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霸业的兴废的水浒传第一章赏析句子赏析

&&&&书评书感
寻找历史真相——评《大国霸业的兴废》
09:48&&&&来源:东莞时报
  著名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对领导者来说,读史有助于掌握管理的诀窍。还有人说:历史是一个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这是每一个历史学家孜孜不倦探求的问题。中国几千年以来,曾经兴盛辉煌过,也曾经衰败没落过。《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这本书中,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口述谈话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独特的历史观,对国家的成兴败亡作了学理上的探讨。  有效调配各地资源 决定大国的命数  许倬云先生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不仅以学贯中西的学识素养享誉海内外,近二十年来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历史大脉络》、《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等著作。本书中,许倬云重点对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原因作了一次梳理。他认为,导致一个大国王朝的崛起与崩溃,其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外乎这样的几个原因:管理国家的制度、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经济发展的力度、选拔人才的方式等等。  在中国民间,评价一个王朝兴废时,人们喜欢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进行概括。许倬云在本书中认为:能否有效地调配一个全国各地的资源,决定了这个大国的命数。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刚刚兴盛之时,一般也都是在大乱之后。一个新的王朝出现,各个区域之间的人、财、物可以重新“洗牌”,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个地区之间协调和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翻看中国汉朝历史地图可以得知,汉朝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是靠疆域内横向的几条大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整个王朝结合为一个整体。汉朝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中国历史上长时期的南北分裂,当时分裂的中国,各地各自发展,经过数百年后,南北物产、人口分布出现了大变化。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是隋朝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事情,那就是开挖了大运河,大运河就是为了重新整合南北资源分配而修建的。  历史上国家核心地区和边陲的关系,也因为新的资源分配而各不相同。比如秦汉隋唐时期,王朝的核心地区是关中和中原地区,但自北宋开始,国家的核心地区开始逐渐移向东南,此后中国历史的核心地区,基本上也是朝东南迁移的历史。南宋的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是非常富裕,财力比北宋时期更雄厚。“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到了明代,中国南北的差异更为明显。明朝分别把北京(北直隶)和南京(南直隶)作为皇家直管的领地。为什么大明王朝要在南北两地分设直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配南北的资源。当一个王朝不能调度全国的资源分配,那么这个王朝距离毁灭已经不远。明朝时,北京外围驻扎大量的军队,随时听候皇帝的调配。南京地区物产富饶,是整个国家资源财富之所在,皇帝府为了整个王朝的运转,需要这里的资源。明朝同样是经过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  开放的公共权力 有利于大国发展  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出现似乎有一个周期。当新的王朝刚刚建立起来时,似乎遍地都是人才,但是朝代将结束的时候,人才都“失踪”了。许倬云在书中做出: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人才能不能被有效吸纳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中,以维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一直都是帝国制度,而且中央集权的趋势一朝比一朝严重。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的每个王朝的统治集团都是一个密封的王朝。王朝在建立之初,英雄将相来自各地,成分多元而复杂,这些人才聚集在一起,又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团队。但是一代、两代、三代过了之后,功臣后代成了贪图享乐、不会办事的庸人。这些人虽然无能,但是都高高在上,最后成为攀附在政权上的有毒病菌。而皇室集团又是一个很小的团体,再加上封建王朝有皇权传嫡子的惯例,这样可以从中选择的领导人才库,就非常的狭小。
&&&&封建王朝的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周围的宦官和宠臣,就代表了皇权,实质上开始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小。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朝廷,但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虽然有人进入这个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个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是保守势力的代表。他们不会有新的治国理念和管理谋略,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经过两三代的权力交接,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各种政治危机,这些管理者也就不能应付了。
