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燕 儿科琴一笔写签名

今日邢燕子(综合报道·今日诗抄)
今日邢燕子(综合报道·今日诗抄)
作者:林子搜集
&& 今日邢燕子
孙立梅 文
来源:文摘报9月22日
2005年在最近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女企业家高级论坛上,从天津赶来的邢燕子成了焦点人物。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皮肤黝黑,看上去淳朴而健壮,但却见她不断敲打自己的膝盖,一问才知道,长时间的农村生活给她留下关节炎、冠心病等各种后遗症,2001年她还住了3个月的医院。
&&&& &&&&&&&&&&&&& ..
“铁姑娘”虽然已经老了,但她却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活动中去,成了小朋友口中的“邢奶奶”。
现在的邢燕子,已不是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了,抚今追昔,有人问她是否后悔过当初选择留在农村,她连连摆手说:“我是按党的要求做事的,这就是我认准的道儿,从来没后悔过。”1958年,邢燕子初中毕业后,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只身一人回到天津市宝坻县大中公社司家庄村。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把荒凉的北大洼改造成稻米之乡。邢燕子的事迹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宝坻县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市委副书记等职务,并曾先后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下《邢燕子歌》。
现在的邢燕子虽然不在其位,但仍是众所周知的名人,不少企业、饭店纷纷通过关系请她题词,而且出价不菲,但都被她一一拒绝了。她常说:“邢燕子不单单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了,还关系到党员的名誉,我从来不敢滥用。”(《中国老年报》9.16)
&&& “平凡”老人邢燕子
&&& 春初,在一次北辰文友聚会上,我见到了邢燕子。一看到她,马上想起60年代,头戴白毛巾在农田里劳作的燕子形象。看到当年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站在眼前,我非常激动,燕子的故事迅疾在头脑涌现。
1958年,初中毕业的邢燕子下乡来到宝坻县司家庄。虽然那是个劳力少的穷村,她以改天斗地的决心,先是组织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从7个人扩大到了16个人。冬季,她带着突击队砸开几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编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她把“燕子突击队”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当时各大报纸、电台纷纷报道邢燕子的事迹,她一下子成为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被推向顶峰。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职务也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从大到小担任过从妇联、共青团到贫代会的16个职务。最高任过市委书记、三届中央委员、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生前13次接见过她。
眼前的邢燕子找不出曾经的活泼和朝气,也看不出耀眼的光晕,如果不介绍,会以为是一位简朴、随和的胖大妈。岁月的履痕深深印在微黑的脸庞上,平添几抹沧桑,动作也非常迟缓。见到我们,她热情地握手。上楼梯时,她谢绝帮助,抓着扶手慢慢地走向二楼。看她蹒跚的背影,怎么也想不出她曾经是显赫的高官。坐在饭桌前,邢燕子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一桌人,大多初见燕子。都抓紧机会提问题,她笑而作答。我请她签字,她举笔沉思好一会儿,慢慢写出四个工整的宋体字:“大展鸿图”。这曾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豪言壮语,也是青年燕子当年的心声啊。和她谈插队的话题很融洽。虽然我们的经历不同,但经历史长河的多舛多变,人返回本原。不变的,我们同是知青,同时变老;不变的,昔日的高官仍是淳朴的百姓。她述说下乡事,时而开怀大笑。如果说我曾赞美她的燕子精神,那么现在,我更赞美她的平民意识。
她可以用土的掉渣来形容,修剪利索的短发,浓密中夹着白丝;穿一件烟色中式带扣袢罩杉,扣系到领口,一双胶底的休闲鞋。如果她提着篮子去市场买菜,你一定以为她就是一个农村老大妈。大妈说话朴实无华:“我这一生啊,就跟说笑话似的,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没想出名,出名了,还闹到中央去了;我没想当官,却有了那么一大堆的职务……你说有意思不?”“那时兴艰苦朴素,国庆宴会,哪有这桌席丰盛,好几次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那种激动没法用语言表达。散会以后,大家争先恐后和我握手,好像在我手上体验和伟大人物握手的感觉。”光高兴和激动了,那些好吃的一点没吃,回到住处,才感觉饿了。“席间,说到,她再到生日就66岁,大家说你没有女儿我们给你过生日。她缓慢地摆摆手,说,“不过。老家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给小孩子煮俩鸡蛋就算过生日了。我从来没有过过生日,包括做领导的时候。”在座的,她只跟水荻熟悉。大多都是答“记者问”而她主动说的就是这几句纯正的宝坻话,“别点那么多菜!”“有几个青菜就可以了!”“告水荻,菜点多了,剩下,你可装走啊,浪费了可惜了的!”下过乡的邢燕子至今还是那么节约。北辰文联主席滑富强说:“当年,邢主任在市里当领导时,家一直在农村,没有脱离家乡的群众。”我问:“有些领导是不是随着职务的升高,容易有架子、脱离群众?”燕子是这样解释:“有时不是当了官就有架子,距离产生疏远。我一直没有离开群众,人民群众仍然和我很亲近。燕子说,她患了严重的痛风病,和病魔抗争好几年。儿子工作很忙,离得也远。都是朋友关心我帮助我。我住院期间,忙前忙后帮助我的人太多了,邻居们帮助我洗衣,把我被子拿回家拆洗,时时享受和谐社会的人间真情。
