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氯气中暴露绅士大概一分钟钟会对眼睛皮肤造成腐蚀性伤害么?五分钟呢?十分钟呢?(不要和我说会腐蚀呼吸道)

氯气泄露,为什么要戴上用碳酸钠处理过的口罩,湿润的,可是氯气和水会生成盐酸与次氯酸,盐酸对皮肤有强烈腐蚀性啊
湿润的才能反应啊.CL2+H2O=HCl+HClO,碳酸钠呈弱碱性,与酸反应.反应向右进行,氯气就没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氯气在生成盐酸的同时就与碳酸钠反应了
因为碳酸钠是弱碱性 遇到强酸性物质会反应变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 水 这些都是常见的物质对人体无害
就是说氯气会先与碳酸钠反应吗
2HCI+NaCO3=2NaCI+H2O+CO2这就是碳酸钠的用处。
扫描下载二维码经常用 清水 洗脸会对皮肤造成什么影响吗 不会有什么伤害吗_百度知道
经常用 清水 洗脸会对皮肤造成什么影响吗 不会有什么伤害吗
提问者采纳
用清水洗一般都用手擦拭脸肯定有伤害。清水洗脸,且没处理好的话手上有大量细菌,温度远低于人体温度,会刺激皮肤表面,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而且,都会对皮肤造成伤害,手的皮肤较粗糙
而且你是经常
如果你真的想护理好皮肤,就去百度教程
不过针对你这个问题
我肯定回答是有伤害的
什么百度教程
百度如何护理皮肤
你知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护肤的产品
我个人没有用
不同的护肤产品是对不同用户,不同皮肤特点发挥作用的
你应该去护肤店向老板咨询,确定你的皮肤是什么类型的,再去找合适的护肤品
请采纳谢谢
ε=(´o`)唉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采纳率100%
为您推荐:
其他10条回答
排泄出来的有害物体是用清水洗不掉的,是有伤害,因为人每天都会新陈代谢,就可以了。要不然水分就会流失,必须用洗面奶。还要用温水。还不能经常洗脸,一天早晚两次。不要经常这样你好
用沸水洗脸会对皮肤有伤害,所以我认为还是用温水洗脸比较好,而用清水洗脸我觉得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无语😓清水洗脸怎么可能造成皮肤伤害啊!你这问题问的,你不该属于人类,还有这个地球。
😂😂
我说的是实话,我看有个人评论水有伤害,那人就是一傻逼,其他人都说没有。你要实事求是,群纵的眼睛是雪亮的。化妆品对皮肤伤害很大。
如果你是油性皮肤的话的确要经常洗脸,不然易长痘。如果你的皮肤是正常肤质的话不要洗脸太频繁。谢谢!!
你可以隔段时间用温水加点醋洗,洗了以后别擦干,等一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去死皮的,试试看
就是白醋,普通就可以,至于比例的的话你上网上搜搜看,都有的,采纳啊
清水洗脸会有什么伤害
不会有伤害
没有任何影响。水没毒就没问题
就是生活中的自来水
哪没问题 。要有问题 怎么用了几千年没见谁用水有问题 的
没有伤害,反而对皮肤好
听谁说的,化妆品才会
我平常经常用生活中的自来水洗脸
所以有点顾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强酸和强碱直接接触到人的皮肤,哪个更可怕?
