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火箭之外能否有更高效的航天航天飞机运载火箭箭?

胡环宇头扎入水中的一幕被记录下来,引强烈反响。
一男子为吃狗肉,拎着一只狗的后腿将其砸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2016年,历经数载研制,我国新一代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即将迎来首飞。
  “长征七号”是为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
  “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研制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高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能力14吨,能将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提升2.5倍,并带动牵引中国现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升级换代。
  相对于国内现役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大量使用液氧/煤油、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组合,成为名副其实的低温火箭,其中长征五号更是因为应用了液氢,得“冰箭”之誉。
  “冰箭”接近低温极限 防水隔热要面面俱到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燃料上下了很大功夫,不同于目前使用化学燃料的常规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在其800多吨的身体里,90%是-252摄氏度的液氢和-183摄氏度的液氧,这已经接近低温的极限,“冰箭”一名正源于此。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低温凝结,火箭设计必须考虑防水设施。
  此外,液氢还具有极强的挥发性,而火箭发射时尾部火焰温度将达到3000摄氏度,如若隔热不当,液氢有可能消耗殆尽。因此,必须通过绝热方式对火箭进行严格控制,需给“冰箭”穿上一件厚厚的“绝热服”,保证火箭不被热量“入侵”。
  “低温”是历史的选择
  翻开世界航天探索发展史,我们总能在一次次航天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中发现“低温”的身影。
  现代运载火箭源于二战期间德国研制的V2弹道导弹。这是运载火箭技术开启航天新篇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历史在推进剂的首次选择上使用了低温液氧和酒精组合。
  如果说德国的V2导弹还只是开启了运载火箭的技术之门,那么苏联将初期同样用于洲际导弹的R7改装为运载火箭,并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就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运载火箭的开天之路。这一次,历史也选择了低温液氧和酒精作为推进剂。
  日,世界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乘坐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进入地球轨道运行并安全返回地面,人类载人航天史也由此拉开大幕。这一次,载人的东方号运载火箭推进剂选择的是低温液氧和煤油组合。
  相关链接:
  长征七号火箭选择海南发射做了哪些准备?
  副总设计师助理详解长征七号火箭6个新特点
  全球瞩目“这一刻”:长征七号火箭究竟多牛?
  长征七号火箭6个新特点
  长征七号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6月25日至29日择机发射
  海天一色!航拍观测“长征七号”发射的大美视角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海口晚报》是中共海口市委机关报,日创...
12864文章数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航天运载火箭三秒飞十三万七千七百一十三米,十八秒大约可飞行多少千米?(保留一位小数)这道题目怎么
小雪愚瓿bq70
÷3==826278(米)≈826.3(千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37713除以3=
18乘约等于826.3千米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2款新型火箭或于2年内首飞 运载能力提高1倍|中国|火箭|航天_新浪军事
中国2款新型火箭或于2年内首飞 运载能力提高1倍
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火箭有望2年内首飞
  12月上旬,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成功送入轨道后,我国航天器运载工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200次发射。
  目前,长征系列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轨精度等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发展路线。与此同时,火箭研制和发射作为航天任务的“起点”,其技术方向和创新路径,也透露出整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方向。
  前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为93%;后100次发射历时7年,成功率提升到98%
  从统计数据看,从1970年到2007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前100次发射历时37年,发射成功率为93%,后100次发射历时7年,发射成功率大幅提升到98%,与世界各航天强国的最近100次发射成功率相比,位居前列,超过俄罗斯的91%、美国的97%。不过,美俄两国作为航天强国,航天发射总次数仍要远远超过中国。
  运载火箭技术是尖端技术,现在世界上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主要有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少数国家和地区。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介绍,我国运载火箭发展了44年,前30年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与美、俄等世界航天强国相比处在落后地位,与日本、印度同处于第二梯队,同美国、俄罗斯、欧洲相比,无论在火箭性能、可靠性、生产能力、年发射次数等方面无法相提并论。这十几年,在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的强力带动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了高强密度发射阶段,年发射次数由原来的3―4次,提升至现在的15―20次,成为世界上独立完成第三个发射次数达到200次的国家。火箭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最近100次火箭发射的成功率一跃达到98%。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介绍说,两个100次发射的背后,其实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牵引下,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1998年的年产8发火箭,提升到目前的21至22发火箭,实现了组批投产。
