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潘的人生绝学先生说看一个家庭是否兴旺看子弟能做是否做到3点是哪3点

曾国藩治家严格后人结局悲凉
曾国藩为何四拒称帝他的后代子孙今何在?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曾国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细的整修后,前来参观的人,除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更多的普通百姓。大家最感兴趣的,要数这个封建皇朝货真价实的“高干”之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日下午,目前国内唯一凭《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张之洞(上、中、下)》两度夺得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做客黄河科技学院。他不仅欣然接受了该院“客座教授”的聘书,还在该院黄河讲坛上,通过曾国藩一生四拒做皇帝的故事,为大学生上了一课。
  为迎接“2006双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到来,在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特举行了湘军“帅”字旗升旗仪式。仿制的帅字旗宽7.85米,高12.4米。帅字旗在4名身着湘军服饰的“勇士”配合下高高挂起。帅字旗是曾国藩统帅的湘军的标志旗。1864年攻克南京后不久,该旗就收藏在富厚堂,此后每年曾国藩生日这一天,他的后人就把旗拿出来铺在富厚堂坪里来纪念他。该旗于1954年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新社发
  唐浩明说,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他说,虽然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氏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记者王曦辉实习生马洋溢)
故居,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故居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
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
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昔吾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这“八字家法”,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字讲的都是劳作。不畏“家常琐事之劳”,不畏往复“奔走烦劳”,后来的曾家子弟,在战场,在官场,搞外交,搞科研,奔波劳顿,当得大任,是深得这“八字家法”之益的。
曾国藩夫妇与他们的儿子
曾国藩7岁在父亲身边发蒙读书,至20岁才离家外出求学。他先后换了几个老师,惟与一位欧阳老师合作得好。后来,欧阳老师见曾国藩聪明好学,而且推算曾的“八字”运程不错,便有心当“月老”,
曾国潘儿媳、纪鸿之妻
给曾介绍了一个姓周的大富户家的女儿。周家起初满口答应,并选择吉日填庚,曾家也非常欢喜,积极筹办聘礼与酒宴。谁知到了双方商定填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陆续赶来,周家的贵宾却迟迟未到。当媒人的欧阳老师急了,忙打发人去周家催请。哪知过了半个时辰,派去的人回来说:“周家的老爷、夫人与小姐商量,认为两家门户不当,男的又无功名,周小姐不肯定亲,决定废约。”这下把曾家上下的人都急坏了,酒办了,客来了,怎么圆场呢?欧阳老师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移花接木,找着曾国藩父子商议:“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别的办法,如若你们不嫌鄙人门第低微,家境清贫,我家倒有小女,粗识文墨,又工女红,只是相貌丑点(曾患天花,脸上有麻点),你们愿意的话,我们两家结为秦晋如何?”欧阳老师的女儿,就这样成了后来曾国藩的欧阳夫人。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了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5页纸以上,“写”要写字100个,“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这种指点,很少摆出老子的资格,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启迪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光学中国的经、史、子、集,天文算学,还要学外国知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难能的。
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学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
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犁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长400里,宽200余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惟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
曾国藩的第四代孙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共15人。依照惯例,族谱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谱上,属曾&
国藩第四代孙的,却上了两个女子的名字——宝荪、宝菡,前面均冠有“贞女”二字,那是“终生不嫁”的意思。这15人中,除昭润、昭揆20岁早逝、昭榕于24岁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宝荪、昭檆(曾约农)还留学英国,昭权、昭桓还留学美国。曾宝荪、曾约农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同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英国留学后,姐弟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月病故,时年95岁。其他兄弟姊妹,昭桦于1949年在香港乘飞机撞山身亡,年仅43岁;昭柯去了美国,1992年病故,终年74岁,昭权、昭棉、昭谏与宝菡都留在大陆,除宝菡行医,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文革”时死于武汉,昭棉在湖南广播电视厅任职,已退休;昭谏也已退休,现住在北京。
曾国藩兄弟的后代
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老二曾国潢,老三曾国华(过继给他叔父曾高轩为子),老四曾国荃,老五曾国葆。这4兄弟共有6个儿子,14个孙子,41个曾孙,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就无法统计了。这四房的后代中,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仅介绍其中的4位:
图为富厚堂之南部,阁楼仔为艺芳馆旧楼
曾国华的孙子,1948年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帕都大学攻研有机化学。1956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欲回祖国服务,被美国移民局非法关进精神病院,折磨迫害达14个月之久,但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毫不动摇,美国移民局只得宣布将他“驱逐出境”,终于在1957年7月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明的甜味剂(无毒糖精)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此项成果已在美国应用,并获得专利权。
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1920年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1926年毕业,获化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不顾学校挽留,毅然回国服务,致力化工科研,先后在中大、北大任化学教授,并任化工系、化学系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达20年之久。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编委,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1946年再渡重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7年赴欧洲讲学,1948年在香港报界工作。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总理电邀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他欣然赴会,并在新中国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等职,成绩卓著,著述甚丰。不幸于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含冤去世。直到1981年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曾宪植是曾国荃的玄孙女,很早投身革命,解放后长期在全国妇联工作,担任过全国妇联的
副主任等职。她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与叶帅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叶新平。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两人工作都很忙,儿子便交给了住在湖南老家的曾宪植的父亲曾镇渭代为抚养,同来的还有叶帅与前妻的儿子叶选平。两兄弟都在曾家长大,上学,叶帅也曾多次来过曾家看望儿子。叶选平离开曾家较早,叶新平直到解放初,叶帅在广州工作,曾镇渭电告叶帅,才由叶帅接去。叶新平后来在国防部工作,“文革”时备受迫害,右手被打断,现在左手写字,书法亦精。
曾国荃还有一位玄孙叫曾厚熙,自幼喜爱绘画,其父曾昭平曾让他师从一位姓彭的国画家,得益良多。1948年8月,他从长沙去九龙,最后定居香港。1950年,他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举办画展,得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好评。不久,他荣任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来,他与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去巴西、法国举办画展,足迹涉及欧、美、亚、非、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朗、约旦、法国曾书赠了荣誉状,并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参考资料:世界人民之家论坛,景气报,她+他,莱芜咨询网
&&&&&&&&&&&&&&
曾国藩治家严苛 后人遭遇耐人寻味
简介: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自我修炼,在家教上也是极为严苛。但子女们最后的结局,却充满了太多的悲凉,这也许是曾国藩生前所没有料到的。
媒体评论: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来源:南方日报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曾国藩治家严格后人结局悲凉
曾国藩为何四拒称帝他的后代子孙今何在?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湘乡县)。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曾国藩故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精细的整修后,前来参观的人,除了党政领导、专家学者,更多的普通百姓。大家最感兴趣的,要数这个封建皇朝货真价实的“高干”之家,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数代无一废人,均有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日下午,目前国内唯一凭《曾国藩:血祭·野焚·黑雨》、《张之洞(上、中、下)》两度夺得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的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做客黄河科技学院。他不仅欣然接受了该院“客座教授”的聘书,还在该院黄河讲坛上,通过曾国藩一生四拒做皇帝的故事,为大学生上了一课。
  为迎接“2006双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首届曾国藩文化旅游节”的到来,在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特举行了湘军“帅”字旗升旗仪式。仿制的帅字旗宽7.85米,高12.4米。帅字旗在4名身着湘军服饰的“勇士”配合下高高挂起。帅字旗是曾国藩统帅的湘军的标志旗。1864年攻克南京后不久,该旗就收藏在富厚堂,此后每年曾国藩生日这一天,他的后人就把旗拿出来铺在富厚堂坪里来纪念他。该旗于1954年被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管,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新社发
  唐浩明说,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他说,虽然有名士相劝,但曾国藩主观上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曾氏从一个艰苦立学的农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满清历代都不多见,这显然与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对满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此外,曾氏客观上也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