为什么一般人都是泼硫酸,而不是泼氢氧化钠?强碱应该破坏力不差吧
按投票排序
谢邀浓硫酸之所以具有腐蚀性,主要是因为浓硫酸分子具有极强的脱水性和吸水性。一旦接触到人体表面的组织,会吸走组织内的自由水(其实几乎不发生),并以2:1的比例夺走蛋白质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使组织迅速碳化。而浓碱的腐蚀性,是因为较浓的碱液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与酸烧伤相比,碱烧伤更不容易愈合。而且碱液更容易渗入深层组织,造成二次伤害。比较两者的瞬时伤害能力,浓硫酸固然更胜一筹。但是浓碱液的后续伤害也不容小视。丧心病狂的犯罪分子常使用浓硫酸来伤害他人,原因可能是浓硫酸无需配置,可以直接获得。而浓的碱液需要用少量的水,来溶解大量固体氢氧化钠才能得到,这不仅是个放热过程,而且溶解到一定浓度后,继续溶解需要很长的时间。歹毒的犯罪分子显然没有这个耐心,也不具备这样的实验技能。分割线~~~~~~~~~~~~~~~~~~~~~~~~~~~~~~~~~~知乎首赞过十好兴奋,再补充一点东西吧。如果做实验的时候手抖了一下,不小心将浓硫酸溅到了皮肤上,该如何处理呢?高中课本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先用抹布擦拭,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少量的碳酸氢钠。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合理。因为在用抹布擦拭的过程中,一些本来没有接触皮肤的浓硫酸会接触到新的皮肤,造成二次伤害。实验室里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立刻用大量水冲洗,能冲多久就冲多久,事后涂不涂小苏打已不重要。可能有同学会质疑: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这样处理不会将人体烫伤吗?其实水本身比热容极大,而且流动的水也可以立刻带走热量,根本不会造成烫伤。如果行走在大街上,不幸被歹毒的犯罪分子泼了硫酸该如何处理呢?打120求助于医院自然是必须的。但是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到水龙头,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可以大大减少伤害。但如果找不到水龙头该怎么办呢?可以将身边的瓶装纯净水(不能用碳酸饮料)装在一个能盛水的容器里,然后将受到伤害的部位浸在水中,以减轻伤害。~~~~~~~~~~~~~~~~~~~~~~~~~~~~~~~~~~第二道分割线之前有同学评论说我指责教材那段写的不好。没有分享教材这样做的原因。现在我打开脑洞推测一下:1.可能是因为历史原因,化学工作者们先采用的是抹布擦拭+水冲洗,事后涂上小苏打的方法。然后在此期间编出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实验教材并沿用至今。之后有在实践中开发出了立刻大量水冲洗的解决办法。只是暂时还未被收录进教材。2.教材的编撰人员纯粹不想让学生混淆浓硫酸溶于水大量放热的知识点。有同学说现在教材已不这么写了。我不知道外省是怎样的,只记得苏教版的化学教科书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然后是在配套的实验指导教程上提出了先用抹布的方法。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老师也应该是这么教的,至少我的高中老师是这么教的。不知道其他省份情况如何。
中二时期(高中)的我一心喜欢在自己身上试用各种化学试剂,其中自然包含了98%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我的试用指的是取少量滴在自己身上,感受下化学书上描述。还有就是舌尖试尝各种充分稀释后的溶液。年代久远没有留下照片记录,就描述下感受吧。98%浓硫酸皮肤实验滴了一滴在左手臂上,并且准备好所有教科书上说的处理方法所用物料。非常疼,看到皮肤变黑。数秒后用纸巾吸取液滴,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几分钟后又用小苏打水冲洗(那时候化学书上这么写的)。伤口大约1平方厘米。后来伤口愈合特别慢,流黄色的脓,伤口反复将近两个月才全好。现在疤痕变淡了点,我要不说别人一般注意不到。固体氢氧化钠皮肤实验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手臂上等它慢慢潮解,等了一会儿,稍微潮解一点,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没有灼伤,清洗的时候感觉那一块皮肤有点滑滑的不舒服,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舌尖试尝各种特稀溶液大多数都是苦味,各种碱都偏苦。印象最深刻的是盐酸,舌尖轻轻触碰一下后整个麻木了,整条舌头麻,半天没能恢复。======================================================================1.19补充:开头便说了,这是我中二时期所为。写出来供大家看着这个傻×发笑开心一下就好,切勿模仿。换做现在的我也是断然不会再做出这些事情了。我当年做这些尝试的初衷是增加体验猎奇以及装逼,但是这个世界上安全的甚至崇高的增加体验的方面多了去了,毕竟我的这些经验除了伤害了自己和拿出来供大家一乐之外,对人类的贡献为零。
