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个无限的连续污染物变化的连续性过程 黑格尔

如果时间停止世界会发生变化吗?
? 对冲兄请进[一点思维之三]空间感 ?[一点思维之二] 时间是什么? (注:这是篇旧文,刚才又增加了些新观点\新思考) [一点思维之二] 时间是什么? 昨晚坐车,忽然念起: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今天醒来在被窝里又想起来这个问题来.起床后上网用GOOGLE一查关键词“什么是时间 哲学”,发现原来早就有许多人说过类似的话了. 不查不知道,原来“什么是时间”或者说“时间是什么”是许多哲学家追问的问题. 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只有体和能量才存在,时间是虚无的.”可后来人都不相信这句,都希望自己通过感知来研究它. 基督教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丁有个经典感叹“时间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清楚,一旦问起,我反茫然.”.罗素自问自答:“过去存在吗?不存在.将来存在吗?不存在.那么只有现在存在吗?对,只有现在存在.但是在现在范围之内没有时间的延续吗?没有.那么时间是不存在的吗?哎呀,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唠叨个没完.”还有海德格尔谦虚的措辞:“什么是时间?或许会认为《存在与时间》的作者必定知道.但他不知道,所以他今天还在追问.”(《存在与时间》的作者就是海德格尔:) 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说:时间只是错觉. 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何新说得通俗明白.记者采访何新曾有一段对话如下: “何新:我们很难定义什么是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不是时间,在什么条件下,时间的概念将会失去意义. 记者:请您解释. 何新:第一,如果空间中的一切存在物停止位置的相对移动.也就是说,水不再流,鸟不再飞,风不再吹……等等.第二,如果一切存在停止自身对自身的变化.就是说,一切植物、动物不再生长,岩石不再衰变,原子不再分裂……等等.试问如果这两种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一切运动都被停止、取消,那么时间的概念是否还仍具有意义?如果没有运动,如果没有变化,时间的概念是否还仍然存在? 记者:当然时空的运动也就停止了.的确,在这种条件下,时间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何新:对.这就表明,时间与动、与变的过程相统一.实际上,空间是存在物的现时存在的绝对抽象,而时间则是动与变的进程(累积的、递进的)之绝对抽象.” 以上名人关于时间的观点说了许多,也让人费解.我觉得时间本很简单,也能解释得更加通俗易懂. 在谈论时间之间,先建立一个概念:变化! 即,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至于为什么宇宙总在变化,这个问题俺还没有想通. 而时间,就是宇宙万物变化过程的数量刻度概念.没有时间,万物仍然在变化.人们常说铯原子钟是最准确的时钟.这话准确的理解是:铯原子变化的一个周期,人们把它恰好定为一秒钟.现在再来说说一秒种的概念. 人类对时间概念的诞生,相信是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黑夜白天交替的周期而产生.人们用24小时即一天时间来度量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过程.每小时又分为60分种,每分钟60秒(为什么过么分为60的数字,原因还不清楚,但理由应该不复杂.).一秒的概念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1/24×60x60的过程.铯原子变化的一个周期恰好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1/24×60x60的过程,即一秒钟相吻合. 时间的概念就是这样.关于时间,人们很关心的另一个话题是:时光是可以倒流的吗? 黑格尔认为的:“运动(变化)是真正的世界灵魂的概念”.时间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万物都有同样的属性—都在变化着,而这种变化可以用某一种事物变化的过程做参照来衡量.如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过程,如铯原子变化的过程,又如爱因斯坦推崇的绝对概念:光速. 对这个问题何新说得比较清楚,俺先引用他说的,再进一步解释: “记者:那么时间为什么是不可逆的?何新:如果动与变的过程是可逆的,那么时间就是可逆的. 在机械运动中,时间进程是可逆的.因为这种运动可逆.狭义相对论考虑了这一点.但在能量的运动中,在生命的运动中,能量消失不可逆,生命消失不可逆,在这种运动中,时间进程就是不可逆的.反之,如果万物能死而复生(不是新生、重生,而是逆转由死亡到生命的自然流程),那么时间进程就是可逆的.” 但时间不可逆的真正原因是:时间或者变化不可逆,是因为原子等变化导致了诸如涡旋形成、化学振荡和激光等现象,导致了相干,其影响包含亿万个粒子.而这些过程是不何逆的.正因为变化过程的这些不可逆性,所以说时间是不可逆的. 说到最后,顺便摘录霍金的《时间简史》有关内容给大家. 《时间简史》的副标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在书中要叙述的是他怎样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里证明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来越大;但在量子力学的框架里,黑洞又因辐射越来越小,大爆炸奇点消失,整个宇宙从这里开始.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复始,便是宇宙创生与毁灭并再创生的过程. 霍金的主要成在三个方面:1、年间,他与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奇点”.这个成就是在宇宙意义的宏观框架里.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宇宙的启始. 而他们认为,大星燃烧耗尽会继续坍缩直至达到具有无限密度的奇点,这个奇点,引力场特别强大使得光线不能从围绕它的区域逃逸,而被引力场拉回去.这就叫做黑洞,黑洞的边界叫做时间视界,任何通过事件视界的东西掉进黑洞后都在奇点达到其事件的终结.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变. (偶的理解其实就是:黑洞就是不再变化的世界,这引出了俺的另外一个思考:为什么事物会停止变化?) 2、年,主要研究黑洞,做出了毕生最令人吃惊的发现:黑洞不是完全黑的.在宇宙意义的微观尺度上,粒子和辐射可以从黑洞漏出来.黑洞附近的强大引力场引起粒子反粒子对的创生,粒子对中的一颗粒子落进黑洞,而另一颗逃到无穷远去,逃逸的粒子好象是从黑洞里发射出来的,也就是说,黑洞象一个热体似的在辐射,这就是著名的霍金辐射. 3、1974年—,探讨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综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并提出了许多设想:宇宙无论时间还是空间在范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它们没有边界.如果这个设想成立,就不存在奇性,科学定律会处处有效,包括宇宙的开端在内,即宇宙的启始是由科学定律所确定的.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将全面取代大爆炸的宇宙理论. 说来有趣,霍金自己说:发表《时间简史》是为了给女儿筹点学费.而我们伟大的马克思当初为了完成《资本论》,竟然不顾自己的三个子女活活饿死.没有人怀疑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可惜的是《资本论》存在许多哲学上的即逻辑上的错误.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对《资本论》的主体—人的认识不全面也不正确.下次[一点思维]将谈谈对《资本论》认识.还有现在网络热炒的深圳丛飞现象,丛飞无偿资助许多贫困学生,可他却照顾不好自己的妻子\孩子\父母等亲人.出于本人对亲人的爱的经验,本人很质疑也很不理解丛飞做善事的出发点.这个有机会再谈–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六, 四月 29th, 2006 at 12:34 pm and is filed under Uncategorized.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8 Responses to “[一点思维之二] 时间是什么?” boss Says: 四月 29th, 2006 at 2:28 pm 标题:时间不就是造物者用来衡量物体运动过程和不运动过程的记号 更简单地说,就是万物运动过程的记号,可以相对也可以绝对规定原点.但只有造物主自己才有一个真正的原点. 我的那只小蝴蝶,我要她慢慢地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因为青春无所畏惧那恐怖的时间老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西哲重点整理(部分)
、笛卡尔的方法论
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他的方法论,通过方法论,他摧毁旧经院哲学体系的基础,建立了理性时代的规则。
普遍数学原则
笛卡尔坚持统一的科学馆,认为所有的科学都统一于哲学。而科学的统一性并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他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笛卡尔认为应当寻求一种包含古代几何和当代代数的好处而没有它们缺点的方法,即“普遍数学。(1)数学的一般特征有二,“度量”和“顺序”,普遍数学把数学的最一般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上,这两个特征运用到更大范围时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界定,使他们获得更普遍的意义。数学上的度量是量与量之间的比较,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就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同对象之间同异的比较。(2)科学研究的顺序有两种:一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一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在数学中,研究对象是同质的,这两种方法是可逆的。但是在形而上学的领域中,终极原因是无限的上帝,被造的事物是有限的,原因与结果不同质,不能直接推到,因而形而上学不能直接诉诸于终极原因,需要通过分析方法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在运用综合推导出确定的结论。这就与笛卡尔德另外一个原则相关联。
