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身作则改变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代替制度,人情代替制度

 |  |  |  |  |  |  |  |  |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7
·&<font color='#12-8-20
·&<font color='#12-8-20
当前位置:&&&&
正在阅读:流程制度管理和人情管理如何平衡
【关键词Tag】经营管理研究报告 经营管理市场调研 经营管理投资分析
流程制度管理和人情管理如何平衡
中研普华报道: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由城市政府组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者集资建房单位建造,以微
【出版日期】 2012年9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20
 管理=感动+被感动——海底捞读书心得  《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问世已久,我却未曾关注。这次在公司推荐后,我仔细阅读,心里甚是震撼;为此我专门借用唐骏先生谈职场的主题“管理=感动+被感动”作为我本书读书心得的标题,其原因就是我被海底捞感动了,被张勇感动了。  唐骏说:在中国的做管理,需要让员工感受到做领导的关爱,最好是让他们有点“感动”,一旦员工被你“感动”了,那时表现出的对企业的热爱才是真正的“文化”。但海底捞不仅仅是感动了员工,而且通过员工感动了顾客,赢得了市场。我在我的感动中认为,张勇是一位人力资源管理大师,能够把一群在很多人眼中普通的“农民工”打造成全中国学习和挖掘的人才,不得不使我在海底捞的感动中思考一下目前大多数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为此,我从海底捞谈一谈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感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究竟何在  随着科学管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重视起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多的老板也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靠的还是人们的努力付出,否则,企业经营一切都是空谈。伴随着人才的竞争,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猎头顾问公司。很多企业为了图省心,依靠猎头挖人才。只是这种方式,海底捞的杨小丽给了他的对手狠狠一“巴掌”。因为对手不知道,张勇是如何让杨小丽被感动的,杨小丽已经把海底捞当成家,也把海底捞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现在很多企业都知道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却不想费心费神,因为人力资源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活。为了图省心,走捷径利用猎头的方式在市场上搜罗人才,但这种方式实际上不可取。就像自家的孩子不养,放到别人家养到十八岁后再来接,孩子根本不可能对父母有认同感,不可能存感恩之心。通过海底捞的案例反思一下,在国内像海底捞一样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去重视人的企业是屈指可数的。大部分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知程度非常的浅薄,要么停留在在简单的行政人事事务性工作上,要么就是依靠“空降兵”来整合企业的团队。  我认为在中小企业来讲,虽然有人力资源部,有人专门负责人力资源整合工作,但老板应该成为企业的CHO(首席人力资源官),负责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他人是替代不了的。  人力资源管理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将人作为个体的资源科学的合理使用,注重发挥不同特征群体的特别作用,这种发挥在海底捞可见一斑。前面提到海底捞的员工群体代表了农民工群体,但在张勇的带领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农民工,而是一个个有着高效执行力的团队。在平均学历仅为初中生的团队里,最后打造出了一批批“三无产品”的管理人员。这是在其他企业里很少出现的。就算有也只是个案。我想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到了极至作用下的结果。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不是因为海底捞就是一个传奇,而是他一定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好的方式方法,才会产会与众不同的好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要从海底捞学习的独特的管理方式。这,并不是让我们去套用海底捞的方法,而是管理者应该具备海底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  一、找到适合你企业的人,并想有效的方法留住这些人
  很多企业都说企业的发展走到了人才的瓶颈,优秀的人才留不住,而大多数留下来的人都是破格使用,根本不能满足现有岗位的能力需求,陷入了人才的困境中。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捞吧。很多人都说海底捞是一家好企业,但并不是说海底捞的员工流失率就很低,恰恰相反,海底捞作为服务性的餐饮行业,员工流失率和其他同行相比并不低。但是人员的流失却并没有制约海底捞的快速发展。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海底捞离职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在试用期内受不了海底捞的基本用人要求而自己离职的。有的是因为吃不了苦,有的是因为受不了气,等等。而吃苦耐劳,恰恰是海底捞员工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具备这些素质是会被海底捞淘汰的。而留下来的人,都是适合海底捞的人。针对这些人,海底捞从想了很多的办法如何把这些适合的人留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留下来创造的业绩,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群人背后的源动力。  由此可见,有些企业担心新入职员工流失率过高其实是不必要的,在选人环节不可能达到100%准确的前提下,在非企业管理因素造成负责效果的情况下,适当的淘汰对企业反而是一件好事。还曾记得我国之前高校的模式是“严进严出”,在这种模式下我国的人才质量都非常之高。这种“严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同样适用于企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有快速准确的淘汰那些不适合的,才更有精力有效的对留下来的人进行培养,提升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发挥他们的作用。这种模式,海底捞是这做的,也做到了。  二、企业如何留人,什么样的激励方式更有效更长久  企业的归属感是员工长期留在企业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留不留人,就看企业有没有好的各方面另到员工认为企业就是家,企业是他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底捞他做到了,他使他的员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让员工有幸福感,只有感觉幸福的员工才能长期视企业为家。那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觉得幸福呢。有的人说要有钱,有的人说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有的说要得到身边人的认可和关怀,有的人说只有实现了自我价值才感觉到真正的幸福。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基本上可以说明,企业关注到员工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层次需求,员工才会有幸福感,才会对企业有真正的归属感。  海底捞的员工工资水平不一定是行业最高的,但做的活和要求的标准却是同行为最累最严格的,但员工们却愿意和选择留下,是因为在满足了员工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海底捞更重视对员工细致周到的人文关怀;他提供了良好的住宿条件、在细微关怀的宿舍阿姨照顾他们的生活、同事之间彼此的关心、公司领导的经常家访、生病后同事或领导的深厚关切、工作过程中上司的经常指导和及时沟通等等这些,都是海底捞培养员工幸福感的特殊人情管理模式。  在如今越来越重视流程制度管理的今天,人情化管理已经退居历史舞台,但从海底捞的管理当中我们至少知道,人情管理不能否认,更不能拼弃,否则企业永远只有控制力而无凝聚力。  通过《海底捞你学不会》我们发现领导的个人魅力以及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榜样作用也是员工愿意长期留下来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有专门机构做过员工离职原因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有一大部分员工离职是因为直接上级原因而离职。
