宜自古及今,能通先秦两汉之书,则于后世之文字,无不能通”。此言诚然。然“能通先秦两汉之书者,于后世之书无不能通”为一问题,“入手之时,应否即授以先秦两汉之书”,为另一问题。譬如能举百斤之物者,自无不能举三十斤之物,然入手之时,是否即应令其学举百斤之物,自另为一问题也。故“能通先秦两汉之书,则于后世之文字无不能通”之事实,非可为“入手即授四书五经之教授法”作辩护。向者读书之子,何一小先读四书五经?然及其能了解,何不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起耶?故即能通文言之人,当小学时期而授之以文言,仍嫌其不适当,至于有天才之人.自然不在此限,然此等人,本宜施以特别教育,置诸今日学校教育之下,终嫌其废时可惜。此则关涉学制问题,非复国文教授问题矣),文言即不容不授。即仅欲通白话者:然①今日之白话文,与文言之交涉尚多,真以口语为基础者甚少。能略通文言,于白话文之了解上,亦非常有益。特如文中所用之词类,他日语言程度增高后,自能使今日仅见于文言者,皆变为口中所有,然在今日,则固未能。词类了解之多少,于读解及自作,皆有非常之关系,而词类多从文言中来,未能略通文言,自不能了解多数之词类,即其最著之端也。②则其所作之白话文,亦可使之多少有点文言化,于文字简省,意义确定,且有势力三点,均有非常之益处。故在中学,文言必不容不授,但其授之,必须兼为欲通文言者及仅欲通白话者计算,使其精神日力,皆无虚耗,乃为得策,夫如是,则莫善乎“求其解而勿责其作”矣。
  4.中学国文教学法:多读、多问、多引导
  然则教授之方法,可知已矣,欲通一种文字,犹欲通一种语言也,求通一种语言,舍多听多说外,决无他法,然必耳中先有所闻,乃能矢之于口,使何种意思,当以何种言语达之。若耳中从未听过,而欲其矢之于口,此为必不可得之事,无待言矣。今日学生国文之不能通,其受病之根源,即在于此,盖今日学校中教授国文,只执成文数十百篇,死讲其文法及修词之法,而不使学生自己读书。夫文法者,谓以某种言语,达某种意思所宜遵循之格律云耳,今也胸中并无此等言语,甚且并无此等意思,而日日与之讲格律何益?故学生之学国文,当以“令其自己读书”为第一义。关于此事,去岁《新青年》中曾载有胡君适之一文,其所论,大致与鄙见相同,但有两点,鄙人不以为然者:①胡君大略举出应读之书目,其书程度太高,非中学生所能了解;分量太多,亦非中学生所能毕读,即择读,亦不易;且择读之事最难,非初学所能。②胡君谓读书皆在自修时,入教室则专从事于讲贯。
  鄙意国文一科,讲贯简直有妨教学效果,须将其减至最小限度,在教室之时间,尽从事于讲贯,尚觉其太多。如鄙意:则①学生所读之书,不必限定何种,听其自己之所好可也。盖必好之,然后能多读,然后能有悟入处。故仆欲为学生之读书作一格言日:“自己最好读之书,即自己最宜读之书。”②教室内亦以学生自己读书为主。次之则学生质问,教员答,次之则教员就学生之所作,加以批评,教员之提示,须减至最少限。
  教师殆全然处于被质问之地位;学生终年无所问,教师虽终年不言可也。凡疑义,贵乎自思;一疑即问,亦属不宜。凡人之学问,必一级一级,逐步而进;欲躐一级不得。假令学生程度可分九级,全班学生二十七人,三人在一级,教师讲授,能立在第四五六级,使一二三级之人,不致十分无味,七八九级之人,不致全不了解,已觉难能可贵矣。其实于一二三七八九级之人,仍无甚益处。惟由学生自己发问,则在第几级之人,自能发第几级之问;断无第九级之人,忽发第七级之问,第一级之人,反发第三级之问之理。故凡学生之所问,即学生之所最需要者也。而教师之所答,乃恰能掖之使进一级;教师立在第四五六级,方不至使一二三级之人,欲进而无人指导;七八九级之人,受指导而仍有不能企及之虞也。凡为学生者,往往既喜言自动,而同时又欢迎教师之讲解;此则于自动之意义,并未真了解也。夫学问之长进,乃精神活动之结果(若言生理的心理,则仍系生理上活动之结果)。读书至百遍而自熟,犹之练体操,为某式之运动,至若千次而筋力自强,此筋肉之强,断非由体操教员讲明其运动之理而即得,学国文亦犹是也,真正之了解,断非由教员讲解而得。欢迎讲授者,每日:“吾上课一时,即得教员提示之义理一条,若自修,则或百小时而不能悟及此也”;殊不知彼所得诸讲授者,其观念皆模糊而不明,非真了解也。苟能发愤自修,或历一千小时始有悟入处,亦未可知,然一有悟入处,必能同时有数十百条真确贯通之了解,持以与专听讲授者较,则彼至此时,仍并一条之真解而无之也。
  然则所谓良教师者,果如何乎,曰:记不云乎?“盖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于学问之全体,皆能贯通。于学生之性质,皆能熟悉。于教授之方法,多所通晓。学生有问,答之皆适如其分,此即最良之教师也。来书云:“教员应予以最精良之工具,俾可贯通各种文学而无阻。”此言微误。求学问之工具,乃各人自己所造,为教师者,只能于其自造工具时,略加辅助耳。工具非有物焉,可由师授之于弟子也。
  又学生所作之文字,当主批评而不主改削。盖批评乃指出其不合处,如说明这样表达不可,其余可表达之法甚多,则其途宽,而学生之心思活泼,易于自寻门径,自行思索。若由教员为之改作,则学生必以为“如我所作则不可,如教员所作则可”,可与不可只剩两条路矣。
  又通国文,但须多读多看,至其时自有悟入处,切勿妄讲文法,勉强用心推求。则文学之美,多由直觉非可强求(惟由直觉,故昔人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则中国人之文学,为科举时代所误,昔之批评文字者,百分之九十,皆系妄加穿凿,惟于作应举之文,稍有用处;此外皆无益有损。现今讲文法及修辞学之书,文理既通之后,阅之自然能解。若欲恃此而求通,则为必无之事。犹之研究语法,乃既会说话后之事;不能执此以学语也。
  此篇原题《答程鹭于书》,署名“驽牛”,刊于1921年《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周刊》,后收入《吕思勉遗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221-230页)。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语文,应用语文,读书,买书,谈书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涵德智心功课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