看了已有的答案,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感觉有点弱爆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愿意把我从上高二一直到我工作3年这十五年间与各种药品打交道的经验拿出来分享一下。手机码字太费劲,我后天再来写。先划个线~~~~~~~~~~~~~~~~~~看到这么多人关注,我真的有点小激动,本人语言文字功底差,在此希望不会扫各位的兴。
正文开始,先介绍一下背景,本人男,34岁,已婚,好像跑题了,重来…… 本人从小迷恋化学,尤其是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我上小学时就用打火机和曲别针做过所谓“焰色反应”的实验,高二时甚至把自己的卧室改造成一个化学实验室(这个小朋友们千万别学),做实验对我来说就像玩游戏踢足球一样,成了我的一种娱乐。后来,我的学业基本上没有过其它选择,也没征求过意见,就在实验室里一路走到毕业以后。本人实验习惯比较彪悍,很少穿实验服(这导致我的衣服上大都有窟窿),极少带手套(做氢氟酸除外),从不带口罩(做氢氟酸时偶尔带防毒面具),所以有机会和各种试剂亲密接触。
进入正题,题主原题是“强酸和强碱直接接触到人的皮肤,哪个更可怕?”如果只解释这一个问题,那么答案是:不一定,因为条件太宽了,那种强酸和强碱?接触哪个部位的皮肤?接触多长时间?酸碱浓度多大,量有多少?所以我在这里暂不比较,仅描述一下接触各种药品的感受,各位自己判断。
药品对皮肤(本文中的皮肤暂且专指表皮没有神经的那层角质层,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的腐蚀,无非是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或物理损害,皮肤破坏后组织器官将进一步受到损伤,但那些精密又脆弱的地方远不及皮肤抗腐蚀性那么好。但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皮肤多多少少都会不同,常干重活的人和整天坐在电脑桌前的人皮肤肯定不一样,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的皮肤也有差别,因此不同人群对各类药品腐蚀的抗性不能按照同一标准。由于本人也仅仅“接触”过各种试剂,并未遭受过严重灼伤,因此本文仅介绍药品接触皮肤的反应,皮下的俺没有发言权。下面一一介绍各种药品对皮肤的腐蚀性:
1、大家最关心的硫酸。
浓硫酸的腐蚀性在所有常见化学物质里是数一数二的,对皮肤,组织器官乃至所有生物体也是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但几乎不含水,还会强烈吸水甚至让有机物脱水,这对以水为基础的所有生命来说就是克星,加上其强烈的酸性腐蚀,生物有机体会被它迅速完全破坏,溶解。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问题,我捉过苍蝇,蚊子,甲虫等很多种小虫子,用各种浓度的酸碱滴到它们的身上(请各位原谅我的残忍吧),只有浓硫酸可以在一瞬间杀掉一只小虫,注意,是瞬间。另外一个例子,我听单位的老员工说,曾经有人掉进了硫酸槽,槽里连个骨头渣都没剩下。上边的例子都有点极端,还是说一下硫酸接触皮肤的反应吧。手掌皮肤对浓硫酸是有一定抵抗力的,至少在十秒内,浓硫酸是无法穿透这层致密皮肤的,但其他部位就不一样了,有了毛孔做突破口,皮肤又没那么厚,硫酸可以快速瓦解这层防线,然后是腐蚀,脱水,炭化。所幸我这么多年来从未被浓硫酸灼伤,唯一一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不小心把大约1毫升浓硫酸弄到右手无名指上,我漫不经心地开水龙头冲掉,可是,忽然感觉被烫了一下,发现手指发红,过几天才好。发红的原因是水龙头的水流太小,浓硫酸稀释放热导致烫伤。所以我在这也要罗嗦两句,之前答友说关于先擦还是直接冲的问题,这个一定要看实际情况,不能教条。少量的浓硫酸,用大量的水直接冲没问题,但大量的浓硫酸用不足量的水来稀释的话可就惨了。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温度可以上升到100摄氏度以上,这对人体局部伤害可想而知。手上溅了一滴硫酸,水龙头开大冲一下没问题,可是那种路上被泼一盆硫酸的,你要是拿一瓶矿泉水直接浇上那直接就熟了。所以,大量的硫酸一定要让它在第一时间脱离皮肤,没有抹布可以用衣服。