  而在海底捞,店长、小区、大区经理都是从普通的服务员晋升而来的,他们之前就是很好的各个岗位员工的典范,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做到管理者的,他们令下属信服,令下属敬佩,同时他们对下属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非常的熟悉,更能理解下属岗位工作的艰苦,能够给下属正确的工作指导和帮助。海底捞通过这些表现优异的管理者打造出了企业内部树立标杆人物的独特企业文化。  公平晋升、充分信任、公开授权是海底捞留人的第二个重要机制。如果说前面所说的只是满足了员工基本的安全与被尊重的需求,那么海底捞的公平晋升、充分信任是给了员工高层次的需求关注。尤其是海底捞特有的授权机制,打破了很多企业领导紧握手中权力不放,不信任员工的障碍。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海底捞给了员工充分信任,使得工作更加顺畅,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企业老板不肯授权,有的甚至连100元的费用报销也必须亲自过手。这种方式看似做到了成本控制,但同时让下级的副总、部门经理也感到寒心,觉得上级对自己不信任,最后导致整个企业人浮于事,管理者不在管事,所有做决定的事情都要依赖上级才能完成。严重制约了管理层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工作积极性。  海底捞的人才培养几乎沿用了最原始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员工能看到学习的标杆,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晋升的平台是一目了然,非常清晰。我们试问,人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功?那就是知道自己目标是什么在哪里的情况下,所以,海底捞一直沿用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当然最初级的师傅带徒弟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也会出现一些弊端,但至少,这是一种有效的最简单方式。当然,随着海底捞的发展壮大,他们也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引进一些适合的人才培养考核机制来弥补师傅带徒弟的不足。  不管怎样,海底捞的留人育人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最大创新。也难怪张勇自己都认为海底捞的所有做法他人都可复制,只有海底捞的人是没法复制的,这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   三、“绩效考核是把锄头”  《海底捞你学不会》里有这样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绩效评估工具就是锄头,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里就能铲草,不懂行的拿到手铲的就是苗,张勇的心病是培养人。他要的人,不仅能用锄头,而且还要能分清苗和草”。这一句话很有哲理,他是提醒管理者不要把事情本末倒置,不能实现目的的任何方式都应该摒弃,那些只为找方法而找的方法解决不了最根本问题,就不应该坚持。所以张勇在海底捞的考核指标里没有加入利润和收入的考核,所以海底捞把过程管理看得比结果更加重要。而现在大部分企业看的都是结果,以业绩为导向。这是海底捞与众不同的管理模式。那么,究竟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哪个更有效?思来想去,终于明白还是哪个是本哪个是末的问题。好的过程产生好的结果,要想有好的结果,就必须抓整个过程,单单只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管理,必然产生不出好的结果。这么简单的道理,被很多聪明人一折腾最后就变成本末倒置了!这就叫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海底捞的张勇把问题看得很简单,也做得很到位。  也或许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只是盲目的相信与绩效考核工具的效果,见到别人是上了绩效而改变了人的态度,却未曾了解绩效背后的那些故事。
  为图省心,将所有的筹码押在绩效考核工具上,完全依靠一个工具去解决企业人的问题,有点痴人做梦,天方夜谭的味道。因此,如果企业重视绩效考核管理,更实施了一套套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方法,但是却没有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时,请好好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像海底捞一样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到位,必将会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企业最根本的人的问题没有解决,能指望这些人能很好的理解和执行这些绩效考核制度吗?所以绩效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从最简单的对人的管理开始,以人为本,本做好了,末(目的)才能有望达到。  四、流程制度管理和人情管理如何平衡  从海底捞的绩效管理可以引申出来一个疑问:流程制度的弊端在哪里?我们形成的固定思维是企业必须要有流程制度的管理规范。而海底捞一开始却并没有流程制度。一个企业刚开始并不是所有流程制度全具备,就算具备,也是照搬或凭理论建立起来的,通不过实践的检验。“不在过程中生存,就在过程中死亡”,真正有效的流程和制度绝不可能事先设计好,必须是边干,边摸索出来的。流程和制度本身不难,而是人与流程和制度的匹配难,也就是执行难。人都是自然的人,没有有效的监管,流程和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这是必然的。可是过度的监管,不仅使人感到不自在,而且很有可能把人变成了机器。正如海底捞这样阐述流程和制度的弊端,(1)把每个客人的需求都假设成一样的;(2)把每个员工都假设为偷懒和没有头脑的。流程制度是定数,人是变数,那么企业就要在流程制度和人的管理中找到一个平衡,即首先这些流程制度是经得起实践推敲且被企业人所接受的,同时要有合适的监管组织对流程制度的执行落地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变数难管理,所以管理的重点还是放在人的身上,流程制度本身只是一个标的物,一个参照标准,人才是重点。  标准、制约、责任这些都是企业为的控制力系统,然而,一味重视强化企业的控制力,忽视企业凝聚力的同步建设,只会控制不凝。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埋下诸多隐患。企业在抓控制力的同时,要同时注重企业凝聚力的管理,信任员工、尊重员工,善待员工……,以心交心,将心比心,而非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来看问题。玩员工,算计员工必然会导致员工玩老板。希望那些还在抱着唯利是图、赚钱不放的老板,请学学张勇。请那些还在把管理当作玩政治、摆弄权术之道的管理人员,请看看杨小丽、袁华强等人。请真诚、友善地对待你的员工、你的下属,打造出向心力强的凝聚力,让员工自愿受约束、受控制,而非一控制就散,一控就走。  从海底捞得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启发,简单而深刻。世上万事万物都是从简单到繁复再从繁复回归简单的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抓住事情的重点。也许,正是因为张勇是一个简单的人,所以才造就了非同寻常的海底捞,才成就了海底捞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海底捞特别的成就。
分享本文地址:
与【】相关报告用制度建立信任
用制度建立信任
和个人一样,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关系管理,同样要建立信任。当然,前提是你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做好个人的关系管理。如果你自己都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你就不可能让公司里的人相互信任。
从企业层面看,做好关系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自组织”。 与自组织相对的是他组织。他组织指的是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自组织则是一群人基于自愿的原则或不可分离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它有以下特性:(1)一群人基于关系与信任而自愿结合;(2)结合的群体产生集体行动的需要;(3)为了管理集体行动而自定规则、自我管理。
中国人是最会自组织的民族,因为自组织是基于人际关系、人际信任而形成的治理模式,不同于层级制(他组织)和市场(基于自我利益、自由选择与自由竞争形成的治理模式)。中国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所以基于关系而形成的自然组合就特别发达。“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现象,派系、抱团的现象,都说明了中国人长于利用关系网结成自组织。
