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毛主席读书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

原标题:毛主席爱读书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他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书。
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毛主席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在游泳下水之前热身的几分钟里,有时他还要看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浪费掉。
从行军打仗到新中国成立后去外地出差,毛主席都带着一大堆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有一年夏天,他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他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汗水,才能学到知识!”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忘阅读。一次,他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1975年,他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据毛主席身边的护士说,直到逝世前,他都在读书。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在延安时期,他最喜欢读列宁著作,读的遍数最多的是《两个策略》《“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哲学笔记》等。特别是《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他个人不仅读过多遍,还推荐给别的同志读。
毛主席还喜欢读哲学、经济学、中国历史和近代时政著作,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则是他最喜欢阅读的。他小时候就对《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书很着迷。他还爱读鲁迅的书,直到逝世前夕,他卧室的床上、床边的桌上、书架上,还摆放着新出版的大字本《鲁迅全集》。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一大特点。他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他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就曾在书页上写有1.2万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他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共产党宣言》,他看了不下100遍,他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
在建国后,毛主席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如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他表示,一生翻阅《资治通鉴》达17遍。近代时政著作,他十分爱读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梁的维新变法著作,特别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一些好文章他更是能背出来。
毛主席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他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他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成为一代伟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其爱读书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屈广法)分享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想深邃,知识渊博,而这些来源于他一生博览群书、一生实践求真。近日,有幸阅读到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著《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人民出版社),全书内容生动、资料翔实,用其10年近距离服务伟人读书、40年专门研究伟人读书的独特视角,介绍毛泽东读书的精神、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方法,读后从中受到莫大的启示。 毛泽东倡导“活到老学到老”,他本人更是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光辉榜样。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少年时期,他读书“像牛闯进了菜园吃个不停”;青年时期,曾在繁华的马路旁、昏暗的路灯下看书;革命战争年代,行军休息的间隙仍不忘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居住地、办公地,卧室的床上、办公桌旁、会客室里、甚至吃饭的地方,全都摆满各种书籍,就连出国访问、外出开会、视察工作,都会亲自挑选要带的书目,常常一带就是几箱子,一有空闲就读书。常常会因为读书耽误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会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面对工作人员再三的催促,他有时也会边吃边读,还对身边的同志说:“饭可以少吃、觉也可以少睡,书可不能少读啊!” 游泳是毛泽东终身爱好的一项运动,可就在他下水前或游泳后稍稍休息的几分钟里也时常看书。时间就这样被他“挤出来”“抢出来”“换出来”。到了晚年,多种疾病接踵而来,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里,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小字本的书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有的书没有大字本的,他就用放大镜阅看。在白内障手术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让工作人员为他读书。1976年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泽东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仍然坚持要看文件、看书。据记录,8日当天,他看文件、看书11次,共2小时50分钟。 毛泽东的一生身边不能没有书、每天不能不读书。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根本原因在于,他从思想认识上、理想追求上清楚“为什么读书”。他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抱负和追求,始终把读书当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作为从不懈怠的生命实践。青少年时代,他从大量的书籍中发现王侯将相甚至乡绅都拥有土地、兵权,却从不劳动,全靠农民供养,而农民却始终备受压迫、受苦受难。他认为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改变,劳苦大众应该当家做主。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的认识基础。 延安时期,毛泽东伏案苦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因为革命的实践告诉他,完全照搬共产国际、苏联的革命理论并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必须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新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毛泽东的读书重点也随之转移到经济学经典著作上来,就是为了弄明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发奋读书是为了实现他的崇高理想、远大抱负、人生追求,是为了指导总结革命建设实践的新理论新思想,是为了汲取经验、增加知识、增长智慧、丰富和完善自己。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泽东孜孜践行的读书方法。这源自毛泽东老师徐特立的教诲,其意在“学而不思则罔”,提倡联系实际思考、批判对比吸收。毛泽东读书既“跟着书走”又“独立思考”。据作者回忆,在毛泽东做过的读书批注中,不仅有很多和著述者感情共鸣的交流,还有不少是“可疑”“可以争论”“废话”“不可信”等。毛泽东说,“跟着书走”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能只是跟着书走,还要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毛泽东不仅注重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主张到实际生活中去读“无字之书”。他在读书笔记中这样写道:“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就是说,一切有用的知识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这种知识又必须从实际中去探求。早在青年求学时代,他就多次和同学游历各县,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更加注重深入农村、工矿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既是他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著作,更是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甚广。从内容上讲,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读。毛泽东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把它们当故事读,更从字里行间看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矛盾;毛泽东读李白、李贺、李商隐、辛弃疾、罗隐等人的诗词曲赋,从中汲取充满想象、浪漫豪放、气势磅礴、文采奇异的情怀和元素,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豪迈风格、别致的诗词文采;毛泽东一生爱读鲁迅的著作,深深为鲁迅著作中所表达的彻底革命精神和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所感动,还把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座右铭;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读自然科学,穷究科学精神;读报刊资料,广泛涉猎社会信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读书成就了毛泽东、实践造就了毛泽东。在《毛泽东读书生活十二讲》中,我们不但能够以近景视角了解毛泽东读书的往事、故事、逸闻、趣事,更可以从他一生的读书生活中得到启示、受到鼓舞,引领激励我们多读书、善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更好地学习成才、更好地读书明志,为强国强军贡献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