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往如何保持高尚道德情操有情操的生活,想,读一个音乐学院毕业和大学毕业,当一名老师在城里工作,父母也都有面子,可

第三方登录:An error occurred.
Sorry, the page you are looking for is currently unavailable.
Please try again late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of this resource then you should check
for details.
Faithfully yours, nginx.不错的
一个能让学生喜欢的好老师难道不好吗?
好好珍惜,不要为了这些和你女朋友闹矛盾
从她的角度看待问题,她一定很爱这份工作吧
理解万岁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他可能很古板,很可能是以为在帮助你认真的学习。很有可能出发点和效果不一致。
当然承认他的做法是错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家长,和他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
日16时20分
做一个生活的歌者
文/胡| 记者秦海峰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邓伟民
  2011年4月,经过为期半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征集、多次筛选,“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活动开始网络投票,36首歌从18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
  随着鼠标的一次次点击,细心的网民们或许已经发现,第33号作品《那一片红》的票选数一路遥遥直上。4月19日晚8点,《那一片红》的词曲作者走进央视演播室,与《文化视点》栏目的主持人马东一起面对面,畅谈了该曲的创作体会,及由此带来的红色震撼。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人们开始记住了《那一片红》的曲作者――邓伟民先生。
  5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唱响中国”颁奖晚会现场。邓伟民再一次走进了央视的演播室,从颁奖嘉宾的手中接过了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收获了他在音乐道路上的又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其实,翻看邓伟民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位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普通教师,早已是声名远播。他曾两次捧得中国音乐界的唯一综合性大奖“金钟奖”,并荣获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三首作品(作曲)获共和国五十周年音乐作品奖;他长期从事高等教育,一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作曲及作曲理论的教学,是江西省的教学名师,主讲的《基础和声》获全省首批高校“优质课程”,4次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著作和教材3部;他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品德修为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个个成为能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一大批毕业学子已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顶级音乐圣殿的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
  从教30年来,邓伟民老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并坚持进行音乐创作。他一路跋涉,一路收获,真切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高尚风范,一位音乐人的执着追求。
  无怨无悔滋润学子心田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照亮别人的同时丰富自己。我愿以毕生的精力,努力为作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奋斗。
  ――摘自邓伟民《教学日记》
  从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邓伟民一直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选择了教师,也就是终身选择了‘爱与责任’” 。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眼看到学生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邓伟民就深深体会到了“责任”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为了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邓伟民每备一节课都要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追踪学术热点,更新专业知识,完善教材理论框架,力求把课讲“活”、讲“新”。他主讲的《基础和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和声与复调》等主干课程,在阐释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引入大量音乐作品信息,深受学生的好评。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2010级博士生熊小玉同学,至今还记得邓老师给自己上课时的情景:“邓老师的课非常生动,课堂气氛一直都很活跃。他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
  邓伟民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赢得了全院学生的崇拜和尊敬。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他还特别注重对课堂环节的提问设计,以及对每一个音乐元素的精辟阐述。他的每一堂课在45分钟内都充满了张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受益匪浅。一位2004级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在评价邓老师时曾经这样表述:“正是由于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他对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式的讲授,才把我们一步一步引入了音乐的殿堂。”
  当前,随着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许多的大学老师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电子白板和PPT教学,随堂练习、作业批改已渐渐不再成为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了。但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值得享受和感动的时刻,却正是邓伟民老师一次次地为他们批改作业的时候。
  每次批改作业,邓伟民总是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叫过去,然后当面指正并在钢琴上表达出来,直到同学们弄懂为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一届音乐本科班往往都有上百人,每批改一次作业至少需要花上七八个小时。尽管这样,邓伟民还是把批改作业的教学习惯保留下来,对此,同学们都心怀感激。但邓伟民却说:“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一项本职工作,责任心是老师最起码的师德。我只是尽可能地把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批改,通过在琴键上的直观表达,一点点地传递给同学们,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尽管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但邓伟民始终坚持充实自己,努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针对音乐学院学生的特点,邓伟民构建了以“赏读、分析、创作、表演”为流程的“赏―析―创―演”四步教学法。
