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重庆邮电大学导师简介计算机信息学院杨义仙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_百度百科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于日正式成立,是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学院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学院环境
北邮软件学院位于,北接首都的母亲河—温榆河,南邻清雍正年间平西王府,东侧是一条亮丽的环城水系,西边是著名的温都水城。北邮宏福校区位置独特、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办学特色
多年来,北邮软件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4号)等文件精神,始终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的指导思想,较好地解决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内部组织体系完善、教学投入加大以及新型用人机制创建等问题。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做到“办学专业化、运作企业化、后勤社会化”,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在软件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
北邮软件学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强大的行业背景,依托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领域的雄厚实力,重点在通信软件和企业运营信息化等专业方向上培养优秀软件人才。
在注重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软件学院强调实践教学。在校内的微软、CA等教学实验室,同学们可以及时应用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到、、、亚信科技、联想、等学院实习基地一展自己的才华,也可以感受IBM、微软、、Sun、华为、联想等在京高级软件研究中心的文化和氛围;与此同时,学院还能为同学们提供到软件发达国家驻地实习和留学深造的机会。
学院十分重视英语的专业应用,大量采用双语授课。同时还进行各类软件技术认证培训,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软件工程师素质。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院成立了权威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充分发挥了指导作用。真诚地希望那些有理想、有智慧、有追求的优秀青年,能够尽早步入现代化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尽情地遨游在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
软件学院将根据世界先进科技走向和国民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秉承“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校训,继续坚持“建一流学院,创一流学科,办一流专业,育一流人才”的奋斗目标,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与开拓能力的高层次软件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师资队伍
自创建软件学院以来,校院两级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同时从校内外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使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实力满足了学院发展的需求。学院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了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建设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
软件学院现聘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人。教授、副教授的比例占专职教师的61%。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占专职教师的39%,有留学经历的专职教师14人,占专职教师的61%。软件学院还聘请了7名国内外大学或软件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校内外兼职专业课教师多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兼职导师29人,企业导师超过200人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教学资源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实验中心
软件学院实验中心始建于2002年, 2004年9月迁入宏福校区。实验中心为学生的课内实验、实践环节、课外练习、项目实训、本科毕业设计和自由上机提供场地。实验中心总面积1300平方米,拥有PC机624台和高性能服务器13台。实验中心承担软件学院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并承担IBM DB2认证考试和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与考试中心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资格考试工作。实验中心坚持实践教学优先的原则,充分结合科研,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和创新实践能力。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在保证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实验中心包括两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一个基础软件实验室。基础软件实验室由四个分实验室组成,每个实验室根据课程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分别安装了各种标准化的实践环境。2007年,通信与网络软件环境实验室获得教育部留学人员教学、科研建设项目资助;实时软件工程实验室获得教育部实验室建设专项基金资助。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基础教研中心
软件学院基础教研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教研中心主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并承担学院在这方面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所承担的课程如离散数学、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编译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等。教研中心共有老师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他们之中,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人员有5名。
基础教研中心的老师主持了北邮-九鼎计算机围棋研究所的工作。该研究所的老师与同学从事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他们已在国内的计算机棋类游戏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如在第二届全国机器博弈锦标赛中取得了十九路围棋和九路围棋两个冠军和两个第三名的成绩。基础教研中心也有老师目前正在承担着国家863课题的研究。
教研中心致力于培养软件工程方向的技术人才,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坚持科研教学相结合,积极展开对外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
通信软件与网络教研中心
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
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围绕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陆续开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前沿课程及新技术课程,诸如J2EE 企业运营信息化平台、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与业界主流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并在企业管理软件方面得到了各大公司的强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软件,了解先进软件技术的理念。
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将紧密结合教学中心的现状,抓住教学中心的特点和主要任务,在完成教学的基础上,密切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将教研中心的人力和环境优势与企业的技术和实践优势融和起来,努力营造学研共进的局面。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信息化(包括企业信息化平台及办公系统自动化)、新一代运营支撑系统、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知识管理、多媒体技术等。企业信息化教研中心现有教师6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网络中心
软件学院资料室建于2004年12月。拥有藏书2000多种,近2万册,以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主。此外,还收藏有期刊50多种,报纸20多种。
资料室坐落于宏福校区教一楼一层,室内为两层复式建筑结构:一层是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面积为230平方米;二层图书室,面积为200平方米。一层阅览室配备有十台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用于网上信息查询。在这里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询资料室藏书信息(建设中)、上网浏览,并可使用北邮校本部图书馆电子资源。
资料室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2:00-5:00,晚上6:30-10:00对外开放。
软件学院资料室的建设宗旨是:为学院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借阅环境,以优质的服务质量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构建一个与网络环境接轨的新型图书资料室,力求从信息资源、服务方式、服务质量诸方面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多媒体设备
语音教室:
网络中心共有4个语音教室,采用第二代语音教室方案,能够满足软件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听说教学需要。 语音教学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拟时代的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成熟的模拟技术。但方案技术比较陈旧,面临淘汰,而且维护的费用比较高。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语音技术的发展,语音教学系统的主流是第二代语音教学系统,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不但可以满足传统的语音教学的所有功能,还可以提供口语聊天室、VOD视频点播、AOD音频点播、口语考试等新功能。网络中心正是采用第二代方式。
多功能教室:
多功能教室=网络机房+数字化语音教室+网络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可以在多功能教室实现实验教学、上网、多媒体教学、数字化语音教学,同时可以在服务器上放置部分媒体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多功能教室来访问这些媒体资源,实现了网络阅览室的功能。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学院地址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146信箱 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企业信用信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谭咏梅
