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回形针up主怎么了PaperClip炸号之后,吴松磊再度复出,用小号更新内容?

为何有问题的科普,会毁掉一个民族的未来。就在今晚,回形针遭遇了全网下架封杀的“待遇”。直接原因是网信办下了文件,根据前阵子群众举报和反应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对回形针的问题做出了处理。但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国家层面不能再容忍一些有问题的,而且长期受境外自助的科普大V在国内兴风作浪了。回形针这波的事儿,要从赛雷开团开始说。赛雷话金先是直接开团揭开了境外NGO资助国内科普大V们的秘密,还顺带发现了回形针的员工入职了美军实验室的事儿。好家伙,原本以为这帮人是美分,没想到是真美军。后来一批科普up主加入到了对回形针的围剿中,从B站到知乎再到微博,可谓是晋西北打成了一锅粥。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就连着做了四期反驳回形针的视频。从中国食盐为何垄断经营到到底谁在毁灭巴西热带雨林我做的事儿就是尽一份自己的努力去纠正回形针的所谓的科普给大众造成的误导。之前有粉丝问我们为啥总揪着回形针这类有问题的科普大V不放,其实是因为如果科普出了问题,那么破坏力会很大。摧毁一个民族是从毁掉这个民族人民的知识体系开始的。人类这种生物,记忆是不可以遗传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代年轻人是通过教育来完成对出生之前世界的认知的。所以如果科普和文化历史教育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整代国民对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举一个例子,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欧洲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70%多的欧洲人认为是苏联对打赢而战贡献最大,到1980年的时候这个比例下降到了50%以下,而到了90年代,这个比例讲到了30%左右,而7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是美国打赢了二战。真的不要笑,前阵子我逛知乎的时候就看到有人这样提问: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二战是苏联打赢的?潜台词就是竟然有人认为苏联打赢了二战,不会吧不会吧。其实这很好理解,苏联已经没了,死人不会说话。而这些年掌握了世界主流话语权的西方国家一直极力宣传诺曼底登陆等盟军的二战功绩,而故意弱化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按照这种趋势,再过几年,可能就会有人认为是美国人把星条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的。其实类似的事情在咱们国内也比比皆是,这不前阵子已经凉了的科学松鼠会就发文为731部队洗白。其实这类科普大V的手段很高明,他们通常是先说一堆事实,比如科学松鼠会就指出在731部队成立之前欧洲的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测出过了人体的含水量,以此为证据来证明731做人体试验是假的。但是这类大V的逻辑漏洞很明显,你之前的科学家做的实验和731部队有没有做人体试验有什么关系。他这种逻辑就像,我们都知道之前在战场上人被AK47打了一梭子肯定会死,但这不意味着我现在打你一梭子你会死。那如果这样,我就打你一梭子好了,看你会不会死。有问题的科普通常是把真话说一半,所谓的科普说一半,危害翻一倍。比如前阵子谷岳和陈一佳之流,通过描述中国人对海鲜消费量巨大来引出中国人不该吃海鲜了不然世界渔业资源就完蛋了的结论,却闭口不谈中国的养殖量早已超过了消费量。就像我跟你说我昨天看了一个片子讲一个小伙一个人在艰难环境下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土豆的故事,你可能以为我看的是什么扶贫纪录片,其实我看的是火星救援。这差距有多大。骑白马的不光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啊。为什么我们要警惕一些有问题的科普呢?还是因为这会对国民的知识体系构建造成深远影响。人类进入民主政体后,实际上就在拼一个国民认知。有问题的科普会潜移默化地重构部分人民的知识和认知体系,最终引导部分国民做出选择。讲真,上高中之前,出生于北方的我都认为粽子只有甜的,豆腐脑都是咸的。那如果让我来投票选国家粽子和豆腐脑官方口味,我肯定会选甜的粽子咸的豆腐脑啊。有问题的科普会改变一部分对世界对价值观的认知,从而诱导国民做出他们希望的选择。前几年国家重点整治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就是这种东西。而有问题的科普的破坏力是潜移默化的但威力巨大。一些微博公知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些科普大V也经常说自己是为了提高国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存在的。下面我来说一个所谓的“独立思考”的案例。在美国留学期间,几乎上任何文科类课程,教授都会强调一个“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中文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并且强调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恩,然后就有意思了。有一节选修课是亚洲文化与历史,上课的学生主要是各国的留学生,日本的韩国的越南的中国的(中国学生中还有香港的台湾的都混在一起),教授布置一个小论文,让学生们讲讲自己文化族群中如何市场化自己的传统文化。然后最有意思的剧情来了,我写的论文是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列举了包括故宫各地博物馆的文创创新。教授一审判了一个B。我去找教授理论,教授说我缺少critical thinking,没有独立思考的部分。我就问他,你翻译翻译什么叫critical thinking什么叫独立思考。华彩来了,教授见我很坦诚,他也就直接说了,你们中国这些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是建立在打压和磨灭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你应该加一大段however开头的,后面细数一下中国主体民族文创的崛起如何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消亡和灭绝。