自组织符合中国人“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中庸之道所讲的“放”——给人空间,这样才能激发中国人无穷的生命力和创意。在这个理念之下,很多企业家和企业都有了非常好的实践(当然,不一定都是中国企业)。日本的代表是稻盛和夫,他的阿米巴组织;台湾的代表是施正荣,他的“群龙无首”哲学;香港的代表是利丰集团,它的小约翰韦恩制度。
如何才能在公司范围内建立信任?首先,就是要建立规范,这是在个人关系管理中提到的,作为领导,需要“诚”和以身作则,以此来创造愿景和企业文化,这是营造信任环境的基石。其次,就是要建立制度。大家都知道,太人治的企业是不好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变大的时候,不是靠人管,而是靠制度管。
那么,为了建立信任,需要建立哪些制度?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个:公开诚实的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互惠制度。公开诚实的制度
你的个人行为是可信赖的,你的整个组织行为也要可信赖,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公开诚实。要如何公开?一个公司不可能全公开,所以就要建立有效的机密等级。什么能公开,什么不能公开,要有制度。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唯有透明才是取信别人的基本道理。
如果看过《杰克 · 韦尔奇自传》,就会知道,杰克 · 韦尔奇在进行企业再造之前,花了四年的时间去整肃企业文化,整肃完毕后,才开始发动企业再造工程。在四年企业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其核心就是诚实文化。杰克 · 韦尔奇每天会“吾日三省吾身”。例如,他会反省说,我今天碰到人家问我一个东西(他常常到处去宣扬他的理念,底层员工都会跟他聊天),是公司的机密,我应该很诚实地告诉他,我不能说,因为他的层级不够,我不能告诉他公司机密,但我今天说谎了,讲了一个假东西给人家听,我很后悔,以后我绝不会这么做了。而且杰克 · 韦尔奇把这些反思都公开,让大家都能看到,以此来建立诚实文化。
总之,你要有机密等级,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公开得越多,就越透明,大家就越信任你。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公开的,那就是在机密等级之内,多少层级以上的人可以知道多少东西,从而形成一个最终的制度。目标管理制度
如何建立能力果效?彼得 · 德鲁克发明的一个做法就是强调目标管理,要建立良好的目标管理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管理制度要求让每个员工都设立目标,因为让员工设立目标是让员工自我达成,去建立相互的信任感。而每一个目标都要比上一个目标难一些,才能不断提升员工的能力,但也不能难很多,因为万一他失败了,你去责备他,信任感就被破坏了。
对于团队也是一样,团队要设立目标,每次也要增加一些,然后每个团队要有一个精英,能够带领团队去实现目标。伴随着一次一次的胜利,团队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你信任他们,他们也信任你。
另外,团队和团队之间要避免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小封闭圈子,所以团队之间要建立连接,你的圈进我的人,我的圈子进你的人。然后部门之间要有必要的轮调,而且要鼓励这些调来调去的人,在团队与团队之间做“桥”的人,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做“桥”的人,要担负起“桥”的责任来,就会避免团队与团队之间或者部门之间的不透明、不公开。互惠制度
对于个人而言,互惠就包含了工具性交换,即多少钱买多少货,多少钱换多少钱的东西。但是,在一个公司之内,你如何去建立互惠制度?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让员工变股东,分红、分股票给你,保障你的工作成果能够得到一定的互惠。
情感性交换是“兄弟之间”的交换,大家是交换感情的,工具性交换就是要追求公平,这都是私人关系的。但在整个组织层面,就要建立一些制度,例如考核制度、分红制度,然后,还要建立一些制度和规范,让大家认为考核、分红是公平的。因此,这就回到之前所讲的,如果你不能建立一个公司规范,建立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你就很难定出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奖惩标准。
如何对每个员工进行评价?西方企业通常会主张,除了客观评鉴,还要进行主观评鉴。客观评鉴比较好理解,主要就是业绩,你的业绩是多少,获得了多少利润,有没有开拓新的渠道,等等。对于主观评鉴,最简单的就是打考绩。在比重上,客观评鉴和主观评鉴各占一半。而大部分中国企业刚好倒过来,很少有客观评鉴,主要靠“主官”打考绩,权力就集中在上司手上,大家就来拍上司的马屁,这是一个大问题。
在主观评鉴上,我还是主张用360度评估:上司打考绩,同事说你是不是一个可信赖的、乐于助人的、有公平行为的、像兄弟一样的伙伴,还是你总是为了自己的业绩挖别人墙角,只管自己的团队,踩着别的团队往上爬。另外,就是顾客满意度,调查你服务过的顾客的满意程度。所以说,主观评鉴很不好做。
我曾经去看过台湾的GE公司,那是很少敢把这一套制度(360度评估)带到中国世界的公司。他们进行一次360度评估,会历时三个月,而且是外面的企管顾问公司来帮他们做评鉴,只把评鉴成果报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再按照评鉴成果一一做辅导,告诉你,你的同事怎么看你,你的上司怎么看你,你的下属怎么看你,你的客户怎么看你,你有哪些缺点,需要怎么去改进,等等。这是一个很繁杂的事情,因此会耗费比较长的时间。例如,在同侪评鉴上,你可以先写排除名单,你想排除谁。然后再来填推荐名单,你想推荐谁来评鉴你。之后,会抽取几个人对你进行评鉴,不见得在推荐名单和排除名单内。通常情况,排除名单多半就排除了,但是推荐名单可能会挑几个,另外再认真挑几个不在推荐名单内的人。
很多企业没有敢引进360度评估,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难的是下面评上面(下属评鉴上司),第二难的是两边互评(同侪评鉴)。
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最难做的就是下属评鉴上司,真正要想指望每一个领导都像诸葛亮一样,把人家罚了,人家还心服口服,太难了。两边互评的危险,就是害怕两边分圈子,也就是派系——每个人都会尽量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让对我进行同侪评鉴的,都是和我同一个派系的。目前,运用社会网的计算技术可以找出派系,排除这些人。当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不单单是技术的问题。
总之,建立良好的互惠制度,同时,有评价制度作为辅助,就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强的信任感,避免员工为了绩效挖墙脚,互相踩、互相打。
企业内信任关系的基石是企业愿景、文化与规范,而这些的前提是个人的修炼,尤其是领导人的“诚”。制度也是必需的,鼓励信任关系的制度可以辅助企业愿景、文化与规范,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自组织”的管理环境。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共8篇)
规章制度的重要意义
篇一: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主 讲 人:佚名
培训目标:时员工充分认识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培训内容:
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用人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行使好法律赋予的这一权利.聪明的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但实践中还有很多企业并未对此予以重视,认为反正有国家法律,法规,出了事按国家法律,法规处理就行,其不然卖国家法律,法规是大法,不可以针对某个单位的具体情况,而企业的具体是千变万化的.成功的企业多制度其效果是使企业运行平稳,流通,高效,并可基本上防患于未然.俗话说:”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成功的企业及规章制度,50%更是直接因它而产生. 可以说规章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能使企业经营有序,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能使员工行为合矩,提高管理效率.
它的重要意义是: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需要.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加强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巩固劳动纪律的需要.
但是要切记,制订规章制度要紧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并严格依法进行,应做到”合理,合法,全面,具体”,假如规章制度内容有违法内容,不符合法律,法规,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如企业依这些内容管理员工而发生争议,企业的行为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必须内容合法.