教师个人信息姓名谭咏梅性别女职务学术兼职老师类型硕导所属中心智能科学与技术中心职称副教授承担课程《大学基础》、《智能信息网络实验》、《高级机器学习》研究方向计算、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个人介绍1997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获得系软件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年在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2000年考入东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软件与理论专业,于2005年获得东北大学软件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年在北京邮电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今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年公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8年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多项高校和企业合作项目。获奖和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4项。2009年参与编写的《大学计算基础》获得北京市立项精品教材,《信息科学技术导论》获得北京市精品教程。2011年带队参加由美国国防部(DoD)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举办的TAC(TextAnalysisConference)的RTE(RecognizingTextualEntailment,RTE-7)国际评测,获得第三名。2012年带队参加TAC的EL(EntityLinking)国际评测,获得较好的名次。发表论文发表会议、期刊论文20余篇,多篇被SCI和EI检索,并被同行多次引用。联系电话工作地点北京邮电大学教三楼821emailymtan@备注欢迎专业的学生报考我的研究生!
&&&&&&&&&&
&&&&&&&&&&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_百度百科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信息学院,是中国较早的财经信息化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信息学院以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具有财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大学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创办于日,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高等财经院校。1952年8月与北大、清华、辅仁、燕京四所大学经济系合并为中央财经学院,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自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2012年,学校率先成为教育部、财政部与北京市共建财经院校。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1]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学院简介
信息学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内容涉及到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门类。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下属机构
信息学院有四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系和信息安全系;行政机构有:学院办公室、教学与科研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还有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研究中心。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信息安全等4个本科专业;电子商务、2个硕士点;经济信息管理博士点。2007年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组织的全国电子商务名校和名师评选中,中央财经大学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名校,孙宝文教授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名师。[2]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历史沿革
1987年成立经济信息管理系筹备组,设立“经济信息管理”本科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1988年在原筹备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经济信息管理系;
1992年开始在“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硕士点培养“经济信息与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
1995年设立“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同年招生;
1996年获得“经济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经济信息”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合并划转为“产业经济学”专业;
1998年按教育部新编本科专业目录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统一调整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时将原系名(经济信息管理系)更改为“信息管理系”;
2001年设立“管理科学”本科专业;
2002年设立“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同年招生;
2003年获得“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获得“经济信息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子商务”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原信息管理系基础上,成立信息学院。
2005年设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同年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
2006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6年成立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数量经济学”硕、博点移交统计学院,“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移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移交商学院。
2008年“经济信息管理”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同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2010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师资力量
据官网资料显示[2]
,信息学院有教职工人数4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讲师14人,教师中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王鲁滨教授担任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孙宝文教授担任教育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于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信息学院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等领域获得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对外交流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信息学院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日益频繁,2009年与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建立了包括学生短期交流、教师互访、博士培养、科研合作等全面合作关系。此外,还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定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和专题报告,国际交流向深层次发展。[2]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发展前景
中央财经大学正在向着“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前进,“内涵提高,特色强校”,信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2]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学院领导
据官网资料显示[3]
,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领导有:
院长:朱建明
副院长:章宁,冯海旗,马燕林
书记:王景光
副书记:王容
.中国在职教育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 北京邮电大学
欢迎来到北京邮电大学
当前位置:&>&&>&&>&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004-9008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时间:  来源: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是一个软件与硬件结合、网络与通信兼顾的计算机学科宽口径专业,以培养计算机通信工程专门人才和通信软件工程师为目标。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显著特色。本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在高年级开设四个专业方向: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应用与数字媒体技术、通信软件工程、通信与嵌入式计算机。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通信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可获得参与较大型通信软件开发的初步训练。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毕业生可同时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获得就业机会,就业年薪高。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得我院本科生考取校内外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本专业系统地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通信软件设计、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Internet技术、嵌入式处理机系统、实时通信系统设计等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非常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实验教学环境,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开设了实验课。
