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日本工作父母探亲上大学父母一方没工作有补助吗

吉安法律咨询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您当前位置: &>&&>&&>&
今日律师风向标:
夫妻离婚后,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在协议里没有要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也一直没有支付过孩子的扶养费。那么日后是否可以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尊敬的律师,你们好。我请问:我们夫妻离婚后孩子的扶养权给我,在协议时男方称没有能力支付扶养费,所以协议里没有要求他支付。事实在日后他也没有尽过责任和义务,孩子现在一周多,那么在以后他是否可以要回孩子的扶养权?
 问题来自:福建 - 龙岩 悬赏:0分 咨询时间: 14:30 咨询人:crt12
法律快车温馨提示:
完全可以,存在变更抚养权的法定情形是肯定可以变更,不存在时可以协商或诉讼解决,但是诉讼要回抚养权难度大。
回复时间: 15:31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法律快车律师回复共7条回复
你好,这位朋友,你们可以协商,协商不成的话,法院会根据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决定抚养权的归属问题
回复时间: 14:46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VIP+版主]
可以要回孩子的抚养权
回复时间: 14:55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男方有权再将来提出变更抚养权的诉讼。
回复时间: 20:36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要根据将来的具体情况确定,男方有权再将来提出变更抚养权的诉讼。
回复时间: 14:37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回复时间: 14:39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新婚姻法离婚子女抚养权的变更  抚养权的变更,离婚后子女抚养权的变更,一是双方协商解决变更,另外一种是双方无法协议时,通过向法院起诉的方式解决。  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抚养权的归属  1 离婚后孩子的归属,哺乳期内的孩子,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父亲则需按月按法院的判决或双方协议的数额支付孩子的抚养费。  2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随母亲生活。如果母亲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另外,父母双方协议两周岁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2-10周岁的孩子,可协商解决,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的原则、考虑父母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10周岁以上的孩子,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2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回复时间: 17:23
您好,此处仅限于对于律师的回复作评论。
相关法律咨询
把您的困惑告诉律师吧您还可以输入50个字
问题分类:
民事法律-离婚
请在此输入所需问题的内容,问题说明越详细,回答也会越准确!
请在这里输入您要提问的标题!
问题内容应尽可能陈述清楚,详细的描述事情的经过,有利于律师对整个事情的了解,便于更精确的回答您的问题!
法律帮助指南
知识栏目推荐
知识热门文章
法律经验推荐:
法律快车 版权所有 2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B2-
(注:此客服QQ不进行法律咨询!)
找回我的问题
问题编号手机号码
一对一咨询
一对一咨询
上一条下一条
我的咨询提醒> 问题详情
新单亲子女是指父母一方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但因为长期不能和父亲或母亲团聚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新单亲子女是指父母一方在外地工作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但因为长期不能和父亲或母亲团聚,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又缺乏相互间的交流,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新单亲子女的是:A.小林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为了照顾他们母子俩的生活经常寄钱回家.但小林却觉得爸爸根本不爱自己B.小强的父母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C.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小丽跟着爸爸妈妈定居上海。她觉得在大城市生活很好D.小芳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爸爸一个人将她抚养长大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网友回答(共0条)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决策民主化:是指将民主机制引入决策过程,使决策方案经过充分的协商、论证后,再由决策机构集体审议作出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事项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化的一项是:A.某村兴办水利。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B.某市就地铁票价调整举行听证会C.某企业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分别向广大职工发出了为职代会总经理工作报告和厂长工作报告建言献策的倡议书D.为防止突击购车甚至突击购车屯牌.某市紧急宣布实施“限牌令”2快乐是人们主观感受到的愉悦的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由对存在世界认知与体验形成的幸福感、满意状态带来的多个层次的体验过程。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称其为快乐的是:A.一个人对健康、亲情、收入、职业和自然环境有最大的满足度B.一个人享有最多的福利,经济的任务就是致力于福利C.一个人从安全的食品、洁净的环境、宽敞的居所感受到的东西D.一个人对社会、员工、收入、职业和自然环境有最大的满足度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工作人员死亡后,父母一方有固定收入,另一方无职业,无职业的还享受遗属补助吗?_百度知道
工作人员死亡后,父母一方有固定收入,另一方无职业,无职业的还享受遗属补助吗?
母亲无职业,其母亲的还享受遗属补助吗,父亲为退休干部,有固定收入事业单位在编制人员非因公死亡后
提问者采纳
或者不满60周岁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因触犯刑律被判刑,配偶本人原享受的遗属苦难补助应予以取消,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固定收入者、夫年满60周岁,另一方不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四、个体经营收入等)。城镇居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调整时,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遗属生活苦难补助相应进行调整、技校在校学生(不含硕士、妻年满50周岁,其配偶重新组建家庭的,可视人数的多少在本人生前3-5个月的基本工资内,或者不满50周岁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应以工作人员死亡时是否符合条件为准,遗属不再享受补助。 三; (三)子女不满16周岁或年满16周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其他有关规定 (一)核定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对符合条件的遗属、管制的、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条件 死亡的工作人员必须为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或离退休人员,可予以临时补助、妹不满16周岁或年满16周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补助的标准 符合生活困难补助的遗属; (五)遗属系普通高校; (三)死者遗属中; (二)工作人员死亡后,服刑期间停止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其遗属不享受生活困难补助; (四)弟、博士研究生)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对象及条件 (一)父、城镇居民; (五)参加工作未满5年的工作人员病故后,因公牺牲或者参加工作满5年病故的。后来符合补助条件且生活确有困难的; (四)死者父母一方有固定收入的(如退休费; (二)母,按遗属户籍所在地政府公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执行:
一。工作人员因违法等原因造成死亡的。 二,不分农村居民、中专,无固定收入者,其符合条件的遗属可享受定期补助发布日期,酌情发给一次性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提问者评价
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你说的是工伤死亡吧,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均可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具...
您好,各地规定标准不一样,可以参照如下规定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死亡职工有供养直系亲属的,不分居住地,抚恤金均按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供养直系亲属为1-3人的(含3人)据实发给, 3人以上的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300%发给,但初次核定的抚恤金总额,不得超过死者生前月缴费工资或月基本养老金。今后随死者生前单位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调整。
固定收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孩子上小学父母有一方必须要在片区工作满一年吗?_百度知道
孩子上小学父母有一方必须要在片区工作满一年吗?
小孩上学根据小孩户口珐定粹剐诔溉达税惮粳来如果你是去了别的地方上班,不在户口原地,那可能要交代培费有些地区是要求工作满一年可以入学的建议去咨询学校或当地教育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工作对孩子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