&&& 许倬云在本书中认为:一个朝代的盛衰,公共权力的核心是不是开放的尤为重要。这个核心如果以为自我凝聚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地保障自己团体成员的利益,以至于关闭门户,以这种方式自求永续,反而是自找灭亡。在公共权力非常封闭的王朝内,即便官员有治理国家的理想,在封闭的公共权力体制内也难以实施。公共权力不透明的王朝,更多的官员是借着公共权力以公肥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严重,这样的社会必将越来越失去民心,社会力量无法匡正政治力量,除了进行武装推翻,别无选择。在混乱之中,新的朝代出现,又有一些人结合为新的统治群体。于是封建王朝周而复始,由治而乱,由乱而亡。
&&&&如果王朝的核心管理层具有足够开放的心态,就可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断解决社会中的新问题,这样的核心管理层就不会和百姓生活脱节。百姓聚合而成的社会力量,也可以不断地和公共权力进行对话,将百姓的需求回馈到公共权力,使得国家共同体成为大多数百姓求安定、某福利的力量。
&&&&僵化的思想 使大国失去活力
&&&&我们习惯把宋朝叫做大宋王朝。但是在许倬云的眼里,宋朝不能叫王朝,只是当时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列国。当时在宋朝疆域的外围,有辽、金、元、吐蕃、南诏、西夏、高丽以及南方的许多小国家。这些政治共同体并不属于一个大的王朝,宋代皇帝并不是天子。宋朝在众多国家的包围之中生存,必须尊重一定的“国际”关系和规律。当然,宋朝皇帝自己以为是天下的共主,那也不过是一个飘渺的幻想。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军事方面最为薄弱,但是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不断地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进贡钱物,以维持国家的太平。
&&&&许倬云在书中认为:宋朝没有贵族,皇室成员基本上不参与国家治理,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文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上讲,并不是效率很高的政府。整个宋代有众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政治家。宋代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文人很宽松,官方没有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进行百家争鸣,也没有真正形成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由蒙古人统治的王朝,这个王朝虽然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但是对后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倬云在书中认为:元朝只不过是成吉思汗大帝国的一部分。蒙古人当时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除了元朝,还在欧亚大陆分别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尹儿汗国。蒙古人建立如此大的帝国,并没有能力去管理,更谈不上管理智慧,对国家治理毫无章法。蒙古人在各地建立起的国家,分别吸纳了各地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使用不同的文字。时间长了,势必被各地所同化,自然而然地土崩瓦解。蒙古人建立时间最长的国家是莫卧儿帝国。这个大帝国1526年兴起于印度半岛,最后征服了整个德干高原,1857年被入侵而来的英国人所吞并。英属印度的许多土王都带汗号,大多数是蒙古王公的后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控制最为严厉的朝代。许倬云在书中对明朝思想控制巩固皇权作了独到的分析。明代科举以考核读书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为主,但是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特别厌恶孟子,认为孟子“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的观念不利于君主专制。因此,明朝的科举考试所用的四书五经是经过过滤的版本,删除了许多不利于皇权的章节。这样选取的栋梁之才,对皇帝只有效忠,没有怀疑。儒家思想在此之前还是异常丰富活跃的,从此之后开始走向僵化。可悲的是,清朝也承袭了明朝对儒家思想的僵化控制。本来以人性为主、强调人格和公平正义的儒家思想,沦为统治者的工具。这其实背离了真正的儒家,和孔孟倡导的儒家学说并不是一回事。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一书用并不算长的篇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国兴废的历史素描图。今天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迅速崛起,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中的成就,也要清醒地认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更多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对于审视今天、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相关阅读:
&&&&&&&&&&
&&&&&&&&&&&&&&&&
&&&&&&&&&&&&&&&&
&&&&&&&&&&&&&&&&
&&&&&&&&&&&&&&&&
[上一篇]:[下一篇]:
关注排行榜
销售排行榜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关公关公1蝶恋花春满园月季财神赵公明奔马宝马送福报喜图花鸟图秋实扇面画国色天香关公 关公1 蝶恋花 春满园 月季 财神赵公明 奔马 宝马送福 报喜图 花鸟图 秋实 扇面画 国色天香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相关资料推荐
许倬云对大国兴衰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值得一读!