  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大型作业、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修业年限四年,学生在修完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将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阅读上一篇:
阅读下一篇:
旅游与酒店管理
互联网营销
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
工商企业管理
物流运营管理
*学生姓名:
*联系电话:
*出生年月: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学生籍贯: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_百度百科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3系10所1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技术研究所、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实验中心。[1]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概述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由原计算机与信息系、计算中心和微机所组成学院,更名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五十余年 的办学历程中,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学院抓住不同历史阶段的机遇,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培养人才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 势,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也充分展示了学院雄厚的学科发展之力。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系结构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下设三个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覆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下设九个研究所:计 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所、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分布式控制研究所、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所、信号与信息处理研 究所、电路与系统研究所、研究所;二个中心:实验中心、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现有、信息安全、、、、6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3个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技术、、3个授权领域;2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是微机应用学会以及的挂靠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职工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实验人员39人、管理人员8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9人;教授16 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7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在校学生
学院每年在校学生近3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200 余人、硕士生600余人、博士生80余人,每年招收、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进修班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60余人。截止2009年7月已培养毕业本科生近 10000名,硕士1644名,博士85名。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科研活动
学院每年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课题几十项,年科研经费超过2000多万元,每年发表论文 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余篇。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 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其他奖项40多项。在分布式控制、、DSP技术及应用、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SOC、信号检测与无损探伤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学院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十大杰出青年、安徽 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创新团队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院还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
学院教师共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网络助学课件开发等课题33项,校级教研项目16项,其中参加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重点教研项目5项。5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学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实践,积极撰写论文,共在各类期刊或教学研讨会议上发表论文21篇。 学院重视教材编写工作的组织和引导,鼓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编写高水平教材。学院教师主编或参加编写的各类教材达5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规划或统编教材6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系列教材17部。
学院学生代表队获全国及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一、二等奖20多项,DSP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二、三等奖多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作品设计竞赛和亚太区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将秉承“学院、荣誉、责任”的之学院精神,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以学生工作为中心,以行政实验为保障。加强内涵建设,凝炼办学特色,为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1]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文化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文化是该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标志
学院院徽是S、C、I字母经艺术夸张汇聚合成,整个图案含义有三:
·是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的首字母缩写,表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艺术变形加光照效果之后的S和C呈现自然过渡状,既有孔雀回眸之美,又有协同凝聚之力,表现学院朝阳、活泼之学科特点;
·字母I着以红色居中而置,既有飘带醒目之形,又有火炬燃烧之象,表明学院教学科研事业红火,蒸蒸日上。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精神
学院、荣誉、责任 (School Honor Duty)
一切有利于学院发展;
一切为了学院的荣誉;
一切以学院工作为己任;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理念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教学科研为两翼;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行政实验为保障;
促进学院科学和谐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发展
两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两站: 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中心:教育部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工程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教学
-提倡课堂知识与学科文化并重;
-尊重学生评教信息;
-注重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彰显“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简称:“CSNEW模式”。
●恒(C=constant):是指四年紧抓实践创新教育不断线;
●主(S=self-determination): 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动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自主管理创新基地,自主申 报创新基金等;
●新(N=new): 是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综合实践教材;
●早(E=early): 是指学生对实践创新早认识、早引导、早接触;
●广(W=wide): 是指体学生受益面广,成果辐射面广。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科研
基础理论成果显著:针对工业安全需求,提炼出“安全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分布式离散事件控制系统的优化理论及描述方法;针对分布式环境下知识发现问题,提出了负挖掘方法和理论,突破了传统关联规则挖掘的局限性;针对网络共享和信息安全的需要,提出了De Bruijn序列生成算法与环上理论。智能计算理论与软件方向带头人发表Ⅰ区论文8篇,入选千人计划。针对多谱段(光、电、声等)、多模态(图像、视频、、音频、等)信号,开展理论、算法和仿真研究,在、分布式智能系统、、仿生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显示度的成果,并在IEEE Transactions、Information Sciences等杂志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出版多本专著(被他引千余次)。
关键技术创新突出:本学科提出了基于连的自由曲线曲面的非线性建模体系,通过与不确定性决策的集成方法来解决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突破了矿井移动目标监控技术和工业铁路智能运输调度难题。从信号采集与处理方面研究信号传感、DSP等关键技术;从信息传输方面研究信息压缩与安全编码、高频功率放大等关键技术;从方面,研究无线网络通信协议、的自主通信技术,研发检测、测量、测试等系统,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并填补了一些国内空白。获得发明专利8项,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项(已颁布2项)。
工程应用特色鲜明:研发了面向矿山、铁道、石化、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通信系统、系统、可视化系统和高可靠性嵌入式安全装置,部分实现规模转化,其中安全关键工业监控领域于1996年获得之后,于2007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市场占有率达70%。本学科的工程科研经费逾4千万,转化产值超过7亿元。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之优势,彰显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到企业里”之特色,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学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安徽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学生