  “赏”,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赏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扩大学科专业知识视野;“析”,即师生共同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通过移情共感,培养学生关注音乐文化现象、领悟音乐魅力、养成审美习惯、发展音乐想象力;“创”,即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创作性学习,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分别明晰具体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基于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音乐创作,在创作中锻炼审美思维,提高音乐创作技巧;“演”,即通过表演实践,体验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培养下,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类大奖赛中屡屡获奖。他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参加“重走长征路”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反响强烈;参演新版赣剧《牡丹亭》,并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近六年承担了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等,效果良好。
  30年的教学生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荣耀和成就。三尺讲台上,邓伟民的嗓音依然洪亮,那如歌般的轻扬旋律,始终流淌、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我要始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为师者的古训,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一首乐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个跳动音符,倾注心血,努力培育他们成才,教会他们做人,谱就人生华美乐章。
  ――摘自邓伟民《工作随笔》
  30年来,邓伟民给3000多名本科生讲过课,指导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学生,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他坦言:“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邓伟民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使得学生对他有很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最终转化成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化、激励学生。接受过邓老师教诲的同学都会觉得,邓伟民不仅仅是一个好老师,更像是一个朋友,是你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
  傅利民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是邓伟民老师所带过的86届本科毕业生。回忆自己的成长,他一直忘不了老师的教诲和培育。“邓老师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栽培我们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大学教师应当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采访中,邓伟民这样说。从教30年,在要求学生学业上进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邓伟民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为人师表,以德为先。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诚实做人的优秀品格。”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努力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邓伟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对每个学生负责。
  邓伟民喜欢和学生谈心、交流,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无论课前课后,还是课间10分钟,他都会走下讲台与同学们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路上遇见了,他也会主动停下来与学生打个招呼,笑眯眯地聊聊天。他经常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阅历来勉励同学们尽早规划人生,成就未来。在学生眼里,他是良师,更是益友,无论是对课程的不解,还是人生的困惑,邓伟民都会悉心倾听,给出建议。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邓伟民老师给予过无数的资助。2004级本科生、2009级研究生杨子文在网上这样留言:“邓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者。不仅他的课让人感悟人生,而且他坦诚热情,乐于帮助同学,使我们更加懂得了爱与责任。”
  作为音乐学院的院长和音乐学学科的带头人,邓伟民始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培养。他先后指导了徐、汪媛、陈媛等多位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传、帮、带,使他们迅速适应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邓伟民还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对青年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给予指导。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歌曲分析与写作》、《和声与复调》等专业公共类课程中,他组建了青年教师课程教学组,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给青年教师备课、听课予以具体和个别指导。
  经过长期的指导和帮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青年教师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
  回想30年来从教生涯,邓伟民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但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往中,他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位学子、每一位青年教师,他的为人为学之道早已沁入了他们的心灵。
  “得经师易,得人师难”,邓伟民不仅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一位明德传道的“人师”。
  踏歌起舞 炫动人生
  我们的词曲作者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扎根于本土,汲取本土的营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深入了解群众内心的精神渴求,只有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歌曲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喜欢。
  ――摘自邓伟民《创作心得》
  多年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邓伟民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执着跋涉。他追寻梦想,坚持创作,在音乐这座无比瑰丽的圣殿里奏响一个又一个华彩的篇章。