  曾经以一张草图拿下发射合约,18个月把新型火箭竖到发射场,创造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
  事实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起步十分艰难。在当时国内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的情况下,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使我国成为第五个具备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至今,先后有13种型号投入使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跨越。
  据介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经历了5次重大的技术跨越,包括独立研制发动机,以四机并联形式将起飞推力由100吨级增至300吨级;攻克液体末级火箭技术,具备了高轨卫星发射能力;低温火箭技术再次突破,火箭末级能力更强;突破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运载能力成倍增长;按发射载人飞船要求提升可靠性等。
  雷凡培介绍说,火箭研发和发射中,航天人表现出自我加压和创新超越的激情,在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航天人从一张草图拿下发射合约,到18个月把新型火箭竖到发射场,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还有航天技师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眼睛,长年不看电视。
  不过,在火箭技术方面,与航天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与不足。雷凡培说,一是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大型高端精密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工艺等国家基础科研生产能力有一定差距;二是火箭的先进性水平还有待提高,火箭的结构效率、发动机的推重比等重要指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我国现役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8.6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5.5吨,与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四是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运载能力空白需要填补。
  但这些差距也将成为迎接挑战、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
  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全面替代我国现役运载火箭,重型运载火箭有望2030年左右首次飞行
  据悉,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面临着更新换代,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全面替代现役运载火箭。我国已经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未来的发展型谱。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思路,我国构建了新一代大、中、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序列。
  即将完成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了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和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继承现役运载火箭技术基础上,攻克了5米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难关,运载能力和火箭性能将达到现今国际先进水平。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各型号经历多次飞行考核后,目前正在服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实现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中,长征五号是新一代大型两级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属于绿色环保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全箭总长约60米,芯级直径达到5米,捆绑四枚3.35米直径的液氧煤油助推器,火箭起飞质量约869 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长征五号有望在两年内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在运载能力上,长征五号是现役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2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发射大吨位的近地轨道航天器,如空间站、大型低轨遥感卫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大型通信卫星或导航卫星。
  长征七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长征七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目前正处在研制阶段的末期,预计未来一两年内就能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航天专家认为,作为进入空间的工具,火箭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一个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运载火箭技术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空间安全等技术的发展,因此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最终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基础。