[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高清扫描版.pdf
历史文化类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pdf
当前资料暂无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 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创新,誉满海内外。1949年赴台,在台湾先后受教于傅斯年、王世杰等著名学者,后赴美国深造获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阅读排行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37123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它资料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
赌博犯罪类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一:大国霸业的兴废(精装珍藏版)
电子书加价购
加价换购以下任意一件商品
请选择配送地址
钻石会员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其他会员自营订单满5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商品问答(%s条)
当当价:&27.80
版 次:1页 数:160字 数:123000印刷时间: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包 装:精装丛书名:国际标准书号ISBN:4所属分类:&&&
&&&&& 《大国霸业的兴废》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纵横讲谈大历史的系列书之一,一书尽览古今中外大国兴衰,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深入浅出,难得的大家气象。&
&&&&& &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书是台湾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基于&全球大历史&史学视角的通俗历史讲座读本,纵深横阔,深入浅出,充满人类关怀。本系列书一共五本,包括《大国霸业的兴废》《现代文明的成坏》《这个世界病了吗》《台湾四百年》《中西文明的对照》。  《大国霸业的兴废》是&许倬云说历史&系列的第一本。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厚学养,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古今中外大国霸业的成败兴废之道。中国史部分,从秦汉帝国开始,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历代王朝组织架构的分散聚合对其存续的影响,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大脉络;世界史方面,则重点分析了罗马帝国的成败因缘,并由此而下将其与近代列强如荷兰、大英帝国等比较异同,最后反思了今日美国基督教精神丧失的问题。
许倬云  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不仅以其学贯中西的素养享誉海内外学术界,近二十年来他还致力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力图将历史的现实意义呈现给大众,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自序上篇 古代中国 第一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第三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第五章 辽金元:没有管理体系的征服王朝 第六章 明清:最专制的中枢神经中篇 近代中国 第七章 革命前的中国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从革命到北伐:中国向何处去 第十章 黄金十年,流泪十年 第十一章 八年抗战,为国格而战下篇 帝国兴衰
自序上篇 古代中国 第一章 王朝的盛衰周期 第二章 秦汉帝国的扩张与崩溃 第三章 征服王朝与胡汉双轨制 第四章 无效率的宋代 第五章 辽金元:没有管理体系的征服王朝 第六章 明清:最专制的中枢神经中篇 近代中国 第七章 革命前的中国 第八章 边缘人的辛亥革命 第九章 从革命到北伐:中国向何处去 第十章 黄金十年,流泪十年 第十一章 八年抗战,为国格而战下篇 帝国兴衰 第十二章 罗马帝国为什么崩溃 第十三章 帝国的精神理念 第十四章 帝国的制度系统 第十五章 罗马帝国与西班牙、英国之比较 第十六章 今日美国与中国该往何处去
自序  这本小书是我在匹城对中国朋友们的谈话记录,主题是中国朝代的兴废,也兼及世界历史上大国的盛衰。因为不是正式的讨论,不免口语化,行文粢坏恪N舜嬲妫虼艘裁挥凶鲎魈嗟男拚庖坏悖瓮琳呙堑脑隆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代,都是政治的共同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将其与生物学的复杂系统相比,其实也还有相当的类似性。生物学上的复杂体,比如说,人类自己的身体,其基本的构造成分,就是许多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器官,可以有不同的细胞。整体而论,凡此都是人体之内的细胞。政治共同体的复杂系统内,神经中枢是文化与政治的领导层,应当可以当作当做人体之内的脑细胞。呼吸系统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的维生系统之一,消化系统也是维生系统之一;血管吗、淋巴等,则都是运输管道;而神经系统主要是欣喜传播的管道;免疫系统就等于国防军和警察。  人体之内,不同器官的功能需要相互配合,任何器官都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器官的功能不平衡,人就会有疾病,甚至于因为器官丧失功能而造成衰退和死亡。同时,器官
