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心理障碍去除,我曾经因为准备怀孕紧张焦虑担心,产生了担心自己一时失控砸贵重物品的冲动,现在只要手里拿有破坏力

冲动-心理学上的所说的某种突发的愿望或渴望。神经科学上所说的动作电位.
冲动-心理学上的所说的某种突发的愿望或渴望。神经科学上所说的动作电位.
冲动-心理学上的所说的某种突发的愿望或渴望。神经科学上所说的动作电位.额叶是大脑控制冲动的刹车&在正常人的大脑中,额叶是活动最频繁的地方。而杀人犯的大脑扫描图则显示,额叶部分的活动很少。“额叶是大脑控制冲动的刹车。正是这一部分大脑指使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干!后果严重!’”一旦注意中止,心理过程将偏离目标,甚至终止。大脑皮层大部分区域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少部分区域或细胞核团功能相对活跃,这就造成了大脑皮层的协调性变差,整合功能紊乱。前额头,由于眼睛看见事物而固定于事物规律的程序模式. 后脑属于潜意识区,当摆脱了日常习惯的神经系统控制程序就进入了生命连接宇宙的大门.当以无意识进入这个世界,神经系统不同的组合模式.身体能量凝聚入此,神经纤维放电所产生的奇怪图象,整个大脑高速运行让你控制不住进入它的轨道.因此产生了大脑所有区域同时工作的意识空间. 在自己的大脑空间可以编制自己导演的电影.&刺激潜意识只有一次是不够的,需要不断重复,并形成稳定的习惯。重复视觉暗示、听觉暗示和观想暗示对潜意识的影响,结果会令你感到吃惊的。听觉暗示、视觉暗示、观想暗示是暗示的三种方法。心灵财富训练正是在这三种方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 方法二:视觉刺激法&&& 在房间里建立一个“梦想系统”,把自己的目标画成图片剪下来,贴在“梦想系统”的“预演板”上持续地看,放在一个醒目的位置,天天刺激你的潜意识。 方法三:观想刺激法&& 利用潜意识不分真假的原理,在大脑中引导出你所希望的成功场景,从而达到替换你潜意识中负面思想的目的。通过反复的观想暗示,改变自我心像,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己产生积极的行动,达到预定的目标。 易受图像刺激&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机体执行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状态的维持有赖于细胞内外离子的动态平衡。活细胞,其细胞内液和外液的钠钾离子农度有很大不同,如膜外的钠离子龙度是外的三十倍。这是电信号产生的基础。这些进出细胞的离子通道。通过产生跨膜生物电流,得到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导。离子通道存在两种状态,即开放和关闭状态。通道多数情况下为关闭状态,只在一定条件下开放。通过关闭到开放状态,为激活,由开放到关闭为失活。通道的开和激活只有几毫秒。场(产生电流或吸引力)、情绪或需要、脑波、极性、钠离子通道关闭不兴奋、右脑状态。传递、储存、加工。左右脑都在眼睛的后方。一会左脑上线,一会右上线。右眼后脑是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切工作压力都消失了,不能判断,不能说话,由于感觉不到身体的范围,所以感到巨大,这时你处在极乐世界.人的大脑是一个加工、传递和储存信息的复杂系统。它好比一台电子计算机,处理你交给它的一切任务。只有少数人知道,大脑对我们的感觉还产生很大的影响。确实可以说,你没有大脑就不能去感觉。凡是你用眼睛、耳朵和其他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东西,都将直接或自动地在你的大脑中评价为积极的、消极的或中性的。你所相信的每一种评价都将在你的身上作出积极的、消极的或中性的(情感)反应。在这里“你所相信的”这一说明语十分重要。你可以做一做下面这个小试验:你对自己说:“在我的房间里有一个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你会对自己这样说吗?现在你感觉怎样?是平平静静呢,还是感到害怕?显然不害怕。为什么你不会感到害怕,理由就是,你不相信你的房间里有炸弹。对吗?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你相信一个想法的正确性时,这个想法才能引起对它作出合适的情感反应。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因此想不到对我们的想法和评价提出疑问。但是如果你想从你的不好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那你就必须认真地去做到这一点。只有改变你的消极的想法和态度,你才能更加满意和平静地生活。让我们看看,你为什么怎么样想就怎么样感觉。&前额叶是意识的中心,要休息。前额叶与后脑。即皮层与皮层下的边缘脑。身体运动神经受意志控制。副交感神经有动眼神经核和上、下泌涎核、耳和腮腺。大脑是控制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小脑是控制人行动平衡的场所,所以一共只存在着两种脑。你所提出的部位都是由大脑不同部位控制的,眼睛是由大脑后半控制的,就是你的后脑勺,两只眼睛是协调的,由同一神经控制的,所以不能分开用。&人的大脑,只要把脑波调整到一定的脑波时,就可以让左右脑各自处于优势,或者,优势几乎差不多。α波,双脑共同协作,β波左脑为优势脑,θ波右脑为优势脑。研究显示,人一般都是右眼大于左眼,而且右眼的使用频率比左眼高一倍,约65%的人主用右眼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的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运动是交叉控制的,即左半球控制右侧肢体运动,右半脑控制左侧肢体运动。