  此外,我国还规划了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展构想,以满足未来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后,可显著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火箭。美国和俄罗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争霸中分别研制了土星五号和N1两型重型火箭,两国在沉寂40年后,又都再次启动了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
  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而言,重型火箭的研制成功有望使火箭技术方面领先比肩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我国在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的需求。
  雷凡培认为,充分吸取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经验,有望用15年左右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余建斌 蒋建科 柴跃)
(新浪军事)
(编辑:SN100)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中国的火箭或者其他航天技术和日本比,哪个更先进?
路飞NSsb28矯
1、从国产率来说,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全部设计、零件全部为中国自行设计、自行生产日本H系列火箭,发动机来自美国,设计蓝图参考美制大力神,火箭燃料由美国提供,甚至连火箭外壳的隔热油漆也来自美国.2、从发射经验来说,我国火箭自1959年开始在苏联P-4导弹基础上,完全按我国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虽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晚于日本,但是我国从导弹到火箭拥有全套的发射经验,同时拥有成系列的各型号长征火箭,可以满足各种发射需要.日本火箭起点虽高,但是由于是涉及战略性质的高科技项目,所以日本火箭全程受到美国的严密监控,至今没有掌握其核心技术,而且其火箭没有系列性,型号与型号比较孤立,没有继承性优势,同时发射次数远小于我国,经验和我国相比,非常缺乏.3、从成功率来说,我国虽然也有火箭发射失败的时候,但至今成功率保持在80%以上;日本火箭性能非常不稳定,其成功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低下,这也反应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日本的运载火箭空有大推理、大载荷的特点,但是可靠性却非常的不成熟.4、从发射航天器来看,中国是目前世界第三可以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日本目前连返回式卫星也不是很成熟,日本航天员全部搭载美国航天飞机升空,日本也没有设计载人航天器的能力.5、从空间运行卫星数量来看,根据公开材料推测,我国目前至少有17~19枚军事卫星,和相当数量民用卫星在空间运行,同时为了维护我国自身航天网络,我国火箭每年至少要进行6次发射活动,同时我国火箭还承建为国际公司或者其他国家发射卫星的商业活动;日本目前仅有少数几棵卫星在太空运行,其空间网络完全依靠美国的卫星技术,其H-2火箭更多的是用来发射军事卫星,使用非常有限,一年发射不超过2次,也没有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的经验.由此比较,楼主觉得我们和日本,谁的火箭更先进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运载火箭是航天运载工具的一种,是将有效载荷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太空的火箭。一般情况下,运载火箭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完成任务后,运载火箭被抛弃。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来源:相关问题:
之前的回答过于宽泛,我换成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对任何一种火箭来说,其关键技术性能有三个:准确度,即是否能够将有效载荷送到指定的轨道高度,并获得指定的速度矢量;最大推力,决定了有效载荷的大小;推进效率,决定了高轨或深空载荷的发射能力。2、3点就理论方面其实是一件事情,但提高初始推力可以采取捆绑助推器的方法,推进效率却只跟火箭本身设计有关,助推器对推进效率的提高有其极限,主要用于提高低轨载荷,对高轨/深空载荷贡献很小。此外有两个次要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主要性能决定了火箭有没有,次要性能决定了火箭好不好。所有性能互相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在某个单项性能上如果要追求最佳往往是需要牺牲其他性能的,设计就是妥协,因此某种火箭上的某项性能并不一定能代表该国此项上的最高能力。准确度取决于电子设备和测量设备,是一个大多数时候溢出的性能,多半也是首选牺牲的性能,因为现在的航天器都有比较充裕的机动能力,很容易进行补偿。这方面的设计能力不是瓶颈技术。最大推力取决于火箭推力,其依赖于动量守恒定律:推进效率的简化公式参考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其中代表喷气速度,代表火箭最终可获得的速度,m,代表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燃料总重,代表火箭最终重量和起始重量之比。虽然可以通过改进发动机设计提高,但是其上限受限于燃料的种类,液氢/液氧最高,煤油/液氧次之,肼类最低。可见,提高火箭推力,可以提高喷气速度和单位时间内喷出的燃料重量。喷气速度可以依靠燃烧室和喷管设计取得一定提高,喷管形状和流场都是关键设计技术,但由于燃料种类决定了喷气最高速度,因此这方面的设计也不是火箭设计的瓶颈技术。但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燃料流量是瓶颈技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如果获取更大的燃料流量,更高的燃烧效率,无疑可以提高火箭推力,也就是需要设计更强大的涡轮泵,更好的燃料混合技术,更高的燃烧温度,更平滑的燃烧室流场。推进效率中,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中忽略了空气阻力,但是火箭本身在稠密大气中运行的时间不多,影响不大。故火箭效率提高主要依赖于提高,或者说减少火箭的废重量,这里有个取巧设计:助推器+多级火箭,随着燃料箱变空而抛弃部分重量。除此之外,如何用更轻的材料/结构制造足够强度的火箭,一直是各国火箭设计的主要优化方向,而这也是载货火箭天生优于载人火箭,一次性火箭天生优于重复使用火箭之处——载货火箭允许更低的可靠性,从而缩减安全冗余设计,也不需要额外的逃生结构;一次性使用的火箭不需要考虑疲劳问题,不需要考虑重复检查的接近问题,也不需要准备再入大气层的保护结构和回收机构。火箭的具体结构是各国机密,而且说实话也是最无趣的部分,充斥了术语和公式,为了简(tou)便(lan)起见,我只讨论发动机及其相关部分。