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西游记唐僧是女的版本了,那猪八戒还会那么老实吗?

「对于我来说,西游就是我的生活,这生活里忽然给我一个女王,我上了那个女王。所以我的生活就从西天取经,变成了大闹天宫。」——《玉帝江流回忆录》·1当风吹过子母河的时候,孙猴子躺在河岸上问唐僧,说秃头,你就这么走了,真的不后悔?唐僧摸着自己的光头,叼着根草说你这不是废话,我如果不走,佛祖能饶得了我?能饶得了她?一旁的猪头插话,说佛祖才不管这个,你要是泄了阳元,取不成经,金蝉子就再也回不了西天。佛祖听不见你成天逼逼叨逼逼叨,乐得清静。沙僧点点头,说师父,你要是真担心,不如担心李世民,那家伙要是听说你娶了女王,做了皇帝,还不得分分钟杀过来。唐僧有点懵,说我皇兄为什么要杀过来?猪头嘿嘿一笑,说这你们就不懂了,当年可是他李世民亲送十里长亭,还有百官侧立两旁,长安城里谁不知道你玄奘西游?沙僧补充说,这你要是不回去,我们那皇帝陛下的脸往哪搁?摆明了你在逗他嘛。猴子抓起一把草根,甩在这俩人头上,说就你俩天庭里当过官的事多!唐僧叹口气,拍拍身上草屑站起来,说都别啰嗦了,佛祖也好皇帝也罢,咱谁也招惹不起,上路吧。回首向东,那里有一片飞蓬,空中乱舞,散落天涯。·2那一夜里狂风大作,按大师兄的话来说,这是有妖气。猪八戒说,那大师兄你去问问是植物成精还是动物成精,要是植物,烤点来吃,我看师父刚刚失恋,也是饿了。孙猴子一脚踹在八戒屁股上,说秃头饿了你不会帮他找饭么,当年在天庭跟我打架的时候也没见你功夫不行。沙僧就呵呵的在旁边笑。如果在没过子母河之前,以往这个时候,唐僧总会一一骂过去,说这三个劣徒冥顽不灵,除了想当年,就是互相打骂。可今天唐僧只是静静盘膝坐着,仍是回首向东,东方有西凉女儿国,东方有女王梨花带雨,倚栏盼人归。「师父,你要这么想回去,那你就回去吧。这种事,俺老孙当年也经历过,世间总有那么一两件事,你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命里注定了,你回去,也未必不会回来。」唐僧回过头,冲孙悟空翻着白眼,说什么时候开始,你一只猴子,也给人讲起宿命论了?孙猴子摸了摸鼻子,说可能是如来那大巴掌闷的,师父你可想好了,要是回去,既不能普渡世人,也不能功成名就了。唐僧沉吟了许久,说那我既想要普渡世人,也想功成名就,还要抱得美人归,你说成不成?孙猴子嘴角抽了抽,双手抱拳,说本猴服了,敢问阁下尊姓大名。唐僧一笑,说鄙人,江流儿。唐僧望着无垠苍穹,忽然又笑,说猴子,我明白了,谢谢你。我还有一个忙,想让你帮我一次,你若是愿意帮我,头顶紧箍或许就能去了。·3有人说,看见女王每日都站在城门口,眺望着西方,双掌合十,不知是在祈祷,还是在等候。将军告诉女王,你等的人不会回来了,他是得道的高僧,要成就天大的事业,就算在这里跟你消磨时光,也不过像俗世里的众人,三年之痛,七年之痒。}
本文摘自夏志清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第4章《西游记》,小标题为编者所拟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唐僧,一个不善于观人察物的领导”小说中的唐僧至少兼有三种身份。首先,他是那个通俗传说中的圣僧,使人联想到摩西和俄狄浦斯那样的神话英雄。他父亲是状元,母亲是丞相之女,出生后就被母亲抛弃,因为他母亲担心日后有人陷害他。他在江上漂流,最后被一位佛寺长老救起,托人把他抚养成人。十八岁时他削发修行,不久便出发去寻找生身父母。此后,他的孝行和神圣超凡在朝臣中引起极大关注,他也因此被唐太宗委派到印度求取大乘经典。由于这一塑造过程借用了许多早期有关佛门圣贤的传说,严格来讲,这个年轻的三藏是通俗想象的产物。86版《西游记》中的幼年唐僧后来在这个民间英雄故事的基础上,人们又添加了玄奘原是西天如来佛弟子金禅长老的神话。一次,金禅长老因无心听佛讲道而被转托至凡尘受难。所有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都知道,他在凡间转生十次,过着极其纯净的生活,甚至不曾失过一滴元阳。把佛经带回中土大唐是他在凡世的最后一项任务,此后他又回到西天,而且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旃檀功德佛。终归成佛的三藏是唐僧的第二种身份。这重身份对小说的发展极为重要,毕竟那些妖魔鬼怪对一个来自中国的和尚兴趣有限,不论他多么神圣。他们真正的兴趣在于,唐僧是一个神奇的人物,食用他的肉能使他们长生不老。但是,只要唐僧自己知道他是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目标,他就是一个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安危担忧的人。鉴于唐僧原来的形象是个智慧且果敢的虔诚的僧人,吴承恩决定主要凸显他的第三种身份:一个正在经历一次危险的旅行且连最小的不便都容易给他带来困扰的凡人。小说里的唐僧既喜欢生气又毫无幽默感。他是一个不善于观人察物的领导,偏袒团队中最懒惰的一个成员。他对佛教的哲理缺乏虔诚,专凭吃长素和远女色这两件事来夸耀自己是个好人,简直称得上是十足的伪君子。