这一结论的最早提出是美国杰出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他通过对裂脑人的大量实验后认为,大脑的两侧半球在功能上显著不同。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左脑和右脑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是左脑和右脑“分工合作”的结果。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认为:“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盈则生,气绝则死,“人之有生全赖于气。”“只有全身的舒松自然,才有利于体内的气血循环、畅通,寸有利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的调节平衡。&& 所谓“气”,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温暖人体、防御外邪等功能。“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行,使体表保持正常,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血”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念.就是意识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无念就是剔除认知过程中隐含的“判断”,念头回到其本来面目——觉知。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当你能够拒绝将“觉受”翻译成“念头”,念者就变成觉者。   这就是佛教最根本的解脱程序。&无念的原始修持方法   1、无条件接纳当下的一切念头,观察念头的转变,默默等待无念状态偶然发生。  2、 殚精竭虑地思维一个无聊的问题,产生厌离心,逼迫内心切换状态。   3、认真地听话语字字间的停顿;认真地看物体间隙的空;认真地思考当下的当下。这些都导致语言逻辑的失效,久之便可止息念头。&思想 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②想法;念头:他早就有进大学深造的思想。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当然,不同信息表现出不同思想。&人的思想所引起的电流和化学物质的变化十分复杂,现在的科学完全无法做到控制这一步,但是可以加以影响。肌肉运动的神经控制较为简单,可以通过在神经上接些电极来控制人体的肌肉运动。http://zhangxianllong./.html神经冲动   神经系统中快速传递信息的动作电位。有时也叫锋电位。神经冲动是以全或无方式不衰减地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随动物的种类、神经纤维的类别、粗细与温度等因素而异,一般约每秒0.5~200米。正常情况下神经冲动一般是顺向传导的,即由胞体传向轴突的远端,如用人工刺激,冲动可以逆向传导。顺向与逆向传导的速度是相同的。若用电刺激同时引起两个向相反方向传导的神经冲动,相遇时将碰撞消失。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感受器(如眼、耳等)发出的神经冲动将生物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与脊髓),沿传入(或感觉)神经纤维传导;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冲动将“指令”传达到效应器官(如肌肉、腺体等),则沿传出或运动神经纤维传导。  在自然状态下无论在外周还是中枢神经内部,神经冲动都在单一神经元范围内传导。在神经末梢处(突触或与肌肉接头上),神经冲动通过化学传递或电传递引起下一个细胞的兴奋或抑制。将一对电极置于神经纤维上,可将神经冲动通过放大器显示在示波器屏幕上。这是一个短暂的负的小电波。如果将微电极插入神经纤维内记到的信号就大得多。在静息时纤维内是负电位,当动作电位经过时,就短暂地变成正电位(见兴奋)。神经冲动发放的最高频率与神经纤维的绝对不应期的长短有关。  神经冲动的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设想当一条无髓鞘纤维的某一小段,因受到足够强的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的膜将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暂时变成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的神经段则仍处于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膜两侧溶液有导电性,在兴奋的神经段和与它相邻的未兴奋段之间,将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这就是局部电流。它的流动方向是:膜外有正电荷从未兴奋段流向兴奋段,胞内有正电荷由兴奋段流向未兴奋段,这个电流方向是使未兴奋段纤维膜去极化。当这个电流足够强,使该段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后,就会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动作电位。这样,动作电位依靠局部电流一段一段地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由于纤维膜兴奋后有一个相当长的不应期,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始终是沿着神经纤维的兴奋段向未兴奋段单向传导。  由于动作电位产生时,电位变化的斜率和幅值都很大,而且膜两侧溶液都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局部电流的强度,常可超过引起相邻部分产生兴奋的阈强度数倍;即兴奋一经产生,它在同一细胞内传导有很大的“安全系数”,不易中断。  