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纯手工莫吉托吉他怎么样样有用过的吗?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先从乐器本身的演奏技巧要求来说,确实木吉他需要的力量和准确度比电吉他高,因此如果同等的速弹,木吉他要比电吉他困难。木吉他的世界里,没有开着失真混过去的办法,一个音按不实,出来就是破的。因此木吉他对基本功的要求确实比电吉他来得突出。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并不代表,电吉他演奏就比木吉他容易。因为电吉他比较流行比较酷,入门门槛比较低,对乐理的要求也低,因此吸引了大量非专业的爱好者,导致给世人很多偏见。偏见之一就是:电吉他的演奏要求低,不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其实电吉他的世界里,同样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好的电吉他手,都强调颗粒感的重要性,那种污成一片的浑浊速弹并不是专业的手法,不能把民间艺人耍宝当作电吉他圈的常态。而且由于速度上的优势,电吉他的速弹绝对要求也比木吉他高的多,180拍的16分在电吉他世界里只属于入门级水平,这种横向比较完全没有意义。偏见之二就是:电吉他对乐手的音乐素养要求低,不入大雅之堂。要知道,音乐的三大要素就是:旋律、和声和节奏,在所有的现存音乐形式里(包含古典乐),在这三方面最复杂的音乐类别就是爵士乐,没有之一。而电吉他最早就是被爵士艺术家使用的乐器,也是通过这个基础进而演化出了现代吉他艺术的方方面面。没有爵士乐,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说玩电吉他的素养低,完全是缺乏了解的偏见。大概说这种话的人想起电吉他脑子里就是隔壁那个整天不好好读书的杀马特混小子玩的吵死人的金属乐吧?如果要类比一下的话,古典吉他就像是拉丁语,由于早已经不是传世的通用口语,现如今留下的都是哲人的书面语,以及主教、学者们才能进行的口语对话,所以看起来显得逼格很高;而电吉他就像是英语,被全世界人民到处使用,即可以有黑人俚语那种粗口,也可以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爱因斯坦的论文。你能因此就说:拉丁语是高雅的,是语言界的王子,而英语是粗俗的吗?还看见上面有人说:古典吉他的技巧比电吉他种类繁多,这更是偏见了。这大概是那种优酷上电吉他2周通的草根艺人教程看多了吧?-- “电吉他就那么几招:滑、揉、推!"
其实由于器材的限制,古典吉他上可以玩弄的技巧远比电吉他少,说电吉他技巧少的同志有没有看过那种黑人大叔拿着电吉他一个人同时演奏鼓、bass、和声和旋律的表演吧?而且要知道古典吉他是只用指弹的而电吉他可不是只用拨片的,况且电吉他除了演奏乐器本身的技巧还有一系列对器材把弄的技巧,也是电吉他演奏艺术的一部分。这个就不展开了细说了,觉得电吉他演奏技巧单调的,先打开VPN去utube看上1000段不同风格的大师电吉他演奏的视频再回来讨论吧。驳完偏见,回到楼主的问题上,这种横向比较其实没有意义,你说拉小提琴和弹吉他哪个难?没有太多可比性,各有各的特点。如果非要说不同,我觉得古典吉他难上手是有的,电吉他可忽悠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要弹好了都很难。古典吉他玩起来比较乏味,电吉他因为表现力极其丰富,比较好玩,丰简随人,但要玩的好,对音乐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再客观的讨论一下古典吉他和古典音乐的问题。先说器材,古典吉他,由于器材比较原始,存在几个致命的问题:一是音色太单调,你说它沁人心脾也好温暖如春也好,但人也不能一年四季一天三顿老吃蜂蜜吧,不腻嘛?音色的单调决定了表现力的单一,完全不能满足现代高速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在那个大多数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就在家附近,学点祖传技能就能吃一辈子的慢生活年代,这种单调是可以接受的,而现如今这个高速运转,全球联网,生活足迹遍及地球,知识每几年就要更新一把,科技每天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这种局限性就无法忍受了。也正是因为如此,电吉他这个音色极其丰富,表现力跨度极大的乐器才一跃成为王者,这不是偶然的。我拿电吉他插上重口效果器和箱子就能来让人癫狂的死亡金属,换上清音箱打开delay就可以秒变温暖清新的下午茶音乐,古典吉他你来一个试试?二是音量太小太软,虽然现代的电声手段可以放大音量,但是那种绵软无力的听感会完全淹没在合奏里,这也是为啥吉他在钢丝弦时代之前一直是乐队的边缘乐器的道理。以上两点决定了:古典吉他的表现力很弱,而表现力是决定乐器地位的根本因素。在过去那个社会形态相对单一,音乐不发达的年代,古典吉他可能是一种很优美的选择,但是完全跟不上这个丰富多彩又高速发展的时代的需求了。再说说古典乐的问题,这个话题,争议很大,很敏感。先说说我自己的音乐口味,我是属于纯杂食动物,只要好听,不管是乡村的还是殿堂的,耳朵第一,逼格滚蛋。每天业余时间基本都交给了各种音乐。我想先举一个例子:作为吉他爱好者我买了帕格尼尼的吉他协奏曲全套,10CD,大约150首。但是抱歉的是我从来没能有耐心全部听完过,为何?太单调!听起来差不多就是2首曲子:一首大调,一首小调,没了。听不了几首我就会犯困了。我承认旋律是优美的,技巧是娴熟的,然后呢?然后还是单调,节奏单一,曲式雷同,用我们游戏行业的话来说这就是150首换皮歌曲(所谓换皮就是把一个过去的游戏用一些新的美术元素重新加工一下,玩法上完全一样的快速复制品,比如把三国x传变成水浒x传)。我无意对大师和古人不敬,只是那个时代,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的高度决定了他的时代局限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很多现代文艺青年们,把那些局限性的条条框框当成了高雅的规范,实在就是纯文青思维,令人不敢恭维了。要知道艺术其实都来自民间,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的自古的高雅艺术,之所以在某个阶段被升华成了高雅艺术、精英艺术,完全是因为其曾经流行,吸引了诸多精英参与,才将其快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的结果,所谓高雅艺术其实就是曾经流行的结果。