  1982年他以出色的学业毕业留校后,1985年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继续深造,全面系统学习作曲理论。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返校,同时也开始了在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辛勤耕耘。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邓伟民的音乐作品已达400余件之多,其音乐风格样式之多,就犹如400多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他的音乐世界里徜徉,顿有远离繁华都市的浮躁喧嚣、走进恬静优美大自然之感。更多的时候,他的作品饱含了对时代的讴歌,赋予人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人启迪,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邓伟民认为,江西是有着丰厚传统音乐资源的地区,许多音乐语汇在全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在歌曲创作中,他始终注重向传统及前辈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传统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高度,在吸收最优秀的音乐元素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但又有在全国广泛流传接受的可能。
  正是由于始终保持全身心投入创作全过程的状态,善于把握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和音乐技巧,尤其是时时注重作品的时代特征,邓伟民用勤奋换来的果实沉甸甸:早年的《矿山最美的时候》获中央电视台金奖、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一等奖;《源远流长》等两首作品获中国音协举办的“共和国五十周年”优秀作品奖;《好一个杜鹃花》获“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歌曲一等奖;《永远的井冈山》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他与秦庚云合作的作品《轻轻地走近你》(秦庚云词、邓伟民曲)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中国音乐界的唯一综合性专家大奖,参赛选手限定为全国各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的专业艺术工作者,敲响“金钟”是全体中国音乐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尔后,惊喜接踵而至:2003年,由他作曲的歌曲《又是八月桂花开》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也是江西省在本届“金钟奖”评选中唯一的获奖作品;2005年,他的作品《热血忠魂天地间》和《信念•情怀》分别获得中纪委、监察部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2011年,歌曲《那一片红》获得荣获“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评选入围作品奖……
  多年来,邓伟民共有4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奖,100余件音乐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视台、省电台、大型文艺晚会中播出。
  其实,每一次收获的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期间创作的辛苦自不待言,像《又是八月桂花开》这首获奖曲子,他构思了差不多五个月,八易其稿,可谓“苦中作乐”。
  邓伟民的音乐创作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主旋律。在他的心目中,弘扬时代主旋律、创作主旋律作品是一个作曲家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的真情流露。“作为一名党培养的音乐工作者及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去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去讴歌带领我们走进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永远的井冈山》、《又是八月桂花开》等歌曲的创作中,邓伟民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此种创作主旨,其作品曲风气势恢宏,磅礴大气,令人亢奋;曲调则清新优雅,意境深远;旋律则激流奔涌,一泻千里。
  作为江西人,红土地赋予了邓伟民艺术创作以无穷无尽的源泉,井冈山精神更是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不竭动力。在创作《那一片红》时,邓伟民在音乐构思布局上,注重在前奏、间奏中嵌入耳熟能详并有时代痕迹的音乐素材(民歌《十送红军》的素材),使音乐中特征性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当代音乐语言完美融合,整首作品,把时代的特征和积极进取的理念融为一体,使听者在“红”的意象中回味无穷……
  做一个生活的歌者,这就是邓伟民。他永不停歇脚步,就是为了执着追赶音乐的旋律,踏歌起舞,炫动人生。
24小时新闻排行
数码娱乐DVD导刊双语学习报
 请尝试以下操作
 1. 尝试按F5刷新该页。
 2. 重新输入正确的网址。新闻热线:86-551-5179868 传真:86-551-5179876 嘉宾网谈:86-551-5179878
  当前位置:
做一个生活的歌者
――记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邓伟民
【字体:&&】 
日16时32分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邓伟民
&&& 2011年4月,经过为期半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征集、多次筛选,“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活动开始网络投票,36首歌从18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
  随着鼠标的一次次点击,细心的网民们或许已经发现,第33号作品《那一片红》的票选数一路遥遥直上。4月19日晚8点,《那一片红》的词曲作者走进央视演播室,与《文化视点》栏目的主持人马东一起面对面,畅谈了该曲的创作体会,及由此带来的红色震撼。
  或许就是从那一刻起,人们开始记住了《那一片红》的曲作者――邓伟民先生。
  5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唱响中国”颁奖晚会现场。邓伟民再一次走进了央视的演播室,从颁奖嘉宾的手中接过了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收获了他在音乐道路上的又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其实,翻看邓伟民的履历,你会发现,这位来自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普通教师,早已是声名远播。他曾两次捧得中国音乐界的唯一综合性大奖“金钟奖”,并荣获过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有三首作品(作曲)获共和国五十周年音乐作品奖;他长期从事高等教育,一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作曲及作曲理论的教学,是江西省的教学名师,主讲的《基础和声》获全省首批高校“优质课程”,4次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著作和教材3部;他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品德修为的培养,使受教育者个个成为能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一大批毕业学子已经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顶级音乐圣殿的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
  从教30年来,邓伟民老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并坚持进行音乐创作。他一路跋涉,一路收获,真切体现了一位人民教师的高尚风范,一位音乐人的执着追求。
  无怨无悔滋润学子心田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照亮别人的同时丰富自己。我愿以毕生的精力,努力为作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奋斗。
  ――摘自邓伟民《教学日记》
  从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邓伟民一直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