笛卡尔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建立了四条方法论原则:
第一,绝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第二,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的、圆满的解决为止;第三,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第四,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的列举出来。
上述四条原则不难理解,即说明了分析的必要性,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要尽可能细致,直至可以圆满解决,而其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完全的真理。
普遍怀疑的原则
笛卡尔确立了以上原则后,有由于梦境而引发了他对现有一切知识的怀疑。他认为一定要重建知识,必须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笛卡尔德怀疑方法是普遍的:
首先,周围世界是感知到的对象,感觉的不可靠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周围的世界时不可靠的。
其次,就是我们对于自己身体活动的感觉好像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梦境中我们的感觉也同样是确定无疑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
最后是数学的观念是简单的,而且是清楚明白的,好象永远不会有错,因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2+3永远等于5,正方形永远不会有四条以上的边,但是在笛卡尔看来这种看起来不会虚假的东西也只是未经推敲的假象而已。这里笛卡尔假设了一个邪恶的精灵,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对象至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但这并不是思想的产物。就好像一直以来,哲学家对数学基础的追问:数学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有无外部原因?有无客观事实与之对应?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自身基础不稳定的数学不能成为第一原则。
笛卡尔的怀疑方法属于分析的范畴,通过这个普遍怀疑,他确定可“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则。
二、“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体系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1)根据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原则,分析考虑一切可能性原则后,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可能性“思想对思想自身的怀疑”。笛卡尔认为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和思想之内的对象(数学的知识等),却不能怀疑自身,即思想在怀疑时,可以怀疑一切思想的对象和内容,到那时对于“我在怀疑”这个事实却不能怀疑,负责一切怀疑边不可以成立,就是说怀疑本身不能怀疑。(2)“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分为两部分:“我思”和“我在”。“我思”就是思想的活动,包括一切意识活动,无论理性的、感性的还是情感的,更重要的是它属于没有内容的纯粹活动,否则它也就成了可以怀疑的了。“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反思的意识。思想的活动就是反思的活动。(3)思想的主体与反思的主体是一个主体,主体就是实体,“故”并不是实体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本质与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从逻辑上说也不表示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人们只能通过属性来认识实体,实体的特殊属性就是它的本质。“自我”就是这样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4)“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的意义就在于确定了一个“自我”思想实体,下一步便是从这个唯一确定的命题推导出其他确定的知识。这需要从自我思想领域过渡到思想之外的领域,需要克服不同性质之间的隔阂,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公共标准。笛卡尔诉诸于他已确立的第一原则,认为“自我”观念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即一切象自我观念那样明晰的观念都是真观念。因此笛卡尔建立了一个一般的规则,就是: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这一规则的建立是笛卡尔方法论的转折点,使他能够从分析过渡到综合并用这些复杂的标准衡量那些对象,并将那些曾经被怀疑的观念再次确立为真观念。
三、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生活在基督教的传统之中,因此他理所当然的肯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楚、明白上帝的观念,但是“上帝”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笛卡尔所要证明的。
(1)笛卡尔说“上帝”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而“自我”的观念只有悠闲地完满性,从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出上帝的无限性,理由是原因的现实性不可能小于结果的现实行,这种因果的比较虽在中世界已经出现,但是把它运用于上帝观念与这一观念的比较,笛卡尔是第一人。根据这样的因果观,“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他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天赋观念。(2)笛卡儿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的新版本,他们都是从“上帝”观念的绝对完满性推出上帝的客观存在,但是安瑟尔谟认为绝对完满与客观存在之间有逻辑必然联系,因此可以从前者推出后者;笛卡尔则认为二者是因果关系,有结果追溯到原因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3)“我思故我在”到“上帝存在”完成了两个不同性质对象系列之间的跳跃。我思是单纯的思想原则,上帝存在是终极原因。从思想的第一原则到上帝存在的论证建立了从主观到客观的过渡。从上帝这个终极原因出发,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确定性也就有了保证。
四、物质实体和身心二元论
(1)笛卡尔对于实体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而自身存在的东西。”那么严格的说只有上帝才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存在,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但实体是个多义词,他可以在相近的意义上运用于不同的对象。在与实体相近的意义上,心灵和物质也是实体,因为除了上帝之外,它们也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而存在。按照笛卡尔的原则我们只能通过属性认识实体,思想和广延使我们所熟悉的无处不在的输习惯,因此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上帝是实体只是一个存在论的设定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2)根据实体的定义,心灵与物质都是不依赖与它物的存在,它们也不依赖于彼此的存在,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没有思维,这样笛卡尔得出了二元论:“心灵与物质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他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认识两个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这就是“身心二元论”。按照二元论的原则,身体和心灵不相互作用。
5哲学目的与方法—自由和幸福
斯宾诺莎说,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所谓“最高的幸福”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我便可以连续地永远享受无上的快乐。”而获得这“最高的幸福”的前提条件是思想的自由,只有思想自由,才有可能产生出新思想,冲破以前哲学观点的局限,达到“最高的幸福”。
正确的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却不断的增加这观念的推理过程。首先确认真观念,区分真观念和表象,其次从一个真观念按其自身本性推理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再次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这与几何学方法不谋而合。
6知识的分类
