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菱湖中学学实行了走班式上课了吗

关于走班教学模式排课的思考
你当前位置:&>&&>& 综合信息
关于走班教学模式排课的思考
&关于走班教学模式排课的思考
201510181024
101920173+315035100750
201711:1.521:1.5 345
&&&&&&&&&&&&&&&&&&&&&&&&&&&&& &&&&&&&&&&&&&&&&&&20151030
上一条: 下一条:
单位电话:&&单位地址:乌鲁木齐健康路一巷9号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今天我们走班了,明天我们干什么?
今天我们走班了,明天我们干什么?
摘要走班制是伴随着高中选修课的开设而渐进在我国推行的一种课堂组织,但囿于实验教师对现代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认识的偏狭,受传统惯性教学思维的影响,并未使“走班制”的课堂组织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文 | 张秋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走班制”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是为满足相同年级学生不同学习兴趣及发展需要的课堂组织变革。是各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在某一处,同一行政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课程的不同选择分别在同一时间到相应的教室内去学习不同的内容,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是固定的是老师,流动的是学生。中学走班制源于美国,现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推行。随着我国高中课程设置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强调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特别提出各学科要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在我国,走班制是人们目前能想到的一种最适合选修课实施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段时间内,大家从走班的管理制度、选课制度、课程表的编排、教师的安排等方面研究走班给学校与学生发展带来的优势,探讨最多的是走班制带来的“老师抓不住学生”“学生跟不住老师”的管理问题。其实人们关注的多是“走班制”形式下的浅层问题,而“走班”后教学内涵变化的深层问题则被热热闹闹的选课给屏蔽了。多数论者认为走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特点选择课程,解决了优秀学生“吃不饱”、中差生“吃不了”的矛盾。这不过是倡导者头脑中的理想愿景,走班后的课堂并未如人所愿,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潜能、尊重兴趣与学生个体发展相适宜的教学环境。如果“走班”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内涵的深度改革,坐守在固定学科专业教室中的教师依然用以往的惯性思维传递固化的知识,那么走班之后的课堂是难以呈现出实施者所期望的内涵变化的。因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相对简单,一道行政命令就能得以解决,但与学生个体相适宜的教学环境却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转变。如果一位教师没能建立起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即便是走班了,走班后的教学依然会充斥着“填鸭”式的满堂灌,“启发式”的满堂问;如果教师建立起了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即便是不走班,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学生需要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曾在同一个城市级别差异很大的S中学和X中学分头听课,重点观察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发生了深度的质性变革。S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每年录取的是全市乃至全省最优秀的学生,也是率先在校内打破固定的行政班级,实行选课走班制的首批全国高中课改的实验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走班管理体制,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井然有序地按照自己选课后确定下来的课程走班上课,凡是参与走班制的学生都有一张个性化的课程表。如下表:S中学学生个性化的课程表S中学的一节唐宋文学课上的是苏轼的《快哉亭记》,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常见的翻译加讲解。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但只有6个学生回应,占听课学生的17%(6/35,有一个学生该节课缺席),其中两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几率又占了所提问题的60%之多。这节课教师共提出大小问题32个,这两个学生共回答了20个,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间隔平均不到20秒钟。这种一般课堂上常见的现象又移植到走班后的教学中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倡导走班制的本意是为最大限度地解决学习中共性大于个性的问题。如此情形下的走班,选择不同学习模块的学生,仅仅是获取信息内容的差异,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并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注入或习得新的技能,压根就没有发生语文学习。下课了,我翻看了教师所使用的教科书,在教科书的边边角角写满了上课时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料,这些不知道从哪里搬来的文字材料,在课堂上又毫无保留抛给学生。这节课虽平常,但让我们深思以下问题:●课文内容应该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还是教师讲出来,教师在什么情况下告知,什么情况下启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高质量学习问题的提出源自哪里;课堂教学问题数量的“度”在哪里?●教师如何对教学中的主问题进行分解,搭支架以帮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强调学生的感情不到位,那么教师要的到底是什么感情;●如何激发起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而不总是勉为其难地被指名叫起;●对一些非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何时能不再追讨标准答案,而是追问学生的思维过程;语文教学能否不让学生再懵懂,使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后我能做什么;●到了高中阶段没有学习冲突,没有思想碰撞的教学能否被评为一节合格的课;目前在各学校进行的选修课走班制只是将选修内容相近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上课,并没有解决学生能力不等的问题。