  唐浩明说,曾国藩的人生历程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平凡而顺遂,第二层是在快乐中度过,第三层是有事业、有成就,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天资不高且出身寒门的曾国藩正是凭着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原则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选择。(记者王曦辉实习生马洋溢)
故居,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故居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共产党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共产党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曾家的“八字家法”
曾宝荪与曾纪农在英国留学时合影
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昔吾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这“八字家法”,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字讲的都是劳作。不畏“家常琐事之劳”,不畏往复“奔走烦劳”,后来的曾家子弟,在战场,在官场,搞外交,搞科研,奔波劳顿,当得大任,是深得这“八字家法”之益的。
曾国藩夫妇与他们的儿子
曾国藩7岁在父亲身边发蒙读书,至20岁才离家外出求学。他先后换了几个老师,惟与一位欧阳老师合作得好。后来,欧阳老师见曾国藩聪明好学,而且推算曾的“八字”运程不错,便有心当“月老”,
曾国潘儿媳、纪鸿之妻
给曾介绍了一个姓周的大富户家的女儿。周家起初满口答应,并选择吉日填庚,曾家也非常欢喜,积极筹办聘礼与酒宴。谁知到了双方商定填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陆续赶来,周家的贵宾却迟迟未到。当媒人的欧阳老师急了,忙打发人去周家催请。哪知过了半个时辰,派去的人回来说:“周家的老爷、夫人与小姐商量,认为两家门户不当,男的又无功名,周小姐不肯定亲,决定废约。”这下把曾家上下的人都急坏了,酒办了,客来了,怎么圆场呢?欧阳老师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移花接木,找着曾国藩父子商议:“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别的办法,如若你们不嫌鄙人门第低微,家境清贫,我家倒有小女,粗识文墨,又工女红,只是相貌丑点(曾患天花,脸上有麻点),你们愿意的话,我们两家结为秦晋如何?”欧阳老师的女儿,就这样成了后来曾国藩的欧阳夫人。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了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5页纸以上,“写”要写字100个,“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这种指点,很少摆出老子的资格,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启迪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光学中国的经、史、子、集,天文算学,还要学外国知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难能的。
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学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
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犁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长400里,宽200余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惟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
曾国藩的第四代孙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共15人。依照惯例,族谱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谱上,属曾&
国藩第四代孙的,却上了两个女子的名字——宝荪、宝菡,前面均冠有“贞女”二字,那是“终生不嫁”的意思。这15人中,除昭润、昭揆20岁早逝、昭榕于24岁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宝荪、昭檆(曾约农)还留学英国,昭权、昭桓还留学美国。曾宝荪、曾约农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同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英国留学后,姐弟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月病故,时年95岁。其他兄弟姊妹,昭桦于1949年在香港乘飞机撞山身亡,年仅43岁;昭柯去了美国,1992年病故,终年74岁,昭权、昭棉、昭谏与宝菡都留在大陆,除宝菡行医,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文革”时死于武汉,昭棉在湖南广播电视厅任职,已退休;昭谏也已退休,现住在北京。
曾国藩兄弟的后代
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老二曾国潢,老三曾国华(过继给他叔父曾高轩为子),老四曾国荃,老五曾国葆。这4兄弟共有6个儿子,14个孙子,41个曾孙,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就无法统计了。这四房的后代中,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仅介绍其中的4位:
图为富厚堂之南部,阁楼仔为艺芳馆旧楼
曾国华的孙子,1948年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帕都大学攻研有机化学。1956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欲回祖国服务,被美国移民局非法关进精神病院,折磨迫害达14个月之久,但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毫不动摇,美国移民局只得宣布将他“驱逐出境”,终于在1957年7月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明的甜味剂(无毒糖精)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此项成果已在美国应用,并获得专利权。