看完紧张激烈的浓硫酸,让我们放松一下,来谈谈稀硫酸吧。2mol/L以下浓度的稀硫酸对皮肤的腐蚀性是微乎其微的,手部即使浸泡十几分钟也仅仅会让表皮受到轻微的破坏。我原以为浓度低于6mol/L的硫酸都没问题(我自己也确实没问题),直到大二做有机实验的时候,我们班一位女生信了我的话,结果被6mol/L硫酸把手指灼伤,白了一片,对此我至今感到非常愧疚。所以我说关于药品腐蚀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我尽量说得保守些。还有教科书上说的什么稀硫酸挥发变浓的问题,这个简直就是侮辱我们的智商,它通过挥发怎么可能浓到可以吸水的程度?一边吸水一边挥发吗?我们怕的不是硫酸变浓,而是容易被忽视的长时间侵蚀。要知道,时间对于化学反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硝酸。硝酸虽说也要看浓度,但不像硫酸那样,因为浓硝酸本来也含三分之一多的水,所以它没有硫酸那么强的腐蚀性(发烟硝酸我没用过,不知道是什么样)。硝酸腐蚀皮肤的方式和硫酸不同,皮肤接触浓度超过大约1mol/L的硝酸后会被其硝化而变黄,浓度越大反应越快,颜色越黄。被硝化的皮肤并不立即脱落,而是过几天后由于坏死自然脱落。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浓硝酸的感觉和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手掌心接触浓硝酸没有任何感觉(浓硝酸能感觉到有一点滑腻),脸上和颈部即使溅上很小一滴浓硝酸也会有刺痛感,并灼伤溃烂,手背接触浓硝酸也会有痛感,但仅会变黄。当硝酸浓度降到3mol/L左右时,对皮肤的腐蚀性已经很弱了,长时间接触或溅到皮肤上忘了处理才会变黄。被浓硝酸严重灼伤的例子我没见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硝酸霸道,但泼硝酸的杀伤力远远不如泼硫酸,因为它不脱水不怎么放热。
3、盐酸。和硫酸硝酸两位大神比,盐酸简直不值一提,这货虽然雾气腾腾看上去很吓人,但用我常说的一句话:拿它洗手也没事。这只是句玩笑话,您别当真,不管多高浓度的盐酸虽然不能严重腐蚀手掌的皮肤,但它会让你的皮肤变涩变粗糙,以至起毛刺。和硫酸硝酸相比,盐酸仅仅具有酸性,其他什么也没有,皮肤对氢离子的抵抗能力还是不错的。
4、氢氧化钠。题主原本就拿氢氧化钠和硫酸来比对,但碱溶液的杀伤力与浓硫酸浓硝酸相比还是逊色不少。我原本以为碱对皮肤的腐蚀也很有限,直到我工作后一次被浓碱灼伤。那次碱液溅到了我的腿上,我没在乎,等到有感觉的时候再洗就来不及了,皮肤发红,火辣辣的疼,疼了几天。与酸不同,碱可以溶解皮肤的角质层,让皮肤失去保护作用。失去了角质层的皮肤别说是碱,就是氯化钠溶液也能让你尝到往伤口上撒盐的感觉。所以,即使是轻微的碱灼伤也会让你痛苦一阵子。10mol/L以上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十几秒之内不会突破手掌皮肤的防线,但皮肤的部分溶解还是会让你感到皮肤变薄,变糙。浓度降低,这个反应速度会相应变慢。和酸不同,稀碱溶液的腐蚀性不可忽视,手掌在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里泡过几分钟以后会轻微浮肿,过几天后表皮脱落。我曾经在手掌皮肤粗糙时会用氢氧化钠泡一泡,强制新陈代谢(小朋友们千万别学!)。顺便提一下,氢氧化钾等碱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锂除外)的性质基本相同,后边就不赘述了。至于氢氧化锂,氢氧化钙,氨水什么的由于溶解度或电离度较低,腐蚀性很弱。
5、过氧化氢。30%过氧化氢对皮肤的腐蚀很强,也很快,是我们最防不胜防的东西。常使用硫酸硝酸什么的可能很少被它们灼伤,但用过30%过氧化氢的,几乎无一幸免,留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就是一片白乎乎的像是烧焦了的伤痕,稍严重一点还会伴随着刺痛。还好这个伤恢复得快,不疼的两三个小时就复原了。过氧化氢浓度低到一定程度就没啥问题了,医用的双氧水是3%还是6%来着,那个就没有上述的腐蚀性。
6、次氯酸钠溶液。这个不仅在实验室,在家里洗衣服的时候也可以体验,我们常用的漂水,84消毒液什么的主要就是次氯酸盐。这个是少有的让人感觉发涩的碱性物质,因为这货的极强氧化性可以让手上的皮脂等所有物质溶解,让皮肤变得粗糙。最讨厌的是皮肤上残留的还洗不掉,手上会一直带着一股氯气的气味……讨论这货基本不用看浓度,任何浓度都是一样的讨厌。