有髓鞘神经纤维外面包有1层几乎不导电的髓鞘,髓鞘只在朗维埃氏结处中断,轴突膜和细胞外液直接接触,允许离子的跨膜移动,因此有髓鞘纤维在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仅在朗维埃氏结处发生。神经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也只能在朗维埃氏结处流入或流出纤维,在纤维内正电荷由兴奋的朗维埃氏结通过节间纤维流向相邻的未兴奋的朗维埃氏结,而在胞外液体中,正电荷由未兴奋的朗维埃氏结沿着节间纤维流向兴奋的朗维埃氏结。这个电流方向使未兴奋朗维埃氏结膜去极化,和无髓鞘纤维一样,当这个电流足够大时,就引起未兴奋的朗维埃氏结产生动作电位。由于神经冲动仅在相邻的朗维埃氏结上先后产生,所以有髓鞘纤维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是跳跃式的,叫做跳跃传导,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有髓鞘纤维的传导速度显然比无髓鞘纤维快,几个微米粗细的青蛙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相当枪乌鲗直径将近 1毫米的无髓鞘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髓鞘的出现加快了神经传导速度、节约了能量,是生物体以同样的体积与材料来处理大大增长的信息量的一种适应。  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随动物的种类、神经纤维类别和直径的不同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异(见表)。  由表可见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与髓鞘的有无和纤维的粗细有密切关系。  温度对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有一定影响。温度升高有利于传导。如果在10℃以下则恒温动物的神经纤维往往丧失传导功能。温度对无髓鞘纤维的传导影响不大。  神经冲动传导速度主要决定于神经纤维本身的电缆性质。粗的神经纤维内纵向电阻小,局部电流较大,有利于传导。如膜电容较大,同样数量的电荷变化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就小,因而不利于传导。膜电阻大,使胞内电流传播得远,一般有利于传导。髓鞘的加厚对传导速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增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膜电阻增加,再加上朗维埃氏结的结间距离增长都有利于传导,但髓鞘的加厚常伴有轴突实际直径的减小,又不利于传导。理论计算与实测都表明轴突直径/纤维外径之比为0.7左右时,传导速度最快。有趣的是动物的髓鞘纤维中,轴突直径与纤维外径之比恰好在0.7左右。另外,有关纤维直径与传导速度的关系,电缆理论计算与实测结果也是一致的,即无髓鞘纤维的传导速度和纤维直径的平方根成正比,而有髓鞘纤维的传导速度则与直径(包括髓鞘厚度的外径)成正比。&冲动,生活中的“隐形地雷”  据《东南快报》日报道,安徽芜湖一位大学毕业生李晓强,在经历了找工作不顺、考研失败、考公务员失利等一系列打击之后,从他视为精神支柱的女友那里得知:女友的母亲要求他在南京买房,否则不同意他们交往。所有的情绪突然像火山一样爆发,让他失去了理智:他从芜湖赶到南京,用羊角锤重伤女友母亲,还将一位无辜的八旬老太锤伤致死。据了解,李晓强从小到大一直是好学生,成绩优异,但踏入社会后却发现社会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由于性格内向,在遇到超出自己承受极限的压力后没有及时宣泄,最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心理解读:  冲动行为(impulsive behavior)是指在缺乏考虑的情况下,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导致不良后果。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做过明知不对却无法控制的冲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冲动行为表现为购物狂、赌博狂、偷窃癖等;在极端情况下,冲动行为往往和暴力结合在一起,演变为失去理智的暴力事件,攻击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物体。培根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枚“隐形地雷”,有可能会给生活带来各种麻烦,甚至把一个人美好的一生都毁掉。&  临床心理学家与脑行为学家共同研究发现,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违背自己理性意愿、不合常理的行为失控,来源于行为失控冲动。失控冲动的行为,心理学称之为“未加思索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强迫症,被称为“注意力过度集中症”或“过度关注症”。&  当一个人缺少安全感,过度关注个人安全或过度担心自己的行为失控铸成大错时,就容易产生行为失控的冲动心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会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担心与恐惧的地方。这一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周围环境、生活习惯、睡眠状态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遇到挫折的生活事件、面对不适应的新环境、压力过大、缺乏运动和失眠时,就容易产生行为失控冲动。