邢燕子的一生都听党的话,婚姻上,服从组织的安排嫁给一个农民。老伴在她的光环下一直无光。年轻时,她工作忙,丈夫带孩子、管家务。那个年代,对领导要求非常严格,组织上决不允许领导的家属沾光,所以邢燕子当了市委书记,她告诉丈夫王学芝,你有事可以进城,但就是别去找我。”最后老伴从工人的岗位退休。工作上,她不论上或下都服从组织分配。1981年,四十多岁的她被调到了一个知青农场。那是一个生活条件比他们村庄更差的地方,杂草丛生,蚊子成堆,虽然还担任着天津市的市委书记,她仍然要去拾柴火,自己到地里打井,挑水,去养猪场干活。两个孩子从宝坻到了这么艰苦的地方,学习都耽误了,到现在他们的文化也不高。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在普通岗位工作。
2001年邢燕子从北辰人大常委会退休后,把孙子接到了身边,以补偿过去对儿子的亏欠。如今她和老伴住在北辰区一个四楼单元里。据报道,“她家客厅陈设简单,墙上悬挂的放大的老照片格外惹眼,记录了年轻燕子被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光荣时刻。”这是邢燕子的最宝贵的财富。古语说,“五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然而,曾做过高官的邢燕子是清贫的、普通的。因为她身体不好,古稀老伴仍担负全部家务。退休以后的邢燕子活动很多,是合唱队员、书法班学员。她在恬淡和快乐中安享晚年。
青年时代,我以邢燕子为榜样学习她;40年后,当我接触了邢燕子,更由衷地钦佩她。她没有官气、没有张扬、没有架子,表现出普通的平民本色。今天她关上了光荣簿,把它默默藏在心灵的角落。她是平凡的,又那样高大。在我心里,她仍是我们这一代英雄的楷模。
&&& 《夕阳晚情》
&&& 邢燕子,人们都叫她“大姐”
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
&&& “‘燕子大姐’来了……”当邢燕子还在来哈尔滨的火车上,冰城老知青们就“追星”一样忙碌起来。7日19时开始,哈尔滨的知青代表聚集在哈站出站口,拉起“哈尔滨知青联谊会”横幅、手捧鲜花,迎接自己青年时代的偶像。“燕子大姐”走出站台,大家争抢着送上拥抱,热烈的气氛引得周围人驻足,但除了老知青们,几乎没人能认出,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大姐40多年前就已名震全国。
当年的小姑娘因亲情成名
&&& 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现在的“燕子大姐”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尽管已69岁了,但她喜欢听大家喊她“大姐”,这也是老知青们对她习惯的称呼,老知青们说,不管岁数大小,他们都学过有关邢燕子的课文,“大姐”这个称呼那时就定下了。
说起当年成名,“燕子大姐”说那是因为亲情。邢燕子原名邢秀英,1940年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1958年,她高小毕业时,回到家乡宝坻县司家庄村务农。那时,人们说她“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燕子大姐”说,那时,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已在天津市一家工厂当副厂长,叔叔、姑姑等人也各有各的工作,留在农村老家的爷爷无人照顾。“燕子大姐”从小跟爷爷在农村老家长大,亲情促使她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务农。
农村的生活带给“燕子大姐”不是田园牧歌,但经过一次次磨炼,“燕子大姐”很快成了村里肩能担、手能提的好把势。1959年,司家庄村划归唐山地区,当年的唐山地委书记建议她改名“邢燕子”。那时,司家庄村里的壮劳力都去外地支援建设,村里多是老弱妇孺,为了让青壮年妇女放开手脚,“燕子大姐”跟几个伙伴办起了幼儿园,让村里20多位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后来,她组织女团员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大冬天,她带着突击队员白天砸冰窟窿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900多元钱。当时,这是一笔大到谁也没见过的收入,买化肥、种子派上了大用场。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燕子大姐”他们生产自救经媒体报道后,成了农村青年典型。
1960年8月,河北省开展学邢燕子运动,当年9月《人民日报》专门介绍邢燕子事迹,“燕子大姐”叫响全国。郭沫若还写了《邢燕子歌》。
扎根农村她成知青榜样
&&& 1960年10月,“燕子大姐”入党了。她与另两位全国回乡知青典型互相下“战书”,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媒体宣传,起到了稳定农村青年情绪的作用,当时对邢燕子的宣传达到了最高潮。