斯宾诺莎根据概念清晰程度区分了四种知识: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推理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直观知识(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实体是自身(存在)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上帝是一个绝对无限的存在,一个包含无限属性的实体,这些属性中每一个都表达了永恒无限的本质。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实体是唯一的;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实体就等同于自然界整体,也就等同于上帝,在斯宾诺莎那里,实体、上帝、自然是等同的可互换的概念。
斯宾诺莎意识到方法论中有一个悖论,即如果我们要证明一个方法是正确的,我们需要首先证明我们用以证明这个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此循环,没有止境。而方法只能是反思性的,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观念的观念”也没摆脱无限循环的怪圈,为打破这一循环,他提出方法的反思开始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不需要其他观念来证明他的真理性,相反,它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工具和前提。“真观念”就是这种天赋工具,它既是正确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方法论的前提。真观念是对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反思,又是判断这一思想内容是否为真的标准。真观念的内在标准是真理的自明性,外在标准是认识符合外在对象。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在对以往的实体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
包括对原子论的批判,对笛卡儿的心灵实体论的批判,对斯宾诺莎的实体论的批判。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单子表示不可分割的统一。单子有以下的特征。
首先,单子没有广延。因为,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是可分的,没有部分则无广延。莱布尼茨从单子无广延的规定性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单子不是物质实体。
其次,单子只能以非自然的方式突然的产生或消灭。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由上帝从无到有创造的,并最后归之于无。
再次,单子不受外部影响。每个单子“没有可供外物出入的窗口”。单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上帝安排的,叫“前定的和谐”。
最后,每一个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与单子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
此外,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固有的质是它的活动,因此单子是能动的,是无形的精神实体。他还进一步把单子的精神活动说成知觉灵魂,单子的能动性在于表象活动。
10莱布尼茨反对洛克白板说
&&&针对洛克的《人类理智论》,莱布尼茨曾写下《人类理智新论》,在书中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反批判,对“天赋观念”论进行辩护。
(1)认为洛克在承认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还认为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因此,“天赋观念”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双方对它的理解有分歧而已。
&&&认为“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清楚明白的观念,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它的作用常常是感觉不到的,但感觉不到不等于不存在。认为洛克关于“潜在的观念”的自相矛盾性的分析是表面的,是他不懂得“天赋观念”的真正内容造成的。
(2)认为经验虽然对于知识有作用,但是它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为经验无论是在实验科学领域,还是在实验科学以外的学科领域,其作用都是有限的。
(3)认为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的注意力,只是知识的机缘,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
&&&他针对洛克认为心灵是“白板”的说法,把心灵比喻为有纹理的“大理石”。
&一:由布莱尼次在《神正论》中提出,他把哲学问题归结为两个。一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二是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
&&&&二:关于自由与必然的问题涉及到一个重大的神学和伦理学的问题:意志自由和
恶的起源是什么?
连续性和间断性涉及的是自然和学和数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运动、时间、微
积分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该问题所针对的对象,及其背景:针对了当时的唯理论经验论。
A:笛卡尔的学说通过斯宾诺莎走向无神论,——他们把恶的起源仅仅归结为认识
的缺陷。(这是与神学的信仰相冲突的)由此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不利于
有神论的解释。
B:1,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划了一道鸿沟,故不能解
决事物与观念之间的连续性的问题。有形体的物质是如何获得精神能力并且形成无形体的意识不可能用广延或物体的机械组合得到解释。2,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连续性不能用机械论的运动观来解释。因为:机械论的实体观必然会陷入“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具体说来:迪卡尔一派认为物体乃是广延实体,因而无限可分,伽桑狄等原子论派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原子之间存在着运动的场所,即虚空。====前者肯定了连续性而否定了不可分点,后者否定了连续性。莱布尼茨认为:上述两者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实体的概念必然蕴含着统一性,具有连续性,同时又是不可分的(其综合上述两人思想)。所以广延与原子都不是实体。另外:广延实体一定是被动的,僵死的。在他看来:“实体是不能光就他的没有任何能动性的赤裸裸的的本质去设想,能动性是一般的实体的本质”。所以广延不是实体。
12反驳天赋观念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作为
对立的体现,否认“天赋观念”的存在,理由是:(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洛克说既然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没有必要再赋予人以观念。人只要运用上帝赋予的能力,就可以自然地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自然能力以外再假设天赋观念就是多此一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可能,因为假设它的理由是错误的。针对解释天赋观念的一个主要理由—
存在普遍同意的观念,洛克对此的批判是:第一、即使可以证明一些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他们是天赋的,很可能还有达到这种普遍同意的其他途径。第二、根本不存在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
(3)认为即使把天赋观念看成是只要一提起它大家就
意的潜在的观念,而不一定是人类实际具有的共同观念,然而,“潜在的观念”的说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从词义上解释,“观念”是已被或正被理解的东西,“潜在观念”等于说是理解中的观念不被理解,即被理解而又不在理解之中的观念,同时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观念,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4)“天赋观念”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的教条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i。
13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与其对应的观念
  在论述了两种经验学说,强调观念和知识大部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揭示我们的观念的本性”,进一步对感觉经验的外在源泉本身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两种性质的学说。该学说直接说明,作为感觉对象或源泉的外界事物具有怎样的性质或能力;我们的感觉与产生它们的物质事物的性质具有怎样的关系。
  洛克将事物的性质分为两类: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①第一性的质是“真正存在于物体本身中的质”,第一类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我们由第一性的质所引起的观念是严格肖似于这些不可分地属于对象的性质——主要包括硬度、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等。②第二性的质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观念在对象中没有精确对应物,仅作为物体里的某种能力,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主要包括“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一些颜色、声音、气味、滋味的不同观念的能力”。