这才叫批判性思维,这才叫独立思考,不然就是只会copy中国官方的内容。然后我当时:最后我说,教授我想换一个选题,我想写一下 《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是如何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之后还用他们部落名字命名汽车等商品的?》(后来我还真把这集给做出来了……)这时候教授想揍我的心都有了。所以,当一些人在说你没有独立思考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你们怎么不能像我一样思考?” 或者“你怎么能不像我希望你思考什么那样去思考?”。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就像吴松磊说的那样“回形针犯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但为什么回形针还没有倒掉?甚至细心的网友发现,回形针还承接过体制内媒体高达数十万的制作项目先来看看,“回形针”是怎么火起来的?在疫情期间,“回形针”出了一期讲解新冠病毒的科普视频。当时,大家对于病毒非常陌生,张文宏医生还没有火,“回形针”看到了这个全球大热点,一举涨粉数百万,成为科普大V。截至发稿前,《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微信阅读数超3200万,在看数超49万,微博播放近9000万,全网播放1.5亿。不可否认的是,回形针的视频在制作方面堪称精良,从特效到剪辑都有一种经费很足的感觉。所以博得了包括央视在内的体制内媒体的认可。这个其实是很好解释的,回形针开的工资足够他们能招到有更高视频制作技术水平的人才,但你问我为什么这些人明知道回形针有问题还继续在那里工作,可能一句“他给的实在是太多了”能够解释。还有一点就是,回形针的投资人黄章晋在媒体领域的人脉和关系是很深厚的,回形针团队里也有多位非常熟悉如何能与体制内媒体和机构打交道的人,包括熟练掌握政府采购项目报批报审流程的人。对比一些有问题科普大V,其他正能量up主的实力显得很薄弱,稍微节点广告就会被骂恰爱国饭的他们,是无法在资金实力上和人民币美元通吃的又得到资本青睐的歪屁股科普大V对抗的,能依赖的资源只有眼睛雪亮的群众。最后我预测一下未来这件事的发展态势,如今回形针这样的结局就是回形针的问题得到了一些强力部门的重视在经过调查之后的确发现了很多问题,最终回形针被平台封号下架。在这种结局下,对一些受境外NGO指派在中国搞事情的人会是一种震慑。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是一次场关乎到14亿国人价值观和知识体系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在赛雷揭露回形针的当天,国家安全部召开工作会议强调,既要抓间谍,也要抓内奸,这场持久战,如果我们在未来输了。那么等我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时候,我们的孙子孙女会指着我们鼻子骂到“你们这代中国人愚昧无知受蒙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否定我们的青春,否定我们现在存在的意义。所以,这一仗我们必须要赢,这一仗我们打平都算输。}
不请自来这还用说吗?狗当然指的是我们。像吴松磊为那样的高端华人怎么可能会看得起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的。这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把自己放在和人民的对立面,以为自己多几年书,就变得不一样。他们一方面觉得民智未开,需要启迪民知。但是,他们从来不相信人民是有智慧的。回形针做两面派,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们上次就把罗翔老师的视频,别有用心的裁解。其实这就是前几年学界非常流行的“China Shock”的研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环境–经济的冲击。诸如中国发展导致中东地区失业上升;中国发展导致北极冰盖衰退;中国经济增长导致拉美民粹盛行;中国经济增长导致欧洲右翼势力回潮等等。学界很喜欢写,期刊很喜欢发。很多在技术上不严谨的研究,只要沾上了“China Shock”就能发很不错的期刊。只要你预设一套逻辑,拼命地折磨你的unique data,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稳健显著的结论。我一直也没想出来如何对这种研究进行反驳,因为他们结论都八九不离十,只能大概类比一下。这种研究就相当于社会学中,“研究人类肤色对智商的影响”,用统计学和大数据网格化的方法,得出某种肤色和智商的曲线。结论合理吗?合理。但是,任何人都会去质疑“你研究这个,想干什么?”大概就这种感觉。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这个结论如何如何,结论当然是没啥问题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研究其他国家对环境–经济负面冲击效应的顶刊论文相对那么少;研究中国对环境–经济正面影响的论文,期刊都不愿意发表。狗不是我们,还是谁,难道是大象公会。}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名为《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短视频刷屏了。
《关于新冠 肺炎的一切》/回形针 PaperClip
在疫情纷扰,朋友圈被情绪类内容霸占的时候,这条视频确实是一股清流。
理性详实、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新冠肺炎是如何发生、传播和感染,网友直呼其为 新冠肺炎的“最硬核”科普。
我们采访了回形针制作人吴松磊,他透露这个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微博播放量8000万,微信阅读量 3000万,在看46万。
视频发布后,回形针微信公众号涨粉120万,微博涨粉160万,B站涨粉40万。
一个视频,两天内,给“回形针PaperClip”这个账号涨粉320万。
2017年底成立的“回形针”是一个泛科普类的视频账号,它致力于打造“当代生活说明书”。
视频用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可视化讲解,为“成年人”提供严肃内容,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能与冲动。
在常人印象中,科普内容似乎是公益化而非盈利性质的,那么回形针到底赚不赚钱?这种视频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回形针是怎么做的?