如果走班制不解决选择同一选修模块的学生,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而引发的学力不齐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消”,那么这个班是否还有继续“走”下去必要呢?W所在的X中学是该市的一所二类校,无论生源还是硬件设施都无法企及S中学。学校没有走班,但W在他自己的课堂上却为学生创造了在走班制课堂上没有的选择性学习:自定目标、自定步速、自定任务、自定内容、自定方式、自定结果。上课初始,只见W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与学生商定了新专题的学习内容,专题学习内容确定之后,学生迅速地按教师指定的网址打开学习网页,开始自行阅读。而此时的W也开始了胜似闲庭漫步的巡导,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向,掌握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步速,捕捉着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W老师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很简单,基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读与拓展,分“三步走”。泛读概述 &在“家园网”上浏览作家的生平事迹及创作。W老师给学生的提示是:“透过加粗的字体你想到了什么?请在笔记本或文件夹里写下最初的感受。”这“加粗的字体”即是专题概述当中最重要的背景信息,重在引导学生利用背景信息理解文本。精读原作 &&W的任何一个专题的学习都是从精读原作开始的,无论是整本书籍,还是选择性的代表篇目,无不是在朗读、细读、研读的基础上开始的。W老师认为:“读原作是在积累资本,得下足工夫,思考也好,对话也罢,前提都离不开精读原作。”研读解读文本的文章 &即上“家园网”研读相关的论述评介类文章。这些文章有著名学者写的,有专业教授写的,有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专家写的。视角不同、观点冲突是W老师选择这些文章供学生研读的首要标准。选用这一类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第二阶段为再读与研讨。学生再读原作,深入思考。或加入一些新的原作和新的评价文章供学生阅读。或由老师再讲原作,给学生作头脑风暴式的刺激。如读王安石时,“《游褒禅山记》难道就仅仅是借游山探洞来阐述治学之道?”“《答司马谏议书》难道变法革新就一定要以抛弃友谊为代价?”“从诗歌到游记,从游记到书信,从书信到奏表,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王安石?”……教师的指导不是在讲而是在问,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涵盖一组文章内容与表达的追问。学生再增读一些解读文本的论述类文章,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文章立论的逻辑起点,鉴别不同观点的正误高下。教师则再一次穿梭于学生之间参与讨论,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否出于真心?难道三十年的纪念仅仅是一场作秀?是什么改变了周朴园?又如《到灯塔去》真正写的是什么?是女权主义,是女性心灵史,是人性的和谐与唯美?或一切仅仅是回忆?再如清代以前以“君子”或“小人”为标准评价王安石,进入近代社会却被誉之为“政治改革家”,标准怎么就发生了变化?……有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与判断,其机动灵活个性化的指导才能够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第三阶段主要是定题写作。学生本阶段要定向定题,进行研究性写作,上交习作,评价反思,这也是整个学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把前期的学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需要更为个性化的、艰苦的“脑力劳动”。W老师认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具有隐性特征,教师的指导要有耐心,要更细心,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的泥沼或者误区,帮助学生明晰自己思维的路径等。”当学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某位人物、某部作品、某个话题,教师就协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他人创新的思想或见解;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并归纳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听取他人意见或建议,平等交流、互换、共享思维成果。学生凝结出思维成果后,鼓励与协助选择核心词、关键词,连词成句,拟出概括性强、论域清晰、观点醒目的标题。学生的习作很难一次性写成,修改或重写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包括思想、思路、文体、样式、遣词、造句等)的过程。W老师认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不宜多而宜精,精心设题,精心准备,精细构思,写一篇像样一篇。在班上,习作点评课也不再是一两篇学生习作的教师讲评,而是五六篇甚至十多篇一组的自由式、互助式的学生点评;上交习作后的反思与回顾。第四阶段是有选择的深入体验。在条件允许时,举办一些与专题有关的辩论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是对某一专题学习的深化。在一次现代诗歌朗诵会后,一位学生说:这些诗句,将从我们的中学时代开始,伴随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流浪,当我们饱经沧桑而不再信仰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在诗人之光的带领下以纯真的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吧!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中华大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描写最精彩的诗篇!写到这里,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走班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走班不是改革的本质,只是变革的形式。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走班的形式,更应该关注走班后教学内涵的纵深变化。走班不是解决选修课的唯一途径,学生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不会随着走班制的实施而自然出现。这个“班”无论是走,还是不走,其根本是为了解决学生个体兴趣与学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无论是走班制的倡导者,还是走班制的执行者,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一命题:我们今天走班了,明天我们干什么?【文章来自新浪博客】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浙江高中试行走班选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浙江高中试行走班选课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嘀”卡上课选修课走班制新创意
