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你对提高gdp的科技含量有何想法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参考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参考资料
上传于||文档简介
&&很​好​的​资​料​哦​!​!​!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1.对提高GDP的科技含量的想法;2.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对改革开放中的“闯新路,创新业”有何规划?
认真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能够和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把学到的文化科学知识转化为知识技能,为参加社会实践做服务并不断地总结和追求进步。
ask.76w.cc 76w问问 版权所有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及现状有何意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及现状有何意义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裴长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内容摘要:过去谈论到外贸,外贸讲贸易一般讲出口,讲出口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于需求拉动有意义,一般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一个叫投资、一个是消费,还有一个是货物服务净出口,含着服务,因为中国过去的服务贸易基本量很小,一个基本是逆差。它的目的性是为了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要考虑在目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怎么改善潜在增长率,改善潜在增长率你要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这才能找到扩大刺激进口的政策依据,你进口什么有利于这样做,不是进口什么都有利,不是这样的。从初级品来看,首先是粮、棉、油,这是30多年来中国进口增长的比例,增长最快,中国缺这个东西,没有资源大量地进口,但是是不是这种东西大量进口就合理这就不一定了,粮棉油进口增长很快,它有它的道理,因为没有土地,进口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这是对的。
关键词:进口;外贸;出口;增长;供给;中国;电子商务;生产要素;逆差;货物
作者简介:
  主持人:  我们上午一上午讨论非常精彩,下午我们精彩继续。我们首先第一位有请裴长洪所长,裴所长也是我们财经院前身财贸所的所长,他是我们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掌声有请裴所长。他的题目是需求增长与供给改善:中国外贸的重新定位。  裴长洪: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来和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题目我先做一点解释,为什么叫需求增长和供给改善,经济学一般讲市场是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今天对于中国外贸来讲恐怕不仅要强调需求增长,可能还要考虑到供给改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要重新定位?因为最近外贸部门都在热议,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是世界第一了,2010年咱们货物出口是世界第一,到去年我们出口进口是双双第一,现在已经突破4万亿美元。但是这个数字从总量来看很大,中国的所有经济数字总量都很令人骄傲,但是一算人均骄傲就不能自满,一算人均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总量成了第一以后,中国外贸的产品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过去谈论到外贸,外贸讲贸易一般讲出口,讲出口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于需求拉动有意义,一般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一个叫投资、一个是消费,还有一个是货物服务净出口,含着服务,因为中国过去的服务贸易基本量很小,一个基本是逆差。所以争取外需的功能主要是由货物出口来拉动,来承担的。这一种功能,外贸争取需求拉动的功能过去是被人夸大了。前几年大家都容易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说中国过去的经济是出口拉动型经济,中国过去出口完全靠外贸来拉动,这个说法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实际上三年前我在财贸所当所长的时候,我带过一个研究小组,我们外贸组很多人都参加过,接过商务部的课题,研究内需和外需,我们的课题当时就已经得出结论,1978年到2008年的31年间,在中国的需求当中,需求总量当中外需的比重平均不到15%,内需是80%,也就说过去早就是内需拉动不是外需拉动,到2009年以后这个情况就更惨了,2009年到2013年这5年间,外需是负重性,我们外贸部门怎么成负重性,GDP是按照贸易顺差的竞争额来计算的,所以这五年当中有三年是负重性,中国的外需历来不像人想象那么高,跟世界上很多国家比也不算很高,跟日本比中国略高一点,但是跟德国比就低很多,印度有一段时期也比我们高,俄罗斯这都有过比我们高的时候,不到15%的外需比重不是一个很大的比重。  