  “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选择了教师,也就是终身选择了‘爱与责任’” 。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眼看到学生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邓伟民就深深体会到了“责任”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为了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邓伟民每备一节课都要查阅大量的专业资料,追踪学术热点,更新专业知识,完善教材理论框架,力求把课讲“活”、讲“新”。他主讲的《基础和声》、《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和声与复调》等主干课程,在阐释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引入大量音乐作品信息,深受学生的好评。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2010级博士生熊小玉同学,至今还记得邓老师给自己上课时的情景:“邓老师的课非常生动,课堂气氛一直都很活跃。他十分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都特别喜欢听他的课。”
  邓伟民对待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赢得了全院学生的崇拜和尊敬。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他还特别注重对课堂环节的提问设计,以及对每一个音乐元素的精辟阐述。他的每一堂课在45分钟内都充满了张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受益匪浅。一位2004级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在评价邓老师时曾经这样表述:“正是由于老师的认真负责,以及他对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式的讲授,才把我们一步一步引入了音乐的殿堂。”
  当前,随着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许多的大学老师越来越热衷于使用电子白板和PPT教学,随堂练习、作业批改已渐渐不再成为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了。但对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最值得享受和感动的时刻,却正是邓伟民老师一次次地为他们批改作业的时候。
  每次批改作业,邓伟民总是把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叫过去,然后当面指正并在钢琴上表达出来,直到同学们弄懂为止。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一届音乐本科班往往都有上百人,每批改一次作业至少需要花上七八个小时。尽管这样,邓伟民还是把批改作业的教学习惯保留下来,对此,同学们都心怀感激。但邓伟民却说:“批改作业是老师的一项本职工作,责任心是老师最起码的师德。我只是尽可能地把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作业批改,通过在琴键上的直观表达,一点点地传递给同学们,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尽管教学多年,经验丰富,但邓伟民始终坚持充实自己,努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针对音乐学院学生的特点,邓伟民构建了以“赏读、分析、创作、表演”为流程的“赏―析―创―演”四步教学法。
  “赏”,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赏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扩大学科专业知识视野;“析”,即师生共同对音乐素材进行分析,通过移情共感,培养学生关注音乐文化现象、领悟音乐魅力、养成审美习惯、发展音乐想象力;“创”,即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创作性学习,结合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分别明晰具体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基于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进行音乐创作,在创作中锻炼审美思维,提高音乐创作技巧;“演”,即通过表演实践,体验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培养下,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音乐创造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类大奖赛中屡屡获奖。他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参加“重走长征路”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反响强烈;参演新版赣剧《牡丹亭》,并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近六年承担了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活动等,效果良好。
  30年的教学生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荣耀和成就。三尺讲台上,邓伟民的嗓音依然洪亮,那如歌般的轻扬旋律,始终流淌、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我要始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为师者的古训,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是一首乐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个跳动音符,倾注心血,努力培育他们成才,教会他们做人,谱就人生华美乐章。
  ――摘自邓伟民《工作随笔》
  30年来,邓伟民给3000多名本科生讲过课,指导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对于学生,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他坦言:“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邓伟民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使得学生对他有很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最终转化成一种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化、激励学生。接受过邓老师教诲的同学都会觉得,邓伟民不仅仅是一个好老师,更像是一个朋友,是你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
  傅利民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是邓伟民老师所带过的86届本科毕业生。回忆自己的成长,他一直忘不了老师的教诲和培育。“邓老师为人师表,师德高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栽培我们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大学教师应当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善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采访中,邓伟民这样说。从教30年,在要求学生学业上进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邓伟民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为人师表,以德为先。这不仅意味着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诚实做人的优秀品格。”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努力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以一种良好的师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邓伟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对每个学生负责。