1961年后,邢燕子成为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楷模。1962年5月报纸上发表“燕子大姐”的公开信《欢迎新战友,参加农业战线》。老知青们说,当时,他们中不少人决心“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就为了学邢燕子。这时,“燕子大姐”已与同村青年王学芝结婚。她说,那时,她已决定永远扎根农村。
之后,“燕子大姐”始终是知青的楷模,1964年6月被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同年12月又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大,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被誉为“毛泽东时代的好姑娘”……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13次接见过她。之后不久,“燕子大姐”当官了,她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地委常委、天津市委副书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邢燕子的名字也逐渐在媒体上消失了。
我更喜欢普通人的生活
&&& 69岁的“燕子大姐”现在看上去只是位平凡的老人,只是行走稍显不便,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肌供血不全等病症。当年干活拼命,她一年四季光脚下地,也不管脚下是冰碴还是泥塘,人还未老病就先找上来了。
“燕子大姐”说,她当市委副书记时也不拿工资,其实还在村里干农活,要开会就放下锄头出村。当时家里生活拮据,她常到大洼里拾柴火。生活的磨砺,她有了这样的座右铭:“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燕子大姐”还有句挂在嘴边的“名言”——“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大姐说,这话说说容易,她却是在人生际遇逐渐悟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末,“燕子大姐”到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工作,2001年退休。“燕子大姐”的两个儿子现在都是驾驶员,她的老伴几年前“农转非”;两年前,她和老伴住房条件终于改善了,60多平方米房子换成了130多平方米……赶上天气好,“燕子大姐”会和老伴一起在小区内溜达。“燕子大姐”说:美中不足的是两人走着走着就会拉开了距离,她还说:“这辈子,我和老伴儿谁都没说过‘我爱你’。”开始享受生活的“燕子大姐”仍然热心肠,人们遇到难事找到她总要帮一把,她甚至帮家境确实不好的黑车司机“走后门”。
&&& 邢燕子:我的知青岁月
来源:人民画报
撰文本刊记者李舒亚
&&& 本期重访的主人翁,曾先后两度登上《人民画报》封面。她的名字曾家喻户晓,她的故事曾激励和鼓舞了一代人,而封面上由老摄影家舒野先生拍摄的照片也成为“经典”,多年来广为流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一时期的知识青年怀着对党和国家最朴素的情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农业战线中去,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们中涌现了许多风云人物,邢燕子就是其中之一。
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到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5次亲见毛主席,13次亲见周总理,曾“官”至直辖市市委副书记,多次任人大代表、中央委员……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只是朴实、淡定地微笑着说:“我是一个农民。”
&&&&&&&&&&&&&&&&&&&& &&&&&&&
《人民画报》1960年10月期封面,天津宝坻县大钟庄人民公社司家庄生产队“燕子突击队”队长邢燕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邢燕子的故事,便是从一个少女最初最美的豆蔻年华开始的。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邢燕子”三个字紧紧地与一个时代集体记忆中的词汇——知青,联系在一起。
初来乍到,曾慌得对锅灶“磕头”
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家里29口人都生活在城市,父亲是天津市一个工厂的副厂长,留在城里工作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然而,从小就在爷爷身边长大的邢燕子,一心想回乡下跟爷爷作伴儿,回到了爷爷所在的天津宝坻县大钟庄乡司家庄村。“当时并没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更从来没有想过出名啥的,就是想念爷爷,也真的喜欢农村。”已年过花甲的邢燕子快人快语,坦率地说起当初“下乡”的初衷。
不过,下乡远不是说说想想那么简单。当时,村干部看这个从城里来的女娃压根儿不会干农活,就把她安排到食堂帮忙。
初来乍到,邢燕子闹了一大堆笑话,她本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小的糗事。一次,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不一会儿粥溢了出来。从没做过饭的邢燕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急得大喊:“快来人啊!粥都跑出来了!”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说:“傻姑娘,你给它磕个头,它就不跑了。”单纯的邢燕子当真立马就跪了下去!后来,邢燕子逐渐成了劳动能手,而此事一直是她的一桩“笑谈”。