让我们从本质上看看古典音乐,在上面说的三要素上:节奏上,古典音乐是基本是平直的,蹦擦擦和动次哒次基本上就是所有的变化,这是最短板;旋律上,基本以自然大小调为主;和声上,以固定的三和弦为主。我们再比较一下现代音乐灵魂的爵士乐:节奏上千变万化,各种切分,各种重音跳动带来的律动感,很多变化甚至无法用记谱法准确的记录,只可意会;旋律上各种调式音阶和非调式音阶,自由度极高;和声上,以各种七和弦为主,加上各种替代和弦以及和弦延伸音,色彩千变万化。从这基础三要素每一点,都比所谓的传统高雅音乐更复杂更丰富。如果用语言来类比的话,古典音乐就像是掌握了2000个英语词汇的高中毕业生,而现代爵士乐就像是掌握了6000词汇的6级通过生,写起英语文章来,哪个更生动更优美,感情更丰富,跨度更大呢?音乐语言的丰富,极大的繁荣了人类的音乐,催生了丰富的音乐类型,扩大了音乐的受众群。其实这本身就代表着人类音乐理论的融合(黑人贡献巨大)和进步,是一个正常发展的结果,但是不知为何总有文青要把音乐划分为通俗的和高雅的,以显得自己品味卓绝嘛?还有上面说电吉他就是各种五声音阶的,你是要把那些爵士吉他大师和融合吉他大师们气死嘛(当然都是电吉他)?要知道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科班出身的优秀古典吉他手,因为觉得乏味才投入了爵士乐的怀抱。有人会说,古典音乐也有各种曲式变化,是的我承认。但是我想说的是,在那种陈旧的理论体系下创作的音乐,怎么变化,都是一股子宗教音乐的问道,这是古典音乐的根,是很难切割的。就像说话的人从成都话切换成了重庆话,在非四川人听来,都是那个味。本着理工男的理性精神,让我们也讨论一下现代音乐的问题。其实一直为古典音乐粉们津津乐道的唯一一个最后的堡垒就是:古典音乐充满了大部头交响,鸿篇巨制,难以逾越。确实,那种音乐对写作和演奏的要求极高,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限制所谓古典音乐发展的绊脚石。古典音乐的这种形式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合奏解决音量问题,二是宗教音乐的底子,合奏以体现宏大庄重,能最有效的给信徒以直观的感受,达到洗脑的效果。现代音乐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依赖这种大编制的合作来表现,而更突出个性化和多元化。鸿篇巨制需要高度的配合,意味着必须把个性最小化,用最统一的方法来规范演奏,限制自由发挥,现代所谓高雅艺术门槛高无不来源于此。但是这种高度的统一,牺牲的是个性和多元化,会大大的制约艺术的发展,最终这种艺术逐渐流入孤芳自赏的小众境地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了。大家应该都知道计划经济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试图用计划来规范社会经济的所有层面,结果就是社会极度缺乏活力进而先后崩溃,而采用自由经济的社会大多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因此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计划音乐”,在我看来也有同样的效果。试想一下当初如果没有那些先辈大师们的革新,现在的高雅音乐应该还是教会宗教音乐,凭什么说古典音乐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应该被固定套路限制,成为了一种固定程式呢?曾经的革命者在世事变迁风光不再之后又成了保守力量,作茧自缚,这好像是人类社会的通病。太程式化,节奏太慢太平直,旋律太雷同,色彩和变化太少,对器材、场地和标准化的要求太高,音乐语言太单调,无法表达现代社会的丰富情感,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都与这个时代太脱节,这都是古典乐的核心问题,而且基本是不太可能改变的。长远来看,还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加以保存比较可行,要发扬光大,岂不是倒行逆施?就像国内那些要复兴戏曲的那些老古董一样,你那5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要说上几个小时的节奏,现代人有几个消受得起?感谢那些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传世经典,成为我们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过去的,就只能让他过去了,不然我们就应该手捧竹简,身披右衽衣,围着火堆,探讨该把谁献祭给先祖的问题,那才是够古典的传统哦。我相信如果莫扎特活在当下,以他的音乐悟性和敏锐性,应该也是个牛X的爵士乐大师:)}
《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 K 488第一乐章 快板作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活跃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五百多部音乐作品,内容上几乎遍及所有体裁与形式,其中他的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以成熟、规范的格式与巧妙乐思,不仅成为了钢琴领域的瑰宝,还为古典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作出影响。《A大调第23号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创作于1786年,在他著名歌剧经典《费加罗的婚礼》完成前夕创作的。今天带来的第一乐章有着莫扎特一贯抒情典雅、活泼明朗的风格,均衡和谐的旋律与和声结合恰到好处的节奏,带出进入创作成熟期的莫扎特作品中,那稳健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美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吉托吉他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