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1920年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1926年毕业,获化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不顾学校挽留,毅然回国服务,致力化工科研,先后在中大、北大任化学教授,并任化工系、化学系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达20年之久。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编委,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1946年再渡重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7年赴欧洲讲学,1948年在香港报界工作。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总理电邀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他欣然赴会,并在新中国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等职,成绩卓著,著述甚丰。不幸于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含冤去世。直到1981年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曾宪植是曾国荃的玄孙女,很早投身革命,解放后长期在全国妇联工作,担任过全国妇联的
副主任等职。她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与叶帅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叶新平。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两人工作都很忙,儿子便交给了住在湖南老家的曾宪植的父亲曾镇渭代为抚养,同来的还有叶帅与前妻的儿子叶选平。两兄弟都在曾家长大,上学,叶帅也曾多次来过曾家看望儿子。叶选平离开曾家较早,叶新平直到解放初,叶帅在广州工作,曾镇渭电告叶帅,才由叶帅接去。叶新平后来在国防部工作,“文革”时备受迫害,右手被打断,现在左手写字,书法亦精。
曾国荃还有一位玄孙叫曾厚熙,自幼喜爱绘画,其父曾昭平曾让他师从一位姓彭的国画家,得益良多。1948年8月,他从长沙去九龙,最后定居香港。1950年,他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举办画展,得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好评。不久,他荣任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来,他与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去巴西、法国举办画展,足迹涉及欧、美、亚、非、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朗、约旦、法国曾书赠了荣誉状,并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参考资料:世界人民之家论坛,景气报,她+他,莱芜咨询网
&&&&&&&&&&&&&&
曾国藩治家严苛 后人遭遇耐人寻味
简介: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自我修炼,在家教上也是极为严苛。但子女们最后的结局,却充满了太多的悲凉,这也许是曾国藩生前所没有料到的。
媒体评论:家教有方的曾国藩
来源:南方日报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元凶,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对于曾国藩的功过是非,这里姑且不论,但他关于家庭教育的主张和做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
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他把教育子弟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修“心”是人心智心力的砥砺,是人道德品质的培养。曾国藩提倡修“心”,是要其子弟做到“慎独”、“不忮不求”、“孝友”、“仁”、“敬”、“谦”、“恕”等。修“身”是通过保养和修炼以获得健康的体魄。为此,曾国藩反复教育子弟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眠食有恒,耕作时习。曾国藩也注重修“行”,要求自家子弟言谈举止朴实,待人谦敬、宽容,为人不能清高、刻薄,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为求达上述目标,曾国藩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他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如“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娇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这些高度凝练的概括,自然容易为其子弟所熟记和践行。通过对祖宗嘉言懿行的称赞,令子弟弘扬祖德,也是曾国藩教育子弟的方法之一。曾国藩的祖父颇有一套治家之法,致使家业兴旺。对此,他深为敬重,信守不移。他将祖父相传之家法概括为“早”(早起)、“扫”(洒扫)、“考”(祭祀祖宗)、“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作为治家之道的八字诀,叮嘱家人时时留心,躬身实践。实际上,像曾国藩家族这样的豪门大户,其成员干活多少是无关紧要的。曾国藩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勤俭持爱的风气,养成勤俭致富的习惯,这样才能家运兴盛、家风融融、和乐太平。曾国藩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借鉴,这也是他家教的方法之一。他曾给儿子写信,反省自己的不足。他说:“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则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他曾批评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批评澄弟“满腔骄傲之气”,批评六弟、季弟较懒,批评曾纪泽写字笔力太弱,看书成诵者太少,举止也不厚重。批评之后,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中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注重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究其原因,与他的文化素养和人生态度有关。曾国藩自幼接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后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专治理学,以理学为正宗,程朱理学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已深深融入他的思想言行之中,被后人赞誉为“理学名儒”。与此相应,他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因而对家人也有严格的要求。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尽管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但他对子弟的要求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其教育子弟的具体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潘家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