从增长曲线来看,过去几年大起大伏,外需有时候是负的厉害,到了1998年以后基本上是平稳的,起伏不大,总的来讲是有贡献,但是是平稳的,到2008年,是这样一条曲线。刚才讲重新定位什么意思?中国的外贸从经济学研究来讲,主要针对外需,从经济学研究外贸主要从这方面研究。重新定位不是内外需求的比例要调整,不是这个意思,现在外需贡献下降也不是我们自己调的结果,就是客观环境都这样了,你现在你想高也高不起来,不是说你想高就高想低就低,我们没那本事,现在讲的重新定位是讲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外贸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不仅要重视需求面,不仅要争取需求方面的功能,还要注重供给,商品供给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讲的要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善要素投入的质量,通过外贸部门发展改善生产要素投入,来改善中国的潜在的经济增长,给外贸部门一个新的功能,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本上处于从2007年处于下行阶段,CPI起步也没有以前那么大,涨幅都比较低。这样一个下行的趋势在经济学研究里面叫结构性的减速,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一季度给它起了一个名,习近平的讲话说叫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他讲的比较形象叫开汽车一样,第一档、第二档、第三档,过去是一个结构性的增速,无论从生产要素还是从产业结构来讲都是在推进加速度,现在是降下来,情况变了。一个是劳动力的供给,增长速度降下来了,现在农民工明显增长速度小了,过去一年都增加一千多万,今年像现在这几年增加了三四百万,供给减少,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劳动参与率也趋于下降,有劳动力但是他城里农村到城里也挺多的,在那晃悠的也挺多的,一年毕业六七百万大学生也不是人人都就业,晃悠几个月或者半年一年再说,找不到好工作我先待着。另外投资增长也下降,技术创新面临瓶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三产,传统行业比重也很大,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承受。现在进入结构性的减速阶段,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只能够是7%到8%之间,回不到两位数,回不到过去都90%以上,两位数现在回不去了,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你没办法。习近平讲的换档期,现在是中高速。  你不乐意你怎么办?你不乐意就搞刺激,刺激搞完了负面效果很多,最后还不得不降下来,所以今年的话一直到今年1月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来征求底下的意见的时候,到1月份我问了一下,1月份有一段时间我在国外,我回来问了一下,都没披露到底2014年中国经济的目标是多少都没说,到底是7%还是7.5%都没说,这是从国内来看。  从世界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速度都不快,像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3.1%,%,预测今年3.7%,一般预测都不准,预测都偏高。世界贸易的更有问题,今年1月份的预测IMF的预测去年是2.7%,前年也是2.7%,说是今年能高一点,但是也有不确定因素到底能不能高,也很难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它也是明显的放慢,它也慢了,但这个慢它过去是两位数现在就一位数,2013年进出口增长7.6%,出口增长7.9%,也就是在一位数增长,对比世界贸易还是快,快到5个百分点,就导致了中国的货物出口在世界出口的份额中比重是不断稳步提高,我国出口占了世界市场的比例是没有打过折,即便在2009年中国外贸是负增长的情况下,占世界的出口的比重依然是提高。这就看出一个规律一个趋势,这东西一直是一个向上的曲线,就没有下来过,无论是你增长多还是少,快还是慢,甚至是负增长,它占世界占比都是提高的。它的提高按这几年来算从2009年到2013年四年间,平均每年是0.7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从长期趋势上看,十二五末期,也就这两年了,今年明年,大概我们世界占比能达到13%以上,最晚在十四五期末,或者十五五的初期,在2025年到2030年间最晚最晚,中国的货物出口的世界市场占额会达到20%左右,这个是什么概念?这个概念就相当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的概念。也就按照出口强度来计算,什么叫出口强度?按人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和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两个比例作为分子分母或者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除以中国人均GDP占世界人均GDP的比例,20%是一个中位线,你既不高也不低,现在是太低了,就这样一个比例关系,这也就是中国货物出口的长期趋势。  从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阶段,外贸增长也要告别两位数增长,年肯定都到不了两位数,但是如果只要中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贸易增速4到5个百分点,这就是增长的合理区间,这几天商务部正在发愁这个事,因为国务院要求商务部承诺2014年中国外贸比GDP略高,后天下午高副长要找几个专家,这个要求没有合理性,为什么没有合理性,因为我觉得这个东西不是经济规律,因为你讲什么要有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增长率要以潜在经济增长率为基础,潜在增长率是多少,你目标是多少,外贸增长率以什么为基础,不能以GDP作为一个标杆,这样不科学,2009年GDP8.7%,中国外贸经济增长是负增长,中国GDP增长可以不要外贸这一块,它可以增长。