 提出原因
和17世纪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一样,洛克主张物质微粒学说(corpuscularianism)。他认为,外界物体是由一些物质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本身只具有机械的属性,如坚实性,广延性和可动性等,而没有什么其他物理和化学的属性。外界事物的性质正是由构成它们的物质微粒的这些机械属性决定的。基于此,洛克得出第一性的质即物质微粒和物体都具有的机械性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物体所具有,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一性的质相似;而第二性的质乃是物质微粒在组合成物体时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与第二性的质相似。
  特别说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无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都是我们经验的源泉,且都使我们产生相应的观念,只是两种性质与其相应的观念是否具有相似性存在差异,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相似于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与第二性的质相似。
上述相似只是就“形态上”的相似而言的。换个角度思考,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就“内容”上,总是与某种质/能力相对应的、“相称的”,它不是后者的任意的标记,如不同的颜色总是与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相对应。也就是说无论是第一性的质的观念还是第二性的质的观念都与物体的某些性质/能力相关。
14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观念:洛克认为,所有能成为我们知觉、思维的直接对象的对象,如感性印象、表象、想象的印象和概念等都可视为观念,它们在心灵活动时形成,是心灵构造人类全部知识的基本材料。
  &根据自身构造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简单观念:指的是只包含一个同一类的现象或心灵中的观念,它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心灵不能毁灭简单观念,只能把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把复杂观念分解成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包括感觉观念和反省的简单观念。
a.感觉观念是直接起源于外感官的简单观念。当外物及其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可不止一个),我们就获得了感觉观念,如黄、白、冷、热、软、硬、苦、甜、运动等。各观念是依次进入我们的心灵的。
  & b.反省的简单观念是直接起源于内省的简单观念。如愉快或痛苦,因果性的观念等。
    复杂观念:复杂观念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心灵能动地将简单观念通过相加、并列、想减三种关系构成复杂观念。
a.借助“相加”作用,即把多合成一,由这种方式得到的观念叫做复合观念。其中最主要的是实体观念,是表示实际存在事物的复杂观念,如黄金、人、马等。洛克将实体解释为物体的各种可感性质的“支撑者”、“支托”或它们得以产生的“原因”;甚至把实体看作是物体的各种可感性质的“集合体”。如我们把黄色、重量、硬度和可溶解性等简单观念同实体观念“结合”起来,就得到了黄金的观念。
b.借助“并列”作用而造成复杂概念。把几个简单观念或已经由简单观念组成的复杂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样产生的复杂观念是关系的观念。在关系的观念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因果观念。因果观念来自对两个观念的反省而产生的“流动性”的观念,即发现这两个观念之间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反映实验上的或然关系而不是逻辑上的必然关系。
借助于“想减”作用造成的复杂观念——“概括的观念”或者称为“抽象的观念”。对同一类事物的复杂观念进行抽象,舍弃它们中的特殊成分和保留它们中的共同成分;或把同一具体事物的观念从其时间、空间的特殊情节分离,得到概括的观念。抽象观念就是传统上说的共相。如对各种具体生物的观念进行抽象,把它们中共有的“机体、生命、营养、感觉”等简单观念保留下来,形成“动物”这一概括的观念;若只保留机体和生命等观念就形成了“生物”这一概括的观念。
  总之,洛克的两种观念的学说,主旨在于说明一切复杂观念都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的;而简单观念又直接来自感觉和反省这两种经验,所以等于说明一切观念都源于经验。此外,洛克认为知识就是对观念之间的契合和相违关系的觉察、认识,所以归根结底论证了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
15知识性质和类型——真观念界定
问题一:知觉的性质:
他把观念看作知识的直接对象,认为人心进行思维和推理直接涉及的是观念,而不是客观事物。“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一种知觉。知识只是建立于这种知觉。”而这种知觉正是人心的能动性。
而观念间的契合和相违关系,主要包括四类:
①同异。人心在发生观念时,“第一步动作”是在所知觉的范围内认识这个观念的自身同一,和这个观念不是那个观念。如:白是白,白不是黑。
②关联。如,“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的命题是对“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和“两直角”之间某种关系的认知。
③共存。如:铁能感受磁石的引力。
④存在。即一观念与“存在”的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比较。如,“上帝是存在的”判断就表现了上帝这个观念与实在的存在相契合的关系。
洛克所谓的知识就是人心对上述观念间诸种契合和相违的逻辑关系的觉察。
问题二:知识的类型
按照我们对观念之间是否符合的知觉的明白程度,知识分为三类:
直觉的知识
指“心灵直接从两个观念本身,不必插入任何别的观念,就能知觉到两者的符合与不符合”。洛克说直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直觉知识有最大的可靠性与明确性。
论证的知识(中介)
指的是“不得不凭着插入另一些观念”,来知觉两者是否符合。证明知识虽然不如直觉知识那样明白,但也是确实可靠的。
感觉的知识
这是对观念与产生它的外物是否符合的知觉,这种知觉必须通过感觉经验才能达到。感觉知识没有上述两种知识的确定性,因为我们只能比较两个观念是否符合。但我们确实知道,外物是观念的一个原因;对于外物是不是观念的惟一原因、观念是否与外物相似等问题,我们的判断超出了单纯的或然性,有一定的确定性,因此也可算作知识。
16存在就是被感知
、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的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2、他认为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
3、他认为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也就 是说,在他看来,
“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从经验论的前提出发,他合乎逻辑的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
17贝克莱论精神实体的存在
贝克莱以经验论的原则把物质实体看作是没有必要的假设,贝克莱把精神实体分为无限的精神实体和有限的精神实体两种,它们分别是上帝和个别的心灵(
“自我” )
、贝克莱关于心灵实体存在的论证(1)认为感觉要有主体,因此心灵是存在的。(2)认为观念的产生不能以另一个观念为原因,因此要在观念之外有能动的心灵实体存在作为观念的原因。(3)认为感觉总是个人的活动,而观念的存在是持久的、连续的,因此在我的“自我”之外还有其他人的“自我”存在。
、贝克莱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1)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永恒性证明了上帝的存在。(2)认为人的观念的真假的差别证明了它们有一个外因,产生一切真实观念的外在的精神实体就是上帝。(3)认为我们关于秩序和规律的观念不可能是个别心灵产生的结果,它们只能出自于上帝。
18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
贝克莱为服从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观点,必然要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即否定客观存在的物质。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的种种结论也是从洛克经验论中引发的。
1 认为“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
,因此洛克讲观念的感觉形式有与外物的相似性是不恰当的,由此而肯定外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他否定观念是对外物的摹写和反映。
2、认为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不合逻辑的,不仅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而且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也是主观的,第一性的质也是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理由是:
(1)事物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 (2)第一性的质也是相对的。
3、认为洛克为了各种可感性质能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点而假设实体存在,是传统的“抽象观念说”在作崇。