&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呢?控制自己的冲动,换言之,就是要对情绪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学会良好的沟通技巧。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当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群缺乏了解时,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唤起负面的情绪反应。其次,养成剖析负面情绪的习惯。在生活中遇到发脾气的事情时,应该分析让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避免自己持续暴露于由不合理认知引发的痛苦中。一旦理性介入后,不良情绪的强度就会下降很多。如果情绪实在难以控制,则可以考虑暂离引发不良情绪的场所。最后,找到合理的情绪宣泄渠道,比如运动。心理学家发现,运动是有效释放负面情绪的方法,尤其是多参加户外运动。户外运动能够分散和转移人的注意力,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改善人的情绪稳定性。拖拉是因为冲动?拖拉是因为偷懒?是因为追求完美?有人说,我们曾经相信的这些答案都错了—— 拖拉是因为冲动?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  最近,一本剖析拖拉行为及其心理成因的新书《拖延心理学2》被引进国内,它颠覆了人们先前对拖延的种种认识。作者皮尔斯·斯蒂尔博士是加拿大人、心理学家,被封为“全球最顶尖的‘战拖’权威”——因为他本人也曾拖拉成性。听说他成了研究拖延的专家,他的一位兄弟这样评价:“笑死我了!在高中和大学时代,这家伙的‘拖功’可是无人能敌。”  有拖拉的切肤之痛,斯蒂尔下决心找出原因:为什么拖拉会贯穿人类历史、遍及各种文化?在研究了全球超过800份“拖延行为报告”之后,他提出结论:几十年来我们都误诊了拖拉,因此过去给出的大多数建议都没啥用处。  “你不是一个人战斗”  据斯蒂尔考证,“拖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英语里是16世纪。从一开始它就不是泛指一般的“推迟”,而特指一类非理性的推迟行为——明明知道拖下去情况会变得糟糕,可还是不由自主或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比如手头有一份明天就要交的报告,它很重要,所以你很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感,你查邮箱、看电视、上微博,甚至打扫屋子,一边不停地安慰自己:“我是在打腹稿。”直到最后1分钟来临,你才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开始东拼西凑,结果弄出一份自己都不愿再看一眼的报告。  如果你饱受拖拉之痛,不仅把生活弄得一团糟,而且成了他人心目中不可信任之人,那么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调查显示,大约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拉行为,其中又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拖拉已经成了他们“慢性的、决定性的人格特质”。在《拖延心理学2》中,斯蒂尔披露,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深为拖拉而内疚;女诗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承认,她经常“把早上的时间耗费在拖拉和忧虑中,直到下午3点左右,才在一片焦虑和狂乱中,一头扎进稿纸。”美国在线和联手调查了超过1万人的工作习惯,结果显示,平均每个8小时工作日中有超过2小时在拖拉中“蒸发”。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  人们常常以为,拖拉是人的惰性或者完美主义在作祟。但斯蒂尔说,这是最大的误解!先说懒惰,虽然人们容易把它和拖拉混为一谈,但跟真正的懒汉不同,拖拉者们还是有追求的,他们想做事情,而且常常还真折腾过那么两下子;至于将拖拉与完美主义画等号,更是天大的误会——一项有上万人参与的调查表明,由完美主义导致的拖拉是微不足道的,同为心理学家的罗伯特·斯莱尼甚至发现,相比那些非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比较不容易拖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拖拉?一项长达30年、包含数以百计研究项目的大型调查揭示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冲动。心理学家发现,易于冲动的人无法为了长远的获益而忍受眼前的痛苦;他们很容易分心,会冲动地试图暂时逃离那些引发焦虑的任务,或者把它们从意识中屏蔽掉——“那些做事不走脑子的人、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那些由着性子冲动行事的人,都是拖拉的人”。  “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如果这种解释让你感觉难以捉摸,那么脑科学可以提供更确切的说法:当我们决定要把某件事完成或者放弃时,大脑中有两个部分被激活: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边缘系统负责对环境中的即时信号作出反馈,尤其是我们闻到、尝到、摸到或听到的一切,而前额叶皮层负责制定计划,被视为意志力的堡垒。皮尔斯·斯蒂尔的研究发现,有些人的前额叶皮层天生就没有边缘系统发育得好,当边缘系统为了眼前的快感而否决前额叶皮层的长期规划时,拖拉就发生了。