海珠区第97中学今年首次进入独立批招生,50名学生可编入绿英创新班
&&&&南都讯&记者梁艳燕&上课也要打卡?这在学校里可是新鲜事。海珠区第97中学高中部所有课室都装了门禁,校方称此举是为了方便学生走班上课。只要嘀一下卡,哪个学生来上哪一节课,老师都一目了然了。今年,该校特色课程班“绿英创新班”进入广州中考独立批,招生50人。&&&&走班制先在特色课程班试点&&&&每间课室的墙外都安装着一个黑匣子,学生进课室之前刷一下卡,嘀一声,个人的信息便被读取,老师上课不用点名,秩序井然。这是记者周二下午在海珠区97中高中部看到的情景。学生们在上选修课,而这些选修课则是跨班进行的,打破了平时行政班的格局。&&&&根据国家高考改革方案,2020年将全面推广新的高考模式,除语数英三科外,学生“六选三”纳入高考成绩,这意味着将有20种组合供学生选择,高中走班制将成为趋势。对此,97中校长林黎华表示,该校近年已在高中的4个特色课程班“绿英计划”班实行走班制,为学生开出了十几门选修课,包括《绿地图与心智图》、《数字中的思维》、《故事人生》和《英美文化之旅》等等。&&&&“以后如何推进必修课的走班,我们会根据新的高考方案来制定,目前在选修课的走班制方面,我们已经做了较好的摸索。”林黎华表示,走班意味着要打破传统的课室,学校需要更多的场室,目前大多数学校均未具备充足的条件。而97中为了规范学生的走班,则在所有课室安装了门禁,学生进入课室上课前要刷卡,这样老师就知道哪位学生上了哪节课,方便考勤,同时也让整个选修课走班制的秩序更高效。&&&&记者获悉,未来该校所有学生将逐步实行“一卡通”,学生手上一张小小IC卡,可以涵盖刷卡上课、校内消费、校内图书借阅等功能。&&&&首年进入独立批招生50人&&&&今年,97中首次跻身广州市中考独立批招生的行列,设立“绿英创新班”,招生50人。“我们成为广州市独立批招生26所学校之一,并且是为数不多的非示范性高中。”学校为何有如此的底气?林黎华称,这得益于学校有着很多的合作高校和共建单位,为开发课程、增强师资力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据悉,97中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海军陆战学院等6所高校的14个院系合作,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医二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船舶设计研究院、广纸集团、广船国际、珠江啤酒集团、广百集团、香港陈朱素华纪念中学等27个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境外学校联合打造“绿英计划”特色课程,为学生发挥特长、步入高校和今后的人生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绿英班”有大量走出校门、考察民生的体验学习活动。如“城市绿地图”课程让学生不仅发掘广州的文化资源,还关注到环保、民生等问题。“绿英班的学生曾经在海珠湿地公园考察水质情况,并研究水质变化的原因,绘制一张‘绿地图’,市民可以按图索骥般跟着‘绿地图’的指引在大城市中散步。”林黎华表示,学生的“绿地图”项目获得了“中图杯”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环境地图竞赛全国一等奖。&&&&此外,“绿英班”学生除了有机会走进大学,走进国企,更有机会赴香港参加民生考察课程学习,与姊妹学校同学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学习,还有机会赴国外,如美加、芬兰等地开展科普考察、文化交流活动。&&&&高一新生有望进行潜力测试&&&&孩子进入高一后,到底该往哪方面发展?他是否能够保持原有的优势而更进一步?相信是家长们最想知道的问题。97中在新高一学生中有望通过专业软件测评来解答家长的疑惑。这一套测评软件,专用于中学生认识自己,启迪梦想,科学规划未来学业和生涯发展方向。完成测试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学生个人专属的测评分析报告,清晰呈现学生个人的才干模式和多元智能模式。“我们老师已试用过该系统,认为准确率还是比较高,它能告诉学生你有哪些突出的才干和智能优势,以及这些潜能优势给你未来学业生涯发展方向、在中学九大学科上的学习潜力等内容的启示。”林黎华表示,学校希望借助该套系统,能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也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据林黎华介绍,该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一向很重视,去年已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阳光品格,对学生健康进行指导,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林黎华称,学校不应唯分数至上,更应该为学生健康人生奠基,这也是97中的办学理念。您所在的位置:
课表和班级都是私人订制 勇进实验学校实行走班教学 08:00:05
图片由学校提供
今年9月,杭州市勇进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上城区一所全新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勇进实验学校在学习借鉴已有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勇进实验学校在本学期对学校课程进行一番梳理和规划。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本学期第一批初一新生实现了全面分层选课走班教学。
那么,全面走班后怎么上课?课程设置有什么新变化?怎样延续上城区中学体育基地学校的特色?校长方斌给我们亮出了富有勇进实验学校特色的走班模式。
架构独具体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多种层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学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课形式等方面尝试改革。对于课程设置方面,记者发现几乎每个校长都会提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这两个关键词。然而在勇进实验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里,记者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内容——特色类课程。
勇进实验学校是上城区的体育基地,体育类课程肯定是学校的一张金名片。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针对体育类课程进行了选课走班,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课改后,体育类特色课程在设置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勇进实验学校的体育特色类课程包括基础体育课程、项目体育课程、基地体育课程和文化体育课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一至九年级均开设基础体育课程,以学生达到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为课程基本目标,每位学生都必修。