7、碘水。这个可能会让你吃惊,我们不是经常用碘酒吃碘片吗,碘水也能腐蚀皮肤?当然,看问题不能脱离条件,我在高三时在家里有一次尝试用碘和氯酸钾制备三氯化碘(后来失败了),由于长时间接触碘水(I2-KI溶液,单质碘浓度好像有10%)而来不及清洗,整个手几乎完全变黄,最有意思的是,等我洗净晾干后,变黄部位的皮肤居然可以揭下来,里边嫩嫩的新皮肤居然一点也不疼,就像蜕皮一样!但我也只有过这么一次经历,后来再模仿全部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提一句溴,这东西我用得少,也没和它亲密接触过,我就不乱说了。
8、其它无机盐溶液。常见无机盐类绝大多数对皮肤几乎没有损伤,在这里着重提一下三价铁盐,高锰酸盐和硝酸银。三价铁盐沾到手上会变黄,不过别紧张,这是它水解生成的沉淀。铁的各种氧化物,氢氧化物,碱式盐特容易形成溶纳米粒子,所以它沾到哪里都不容易洗掉。高锰酸钾接触皮肤后,皮肤会变成棕色,你也不必大惊小怪,这是由于它氧化你的皮脂生成的二氧化锰,处理也很简单,用亚硫酸氢钠(或亚硫酸钠加点酸)一洗就掉。硝酸银想必很多人印象也很深,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硝酸银参与的化学反应,但从未教过我们硝酸银沾到皮肤上会变黑。这个你也不用担心,银离子与蛋白质作用会生成黑色的蛋白银,它仅仅是影响美观而已,皮肤新陈代谢还是挺快的,过半个月就掉了。
9、有机溶剂。大多数有机溶剂都不能轻易破坏皮肤,但它们能溶解皮肤上的皮脂,让皮肤干燥,发白而已。
10、氢氟酸。把这位大神放到最后以表示我对它最崇高的敬意!你在网上打开一个搜索引擎,随便搜一下关于氢氟酸的视频,就知道这货有多可怕!我有幸玩了两年的氢氟酸,做到了中试,身体还没出过什么大问题,我很开心。任何浓度的氢氟酸对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造成严重的损伤!不同于其它物质,这货可以直接穿透皮肤,而且还不会立刻带来强烈的痛感,这对于防护意识差的人来说是致命的!这货进入体内后能对几乎所有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包括急性的脏器损伤和慢性的骨骼损伤。强调一下,氢氟酸和氟化物对骨骼的损伤是永久性的,几乎无药可治!某些地区由于饮用水中氟含量超标(这个大都是天然的,请不要和污染挂钩)而患“氟骨病”,只能落得终身残疾。皮肤接触浓氢氟酸,可以迅速溃烂,并深入肌肉或脏器,稀氢氟酸没那么霸气,但让你皮肤发红,灼伤也没商量。和其他那些强酸强碱不同的是,氢氟酸中毒往往是致命的!从1810年氟元素被发现到1886年单质氟制备成功,多位化学家永远倒在了氢氟酸的枪口下。我在做氢氟酸实验的时候从来都是小心翼翼,这对于一个彪悍的实验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进实验室里先带手套,再开通风厨,实验室里必不可少的是熟石灰,只要有一滴氢氟酸溅出来,我会立即抓上一把熟石灰盖好并混合均匀,做完实验的废水统一装到一个瓶子里,定期用石灰处理。即使如此小心,有一段时间我还是能明显感觉手指关节疼,那是慢性氟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还好不严重……
最后总结一下,皮肤对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液体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至少它可以保证在几秒内不让你的皮下受损,所以不小心溅到手上、身上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气定神闲地处理一下就行了,除大量浓硫酸以外都可以直接用水冲,冲过之后是酸就用碳酸氢钠洗一下,是碱就先用盐酸再用碳酸氢钠洗,是氧化剂就用点亚硫酸氢钠,还原剂不用管,还有,氢氟酸或氟化物要用氯化钙加熟石灰洗。之所以要多次洗,是因为皮肤表面的微观结构并不是光滑的,残留在皮肤上的液体,尤其是碱液是极难洗净的,要想彻底去除还是用化学方法稳妥些。先说这些吧,欢迎各位补充和提问,我知道的会尽量和大家分享。~~~~~~~~~~~~~~~~~~~~~~~~~~~~~~~~~~~~~~~~~~~~~~~~~~~~~~~~~~~~~~~~~~~~~~补充两个:11、硫化钠。很多人以为硫化钠就像碳酸钠一样是个普通的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其实看一下H2S第二级电离常数就明白了,我要是没记错的话1mol/L硫化钠水解度能达到20%多,pH在13以上,这意味着,这货就是一强碱!没错,对待它就要像氢氧化钠一样(就不提恶心的硫化氢气味了)。12、王水。相信很多人年轻时像我一样,以为王水就是那个“腐蚀界”的终极大boss,以为把它滴到桌子上会直接穿透。其实,真正接触它的时候眼镜碎了一地,新配的王水对于皮肤的杀伤力就相当于稀释了的浓硝酸,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用手指蘸着玩一玩也没有太大问题(如果不怕手指变黄的话),可是放久变红而且散发一种恶心气味的我就没试过了,那里可能会含氯氧化物或氯化氮什么的,当然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在这里提一下,相比王水,1:1硫酸-硝酸混合物还是很厉害的,它相当于加强版浓硝酸和减弱版浓硫酸,手指我没泡过,但烧杯反应釜什么的用它泡得最干净。