自序  这本小书是我在匹城对中国朋友们的谈话记录,主题是中国朝代的兴废,也兼及世界历史上大国的盛衰。因为不是正式的讨论,不免口语化,行文粢坏恪N舜嬲妫虼艘裁挥凶鲎魈嗟男拚庖坏悖瓮琳呙堑脑隆  无论是国家还是朝代,都是政治的共同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将其与生物学的复杂系统相比,其实也还有相当的类似性。生物学上的复杂体,比如说,人类自己的身体,其基本的构造成分,就是许多不同的细胞。不同的器官,可以有不同的细胞。整体而论,凡此都是人体之内的细胞。政治共同体的复杂系统内,神经中枢是文化与政治的领导层,应当可以当作当做人体之内的脑细胞。呼吸系统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的维生系统之一,消化系统也是维生系统之一;血管吗、淋巴等,则都是运输管道;而神经系统主要是欣喜传播的管道;免疫系统就等于国防军和警察。  人体之内,不同器官的功能需要相互配合,任何器官都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弱。器官的功能不平衡,人就会有疾病,甚至于因为器官丧失功能而造成衰退和死亡。同时,器官本身有新陈代谢,各个部分的细胞,其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因为器官功能的不同,而有迅速和缓慢之分。各种不同器官的新陈代谢,就等于社会和政治系统之内的人员更换。  因此,本书所讨论的大国存亡、朝代兴衰,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在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调和失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都是一些年龄壮盛的人员组成的共同体。经过年代的更换,有些领导分子换成年轻的一代。两代之间的衔接是否顺畅,就是一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老一代如果活得太长,把持权力太久,就会使得中枢系统的功能衰退。因为老一代的体能已经衰退,不能再像当年那样面对挑战。同样地,如果&细胞&更换,换上来的是同一个模型的翻版,形态固定,也就未必有应变的能力。在政治体或者社会体内,当权得势的阶层,长期封闭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考习惯中,不容易理解这一共同体的其他部分或是基层&细胞&成长的需求,则共同体就可能逐渐趋于僵化,最后趋于澌灭。这些都是一个朝代或者大国,因有机性失调的缘故造成的由盛转衰。  人体之内的细胞,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大体上可以保持相当程度的同步,由幼儿、少年,到青年、老年,缓慢地进行。社会共同体或政治共同体,其中的成员也就相当于人体细胞。然而,由于个人体力和禀赋的差异,不容易真正有同步的新陈代谢;共同体也常常无法避免各部分步调不一致,而造成失调。这个自然现象,是共同体内部无法避免的缺憾。  人类政治和社会共同体,也是更大有机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地球的生态就是更大的系统。人类在更大的生态系统内,必须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寻求适当的共存。自从人类有了复杂的组织,也发展了生产食物的能力,人类加速地扩张自己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到今天,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和程度,都已经远超过这个大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地步。人类逾越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侵占了许多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毁伤了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自然大环境也转过来反扑,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遂因此反扑而有萎缩的可能性。大系统的萎缩,最终会使世界人类共同体本身,在寄托的母体毁坏后,自己也无法延续。历史上,因为毁损环境而造成大国和朝代的衰微甚至覆亡,也有不少例证。而今天,由于人类自己发挥的影响力比过去更为强大,将来人类的复杂系统难以面对迅速萎缩的大系统,可能是人类社会政治共同体濒临衰败的主要原因。  佛教有&生、老、病、死&或者&成、住、坏、空&的说法,&生、老、病、死&指的是生物体,&成、住、坏、空&指的是一切个体。大国和朝代也始终不能躲开&成、住、坏、空&的规律。学历史的人,摊开史料,眼看着人类走过的途径,其间有多少次的衰亡,?多少次的覆灭?但是人类从来无法从前面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海滩的浪潮,有涨潮和退潮。涨潮时卷上来的是有用的养料,退潮时卷走的也是有用的养料。潮来潮去,终于在海滩上留下了沙粒&&只是沙粒,不是土壤。浪淘沙,是人类共同的经验:眼看着大自然浪涛汹涌,如果我们不从过去吸取经验,发展一些知所约束、知所节制的智慧;如果我们也没有领悟一些不要强求、不要执著的智慧,也许人类在世界上就难以存留更长的时间。将来的历史,将不再是大国的兴衰,也不是朝代的存亡,而是人类全体的毁灭和消失。  杜甫的《阆山歌》有一句话,&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在松树底下仰望天空的白云,一朵一朵飘过去,看上去是连续的,又似乎是不连续的。历史上的大国和朝代,正如一朵一朵的白云,连续起来就是人类共同的历史:前面已经飘过去很多的白云,后面是不是还有足够的云气,会形成一朵一朵的白云?在长江岸边上,眼看着江水冲击,危岸崩石,有些岩石正在将崩未崩之际,有些岩石终于崩落江中,随波而去。整个江岸,数千年间,有多少的巨岩已经崩到江中化作泥沙?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共同体在时间的长流之间,也在不断地崩落?  许倬云  日  序于匹兹堡