对制定的规章制度也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不能制定好后便完事大吉,要根据实际依法不断推陈出新,因为有的条款制定时合法,可能现在已不合法.
2006年公司要求细化管理,从会议制度,培训制度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制度细化,如行政事业部规章制度细化是:印章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行文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等.
“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望各位同仁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制约并保护自己望各位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品一貌去教育员工,”子帅已正,孰敢不正”,望各位员工,以公司发展为重,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展示自己的才华,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这样一个朴素而重要的,可能没有人会认为它不正确,但它却一直在生活中被人们不应该地忽视了。
何以有如此一说?比如我们历来反对腐败,可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腐败没能有效遏止?社会学家可能把它归结到官员们的道德水平下降。但是,这只是表象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只能到制度里面去找(其实道德本身也是由一系列不成文的制度构成的,道德水平下降即意味着道德作为制度安排对人们的约束能力下降了)。当一个社会中腐败现象蔚然成风,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制度对腐败行为缺乏约束,仅仅批判腐败官员的职业道德品质而不探求制度本身的缺陷是不可能有明显成效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有一句名言:“你要放一个妖艳的女子在我的卧室,又要我对她没有非份之想是不可能的;要我对她没有非份之想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她离开我的卧室。”同样,在一个有利于腐败滋生的制度安排下,要官员们操守道德何其难也!如果有一套制度安排,可以约束官员根本没有腐败的想法,那么我们根本不必辛苦地教导官员们要操守道德。
所以,让大众和公共管理者明白制度的重要性是经济学家的又一个重要责任。
为什么说制度是重要的?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经济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而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激励,从而导致他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经济学家Sam Peltzman的研究可以说明这一点:60年代后期,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要求生产的汽车必须配备安全带。这项法律旨在提高驾车的安全性,但是它也改变了对人们的激励。安全带法律降低了驾驶员生命面临的危险,导致他们可以更放肆地开车,结果是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死亡的人数而增加了车祸次数,净结果是驾驶员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对于公共政策设计人员来说,一项政策是否成功就在于它对人们提供的激励是不是跟预期的效果一样。政策是正式的制度安排,政策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进行游戏规则的设计,是以制度来激励(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是经济学原理指导政策设计的核心问题。经济学著作浩若烟海,但经济学对于现实最重要的意义恐怕就在这里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制度对政策设计是重要的:制度的改变就是人们行为规则的改变,从而人们行为改变。比如,国家宣布对超生孩子罚款,人们就会少生孩子;国家宣布对科技发明进行重奖,就会有更多的人献身科学研究。
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制度本身是如何产生的呢?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是社会成员相互博弈的结果。社会成员的博弈可能存在无数的均衡,一项制度的确立是其多种可能出现的均衡中成为现实的那一个结果。人们的博弈是随时且无限期地在进行,所以制度本身也不断演变,从而可能形成一个制度演化的路径,它代表了人类生活规则的历史。制度的确立必须是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又进一步使制度得到自我强化。比如,如果一个社会50%以上的司机赞同“靠右行”作为交通规则并加以遵守,那么“靠右行”才能作为一条制度被确立,而这条制度的确立将使越来越多的司机遵守“靠右行”,于是这个制度被强化了。
但是要指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应该理解成社会成员的谈判能力而不是他们的数量。比如一个国家统治者可能是少部分人,但他们掌握政权和暴力机构,从而有更大的谈判能力,因此他们更容易把自己的主张发展成制度。这如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法律作为制度虽由小部分人制定却是非常强硬的,原因在于法律依靠国家暴力机构作为后盾;道德作为制度虽然常常由大众在自由博弈中形成,而其约束力却不如法律有效。这也可以说明,有组织的决策产生的行为将比分散决策产生的行为更具建设性或破坏力。生活中官员的数量少而百姓数量多,但是百姓怕官,就是因为官员是有组织的,百姓是没有组织的。为什么雇员要成立工会,雇主要成立雇主协会,原因就在于试图增加自己的谈判能力,使己方的行为对谈判局面更具影响力或支配力。为什么贸易保护有损国民福利但仍然会存在,甚至甚嚣尘上?原因是那些从贸易保护中获利的集团容易团结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而被损害的消费者却因为“搭便车”问题不能解决而一团散沙,缺乏谈判能力。
也许我谈得太远了。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制度的重要性。制度于人类的重要性还可以由一个猜想来理解。假设在人类之初的蒙昧状态,人类也没有制度来约束行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那将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每个人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当然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幸福为何物,但他们出于本能会追逐自己的利益),知识的缺乏使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如何协调相互的利益和行为。正是经过漫长岁月相互残杀、斗争的切肤之痛,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的交互性而建立起约束人们行为的制度。知识的不断积累成为制度不断改进的动力。是知识和制度使社会秩序得到建立,使人类越来越走向文明。
当人类不断建立起各种制度、不断改变各种制度、不断创新各种制度的时候,各种制度的综合就形成了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体制,它由各种规范经济行为的制度构成。财产权利制度就是这些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事实上,财产权利制度常常被看作经济体制的基础。公有的经济体制和私有的经济体制就是这个基础上两大对立的体制。
我们讲制度的重要,最典型地就可以反映到财产权利的重要性上来。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诺思的研究表明,资本主义之所以最早萌芽在荷兰,就是荷兰较欧洲其他地区更早形成了私有财产权利制度。张五常去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就作了一场《产权为何重要》的精彩演讲。他指出,制度安排的不同将导致收入的分配形式就会改变,从而资源的分配就会改变,随之,经济发展速度和绩效也会改变。
其实经济运行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可以且应该归结到体制(制度)的问题。我们常常提及人才外流,譬如高级和优秀的人才到国外、到外企等。一些评论说那些离去人们失去了爱国热情、缺乏奉献精神,评论者不知道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是有价的。一个优秀的人才愿意留在国内企业工作,十倍的年薪都不足以将他吸引到国外企业,但是如果是二十倍、三十倍、一百倍呢?人才流失显然并不简单地是一个爱国主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它更与报酬体制相关。又比如中国为什么缺乏企业家精神?我曾看到一本数十万言的专著讨论(中国)企业家精神,但我对它不以为然,因为它没有接触到最深层次的制度问题。企业家精神的缺乏固然与教育、经济等相关,但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在于我们尚没有一套培育企业家的体制,比如竞争的企业领导体制和与风险责任相对称的报酬体制。中国要培育企业家精神,首先应建立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制度,比如企业家市场制度。再如国有企业改革,我们曾经尝试过许多方法,当逐渐接触深层次问题之后,我们还是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我们希望国家富强,实际上富强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的制度安排1)能够激励人民求富2)能够保证人民有自由求富的权利,我们就会走向富强。“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人民求富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反对平均主义;非法敛取钱财破坏求富的自由权利,所以我们反对贪污腐败。除却战争和自然灾害,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政策等制度安排挫伤了人民的求富积极性,一定就是它的制度安排没有保证人民自由求富的权利。在中国,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妨碍自由求富的制度安排,比如行政过度地介入经济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比如国家对某些政治强势的行业(企业)的垄断熟视无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体制创新过程中需要逐渐革掉的。
最后我还想补充几点。其一是制度起源于降低交易成本,有的制度很好,但实行它需要太高的交易成本,它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所以人类许多美好的设计最终还是乌托邦似的构想;其二是制度具有路径依赖,即制度存在自我强化和惯性,我们常常看到,一项制度并不好,但它还是延续下去了。由于搭便车行为,许多制度创新并不总在最佳的时刻进行,而是在那以后,情况非常糟糕终于到大家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进行;甚至,也可能人们“以滥为滥”,谁也没有信心和兴趣去改变这不合理的制度,于是出现制度“锁定”(Lock in)效应,最终大家在腐败没落的制度中消亡。人类最初的二十几个文明最后不少都销声匿迹了,与制度锁定不能创新密切相关。记得经济学家汪丁丁说过,当一个民族面临制度锁定效应时,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美国本届大选可谓颇具戏剧场面,当全球都在为此次驴象之争感慨美国的所谓民主之时。许多普通美国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讲即使美国选举出现了这样的混乱,也不致于像部分国家一样要借助军队、坦克,一套完整的诉讼制度正等着小布什与戈尔,这就是美国。同样是在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李. 艾科卡,通用公司的韦尔奇,却是利用神奇的个人神话拯救并发展了所在的公司。那么制度与人,在管理中孰重孰轻?