&&&&&&&&&&&&&&&&&&&&&&& &&&&&
父亲不断来信鼓励燕子,燕子把信读给爷爷听。
“燕子突击队”:闻名全国
&&& 司家庄村是穷村,村子里的壮劳力去外地支援建设,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邢燕子开始从食堂走进田野,“我那时不太会干农活,只有苦干加实干,干不完就不休息。”她还介绍说,像牛这样的牲畜在村子里是极稀罕的资源,所以犁地这样的工作常常就由人来替代完成,双肩常常拉得全是血泡,但大家毫无怨言。
当时提倡解放妇女劳动力,略有些文化的她就跟几个伙伴组织幼儿园,一下子让20多个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随后,她干脆组织女团员成立了“燕子突击队”。她带着突击队员,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打鱼,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她还带领突击队员种下430亩“六九麦”,向荒洼要粮。这些都为帮助大队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
其时正值农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需要树立一个“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1960年,《河北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先后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各大报纸、电台纷纷跟进,在全国形成空前的宣传声势,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邢燕子歌》。本刊记者也多次对她采访报道,其中,邢燕子先后于1960年10月和1976年9月两次成为《人民画报》的封面人物。
“学习邢燕子,发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当时指导年轻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尚”,也为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拉开了序幕。
拾柴禾的市委书记
&&& 邢燕子的事迹被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她本人曾先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天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至十三大代表、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毛泽东主席生前5次、周恩来总理生前13次接见过她。
表面上看起来,邢燕子似乎开始“走红”当起了“官”,然而,事实上,除了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级会议,作为知青代表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外,她绝大多数的生活仍然是在最基层的农村,养猪、起猪粪、打猪草……她依然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一员,踏踏实实地干着一名普通农民所干的各种农活儿。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她是个不拿工资的市委副书记,当时的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帮助丈夫过好日子,她还不得不常常到大洼里为家里拾柴禾。
“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不忧。用人之长,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待人以诚。”这是邢燕子办公桌玻璃板下的一段座右铭。在采访过程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是另一句她常常提及的话。
&&&&&&&&&&&&&&&&&&&&&&&&&& ..
燕子突击队的姑娘们在开发荒洼。左前一为邢燕子。(原载《人民画报》1960年10月期)
俱往矣,无悔今生
&&&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随着大批知青陆续返城,邢燕子和“知青”一起作为历史上的一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在京召开,这是邢燕子最后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会议,至此,她陆续卸下之前的所有职务。自那时起,直至2001年退休,她的惟一身份是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副主任。
“我是一个农民”,这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一颗纯朴、真诚的心。她和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自己的一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听党的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信仰。
“因为在农村生活,我才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回顾我这一生,值!”邢燕子的故事,不仅曾经感动了一代人,也将继续感染着后来人。