4、认为洛克在他的双重经验说中设定经验的外在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只有心灵一个来源就足够了。总起来讲,贝克莱认为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原因的理由,“物质就是虚无”
总之,物质实体既没有自身存在的理由,也没有成为观念的原因的理由;如果外物存在,则我们不可能知道,假如它不存在,也不妨碍我们相信现在所有的观念。
19知识的经验和种类及真理标准和构造原则
&&&(1)知识的经验:休谟把知识看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他认为,心灵的理解力把简单知觉结合为复合观念;知识由复杂观念表达,存在于对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因此,知识的性质取决于观念之间的关系。
(2)知识的种类:知识分为两类
a)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这类知识完全取决于观念自身,包括相同的性质的不同程度之间的相似、数量关系和相反关系,它指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主要指数字和逻辑。
b)关于事实的知识。这类知识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包括多样性的同一、时空连贯以及因果关系。事实的知识需要寻求另外的知觉(印象和观念),才能判断原先观念之间的关系,并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对判断的真假做出检验。
&&&(3)真理标准和构造原则
对于观念之间的关系,人们需要观念关系以外的经验做出判断,加以检验。
事实的知识需要寻求另外的知觉(印象和观念),才能判断原先观念之间的关系,并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对判断的真假做出检验。
&&&(4)构造原则
&&&&&只是是由命题组成的。关于观念关系知识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分析”的意思是词句意义的分析,我们只要分析表达观念的词句的意义就可以发现它与其他观念的关系;关于事实知识的命题是综合命题,“综合”的意思是通过新的知觉把一个观念同另外一个观念结合在一起。休谟肯定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分析命题是必然真理;关于湿湿的知识只有或然性,综合命题是偶然真理。
20对因果关系的批判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考察是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追问来深入的。
第一个问题:因果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休谟认为,如果我们知觉到两个相近的观念,他们相继并且重复在空间里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出现的观念称之为原因,把后出现的观念称之为结果。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形成习惯和惯性,每当看到上一个就会想到后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连贯关系,我们通常称之为因果关系。
第二个问题:因果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能够依据过去发生的事实推到将来发生的事实?
这个问题是联系第一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桥梁。在第一个问题中就隐含了因果关系的基础,休谟在其著作中也给出过明确地回答,他认为关于因果关系的一切理论和结论的基础是经验。
第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在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关于因果关系的联想?
&&&&&&休谟提出类似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把太阳升起和石头变热看做是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不是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或然的联系?
休谟把观念之间的关系分为靠观念自身就可以联系的必然关系和经验基础上的或然关系,而知识被他对应分为证明知识和经验知识,证明知识可以解释观念间的必然知识,经验知识解释关于事实的或然关系,但是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解释因果关系。证明知识可以解释不包含矛盾的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对于包含相反或对立的可能性的因果关系时则不适用。而对于经验知识,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推论都是以过去的经验或类似的经验为基础的,包括那些未经验到的或还未发生的事情,得出因果关系的推论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是经验又往往依赖的是我们过去已经得到的因果关系的结论,这样一来我们的推理就出现了错误。不仅犯了循环的逻辑错误,还犯了超越经验的错误,对于未来的事物我们无法经验到。
综合以上这些观点,我们根本无法得出有效论证因果关系的论据,休谟因此彻底否定了因果关系。
21对实体理论的考察
&&&休谟说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无论肯定实体还是否定实体的断言都不属于知识。至于知觉之外有无实体存在,那是不可知的。本着这种怀疑论的精神,休谟一次否定了物质实体、心灵实体和上帝的可知性。
对物质实体的否定:我们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寓所或支撑点没有任何知觉。纵使我们把注意力转至身外,伸展到宇宙尽头,也超不出知觉范围之外,想象出一种知觉不到的存在。
同样,对于心灵实体,我们也没有任何知觉。如果认为“自我”是一个心灵实体,那么,对这样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我们是不可知的。“自我”并不像贝克莱所说的那样,是知觉的寓所或直觉活动的主体、承担者,理由很简单:我们没有这样的知觉。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正在进行中的知觉的连续。
同样明显的是,对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我们都没有知觉。他的理由是:
第一,“上帝”的观念不能通过经验证明。“宇宙设计者”的论证犯了一部分类比全体的错误;“终极原因”证明违反了因果关系,不能在前后相继的现象被重复观察到。
第二,上帝存在也不能用必然推理证明,因为“存在”问题是一个事实,而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不能先天的证明一个事实问题。
第三,上帝存在道德证明也不可靠,人类的不幸和痛苦提供了反证。
一 先验主体(纯粹理性)
(一)先验感性论
康德把人的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就是说,感性是一种接受能力。
&感性产生表象,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二是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康德把刺激感官的对象成为物自体,把感性接受的表象成为感性直观,而把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作出的反应成为直观形式。
&感性的本质是被动性,但感性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接受能力,感性的积极作用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形式,把被给予的感性材料组织为有条理的可被认知的经验。
&感性直观是指知觉判断所对应的认识,而感性用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力就是直观形式。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把感性直观分成质料和形式两部分:感性直观的质料是被给予的感性材料,他们是后天的,只有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感性直观的形式是先天的,或者确切的说,限于感觉而存在,并不依赖于感觉。
2 空间和时间
&康德将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成为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其中时间对空间具有优先性。康德对时空的纯真观的性质所做的论证叫“形而上学说明”,对空间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论证称为先验说明。
&康德的“形而上学说明”指出空间是感性纯直观的理由有四:①空间是我们关于外部事物得并列,靠近远近等位置关系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相反。②我们可以想象没有事物存在的空间,但却不能反过来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这两点说明了空间的先天性,或不依赖于外部经验的纯粹性。③空间关系不是概念之间的推理和概括关系,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关于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单一的整体,他先于空间的每一部分,决定着部分的性质;空间的不同部分之间,乃至空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④正因为全体的直观与对他的部分的直观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空间不想概念那样把不同的对象包含其中,具有特定的外延:对空间的直观融合了无数的对象,它可以无限延伸。这两点说明了空间是直观而不是概念。
&&康德关于时间的形而上说明有五点理由:①~④与上述四点类似,⑤时间的单向度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我们想象经验时间的前提,这一点也证明了时间的先天性或纯粹性。
&&空间室外感官的形式,时间室内感官的形式。
为什么说时空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呢?