制度与人,孰重孰轻?就让我们换个问题来类比,在交通管理中,交规重要还是交警重要?这个问题对驾驶的人而言是十分容易回答的。交规与交警同样重要。当大家正常行驶时,共同维护交规,即保证车辆、人流的通畅。但当发生交通事故,重要路口等事件及位置、交警的灵活指挥作用就得到了体现。所以在管理中,无论是万能论还是象征论。如果脱离具体环境进行分析和讨论都是无意义的。万能与相对视环境与参照物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它们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要研究制度与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除环境之外最要研究的就是两者的指向性。为什么我们举交规、交警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认同,而要具体分析我们身边的企业与事情就会喋喋不休。因为交规、交警的安全性指向十分一致,符合了被管理者的需求也达到了管理的目的,即除秩序之外主要是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所以驾驶者即使觉得它是严厉的,但是是十分有益的。因此也就愿意接受管理。甚至希望交规更完善一些,制度更详实一些,这样可以减少交警处理问题的随意性与渎职行为。其实管理本身也是这样,无论人治还是法制,只有充分考虑被管理者的心理及理解管理的本质,才能够将指向性调整在一致的水平线上,才能够将管理的效能释放的最大。所以近期推出什么“严管街”、“撞了白撞”等交规,若就规定本身而言觉得过于严厉,甚至不尽人情,但若了解它的指向性,目的还是尊重人、保护人。
制度与人,环境与指向性了解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它们分别的状态,这是改善与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管理要研究现状,要结合现状,要调整现状,所以将制度与人放入状态,比脱离状态好理解,好分析。试看下图:
Y理论的人 X理论的人
适合的制度 高 效 法 制
不适合的制度 人 治 重 建
我们结合道格拉斯.麦格里格的人性假设,将X理论的人Y理论的人放在适合、不适合的制度中去分析,之所以不提好、坏制度。因为我认为制度应无本质上的好、坏之分,只应有合适、不合适之分。那么四个基本要素一结合就会有四种状态。
积极的人在适合的制度中,这当然是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此时人在制度中,因“不违法,所以就不存在法”。在现状上表现往往是“无为自治”的景象,所以“无为自治”并不一定是无规则,而是因为人与制度和谐统一,制度无形了,而人有形的,人也就容易被神话。
积极的人在不适合的制度中,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得以最大发挥,改造不适合的制度,重建新体制、新秩序,这是时势造就英雄的最佳时机。改革闯将、变革先锋都会成为这个阶段的产物。所以英雄辈出的年代一定不是最佳状态;3. 法制
不积极的人在适合的制度中,制度约束人、改造人、规范人的功能就能得以发挥。这时“不依尺寸、难成方圆”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不积极的人在不适合的制度中,这是一个僵化,低效的状态。这个状态不应是调整为目的,推倒重来进行重建、重塑才是良策。
所以我认为当制度与人在状态中就不需要去讨论孰重孰轻,也就是当制度与人这两个词前面有形容词、状语时,研究和讨论才会脱离“先有鸡、先有蛋”的循环论中去。
综上所述,环境、指向性、状态是我们研究制度与人在管理中重要性的三项指标。那么制度与人除了许多不同点,对立性外,它们之间还会有什么关联呢?在实际的工作也生活中,我们研究发现一个了解现状存在问题的测量模型,较好地涵盖了制度与人的关联与互动性。我们常说制度是死的,条条框框,应可称之为标准;而人是可变的,但是在一定环境下有其稳定性,我们可称之为或确认为一种现状,那么两者相差正是我们苦觅的问题所在,这个等式即:
标准―现状=问题
1、当问题=0,说明制度与人十分匹配,可以继续保持制度及人的现有状态;
2.当问题&0,说明我们已成功找到现状的问题,这时制度的参照作用就显现出来。人往往容易接受现状,但现状―现状=0问题,所以我们总不觉得现状有问题。这时有个制度,有个标准的重要性是多么的重要。
3.当问题&0,说明我们已成功找到制度的问题,此时完善,提高标准就会帮我们重新找到新的现状问题。
如此说来制度与人是相互作用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关联体。它们是可相互促进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且好的作用体应该是运动的,而非静止的,只有发展地看待制度的完善与人的提高,才能把管理的目的抓住。
业制度是维系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 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企业制度的只要作用有:
1、 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
2、 企业制度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
3、 企业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4、 企业制度是对企业功能的规定、是企业的活力之源。
5、 企业制度是企业有序化运行的体制框架。6、 企业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保证。
企业构成和运行规范:
1、 企业的契约制度。是当事者之间的共同意愿,如公司章程等。
2、 企业产权制度。规定产权所有者对企业的约束力以及产权的权责利,以规定企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变动,它构筑成企业运行的基础平台。
3、 企业的智力结构。主要界定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关系,也是界定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确定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方式,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
4、 企业组织机构。也就是确定企业制度的实体形式。
5、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往往非常具体,是企业日常经营的重要保障。
6、 企业的人格化制度。企业的运行和执行主体都是人。人格化制度是指人在企业中地位、相互关系的界定,包括企业家、管理者与企业的关系,人际关系制度化、人际关系目标化、人际关系契约化、人际关系人性化等等。
企业制度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应解决管理模式选择、管理轴心选择、管理目标选择、管理体制选择、管理手段选择等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企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
1、 亲情化管理模式:一般是家族企业所采用的,在我国法律体制和信用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亲情化管理模式以其很强的内聚力起到较好的管理作用,特别是创业初期,亲情化管理模式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替代的。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亲情化模式就应转轨,否则家族内部由于亲情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内耗,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解体。
2、 友情化管理模式:与亲情化管理模式类似,但友情化管理模式没有家族的血缘纽带,显得更为松散,更易产生内耗。3、 温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强调管理中的人情化,但人情味过于浓厚导致企业失控。企业在采取温情化管理模式时应完善相应制度,以防止温情泛滥导致企业失控。
4、 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是指随意性的管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民营企业的独裁式管理;一种是受行政干预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独裁式管理由于管理者“拍脑袋决策”产生随意性,而政府干预的国有企业由于政府干预而产生随机性。随机性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应该避免的,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制度来避免随机性,以避免因一时的决策错误而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5、 制度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按照确定的规则来管理企业,这些规则是当事者都认可的,强调责权利的对称。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成熟企业应采取的管理模式,但在制度中不妨体现一点亲情、友情和温情,以促进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良好企业氛围的形成。
二、企业管理轴心的选择:
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模式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要素管理、知识管理和文化管理中,必须以某个管理方式为目标作为管理工作的轴心,企业管理的轴心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以生产要素管理为管理轴心。这种管理方式强调对生产要素的管理,这些生产要素包括人、财、物等,设立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设备及材料管理、技术管理等部门。
2、 以经营流程管理为管理轴心。这种方式将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环节,重视环节的管理和衔接。一般在经营中以生产线的设置为基础的企业,往往都把流程作为自己的管理轴心,设立材料采供部、生产车间管理部、在库管理部等部门。
3、 以质量管理为管理轴心。将跟踪控制产品的质量作为管理的轴心,从原材料进入车间就开始跟踪产品的效用及质量,通过质量控制来实施对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新产品开发量占较大比重的企业,以及产品质量直接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全的企业实行得比较多,例如医药产品生产企业,工艺艺术品生产企业等。
4、 以岗位管理为管理轴心。以岗位管理为轴心是将企业的管理内容及管理对象主要体现在对岗位的设计上,对岗位的数量、职责、权力、利益、要求进行确定,然后按岗位择人。人员就岗后必须适应岗位得要求,服从岗位的管理,按岗位的职权利来办理,通过岗位设计将企业的工作设计、薪酬体系、绩效考核组织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5、 以资源管理为管理轴心。企业资源是指企业创造利益的最主要要素,例如服务性企业的最主要资源就是客户资源,其管理轴心就是客户关系管理。以资源管理为管理轴心控制带来企业利益的关键要素,能有效防止管理失控。具体的管理方式有:资源全控方式,将核心资源全部掌握在最高管理者手中;资源分解方式,将资源分解,使得各个分解部分只有合起来才能有效运作;资源高度集中方式,往往体现在财务管理上,通过财权的集中和监控掌握企业的管理核心;资源监控方式,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使资源总是由企业控制;资源垄断方式,往往体现在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上。
三、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
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框架,包括有母公司与子公司型体制、事业部型体制、分公司体制、矩阵式体制等。其中母公司与子公司型体制中母公司是通过产权控制子公司,而分公司型体制中则是母公司直接参与公司管理。
四、企业管理目标的选择
企业的管理制度往往是围绕着企业的目标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能体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对管理目标的选择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1、 利润最大化目标和理性化目标的关系。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目标,但必须与理性目标协调。理性目标包括生存目标、共赢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等。