86版《西游记》中的唐僧事实上,他既没有表现出玄奘本人的勇气,也没有表现出基督教圣者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领悟而自愿经受诱惑考验的刚毅不挠的精神。当妖魔鬼怪想吃他的肉或对他进行性挑逗时,他既不抗拒也不投降,只是显得束手无策。西方寓言诸如《凡人》(Everyman)和《天路历程》中的主角都经历过一段精心设计的路程,以使自己最终能够接受死亡或进入天国。然而,唐僧在经历灾难时并未表现出任何获得精神启迪的迹象,如果要说有任何表现的话,那就是他愈往前走,愈变得乖张和暴躁,甚至在被渡往救难河彼岸谒见佛祖并接受经卷的途中,他还对孙悟空推他上无底船、弄得他一身湿的行为抱怨不止:“还抖衣服,跺鞋脚,抱怨行者。”虽然唐僧得到《心经》时仿佛立即获得了彻悟,以后又经常背诵,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超绝意义是唐僧所不能理解的,每一次灾难的降临都以不同的方式显出他实际上对《心经》缺乏理解力。因此,一灾刚过而另一灾尚未近身的时候,具有更高精神理解力的孙悟空便反复请他师父注意这部《心经》。在第四十三回,他又一次尝试提醒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唐僧也时常意识到孙悟空超凡的悟性。在第九十三回,当孙悟空再次提醒师父注意《心经》却因此被猪八戒和沙僧讥笑假充禅师时,三藏叱责这两个没有多少悟性的徒弟说:“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因此,与孙悟空所持的超脱态度相比,唐僧每一次的恐惧和轻信,对正确行为的狂热偏执,以及关心自己肉体舒适却又暴躁易怒的表现,正如猪八戒明显的粗野行为一样,实属精心设计的喜剧的一部分。师徒四人但唐僧不仅为感觉所奴役,他的人道主义悲悯虽是他最可爱的特性,但其本身也是一种奴役。孙悟空加入取经队伍后,首先做的就是斩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这一含有寓意的行动说明他比其他取经者具有更超脱的态度。而唐僧却大为惊恐,因为除了别的弱点,他还沉溺于对周围事物的爱心与同情。斩除六贼这件事造成了师徒间第一次暂时的裂痕。后来孙悟空曾因看似无情地“伤人性命”而两度为师父所逐,一次杀死了一个伪装成可怜人的妖怪,另一次打死了一帮凶恶盗贼。从普通的佛教观点来看,唐僧无时不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但因为小说反复说明的是这样一种佛教智慧——它甚至拒绝把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作为救赎的指引,因此他被看作一个永远颇受迷惑的受害者,永远无法达到基督教寓言中的主人公所获得的那种精神升华。然而,小说在最后指明了这种智慧的似非而是的性质,也就是说,小说名义上的主人公唐僧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佛,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做出任何值得成佛的事;倘若他有意地追求成佛之道,反而令他再度身心受缚。唐僧收徒“孙悟空,才是唯一认真的朝圣者”孙行者在日月光华的滋养下由石卵孵化而成。《西游记》和很多其他的中国小说一样,是以天地之初的创世神话开篇的。从这一点上看,孙行者不满其田园生活方式,期望获得权力与知识,如此种种,可以被认为是象征着一种对于完善的有意追求——从无生命的石头到具有人类智慧的动物,再到可能企及的最高精神造诣。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后来只好皈依佛法。在他的反抗不光彩地失败之前,他原是所有那些与他一样抱有不可抑制的进化欲望的诸妖中最聪明的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张天翼在采用共产主义的术语对这部小说进行精彩重评的时候,大胆地把孙悟空同那些反抗天庭权威却终被对他们心怀渴望感到忌妒的天神俘获或消灭的妖怪等量齐观。以这种解释来看,孙悟空后来的生涯只能看作变节者的行动,因为他服务于天庭统治机构的利益,系统地屠杀或降伏了昔日的同道中人。但张天翼的这一看法(首先发表于1954 年的一篇文章中),毫不意外地引起很多大陆批评家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不仅诽谤了孙悟空,而且也否定了西天取经的全部意义。在他们看来,最好把那些妖怪视为“人民公敌”,把孙悟空比作人民的朋友、民族的救星。这些批评家的意见没有错,至少我们可以说孙悟空过分淘气、太有灵性,以至于无法始终专注地追求智慧和神通。甚至在他反叛的阶段,他和其他妖怪,如拉瓦那和《失乐园》中的撒旦都不同,因为他有能力以幽默的态度反观自己,不论做什么事都能保持事实上的超然状态——即便与一整队的天兵天将作战,他也从不过分认真。假如悟空没有这种幽默感,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悲剧英雄,或落得与其他妖魔相同的命运。有了这种幽默感,他就能从反叛者摇身一变成为皈依佛祖者而又不会丧失我们对他的认可。这种幽默感,无论表现得多么粗鄙,即便有时还会使其同伴和仇家吃亏,但最能暗示出他不受一切人类欲望限制的事实。