所以应当是它跟什么比,跟世界贸易的增速,如果我们高于世界贸易增速四到五个百分点,这些就是合理区间,这也就是我们的增长目标,外贸今后的增长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速度和什么样的规模,按照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它应该是这样一个趋势。  什么叫供给改善,这主要首先涉及进口,供给改善是要扩大货物进口和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货物进口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扩大进口,过去传的比较多的是进出口要平衡,因为你出口的多进口的少,人家不乐意,人家说你的市场为什么容纳不了我的商品。当然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的话,你如果光考虑平衡没有意义,包括我们过去领导人出访,为了给东道国送礼,签一个进口大单,算送人家一个很大的礼物,进口不能老靠这一套,不能老靠领导出访签大单,那个是没有市场意义,因为你还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就要把目的性搞明确,它的目的性是为了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要考虑在目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怎么改善潜在增长率,改善潜在增长率你要改善生产要素的供给,这才能找到扩大刺激进口的政策依据,你进口什么有利于这样做,不是进口什么都有利,不是这样的。  我们来做的点分析,不同的产品类别有不同的功能,粗分分为四类,一类是初级品,一类基本品,还有一类中间品,就是半成品,还有一类是消费品,粗分四大类。从初级品来看,首先是粮、棉、油,这是30多年来中国进口增长的比例,增长最快,中国缺这个东西,没有资源大量地进口,但是是不是这种东西大量进口就合理这就不一定了,粮棉油进口增长很快,它有它的道理,因为没有土地,进口能够节约土地资源,这是对的。另一头有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有一个储备制度,如果粮食进口太多,突破安全警戒线,也会带来问题,所以这个进口规模要合理、要适度,不是说拼命进口。能源和矿产品也是这样,我们国内很缺,但是国内的利用率又很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怎么办?大量进口,进口也是三高,这样子的话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育新能源这就容易被忽视,所以进口太快也不行,盲目的刺激也不行,总的来讲应该增加,但是也要考虑规模,也要考虑结构,这就中国经济自己的自身角度来考虑问题。  机器设备进口总体来讲应该是增长的,这是改善生产要素最重要的领域,这30多年来它不稳定,它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它应当根据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的状况,采取一些刺激政策,多进口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来提高我们的投资效率,这个是应当作为重要的领域来对待。  中间品,什么叫中间品刚才说是半成品,半成品的进口比例它总体来讲是下降的,下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内的产业的配套能力的增强,它不需要什么都从国外,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现在进口的半成品都是好的,都是关键的零部件,我们自己生产的是消耗资源、消耗能源的、低端的配套产品,把国外好的东西买进来,然后我们生产高耗能、高排放跟它配套,配套完了再卖出去,这个对我们很不利,要想很有利应该是你自己去生产关键零部件,然后把高消耗、高耗能、高排放的中间品生产拿到外面生产,拿到一些很不发达的一些国家生产,然后你去买这些东西,买进来和你配套,你这就比较合理了,和我们的资源禀赋就比较合理了,就需要推动企业走出去这样做。  消费者的进口在30多年来总的来讲很小幅度的上升,有一些专家学者就说,因为咱们关税太高,中国人都跑到境外去买奢侈品,这个话也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是奢侈品的市场规模它不是很大,比如说你买LV包,不能买一个又一个,可能性不大,也没有几个人买的起私人飞机、私人游艇,这个不是大众消费品,全市场的规模也就几千亿元,不太起什么作用,消费者的进口主要还是着眼于提高中国人的素质,培育能力资本,这个是什么,应该跟教育有关,跟医疗有关,跟公共卫生有关,应当把这些东西作为重点,然后改善人的素质,来提高培育人力资本。  服务贸易,2013年达到六千亿美元,服务贸易是逆差,逆差很大,一千一百多亿美元2013年,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比如说旅游,旅游现在是逆差的,过去是挣外汇的现在是逆差,因为中国人有钱都出去了,春节期间去马尔卡(音),到巴厘岛去了,它是合理的,中国人有钱出去玩去了。还有一些是不合理,比如运输,运输的话,大的逆差来源,这就是不合理的,要缩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专利使用费,特许使用费这些高端的知识,技术的产品的进口,这就是咱们需要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这个是合理的,恐怕还要增加。