学生质量是学校最好的学院之一,学生工作评比连续名列前茅,学生在科技创新与实践方面表现突出,每年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30余项,获得挑战杯获奖8项(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以上奖项6项)、ICPC()参加07年世界总决赛(获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7项)、中国DSP大奖赛连续获得全国一等奖(获一等奖2项,创新奖1项)、机器人仿真足球队稳居全国前3名(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杯”全国大学生竞赛全国总决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以上奖项6项)、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以上奖项36项),2009年、2010年学生辅导员分别入选全国优秀辅导员100强、50强。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学院活动
学术活动活跃:经过多年沉淀,逐步形成了“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术沙龙”三位一体的学术活动体系,学术报告是指国内外学者来我院进行题目和内容鲜明的专题活动,学术交流是指校内外学者顺访进行无主题的学术活动,而学术沙龙是指院内职工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或工作调研之后的内部报告活动,2010年全院全年学术报告51场(海外31场),学术交流3场,学术沙龙4场,平均每周1.42场。学院欢迎海内外学者来访、交流。
业余活动丰富:学院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三八节踏青、党员清明扫墓、元旦迎新联欢、退休职工秋游、新退休职工座谈茶话会、资深教授春节拜访等活动。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历史延革
历史沿革:[2]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现任领导
院 长: 徐常胜 教授
总支书记:
副 院 长:
副 院 长:
副 院 长: 何 平
总支副书记: 领 (兼副院长)
院长助理: 副教授
院长助理:樊玉琦 副教授
学院团委书记: 郑召丽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专业设置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发展而开办的新型专业,覆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合肥工业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准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三十所高校之一,该专业已被列为,重点培养能够运用嵌入式智能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信息感知、无线传输、数据存储和处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能力的系统工程型和创新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及自动检测技术、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3S技术等。
本专业毕业生将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网络、无线、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可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银行、通信、邮电、IT企业、政府机关、军事国防等行业或部门的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等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门关键学科,并已渗透到管理和通信等各个学科领域、生产制造和银行邮电等各行各业、政府机关和高校院所等各个部门,为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校是学校特色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学科和科研条件,长期的办学积淀形成了本专业软、硬件并重,面向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培养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工程应用型及应用研究型和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
本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现设有四个方向,即软件工程方向、分布式控制与嵌入式系统方向、动漫方向和方向。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等。本专业与和工大高科公司(年产值近2亿)等企事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累计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32项,各类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在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6部,全国性统编教材9部,其它各类教材4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及安徽省级科研项目多项。
现有教师8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14名,副教授28名,具有博士学位12人,博士后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8%以上。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将计算机应用于控制、管理、通信、辅助设计与制造、信息处理等领域的能力。本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在各种各样的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等能力竞赛,如全球ICPC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控制竞赛、全国“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可从事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银行、通信、邮电、IT企业、政府机关、军事国防等行业或部门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也可在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本专业始于1958年建立的,是合肥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覆盖、、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培养掌握电子电路、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技术,具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应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现有教师32人,其中具有的教师5人,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博士生导师4人。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电视原理等。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测控技术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分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微波传输与射频识别、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网络与通信等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电子技术、网络与通信、雷达、广播与电视、电子仪器与仪表等行业中电子系统、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工作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之一。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通信工程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所设置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选题等教学环节上,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跟踪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实时调整课程体系,保证“基础课精深,专业课宽新”的目标。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要求掌握在较宽范围内适应于信息产业的、系统的、较为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与计算方法;掌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技术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通信电路与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能力;掌握所必需的软、硬件知识;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和较强的科学实验、分析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具有初步的、情报信息方面的能力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于:1、 系统部件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2、 信息采集、传输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开发;3、 通信网络的开发、维护与应用;4、 计算机网络的开发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覆盖、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
主要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微电子概论、集成电路设计、等。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本专业分为智能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微波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等方向。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系统的开发,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的设计,计算机网络与方面的工作,以及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信息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资源,计算机网络则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载体。然而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日渐突出,如高科技犯罪、泄密、黑客入侵、病毒侵扰等。因此,国家已将信息安全列为今后十年优先发展的领域。本专业是由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密码学概论、信息论与编码、网络安全概论和计算机安全等。本专业与和合肥工业大学网络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973前期项目子模块、广东省产学研究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转移计划项目、地方与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5人,硕导5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4人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毕业生可在银行、通信、邮电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及军事国防等部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信息领域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和设计以及的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研究生专业介绍