13、来个娱乐的吧,表面活性剂(友情提示,该部分内容基本跑题)。什么是表面活性剂?顾名思义,能让液体表面张力下降,体现出“活性”的试剂,一般都是一个长碳链一端连个极性基团,碳链亲油,极性基团亲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让“水乳交融”,因此日常可用作去污,市售的洗衣粉,洗洁精,洁厕剂什么的基本上都是各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刺激微乎其微,其水解程度也很低,其溶液不会显碱性,但它能去除皮肤表面的皮脂,失去皮脂的保护,皮肤长时间泡在水里会浮肿。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前文提了皮肤上残留液体难以去除的问题,对于表面活性剂来说这一问题尤其严重,包括我们平时洗完手后残留在手上的洗手液什么的真的很难冲净。在实验室里我一般都是用去污粉蹭掉的(前提是去污粉里不含表面活性剂)。这里提一下各种洗涤用品的秘密吧,表面活性剂溶解后达到一定浓度会以胶束的形式存在,就是一大堆长着疏水链的离子(或分子)由于相似相溶(容),把疏水链凑到一起让亲水基团直接面对水的聚集方式,胶束主要有层装,棒状和球状,在此不多讨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胶束的形成在去污过程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表面活性剂达不到一定浓度无法形成胶束,所以去污用品的浓度对去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下面解读一下清洁用品市场上各种炒作的概念吧:强力去污,其实市售清洁用品成分相似,去污原理一样,想要强力只要把浓度提上去就行;洗衣液,这东西看上去比洗衣粉高大上,其实就是个兑了水的洗衣粉;无泡洗衣粉,有表面活性剂就有泡,没泡的去污能力一定很差;护肤洗手液,洗手液是去除油污的,而护肤品都是油性的,所以,这又是个矛盾的概念;再加一个和表面活性剂没关系的衣物柔顺剂,这个我不认为有什么用,尤其是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想让衣服柔顺,买个滚筒式的干衣机,比柔顺剂强百倍。先写这么多吧,回家看国足了……5.25分割线----------------------------------------------------------------------------------------------------------------------------首先感谢各位知友对在下的支持和认可,希望大家在看热闹的同时能多多加强实验安全意识。 提到了一个帖子:,这个帖子中的一部分我几年前看过,那哥们的实验习惯用我们东北话说那是太虎了。多次引燃有机溶剂,用完氰化钠不洗手(答主做实验时平均每小时洗手10次以上),对氟化氢不以为然,用液溴不戴手套……答主和化学试剂打交道近20年,其中包括研究生做镉6年,工作后做氢氟酸3年(做过中试),加上我老婆(研究生同组同学)烧玻璃,用液氮,从来没有过任何事故和健康问题,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得益于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化学素养。做实验之前认真分析每一个步骤,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并做好应对准备,小问题出现后一定在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方法解决,不要让它发展成大事故。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试剂和可能生成的反应产物一定要格外小心,尤其是多次安全使用以后不能放松警惕。答主这些经验主要也不是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是在高二时就买了一些工厂和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书籍认真研究的。或许因为答主不是有机专业,没有过大型石化企业的工作经历,所以接触不到那么多事故,但作为一名化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尽量避免危险和正确处理事故的能力,这些都是逃命的技能。 最后补充一个答主几乎遗忘了的经历:氟化铵(其中混有HF及氟硅酸),味道有点咸,稍带辣味,并无酸涩感,口感很不错,唇舌接触之后会有热辣感(其实是灼伤)。