2、 企业的设计目标与市场认可目标的关系。企业的设计目标必须与市场认可目标协调。例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进行成本控制和利润控制,并在管理制度中将这种方法制度化。
3、 企业目标与非企业目标的关系。企业目标应依据出资人的意愿确定。非企业目标是指企业追求政绩或虚荣目标。
4、 企业的规模目标与流动性目标的关系。企业规模目标常常是指固定资产的规模,或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流动性目标是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则企业越充满活力,其支付、偿还能力也越强。
5、 企业的速度目标与稳定目标的关系。跳跃式发展、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现代化企业的主要发展战略,但因摊子铺得太大太快也容易导致管理失控,这是必须处理好速度目标和稳定目标的关系,可以用制度规定企业扩张时应具备的条件,防止管理失控。例如资金条件、后备管理人员条件、员工组织培训条件等等。
五、企业管理的手段
1、 技术性手段。
2、 利益性手段。
3、 契约性手段。4、 社会科学性手段。
六、企业管理组合的选择,要注意六个方面。
1、 正常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有效组合。
2、 工作性管理与非工作性管理的有效组合。
3、 调动积极性与有效控制的有效组合。
4、 有形资产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有限组合。
5、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有效组合。
6、管理模式的组合。
篇二:企业规章制度有什么作用企业规章制度有什么作用
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即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等。这样说起来比较空泛。比如:有着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因为不会出现有人干的工作少而拿到和平日经常加班的同事一样多的薪金待遇;这也是出于人力资源的考虑,员工最注重的因素――发展和公平。公平就是靠制度来体现的。
2、有些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应用于标杆管理。即制度中明确指出公司的发展目标,指出面向此标准所要做到的项目。
3、规章制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政策应对。比如发改委要求的项目基金的申报材料中,有一项就是公司政策及管理制度,必须有着非常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才可能到国家的项目基金支持。同理,许多项目竞标也都需企业提供本公司的规章。这是考核标准之一。
4、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容易赢得商业机会。
企业规章制度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劳资纠纷;
(2)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创造规范有序的工作环境;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4)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的设置,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5)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完善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
因此,订立一个比较完善、合法、理性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个完善而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可以建立健康而良好管理秩序,不仅是对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同时也因其中所包含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员工的责权利,对规范企业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章制度的作用
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决定把犯了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
一些私人船主承包了从英国往澳洲大规模运送犯人的工作。英国政府实行的办法是以上船的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由一些很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使得船上条件更加恶劣。一旦船只离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政府的钱,对于这些人是否能远涉重洋活着到达澳洲就不管不问了。有些船主为了降低费用,甚至故意断水断食。3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12%,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424个犯人中死了158人,死亡率高达37%。英国政府花费了大笔资金,却没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政府官员监督,再派名医生负责犯人的医疗―卫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标准做了硬性规定。但是,死亡率不仅没有降下来,有的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竟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原来一些船主为了贪图暴利,便贿赂官员,如果官员不同流合污就把他们扔到大洋里喂鱼了。政府支出了监督费用,却照常死人。
政府又采取了新办法。把船主都召集起来进行教育培训,提出改变制度: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不论你在英国上船装多少人,到了澳洲上岸的时候清点人数后再支付报酬。
问题迎刃而解。船主主动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因为在船上死掉一个人就意味着减少一份收入。
自从实行上岸计数的办法以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人死亡。这就是规章制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真正起到作用的规矩看来也需要实践的证明。
篇三: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发布日期: 浏览数: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大成(常州)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黄志敏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由企业依一定的民主程序制定的,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在共同劳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劳动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本质上讲,企业规章制度属于行为规范的范畴,其效力及于企业各部门及与企业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企业规章制度应当具有明示性、合法性,并由此产生对行为的指导性。日正式颁布的《劳动法》直接规定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在调整劳动合同关系方面的法律地位。该法颁布施行十三年来,规章制度建设并未得到企业应有的重视。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将逼迫企业正确地认识企业的规章制度。2008年以来,我为很多民、侨、台、外资企业讲过劳动合同法,发现,很多企业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常常是发生问题后才制定制度,制定时又对企业经营中各部门、各岗位的职、权、责预见性不足,发生问题时,现有制度中往往又缺乏相应的执行依据与执行程序,进而直接表现为企业治理中“人治”的情况比较严重、规章制度的惩罚色彩与补救色彩较严重,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差等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思想上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的目标,公司法等一系列关于“企业主体”的法律从宏观的层面上规范了企业的组织与行为,如何在微观上建立企业的组织行为架构,有必要制定企业规章,使现代企业制度中已经法律化的权利义务在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项尤为复杂重要的工作。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分工,职、权、责的划分,章程的细化,赖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体现、实施和保障。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是规范、指引企业部门工作与职工行为的需要。 规章制度所具有的明确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员工的行为,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守。一个好的规章制度体现了职、权、责的统一,能够充分调动企业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商鞅立法度而秦国大治体现了法律制度的重要。企业的规范治理,同样应当减少“人治”,管理行为应当依据规章制度作出,被管理者的行为亦应当依据规章制度。
企业应当通过入职培训,使企业的员工明确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配合,明确岗位职责,知悉哪些可以为,哪些禁止为,哪些鼓励为。员工在熟悉了企业规章制度后,才能目标明确,行为统一,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并在员工身上体现企业精神。
三、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完善“劳动合同制”,解决劳动争议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
劳动合同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规范了企业人才、职工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制度。然而劳动争议的复杂多样性,仅靠劳动合同并不足以调整,需要借助企业规章制度才能处理解决。劳动法立法之初就考虑到企业规章制度在处理劳动争议时的不可替代性,在总则部分第四章直接规定了企业劳动制度中规定职工权利、义务的合法性,在第三章劳动合同部分又直接规定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解决与劳动者合同的依据。缺乏了规章制度、用劳动合同处理争议就会力不从心。
四、加强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是巩固劳动纪律的需要。
劳动纪律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劳动纪律制度化不完善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反过来又影响了劳动纪律作用的发挥。我们知道,劳动纪律有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大会小会讲劳动纪律,但制度化的劳动纪律却欠缺得很,或者虽然有了,但缺乏可操作性,使得劳动纪律的执行大打折扣,表现为无法可依的情况较为突出。要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劳动纪律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强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劳动法》规定的义务。
