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好的人聪明吗忆别离,明朝更别离。翻译是什么

原文: 标题:雨霖铃 作者或出处: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或注释: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 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霭  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柳永此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o,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这些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 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 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雨霖铃》中表现愁绪的这些意象,都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本词不过是集中的表现了出来,正因为这众多的意象的运用,使《雨霖铃》成为离别诗词的代表作品。所以解读本词,不能不先领悟这些意象表达的涵义。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2]选自《全宋词》。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柳永(约987&约1053),字洌洌未绨玻ㄏ衷诟=ǔ绨玻┤恕U馐状适撬肟汲倾昃ㄏ衷诤幽峡猓┦毙吹模惴⒘烁槿四焉崮逊值母星椤
[3]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帐篷。
[6]无绪:没有心思,没情绪,无精打采,意思是心情不好。
[7]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8]兰舟:木兰木造的船。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文学作品中常用作对船的美称。
[9]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悲痛气塞,说不出话。即是&凝咽&。
[10]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11]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12]沉沉:深沉,深厚的样子。
[13]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地域广大,包括现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4]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15]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男女恋情。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
  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而招致他屡试不第。一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这首词是柳永写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的代表作,可能是柳永失意离开京都告别妓女时写的。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倚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词的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景物。&凄切&是寒蝉的叫声凄惨。秋天的知了叫声悲凉凄惨,这是写眼前的实景,也点明了时令。&长亭&是送别的地方。&对&不是人对着长亭,而应是离人在长亭中默默相对,时间已经黄昏。&骤雨&是暴雨、急雨。夜幕降临,知了悲鸣,助人悲愁。本来天下寄寓,行将分别的人可以多留恋一会儿,可是现在雨停了,水涨了,可以行路了,联系下面的&兰舟催发&渲染出一篇浓重的伤离气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京都的郊外,也是长亭的所在地。&帐饮&,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饮酒饯别。这里已有&长亭&,不一定搭帐,但用&帐饮&就可以使人想起离别。临别之际,有美酒佳肴,却&无绪&享用。而无情无绪,也正体现了愁绪的浓重。分别的人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兰舟催人出发了,这是多么的无情。&兰舟&是船的美称,传说鲁班曾经用吴王阖闾种的木兰造成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兰舟催发,欲留难留,就要分别的人拉起手再看一看,但各自泪眼模糊,想要再讲几句话,却说不出来,好象喉咙被堵塞了。一个&竟&字,表示临别时有千言万语要说,却说不出一句半句,这是料想不到的,也有着不尽的遗憾。
  虽然离别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思想、翻腾。&念&为领句字,以&念&字领起,表明劈开当前,设想别后。&去去&即&行行&,不断前行。&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形容暮霭的深厚、浓密。想到离别后千里烟波,楚天空阔,暮霭沉沉,前途茫茫。这二句从眼前想到别后,是更深一层的表现手法。
  词的下片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这几句是把江淹《别赋》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加以结合提炼出来的,愁上加愁,使离别的痛苦更加一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接下去更是设想以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年复一年。&应是&是推测之词。&良辰好景&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几句是说从此一别以后,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就是有良辰好景也没有意义。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算有被良辰好景引起的千种美好的感受,又能向谁诉说呢?相爱的人远隔一方,我的感受又能告诉谁呢?这二句是顺着上几句深入下去,更进一层。唐圭璋先生谓其&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宋词简释》)。
  这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词,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除了作者有真实深刻的体验外,还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首词不象某些小令词,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而是笔墨拓展,打开大合,充分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词人由外到内,由近及远,刻画离人的愁苦,由外界景物,刻画到内心世界,由当前处境,推想到分别后的处境,情景交融,虚实相间,把离情别绪表现得特别充分、细腻,体现了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叙的艺术才能。其次,写景上,词的上片所写景物多是实景,是借景抒情;下片和词上片的&念去去&三句,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而且,不但写当前情景具体形象,就是设想的情景也具体形象。第三,词铺叙情景,不用典故,不堆砌辞藻,能做到语意清新,情致缠绵,一派离情曲曲写出,意兴写尽方才收笔。第四,时间脉络清楚:对长亭晚&&念去去&&今宵&&此去经年。第五,音韵优美。此词用入声韵,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的感情的表现。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的运用,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千古名句,它象柳永的名字一样不朽。
- - - - - - - - - -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 - - - - - - - - -
  《雨霖铃》原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这首词是描写一对恋人在暮秋送别时的惜别情景,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这里写在秋风阵阵,蝉鸣凄切的傍晚,潇潇雨歇之后,于长亭告别自己心爱的人。词一开头就以冷落和秋景表现离情别绪。&寒蝉&写秋意之深,&凄切&渲染了秋景的凄凉、冷落,而且又在雨后送别,其伤感之情可想而知了。&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写离别情况;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离人无心饮酒,只有伤感,正留恋难分之时,行船又催发上路了。&催&字勾勒人被迫分离之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人手挽手,泪眼相望,离情脉脉,千言万语无法诉说。这两句把恋人恨别时的动作、神态勾画得极为生动逼真,把难舍难分的离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此表达离情的凄苦。&念&字,是说下面所描写的景物是想象之中的,并非别时所见。&去去&两字重叠,加深离情别意。&千里&是概数,是说别后行程之远。&烟波&写出舟行江中,烟波浩渺,空旷无人,非常冷寂怅惘之感。&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傍晚的时候浓浓的云雾笼罩在广阔无际南方,是那么阴晦、冷落,这是主人公心绪伤感而想象出来的景物,这黯淡的心情必然给天光水色涂上一层阴影,作者就是通过冷落、孤寂的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别意的。
  词的下阕开头两句是直述别情。&伤离别&点出题意,&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的时间。&那堪&为那里经得起的意思。以下各句皆是刻画女方心理活动,设想别后的凄凉处境,渐次深入,写尽离别时的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名是:想今晚痛饮别酒,待酒醒后,你将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晨风吹拂,残月空照的时候,兰舟已停泊在杨柳岸旁。&晓风残月&给人以凄凉冷落的感觉,&杨柳&又使人联想到古人折柳送别,这一切都使&伤离别&之情加浓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的意思是:此去一别,年复一年,何日才能相会呢?今后再有良辰美景也引不起我的兴致,只是好景虚设。即使有千万种深情蜜意,但情人远在天涯,又对何人倾诉呢?&虚设&道出了因离愁无心赏景的心境,最后两句强调了爱情专一深厚。
  全词分上下两阕,但浑然一体,从头至尾写的都是&伤别&。先是离别的时间、地点、环境,送别时宴饮与难舍难分之状;再写设想别后的远行、思念和伤情,全词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 - - - - - - - - -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 - - - - - - - - -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 - - - - - - - - -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
- - - - - - - - - -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 - - - - - - - - -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无绪&。乘船的&留恋&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催发&,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矛盾,使别情达到高潮。&执手&二句,生动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手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烁间。&念去去&两句,为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交融。烟波千里,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月&前着一&残&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以冷落凄凉的秋景来衬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低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衬托,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更多【雨霖铃】到高考资料网(/ziyuan/)查看,高考资料网提供的、、资料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
【上一篇: 】
【下一篇: 】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最聪明的皇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