电路与系统
1.学科(专业)代码:080902 获得授权时间:1986年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通信电路与系统、及应用、信号检测系统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共43项总经费近1000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学术梯队有正高职5人,副高职10人。
3.主要研究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通信电路与系统;信号检测系统;网络理论及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一级学科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081202)和(个二级学科。本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8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1987年被评为机械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在分布式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与Soc、图形学与计算可视化、软件工程、、信息系统开发理论和方法及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在分布式控制和高可靠性系统方向上处于国内一流发展水平。已累计承担包括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课题5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余项,分别于1996年和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具有博士授予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研究方向:分布式控制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与环境;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嵌入式系统与Soc。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可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081001)与信号与信息处理(个二级学科。本学科自198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1986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数字图像分析与处理、信号检测与处理、多媒体信息传输与处理、、DSP技术及应用、数字通信技术等领域具有特色。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课题共95项总经费近4000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16部。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分析与处理;信号检测与处理;多媒体信息传输与处理;智能信息处理;DSP技术及应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通信、信息与电子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重点学科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所属一级学科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科、专业代码:081203
省重点学科批准时间: 2001年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1981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86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在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网络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嵌入式系统与Soc、多媒体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完成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横向课题共136项总经费近4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37部。学术梯队有正高职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兼职博导2人,副高职38人。
3.研究方向:
a.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
b.智能控制技术
c.网络与分布式计算
d.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e.嵌入式系统的综合与测试
f.信息系统软件理论与环境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
1.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学科、专业代码:081002
省重点学科批准时间: 2001年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1986年获准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3年获准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本学科主要研究信号与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及应用。目前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位、教授8位,硕士生指导教师十余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863项目、军工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
3.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厚坚实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术,了解信号与信息处理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从事通信与电子工程研究、开发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能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能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或高新技术工作,做出创造性成果。
4.研究方向(一般不多于5个):
(1)智能信息处理;
(2)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
(4)雷达信号处理;
(5)仿生模式识别。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教育部科技司发文(教技函[2006]30号)对我校申报的两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依托我校计算机与信息学科建设的“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立项建设。
2006年初,我校科研处接到教育部有关申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通知后,即积极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中心申报的准备工作,并于4月份完成了申报工作。6月份,教育部科技司在对我校报送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资格审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资格审查合格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网上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综合研究,最后同意我校申报的“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
“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针对现代工业急需的安全关键器件和部件的生产现场自动化在线检测装备,开展机器视觉检测、智能无损检测及测试等相关测试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装备的开发;针对大型企业大区域作业场地及井下危险场所的人员安全与生产安全问题,开展安全关键性生产环境监控、设备监控、人员跟踪及生产过程监控等大区域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程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将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宗旨,探索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量化的考核目标,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日,教育部科技司组织验收专家组来校,对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进行验收,在听取工作报告后,专家组对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研究基地、试验研究基地、产业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审阅了相关文档资料,并在工大高科公司会议室对工程中心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质询,副校长、院长、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工程中心副主任教授、教授和教授就专家的提问进行了解答和说明。经认真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合肥工业大学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紧密围绕建设目标,凝炼了分布式控制、可靠性安全性建模与分析、高速无损检测与安全参数评估等特色研究方向,建成了若干研发条件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主持制定两项国家标准,获国家授权的知识产权几十余项;其中,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已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备了工程化验证和技术转移的能力,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设期间,中心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各种高级生产技术人员,支撑和促进了依托单位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工程中心人员结构合理,管理制度健全,已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达到了验收要求。
.合肥工业大学&#91;引用日期&#93;
.合肥工业大学&#91;引用日期&#93;
.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91;引用日期&#93;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邮电大学导师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