这就需要有一些政策手段,让这些东西都进来,而且你要容忍它在一定的条件下要保持逆差的状态,从供给改善的角度来考虑外贸的定位。  还有一个供给改善,出口部门怎么考虑?出口部门要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入手,过去靠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入手,这样就能形成竞争力,现在劳动力土地都不便宜了,你要考虑怎么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培育人力资本的新优势。现在我们生产第一线的人员一般受教育的年限就是在8年到9年,初中生,现在我们一线劳动力的工资上涨的最快,每年都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这个挡都挡不住,工资成本上升就并不意味着你竞争力就一定下降,如果你劳动生产力更高,你工资上涨的话可以抵消工资上涨,就怕你劳动生产力提不高,工资成本提高了,所以你竞争力下降。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怎么办,就得让你的工人技术水平更高,技能更好,现在我们的大量的生产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这个是比较大的问题,当然这个事完全靠企业解决还是有困难,还是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来关注。  二,技术创新。这个不多说,大家都比较好理解。  三,管理创新。我们的管理应该说仍然是相当的落后,我告诉大家一个体会,1988年我第一次出国到德国,参观过一个机修车间,因为我当过工人,那个机修车间干净的跟医院一样,我看了以后叹为观止,在中国哪个机修车间能找到这样的,一丝不苟,跟医院一样,这就说明同样一个机修车间干的活都一样,我们基本是脏乱差,所以这就反应出我们整个管理。你没有钱搞研发可以理解,研发成本高,风险差,你说你的技术创新没有人才,也可以理解,但是管理的话,不一定都需要很多投入的,我们管理企业,包括质量管理、产品管理,可能问题都很大。  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外籍博士生,他拿的是南非护照,他去南非建了一个厂,那个厂干防爆装置,有瓦斯它就会报警,这个技术是南非的,核心的零部件是国内的,它有两个组件,同样的件在上海组装就合格,在晋城组装就不合格,就是因为管理不行,工人的工艺不行,同样的东西,零配件都一样,在上海组装就合格,一检就过关,到晋城就不过关。  四,供应链组合。实际上是营销的概念,怎么样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把中小企业连接成供应链,能降低成本,过去的竞争叫单打独斗,一条供应链就要竞争,整合优势。  五,跨境电子商务,跟今天会议的主题有关。跨境电子商务实际上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电子商务现在发展非常快,国内的我就不说了,大家找到很多数据也有很多核心企业,说实在跨境电子商务我们还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境外很难找到分销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不仅要解决供应商问题,关键要解决境外的分销商的问题。  六,打造新型国际商务平台。国际商务平台也要通过改造,特别是改造传统的商品市场,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这也是对供给面的一种改善。  七,走出去,建立国际商务渠道。刚才我讲的,你要想让跨境电子商务化一定要在国外有分销机构,要不然的话供应商那一大堆谁来买东西?就是有这样一个问题,而他买东西有时候很难,你单个单个不行,B2B不行,你肯定要B2C,要有分销商,在国外建立商务渠道。  八,沿海和内地要合作。现在外贸一些生产向内地转移已经是必然趋势,从2013年来看,原来我们沿海内地的贸易比重原来是沿海几个省,所谓的“七仙女”,一般占中国外贸总额90%,那么到了2013年已经下降为85%,内中西部占比已经提高到15%,有相当一部分外贸它的生产已经转到内地,像河南、安徽、重庆、四川这几年都发展的非常快,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沿海和内地这种的互相分工,互联互补这样一种关系,形成1+1等于3这种综合优势。如果说大家仍然像过去那样单打独斗,那这个优势还不明显,仍然不明显。  刚才我讲的八个方面是从出口角度讲怎么改善供给,前面从进口角度讲怎么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进行具体改善,这就是未来我们中国外贸的一个发展的长期趋势,我的发言就到这,谢谢。  主持人:  大家下午好,我其实不是来主持的,我也是来学习的。下面下午的部分有好几位专家的内容,无论是刚才的裴所长还是陈进主任,包括下面的梁总还有张主任,还有咱们社科院的张斌张主任的内容,方向也都是我们非常关切的重大的方面,以往听过他们很多讲的东西,也都是受益终身,下面的话我们请咱们对外经贸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陈进主任,陈主任也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设工作咨询专家,他演讲的主题是电子商务对服务业发展所提倡的挑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文齐)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视野下的大战略构想
日 08: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乔良
内容摘要: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 ,即将掀开其宏伟的画卷,前路漫漫,云谲波诡,可以预见,中国和美国的大战略博弈,将围绕“一带一路”次第展开,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和清醒的战略预判,并对每一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与危机,准备好足够的弹药和工具。