&&&&&&&&&&&&&&&&&..
1960年12月,江苏宜兴县城南小学对学生加强热爱农业劳动的教育,辅导员周倩华正拿着《人民画报》给五年级少先队员讲邢燕子的故事。
....&&&&&&&&&&&&&&&&&&&&&&&&.&&
“我们的婚姻啊,世界也少有。”邢燕子和丈夫一起作客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对于这桩党为他们挑选的婚姻,“从未后悔过”是他们共同的幸福宣言。
&&& 邢燕子今日诗抄:
&&&&&&&&&&&&&&&&&&& 磨练 ( 16:12:03)&&&&&&&&&&&&&&&&&&&&&&&&&&&&&&&&&&&&&&&&& 我站立着 任凭岁月&&&&&&&&&&&&&&&&&&&& 如小草般绿意昂然&&&&&&&&&&&&&&&&&&& 如大树般华盖葱郁&&&&&&&&&&&&&&&&&&& 如狂风般卷起秋叶&&&&&&&&&&&&&&&&&&& 如白雪般暮霭苍茫&&&&&&&&&&&&&&&&&&&& 我仍然是站立着&&&&&&&&&&&&&&&&&&& 如同苍松 如同岩石&&&&&&&&&&&&&&&&&&&& 无论狂风刮起多少尘土&&&&&&&&&&&&&&&&&&& 无论暴雨打湿多少泥泞&&&&&&&&&&&&&&&&&&& 前进的路 永不停息&&&&&&&&&&&&&&&&&&& 哪怕是一滴水 一只荧火
依恋 ( 14:56:44)&&&&&搂着儿子看着他入梦那香甜的呼吸从心底升起伴着他幸福的源泉&儿子的体温暖着我的诗意走过春夏秋冬笑对酸甜苦辣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妹妹(1) ( 17:22:28) &&&
牵着手走路
比着个长大
同样的歌谣
养育了你我
一样的血液
流动着生活
长长的岁月
牵挂着你我
&&& 妹妹(2) ( 17:28:28) &&&
想起小时候
你是我的尾巴
相同的游戏里
唱着同样的歌
穿着我的衣裳
拉着我的衣袖
绽开的笑脸里
是彼此的关爱
&&& 渴望 ( 17:12:50) &&&
多少次渴望&&& 在午后的阳光里&&& 静静地站立在窗前&&&& 任凭路人,匆匆而过&&& 蚂蚁般地忙碌着&&& 任凭鸟儿,远远飞过&&& 东奔西忙地筑巢&&&& 任凭风儿,吹动着树枝&&& 带来暖暖的春意&&& 任凭云儿,淡淡地舒展&&& 尽情地挥洒自如&&&& 多少次渴望&&& 在午后的阳光里&&& 静静地站立在窗前
&&& 会计 ( 17:00:14) &&&
一把算盘&&& 拨动着日月星辰&&& 一枝钢笔&&& 书写着历史荣辱&&&& 多少个平凡的日子&&& 忙碌的办公桌&&& 就是你的天地&&& 那熟悉的老友123&&& 被你用一丝不苟的手&&& 整齐的放在&&& 规章制度的方格里&&&& 是不朽的螺丝钉&&& 肩负起神圣的使命&&& 是沉默的见证者&&& 记载着无悔的春秋
&&& 春芽 ( 16:56:42) &&&
挺挺&&& 扛过冬&&& 终于&&& 让希望&&& 萌发&&& 在枝头
&&& 海 ( 16:40:18) &&&
谁让海的滋味,又苦又涩&&& 是阳光的照耀,大地的奉献&&& 造就了这神奇的宽博&&& 何物不容,容之不尽&&& 才使得海之路,经久不衰&&&& 千百年的磨难,不言不语&&& 任凭风吹浪打,潮起潮落&&& 怀里是不尽的宝藏&&& 手里是渔人的温饱&&& 才使得海之魂,经久不涸&&&& 只见天色共一,大浪淘沙&&& 就像是海的咆哮中&&& 追随着波涛的一滴水&&& 东来西去,漂泊不定&&& 才使得海之梦,经久不息
&&& 黄河清秋 ( 16:28:49) &&&
苍茫天际冷落山,
凭任黄河怀中流。
落叶枯树点点意,
一片清色染清秋。
曾是汹涌奔流去,
从无落寞与烦忧。
且看天地之灵物,
哪只鸟儿不自由。
&&& 幽谷飞瀑 ( 16:21:39) &&&
群山怀中绕群山,
悬崖飞瀑缀深秋。
迷雾似觉来天际,
风流画师觅风流。
&&& 邢燕子的BLOG :
华夏知青网不是赢利性的网站,所刊载作品只作网友交流之用引用时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有版权问题请与版主联系华夏知青网:
华夏知青网络工作室您所在的位置:
& 滚动新闻 & 正文
邢燕子、徐城北将到天津签售各自新作
日07:35  
  新华网天津3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老知青邢燕子、知名作家、京剧史家徐城北近日将到天津,签售各自新作。
? | ?推广 |
  15日上午,老知青邢燕子将在天津海光寺图书城,为根据她的事迹而撰写的《邢燕子》一书签售。邢燕子是上世纪60年代家喻户晓的优秀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最早树立的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性人物。据了解,该书大部分内容由邢燕子本人口述史实,同时她还提供了大量当年的照片、书信等。该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6日下午,知名作家、京剧史家徐城北也将来到海光寺图书城,为他的新作《梅兰芳十九章》一书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徐城北长期研究梅兰芳文化,在1990年-2000年间曾三写梅兰芳,引起很大反响。据介绍,《梅兰芳十九章》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所走过的艺术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志向、他的奋斗、他的爱恨情仇、他的悲欢离合,以及他所演绎的梅兰芳文化现象。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关我屁事)
(香蕉船棒棒糖)
(我吃的饭很多)
(不吃香蕉)
(Aprillllll)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琴的签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