劳动法的宗旨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劳动法立法中直接把用人单位应当建立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一项义务予以规定,并要求在规章制度中应当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总之,企业应当充份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加强企业规章的制度化
建设,真正做到治理企业有章可循,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篇四: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作用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作用
一、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合理的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四、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篇五:规范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规范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与文化是最基本的两种管理手段。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文化共享的企业。那么企业如何规范管理制度呢?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
制度与文化是最基本的两种管理手段。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文化共享的企业。那么企业如何规范管理制度呢?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指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列,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规范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在正确的管理制度下,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与员工工作行为,形成一个融洽、竞争、有序的工作环境。
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彻底的执行和贯彻才能发挥制度的效用,那么从制度的建设各个方面,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制度的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企业规范管理制度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制度是用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标准,但是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制度是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能够切实的解决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实际情况,对现实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采取先重要后主要的处理方式。同时制度还需要同企业的高、中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定义制度的适用范围和目的,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制度制定的专业化。企业有专门成立负责制度建设的部门,编制或者协助其他部门进行制度的编制,使之各项制度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出发,这就要求制度是互相关联、高度统一的整体,不能为了部门利益而发生倾斜。在制度编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流程得以良性运转,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制度编制的文件化。企业制度不是某个领导口头表达的,也不朝令夕改的,必须以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并保持稳定。在制度文件编写的时候,必须以企业的角度去思考,不能仅仅从不部门的立场出发。在涉及多个部门时,制度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必须保证制度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确实能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度编制还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能凌驾于国家的法规之上。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执行管理,完善人才管理办法是执行制度管理的关键。员工是掌握、执行制度的具体个体,制度规定仅代表了企业领导层对企业发展的一个愿望,愿望要成为现实有赖于全体员工的贡献,制度执行不是单凭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仅靠部分职工的努力并不能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制度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团队合力。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让员工明白和了解制度的作用:制度不仅仅规范大家的行为还保障员工的利益和安全,营造的良好环境可以确保员工得到发展,得到公平的对待。这样才能得到员工对制度的认可。同时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带头执行,一旦有违反行为,同样接受处罚,坚决不搞特殊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企业氛围,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
跟踪执行的过程是执行管理的保障。即使制度的拟定非常充分,即使已经充分实现了人尽其才,但由于执行个体对制度措施的认识理解不一致,规范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之外的突发性事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然需要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需要对制度的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对制度执行的跟踪管理不是对职工的不信任,而是基于执行过程信息沟通的需要,避免出现理解不一致导致执行结果偏差的需要。
跟踪执行规范管理制度实际上就是执行的信息反馈办法,规范管理制度部门需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矫正不规范行为,同时对制度的适宜性、合理性进行调查。一旦发现制度存在缺陷,进行矫正,废除过期制度,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
篇六: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行政部 林曦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个人,遵守规矩才能迎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守规矩,企业还需要建立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大小小的企业数不胜数,而每年都有许多企业倒闭,在同行的竞争中被淘汰,这其中原因要么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够,要么就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的变动,人才的流失。相反,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脱引而出的那些著名企业,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这些管理体制在自身企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试想,假如一间拥有几千名员工的企业,如果企业一心只想着对外扩张,扩大企业板块,而忽视了内部员工的管理,没有具体规章制度去约束员工的工作范围甚至是行为规范,这样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和凝聚力都已经是个问题,更谈不上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进步。
作为互联网巨头的阿里巴巴集团,马云在35岁创立阿里巴巴,49岁辞任CEO,作为中国互联网领袖级人物,马云的阿里巴巴和马云本人都惊艳了中国互联网,而马云在建立董事会制度、培养接班人和权利控制分配等方面独特的管理思维,为互联网行业甚至商业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范本。在阿里巴巴内部有一个绩效管理制度,这份制度按季度对员工进行业绩评分,而奖励的形式有加薪,股票期权,奖金和新的工作机会等,这种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坚持公司的目标,完成本职工作。制度的建立让员工无论在工作还是日常行为中,都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引导着员工朝着公司发展目标一起前进。
广东华红农牧集团的“7S管理体制”也是一个成功的典例。7S管理是根据5S体制不断深入而形成的,5S起源于日本,核心为“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指在生产现场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而7S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安全和节约”,一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这些内容保证了公司优雅的生产和办公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生产高质量、精密化产品,减少浪费、节约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基本要求。所有新员工入职华红集团都需学习和遵守7S管理理念,工作当中按照7S管理正确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规范了员工的日常行为,加强纪律性,而且改善员工精神面貌,对于整个企业形象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确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它影响着员工的成长与企业发展方向。
篇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简述什么是制度?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二、论述什么是制度化管理?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三、如何实现制度化管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谈几点看法。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一个单位的各项制度建设伊始首先应建立领导们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办法,只有把这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且领导成员真正遵守,单位才能制定出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而且班子成员带头遵守执行,不搞特殊化,给单位的其他成员树立榜样,就可以使单位上下共同遵守这些规章制度,上行下效,调动单位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制度化管理,收到应有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成员都不能遵守或执行单位的制度,却要求其下属去遵守,势得其反,引起下属的不满,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差,执行各项制度走过场,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各项工作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了。因此说,领导带头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关键,也是各项工作全面上升的关键。