  邓伟民喜欢和学生谈心、交流,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无论课前课后,还是课间10分钟,他都会走下讲台与同学们一起说说话,拉拉家常,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路上遇见了,他也会主动停下来与学生打个招呼,笑眯眯地聊聊天。他经常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阅历来勉励同学们尽早规划人生,成就未来。在学生眼里,他是良师,更是益友,无论是对课程的不解,还是人生的困惑,邓伟民都会悉心倾听,给出建议。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邓伟民老师给予过无数的资助。2004级本科生、2009级研究生杨子文在网上这样留言:“邓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者。不仅他的课让人感悟人生,而且他坦诚热情,乐于帮助同学,使我们更加懂得了爱与责任。”
  作为音乐学院的院长和音乐学学科的带头人,邓伟民始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培养。他先后指导了徐、汪媛、陈媛等多位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传、帮、带,使他们迅速适应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邓伟民还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对青年教师提高授课能力给予指导。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歌曲分析与写作》、《和声与复调》等专业公共类课程中,他组建了青年教师课程教学组,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联系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给青年教师备课、听课予以具体和个别指导。
  经过长期的指导和帮助,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青年教师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承担各类课题20余项。
  回想30年来从教生涯,邓伟民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但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往中,他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一言一行,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每一位学子、每一位青年教师,他的为人为学之道早已沁入了他们的心灵。
  “得经师易,得人师难”,邓伟民不仅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一位明德传道的“人师”。
  踏歌起舞 炫动人生
  我们的词曲作者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扎根于本土,汲取本土的营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深入了解群众内心的精神渴求,只有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歌曲的生命力才会更持久,才会赢得群众的真心喜欢。
  ――摘自邓伟民《创作心得》
  多年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邓伟民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执着跋涉。他追寻梦想,坚持创作,在音乐这座无比瑰丽的圣殿里奏响一个又一个华彩的篇章。
  1982年他以出色的学业毕业留校后,1985年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继续深造,全面系统学习作曲理论。1987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返校,同时也开始了在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辛勤耕耘。
  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里,邓伟民的音乐作品已达400余件之多,其音乐风格样式之多,就犹如400多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他的音乐世界里徜徉,顿有远离繁华都市的浮躁喧嚣、走进恬静优美大自然之感。更多的时候,他的作品饱含了对时代的讴歌,赋予人巨大的精神力量,给人启迪,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邓伟民认为,江西是有着丰厚传统音乐资源的地区,许多音乐语汇在全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在歌曲创作中,他始终注重向传统及前辈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传统音乐艺术审美情趣的高度,在吸收最优秀的音乐元素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但又有在全国广泛流传接受的可能。
  正是由于始终保持全身心投入创作全过程的状态,善于把握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和音乐技巧,尤其是时时注重作品的时代特征,邓伟民用勤奋换来的果实沉甸甸:早年的《矿山最美的时候》获中央电视台金奖、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艺术成果一等奖;《源远流长》等两首作品获中国音协举办的“共和国五十周年”优秀作品奖;《好一个杜鹃花》获“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歌曲一等奖;《永远的井冈山》获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1年,他与秦庚云合作的作品《轻轻地走近你》(秦庚云词、邓伟民曲)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是经中宣部批准设立的中国音乐界的唯一综合性专家大奖,参赛选手限定为全国各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的专业艺术工作者,敲响“金钟”是全体中国音乐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尔后,惊喜接踵而至:2003年,由他作曲的歌曲《又是八月桂花开》获得了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这也是江西省在本届“金钟奖”评选中唯一的获奖作品;2005年,他的作品《热血忠魂天地间》和《信念•情怀》分别获得中纪委、监察部全国歌曲创作一等奖;2011年,歌曲《那一片红》获得荣获“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评选入围作品奖……
  多年来,邓伟民共有40余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大奖,100余件音乐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省电视台、省电台、大型文艺晚会中播出。
  其实,每一次收获的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付出,期间创作的辛苦自不待言,像《又是八月桂花开》这首获奖曲子,他构思了差不多五个月,八易其稿,可谓“苦中作乐”。
  邓伟民的音乐创作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主旋律。在他的心目中,弘扬时代主旋律、创作主旋律作品是一个作曲家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的真情流露。“作为一名党培养的音乐工作者及从事高等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没有理由不去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理由不去讴歌带领我们走进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永远的井冈山》、《又是八月桂花开》等歌曲的创作中,邓伟民就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此种创作主旨,其作品曲风气势恢宏,磅礴大气,令人亢奋;曲调则清新优雅,意境深远;旋律则激流奔涌,一泻千里。
  作为江西人,红土地赋予了邓伟民艺术创作以无穷无尽的源泉,井冈山精神更是激发他创作热情的不竭动力。在创作《那一片红》时,邓伟民在音乐构思布局上,注重在前奏、间奏中嵌入耳熟能详并有时代痕迹的音乐素材(民歌《十送红军》的素材),使音乐中特征性的民间音乐素材与当代音乐语言完美融合,整首作品,把时代的特征和积极进取的理念融为一体,使听者在“红”的意象中回味无穷……
  做一个生活的歌者,这就是邓伟民。他永不停歇脚步,就是为了执着追赶音乐的旋律,踏歌起舞,炫动人生。(文/胡| 记者秦海峰)
稿件来源:
24小时新闻排行
全媒体.聚焦
全媒体.调查
全媒体.视频
  自2006年中央政法委部署开展全国打黑除恶专业斗争以...…
全媒体.问政
全媒体.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