另外,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学校还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设了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定向越野等专业项目课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选什么。在上课模式上也采用开放的走班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项目组成全新的自然班。
如果学生自身运动条件突出的话,学校还制定了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升学需要的基地体育课程,利用课余时间,针对性地对有需要的孩子进行体育集训和个性辅导。
不仅如此,方校长认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样十分重要,为此,学校还常邀请体育明星走进校园,和学生分享自己在运动生涯的小故事,与学生展开亲密互动。
“我们研究了学生从兴趣爱好、特长发展到升学的整个过程,并架构了课程。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我们希望每个勇进学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项目。”方校长介绍说,特色课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没有了传统班级 学生课表“私人订制”
除了在课程规划中融入了标志性的体育特色之外,勇进实验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对第一批新七年级学生实行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层选课走班式教学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新初一不再有固定的行政班级,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没有班主任,没有固定教室,甚至没有固定同桌……
说到分层走班,方校长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七年级的总课表,为什么是总课表呢?那是因为分层走班后,每一名学生的课表都实现了“私人订制”。
在这张总课表上,记者发现勇进实验学校的走班也是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四门主科中的数学和英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Ⅰ、Ⅱ两层。与之匹配的是,每一间教室也将用学科来命名,比如“数学Ⅰ班”“英语Ⅱ班”等。如果Ⅱ层班级代表学科基础强,Ⅰ层班级代表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话,那么,一名数学强、英语弱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去数学Ⅱ班上数学课,去英语Ⅰ班上英语课了。
既然有了分层的概念,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给新生分层呢?按照以往的传统,新生入学一般都会有一次统一的摸底测试,这无疑是分层的重要依据。但方校长认为,学生的不同层级需要通过导师、家长、学科教师还有学生自己进行综合评定。考量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其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学习品质也将成为分层的参考条件。
随着行政班级的取消,教师办公室也一并取消了,如今,每一位学科老师都拥有一间专用的学科教室,而且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布置教室,比如语文老师的教室就应该打造出文学的味道,科学老师就应该让教室充满科学元素。方校长认为,应该让学生一走进学科教室,就能感受到不同学科的魅力。
方校长还说,勇进实验学校的走班科目不光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性课程,还有课本剧、素描、图像处理、舞台表演等各类拓展性课程。这样一来,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提升自我。
“班主任”已经成为过去式
取而代之的是“导师”
走班之后,就没有传统的班级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班主任这个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制”。在勇进实验学校,目前就有8名导师管理着89名初一新生,即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据了解,在学期初,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导师,有的学生会按照教学内容来选择导师,也有学生会根据年龄、性格等去选择。
作为导师,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管理手下学生的初中三年规划,其中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特长爱好、身心健康,甚至家庭状况,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层次、安排学习时间等,这是传统的班主任管理一个大班所无法实现的。但在具体实施中,方校长告诉记者,如果真的将一个孩子让导师从早上管到傍晚,那么,导师像保姆一样,工作量太大,同时对孩子也未必有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方校长又组建了“项目组”,即几名老师,形成一个小团队,专门负责学生日常的几个模块,比如分别管理晨间活动、午间自习、出操纪律等。这样一来,老师们工作就有了侧重点。
那么,没有了班主任的约束之后,每个班会乱成一锅粥吗?对此,方校长的回答是——不会。“导师制”自本学期开学实行到目前,方校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就拿前几回出操和排队的情况来说,仍保留传统班级的六年级学生只要班主任不在就会发出声音,而七年级的学生却要安静得多。究其原因,方校长认为这是因为传统班级的孩子更依赖于班主任的直接管理,而没有自觉性。
“这就好比我们走在马路上看到交警就会想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正是把平时不同项目小组老师们的提醒看作了不成文的规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了自我管理。”方校长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基于每个个体的向上发展,只有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才能够相互促进更好的发展。来源:青年时报&&&&作者:见习记者 周宇琪&&&&编辑:叶海涵&&&&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州菱湖中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