说一下本人的小经历。在实验室,被浓硫酸溅到手上,不多,很少的一点点,大约半分钟后开始有灼痛感,非常强烈,赶紧去水管冲,没什么事了,除了溅到的那一小块有点泛红。一次比较惨的,捞碱缸要戴两层手套,一层普通丁腈手套在内,一层防护丁腈手套在外,捞完以后,发现防护手套的虎口地方有个破洞,没在意,心想还有内层,无所谓。就是这个无所谓让我傻X了。二十分钟以后,我结束实验摘下内层手套时我整个惊呆了,大拇指皱缩得像一根老油条,那个样子令人恶心,就是指肚一按就瘪下去了,摸上去滑滑的,我立马意识到是碱液泡到手了,一直水冲,冲了十分钟以后大概又胀回来,像是正常了。显然受到这种伤害不可能随随便便恢复的。手指自然晾干以后,变得粗糙无比,起一些白皮,就跟鳞片一样(恶心死了),指肚像是龟裂的,充满白色的裂纹(恶心*2),每次洗完手都是正常的,干了以后就又变成白白的。就这种情况,过了一个礼拜以后彻底恢复。丫关键是二十分钟里我根本没有任何感觉,没有任何痛感!不过我并不想比较“强酸”和“强碱”哪个更伤。都是杀人的东西,要说谁更厉害,我们是不是要控制一个量(等浓度?等质量?),再控制一个法(口服?注射?泼?怎么泼?往脸上泼,从天灵盖往下浇,还是把人泡进去?),最后我们抓一群被试对象杀一杀,算一算半数致死量?这种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更想提醒大家,对于一个化学工作者,就算是司空见惯的酸和碱,也不要掉以轻心。你永远不知道出卖你的是一个手抖还是一个“无所谓”。
瞎混知乎这么久,终于也有一次能写利益相关了!利益相关:参与编写
2013年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 外科组试题《氢氟酸烧伤紧急处理》。之前的答案已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一般认为强碱的伤害较强酸大。但氢氟酸是特例。如何特例呢?当初我们想编写一道关于烧伤急救的操作试题。因为是全国比赛,硫酸、氢氧化钾烧伤这种烂大街的题目不好意思拿出手。因为也不能超纲。于是满犄角旮旯里找到氢氟酸烧伤这么个奇葩。但是教材里关于氢氟酸烧伤只有简单的“应使用葡萄糖酸钙中和”这么一句。问题来了:怎么中和?于是我们跑去请教了黄晓元教授(中华医学会烧伤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黄嗲说:这个嘛,一般不中和,直接把接触氢氟酸的组织以及其他可疑的部分全部切除。当然最后我们还是想办法搞定了。当然最后我们还是想办法搞定了。总之大家注意安全。------------分割线---------------虽然点选有帮助的人很少,我还是稍微更新一下,资料不在手边,所以无法回忆评分的具体细节。氢氟酸烧伤现场处理的大概流程是:1.现场立即刮去沾染氢氟酸的表皮,湿敷葡萄糖酸钙。2.到医院后估算氢氟酸损伤创面的面积,按面积抽一定量的葡萄糖酸钙和等体积的利多卡因,注射到创面的底部。3.正规清创手术。-------------分割线---------------找到当年的评分初稿,分数随便填的,和最终稿差别较大,步骤以上一次更新的为准。这份大家看一看就行。
从医学角度上看是碱的伤害大酸烧伤,比如常见的硫酸,盐酸,均可使组织脱水,组织蛋白沉淀凝固,故一般无水疱,迅速成痂,不继续向深层组织侵蚀。碱烧伤,可使组织细胞脱水并皂化脂肪,碱离子还可与蛋白结合,形成可溶性蛋白,向深部组织穿透,若早期处理不及时,创面可继续扩大或加深,并引起剧痛。
我五岁那年上小学学前班。当时学校里不知为何有一个小工厂,把一些工业材料堆在外面。校园里的小孩玩耍时有时会用那些材料打闹。有一次两个小孩在用石灰(记得是有水份的浆状物)对掷,很不巧我在路过的时候被一块石灰浆砸中了右眼。这件事让我很早就知道了什么叫做碱烧伤。经过当地医院的简单处理,皮肤上没有留下什么疤痕。但严重的是石灰进入眼中,因为强碱的渗透性,造成对内部的破坏。虽然对视力没有造成致命的打击,但是留下一个叫做“睑球粘连”的顽疾。简单说就是眼睑内部的皮肤和眼球“粘”在一起,使眼球不能自由转动。经过治疗以后虽然保住了一定的视力,但是一颗不能自由转动的眼球显然失去了工作能力。从此之后,我的童年是在漫长的求医中度过。进行过多次各种各样的手术,包括角膜移植,切除粘连,把眼皮缝起来在里面加一个隔片以图阻止粘连复发,等等,始终无法解决粘连问题。至今我仍然只能使用左眼生活和工作。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对于人体的破坏,不论严重程度如何,都有可能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作为一个碱烧伤患者,虽然我没有感觉到多么“强大”的腐蚀性和破坏性,可是这一点点粘连却终于成为无法解决的顽疾,仍然让我付出一只右眼的代价。所以当你对化学物品对人体的作用产生“兴趣”的时候,不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请谨慎。
题主!你想干嘛?!罪很重,可能判死刑的!