由前文分析,采用更好的燃料可以同时提升最大推力和最终速度,因此液氢/液氧是个高大上技术,美欧日在7、80年代就专注于此,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固有缺陷,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性能离超越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比较遥远,此外,仅就燃料费用,煤油仅有液氢1/100,这点对于中俄,乃至美国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吸引力。对比煤油/液氧系统,液氢/液氧燃料必须在结构重量、发动机、可靠性上同时做出牺牲:1. 液氢的燃料箱有更多的技术要求,其结构重量必定高于煤油燃料箱;2. 由于液氧和煤油具有相似的密度,煤油发动机只需要一个涡轮泵,而液氢必须使用单独的涡轮泵,这就使发动机更复杂。3. 如果在第二级、第三级上采用液氢,其持续泄漏的液氢降低了可靠性,此外,液氢燃料箱使用上的苛刻要求也导致可靠性较低。肼类燃烧剂最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点火装置,早期点火技术不成熟时是火箭的主流,但毒性大,综合性能差,新一代火箭逐渐开始淘汰。俄罗斯在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上可谓独步天下,尤其是富氧燃烧发动机(也叫补燃技术)上全无对手,富氧燃烧由于极易烧穿燃烧室,对燃烧室流场设计的要求极高,这方面是俄罗斯的传统强势领域,70年代完成基础设计的N-33/N-44至今仍保持着最高推重比的记录。由于普惠公司购买并拆解了一台N-33,因此Space X采用的Merlin系列引擎也被认为参考了其部分设计。而其后续版本是目前在役的发动机中推力最大的(7.8MN),其出口版本RD-180(4.1MN)一直被美国采购。美国从航天飞机开始,偏好液氢/液氧发动机,航天飞机的SMEE为2.27MN,现役德尔塔火箭的推力为3.37MN,煤油发动机发展更多是作为低成本方法的预研设计,在土星的F-1(7.7MN)之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应用,NASA目前最新一代是RS-88,Space X在此基础上改进为 其1D版本为0.7MN,当然美国人购买和拆解了N-33和RD180后应该有技术储备。欧空局的 2为液氢/液氧发动机,1.3MN,暂时没有后续公开计划。日本的 为液氢/液氧机。推力1.1MN,同样暂时没有后续公开计划。中国在役的发动机为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0.67MN,下一代为YF-100,重回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为1.2MN刚刚完成试车 .关于同级多台发动机并联,我忘了另外一个传奇:苏联的N-1,史无前例,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的30台发动机并联,结果造就了拜科努尔1#发射场的废墟。SpaceX的猎鹰9准备挑战9台并联,现代化的控制技术也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固体燃料火箭由于经济性太差,主要应用于导弹上,个别运载火箭会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做助推器,不过不是主流,略过不谈。液体火箭发动机我知道的关键技术包括:液氢燃料箱,涡轮泵,燃烧室形状设计。1.液氢需要-250度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低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密封性能很大,实际上在充满燃料后,液氢燃料箱在强度/密封性等方面达到不可用状态可能只需要一天(当然没人真的做过实验)。此外燃料箱内部必须尽可能光滑,微小的突起也会导致杂质更容易残留而引起故障,相比之下,如何保温已仅仅是个小麻烦了。除了存储外,加注燃料也是个挑战:加注前,必须彻底清洁燃料箱内部,水汽残留将导致结冰,冰晶进入燃料管路将导致燃料流量不均而使发动机喘振,而锐角在高压高速下很可能损伤管路,氮气残留会在氢气未到达燃烧室之前与氢气发生反应,可能导致发动机烧毁。加注时,在使用氦气彻底冲洗清洁好的燃料箱后,液氢进入常温的燃料箱,同时立刻开始剧烈的沸腾,必须小心的控制注入速度,并保持一定的氦气压力,使液氢相对可控的慢慢沸腾,从而慢慢将燃料箱冷却。加注完成后,由于完全密封液氢箱是不现实的,必须持续保持一定的压力供给液氢,直到点火前几分钟才能完全停止加注。2.涡轮泵。对于运载火箭第一第二级,由于推力大,其排气压力很高,而燃料泵出口压力必须大于发动机喷口压力才能够将燃料注入燃烧室,目前还没有任何机械泵可以满足要求,唯一可用的是涡轮泵。涡轮泵实际上就是一部小型喷气式发动机,通过燃烧少量推进剂来带动压缩机供给燃料,在涡轮泵的两头,一头是-250度的液氢,一头是数千度的高温燃气,同时必须保持足够的转速来提供压力,其难度可想而知。3. 发动机燃烧室。发动机燃烧室需要结合喷射油嘴的设计而进行,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燃烧流场,使发动机稳定工作,这里关键在于,火箭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质量减少,必须降低发动机功率才能保证过载不超限,如何在功率大幅变化,或者说燃料流量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流场是很困难的。而随着推力增大,这一设计难度也不断提高。当前运载火箭的主要关键性能不是推力,而是效率。火箭界有一个笑话,“推力不够多捆几个助推器不就是了”,只追求推力并没有什么难度,土星-5号作为目前为止推力最大的火箭,其第一级发动机F-1本质上不过是V-2发动机的放大版,在发动机工程师意识到原始设计继续放大就必须修改设计后,他们简单粗暴的将5个F-1捆绑到了一起,从而创造了3000顿的最大推力火箭,但其技术水平甚至不及第二级火箭的J-2发动机。此外随着同时工作的发动机数量增加,如何保证这些发动机以合适的功率比同时工作就非常困难了,而如何同时点火并开始稳定工作简直就是噩梦了。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点火只能采取一次性的方式,不存在持续点火或者二次点火的可能。一个点火器故障就意味着发射失败。所以现代火箭一般认为5台发动机已经是极限了。当然,曾经有一个传奇,带8个助推器的火箭……
针对楼上某位没见过V2发动机的,回复如下&br&&br&请看图,找区别&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96& src=&/85b19a713cc5602bd8fff7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85b19a713cc5602bd8fff7e_r.jpg&&&img data-rawheight=&643& data-rawwidth=&800& src=&/a3acccd8f66d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3acccd8f66dd_r.jpg&&&img data-rawheight=&682& data-rawwidth=&800& src=&/dc68d993f03eb2a56190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c68d993f03eb2a561900_r.jpg&&&img data-rawheight=&225& data-rawwidth=&896& src=&/47a6cfade06c6cc152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47a6cfade06c6cc152fa_r.jpg&&&im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764& src=&/08f7602dddefc717b6d3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4& data-original=&/08f7602dddefc717b6d3e_r.jpg&&&img