&根据康德的“先验说明”,空间是几何研究的对象,空间的纯直观的性质使得几何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同理,时间按世代数研究的对象,时间的纯直观的性质使得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这就是说,时空纯形式使得数学所能反映的一切感性直观成为可能,他们因此是感性直观的先决条件,即直观的先验形式。
3 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
&针对当时流行的认为是空的存在不依赖于经验的物自体,它是先于经验,独立与经验的“先验实在论”,以及认为时空没有客观实在性,他们只是从心灵产生的一种主观经验的“经验唯心论”这两种时空观,康德提出他的时空观是先验实在论和经验唯心论的综合,时空即有先验观念性又有经验实在性。先验唯心论的要旨是鲜艳形式不是物自体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康德一方面强调是空的先验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时空的主观性,认为时空不能脱离人的认识而存在。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和形式,就现象而言,时空是实在的,而不属于物自体。
&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结合,他一方面强调人类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主观的,另一方面又说,主观形式只有在被运用于感官材料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才能成为决定经验的先验条件。(适用于时空纯形式知性纯形式)
(二)先验知行论
1 感性与知性关系
&康德的知识论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部分:感性和知性。而者不同;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为思考对象,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知性的本质是主动性,也可分为质料和形式,其质料性直观,形式是先天的纯形式。
2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而知性的内容在范畴之中,康德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判断共12种。这一过程称为“范畴的形而上学演义”。知性是形式,是先天的,纯粹的,不能从经验中得来。知性范畴至于逻辑判断的形式有关,而与判断的内容无关。
范畴的先验演绎,针对“知性纯范畴为什么是人类思考经验对象的先验条件”或“范畴为什么具有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先验条件”?
&A版演绎:
&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知性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归类、连接和整理。知性的综合过程分为三个步骤:①领悟直观的综合②想象再现的综合③概念认知的综合。从领悟到想象,再到概念,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感性直观的材料越来越集中,被领悟力综合为相互连接的许多表象,这些表象又被想象力综合为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和空间里出现的具有同一性格的各种表象,这些表象又被概念综合为统一的对象,称为“先验对象”。A版演绎的主要内容是对执行综合过程的描述。它给人以强调心理经验作用的印象,也具有主观主义的立场,着重于知性的综合过程的心理描述,从综合的过程中构建出经验对象的客观性。
&直接从先验自我与先验对象的对应关系开始,并没有过多的心理过程描述。康德首先肯定“我思”统觉。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康德又建立了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指出一切被自我意识到得表象都按照某种普遍必然性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B扮演绎把综合功能作为知识的最高原则,从这一原则中直接引出自我意识的统一性范畴的经验客观性。
4 人自然界立法
&“认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哥白尼革命”达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康德认为事物之间的普必然联系是范畴所具有的。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他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便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及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及自然规律。认为自然界规定的法则是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他们的真理不依赖于经验,并且能够翻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
(三)先验理论性
理性是人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康德说,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包括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称之为先验理念。先验理念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并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而人们在思考这些理念时,将范畴运用于理性判断,这就导致了先验幻想的产生。
2理性心理学的悖谬
&&理性心理学的前提是灵魂是一个实体,因此是知识的对象。康德指出,当把实体的范畴运用于“灵魂”这一概念时,会产生逻辑的悖谬。这一辈缪存在与论证“灵魂是实体”的三段论中。对于康德而言,实体只能被运用于感性直观,指经验对象的独立存在,这是在客观意义上所说的主体,必须认识的主体——先验自我严格的区分开来。理性心理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把作为先验主体的灵魂作为实体来研究造成了理论前提的根本错误。
3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理性宇宙论的根本错误在于用那些只能被应用于经验的先验形式,包括直观的形式——时空和知性范畴,对世界的整体性质作出判断。其结果是造成一些正相反的命题,而且每一对相反的命题都合乎逻辑。每一对相反命题称为二律背反,理性宇宙论有四个二律背反,包括:①世间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事物构成的;没有单一的东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符合的东西构成的;③世界有出于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世界的一切都是被决定的④世界的因果系列以一个必然存在者为第一因;没有绝对的必然存在者,世界的最初原因是偶然的。在这些二律背反中,正题代表了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的主流,反题代表了非主流的看法。
4 理性神学的理想
&按康德的区分,理性神学包括自然神学与先验神学。自然神学提出关于上帝的物理学——神学证明和伦理学证明,先验神学提出宇宙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康德在其实践哲学中只是有条件的接受了伦理学证明,他得出结论,“上帝”只是从外部事物和人的思维中概括出来的理学,是人性的自我完善。这一理想并没有客观现实性。
5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①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全面系统而犀利深刻,他的目的是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认为理性仍然是指引我们知识和行动的可靠保证,他指出理性作为自然禀赋,并没有欺骗我们。
②康德指出理性对于自然科学具有建设作用,分为理性的“超验的使用”和“导向的使用”。康德认为理性的指导原则只是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起综合作用的最一般的科学假说,要随着经验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③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分别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他认为,理论理性如果脱离经验,则对知识毫无用途;反之,实践理性如果不能摆脱感性经验,也将对实践毫无用途。
柴倩倩的整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理论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实践哲学
&《判断力批判》——媒介
1 前期批判
哲学:科学方面
科学:《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宇宙:里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小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间,所以人有一定程度的理性
&&&人只是“理性存在者”中间的一员,而非唯一的或完全的理性动物。
哲学: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
&过程:①莱布尼茨:“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和之上是我基本立场②牛顿物理学:认识到经验的重要③接受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对唯理论的批判④休谟的经验论打破其独断论⑤先验哲学