2、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有的制度空洞无物,脱离实际情况,还有的制度自身相互矛盾,这样的制度是一点也不起作用的。要想使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让单位全体成员都认可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必要性,要使这些制度深入人心。
3、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这配套的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也需要规范,也要建立制度,而且必须是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在考核的过程中绝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而是应该把考核细化、量化,并建立档案,使各项规章制度的考核真正落到实处,不漏过一个管理和考核对象。单位上下都认真遵守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每个人既是制度执行者,同时又是别人执行制度的监督者,使单位上下形成一个制度管理的立体网络。由于有了考核这个监督机制,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制度管理的作用,从而确保其他工作的全面进步。
4、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在制度酝酿、协商、起草和讨论过程中,我们就应注意充分听取、广泛收集单位成员的意见,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尊重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后,必然会有部分成员感到不适应,甚至牢骚满腹,这就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行之有效,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坚持制度的标准不变,消除他们的疑虑,化解他们的不满,使他们从抵制执行制度到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时我们也应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使单位上下所有成员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种必须遵守执行的制度,同时人们也把关心单位成员生活、活跃成员工作气氛当作活的思想政治来抓,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得到必要的心理慰籍,出现困难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到无时不在的关怀,而自觉工作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由些可见,始终坚持政治工作领先,思想工作领先的原则,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二○一二年十一月
篇八: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档规章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的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规章制度的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实行制度化管理的好处是什么?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单位治理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到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必须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单位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
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单位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
二是能够发挥单位的整体优势,使单位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单位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
三是为单位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单位,能够更好的规范单位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五是有力于单位员工的培训,有利于单位员工的自我发展,单位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自己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一个国家的管理靠法制,一个单位的管理靠制度,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在一个单位要真正实现制度化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实现各项工作的突破,是要有一定的开创力。就如何实施好制度化管理。
1、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所以说,抓制度化管理首先要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班子的制度化抓起,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集体的制度建设开始。
2、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制度是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因此制度首先要让大家了解和认可,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有的单位制度制定的不少,可是单位成员却说不清楚,甚至有的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周全,在实践中无法执行。
3、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在一个单位,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与这配套的相应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规章制度是否合理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方法4、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 毛泽东曾经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后,必然会有部分成员感到不适应,甚至牢骚满腹,这就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行之有效,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坚持制度的标准不变,消除他们的疑虑,化解他们的不满。同时我们也应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使单位上下所有成员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种必须遵守执行的制度,使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得到必要的心理慰籍,出现困难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到无时不在的关怀,而自觉工作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由些可见,始终坚持政治工作领先,思想工作领先的原则,是实现制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保证在做好基本的管理外,还会多出很多的管理记录,在公司慢慢成长起来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管理层的人员来做,事情多了,记在脑子里就会混乱,要将处理的方方面面事情记录在文档里,方便以后需要时进行查阅。做好记录的同时,也是规范我们前进过程中的基础。所以说管理是企业前进的保障,经营是企业的龙头,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工具,这是很正确的思想,也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的概念以及理论。所以说公司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必须要管理,通过公司规章制度的落实,要拿出时间,哪怕降低一定的效率,也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在经历过这些比较复杂的过程后,会得到很多的好处,对企业来讲就是得到了更好稳定发展的根基。要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监督和约束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行为。相关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具体宣贯落实时,出现的错误,不应该归责批评员工,是因为,这些责任不在员工那里,应该归属于管理层。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如果没有该说的去说到,那么谈不上去做到,因此没有说到责任不在于员工,但是说到了不去执行,那么就是监督者和执行者的问题,保持公司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刚性、权威性是规章制度畅行的保障手段之一。在培训规章制度的过程会用几种方式,第一种就是传阅,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将规章制度订成册,在每一份册子的后面会让熟悉后签名,这也是双方的一种法律约束,有了这中法律约束之后,大家的心里会有一定的压力,公司也会凭着对大家这种法律约束,如果违章就要对应的进行处罚。第二种就是共同学习,可以挑一个大家都在公司的机会,来共同学习,进行强制性学习。第三种就是移动式培训,可以通过mp3或计算机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公司也鼓励大家古人的学习方式,通过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来进行学习。我们现在更应该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抓紧时间学习,学习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就是为了能让学习为你带来工作上能力的提高,还是要接受公司的培训,学习紧紧结合工作,学习马上就能够学以致用,得到生产力的提高。
与员工密切相关的制度必须经过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如:员工任用制度、工资制度、劳动保护条例、考核制度。一般管理制度只要得到公司管理层或部门管理层通过就可以,如:劳动纪律、工作业务规定、生产作业规程等。
一句话提示:
规章制度必须经由民主程序制定,否则无效,不能作为法院审理案件依据。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务必保留讨论、提案和协商的证据。有效的规章制度除了要有制度文件外,还要附带程序文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任代替制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