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拖拉的程度,“有大约一半是基因决定的”。  环境当然也是拖拉的一部分诱发原因。在《拖延心理学2》中作者写道:从吃零食打乒乓球,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几十年来,工作带给人的乐趣稳定不变,但分心物的吸引力却增加了。”特别是最近两年兴起的社交网站,更成了引发拖拉的最新的强大诱因。结果,拖拉越来越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流行病。  战胜拖拉要设法远离诱惑  既然发现了造成拖拉的原因,那就得对症下药。在做了超过800项研究后,斯蒂尔总结出若干被证实有效的“战拖大法”,而它们的核心是“抑制冲动”。  最直接的一种办法是远离诱惑,离得越远越好。请你删掉电脑里的游戏、断开网络连接、拔掉电视机插头、屏蔽邮件通知功能……虽然科技进步让诱惑无处不在,但也为抵制诱惑提供了便利,比如谷歌上有个“休息一下”按钮,能在15分钟内禁用你的电子邮箱;还有一个叫“邮件防护镜”(mailgoogles)的程序,在晚上10点以后开启,要求使用者在发出邮件之前先解答5道数学题;苹果用户则可以借助freedom程序,在上网超过8小时时切断网络。  尽管这些手段不过是在推迟、而不是阻止你向诱惑靠拢,但如果你能在一段时间里暂离诱惑,肯定有好处。  斯蒂尔的另一个建议是:为工作和娱乐设置各自独立的领域,以此提高工作时的专注力——研究发现,这种方式能在几周内显著减轻拖拉症状。比如在电脑中建立一个工作的独立账户,在每次拖拉瘾发作、想玩一玩时,你得先有点麻烦地从工作账户注销;如果在家工作,就确定一个工作区域,哪怕象征性地隔断一下也行——这些环境信号有助于你把自己跟诱惑隔离开,从而在不同空间专心做该做的事。冲动的心理学与神经生化研究进展关于冲动的定义,由于时代与文化的变迁、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Dorland[1]认为冲动就是不顾他人的接受程度或来自超我的压力而盲目地屈从于自己的内驱力。Stedman医学大词典对冲动的解释是:与内部动力相关或为内部动力所启动而非为推理和深思熟虑所控制的行为倾向。Evenden[2]认为冲动涵盖了包括缺乏考虑,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多与环境不相称的、经常导致令人不快结果的一系列行为。此一描述性定义基本上代表了人们对冲动的共同理解。1冲动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关于冲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类人格特质等领域。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冲动乃由数个互相独立的因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行为综合体。但对于该行为综合体具体的成分与结构,不同的心理学家的观点差异很大。1.1艾森克的研究[3,4]艾森克早期(1968)从神经质、内外向和精神质等三因素人格理论的角度对冲动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冲动是外向性人格特质的一个亚结构。1975年,艾森克对其人格测验予以了修订,重新定义了外向性的表现形式,却把冲动排除在外。在后续人格测验的修订中艾森克把冲动细分为四种特殊的维度:狭义冲动、寻求风险、无计划、活泼。他发现狭义冲动与神经质、精神质高度相关,寻求风险、无计划、活泼与外向性高度相关。1985年,艾森克再次修改了冲动行为的理论,提出冲动行为由冲动性(Imp)和冒险(Vent)构成并于1993年完成了新的人格问卷I5的修订工作。艾森克还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了冲动与冒险的不同:冲动的个体在驾驶车辆的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行驶在错误的道路上正置身于危险之中,而喜欢冒险的人通常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却故意要这么做。此外,艾森克还曾尝试从皮层的低唤醒水平去解释冲动行为,认为高冲动个体的基础唤醒水平比较低,高冲动个体与低冲动个体需要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不同的。1.2Dickman的研究[5]Dickman提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冲动:(1)功能不良性冲动。表现为几乎没有预见性,经常在行动之前没有适当的考虑时间,并由此给个体带来麻烦。(2)功能性冲动。这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果断行为,即个体为了不失去意料之外的机会而采取的冒险行动。Dickman还考察了冲动的认知过程,认为个体间冲动性的不同反应了注意集中机制的差异,那些声称行动之前无暇思考的冲动个体在试验中的反应反而要比非冲动者慢许多。当然,高冲动性并非全无是处,在那些需要根据情况不断、快速地转移注意力的任务中,这些人具有潜在的优势。1993年,Dickman又根据对相同图形选择测验(Matchingfamiliarfigurestest,MFFT)与go/nogo辨别测验的研究区分出了功能不良性冲动的另外两个维度:反应性冲动和抑制无能。这样,Dickman的功能不良性冲动一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维度,即注意、反应性冲动和抑制无能。  