与他相比,猪八戒则是欲望的奴隶;唐僧也必须时刻保持戒心才能勉强通过欲望的考验。与佛家对于超然境界的坚持相一致,“笑”应该被采纳为看待世界的终极形式。因此在这部小说中,喜剧是神话和寓言之间的调解者。孙悟空一方面是神力无限的齐天大圣,另一方面也是深奥的悟“空”论的有力发言人(传统评论家从小说的寓言格局出发,将孙悟空看作心灵与机智的代表,这是很正确的)。但直到最后,他仍保持一贯好恶作剧的顽猴喜剧形象,他那股奔放的热诚和玩世不恭的脾气正表现出了他超然物外的处境。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在他能够掌控的情势中永远是个恶作剧的精灵,但在很多场合他所表现出的那种出自真情的忧伤和愤怒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人道主义的悲悯是唐僧令人敬爱的特性,那么孙悟空虽具有卓越的悟性和嘲弄的出世态度,他那对西行取经大业和对其师父不离不弃的忠诚也是佛教之“空”的一种对比。读者不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认为他才是唯一认真的朝圣者。同行者里有对他的行径抱有怀疑的,有因疏懒误事的,更不用说上天神祇对他的冷漠和恶意了:这些因素都长久地困扰着他。然而,给他带来最大痛苦的还是他的师父唐僧。孙悟空对他忠心耿耿,而唐僧却听信妒心极重的八戒的谗言,常常不信任孙悟空。并且,唐僧竟然非常自私:一次,孙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他焚香祷告并明确表示自己跟这杀人罪行毫无关联——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在第二十七回,孙悟空经过几番努力,终于打死了一个三度幻化成人以欺骗唐僧师徒的妖怪,不料这反倒激怒了唐僧。他写下一纸贬书给悟空,说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为保护师父而杀死妖怪的孙悟空深受打击: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谵言谵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提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觔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早望见东洋大海,道:“我不走此路,已五百年矣!”……那行者将身一纵,跳过了东洋大海,早至花果山,按落云头,睁眼观看,那山上花草俱无,烟霞尽绝;峰岩倒塌,林树焦枯。你道怎么这等?只因他闹了天宫,拿上界去。此山被显圣二郎神,率领那梅山七弟兄,放火烧坏了。这大圣倍加凄惨。孙悟空异于其他朝圣者之处,就是这种对家乡、对师父和对事业的赤诚忠心。孙悟空超越自身具有的神话与滑稽的成分,从而变为一个易遭误解、易受妒忌而又不时真情流露而值得敬爱的形象。他也以其根深蒂固的人性掩饰他在佛家智慧方面的极高造诣。“猪八戒,一个在追求体面的世俗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普通人”吴承恩最精彩的喜剧创造是猪八戒,他象征彻头彻尾的感官生活,既无宗教信徒的向上心,也无神话英雄的雄心壮志。他有双重的滑稽意味,因为作为一个并非心甘情愿的朝圣者,他没有得到过和尚生涯的任何召唤,又因为硕大的身材和惊人的体力,他除了饱食终日和与女人厮混外,便没有其他的野心。他是个普通感官享受主义者的放大版,如果他得到正当的鼓励,能够为世俗成功与家庭生活满足这两个目标而努力,他可能会变得严肃一些。正因为他得不到这样的鼓励,他在取经路上逐渐堕落了,变成一个喜欢嫉妒的、爱撒谎的家伙,胆小嘴馋,一心只想过安逸的生活。在高家当女婿的时候,他表现得像个自私但工作努力的个人主义者,跟任何一个有家室的尽职之人并无不同:白天出外工作,晚上回来照顾家人,努力使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他虽然好色,但如能每天晚上和妻子睡在一起,得到安慰,他就能感到无比的快乐。因此,以普通标准而论,他可以算是一个模范的丈夫。他的岳父可能接受不了他那丑陋的相貌,却也只能承认他在田里干活之卖力无可挑剔。甚至他那巨大的食量也是辛勤工作的直接结果。后来,为了使猪八戒现出原形,孙悟空特意化为他的妻子接近他。当孙悟空拒绝他的拥抱时,这位受伤害的丈夫大为困惑。他理直气壮地询问“妻子”为什么对他不满:“你恼怎的?造化怎么得低的?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如今你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你还有那些儿不称心处,这般短叹长吁,说什么造化低了?”接着,在孙悟空卸去伪装、自报家门之后,猪八戒起初因为没有带武器而有些恐惧,一旦抓起钉耙,他就极其凶猛地与孙悟空打了两仗。第一仗“自二更时分,直战到东方发白”,书中描写这一仗的诗句就充分强调了他的英雄气概。做了取经者之后,猪八戒就变得不这么英勇了。除非遇到实力较弱的妖怪,他有制胜的把握并希望能提高自己在唐僧心目中的地位,平常他总是远离战火,把打斗的重任留给孙悟空。