关键词:美国 ;战略;构想;全球;美国人
作者简介:
图为日,芷江机场,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乘坐插有白旗的吉普绕场一周示众。 来源:新华网&&& 演讲人:乔良 演讲时间:2015年6月 演讲地点:湖南芷江   乔良 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河南杞县人,1955年生于军人家庭。1984年至1988年先后毕业于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北大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享首批政府特殊津贴。除文学创作外,长期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为我国著名军旅作家、军事理论家、军事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7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中国军队成功抵御10万日军的进攻,芷江战役是中华民族抗击倭寇的最后一战,是一场完胜,芷江也成为第一个接受日军投降的城市。这是中国人永远骄傲的时刻,永远骄傲的历史。  70年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国家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说与70年前的胜利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我们在70年前不能战胜两度侵略我们国家的侵略者,就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天我们怀念先烈,同时也展望未来,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谁在推动金融帝国的衰落  互联网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世界,包括美国。我曾经跟美国一些学者探讨过,我说,你们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强有力挑战者,你们错了,中国要走的是中国自己的路,而不是挑战美国。真正对美国的未来,特别是对美国的全球地位构成挑战的,是你们美国自己。  是美国人的“创新”,使自己走上了衰落之路。美国人一向骄傲地宣称:“美国是世界第一创新大国。”的确,美国的科技创新引领全球,引领世界。但也正是创新,使美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在美国所有引以为傲的创新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互联网。互联网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它一直在扮演工业生产、经济生活、军事变革的倍增器角色。但是,当互联网遍及全球的时候,一切就将就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这就是,互联网将显现它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为什么会导致美国衰落?因为“去中心化”将重构权力。互联网极度普及时,“去中心化”“多中心化”趋势,就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出来。这一趋势本身必将催生当今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多极化格局,因而也就将最终解构美国一超独大的霸权。今天的美国显然还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它已经有了对自己迟早要衰落的恐惧。在这种恐惧的影响下,美国不是从理性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去中心化”大趋势,做出有效的自我调整,而是错误地重蹈历史上所有衰落帝国的覆辙:以为只要打压住挑战者,就可以保住霸权,并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在这种严重的大战略误判下,最终,美国选择或者说锁定了中国。对于中国而言,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也不完全是坏事情。中国人喜欢说“人无压力轻飘飘”,当美国人的打压构成压力的时候,反而有可能使中国产生强烈的反弹,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资本的争夺是根本的争夺  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行,而这种“下行”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同时,美国的经济复苏也一样乏力。虽然从去年开始,美国不断传出一些经济强劲复苏的消息,特别到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指数突然达到4%,让全世界大吃一惊。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但仅仅几个月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美国经济已下跌到2%。美国经济为什么如坐过山车一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里的奥秘恐怕只有美国人知道。  经济学家喜欢说,现代经济是信心经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数据不好的时候,全球的投资人就会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前景缺乏或失去信心。