Dickman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Brunaswagstaff等[6](1995)对功能性冲动、功能不良性冲动与EPQ(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及外向维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功能性冲动与精神质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功能性冲动、功能不良性冲动均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功能性冲动可以增强情绪的稳定性,同时能为个体带来其他的利益,虽然这种利益有可能仅仅是针对本人而言的,而非有益于他人与社会。1.3Buss和Plomin[7]1975年的研究认为,冲动由不止一个维度的控制能力所构成,他提出了一个包括冲动性、情绪性、活动性和社会性的四因素气质模型。其中,冲动性因子的核心部分表现为抑制控制或延迟表现某种行为的能力,其他还表现为在决策前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及结果、排除诱惑持续行动的能力、厌烦及寻求新异刺激的倾向。1.4Zuckerman等的研究[8]Zuckerman等从人格模型的角度对冲动进行了探讨。他们于1991年通过对一系列人格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发展了一个改变了的5因素人格模型,其中包括一个他们称之为冲动-感觉寻求的因子,它由Zuckerman感觉寻求量表中的4个分量表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组成。该因子的条目内容包括“缺少计划和不假思索就行动的倾向”以及“寻求体验,或者为了刺激和猎奇而愿意冒险”等。他们确信该冲动-感觉寻求因子与NEO谨慎、有责任心维度和EPQ的精神质维度相似。1.5Cloninger等[9]理论Cloninger等以人格结构模型和行为的生理为基础,通过对同胞和家系、纵向发展以及神经药理学的研究确定了4个气质量表。气质因子作为一种人格维度体现为“对知觉刺激的自动的、前概念性的反应”、“由于信息加工过程变异而不准确的反应”等。Cloninger把冲动归为4个气质因子之一的寻求新奇行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寻求新奇还包括:(1)对新异的反应接近行为的开始;(2)对奖赏线索的过分亲近;(3)容易发怒的倾向。因此Cloninger显然把冲动定性为一种发生在潜意识水平有生物倾向的对新异刺激的自动反应。1.6Tellegen的研究[10]1982年提出了一个包含有3个高级因子的人格系统。其中的2个因子,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直接与心境相关。第3个因子是约束、限制个体的注意水平,抑制倾向冒险的行为,接受社会的规则。个体低下的抑制水平即表现一种相对冲动、冒险与拒绝规则限制的行为方式。抑制因子包括一个控制-冲动行为量表。在Tellegen的模型中,冲动是决定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方式与强度的三个因子之一。1.7Barratt[11]等学者的研究Barratt等学者对冲动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根据从4个领域里获得的不同信息,他们构建了一个综合的关于冲动发展、表现的路径。包括:医学模型、心理学模型、行为模型、社会模型等,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报告问卷、认知和行为试验、动物脑行为研究等一系列测验手段。在这些方法中比较重要的是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Barrattimpulsivenessscale,BIS)。该量表有多种版本,已进行过多次修订,每个版本因子分析的结果与分量表的数量也各有不同。如BIS7B有5个分量表,分别是感觉刺激、运动冲动、人际行为、冲动的自我评估和寻求风险。对BIS10的因子分析则发现了3个因子:注意冲动、运动冲动和没有计划。以后对BIS11的分析,Barratt认为可能存在3个因子:ideomotorimpulsiveness、carefulplanning和copingstability。Barratt各种版本的冲动量表在精神病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8Newman[12]与同事试图把Eycenck的人格理论(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与Gray的神经心理学模型(行为促进系统BAS、行为抑制系统BIS、非特异性唤醒系统NAS)结合起来理解冲动行为。根据理论,他们确定冲动反应有三条不同的路径:(1)常规的冲动,起因于为高反应性的NAS所放大的BAS对BIS的活动优势,个体表现为外向;(2)焦虑冲动,起因于为高反应性的NAS所放大的BIS对BAS的活动优势,常在神经质又内向的人身上出现;(3)缺乏P约束,可见于对不确定的奖赏与惩罚情境的变态反应。  上述关于冲动及其冲动行为的理论模型是建立在正常人格架构基础上的,几乎都来自于学者们针对正常个体的研究,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也是从正常状态推论的结果,所以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2冲动行为的神经生化研究2.15羟色胺系统冲动行为的生物学研究比较一致的发现是中枢5羟色胺功能减低。根据对动物的研究以及来自临床方面的证据,Soubrie确信,5羟色胺在行为控制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药物或者其他降低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水平的治疗倾向于减少由惩罚、新奇刺激所诱导的对诸如进食和社会行为等的抑制,产生在人类并不常见的类似于抗焦虑剂的效果;而药物或者其他提升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水平的治疗则倾向于加强由惩罚所诱导的行为抑制;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控制行为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似乎通过提供强化或者对强化的期待等方式参与了动物对行为的控制,比如在go/nogo测验中5羟色胺能神经元介入了go或者nogo的反应冲突。