先验哲学主旨:①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成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②认识之外的物自体和认识之内的现象
2哥白尼革命
指《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是方法论的转变,形而上学领域的革。
任务: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形而上学受到怀疑论、经验论的冲击。
过程:数学、物理领域的革命共同点: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客观:科学研究的对象
&&主观: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
&&哥白尼式的革命指只对科学的性质是由因他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必然性且对象固有的客观性这一观念反其道而行,而且从客观出发认为客观事物受主观的影响。
3.先天综合判断&
定义:人的直观的能力和概念先于独立于外在对象的,按照他们来认识对象即“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这种知识即“先天综合判断”。
概念源于休谟的综合,分析判断即偶必然真理的区分,因为休谟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为知识,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来定义“形而上学”。
先天综合判断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综合,它避免了经验论的怀疑论和唯理论的独断论倾向。
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先天是指普遍必然性)经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是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
先天综合判断分为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形而上学的命题。
3.先验哲学—(同时也是先天的)
先验哲学的提出是出于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类四个问题即“何以可能”的回答。包括:一,纯粹数学何以可能。二,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三,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四,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何以可能。
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的综合。一,人类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直观的。二,主观形式只有在被运用感性材料的情况下才有效,才成为决定经验的鲜艳条件,额米有材料的形式不能为知识,不能为先天综合判断。
名词:1,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飙戏那个的能力。
物自体:康德把刺激感管的对象叫物自体。
感性直观:感性接受的表象。
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
&&&感性直观:质料:被给予的感性材料(后天的,被动的,因受外物刺激而产生)。形式:先天的,先于感觉,是感觉能被认识。
感性直观形式中,时间和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于成为可能,数学以时空的纯形式来统摄感性材料,所以对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普遍必然。
纯感性材料针对的是其时空观,是对数学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解释。
先验知性论:是用逻辑推理得出的,对应的是概念范畴。
知性:材料:感性直观既由
&&的感觉材料。形式:先天的纯形式—范畴(即概念)
知性纯形式的解释分两部分:
1,形而上学的说明(是什么)形而上学演绎。(12个范畴)
&&&先验说明(为什么)先验演绎:经验对象的客观性综合功能,是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范畴经验的客观性的意可能。
先验唯心论方面:人的认识形式的先天性和主观性。
经验实在论方面:形式在经验中的普遍必然的应用。
人为自然立法是哥白尼革命的重要结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先验理性:
指理性思维的最高概念:灵魂、世界、上帝。
康德提出“先验幻象”,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是知识。
先验幻象:是一种把历年当做知识的对象来认识的现象,所以以此为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不是知识。
否定灵魂不死;否定理性宇宙论;否定上帝存在
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否定和批判,康德确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认为形而上学得以可能。人类认识能力发挥过程:感性、知性、理性
实践哲学:
自由:指理性能不受任何外在和自身的因素约束,即理性的纯粹性,其意义就是自由。
本体论上讲: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这里的自由是在实践领域的理性自由,他是到的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自由人才能自觉自主地行善,而不是被迫,才有道德价值。
实践理性:自由,自律,在康德这里是相同的。
善良意志: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它是针对“自由何以成为道德实践基础”而提出的。
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目的,即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而符合自由这一特征的是“善良意志”。
&&&理解: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他只以自身为目的,拜托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为指导,服从规则(运用自身力量为自身的目的而定的规则)与自由不矛盾。
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即道德自律。
绝对命令:善良意志的自律
相对于假言命令而言如果、、那么、、这种为某种目的,采取某种手段的方法并未完全自由,所以不是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所为。而绝对命令应该、、不该、、,它是无条件的。
其内涵: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绝对命令的一般形式引申出其一般内容:其两个推论:
①始终把人当做目的,而不是工具。②没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标志。
意义:把启蒙时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上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高度——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
当善良意志按绝对命令发出行动,达到自由行为,有了道德价值,这还需要感性欲望敬爱以辅助。
道德公设:不是纯理性产物,也不是道德律那样的绝对命令,而带有某种程度的假定,其作用是使人能达到至善,从而激励到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共三条:①意志自由②灵魂不朽③上帝存在
理性宗教:把宗教归结为道德,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宗教信仰不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上帝不是道德律的立法和颁布者。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宗教信仰要经理性的权衡,被当做具有假定性和辅助性得到的公设来使用。
抗的通过对基督教的性质的理解,达到宗教理性化,道德化。步骤:①“原罪说”中的性本恶以理性解释划分了意志和意欲,使之成为道德哲学的补充。原罪说中人性的堕落()
意欲自发倾向的直接()。
②由于人性的堕落人需要皈依,而皈依被解释为从自发到自觉的到的转变。由于人认识到道德律的绝对性而无力把它作为自律,对其产生崇高和神圣的态度,而神话升华后的道德律成为经验的原因而皈依,随意皈依也是道德哲学的补充。
③会议无法实现时,救赎“恩宠”的信仰产生,而其作用是对人的道德力的补充成全。这些宗教热情和信仰对道德实践其激励推动作用,并落实为道德行为。
所以宗教的基础、情感和信仰都是源于道德律补充道德哲学,归于道德。道德即自由即理性的实践,理性宗教得于成立。
黑格尔哲学思想整理
一、哲学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黑格尔哲学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具有“采众人之说,成一家之言”的综合性。
真理是全体
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学,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但哲学真理的科学性和体系性被哲学史上分歧的意见所掩盖。黑格尔反对两种对立的真理观,一是独断论,一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黑格尔认为,哲学理论就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并且哲学是意见和是真理并不矛盾,每一个哲学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个真理是全体,而非任何一个部分。真理是全体是指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每一个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费希特,谢林等人主义体系的综合,黑格尔继承这一综合过程,把历史上的每个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环节,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并称这一体系是真理的全体,哲学史终结于他的哲学。