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  &&王小波  要有人写中国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那个人一定是他。  &&《北京青年报》  能把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好看的,非大学者不能为,因为只有大学者既能够钻进去,又能够跳出来,所以写出东西来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新京报》  他能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
&&&&& 我老师学问很大,但很天真。  &&王小波  要有人写中国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制度、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那个人一定是他。  &&《北京青年报》  能把严谨的学术著作写得好看的,非大学者不能为,因为只有大学者既能够钻进去,又能够跳出来,所以写出东西来才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  &&《新京报》  他能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  &&《广州日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王朝的盛衰周期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大乱以后,一个新的秩序出现了,各个地区可以重新调节,彼此形成互补的关系;在各地区之间协调与重新分配资源,也正是一个新政权的重要任务。建立一些新的交通网和新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要把若干互相冲突的地区,重新放在一个系统之内,这个调节的过程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如说,汉代分裂以后,要到唐代才重新建构起一个南北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汉代是东西方向的结合,物产和人力资源都是靠横向的几条大路和纵向的分支路线,将帝国结合为一个整体。汉代崩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南北分裂,各走各的发展路线。中间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其实南北的物产和人口配置都已经不一样了,隋唐之间建立的大运河,就是重新结合南北的一个新的配套设施。  各区的核心与边陲的关系,也因为新的资源分配而有不一样。秦汉的核心在于关中和中原的配合,隋唐也是如此。但是在宋以后,核心实际上在逐渐南移。北宋虽然中央政府在北方,但财富和资源都已经移向南方,甚至南方人才也逐渐多了。这个南移的趋向延续不断。南宋时代疆域只有北宋的一半,但国家的富力不但并未减少,反而比北宋时候更好些。&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到了明代,南北的差异更为显著。政府保持南北两直隶[]作为中央直辖的领土,在这南北两个直隶之内,不分封任何亲王。但实际上,北直隶是北京的外围,大量的军队驻屯在这些地区,南直隶却是财富的所在&&经过大运河往北方运粮食,是北京建都后主要的粮食供应方式,明清两代都如此。到清代晚期,沿海地区,华南和东南,都是支持国家的主要资源所在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取决于中央政府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各主要地区的资源。  人才的选拔机制是否合理  再说盛衰周期。朝代刚起来的时候,似乎满地都是人才;朝代结束的时候,人才都不见了。这并不是说天地生才在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分布,而是有才之士能不能被吸收到国家的管理机构之中,以维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国历代的王朝都是帝国制度,而且中央集权的趋向一朝比一朝严重。也就是说,统治阶层是一个密封的集团。在开国之初,功臣将相来自各方,成分是多元而复杂的,这些人才放在一起,又经过打天下的历练,都是富有经验的人物,他们的合作确实可以形成一个很强的团队。一代、两代过下去,功臣子弟成了纨绔,只知享乐,不会办事。皇室集团本身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团体,再加上逐渐有了皇权传嫡子的规矩,这个可以从中选择领导的人才库,就非常狭小了。皇权本身是不容挑战的,于是,依附在皇权四周的权贵&&包括宦官和宠臣,代表皇权统治整个庞大的国家。这个团体延续日久,吸收新生力量的可能性也越小。固然中国有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理论上可以选拔全国最好的人才进入政府;不过,上面向下选拔人才,一定是挑最听话的人。于是,虽然有新人进入这小圈子,两三代以后,这小圈子的新生力量也只是陈旧力量的复制品。他们不会有新的观念,也没有勇气做新的尝试。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小圈子,如果两三代以后,只是同样形态人物的复制,而两三代之后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必定出现新的挑战,这些领导者就不能应付了。
店铺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岩第一章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