他之所以变得愈来愈懒,是因为除了为博取几句称赞或偶尔有兴致戏弄、折磨本领低下的妖怪之外,再没有使他作进一步努力的动力了。他还善妒,总想着孙悟空那么神通广大、足智多谋,自己便丝毫没必要再劳神费力。当他没有孙悟空或沙悟净的陪伴而单独执行一项任务时,他自然地倾向于躺在草地上睡个懒觉。他经常抱怨自己需要背负唐僧的简便行李(其实在他那宽大的肩上根本算不得什么重量),以此暗示自己不愿参加西行求经的大业——因为对他来说这毫无意义。当年,猪八戒被迫离开妻子时,他向岳父告别道:“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行者喝道:“夯货!却莫胡说!”八戒道:“不是胡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这段话之所以非常滑稽,是因为猪八戒讲话的态度十分认真。后来,每逢取经队伍遭遇灾难,众人以为唐僧已死时,猪八戒就一再表示愿意回到妻子身边。跟忠心于师父的孙悟空不同,在这种场合里猪八戒毫无悲痛的迹象,实际上他非常希望取经队伍散伙。有一次,孙悟空被妖怪吞进肚里(第七十五回),八戒又一次提及散伙:他也不来劝解师父,却叫:“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伙: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长老气呼呼的,闻得此言,叫皇天放声大哭。在这儿,同在其他许多类似的情景中一样,作者展示了八戒自私的邪恶面,也写出了唐僧那种令人难以相信的极易沮丧的脆弱。八戒和唐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八戒只关心自己的幸福,唐僧只考虑本人的安危。他们常常合力反对孙悟空,因为孙悟空总以他那卓越的理解力暴露出唐僧永系心头的恐惧,又以无私忘我、急公好义的行为使得八戒的好色、懒惰与嫉妒的本性暴露无疑。如果说八戒在取经途中不断地经受性饥渴的折磨,那他同时也因为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治家本事而显得愚笨无用。在形体和精神都难以讨人喜欢的猪八戒身上,吴承恩成功刻画出一个在追求体面的世俗目标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普通人。end活字新书在任何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们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样值得重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共分八章,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了评述,重在阐释,为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夏志清的评论,侧重阐明小说所反映的“义理”与文化传统,检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性格;同时他按照自己一以贯之的对文学艺术的严格标准,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阈中,对六部小说进行了小说艺术、结构、文字等方面的深入批评。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鉴赏,在形式与内容、方法与观念上,达到了一个可贵的平衡。本书所开创的研究视野与问题意识,为后来西方汉学界的古典小说研究,奠定了根基,本书实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名家荐语“本书出版之前,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讨论远未实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夏在这本极优秀的作品中,用扎实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树立了有关领域学术讨论的高标准,令同行以及后来的学者受惠良多。”——白芝(Cyril Birch)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世界对于中国小说的好的评论作品并不多见,而夏教授的这本书极大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本书既可以作为研读中国小说的入门书,同时也是有关这几部中国小说的第一流的评论文章的系列结集。”——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 哈佛大学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唐僧是女的版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