Soubrie认为降低了的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使得动物更少地采取被动或等待的方式,脑脊液中低下的5羟吲哚乙酸水平与攻击自杀行为、暴力行为、强迫行为以及酒精依赖等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Linnoila等的研究更明确了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与暴力、攻击行为的关系。他发现,脑脊液中5羟吲哚乙酸水平的降低只会导致冲动型的攻击行为,并不增加有预谋的攻击行为,而高浓度的睾酮水平则会导致攻击性的增加。也就是说低5羟吲哚乙酸水平主要与受损的冲动控制能力有关。Hollander等[13](2001)报道5羟色胺能系统的失调和突触前5羟色胺的不足在人类与动物都可以表现出形态各异的冲动、攻击行为。他注意到,色胺酸羟化酶作为5羟色胺合成的限速酶与冲动-攻击行为有关,那些缺乏5羟色胺1B受体的基因敲除鼠展现出了加强的冲动攻击行为,同时表现出了对可卡因与酒精的嗜好。同样,Fairbanks[14](2004)的试验也显示,动物在“入侵者挑战测验”中的“社会冲动指数”与脑脊液(CSF)中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的相关系数达到了负的0.33的显著水平。  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对那些表现形式不同的冲动相关障碍,如神经性贪食、酒精依赖、强迫障碍等,作用于中枢5羟色胺能系统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事实上Fairbanks[15]的后续研究结果显示,被予以9w的氟西汀干预的研究组动物,冲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王小平[16]发现,使用氟西汀可以降低暴力犯罪青少年的攻击性。2.2多巴胺系统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人类的探究活动、追求新异刺激和奖赏主要与多巴胺系统功能密切相关。所有天然的奖赏刺激均会引起多巴胺释放量的增加而产生奖赏效应,多巴胺在行为的调控和高级认知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冲动个体延迟满足机制存在的缺陷使人们注意到冲动与奖赏系统的关系。  Noble[17]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作为冲动的生物性表现之一的猎奇行为(noveltyseeking)与多巴胺D2/D4受体基因有相关性。Hollander[18]等认为,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的功能在介导奖赏与强化行为中居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关联分析也支持多巴胺受体基因对冲动行为的影响,阿片受体也参与了该通路的调节。一些特殊的冲动控制障碍,比如病理性赌博,存在多巴胺受体和奖赏通路的异常。不过Hollander提出冲动行为是由作用不同又密切相联的5羟色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多巴胺系统、阿片类、氨基丁酸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只强调一些神经元而排除其他的神经元的观点是不正确、不全面的。  Hollander的观点提醒我们,干预冲动行为的途径不止一条。除了上面提到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以外,抗精神病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丙戊酸类药物、苯丙胺类药物等均可对冲动行为发生影响。Evenden[2]的研究显示,三环类抗抑郁剂丙咪嗪有效地降低了被试在固定连续数字试验和视觉辨别测验中的冲动行为,效果较氟哌啶醇好的多。他提倡临床工作中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控制患者的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一抹浓重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种行为。比如,不顾一切地饮酒、在超市里疯狂地购物、在街上与不期而遇的朋友漫无边际地闲聊等等。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分别来自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领域里的学者们丰富的研究成果很少能被其他领域的同行引用与分享,也很少能为他们带来启示,却是一个缺憾。今后,加强不同领域里的合作,共享研究资料,也许会为冲动行为的研究带来新的进展。【参考文献】[1]AndersonDM.Dorland’sillustratedmedicaldictionary[M].Saunders,Philadelphia,]JohnL.Evenden.Varietiesofimpulsivity[J].Psychopharmacology,:348[3]EysenckHJ,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担心害怕恐惧焦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