那么,失去投资人信心的该国经济就会变得更加糟糕。美国人对这一道理的了解显然比任何国家都更深刻。因为美国今天是个借债度日的国家,所以它比任何国家都更需要良好的经济数据,以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这意味着美国人在经济数据上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吸引国际资本。这也使美国的每一份显示其经济“强劲复苏“的数据,看上去都让人感到意味深长。今天,在争夺国际资本的问题上,各个国家正在展开激烈的拼杀,美国和欧洲,美国和中国,美国和其他地区,数据之争,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今天中国已经走到如此重要的一步,我们已经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去年全世界的GDP总量达到77万亿,美国17万亿,中国10万亿,日本4万多亿。中国从四年前GDP全面超过日本,短短几年时间,已经把日本远远甩在后头,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迎面相撞似乎不可避免。美国已经做好准备,2010年开始提出一些新战略,比如“亚太战略再平衡”,其目标是针对中国,战略重心移向西太平洋,海军60%的兵力调到太平洋战区。这都表明美国正在把中国作为主要挑战对手来看待。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向中国施压外,美国更通过“TPP”(环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对中国进行经济施压。TPP作为美国排斥中国的经济战略,主要目的有三点:第一点是要解决美国的经济安全问题。美国人认为在过去20年里美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要摆脱这种依赖,需另起炉灶。第二点是要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制定新游戏规则。WTO的贸易规则是美国人17年前主导确立的,很多规则已经不适合今天的全球经济形势,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出现需要新游戏规则,美国人不希望中国成为新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其意图就是要在制定新游戏规则时,又一次把中国排除在外,等他制定完规则以后再让中国加入,那时将迫使中国做出更多类似于加入WTO时的让步。第三点则是要借TPP,阻止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出现。美国为什么视东北亚自贸区谈判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美国要接受欧盟和欧元的教训。欧洲共同体变成欧盟,又成功推出了欧元,使欧盟顿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时,美国人才为时已晚地发现欧元对美元霸权将构成强大挑战。所以这回,美国决不能容忍再出现新的挑战者。  因为一旦东北亚自贸区形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就将出现。而东北亚自贸区一经出现,就不会停步,它一定会南下整合东南亚,形成东亚自贸区。然后,继续向西,整合南亚次大陆: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接下去再整合中亚和西亚,这样,50万亿规模的经济体就会出现,比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样一个经济体,他会愿意使用美元或者欧元进行内部贸易结算吗?肯定不会。他一定会推出自己的货币,其结果就是导致世界货币三分天下,美元、欧元、人民币,美元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想想看,三分之一的美元霸权,还叫霸权吗?所以说美国人在接受欧盟、欧元的教训以后,势必要防患于未然,提前打击东北亚自贸区。结果,通过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人成功地阻断了东北亚自贸区谈判的进程,也就顺带阻断了亚洲经济共同体乃至其区域货币出现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从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认识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  不军备竞赛,也不自废武功  为了配合战略重心东移,美国人除了经济上的准备外,当然还有军事上的准备。这就是2010年,美国五角大楼推出的作战构想——空海一体战。这一构想主要是以中国和伊朗为对手和目标。实际上伊朗这样一个中等国家根本不足以构成美国的战略对手,显然美国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中国而来。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构想,美国也意识到自身力量的不足。因为1996年中国为警告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海峡试射导弹,以及1999年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这两个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国政府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增强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于是在国家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大了对军事力量建设投入的力度,使得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年获得长足的进步。