这篇文章,有“关于回形针的一切”。
回形针一期视频的制作周期在3-4周。
从逐字稿到分镜设计,再到动效设计,每个环节都得平均1-2周。
而这期《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则是6个人用4天熬夜赶出来的。
回形针视频里,那些看起来相当专业的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于 论文、专业书籍、国家标注、专利文件等。
视频素材大部分是自己制作,也有一些优质素材来自YouTube。
《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中病毒模型
视频的分镜会参考比较多的信息可视化和技术可视化的设计。
比如,informationisbeautifulawards.com网站 。
informationisbeautifulawards.com网站首页
高逼格的动效则主要依赖动效师本身的节奏感:
“我们的动效难度并不高,关键还是要梳理内容逻辑”。
回形针团队会把选题拆分成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关于买菜刀的选题:
50块的菜刀、500块的菜刀和 5000块的菜刀有什么不同?如何用量化指标评价一菜刀的质量?取决于什么样的工艺和材料?
除此之外,如何在大家能看懂的前提下,呈现出更高的信息密度和更准确的视觉语言,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将具体信息拟物化,比如老电视、手机、车票、收据、文件等。它们能帮助观众更准确的感受到内容的语境。
《关于新冠 肺炎的一切》视频开头
为了解释为何要戴口罩,回形针放了了一张一个人打喷嚏的飞沫传播图像。
人打喷嚏0.34秒后定格图
而有质感的图表,搭配突出重点数据的动效,则能够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事件的关键数据。
人们也更愿意相信这些数据的准确性。
《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截图
这期视频广受好评,甚至为很多网友提供了抗击疫情的勇气。
公众号评论区
放大成年人的好奇心
马桶如何吸走你的大便?你丢的垃圾都去哪了?ATM如何保护人民币的安全?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技术高度复杂的时代,如果认真地审视周围,你会发现一切都非常陌生。”
回形针每期视频的标题均采用简短的问句,“如何”、“怎么”、“什么”是最为常见的字眼,直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与打开欲。
对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陌生化”拆解,多问“为什么”,是回形针研究当代生活的起点。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领域。所谓“陌生化”,就是消除人们对习以为常事物的漠然,从而获得新奇的体验。
回形针PaperClip在b站投稿视频
特别枯燥,特别硬核
回形针的内容是有门槛的。
高信息密度、严肃、硬核甚至枯燥,俨然成了回形针的代名词。
《如何做一根懂事的路灯》就是一期很有代表性的节目。
如何让路灯恰到好处地发光?中国的2600万路灯又是如何被统一管理的?