其实我应该很有发言权的,一个月消煮并测P近3000个样本,做完的时候左手已经没有手的样子了...脱皮,整个手都是碎屑,不上图了,那些图我自己都删了...实在是太恶心了!现在罗列下来整个实验中我接触并对我造成了毁灭性伤害的化学药品:硫酸(浓、稀)氢氧化钠(浓、稀)双氧水接下来再依次说明这些化学药品在现实操作中对人体的伤害浓硫酸:有强烈的酸性、腐蚀性和脱水性,滴在实验服上马上就能看见变黑,不过因为过于霸道所以很容易发现,有痛、痒的情况马上用流水冲洗就能无恙,之后皮肤会发红。稀硫酸:无色无形,杀人于无影无踪...我左手的伤害多来自于它的功劳。由于浓度较稀根本无法感受到痛痒的感受,我比色的时候左手拿比色皿,图方便就没戴套。哦不是,是没戴手套。比色加的显色剂是钼锑抗溶液,每2L含308ML浓硫酸,但是后期稀释倍数较大,可以说是很稀的硫酸了,于是就有了以上描述的一双手...最重要的是滴在衣服上根本不会知道啊,当时也不会有什么表象,我的裤子就这样挂了六条,拿的那点补贴不够买裤子的。剩下的待会儿考完试回来更...考完了...考试重在参与,重要的是高高兴兴嘛...继续说碱,其实碱的手感更明显一些,当你感觉手上滑腻腻的,就赶快去洗手吧。因为不管稀浓都是一个手感,所以当感觉手上滑腻的时候大家都会去洗手的,而酸有时候是没感觉的...具体伤害的原理熊宝宝说得很好我就不再赘述了。最后说双氧水,对!就是那个泡凤爪的那个东西...怎么说呢,浓的沾手跟被高温瞬间烫一样,眼睁睁的看着手上的双氧水冒泡(双氧水有很强的氧化性,性质活跃),然后手就白了,简直是美白利器啊...稀的倒是没什么感觉,但是效用和稀硫酸是一样的。综上所述:其实酸碱度对于人体的那种瞬时伤害不是直接原因,直接的原因是酸碱的氧化性(有的酸有)和腐蚀性,这种反应更为迅速,所以这才是大家通常说的“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主因。过十发裤子照片,手的别想了,那段时间我看着手都吃不下饭,太...恶心了。我真的删了上图,其实还,蛮潮的...为什么只能上一张图...
本人长期与强酸强碱液打交道。公司的资深人士经常提醒我们,最危险的液体是氢氟酸(本人另文提及)和强碱液,实际就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浓溶液,人们都忽略了浓碱液最致命的特性: 难冲洗干净! 手上沾了酸液,自来水一冲马上干净,碱液要冲很久才能冲洗干凈。假如一小滴碱液溅入眼内,没有在几分钟内彻底冲洗(几分钟后才冲洗),眼睛会受很大损伤,但如换成酸液,损伤会小些。本人眼睛进过碱液,有亲身体会。在同行当中听过眼晴被碱液弄瞎的,还没听过被酸液弄瞎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一分钟做五分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