哲学无前提
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题的方便而言,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终点,这不是说哲学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而是说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应该贯穿始终,起点不应仅仅是起点,他也是终点。黑格尔将自己的逻辑论证比作圆圈,当起点经过过程到达终点时,他不只是简单的返回自身,同时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当哲学体系到达了他的最终结论,他也就最终证明了自己的绝对正确性。
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对辩证法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接受了辩证逻辑的三段论的形式,及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看到,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是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繁体是对整体的否定,合题是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体表现为正题时,他立即又会被更高一级的繁体所否定,如此螺旋式上升,直至达到中级目标。严格而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不是圆圈,而是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一个个螺旋,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在此意义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否定的原则是辩证法的核心,正反合的三段式不过是否定原则的表面形式罢了。黑格尔如此评价否定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神圣不变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猫一切事物的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
4、黑格尔的著作及体系:
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运动的
应用逻辑学:【1】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被异化为自然的运动
&&&&&&&&【2】精神哲学: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二、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回答了绝对精神的知识是如何发生的,并且突破了近代认识论只研究个人意识的局限性,把劳动、实践、历史、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存在方式引入知识存在过程。按照辩证法的规律,黑格尔将绝对知识的发生解释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阶段,最后才到达绝对知识阶段,而每一阶段有包括一些发展环节。
感性确定性
个人意识的最初形式是感性认识,他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感性认识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这样的真理成为感性确定性,是意识的基本形式,是语言所揭示的关于存在的最初的知识。“素朴的实在论”(经验论的感觉主义)表达的就是感性的绝对性。
知觉的特点是用一般概念把握个别事物,是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在知觉的过程中,自我是与事物相互联系的对象意识。常识哲学(经验论的观念主义)与知觉阶段相对应。
当意识关注于知觉对象,它沉浸在对象之中而忘记自我,就进入了执行状态,知性的特点是用共相来对事物加以思考,知性的对象被认为是无条件的适用于一切知觉的对象。知性把事物当作现象,把共享归诸本体。自然哲学与此阶段适应。
二、自我意识
知觉是事物的原初统一,知性以对物的沉思消解了自我,但辩证法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知性发展到极点,它就会意识到,一个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东西自己也必须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存在,一是因此而从外无返回到真理的家园,进入自我意识领域。人存在的基础不是意识而是欲望,欲望从对象返回自身,把对外物的沉思转变为克服它的非我存在的行动,使之转化为我的存在,欲望用毁灭外物的方式创造新的存在,是行动的我,否定的我,创造存在的我。我的存在首先是生命,生命的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欲望只有指向另一个存在时,才是人的欲望。人的欲望能够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他是从对物的欲望开始的,只有在相互承认对方的自我和对象性的条件下,人的欲望才能满足。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我和他人的独立的自我本性的情况下,他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意识。
当欲望的冲突到达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起了生死的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奴关系的出现。主人是那些不顾自然的、现实的生命,为了精神的、理想的目的——被普遍呈承认的优越性,而冒险的人。主人的自我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并且实现在奴隶意识之中,在此意义上,主人就是奴隶。主人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劳动,他们通过统治奴隶的劳动而获得快乐。奴隶是惧怕和依赖自然的人,他们依靠劳动来克服这种依赖和惧怕,通过劳动产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不再有奴隶意识的就是主人。关于主奴关系,黑运用辩证法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精神价值、劳动创造历史和造就劳动者的过程等道理,说明了不平等的奴役和被奴役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向平等和自由的一般倾向。
主奴关系辩证发展的结果是主奴关系的解体,这只发生在意识之中,现实中奴役仍然存在。失去了奴隶意识的奴隶只能在意识中寻求自由。斯多亚派是奴隶的第一个意识形态。只要意识到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自由,重要的是自由的观念,存在的现实并不重要。这种取消了意识与现实之间差别的自由调和了自由的理想与奴隶制现实之间的矛盾,被主人用来证明奴隶制,奴隶用来证明自身。但观念不等于事实,意识到两者差异的人以否定现实存在的方式来维护自由意识,这事怀疑派的意识形态。两个阶段之后,出现理想与现实不可克服,出现低三个意识形态——苦恼意识,是因种种对立面的分裂而苦恼,为了脱离苦恼,人们设立了更高理想——彼岸世界,那里没有主奴之分,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意识阶段达到了抽吸那个的普遍性,自我意识达到了外在的个别性,即彼岸的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理性是这两者的合题。理性知识的阶段经历了从外在到内在,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实际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观察的理性
即实验科学的知识,黑格尔依次考察了对自然地观察、对自我意识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观察及对自我意识自身的观察。关于实验科学的排列次序是为了说明理性从外到内的发展过程,当理性完成了对自我意识地观察,它就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自我意识,由此进入伦理道德领域。
道德的理性
大致相当于快乐主义、幸福主义等个人情感为道德基础的伦理观。黑格尔把情感主义作为理性由内到外、从个别到普遍的活动,与观察的理性构成了矛盾。
自律的理性
广义而言,自律理性也是道德理性,与侠义的道德理性相比,他将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不是外在的自然规律,是理性为自身设立的规律,不是抽象的,是被自我意识在行动中实现的,是理性发展的最后结果,意识与实际、自为与自在、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达到了统一。
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的发展构成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全过程。理性结束了意识,还要继续发展为精神。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属于主观精神,当主观精神外在为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就变成了客观精神。黑格尔所阐述的“精神阶段”主要指客观精神。按照辩证法与历史相对应的原则,精神阶段的发展过程是历史进程。历史是在时间里外化了的精神,分为伦理、教化、道德三阶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