回形针团队投入巨大的工作量,为景观照明这样一个冷门行业,制作了堪称顶级的技术可视化,硬核程度可见一斑。
在吴松磊看来,这是“典型的我们不做就不会有人做的视频。”
路灯图纸示例/ 《如何做一根懂事的路灯》
路灯拆解示例/《如何做一根懂事的路灯》
电商、外卖、人工智能、VR……技术改变生活的强烈快感,伴随着让人眼花缭乱的新工具,在这个亢奋的时代四处弥漫。
然而回形针认为,在常态化应用的事物背后,暗含着世界运转的精妙逻辑,隐藏了很多有价值的、普通人可能永远也接触不到或想象不到的信息。
基于这一信念,回形针并不把数据作为衡量内容价值的唯一指标,不盲目跟风、追热点,也就避免了速朽的风险。
目前,回形针在微博、B站上的视频播放量都在稳定增长,且正向反馈居于主导。
《造假币为什么这么难?》 播放量145.3万
不缺选题,但做起来需要时间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回形针研究的对象,所以选题从来不是问题。
但回形针的核心目标是做一个 “问题终结者”。
按照吴松磊的说法:“我们在讲清楚一个话题后,你找不到一个讲得更清楚的视频。”
这就要求视频具备丰富的内容增量。
每期视频的话题,创作者都要花一到两周的时间研究,拜读各种专业论文、查阅海量资料。
遇到从未涉足过的陌生领域,耗费的时间、精力更是陡增。
他们甚至做了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回形针手册”。这是一本涵盖了日常生活所涉及方方面面的百科手册。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设置了1415个条目,从海底输油管到操场塑胶跑道,从兽用药品制造到拖拉机制造……
回形针手册希望涵盖人们能看到的一切,解释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可视化的数据呈现,让科普更生动
三五分钟的短视频、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拥有高中知识就能听得懂的解说词……回形针致力于让“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让“无聊”的科普变得“不无聊”。
科普类短视频呈蓝海之势
吴松磊在2015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尝试做了一档偏严肃的知识类视频节目叫做“面壁实验室”。
与此同时行业里诸如“一条”之类的视频内容大号崛起,这些成功案例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
“中国偏严肃的,或者说深度一点的知识类视频是非常少的,我们觉得这个领域有很大空间。”
在吴松磊未成立回形针之前,国内的这类视频以动画片的形式呈现较多,形式类似于“飞碟说”,呈现的内容相对简单,包含很多表情包、网络用语,像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
《飞碟说》卡通画风
因此,严肃、深度、高密度、做给成年人看的视频,成了回形针团队打造科普视频的方向。
在国外,YouTube 上有一些类似的频道做内容科普,但在中国,仍缺少职业化的科普视频团队。
吴松磊在创立回形针之前,就有借鉴YouTube上的VOX做业余视频的经验,后在自媒体平台大象公会做过撰稿人,写过一些科普稿件。
在目前短视频成为宠儿的时代,可视化的科普内容越来越获得受众的喜爱。如“果壳”、“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巫师财经”……科普短视频极具传播力,且占有极大的优势。
其中,最具代表的如:何同学的《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这支视频在2019年5G到来之际,在互联网获得了广泛传播,甚至被央视提名表扬。
《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b站“老师好我叫何同学”
好奇心是人类的共性,这也是科普视频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
但除了利用好奇心获取视频播放量外,科普类博主想在自媒体3.0时代杀出血路,还需要高标准的视频制作门槛和专业化的视觉呈现效果,同时要兼顾内容的趣味性。
然而科普视频制作门槛本身就高,在兼具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受众的视听喜好,视频的制作难度加大,技术成本也越来越高。
在科普类短视频赛道上,回形针区别于其他科普频道,结合人们高中就学过的专业知识和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将一些没人注意,别人不做的有趣细节科普到极致。
正如回形针的企业理念:做当代成年人的“生活说明书”。
从亏损47.5万元,到盈利182.8万,回形针仅用了一年时间。
回形针创立自2017年底,2018年初开始稳定更新。
两年时间,回形针团队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变成了20人,一共制作了125期视频。
其中,2019年制作了80期,除去场地、人力等运营成本,不仅赚回了2018年亏损的资金,还净赚了135万。
说到科普视频,一般容易让人联想到公益,不赚钱。
但吴松磊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强调, “我们没有多么伟大,我们只是一家制作视频的商业公司。”
回形针团队在创立之初,就有着健康的商业运营和变现模式的规划。
团队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视频创收来投入下一个高质量的视频制作。
在盈利方面,回形针主要通过广告植入或为品牌制作视频获得收入。
在2019年,回形针并没有接受粉丝提议的开启打赏的建议,而是开设了“回形针事务所”,实现流程化的广告定制服务。
“事务所的初衷是直面广告,相比在好看的内容上附加广告,不如直接把广告做好看。所以回形针事务所会直接研究来自客户的具体产品,把听不懂的陌生技术讲清楚。”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们在2019年时与蔚来、滴滴等公司的合作。
回形针通过专业化的视频制作技术和简单直白的解说词,为广告商定制了满意的视频广告。
2020年,回形针的粉丝更多了,也有了爆款案例。
他们租了一个能坐下60人的办公空间,打算招募更多的伙伴。品牌影响力也变得更大,有更多的广告主找上门,他们可以选择接自己想接的广告了。
回形针之前的主阵地其实不在微信。开年以来微信官方对段视频的大力支持,也预示着视频内容会是今后微信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阅读数据,也证明了优质视频在微信里依然可以刷屏。
当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每一个内容形式和内容分类都在追求极致和专业。在平台监管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投机取巧的方法不再适用。
我们也希望,新媒体行业能有更多像回形针这样冷静、客观、科学的账号,为大众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而不是熟练使用着玩弄人心的套路,盲目生产煽动大众情绪的内容。
作者
玖柒、玖捌、阿木木
审核主编
王林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形针up主怎么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