data-rawheight=&379& data-rawwidth=&570& src=&/3fc9fc14fb8bbe3f1600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3fc9fc14fb8bbe3f1600e_r.jpg&&&img data-rawheight=&896& data-rawwidth=&600& src=&/056e4f3b13de0e72b2ea6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56e4f3b13de0e72b2ea6c_r.jpg&&&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96& src=&/da9cd3b30d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da9cd3b30db_r.jpg&&&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96& src=&/57638ccc4f3dc59a49ca120f52994ab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57638ccc4f3dc59a49ca120f52994ab8_r.jpg&&&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96& src=&/8eea04f1cd3f8fbe4f2f1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8eea04f1cd3f8fbe4f2f1a_r.jpg&&&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896& src=&/e8ed102e907effac284f6c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6& data-original=&/e8ed102e907effac284f6cf_r.jpg&&&br&Robert Hutchings Goddard ()&br&&img data-rawheight=&433& data-rawwidth=&330& src=&/af637d21601fce6d6de0bf563c03734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1919年&i&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i&戈老头的论文。。。那一年他的作品还有2战时常见的巴祖卡火箭筒&br&&img data-rawheight=&700& data-rawwidth=&484& src=&/678ce9d095ba9fca1ce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4& data-original=&/678ce9d095ba9fca1ceb_r.jpg&&&br&纽约时报的大笑话:&br&“Every vision is a joke until the first once realized, it becomes commonplace.”&br&
Response to a reporter's question following criticism in &i&The New York Times&/i&, 1920&br&&br&March 16, 1926,地球上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像个玩具&br&&img data-rawheight=&460& data-rawwidth=&375& src=&/7cdd98d9fdb24acf7cc0ca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5&&30年代的设计,液体制冷,喷注器 ,看看左下角,&img data-rawheight=&1024& data-rawwidth=&574& src=&/8be6fabe784b8047beb26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8be6fabe784b8047beb267_r.jpg&&&em&Test No. 73, launched September 29, 1931&br&1931年第73次实验&br&&img data-rawheight=&1049& data-rawwidth=&1385& src=&/31fdf9f2d61b290bcd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5& data-original=&/31fdf9f2d61b290bcdfa_r.jpg&&&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758& src=&/0f24ff3f01b753e6ec088a2e907893a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8& data-original=&/0f24ff3f01b753e6ec088a2e907893af_r.jpg&&&br&&/em&&img data-rawheight=&649& data-rawwidth=&775& src=&/1f039ffd793d671a3b8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5& data-original=&/1f039ffd793d671a3b83_r.jpg&&&br&顺便说一下德国火箭先驱,德国火箭协会创办人,冯布劳恩的导师&br&Hermann Oberth&p&这个人长寿到见证了整个太空时代 .....&/p&&p&&img data-rawheight=&495& data-rawwidth=&330& src=&/71a7bda2df7b10a7adfb0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1929年Hermann Oberth发射了德国第一个液体火箭&/p&
针对楼上某位没见过V2发动机的,回复如下 请看图,找区别 Robert Hutchings Goddard () 1919年A Method of Reaching Extreme Altitudes戈老头的论文。。。那一年他的作品还有2战时常见的巴祖卡火箭筒 纽约时报的大笑话: “Every vision is a jok…
液体火箭主体就是发动机设计。&br&箭体结构无论设计成什么样,归根结底是围绕发动机数据来的,发动机不行你设计出10米直径的箭体也没用。&br&有些东西看上去属于箭身设计,但最后的源头还是在发动机上。比如燃料箱,发
动机设计参数决定了燃料箱设计需求,最起码用什么燃料就已经定死了,而要用低温燃料还是因为要追求大比冲,这又是发动机的事了。&br&控制系统可以单列出来,不过难度和发动机也不在一个级别上。&br&&br&如果这是一张考试卷,发动机占80分,能拿到这80分的剩下20分也不会太差。
液体火箭主体就是发动机设计。 箭体结构无论设计成什么样,归根结底是围绕发动机数据来的,发动机不行你设计出10米直径的箭体也没用。 有些东西看上去属于箭身设计,但最后的源头还是在发动机上。比如燃料箱,发
动机设计参数决定了燃料箱设计需求,最起码…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