这反过来又成为五角大楼的一块心病。  在这个空海联合行动构想中,美国人认为10年内,中美之间不会发生战争。这倒不是因为美国人渴望和平,而是因为美国人研究了中国今天的军力发展后,认为以美军现有能力,不足以确保抵消中国军队已确立的一些对美军事优势。如攻击航母的能力和摧毁太空系统的能力,所以,美国必须再拿出10年时间发展更先进的作战系统,以抵消中国的某些关键性优势。这意味着美国人可能的战争时刻表被拨到了10年后。虽然10年后战争也仍可能不会发生,但我们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准备。中国要想确保10年后也不发生战争,就需要在这10年内把我们自己武装得更好,包括军事和战争的准备。  对中国来说,军事上既不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又不可自废武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军事能力发展方向,这才是正确的选择。这同样也是中国今天面临战略选择的时代背景。  “一带一路”的深远意涵  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围绕它的崛起展开的全球化运动。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历史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过程,而是各有各的全球化。所以,无论是古罗马的全球化,还是大秦帝国的全球化,今天看来,都只能算是一种帝国扩张的区域化过程。真正的近现代史上的全球化,是从大英国帝国开始的,大英帝国的全球化是贸易的全球化。美国人继承了大英帝国的衣钵之后,先延续了一段贸易全球化。但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这也是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全球化。的确,美国在二战后没有把一个国家纳入版图,但它用美元把你纳入它设计的全球金融体系之中,美国可以不占领一个国家的领土,但他会用美元来占领你的市场,左右你的国家经济命脉,让所有的国家为美元而生产,所有的产品、所有的资产价值最后都是通过美元来表达。这是什么?这是一种金融殖民,是一种比历史上所有殖民帝国更高明的殖民主义。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不同意说中国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那等于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要继续和美元的全球化接轨,这样的理解,在美国人指责中国人“免费搭车”,并准备通过TPP撵中国下车之际,显然是一种战略上的不清醒。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既是中国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向,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又是对美国对华压力的一种消解,可以说它是对美国战略中心东移、亚太战略再平衡的一种对冲。或许有人会说,对冲应该是相向而行,你怎么能背过身去对冲呢?没错,背向对冲。这正是这一战略的精明之处。如果中国选择和美国直接冲撞,成本会非常高。避开两国的正面交锋,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向西拓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抵消美国对我们的压力。所以说对“一带一路”,应有更深邃、更充分的估量和评价。与那些选择零和博弈、赢家通吃的帝国不同,中国选择的是合作博弈的道路,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既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也能解决其他国家的问题,还在更大的地缘空间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美国的摩擦系数。  “一带一路”怎样走  中国人从某部电视专题片热播之后,“蓝色梦想”就开始被唤醒。此后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错觉,认定不是海洋大国就不会是大国,这是因为看到了英国和美国的例子。其实,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大国都不是海洋大国。而今天,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是迟早的事,将来人类70%的资源、能源都来自于海洋,如果不是海洋大国,拿不到这些资源,就会连生存都会出问题。所以,中国迟早要成为海洋大国。但是我们眼下最需要的,是未来十年这个机遇期。“海洋大国”,远水解不了近渴,解决不了中国今天的问题。蓝水海军不是十年能建成的,可是中国眼下等不了十年。  这决定了中国今天为什么要选择“一带一路”作为新的国家大战略。“一带一路”,看上去是“陆路、海路”两线出击,但在我看来,陆路比海路更重要。表面上看,海路更好走,更便捷,只要跟你的对手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海上通道畅通,走海路无疑更有诱惑力。你从港口把东西运出来,十天半月就能到达目的地,成本要比从陆上走低得多。和平时期,海上运输安全还是有保障的,顶多也就是会遇到个把海盗,这一点,只要有海军去护航就不会有大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毕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